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41页]
- 格式:ppt
- 大小:857.50 KB
- 文档页数:41
9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的要点。
二. 课程内容9.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9.2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9.3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9.4 马舍雷和戈德曼的结构主义文论。
9.5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三.考核知识点9.1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9.2 卢卡契论艺术本质、艺术发生和艺术功能。
9.3 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
9.4 马舍雷的“沉默论”。
9.5 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
9.6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
四.考核要求9.1 识记:卢卡契的主要论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审美特性》;葛兰西的主要论著《狱中札记》、《狱中书简》;马舍雷的主要论著《文学生产理论》;戈德曼的主要论著《文学社会学方法论》;伊格尔顿的主要论著《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原理引论》。
9.2领会:卢卡契论艺术本质:文艺的内容来自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是对客观现实的超越;卢卡契的艺术发生说:一方面接受并发挥了马恩的劳动起源论,另一方面又用巫术起源论加以补充;卢卡契论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9.3领会: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要求文学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精神、道德革新的表现”,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
9.4 应用:马舍雷的“沉默论”:作品中的空白和沉默是意味深长的,它们间接地表现了意识形态。
9.5领会: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和行为组成的有意义的连续结构。
这种结构一方面涉及到某一文学作品的各部分内容要素之间的整体关系,另一方面又与整个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9.6应用: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1)把文学艺术看作商品,文艺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经济生产的形式;(2)从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相互关系看艺术形式,艺术生产和消费既可以改变艺术形式,也可以改变艺术家与欣赏者的关系,还可以改变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来流行于德、意、法、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马克思主义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一般都是哲学家、社会学家,他们按照各自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来研究文学理论问题,因此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也正因为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才成为当代最具有活力和视野最为广阔的批评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马克思主义文论迄今为止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为基本内涵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在历史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和因素下形成的多种源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学说形成的理论并存的局面。
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20世纪中有别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具体来说,从社会历史发展情况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渊源主要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西欧各国的革命却全部失败。
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
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同时,这也证明俄国革命道路在中西欧是行不通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对马克思暴力革命说、列宁的帝国主义垂死说、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弗洛伊德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理论导向的作用。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及主要观点西方马克思主义尽管不是一个严密的流派,但都明确以“重新研究”、“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为旗号,虽然实际上常常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其中包含许多创新和深刻的理论观点。
0164、法兰克福学派是什么(1)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市而得名。
(2)这个流派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70年代逐渐衰落。
(3)主要代表人物:阿多诺、本雅明、弗洛姆、哈贝马斯、马尔库塞等人。
(4)法兰克福学派以社会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作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其异化和反人性的武器。
(5)他们的具体文艺主张虽然不同,但在批判现代社会否定人性、强调现代艺术具有反抗社会、拯救人性、解放人类的特殊职能这一点上却基本一致,体现出鲜明的反异化的社会批判色彩。
0165、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理论课题(1)其主要理论论题之一:从理性主义出发,从道义上对法西斯“独裁国家”进行了批判。
①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的操纵控制。
②马尔库塞在《理性和革命》一书中,把理性作为裁判一切的尺度,批判了实证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但这种批判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并对人类前景存在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绪。
(2)其主要理论论题之二:搞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病态。
①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一书,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把“爱欲”本能看作人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弊害正是对于人的“爱欲压抑”。
:②人的解放最根本的就是人的本质的解放,也即“爱欲的解放”。
“爱欲解放”归根到底还是劳动解放,也就是消灭“异化劳动”,废除资本主义制度。
(3)其主要理论论题之三: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对人民统治的特征。
①资本主义对人的统治不仅采取政治恐怖手段,而且还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形成的“合理化”原则来阻止人民参与政治,使工业社会成了“技术统治的极权社会”。
②在文化方面,统治阶级竭力使精神产品“商品化”和“标准化”,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无孔不入地控制人们“内心自由”这块唯一的“私人天地”。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99.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什么?(1)20世纪出现了一批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一般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以卢卡契、萨特、葛兰西、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弗洛姆、阿尔都塞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为代表。
(2)理论背景:①20世纪初在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下爆发的匈牙利、奥地利和德国革命都遭到了失败,苏联革命胜利后许多政策措施被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人视为“庸俗经济决定论”、“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物,斯大林集权主义更是引起了不满和抵制。
②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关于暴力革命、列宁关于帝国主义腐朽性和垂死性等学说遭到了是否过时的质疑。
③由于西方国家革命失败、西方社会战后发生的新变化以及对斯大林主义的不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种种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④一般认为卢卡契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西马流派中最著名的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理论主张:①从理论主张的角度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并不是一个严密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往往运用他们各自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研究分析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作为其哲学理论和社会理论的延伸和补充,由于理解不同,其观点也多有不一致之处。
但他们都打出了重新研究、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例如都主张把文学作品放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理解,反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割裂开来,都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审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高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往往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哲学或社会理论的某些流派结合起来产生新的理论学说,例如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
(4)评价:①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主要肯定和突出了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结合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特点,吸收精神分析学等多种学说观点,高举社会批判的旗帜,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异化作了深层次的尖锐批判,并对20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新发展,特别是现代主义艺术作了理论上的总结、阐述和美学上的辩护和支持,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当代发展的重要部分,这是值得肯定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概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即所谓的“西马”一名,源出于法国哲学家梅洛一庞蒂。
在1955年的著作《辩证法的历险》中,梅氏以Marxisme Occidental一词,追溯卢卡奇、柯尔施等人理论,强调他们同苏联学派的差异。
此说引发马克思学派与名号之争:诸如科学与人道、庸俗与批判、结构与个体,不一而足。
1976年,英国史学家安德森发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正式为西马立论命题。
沿用梅氏之说,他以英文定称Western Marxism。
但这位拘谨求实的英国教授,反感法国人乱起名号。
他转而强调:西马是以十月革命为界,因欧洲共运失败而导致一种“历史和地理差异”:众所周知:1920年后,在西方列强武装干预下,欧洲各国共产党进入战略退却。
随后德国法西斯上台,疯狂镇压知识左派,遂“令马克思在其家乡蒙受重挫”。
此后,国际共运被分割为东西两支。
在冷战铁幕隔绝下,欧美左派日趋分散、旗号紊乱。
据此安德森称:所谓西马,乃一“巨大历史错位”。
然而它的学术成就不容置疑。
安德森强调:西马是受十月革命感召、伴随欧洲共运发展起来的一派左翼知识传统。
从地理角度看,西马养育出一批欧洲血统的革命文人,从卢卡奇、葛兰西、阿多诺,直到萨特、阿尔都塞、马尔库塞。
这些“在剧烈迁徙中”成长起来左派理论家,虽因革命退潮而悲观失落,却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批判理论、全新开放的知识体系”。
言归正传,下面我们就简要梳理。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基本上是沿着两条路线发展:一条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学路线。
社会主义阵营的各个国家,各自在自己的环境和条件下做着阐释、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工作。
另一条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派路线,或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批判学派路线,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在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后来加上美国,掀起了一股“补充”、修正和批判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思想的浪潮。
“这股思潮发展曲折,纷繁而复杂,其中派系枝蔓,著述很多,内容广泛,既有新识新论,也有谬说妄言”,陆梅林先生的这一概括是切中肯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