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验作业指导书

检验作业指导书

检验作业指导书
检验作业指导书

检验作业指导书

检验作业指导书

1.目的:对进厂的原材料及过程、产品等进行规定的检验和试验,确保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2.范围:适用于直接用在本厂产品上的原材料、及产品、半成品进行检验。

3..职责:质量部负责对原材料及产品的验证及检验。

4.程序:

原材料的检验

4.1.1.原材料采购进厂后,采购员按定货合同及相关采购文件,对实物规格、型号、等级、数量、重量等验证无误后,通知质检员进行检验。

4.1.2.质检员核实交检内容和质量证件齐全后方可进行检验。

4.1.3.检验和验证

a)对客户有特殊要求的,按要求进行检验。

b)按国家标准进行抽样检验,具体见《原材料检验卡》。

c)质检员按照工艺文件进行检验,填写相关检验记录。

4.2.不合格品处置

4.2.1.经检验和试验确定为不合格品的原辅料,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规定执行。

4.3.过程产品检验

4.3.1.操作工必须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质检员及时进行首件检验;并将检验结果向操作者交待清楚。

4.3.2.首检合格,质检员通知操作工继续生产。

4.3.3.在首检合格的基础上,质检员和班组长人员应做好中间抽检,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把发现的质量问题向工人交待清楚。质检员及时填写相关检验记录《不合格生产整改通知单》。

4.3.4.经质检员检验出的不合格品应填写《不合格品评审单》,经主管人员签字后方可回用。

4.3.

5.质检员按照产品加工工艺进行检验,填写相关检验记录。

4.4.最终产品出厂检验

4.4.1.全性能检测委托检验;

4.4.2.本公司能进行检验的项目及时检测,结果填写在检验报告单上。

5.相关文件

5.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记录

材料理化检验取样及试样制取规程

材料理化检验取样及试样制取规程 1 目的 对材料复验的理化检验试样的取样、试样的加工及试样标识等作出规程性的规定,以保证材料复验的各项理化性能的检验符合有关的法规、标准以及公司《质量保证手册》的规定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材料复验的理化检验试样的取样、试样的加工以及试样标识的作业过程。 3 引用标准 GB/T2975-1998 《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 GB/T228.1-2010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一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229-2007 《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 GB/T232-2010 《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 GB/T 223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系列标准 4 作业过程 4.1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弯曲试验样坯的截取 4.1.1 一般要求:

a.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弯曲试验复验须按批号取样进行试验; b.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样坯应凭《材料复验通知单》要求的试验项目截取; c.金属材料复验用试样的样坯应从经入厂验收检验合格的钢材上截取,未经入厂验收 检验的不得取样复验; d.复验试样的样坯由材料检验员依据本规程要求负责组织截取。 4.1.2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和弯曲性能试验项目及取样数量:按表1及表2的规定。 表1 低碳钢及低合金钢力学性能和弯曲性能试验项目及取 样数量 材料状态 规 格 mm 试验项目及取样数量 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冲击试验压扁试验 板材 δ <6 1 1 -- 6≤δ≤ 10 1 1 3注①-δ≥1 2 1 1 3 -

锻件 ≤3500kg 1 - 3 - — 130 — 续上表 管材 Φ<30 2件/批注 ② 2件/批注 ③ - 2件/批 30≤Φ≤65 2件/批注 ④ - - 2件/批 65<Φ≤400 2件/批注 ④ - 注⑤ 2件/批 注:①冲击试验采用5×10×55试样; ②采用管段(全截面试样)试样; ③有弯曲要求时采用全截面试样试样; ④壁厚≤12mm 采用纵向环形试样,壁厚>12mm 采用圆截面试样; ⑤GB9948-2013《石油裂化用无缝钢管》材料复验要求进行冲击试样制取,数量3件。 XX 压力容器制造规程、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TDZZ03010-20 14 标 题 材料理化检验取样及试样制取 规程 版本号/修改次 2014/0 页 数 共 12 页 第 2 页

制程控制检验作业指导书

制程控制检验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为检验员提供检验规则和检验方法,指导其正确检验从而稳定产品质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产品制程检验的控制。 3.职责: 品质部:负责产品制作过程中质量的监控及不合格原因的分析,并跟踪责任部门改善对策的实施效果。 4.检验流程: 4.1定义: 新产品首样检验:新开发试制产品的首样检验。 首样检验:常规产品在开机后或模具、工装、设备调整后的首件检验。 4.3检验工具: 检验员根据相关《检验作业指导书》选择便于准确测量的检验工具。 注:所有检测工具精度必须等于或高于被检测产品的要求精度。 4.4首样检验: 4.4.1操作者参照图纸、工艺文件对产品进行自检,并在流程卡自检栏上签名确认,检验合格后,送IPQC检验。并在生产过程中不定期的抽检。当发现不良品时,对其标识隔离后,立即报告检验员与现场主管。 4.4.2新产品首次制作、新模具首次生产及工艺更改后的首样产品,检验员将检验的结果填写于《首件检验报表》中,提交技术部跟单人员及QE确认。 4..4.3常规产品开机后的首样或模具、工装、设备调整后的首件产品,检验员根据图纸、工艺文件及检验作业指导书的相关要求对产品进行首样检验。检验结果记录于《首件检验报表》中,在备注栏中注明“首样”及首样状态(新开机、模具维修、工装调整、设备调整)。只有首样加工合格后的产品才能进行批量性生产。首样加工不合格时通知操作人员进行调整,重新送样。直至首样加工合格后才能批量性生产。

4.5巡回检验: 4.5.1首件检验合格后的批量生产,IPQC对生产的各个工位进行巡检,巡检的频率为1次/小时。抽检2-3个加工尺寸或其他项目, 并记录在<<制程巡检\终检报告>>中.巡检结果记录于《制程巡检、终检报告》中。巡检过程中,对产品的性能及尺寸、外观进行检验。NC冲工序在巡检时加工尺寸可用“首件样板”比对检验。巡检的目的是监控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的、符合客户要求的状态下批量生产。 4.5.2当某一工序加工完毕后转序时,IPQC检验人员对该批产品的重要尺寸、性能、外观按照GB2828-87中正常检查一次抽样方案Ⅱ进行检验,并从样品中任意提取3-5PCS产品检测数椐做为记录.严重缺陷:AQL值为0.65, 轻微缺陷:AQL值为2.5。各工序的的转序检验均盖上质检员的“合格”或“不合格”盖章。抽检中发现该工序批不合格时,在《半成品工序转移单》中注明,通知操作人员筛选、返修。 4.5.3巡检过程中,检验员对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包括材料、工装模具、人员的技能、熟练程度、加工的方法、设备精度与稳定性、现场环境、物料摆放、产品的标识等)。发现有对质量构成隐患的因素时,在《制程巡检、终检报告》中记录,并报告现场生产主管、部门主管。 4.5.4巡检过程中发现不良品时,用红色不良品标签在不合格品外表面或外包装的醒目位置进行标识,必要时用红色箭头标签指明缺陷位置。并将不良品放置于不良品区内。对正在加工的产品仍存在有不合格的隐患时,通知操作者停止生产,并与操作者、现场主管对不良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生产部门及时的对不良品进行返修,并采取针对性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当产品材料错误或不良率高于公司规定允许的不良率时,检验人员依照检验结果填写《不合格品处理单》交品质部。由品质部根据描述的缺陷分析不良品产生的原因与责任部门。 4.5.5品质部检验人员在《不合格品处理单》效果确认栏中对责任部门改善对策的实施与效果进行跟踪验证,并加以记录。 4.5.6 不合格品返修后必须重新报检确认,若确认不合格必须重新再返修,直至返修合格为止。 5.检验记录 5.1《首件检验报告》《制程巡检、终检报告》 5.1.1检验员在巡检中要及时把巡检结果记录在《制程巡检、终检报告》中,能从《制程巡检、终检报告》中能真实的反映检验员的工作情况及当时产品的质量情况。 5.2日\夜班交接记录

全尺寸检验作业指导书

XX 有限公司作业文件 文件编号:JT/C-8.2.4J-006 版号:A/0 全尺寸检验作业 指导书 批准: 审核: 编制: 受控状态:分发号: 2006年11月15 日发布2006年11月15日实施

全尺寸检验指导书JT/C-8.2.4J-006 1. 目的 根据顾客的要求和/或本公司控制计划的要求,规定合理的全尺寸检验的频次,使公司所生产产品的全过程,包括从原材料接收、生产、成品入库直到出厂,得到有效的控制。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本公司的所有产品的全尺寸检验。 3. 职责 3.1 技术科负责制定合理的产品/材料的性能试验和全尺寸检测项目指标。 3.2 检验科负责产品和/或材料的性能试验和产品进行全尺寸检验。 3.3车间或仓库负责配合全尺寸检验的实施。 4.全尺寸检验的时机 4.1全尺寸检验要求的确定。 4.1.1根据公司产品特性和风险、品种数量的多少、质量的稳定性、顾客的要求等确定全尺寸检验的频次: 1. 根据顾客的要求的频次对所有的产品进行全尺寸检验和试验。 2. 根据技术科的要求对于产品和模具在长期停放后做全尺寸检验和 试验。 3.根据控制计划的要求进行全尺寸检验。 4.1.2当出现内部或外部客户抱怨、监测系统反应质量出现异常波动时,应考虑追加全尺寸检验的频次。 5全尺寸检验的实施 5.1全尺寸检验的資料输入 ?图纸; ?技术规范; ?生产工艺文件,生产过程描述; ?检验技术规范; ?缺陷目录(缺陷评定,例如︰主要和次要缺陷); ?极限样品; ?评定方法要求; 5.2 全尺寸检验的抽样要求 5.2.1全尺寸检验应在最近的生产批中进行,这是为了能够了解最新生产过程的影响。 5.2.2用于全尺寸检验的零件要直接从仓库中或从准备交付给顾客的原包装中抽样,以便能同时对装箱质量、包装清洁与否进行评价。检测结果进行

来料检验作业指导书

1、0 目得:规范进料检验作业流程,指导检验员对物料进行正确检验,协助采购对供应商进行品质管理,以及防止不合格物料进入公司生产环节。 2、0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公司所有来料检验作业。 3、0 职责与权限 3、1 采购:负责物料采购信息传递及相关资料提供及质量异常时与供应商得沟通协调。 3、2 仓库:负责来料点收,送检,发放与储存。 3、3 品质:负责来料检验与不良品得处理追踪,负责本规范得制定及修改。 3、4 工程:负责进料检验所需要得技术支持。 3、5 生产(物控):负责来料异常时,负责物料需求得评估。 4、0 操作流程 4、1 仓管员负责核对送货单与实物得数量就是否一致,包装、标识与采购单要求就是否相符。 4、2 仓管员负责将来料放置到指定区域(待检区)并填写相应送检单,及时通知品管部IQC进行检验。 4、3 检验要求 4、3、1 所有检验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进行独立检验工作。 4、3、2 检验所使用得量具、仪器必须经过校准并在校准有效期内。 4、3、3 检验员依据来料检验作业指导书、物料规格书、图纸、样品、测试标准等相关资料进行检验。 4、3、4 材料检验项目:外观,标识,包装,尺寸(结构),性能。 4、3、4检验结果须记录于《进料检验报告》中,并在材料外包装上做相应标识(合格,让步接收,退货,加工挑选等),若进料检验结果异常时,同时填写《品质异常报告》,经品质主管确认并将《品质异常报告》由各部门分析评审,并依终审结果确定处理方案。 4、4 抽样检验标准及检验水平 4、4、1抽样依据GB/T2828-2003正常检验一般检验水平II级进行抽样。 4、4、2抽样依据分散抽取得原则,如同一批次有多个生产日期得,则每个生产日期相应得抽取部分产品作为检验样本。 4、4、3本公司材料得质量允收水准(AQL)值为: 电子料:致命缺陷0、01,严重缺陷0、25,轻微缺陷1、0 塑胶件:致命缺陷0、01,严重缺陷0、65,轻微缺陷1、5 五金件:致命缺陷0、01,严重缺陷0、65,轻微缺陷1、5

CA153定量测定-检验科免疫室作业指导书

CA153定量测定 1.原理 抗原或抗体包被的微粒子,是由多孔高分子粒子制成,具有很好的亲水性,悬浮性极佳,微粒子可与玻璃纤维不可逆结合,从而提高了反应的特异性。标本与微粒子以一定比例混合,标本中被检物质与微粒子上包被的抗体进行一定时间的反应,以反应终了后,反应液的一部分被移到玻璃纤维上,洗去未反应的被检物质与其它的不要成份,加入基质液,基质液被碱性磷酸所分解生成Methylumbelliferone。当该物受荧光照射后就产生荧光,测定荧光强度的分化率,从而决定被测物质的浓度。 2.标本采集: 2.1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受检者应空腹。 2.2标本种类:血清或血浆。 2.3标本要求:采集血清样本,取被检者静脉血,用无菌取血针抽取病人静脉血3ml,收集干燥试管中,室温放置不超过8小时,2000转/分离心20分钟备用.采集血浆样本,用无菌取血针取被检者静脉血3ml,收集于含有EDTA作抗凝剂的试管中,室温放置不超过8小时,2000转/分离心20分钟备用。 3.标本储存:待测样本室温不超过8小时,4-8℃不超过72小时,-20℃可长期保存,避免反复冻融。 4.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严重溶血或脂血标本不能作测定。

6.试剂: 6.1试剂名称:CA153诊断试剂盒。 6.2试剂生产厂家:美国雅培制药有限公司 6.3包装规格:100Test/kit 6.4试剂盒组成:CA153诊断试剂。 6.5试剂储存条件及有效期:试剂盒贮存2-8℃条件,有效期12个月。 7.仪器设备: 7.1仪器名称:AXSYM免疫自动分析仪 7.2仪器厂家:美国雅培公司 7.3仪器型号:AXSYMTm型 7.4仪器校准:本仪器校准由厂家工程师负责校准。 8.操作步骤: 8.1样本处理:取待测样本血清或血浆置于样本杯中(不能有纤维蛋白,不能有气泡)。 8.2仪器准备:检查纤维杯,反应杯数量满足实验需要,废物桶和废液桶是否连接好,仪器的光路是否正常,环境温度是否符合要求,打印机的连接。 8.3试剂准备与检查:从冰箱取1号液放入仪器,检查所有试剂和缓冲液量是否足够,是否在有效期内。 8.4定标 8.4.1定标步骤:输入主标正曲线(工厂定标),从MAINMENU选择STOREDRESULTS,选择CALIBRATIONREVIEW,选择F4-NEWLOT,选择

QC理化检验操作规程 1 试题

QC理化检验操作(1)试题 姓名:部门:分数: 一.填空题 1、2015年版《中国药典》为第版,共由部构成。 2、关于数值修约,将0.0465修约成两位有效位数,得,将1.05修约到一位小数得;在相对标准偏差中,采 用的原则。 3、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澄清度检查法中,新增第二法。 4、采用2015年版药典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时应对方法进行确认。 5、在分析天平使用过程中,对于要求精密称定时,当取样量大于100mg应选用感量的天平;当取样量在10 mg~100mg应选用感量的天平。 6、滴定液标化用基准物质应采用规格:有引湿性的基准物质应采用进行称重;配制浓度范围为名义值的;其最终浓度应取位有效数字。 7、取供试品量,若取用量为“约”或“若干”时,不得超过取用量的;若规定“量取”时,可用或按照量取体积的有效数位选用量具;若规定“精密量取”时,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 积的精度要求;若规定“精密称定”时,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 8、一般未开启无机化学试剂有效期为,未开启有机化学试剂有效期为。开启试剂后要贴上启用标签,注明启用日期,试剂开启后有效期为(剧毒品除外)。 9、旋光度测定法每次测定样品溶液前应以作空白校正,再校正1次,以确定在测定时零点有无变动;如第2次校正时发现零点有变动,则应重新测定比旋度。恒温水浴控温,除另有规定外,温度均应调节至℃,使用波长589.3nm的测定。 10、称取“0.1g”指称量重量可为,称取“2g”指称取重量可为

,称取“2.0g”指称取重量可为,称取“2.00g”指称取重量可为。 11、重量法最大允许相对偏差不得超过;仪器分析法最大允许相对偏差不得超过;容量分析法最大允许相对偏差不得超过;氮测定法(半微量法)最大允许相对偏差不得超过;滴定液标定、复标、标定和复标者之间的相对偏差不得过;非水滴定中,原料药用高氯酸滴定液直接滴定者,相对偏差不得过;制剂需提取蒸干后用高氯酸测定相对偏差不得过;干燥失重最大允许相对偏差不超 过。

过程检验作业指导书

过程检验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为了加强产品生产现场品质的管控,有效的控制和降低潜在的质量风险,确保生产过程中产品品质处于受控状态。 2.适用范围 适用本公司所有产品的从领料生产到包装完成各工序的检验。 3.检验依据 产品图纸、检验指导书、样品、装配工艺等产品资料文件。 4.检验程序 4.1.物料入场检验 1.1人员及职责 装配线设置物料专员,负责从仓库领取当天装配水炮所用物料,分配不同物料给不同工位装配人员。 1.2具体工作内容 1.2.1从仓库领取装配所需的物料。 1.2.2清点物料数量,分配物料给各个工位。 1.2.3检查物料的质量,包括规格型号、外观、一致性、性能等,检验无误后,开始组装。 2.部件组装检验 2.1自检 装配人员每装配完成第一个部件后,进行自检合格后在装配剩余部分,整批装配完成后逐个进行自我检验,全部无误后,才能流到下一工序。 如果组装的部件有一部分部件组成,则装配人员需要对上一工序的部

件进行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 2.2互检 装配人员在一批部件自检完成后,要求相邻工序装配人员或下一工序装配人员给做互检,互检完成后,检验人签字确认。 2.3巡检 4巡检是生产过程中,检验员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巡回检验,质检员对产品进行抽样家宴,目的是为了防止成批不合格品的发生或工艺发生异常。 检验员对个生产工序产品品质状况进行巡回检查,在巡检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物料加工的工位、常换人、有新人上岗的工位以及关键工位,如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生产管理负责人进行改善。 巡检过程中同时注意操作人员是否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如发现操纵人未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应立即要求作业人员改善。检验员有权对不符合规定的操作,现场易引发质量问题和生产效率的操作,要求进行整改。 5.不合格的处理方法 5.1由自检、互检发现的由装配人员引起的不合格品,由装配人员自行返工维修,返工后的产品需要重新检验。返工返修仍然不能解决的,可以做报废处理。 5.2巡检发现不合格品,必须标识隔离单独存放,进行集中统一处理。并调查原因,改进装配流程、方法。 6.出现以下情况,检验员可以拒检 6.1 使用未按周期检定或校准的仪器、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

塑料袋来料检验作业指导书.docx

来料检验作业指导书 页数:第1页/共1页版本:部品类别塑料袋(887)抽样标准C=0 抽样计划表文件编号 关键部品:□是■ 否ESD部品:□是■ 否MSD部品:□ 是■ 否安全部品:□安全部品□ EMC关键部品■ 否 检验工具 /AQL值 序检验项目方法检验依据检验内容及要求(可采取图示) 验收水平 包标识目视AQL=外包装贴有产品编号、数量、生产日期、检验合格证、无铅标签。 装 A =0 1完整性目视C规格书以相同的数量包扎成捆,外包装用大塑料袋,包装整体无破损且有效地保护产品,物料未受潮、 R e=1 未受污染。 日期目视质保来料应为 6 个月内生产的产品 外产品外目视1)表面应平整、清洁,无气泡及因塑化不良形成的“水纹”、“云雾”等线状条纹、粒点状物; 观观2)烫缝线位置、宽度及纹路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平整、无歪斜、封空、无破损,不得有烫焦及 不牢; 2图纸或规3)材质应符合规格书或图纸要求一致; 格书4)塑料袋不得有破损、开裂或袋口不易打开等影响使用的缺陷; 5)若表面印刷图文应清晰、深浅一致,文字图案内容及色彩、位置正确; 6)带密封口的塑料袋密封紧密,无空气外漏; 7)塑料袋开口方式应符合图纸或规格书的要求。 结构尺寸卷尺、千分尺样品1)用卷尺测塑料袋的有效尺寸、应符合规格书或图纸的要求; 3规格书2)用千分尺测塑料袋的厚度应符合规格书或图纸的要求。 图纸3)气泡袋厚度可用比较样品厚度检验。气泡均匀且无破损。. 注意事项: 1、对上批来料出现的质料问题,下批来料应重点检验。 2、当客户有要求时,依客户要求为准。 3、超期复检时只检外观项目。 拟定:审核:批准:

化妆品理化检验方法上

1.目的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化妆品理化性能的测定方法。 2.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化妆品常规理化性能及化妆品原料理化性能的试验。 3.职责 3.1化验室负责人负责本作业指导书的执行与修订。 3.2操作人员负责该设备的操作、日常维护、清洁卫生、安全管理。 4.内容 4.1pH测试 4.1.1设备的操作 4.1.1.1接通并打开电源,使仪器预热10分钟。 4.1.1.2仪器的校准 4.1.1.2.1每天在使用之前用pH标准缓冲溶液进行校准。 4.1.1.2.2标准缓冲溶液配制方法:将购买的pH(4. 7. 9)标准试剂缓冲剂剪开,将内部粉末倒入清洗干净的50ml烧杯,加无CO2蒸馏水溶解后转入250ml容量瓶内,以少量无CO2蒸馏水冲洗塑料袋内壁,洗出液并入到容量瓶中,稀释到刻度并摇匀备用。 4.1.1.2.3配制成的缓冲液的pH值为: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液的pH=4.00(25℃),混合磷酸盐缓冲液的pH=6.86(25℃),四硼酸钠缓冲液的pH=9.18(25℃)。 4.1.1.2.4仪器的校准方法: A.按温度按键,确定温度25℃,若温度不为25℃,则通过温度按键的上下键进行调整至25℃,按确定按键进行确定; B.对电极状态进行确认,确认正常后,用蒸馏水将电极清洗干净,用滤纸将电极表面的水擦拭干净;将电极浸入pH=6.86的标准缓冲液中,将电极搅动至pH无明显变化后,静置至pH稳定后,用定位按键的上下键调整至数屏显示的pH为6.86,按下确定按键进行定位; C.将电极清洗干净并将电极表面的水擦拭干净后,将电极浸入pH=4.00的标准缓冲液中,将电极搅动至pH无明显变化后,静置至pH稳定后,用斜率按键的上下键调整至数屏显示的pH为4.00,按下确定按键进行斜率确定,完成校准工作; D.若测试的样品pH大多为碱性时,在定位后,用pH=9.18标准缓冲液进行斜率确定; E.若对校准后仪器的准确性有怀疑时,则pH=4.00进行斜率确定的,用对pH=9.18标准缓液进行测定,其显示值与实际值负偏差在0.1范围内的校准准确;pH=9.18进行斜率确定的,用对pH=4.00标准缓液进行测定,其显示值与实际值负偏差在0.1范围内的,校准准确; 4.1.1.3样品pH值的测定:校准完成后可以对样品的pH进行测定,测定时先将样品按

(完整word版)产品检验作业指导书

产品检验作业指导书 一、目的:指导检验员正确操作程序,控制好产品质量。 二、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对白胎检验员的选瓷工序。 三、职责:检验员负责正确执行本作业指导。 四、工作程序及作业内容: 1、由车间办公室开具生产计划加工单,班长按计划单要求开领料单到仓库领料。 2、班长负责产品的器型、材质等信息和内容的核对,并填写交接单(即领料单)。 3、班长应按规划好指定的地方,带领检验员按要求堆放未检验、已检验、次品、废品,并按要求挂标识牌,要列明订单号、品名、数量、材质,对次品要在每盒上贴上《次品明细表》,并按要求集中到指定的地点。 4、要爱护产品,轻拿轻放,禁止人为的破坏现象。 5、检验程序 1)在检验前,每一个检验员必须先对样品(样品由班长提供,分别画列出可接受及不可接受参对样)并要告知检验员相关注意事项、质量等级。 2)A俯视杯口及杯内 B双手拿杯从杯把部位开始转动检验、目测、变形、针孔、落渣、黑点、刺手等外观质量、按公司内控质量标准,如有指定要求的则按

指定要求来操作。 3)底部严禁单手拿杯。 4)原则上检验是原包装来,原包装回,如有要求按托盒或木板,则应按要求更换。 5)检验过的产品要按要求堆放,并做好记录。 6)班长要统计好每天每单挑选报表,并在第二天上午10:00前交办公室审核。 7)检验员发现质量超出正常范围,应告知班长,班长应告知办公室人员,办公室人员做出最终认定。 8)班长要对检验员检验过的产品进行抽检,抽检率是不能低于10%,发现检验员检验的产品超出内控指定的范围2%以上的,班长要通知其进行复核。 9)要求服从工作安排,团结协作。 10)坚持按时上下班,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加班,应按要求来加班。11)保持工作场地及岗位的清洁、整齐,做到随时干净,养成下班前及时整理的习惯。

电子物料检验作业指导书

电子物料检验作业指导书 一、目的 为了规范电子物料来料检验及抽料度划,满足市场产品要求。 二、范围: 适用所有机型的电容排、电阻排、坦电容、晶振、石英晶体、震荡器、滤波器、变压器、耦合器、晶体管、场效应管、二极管、发光二极管、三极管、功放、功放控制器、红外管、SMT电阻、SMT电容、SMT电感、峰鸣器、ESD 管来料、压敏电阻、纽扣电池、IC、QFP、BGA、屏蔽罩等贴片电子类来料。 三、检验设备、方法、环境: 3.1、检验环境准备: 3.1.1、照明:室内照明,450LUX以上,10倍放大镜,必要时备用50倍以下显微镜; 3.1.2、 ESD防护,必须佩戴良好的静电防护措施(佩戴静电手套与静电 手环,手环接上静电接地线)ESD必须符合要求(桌面对地阻抗小 于2欧姆,桌面的绝缘阻抗:1*10^6—1*10^9等); 3.1.3、检验前需要确认工作平台的清洁 3.2、外观检验方法: 3.2.1、对于包装、料号、封装等项目的外观检查,只需要目视检查就可以。 3.2.2、对于尺寸、平面度、曲翘等要用10倍以上放大镜、显微镜,塞尺等工具检验。

3.3、检验工具/仪器: 3.3.1、游标卡尺、平面台、塞尺; 3.3.2、10倍放大镜、显微镜。 四、特殊定义: 4.1.标准: 4.1.1允许标准(Accept Criterion):包括理想状况、允许状况、拒 收状况三种状况。 4.1.2 理想状况(Target condition):此组装情形接进理想或完美的 组装结果,良好的组装可靠度。 4.1.3 允许状况(Accept criterion):此组装未达到理想组装结果,但能维持组装可靠度,视为合格。 4.1.4 拒收状况(Reject criterion):此组装不能符合标准,影响公司组装产品功能,视为不合格。 4.2.缺点定义: 4.2.1 致命缺点(critical defect):足以造成人或机器产生伤害, 或危及生命财产的安全的缺点,我们称为致命缺点,以CR表示; 4.2.2主要缺点(major defect):缺点已造成制品实质功能失去实 用性或可靠度降低,产品损坏,功能不良,称之为主要缺点, 以MA表示; 4.2.3 次要缺点(minor defect):缺点并无造产品的实用性,且仍

外观检验标准作业指导书Rev.B

外观检验标准作业指导书 1. 目的和范围 为来料、半成品及成品外观检验标准检查提供工作指引。 2. 定义: 2.1 AQL: 可接收的质量水平 2.2 Plan C=0: 零缺陷(样本经检验后是零缺陷方可接收) 2.3 异常通知单: 用于记录和判定、处理不合格品的单据 2.4 特采通知单: 此表格用于裁定那些不符合特定规范的产品 2.5 MRB: 物料评审委员会 2.6 SCAR: 外部供应商纠正措施要求 2.7 ICAR: 内纠正措施要求 3. 职责 3.1 检验员: 负责抽样和检验,标识和记录。 3.2 质量工程师: 负责确定外观检验标准,并对不合格品进行判断及提供处理结论。 4. 授权 4.1 质量工程师 4.2 质保经理 5.程序 5.1 检验员在接到检验通知后,确认产品名、数量、及材质正确后执行抽样检验。 5.2 外观检查首先参照相应部件的图纸或签样检查产品结构与要求是否一致,然后按 以下5.3外观要求允收标准进行检验。

外观检验标准作业指导书

外观检验标准作业指导书Array 6. 参考程序 6.1 进料检验指导书WI-5001 6.2 巡检作业指导书WI-5003 6.3 终检作业指导书WI-5002 6.4 驻供应商检查员出货检验及品质稽查指导书WI-5004 7. 表格/记录 7.1 来料检验记录FM-0013-XXXX 7.2 巡检记录FM-0012-XXXX 7.3 成品检验记录FM-0014-XXXX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8. 记录保存 所有记录保存期参考《质量记录控制程序》中规定

IQC来料检验作业指导书.doc

1.目的:规定IQC对来的检验方法和步骤,确保来料满足规定的要求。 2.范围:适用于兴达公司对采购之物料及外协加工之产品(含客户提供)的质量检验工作。 3.职责: 3.1IQC负责来料检验、验证和核查工作,填写检验报告,对不合格之物料进行标识、隔离,并请示上级对不合格品如何处理。 3.2QA主管负责审核来料之检验报告,对不合格来料提出和落实的处置方法,负责与供方进行品质联络。3.3品质部经理负责裁定不合格来料的处置方法。 4.工具和物料:见相关之来料允收标准。 5.检验程序: 5.1 5.3检验前的准备: 5.3.1.IQC在收到有来料到厂的通知后,须及时了解来料的情况作好检验前的准备。 5.3.1a.准备好每种物料的“来料允收标准”(如未制定有允收标准,则按内部制程标准),如为外发加工品,需找到该产品的MI资料。 5.3.1b.准备好<合格供应商清单>。 5.3.1C.按“来料允收标准”或MI要求,准备好所需的检验工具和物料。 5.3.1d.准备好。 5.3.2.核对来料的编号、名称、规格是否相符,如不符,则与采购(或仓库)确认清楚。 5. 3. 3.核对来料有无欧盟之ROHS要求,如有需贴有ROHS标签,否则判为不合格.

直接判为不合格来料。 5.4.检验和判定: 5.4.1.根据来料数量对照5.2条和附件1〈抽样表〉确定抽查的样本(即抽查数量),然后从来料中随机抽取相应数量之来料,(外发加工尾数板和问题板必须全检)。 5.4.2.依据该来料相应的“来料允收标准”或MI中规定的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允收标准进行检查。 5.4.3.将检验结果(不合格原因、数量)记录于〈IQC检验报告〉中,记录时把不良缺陷分开为“MA”和“MI”两个级别。 5.4.4.将样本中所有存在的不合品按样方案的AC、Re进行判定,只要有一类的不合格品数大于或等于Re 数,则判定该批来料为“不合格”,只有类的不合格数都小于或等于AC数,于判定该批来料为“合格”。5.5.检验结果的处理: 5.5.1.如判定来料为“合格品”,在《流程卡》上签名,放入下工序。 5.5.2.如判定来料为“不合格”,及时反应给QA主管,由QA主管根据不良情况提出处理方法,由品质部经理作出裁定,然后由QA主管根据裁定之结果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理。 6.注意事项: 6.1.每班的IQC在下班前统计好当班的报表,交给主管审核后存档。 6.2.交接班时,将工具放回原处,填写交班记录本,作好交接班工作。 7.相关文件和记录: 7.1《合格供应商清单》 7.2相关之“来料允收标准”、MI 7.3《IQC检验报告》 7.4《流程卡》

检验科[全套]SOP文件

检验科全套SOP文件 124.236.7.* 质量手册目录 01质量手册说明 02质量手册版本控制 03科室简介 04授权书 05批准令 06公正性申明 07修改记录 08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 09组织和管理 10投诉地解决 11不符合项地识别和控制 12纠正措施 13预防措施 14内部审核 15管理评审 16人员 17设施和环境 18检验前程序 19检验程序 程序文件目录 001 程序文件目录 002 批准令 003修改爷 01 文件控制程序 02计算机管理程序 03 合同评审程序 04 医疗咨询控制程序

05 客户投诉控制程序 06 不合格项控制程序 07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08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09 内部质量审核控制程序 10 人员任用资质评定程序 11 仪器管理程序 12 仪器校准程序 13 样本管理程序 14 生物参考范围建立程序 15 实验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16、检测结果溯源程序 17、内部质量审核控制程序 18、室间质量评价程序 19、生物安全管理程序 20、需求地确定及实验室能力评审控制程序 21 新检测项目建立程序 22、满意度监测程序 23、标识控制程序 24、仪器标识控制程序 25、质量保证程序 26、检测申请单格式确定程序 27、检测结果报告控制程序 28、检测结果修改与变更程序 29、试剂管理程序 30、结果报告程序 作业指导书 临床检验作业指导书 01静脉血常规样品采集手册 02末梢血常规样品采集手册 03静脉血血沉样品采集手册 04血型鉴定血液标本的采集 05尿液常规标本采集手册 06一般尿液标本的采集手册 07特殊尿液标本的采集手册

作业指导书与检验规范流程

碳酸饮料生产作业指导书 1、目的 指导生产人员生产操作,使碳酸饮料生产操作规化、标准化、程序化。 2、适用围 适用于本公司碳酸饮料的生产操作。 3、职责 3.1生产车间负责碳酸饮料的生产操作,并负责进行记录。 3.2检验室负责在制品质量检查,并负责不合格品的处置 4、作业过程 4.1工艺流程 见文件《生产工艺流程图》 4.2作业流程 4.2.1原料验收 选用符合产品标准的各类食品用原辅料,已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原果浆、果葡糖浆、白砂糖、食品添加剂等产品须采购有食品生产许可证(QS证书)的产品。按《进货查验及记录规》的规定进行验收,不合格原料严禁投入生产。食品生产用各类原料必须使用食品级原料,农产品应新鲜良好,无萎缩、畸形、病虫及霉烂现象,不得使用来历不明的原料进行生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围和添加量应严格按照GB2760的规定。 4.2.1工艺水制取 4.2.1.1每天生产前,对砂滤罐、碳滤罐进行5~10分钟“反、正”冲,直到排出之水无杂质。 4.2.1.2经砂滤、碳滤制取初滤水入水罐中备用。 4.2.1.3生产时打开初滤水罐底阀,并开启紫外线灭菌器,启水泵经5u和1u精滤和紫外线消毒器消毒以制取精滤工艺水,供生产备用。 4.2.2溶糖工序 4.2.2.1根据配方要求准确称取并经复核无误之相应份量之果葡糖浆,加入350kg纯净水(属本日第一次生产时需先排出管前一天所残存的纯净水约3~5分钟),使其完全溶解

并继续加热至90±2℃,保温20分钟。 4.2.2.2保温结束后,启动泵把溶糖缸管道的糖浆回流到溶糖缸(持续3分钟)后,启动冷却水塔,并把糖浆经过5μ过滤器和板式换热器冷却至45℃±5℃,放至对应的调配缸。 4.2.3 配料调配 4.2.4.1调配操作员按产品配方单规定的原料品种、数量和投料顺序,在“关键质量控制点监控记录上”登记好用量,复核查对无误后,严格按工艺规程进行投料、操作,严禁将不合格的原材料投料生产。 4.2.4.2然后按原辅料加入顺序:①原糖浆②防腐剂③甜味剂④酸味剂⑤香精⑥色素,最后加水定容,分别按配方要求称取并复核无误以上原辅料,并用水溶解逐次加入已开启搅拌器之配料缸,再停止搅拌,继续加工艺水至2000L或6000L刻度处,并继续开启搅拌器搅拌15分钟以上,然后取样进行理化检验和外观检查,符合要求即打开底阀,启泵经过滤器过滤泵入高位缸。 4.2.4汽水混合碳酸化 经水处理后的纯水,经脱氧后,注入经汽化的二氧化碳进化碳化制冷,制冷温度保持10℃以下。制冷后与调配后的溶液进行混合,完成汽水混合碳酸化工序。详见操作见文件《汽水的混合碳酸化作业指导书》 4.2.5灌装工序 4.2. 5.1上罐、罐清洗消毒 1)上罐人员上罐前先检查叉车叉来的空罐是否与所生产的产品品种相符,确认后,割掉包装带,撕去缠绕薄膜,将空罐版小心地推入上罐升降斗,然后开启升降机,将空罐版最上层空罐升至与上罐台处同一平面即停止。 2)上罐人员在接到生产指令时,开启上罐台输送链板和输罐链条,将最上层空罐用干净之木棍慢慢推进入上罐台输送链板上,由输送链板输送至输罐链条上,最后输送至自动洗罐处,罐身经清洗、消毒后进入灌装间。 3)当输送链板上有倒罐时,应及时扶正;当输罐链条上有倒罐或卡罐时,应及时停机清出。 4)需换产品品种时,在接到机房信号时,停止上罐,将剩余空罐通过上罐升降机放下并

碳酸饮料生产作业指导书

碳酸饮料生产作业指导书 (ISO9001-2015/GMP) 1、目的 指导生产人员生产操作,使碳酸饮料生产操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碳酸饮料的生产操作。 3、职责 3.1生产车间负责碳酸饮料的生产操作,并负责进行记录。 3.2检验室负责在制品质量检查,并负责不合格品的处置 4、作业过程 4.1工艺流程 碳酸饮料生产工艺流程图

标注*1234、灯检:无肉眼可见杂质。 主要设备及参数 4.2作业流程 4.2.1原料验收 选用符合产品标准的各类食品用原辅料,已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原果浆、果葡糖浆、白砂糖、食品添加剂等产品须采购有食品生产许可证(QS 证书)的产品。按《进货查验及记录规范》的规定进行验收,不合格原料严禁投入生产。食品生产用各类原料必须使用食品级原料,农产品应新鲜良好,无萎缩、畸形、病虫及霉烂现象,不得使用来历不明的原料进行生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添加量应严格按照GB2760的规定。 4.2.1工艺水制取 4.2.1.1每天生产前,对砂滤罐、碳滤罐进行5~10分钟“反、正”冲,直到排出之水无杂质。

4.2.1.2经砂滤、碳滤制取初滤水入水罐中备用。 4.2.1.3生产时打开初滤水罐底阀,并开启紫外线灭菌器,启水泵经5u和1u 精滤和紫外线消毒器消毒以制取精滤工艺水,供生产备用。 4.2.2溶糖工序 4.2.2.1根据配方要求准确称取并经复核无误之相应份量之果葡糖浆,加入350kg纯净水(属本日第一次生产时需先排出管内前一天所残存的纯净水约3~5分钟),使其完全溶解并继续加热至90±2℃,保温20分钟。 4.2.2.2保温结束后,启动泵把溶糖缸管道的糖浆回流到溶糖缸(持续3分钟)后,启动冷却水塔,并把糖浆经过5μ过滤器和板式换热器冷却至45℃±5℃,放至对应的调配缸。 4.2.3配料调配 4.2.4.1调配操作员按产品配方单规定的原料品种、数量和投料顺序,在“关键质量控制点监控记录上”登记好用量,复核查对无误后,严格按工艺规程进行投料、操作,严禁将不合格的原材料投料生产。 4.2.4.2然后按原辅料加入顺序:①原糖浆②防腐剂③甜味剂④酸味剂⑤香精 ⑥色素,最后加水定容,分别按配方要求称取并复核无误以上原辅料,并用水溶解逐次加入已开启搅拌器之配料缸内,再停止搅拌,继续加工艺水至2000L 或6000L刻度处,并继续开启搅拌器搅拌15分钟以上,然后取样进行理化检验和外观检查,符合要求即打开底阀,启泵经过滤器过滤泵入高位缸内。 4.2.4汽水混合碳酸化

2019年检验科作业指导书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篇一:检验作业指导书 检验作业指导书 1.目的:对进厂的原材料及过程、产品等进行规定的检验和试验,确保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 2.范围:适用于直接用在本厂产品上的原材料、及产品、半 成品进行检验。 3..职责:质量部负责对原材料及产品的验证及检验。 4.程序: 4.1原材料的检验 4.1.1. 原材料采购进厂后,采购员按定货合同及相关采购文件,对实物规格、型号、等级、数量、重量等验证无误后,通知质检员进行检验。 4.1.2. 质检员核实交检内容和质量证件齐全后方可进行检验。 4.1.3. 检验和验证 a) 对客户有特殊要求的,按要求进行检验。 b) 按国家标准进行抽样检验,具体见《原材料检验卡》。 c) 质检员按照工艺文件进行检验,填写相关检验记录。 4.2. 4.3. 楚。 4.3.2. 首检合格,质检员通知操作工继续生产。 4.3.3. 在首检合格的基础上,质检员和班组长人员应做好中间抽检,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把发现的质量问题向工人交待清楚。质检员及时填写相关 检验记录《不合格生产整改通知单》。 4.3.4. 经质检员检验出的不合格品应 填写《不合格品评审单》,经主管人员签字后方可回用。 4.3.5. 质检员按照 产品加工工艺进行检验,填写相关检验记录。 4.4. 最终产品出厂检验 4.4.1. 全性能检测委托检验; 4.4.2. 本公司能进行检验的项目及时检测,结果填写在检验报告单上。 5. 相关文件 5.1.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完整版)检验作业指导书

检验作业指导书 1.进料检验 1.1 定义 进料检验又称来料检验,是制止不良物料进入生产环节的首要控制点。进料检验由IQC执行。 1.2 检测要项 IQC在对来货检验前,首先应清楚该批货物的品质检测要项,不明之处要向本部门主管问询,直到 清楚明了为止。在必要时,IQC验货员可从来货中随机抽取两件来货样,交IQC主管签发来货检验临时样品,并附相应的品质检测说明,不得在不明来货检验与验证项目、方法和品质允收标准的情况下进行验收。 1.3 检验项目与方法 1.3.1 外观检测 一般用目视、手感、限度样品进行验证。 1.3.2 尺寸检测 一般用卡尺、千分尺、塞规等量具验证。 1.3.3 结构检测 一般用拉力器、扭力器、压力器验证。 1.3.4 特性检测 如电气的、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特性一般采用检测仪器和特定方法来验证。 1.4 检验方式的选择 1.4.1 全检方式 适用于来货数量少、价值高、不允许有不合格品物料或公司指定进行全检的物料。 1.4.2 免检方式 适用于低值、辅助性材料或经认定的免检厂来料以及生产急用而特批免检的,对于后者IQC应跟进生产时的品质状况。 1.4.3 抽样检验方式 适用于平均数量较多、经常性使用的物料。 样本大小:批量的10%(不少于20件),允收数AC=0,拒收数RE=1。 1.5 检验结果的处理方式 1.5.1 允收 经IQC验证,不合格品数低于限定的不合格品个数时,则判为该批来货允收。IQC应在验收单上签名,盖检验合格印章,通知货仓收货。

若不合格品数大于限定的不良品个数,则判定该送检批为拒收。IQC应及时填制《IQC退货报告》,经相关部门会签后,交仓库、采购办理退货事宜。同时在该送检批货品外箱标签上盖“退货”字样,并挂“退货”标牌。 1.5.3 特采 特采,即进料经IQC检验,品质低于允许水准。IQC虽提出“退货”的要求,但由于生产的原因,而 做出的“特别采用”的要求。 若非迫不得已,公司应尽可能不启用“特采”。“特采”必须由总经理批准,可行时还必须征得客户的 书面许可。 1.5.3.1 偏差 送检批物料全部不良,但只影响工厂生产速度,不会造成产品最终品质不合格。在此情况下,经特批,予 以接收。此类货品由生产、质检单位按实际生产情况,估算出耗费工时数,对供应商做扣款处理。 1.5.3.2 全检 送检批不合格品数超过规定的允收水准,经特批后,进行全数检验。选出其中的不合格品,退回供 应商,合格品办理入库或投入生产。 1.5.3.3 重工 送检批几乎全部不合格,但经过加工处理后,货品即可接受。在此情况下,由公司抽调人力进行来 货再处理。IQC对加工后的货品进行重检,对合格品接受,对不合格品开出《IQC退货报告》交相关部门办理退货。此类货品由IQC统计加工工时,对供应商做扣款处理。 1.6 紧急放行控制 1.6.1 紧急放行内涵 a. 紧急放行的定义 紧急放行是指生产急需来不及验证就放行产品的做法,称为“紧急放行” b. 紧急放行条件 产品发现的不合格能在技术上给以纠正,并且在经济上不会发生较大损失,也不会影响相关、连接、相配 的零部件质量,可紧急放行。 1.6.2 紧急放行的具体操作步骤 1.6. 2.1 应设置适当的紧急放行的停止点,对于流转到停止点上的紧急放行产品,在接到证明该批产品合 格的检验报告后,才能将产品放行。 1.6. 2.2 若发现紧急放行的产品经检验不合格,要立即根据可追溯性标识及识别记录将不合格品追回。 2.过程检验: 过程检验(IPQC)指来料入仓后,至成品组装(或包装)完成之前所进行的质量检验活动。

理化检验操作规程

1.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金属洛氏硬度测定。 在对试样测试时,板带最小厚度值:低碳钢软态为1.5mm,硬态为1.0mm;中,高碳钢软态为1.2mm,硬态为0.8mm。 2.引用标准 GB/T220-1991 金属洛氏硬度试验方法。 3.制样 3.1沿板带的轧制方向、于宽度1/4处截取试验,并标记试样编号。 3.2试验建议制成20mm×40mm大小。 3.3试验要求平整、无毛刺、否则应用木锤或锉刀修整。 4.试验 4.1试验前检查以下内容 与试样相应的试台是否已安装在升降螺杆孔内; 与试样相应的压头是否已安装在主轴孔内; 在试台与压头之间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安装试验。 4.2将试样平放在试台上,调节度盘,使打指针指向“C”点。 4.3将试验力旋钮旋转到试验所需标尺相应的试验力。卸荷手柄在卸荷位置,在注视刻度盘的同时,顺时针转动旋轮使螺杆上升,直至硬度刻度指针(大指针)转三圈,初试验力指针(小指针)指向红色标记。如果硬度指针转三圈后,偏离“C”零位时,允许在偏离“C”±5HR范围内,将刻度盘上刻度“C”零位转到对准大指针。 4.4将加荷手柄向前拉,硬度计开始加总试验力,在硬度计刻度指针停止移动后,即进入保持试验力时间,此时间一般控制在20~25秒左右。待保持时间结束,将卸荷操纵手柄平稳无冲击的推向硬度计的后方,卸除主试验力。 4.5主试验力卸除后,即可读取刻度盘上指针所指刻度上的洛氏硬度,其数值精确到0.5个洛氏单位值。硬度值读取后,逆时针转动旋轮下降螺杆,卸除初试验力。 4.6每批实验前应先使用相应的标准硬度块进行校准,确认所测硬度值在允许范围内,然后才能对试样进行测试。否则应对仪器进行检查。 4.7每个试样上的试验点数应不少于四个点(第一点不记),两相邻压痕中心间距离至少应为压痕直径的4倍,但不得小于2mm,任一压痕中心距试样边缘距离至少应为压痕直径的2.5倍,但不得小于1mm。 5试验结果的处理 5.1试验后,若试样背面可见压痕,则试验无效,应考虑改用维氏硬度试验。 5.2记录试样钢号、规格、编号、以及三个试验数据,并计算其平均值,结果修约间隔为0.5。 5.3根据试验结果出具试验报告。 附表:硬度计标尺、压头、试验力对照表 硬度标尺压头(mm)初试验力N(kgf) 总试验力N(kgf) A 金刚石圆锥型压头 98(10) 588(60) B 钢球压头Ф1.5875 980(100) C 金刚石圆锥型压头1471(150) D 金刚石圆锥型压头980(1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