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130.44 KB
- 文档页数:8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1. 引言1.1 介绍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背景意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社会科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物化理论是由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学者卢卡奇提出的,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自身劳动和产品的异化现象。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是指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致,使劳动者丧失了自己劳动的力量和成果,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扭曲和异化。
通过对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劳动者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地位。
深入研究这两种理论的异同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和问题,进一步探讨社会变革的路径和可能性。
【2000字】2. 正文2.1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观点包括:卢卡奇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物化现象是一种对人类的异化,是人与自身劳动、生产、产品和社会关系的疏离和异化。
这种异化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分裂,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身体和精神上的错位。
卢卡奇指出,物化不仅仅存在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更体现在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行为以及人际关系中。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越来越像物品一样被对待和对待他人,失去了自我、自主和主体性。
卢卡奇强调,物化现象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和制度,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使人们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和身体变成商品,失去了自己的人性和主体性。
卢卡奇认为要解决物化问题,必须彻底转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尊重关系。
2.2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生活状况的深刻观察和分析而提出的。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以及劳动本身失去了联系,导致了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产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最终转化为商品,而商品又被卖出去换取工资。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研究作者:解晨扬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1期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在马克思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都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阐述出来的,因此它一直以来都是被哲学界热烈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等被马克思所构建的理论中,异化理论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033-02一、异化及其早期异化思想(一)异化异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近代就在此基础上把其提高到了理论高度,而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更是纳入哲学范畴。
拉丁文 alienatio就是异化一词最早的来源,之后演化成现在英文中的alienation和德文中的Entfremdung。
早在《圣经》中,就出现了因偷吃禁果而沦落成凡人的亚当和夏娃被从上帝的绝对神性中“异化出去”。
人类能够和上帝相通而产生的狂喜之境是中世纪对异化的定义。
而人类的精神和上帝因为原罪有了疏远,即精神死亡就是异化,这是加尔文在新教时期所认可的定义,这个时候的异化并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还只是一个被宗教神学所限制,代表丧失、脱离、疏远的平凡词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发展,近代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对中世界宗教神学进行批判,丰富了异化的内涵和外延,开始在他们的社会学和哲学作品中使用这个词语。
(二)早期的异化思想早在近代前期,异化指的是权力的转让,并没有提高到哲学层次,之后这一词语才在社会政治学领域中被运用。
英国的霍布斯就是最初在政治学领域中运用异化一词的哲学家。
霍布斯表示是人民而不是神给予了国家或君主的权力,这点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阶级对立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国家,国家的产生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和本质。
异化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并且开始频繁在政治、道德和经济中被使用,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首先提出的。
弗洛姆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摘要:弗洛姆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加以综合,创立了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他以此为理论基础,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全面的扩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异化理论,同时也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关键词:异化;弗洛姆;马克思;弗洛伊德弗洛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重要代表,他接过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作为描述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的中心范畴。
他说,“我选择了异化的概念作为中心点,从这一点出发阐述我的关于当代社会性格的分析”[1]。
但他并未照搬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而是对它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具体表现为:①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加以综合,创立了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②以此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对异化理论进行全面的扩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异化理论,从而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一、弗洛姆对弗洛伊德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1932年马克思《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得到发现和出版。
在《手稿》中,马克思接过黑格尔异化概念,对之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把费尔巴哈的对宗教异化的批判发展为对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的批判,使得异化成为《手稿》的中心论题。
随着《手稿》的广泛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时期内,它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他们来说,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论述是所有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同时又对苏联和东欧所形成的共产主义大失所望的人们得心应手的工具。
于是,异化的概念就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弗洛姆也把异化当作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概念,但是他不满足于把异化当作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范畴来使用,而是把它加以创新和发展。
他认为异化主要是心理学问题,是一种心理体验。
他说,“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
或者说,个人在这种体验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形成黑格尔的“异化”黑格尔的异化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把绝对理念看作是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是异化的主体;由于主体在自身内部矛盾的动力下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绝对理念首先异化为自然界,接着又在发展中扬弃对自然界的异化,回到绝对理念本身,这是一种精神的异化;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他不满意用人的意识去解释历史的观点,唯心地设想了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劳动,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评价时说“黑格尔把人的自我生产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结果”[1]。
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只看到劳动的积极一面,看不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带给劳动老者的苦难的消极一面,他把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这个自我生产过程抽象化为精神的自我生产过程,是抽象劳动。
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他就受到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影响,马克思认为,在伊壁鸠鲁那里“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2]。
“现象世界”是“完成了的并且同自己的概念相异化了的原子”的产物。
“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现象才被理解为现象,即理解为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本身在它的现实性里作为异化表现再来的”[3]。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接触到大量的现实社会问题,需要对实际的法和经济问题发表意见,但马克思自己已有的知识,特别是对黑格尔信奉的哲学思想不能够解释“国家和法实际上是阶级利益的体现,是物质生产,市民社会的产物”。
按照黑格尔关于国家和法是“理性”与“自由”体现的观点,国家与法应该是普遍利益的代表,但当时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令”制度却扼杀了人民的出版自由,在“林木盗窃法”中,林木占有者“占了法的上风”,国家和法却成了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工具,这在黑格尔观点来看也是一种异化,但这种异化不是国家与法的理性异化为私人利益而最终实现自身,不是精神自由异化为出版法令而最终实现自身;而是异化的现实否定了国家的理性本质与法的自由本性,是超出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框架。
马克思“异化理论”对现代主体发展的意义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为《手稿》)中所阐释的主要观点,在《手稿》中,他借助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异化”和费尔巴哈的“宗教的异化”中引申出自己的“异化观”,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人的本质”,提出了“人的解放”的观点。本文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人的本质”思想与其“主体”的学说相联系,并结合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存在状态和境遇来说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现代人发展的意义。
标签:异化劳动;人的异化;人的主体性;现代主体 “异化”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的主要观点,他围绕这一理论阐发了关于哲学、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不同的读者对这一理论的解释也是千差万别,形态各异。那么在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背后是否还蕴藏着“异化”,这一理论对构建现代主体的意义何在呢?本文试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入手,从“现代科技革命”造成的社会现状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异化”理论和人的本质 “异化”一词并非马克思的首创,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如17、18世纪的卢梭、霍布斯,还有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等都针对不同的问题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过它。由卢梭的“权利转让”,到黑格尔的“分析绝对精神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再到费尔巴哈的“人与宗教世界的关系”,一直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同一个词被赋予了不同的任务,由政治含义到哲学含义的转变,这一过程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如:马克思在不同的语境和社会环境中对于同一概念的动态理解,但概括来说“异化”的基本意思就是“对立、对抗、排斥、脱节、分离”等。
马克思从劳动本质是人的类生活出发,结合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活动,阐释了“异化劳动”;同时,马克思主要从“人与劳动产品”的地位之别和“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异对“人的本质”进行了肯定:
人的本质是劳动的对象化过程,劳动产品是劳动者的对象化,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是处于能动的主体地位的,是劳动者操纵机器、加工劳动对象,创造出凝结了他的汗水和心血的劳动产品,相对于“机器”、“劳动对象”这些“客体”来说,劳动者是“主体”。劳动者可以从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中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确证自己的价值,并且关键是劳动者应该享有劳动产品的。人在劳动中应该是感到幸福,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使自己的精神和肉体都感到满足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使人从自身出发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活动和劳动对象,自由的占有和享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和生活资料,也正是这种自由自觉,人可以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进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涵义异化劳动是一个综合概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用表达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具有一种规律性的相互的关联。
而这种关联的核心就是对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关怀。
人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出发点,而其落脚点也是人,即在扬弃异化劳动的基础上达到人的本质复归,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包涵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规定“物的异化”,即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表现为“人”的贬值和“物”的增值,其发展规律为:原初的劳动对象化——异化劳动——扬弃异化回归到非异化的劳动对象化;第二方面规定“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其发展规律为:原始的自由劳动过程——被迫的强制劳动过程——更高水平的自由创造性的劳动过程;第三方面规定“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其发展规律为:人的原初的类本质——人的异己的本质——复归到人类本质;第四方面规定“人同人相异化”,其为前三个规定的直接结果,涵义是人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和发展规律:原初的非异化生产关系——异化生产关系——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它对于反思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对于我们重新关注人的自身,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及人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思考人类的发展前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异化现象都具有非常深刻的价值和引导作用。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异化现象在私有制社会产生,但异化现象不是私有制社会独有的。
现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非公经济取得了合法地位,而且在发展迅速,因此异化现象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时曾说过,“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现今我国社会存在着不少异化现象,让我们看到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物质文明与政治、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
B R I D G E O FC E N T U R Y马克思与萨特的异化理论及其比较郭康军(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在萨特和马克思的哲学中,异化都是一个重要概念,然而两者的异化理论从根本上讲还是有区别的。
萨特从个体的人出发,把异化理解成人的生存的普遍形式,没有超出存在主义的范围,而马克思则把异化的产生归于私有制,从而指明了消除异化的途径。
本文从异化的概念、产生异化的根源和克服异化的途径三个方面入手,阐明了两者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萨特;马克思;异化;自我异化【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1-0090-03【收稿日期】2017-10-23【作者简介】郭康军(1991-),男,山西晋城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萨特的异化理论萨特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存在主义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奉行非理性主义,带有历史悲观主义的色彩。
萨特自认为在理论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需要用他的存在主义理论作为补充。
虽然萨特自认为在理论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他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较大的理论分歧,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的缺陷需要他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来进行补充。
异化问题是萨特人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这是人学理论上萨特与马克思主义重大分歧点。
当人们的生存陷入困境的时候,就会加重异化现象,当人们的经济、自由、道德和情感统统被束缚,没有支撑的时候,就会丧失自己的主体,变成客体。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注意到了这些变化,为了把人们从异化的深渊拉出来,实现主客体的辩证统一,他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他们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吸收了异化范畴,阐发了一系列关于异化的理论。
在1960年发表的《辨证理性批判》中,萨特从自我对象化的结果作为某种对他来说是异己的和敌对的东西而出现这一现象来考察异化问题,并把它置于匮乏的前提下,处处受匮乏的制约,提出了匮乏——异化的社会本体论。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等四个方面。
主要通过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意义一、“异化劳动”概念黑格尔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思维的对象化与客观化。
他把劳动与异化联系起来并从对过去的探索中发掘了异化产生的原因,这为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
虽然黑格尔的劳动观包含了深刻的异化劳动的思想,但他致命的缺点却是没有给“异化劳动”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
费尔巴哈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并建立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
他认为,异化的出发点是具有感性的人。
异化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恐惧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
费尔巴哈认为精神异化和宗教的产生是由人的异化所造成的,宗教不是克服异化和扬弃异化的方式,它本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果,人类对上帝的膜拜仅仅是人类把自己的本质赋予了上帝并神圣化的结果。
费尔巴哈的异化观是建立在人本学和唯物论的基础上的,他从人本主义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异化,并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来批判宗教异化,批判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这是他高于黑格尔的地方。
但他只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基础,而并没有看到对于这个世俗基础应当用革命手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对立,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对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概念有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在两人的异化概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把异化概念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他的异化概念主要概括为:异化的主体是”人”,这个“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由自觉的,这个“人”最基本的活动是劳动,这种劳动不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是现实的生产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应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传承》2008年第9期异化作为理论界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异化问题几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经典的劳动异化理论,对他后来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形成都起了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在近代西方,自17世纪美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以权利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之后,卢梭、爱尔维修、傅立叶、等人曾在政治、经济、伦理和社会学的层面上对异化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用异化概念论证“人民主权”思想,发展了由霍布斯首先提出的自然权利异化的思想。
费希特的异化被注入了哲学涵义,他在《知识学基础》中说道:自我是非我的异化。
黑格尔作为经典异化理论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把卢梭的否定性思想和费希特的能动性原则结合起来,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作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人类借助劳动自我创造历史的思想,把对象化、外化理解为劳动的本质,但是他混淆了异化与对象化并认为两者是一致的。
随后费尔巴哈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他论述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是人创造的,爱的宗教是克服异化的途径,他还批判了黑格尔哲学,认为它是宗教异化的哲学形式,是人的理智的异化。
费尔巴哈再一次将异化理论视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历史观,因而人类的历史就变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
但是费尔巴哈没有具体分析现实的异化,而是抽象的谈论一般的人的异化,忽视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异化问题。
费尔巴哈肯定对象化而反对异化,这种逻辑在总体上影响了马克思的异化观。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一)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博士论文中的哲学异化理论⑴现象是本质的异化。
这一时期青年马克思还是站在黑格尔辨证唯心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他认为现象是本质的异化,单个原子同他的“纯本质”(原子概念)不是直接符合而是各有差异,这就是本质与存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作用使现象世界产生了。
《长江丛刊》2018.03197异化的批判和批判的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变化■吕 敏/赣南师范大学摘 要:异化劳动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状况基础上,创立的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这一理论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发展。
但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逐渐脱离了马克思所开创的批判路径,异化批判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异化。
关键词:异化 马克思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异化的概念“异化”一词来源于法语“alienation ”,其本意是“转让”或者“出卖”。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独立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状态,即人们创造出来的产品总是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背离,成为与人相对立的异己的力量。
在近代西方,异化是作为“转让”来解读的。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就使用了“转让”意义,这种转让是政治权力的转让,异化概念在政治领域探讨。
继卢梭之后,爱尔维修、傅立叶等从经济、伦理等层面进行了探讨。
异化概念最初是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内使用,并没有普泛化。
将异化概念普泛化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费希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费希特是第一个使“异化”概念具有普遍的、抽象的思辨意义的哲学家。
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是“自我”创造和异化的产物,是“非我”。
世界就是一个“自我——非我”的异化过程。
在费希特笔下,异化具有了哲学内涵。
异化概念在黑格尔那第一次得到了系统的阐述。
在客观唯心主义者的黑格尔看来,异化就是一种客观化、对象化。
异化是一个中性概念,是用来描绘精神自我演化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继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抛弃了黑格尔的精神异化思想,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关注人的价值、人的本质。
“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宗教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将自己的本性交于宗教,人的价值与尊严发生了异化只能匍匐在上帝的脚下。
费尔巴哈的异化具有强烈的道德批判与人本主义色彩,异化成为了一个价值范畴。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提出了劳动异化,劳动异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总7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
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
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
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
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
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
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
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异化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所谓的异化,是指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逐步走向对自身的否定。
因此,异化实际上指的就是杨弃。
因此,异化有两个特征:1、异化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异化必然走向异化的异化。
即否定之否定。
黑格尔是提出最早异化理论的人;黑格尔承认,先有自然界,然后有人,有人的精神。
他认为自然界之前还有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叫做理念阶段,或者叫做逻辑的阶段。
这个阶段变出了自然界,这就叫异化。
费尔巴哈把这个概念接过来解释宗教。
以前18世纪唯物论批判宗教比较肤浅,光说宗教是愚昧无知的产物。
人怎么会信上帝?这是愚昧无知,不懂科学!这种批判很简单,费尔巴哈用异化解释宗教的起源,就比以前深了一步,进了一步。
圣经说,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创造了亚当、夏娃。
费尔巴哈指出来的却正好相反。
他说,是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上帝。
不仅如此,人还把自己的本性也放到上帝里去了。
上帝有无比的智慧,这智慧是什么东西?是人的本性。
上帝爱世人,爱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人的本性。
上帝有意志,意志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人的本性。
所以,是人把自己的本性赋予自己创造的上帝,并且把它无限夸张,成了个上帝。
但是在创造出上帝之后,却跪倒在上帝的脚下,向它哀求:伟大的上帝啊!你创造出我啦!请你救苦救难。
我什么都不是,我是卑微渺小的,你是伟大全能的。
一切好的东西都归到上帝那里去了,顶礼膜拜。
这个过程,费尔巴哈把它叫做异化,叫做人性的异化,或者叫做人的本质的异化。
上帝哪里来的?神哪里来的?都是人自己造的。
自己塑菩萨自己拜,不认得了,反而倒过来,让上帝支配自己。
修道士为什么不结婚?因为天国里有个新娘,叫圣母玛利亚。
他把自己需要的,异化成圣母,他就不要新娘了。
修女在天上也有个新郎,就是上帝。
天上有了新郎新娘,就不要人间的了,异化了。
因此费尔巴哈得出一个结论:要克服宗教的异化,人就应该崇拜自己。
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在人之上没有更高的东西,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不要相信上帝,要相信人自己。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2019-08-06⼀、前⾔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兴起与70年代,起始于1978年出版的G.A.科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个辩护》⼀书。
在80年代形成⼀种学术思潮,影响⾄今。
严格的说,“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个学派或者流派,因为它没有通常能够成为学派的基本的⽴论特征,⽐如,相互认可的基本特征,原理,主要观点等,它是⼀个开放的系统,松散的互相讨论、学者之间的观点并不是互相认同,那为什么称之为⼀个学派呢?原因有两个,以使他们的研究⽅法都有英美分析哲学的底⼦,采取的⽤分析的⽅法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分析哲学20世纪起源于英国,1905年罗素《论指标》,其产⽣是⾃然科学升⼊发展,数理逻辑影响空前的催化下形成的⼀种哲学思潮,强调分析⽅法的重要性,分解分析法,就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组成要素,形式分析法,分析科学预⾔,命题,推理形式结构,意义分析法,分析词语,命题的意义,特别是分析元逻辑,元科学语⾔的意义。
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确化,清晰,严密。
其⼆他们声称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追求的是重构⼀种既是科学的⼜是⾰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意义是指,符合20世纪的哲学标准,机构严谨,话语明确,⾰命的意义是说,⼀种有关解放的理论。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些注重理论的诠释和概念化,拒绝或批判各种形式的⽅法论主义和个⼈主义的微观基础,⼀些强调以理性选择为⽅法论原则探讨理论的微观基础,既反对整体主义也对基础注意持某种否定态度,⽽且从实践和理论⾓度来看,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套和信⼼年集中在⼀起的紧凑实体,不存在⼀种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存在⼀种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式,分析的马克思只是将不同的观点和研究路径结合到了⼀起。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其研究对象可分为三部分,⼀部分是⽅法论问题,⼆是经验理论部门,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三是规范理论部分,主要是对异化,剥削等伦理问题的分析。
试论消费异化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作者:栾晨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36期“消费异化”思想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用来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一个重要概念。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消费异化的产生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等,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最终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
本文试图总结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当今社会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为摆脱消费异化所带来的危害找出一种合理的解决方式。
一、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消费异化”一词来源于弗罗姆《健全的社会》一书中,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提出的,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指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里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引起的异化问题做的论述,其内容包含了四个方面:第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
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就是“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这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量;意味着他灌注到对象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
”(《手稿》第45页)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
第三,人的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里说的“自由”,是指人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指人能“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能力;而“自觉”则是指摆脱了本能冲动和肉体需要的状态后,能在理性支配的情况下自愿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
然而,异化劳动则使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丧失,变成了像动物一样的生存。
第四,是人与人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没有多谈,因为他认为:“人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人类的本质异化出去的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创始人之一。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 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人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6“工人的劳动力和他的人格的分裂,他由人变成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的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被置于与他的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成一个物、一个商品。”7“人成为如同外部新世界的各种物体那样的可以‘占有’也可‘抛弃’的东西”8卢卡奇视异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特征,进一步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体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列菲弗尔的“全面”异化理论 列菲弗尔(1901— )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列菲弗尔是法国最早知道《手稿》并把它译成法文的人,他写于1934—1935年的第一部着作《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依据《手稿》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新“解释”,提出要以《手稿》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加以重建”。他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提出要以“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 异化理论是列菲弗尔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早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他就认为异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他的一切表现中,在他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都是拜物教的牺牲品。 关于“政治异化”,列菲弗尔说:“国家拥有非人性的势力而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并把这种势力巩固和确定下来。政治上的异化(连同政治迷信,正是这种迷信把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的一种生活归之于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严重的异化。”9 关于“人的异化”,列菲弗尔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完全听命于技术和工具的奴役。这一种统治比阶级统治更厉害,它使人失却了自由和主动性,使生产、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单一化、标准化、规范化,这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虽然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但却压抑了人的本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与阶级统治并存的有一个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人压抑的体系。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表现在家庭、婚姻、民族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异化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而且充斥日常生活之中。在劳动、娱乐、家庭、邻里关系、两性关系这些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种种异化现象。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而人的异化现象比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因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生活,都包含着异化之网,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更加痛苦。 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 马尔库塞(1898—1979)是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马克思的《手稿》发表之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首先撰文加以阐释的是马尔库塞。他迅速发表《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源泉》一文来阐释《手稿》,并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解释为人的本质异化,认为异化的根源就在人的本质之中。 在《爱欲与文明》(1955)一书中,马尔库塞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补充马克思的思想。他认为爱欲是人的生命本能,因而是人的本质。在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的本能——爱欲受到文明的压抑。“人的本能需要的自由满足与文明社会是相抵触的,因为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克制和延迟这种满足”,”进步的加速似乎与不自由的加剧联系在一起。在整个工业文明世界,人对人的统治,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率上,都日益加强。……况且,人对人的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建立一个真 正自由的世界时刻”10。 在《单向度的人》(1964)一书中,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批判惹识已消失殆尽,统治成了全面的,个人已丧失了合理性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人在物和科学技术的压制下已变成了只求物质,不求精神,只按照技术合理性行动,而没有否定性和批判性的单向度的人”,社会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思想变成了“单向度的思想”。“异化的主体被它的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只存在一个向度,它以各种形式无所不在。”11 人成了商品的奴隶,把追求外在的物质欲的满足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把商品作为自己生活的灵魂。“人们在他们的商品中识别自身;他们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12。这样,商品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被人生产出来,而是人为了使商品得到消费而存在,人拜倒在物面前,把物作为自己的灵魂。人不仅异化为物,而且进一步异化为物的奴隶。人过的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而是失去灵魂的、没有目的的动物般的生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过的是一种“痛苦中的幸福生活”,得到的是一种“虚假的满足”。 马尔库塞还进一步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一种新型的统治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随着劳动的机械化和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人在劳动中越来越丧失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人只是作为机器的零件、一种工具在起作用。人们的劳动是一种痛苦的异化劳动,人成了劳动的工具。人们不仅在劳动时间,而且就是在休息时间也不得不把心挂在劳动上,不得不为掌握某种技术而冥思苦想,人已不再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自身。由于劳动的异化所带来的精神痛苦不仅仅充斥于人们的劳动时间,而且占据着人的全部生命活动。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 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是美籍德裔哲学家、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 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弗洛姆对以《手稿》为代表的马克思早期思想、异化理论进行过认真研究,并试图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加以“综合”。 《逃避自由))(1941)是弗洛姆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综合”的奠基之作。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双重影响,自由又意味着不自由。“自由给人类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但同时又使人陷于孤独、充满忧虑、软弱无力。”13 在《健全的社会》(1955)一书中,弗洛姆写道:“所谓异化,是指这样的一种经验方式,人在其中把他自己当作一个陌生的人。他变得……同他自己相对化,他并不觉得他本人是世界的中心,是他自己的行为的创造者——而倒是他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后果成了他所服从或他甚至可以加以崇拜的主义。”14由于主体和客体分离使主体体验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自己变得与自己疏远了,这就是人性的异化。 在1961年出版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弗洛姆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代表了一种对人的异化、对人的失去自身、对人变成物的抗议,”“而人之所以沦为奴隶,不是被资本家奴役,而是人(包括工人和资本家)被他们自己刨造的物和环境所奴役。”在今天,“异化已经变成为大多数人的命运,特别是那部分人数愈来愈多的居民的命运。这部分人主要不是与机器打交道,而是与符号和人打交道,说起来,职员、商人和行政官吏在今天的异化程度,甚至超过了熟练的手工劳动者的异化程度。”所以,“马克思的目的不是仅仅限于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是通过恢复一切人的未异化的、从而是自由的能动性,使人获得解放”15 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同马克思、弗洛伊德的遭遇》(1962)一书中,弗洛姆认为精神性疾病也是自我异化的一种结果,“甚至在那些和精神性错乱相比较不极端的形式中,也可以把作为自我的一种疾病的异化,看作是现代人精神病理学的核心。”16 弗洛姆认为人性异化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的现象,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变得更加突出和严重。人性的异化和丧失“渗透到了人和他的工作,所消费的物品、国家、同胞以及和他自己等这些关系中”17。在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中,人的创造性与主体作用丧失了;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受物和商品的支配;在人与人关系方面,表现了一种疏远和利己主义的关系;在人与自己的关系中,表现出那种完全受“市场倾向”的调节和人格的商品化。 综上所述,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触目惊心的政治异化、经济异化、日常生活的异化,特别是人的异化现象,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必须用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然而,他们的分析和批判是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站在马克思早期着作中所运用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站在阶级分析的立场上,即不是站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这就使他们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注: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页. 2 同上书,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