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 格式:docx
- 大小:19.37 KB
- 文档页数:3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 20 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它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了西方哲学、文化和社会思潮,对文学的本质、功能、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产生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产生于 20 世纪初期,当时西方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怀疑和批判。
同时,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也对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标准提出了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西方学者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现代哲学、文化理论相结合,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1、卢卡奇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开创者之一。
他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认为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他的“总体性”概念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反映社会的总体结构和历史发展趋势,而不是孤立地描写个体的经验和感受。
2、葛兰西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霸权”理论。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不仅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来维持统治,还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来控制大众。
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承担起反抗文化霸权、争取社会变革的使命。
3、本雅明本雅明关注现代技术对艺术和文学的影响。
他认为现代技术的发展,如摄影、电影等,改变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使艺术的“灵韵”消失。
同时,他也强调艺术的政治功能,认为艺术可以成为革命的武器。
4、阿多诺阿多诺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工业生产出大量标准化、商业化的文化产品,这些产品剥夺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成为了统治阶级控制大众的工具。
5、马尔库塞马尔库塞提出了“单向度的人”的概念。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被高度同化,失去了批判和反抗的能力。
文学应该唤起人们的否定意识,推动社会的变革。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核心观点1、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认为文学不是孤立的艺术现象,而是与社会、历史、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马克思提出的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与哲学的其他范畴相互作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深刻的西方理论渊源。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并解析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一个重要理论渊源是古希腊哲学的“实践”概念。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是人类灵魂的活动之一。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实践的研究,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智慧和德行的基础,进一步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将实践概念发展为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论,即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动力和决定因素。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渊源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实践”思想。
黑格尔将实践概念引入哲学领域,并将其与“理性”相对立,提出了“实践的哲学”理论。
黑格尔认为,实践是人类主体性和自由的表现,是人类理性的具体运动,是历史的主体性的实践性。
马克思借鉴了黑格尔的实践思想,但又指出黑格尔的实践概念存在着虚幻和抽象化的问题,他进一步深化了实践概念,将其与社会历史发展联系起来,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第三个理论渊源是弗洛伊德的“实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动机的表现,是人类欲望的满足方式。
他通过分析人类潜意识的作用,揭示了实践对于人的生活和心理的重要影响。
马克思在对实践范畴的研究中,也将心理活动纳入实践的范畴之中,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和经济层面,还包括了思想和文化层面。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含义在于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实践是人类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的行动,是人类社会性的基本特征。
实践活动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是经济生产和物质交换的结果,还包括了政治、文化、科学和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潮流,或者是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总体称谓,它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潮、流派和学说,不同的学派都有着各自的代表人物和其主流思想,对后世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着某种共同的理论基础,又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上变现得极其复杂和庞大。
虽然有时候会与马克思注意的基本原理会有些许冲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有创新性而且深刻的理论观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一方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纪元。
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西方的德国、芬兰、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也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但都遭到了失败。
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
他们把革命陷于低潮的原因归于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机械化、教条化了,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在革命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削弱了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功能。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不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还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对马克思暴力革命说、列宁的帝国主义垂死说、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及其观点1、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卢卡契是现代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
主要论著有:《美学》、《审美特性》、《美学史论文集》、《美学补遗》、《文学与民主》等。
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在20世纪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多。
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本质是审美反映论。
卢卡契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而不是机械的反映,强调社会、人类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
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1)20世纪出现了一批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一般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以卢卡契、萨特、葛兰西、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弗洛姆、阿尔都塞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为代表。
(2)理论背景:①20世纪初在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下爆发的匈牙利、奥地利和德国革命都遭到了失败,苏联革命胜利后许多政策措施被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人视为“庸俗经济决定论”、“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物,斯*大林集*权主义更是引起了不满和抵制。
②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关于暴*力革命、列宁关于帝国主义腐*朽性和垂死性等学说遭到了是否过时的质疑。
③由于西方国家革命失败、西方社会战后发生的新变化以及对斯*大林主义的不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种种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④一般认为卢卡契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西马流派中最著名的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理论主张:①从理论主张的角度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并不是一个严密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往往运用他们各自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研究分析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作为其哲学理论和社会理论的延伸和补充,由于理解不同,其观点也多有不一致之处。
但他们都打出了重新研究、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例如都主张把文学作品放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理解,反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割裂开来,都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审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高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往往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哲学或社会理论的某些流派结合起来产生新的理论学说,例如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
(4)评价:①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主要肯定和突出了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结合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特点,吸收精神分析学等多种学说观点,高举社会批判的旗帜,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异化作了深层次的尖锐批判,并对20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新发展,特别是现代主义艺术作了理论上的总结、阐述和美学上的辩护和支持,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当代发展的重要部分,这是值得肯定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思潮,它在 20 世纪以来的西方文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兴起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解释新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时面临着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文学和文化的研究中。
其中,卢卡奇的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他强调了总体性的概念,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反映社会的总体性,而不是孤立地描写个体的经验。
他指出,现实主义文学具有认识社会本质的能力,能够揭示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法兰克福学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重要流派。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
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产品被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失去了其批判和反思的功能,成为了统治阶级控制大众思想的工具。
马尔库塞则提出了“单向度的人”的概念,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使人失去了批判性思维和反抗精神。
本雅明则关注现代艺术的特征和价值。
他认为,现代艺术如摄影、电影等具有独特的“震惊”效果,能够打破传统艺术的审美习惯,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英国的伊格尔顿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强调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和表达。
他还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政治功能,主张文学批评应该参与社会变革和政治斗争。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
它认为文学不仅仅是艺术形式,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揭示出社会的权力结构、阶级矛盾和文化压迫。
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也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
它并不将文学的政治功能和审美功能对立起来,而是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例如,在探讨现实主义文学时,既强调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关注其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审美价值。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文思想及其批判——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感永安一中艺术组李艺明当前,比较通行的科学分类方法是把人类的整体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类。
然而在人类社会面对宇宙万物以及求得自身发展的大前提下,三者可以说是不分你我的,都以“人类”为其宗旨。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体系,不仅有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行科学主义分析的规律性结论,更有把共产主义的人类目标树立为“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
源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生命哲学的新黑格尔主义,西方文化危机思潮,弗洛伊德主义以及存在主义的影响下,以其独特的姿态提出了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解放的学说,并且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是把人的主体性和人类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实践哲学”,因而他们倾全力于人的主观结构、心理倾向和大众文化的分析批判,把意识的改变视为革命成功的根本保障。
可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以人为本,渗透着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活动的轴心是二十年代西方革命失败的原因讨论,其代表人物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等通过对二十年代西方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指出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失败在于主观心理上的准备不足,以及“阶级意识”的不成熟。
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分析了“物化和无产阶级的意识”,他谈到“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现实”,物化最集中表现是商品拜物教。
“物化”——“社会水泥”完全抹杀了人的主体因素,使个人不可能真正从总体上把握社会现实,它是“个人原子化”和世界呈现的“支离破碎”在主观意识上的反映。
同时的葛兰西也从其“实践哲学”的立场出发,强调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以此来打破“文化霸权”。
在第二个阶段,围绕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及其危害的社会心理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走向心理倾向和性格结构的探索,以赖希的性欲经济学、弗罗姆的《逃避自由》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标志。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概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即所谓的“西马”一名,源出于法国哲学家梅洛一庞蒂。
在1955年的著作《辩证法的历险》中,梅氏以Marxisme Occidental一词,追溯卢卡奇、柯尔施等人理论,强调他们同苏联学派的差异。
此说引发马克思学派与名号之争:诸如科学与人道、庸俗与批判、结构与个体,不一而足。
1976年,英国史学家安德森发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正式为西马立论命题。
沿用梅氏之说,他以英文定称Western Marxism。
但这位拘谨求实的英国教授,反感法国人乱起名号。
他转而强调:西马是以十月革命为界,因欧洲共运失败而导致一种“历史和地理差异”:众所周知:1920年后,在西方列强武装干预下,欧洲各国共产党进入战略退却。
随后德国法西斯上台,疯狂镇压知识左派,遂“令马克思在其家乡蒙受重挫”。
此后,国际共运被分割为东西两支。
在冷战铁幕隔绝下,欧美左派日趋分散、旗号紊乱。
据此安德森称:所谓西马,乃一“巨大历史错位”。
然而它的学术成就不容置疑。
安德森强调:西马是受十月革命感召、伴随欧洲共运发展起来的一派左翼知识传统。
从地理角度看,西马养育出一批欧洲血统的革命文人,从卢卡奇、葛兰西、阿多诺,直到萨特、阿尔都塞、马尔库塞。
这些“在剧烈迁徙中”成长起来左派理论家,虽因革命退潮而悲观失落,却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批判理论、全新开放的知识体系”。
言归正传,下面我们就简要梳理。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基本上是沿着两条路线发展:一条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学路线。
社会主义阵营的各个国家,各自在自己的环境和条件下做着阐释、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工作。
另一条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派路线,或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批判学派路线,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在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后来加上美国,掀起了一股“补充”、修正和批判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思想的浪潮。
“这股思潮发展曲折,纷繁而复杂,其中派系枝蔓,著述很多,内容广泛,既有新识新论,也有谬说妄言”,陆梅林先生的这一概括是切中肯綮的。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摘要】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在西方理论中的渊源及其含义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引言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重要性以及西方理论对其研究的背景。
在正文中,分别探讨了黑格尔、尼采、韦伯、康德对实践的哲学、存在主义、社会学、伦理学解读,最后深入分析了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及其含义。
结论部分总结了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独特贡献,对西方理论的影响以及在当代的意义。
这些理论观点交相辉映,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解读和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西方理论、黑格尔、尼采、韦伯、康德、存在主义、社会学、伦理学、哲学、影响、当代意义。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重要性在西方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实践的概念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类才能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实践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才能使理论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重要性在西方理论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研究,对于深化对实践的理解、推动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指导。
1.2 西方理论对实践范畴的研究西方哲学界自古以来就对实践这一概念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都对实践范畴进行了独特的诠释。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强调了实践在人类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识形成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活动,人类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并实现自己的理性和自由。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潮流,或者是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总体称谓,它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潮、流派和学说,不同的学派都有着各自的代表人物和其主流思想,对后世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着某种共同的理论基础,又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上变现得极其复杂和庞大。
虽然有时候会与马克思注意的基本原理会有些许冲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有创新性而且深刻的理论观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
一方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纪元。
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西方的德国、芬兰、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也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但都遭到了失败。
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
他们把革命陷于低潮的原因归于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机械化、教条化了,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在革命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削弱了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功能。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不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还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对马克思暴力革命说、列宁的帝国主义垂死说、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及其观点
1、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卢卡契是现代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
主要论著有:《美学》、《审美特性》、《美学史论文集》、《美学补遗》、《文学与民主》等。
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在20世纪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多。
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本质是审美反映论。
卢卡契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而不是机械的反映,强调社会、人类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
文学艺术作为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和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审美反映必然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成分;包含了主观辩证法,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审美反映是一种拟人化的反映,通过典型来反映现实,典型是普遍性和个别性的有机统一。
第二,艺术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是因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首先因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条件是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生成的,艺术创造的抽象形式与劳动密切相联;其次是因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有了闲暇,从而有了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可能。
最后是因为文学艺术的历史生成还借助于巫术的中介作用。
巫术是现实生活的模仿,从而具有现实生活的现象形式;巫术能激发思想感情,这两点是产生文学艺术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三,艺术功能是激
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艺术形象能唤起情感,艺术作品本身在“思维的强度上”表现出情感,并相应地传递到感受者那里,情感激发使感受艺术的人体验到人的整体性。
艺术的认识作用与主观性相联系,它所提供的有关社会和人生方面的知识要比科学多,艺术的虚构性使艺术可以揭示科学所不能接触的事实;艺术既可以提供对人类自我的认识,又可以提供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并还可以使两者结合起来,达到快感和共鸣,从而洞察生活、扩大眼界和深化认识。
2、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
代表作品有《狱中札记》、《狱中书简》。
葛兰西的文艺理论观点:第一,倡导““民族是人民的文学”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离不开社会生活,但文学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生活。
重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总是表达着某种政治倾向,作家要有人民的世界观,成为“民族教育者”。
意大利的大部分知识分子是“农村资产阶级级,他们的经济地位建立在对农民的剥削的基础上,与人民联系不紧密,需要改造,成为人民的代言人。
第二,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反对片面强调内容和只注重形式的形式主义观点,内容与形式本是一个主题,在伟大的作品中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他认为内容的根本意义是作家和整个一代人对环境的态度,强调作家的情感态度。
文学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内容,又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从历史和审美的层面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统一了起来。
他主张情感、道德和审美的批评融于一体,构成了他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
他认为文学批评应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来分析、评价作品,提出文学批评的“距离说”,而且只有对经典作家的作品应当保持某种距离,才能对这些作品进行正确的批评。
3. 马舍雷和戈德曼的结构主义文论
马舍雷是法国著名思想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马舍雷在阿尔都塞和结构主义的影响下,提出了“文学生产”,“文本的沉默”等颇具理论创新性的概念。
吕西安·戈德曼是法国发生学结构主义的创始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一位有建树的思想家,一生著述颇丰,涉及哲学、文学、历史等各领域,致力于缝合“是与应该”。
马舍雷在文艺理论方面提出了“沉默”说。
他认为沉默与作品的真正意义联系在一起,作品中说出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没有说出的,甚至无法在作品中找到的东西。
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然而又不是直接通过作品说出来的,作家的认识和创作受意识形态的控制,留下某些意味深长的空白,不自觉地暴露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戈德曼认为文学创作是通过作家的努力,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和行为组成的有意义的连续结构。
这种结构一方面涉及到某一文学作品的各个部分内容要素之间的整体联系,另一方面又与整个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有意义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与广泛的社会精神和政治结构密切相关。
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寻求平衡的
过程,即个体及其所组成的社会集团寻求统一一致的方式与他们的周围环境发生关系,建立一种平衡。
4.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
特里·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理论从根本上来说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是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复杂社会知觉的一部分,以特殊的方式与社会权力有着联系。
关于形式与内容,他认为形式是有意义的结构,内容与形式应该是有机统一起来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具有能动作用。
文学形式也具有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会在形式方面充分地反映出来。
文学形式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它的具体构成有历史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的文学形式、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结晶和一系列的作家和读者之间的特殊关系。
特里·伊格尔顿还认为文学艺术也是社会生产,是与经济基础最为间接的社会生产,既是被看作意识形态,又看作是社会经济生产的形式。
艺术形式的产生与艺术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密切的关系,艺术的生产和消费既可改变艺术的形式,也可改变艺术家与消费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评价
这么多年国过去了,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文论史上占据了显赫的地位,无论在世界的东方与西方,人们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体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具有各个时代特色和各个民族、地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20世纪中有别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尽管不是一个严密的流派,但都明确以“重新研究”、“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为旗号,但实际上常常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于它们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甚至在某些角度上走向了反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倾向,因而没有能够为现代西方社会指出一条摆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虽然现在看来是有不好的地方,但是却正是这些学派和学说从而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呈现出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崭新面貌,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的马克思文艺学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
在学术研究方面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思想在交流和碰撞之中更加深刻,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雄.现代西方文论(课件).
[2]刘象愚主编.外国文论简史北京[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王天保.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文本解读与中西对话[M].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