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的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22.95 MB
- 文档页数:26
人体器官移植的历史和现状人体器官移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科手术,可以拯救许多患有严重器官疾病的患者。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直到最近几十年才真正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人体器官移植的历史和现状,探讨它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前的挑战和机遇。
一、古代器官移植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度的医生就已经开始进行鼻部整形手术。
这项手术涉及到使用来自其他人体的皮肤移植。
在中国,古代医生也曾经进行过器官移植手术。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医生华佗就曾经将假牙植入患者的口中,为他们解决了口腔问题。
尽管当时的医生们并没有现代医学手段那么高超,但是古代器官移植的历史证明了人们对于手术的渴望和对于生命的珍视。
二、现代器官移植现代医学的发展为器官移植手术带来了更加完善和高效的技术和方法。
20世纪50年代,人体肾脏移植手术首次被成功实施。
此后,肝脏、心脏、肺和胰腺移植手术也逐渐得到了应用。
如今,器官移植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救治了数万名病患。
在器官移植手术中,如何寻找合适的供体一直是个难题。
现在,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器官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无论是考虑到供体的匮乏还是不同个体之间的免疫排斥问题,人工器官的应用都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领域。
三、当前挑战和机遇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应用广泛,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
其中,供体不足是最大的挑战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器官供体的匮乏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难以找到匹配的供体,这也限制了器官移植手术的规模和效果。
另外,由于器官移植是涉及到人体内部的手术,所以手术风险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目前,医学界正在致力于开发更加先进和高效的技术和方法,来减轻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然而,在国际上,医疗设施和医学资源的不平衡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医学系统不够完善,这导致了大量的患者无法获得合适的器官移植手术。
因此,需要进一步促进全球医学系统的发展并提高医疗设施的普及度,以便更多成千上万的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和康复。
器官移植之历史发展器官移植是一种医学技术,在人体中移植健康的器官以替代病变或崩溃的器官。
这一领域的发展既是医学科学的巅峰,也是人类同情和援助的体现。
以下是器官移植的历史发展回顾:古代(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5世纪)有关器官移植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根据一些古文和绘画中的描绘,人们相信古埃及人可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开始进行器官移植手术。
然而,真正的有力证据始于古印度。
古印度的阿耆尼·歐帕尼沙德(Susruta)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根据他的文献记载,公元6世纪时他就进行过皮片移植和骨片移植手术。
中世纪(公元15世纪-18世纪)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原因,中世纪欧洲的医学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不过,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进行皮肤和骨髓的移植手术。
这些手术虽然难以成功,但标志着人类对器官移植的兴趣和努力。
现代(19世纪到20世纪)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医学进入了现代时期。
器官移植的实验在动物模型上进行的效果显著,为人体移植奠定了基础。
然而,尚未发现有效的方法来处理免疫排斥问题,这导致大多数移植器官最终被拒绝。
直到20世纪50年代,医学界才开始对器官移植的免疫学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在这个时期,研究人员发现使用类固醇药物可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这为器官移植提供了重要的突破。
第一次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发生在1954年,由外科医生约瑟夫·穆瑟和兰德·卡拉瓦吉亚斯领导的外科团队在波士顿的布雷根拉病院进行了一次肾移植手术。
这次手术在两个双胞胎兄弟之间进行,成功地移植了肾脏,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保持了良好的功能。
自从第一次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之后,医学界对器官移植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肾脏、心脏和肝脏移植手术成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延长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器官移植手术越来越安全和成功。
近年来,器官移植技术已经扩展到包括小肠、胰腺、肺和面部在内的几个领域。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对有关促胰液素发现过程的详细解析促胰液素这一普遍存在于人类体内的激素,起到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于我们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其中参与的人物令人敬仰,表现出了无穷的勇气和智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全面的分析历史上促胰液素发现的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促胰液素发现的简史,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促胰液素发现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意大利,年仅20岁的医学生米哈伊尔洛塔克(Michael Lothar)在了解了胰腺的性质之后,发现了一种神秘的“液体”。
他把它带回了家,经过细心地研究,做出了一系列证明这种液体对体内糖分起着调节作用的实验,最终发现这种液体其实就是促胰液素。
继洛塔克的研究之后,许多研究者都加入了这一行列,尤其是1907年关于促胰液素的大规模研究,使得研究中心齐聚了七位杰出的科学家,包括维也纳大学教授威廉埃斯特勒(William Astell)、墨尔本大学杰出教授约瑟夫鲁宾斯坦(Joseph Rubinstein),以及亲自参加研究的最年轻的研究者英国博士史蒂文威尔士。
这次研究利用了先进的手段,如X射线分析、光学显微镜观察等,总结了促胰液素的性质及其功能,大大贡献了促胰液素的研究。
除此之外,促胰液素的研究还在不断推进,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初,几位英国科学家对胰液与胰液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中蕴藏着可以利用药物治疗胰腺疾病的思路,使得促胰液素的治疗得到有效的依据。
并且在1960年代,基于促胰液素的作用机制,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可以制备人工促胰液素的方法,为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
从这些研究中,不难发现促胰液素发现的过程充满坎坷,历经无穷的试错,探索出了可以把促胰液素发挥出最大作用的宝贵方法,使得整个过程充满了伟大的激情。
历史上,参与这一行列的科学家们,每个人都贡献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尤其是史蒂文威尔士,这位亲自参与而又年轻无知的科学家,他的勇敢和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龙源期刊网 胰岛素四次与诺贝尔奖结缘作者:蒲昭和来源:《家庭医学》2009年第05期提起糖尿病,人们就会想起今天控制血糖最有效的手段——胰岛素。
有趣而值得一提的是,胰岛素的发现过程在历史上四次与“诺贝尔奖”结缘。
认识胰腺分泌液有消化功能,是探求控制糖尿病有效方法的第一步。
早在17世纪中叶,德国解剖学家威尔逊就发现,胰腺有一个小小的导管通入小肠上端,每天向小肠输送一定的分泌液体。
1883年,美国医生博蒙特对消化道液体进行了充分研究,结果发现胃、肠、胰腺、胆都能分泌液体,并具有消化食物的功能。
20世纪初,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改用人工瘘的方法研究胰腺分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因此荣获了1904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同时代的德国医学家朗德·汉斯在显微镜下发现胰腺内有一些特殊的岛状结构,即胰岛,但不知道它有什么功能。
其后不久,另两位德国科学家梅林和明科夫在实验中发现,切去胰腺的实验动物都患了糖尿病。
他们试图用胰腺来治疗糖尿病。
然而,经过近20年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
但他们的研究肯定了糖尿病与胰腺之间的关系。
1902年,英国医学家贝利斯等人发现,胰液总是在食物进入肠道时准时分泌,他们还获得了一种由小肠分泌入血,促进胰腺分泌的物质——促胰腺素。
这一发现启发了苏格兰医生沙比谢菲,他敏锐地意识到,胰腺既然与糖尿病有关,而又不能治疗糖尿病,那么,胰腺可能分泌一种直接进入血液的“激素”,控制着尿中的糖分;这种“激素”是由胰腺内岛状结构分泌的,因而,他将这种“激素”命名为胰岛素。
1921年,加拿大医生班丁证明了谢菲的假说成立。
班丁通过结扎牛的胰腺导管使其萎缩,成功地从萎缩的牛胰腺中分离出了胰岛素。
次年,班丁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人获得良好效果。
这一重大发现,使班丁荣获了1923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与胰岛素相关的另两次获奖,一位是阿根廷著名医学家豪塞,他在对脑垂体的研究中,发现脑垂体对胰腺分泌胰岛素有重要影响,由此获得了1947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胰岛素的发现历史1889年,科学家通过切除小狗的胰腺,发现血糖升高、多尿和糖尿的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从而猜测人体胰腺当中应该存在某种未知的、可以降低血糖水平的物质,而这种物质存在于胰腺当中。
1901年,美国医生尤金从糖尿病患者的胰腺中央部位的胰岛中发现,它的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和萎缩,从而知道胰岛中含有降低血糖的某种物质,后被人们命名为「胰岛素」。
随后一场提纯胰岛素的竞赛拉开帷幕。
同时代的许多科学家都利用胰腺提取液观察到血糖降低的情况,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让研究出现了停滞。
1922年,加拿大医生班廷利用酸化酒精浸泡牛胰脏,并从中提取出可以降低血糖的溶液,也就是胰岛素。
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胰岛素治疗开始了。
虽然胰岛素已经被发现,但是从动物身上提取所涉及的工艺复杂,自动化又远远达不到要求。
胰岛素的纯度难以保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供不应求,科学家们最终选择与工业界联手生产胰岛素。
尽管暂时解决了问题,但是消耗了庞大的人力物力,且生产出的胰岛素仍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面对如此庞大的糖尿病患人群,意味着每天要消耗大量的胰岛素,显然提取和消耗不成比例,还造成了成千上万的动物生命的终结,从长远看来,这是难以为继的,所以必须寻求新的出路。
1955年,弗雷德里克·桑格发现了牛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让人们开始了对人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研究,人们意识到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属于自己的序列,胰岛素终于可以通过蛋白质人工合成。
1982年,科学家们利用重组DNA技术将人的胰岛素氨基酸序列放进细菌质粒里,第一支人工合成的胰岛素:优泌林上市。
后来科学家们又根据起作用时间的长短,生产出「甘精胰岛素」,延长了胰岛素的半衰期,降低胰岛素注射的频率。
同时新的注射方式也出现了,即胰岛素泵,它可以根据胰岛素的水平调节注射量。
而未来,通过皮肤、口服给药的途径将指日可待。
后记作为一个吃货,我们胡吃海喝,我们懒于运动,我们的疏于关注都是罪魁祸首。
人们总喜欢抱着侥幸的态度,一如既往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胰腺癌手术治疗的历史变迁
吕品;苗雄鹰;李永国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年(卷),期】2002(006)003
【摘要】@@ 胰腺癌手术治疗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方案,这是众多解剖学家、病理学家和外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而取得的成就.自1935年Whipple[J]提出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以来,医务工作者仍在不断地研究,并对胰腺癌的手术治疗作了更有益的改进和发展.目前人们还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胰腺癌的
发病机理以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胰腺癌手术治疗的历史变迁作一简要的
阐述.
【总页数】3页(P233-235)
【作者】吕品;苗雄鹰;李永国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普外科,长沙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普外科,长沙41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9
【相关文献】
1.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治疗胰腺癌的临床分析 [J], 赵应宏
2.姑息性手术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J], 魏广贤;王宇
3.胰腺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J], 卢家俊; 袁周
4.胰体尾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手术治疗晚期胰腺癌 [J], 陈天宇
5.胰腺癌手术治疗的合理选择 [J], 兰忠民;王成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年11月14日是胰岛素发现人班廷诞辰129周年纪念日,也是世卫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为纪念班廷而确定的世界糖尿病日。
小编在此特梳理胰岛素发现的过程,作为纪念。
前人研究奠定基础1.1869年德国病理学家保罗•兰格尔翰斯(Paul Langerhans,1847-1888)发现了胰岛,胰岛因而得名“Islets of Langerhans”,彼时保罗认为这是一种神经细胞。
2.1910年,英国生理学家Edward Albert Sharpey-Schafer(1850-1935)经过研究,提出糖尿病人是由于缺乏胰腺在正常状态下分泌的一种物质所导致,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Insula。
3.在胰岛素真正被发现之前,糖尿病是一种广泛存在而且极具死亡威胁的疾病,病人只能采取饥饿疗法,这种疗法是否有效并不清楚,但病人别无选择。
与此同时,众多科学家试图从胰腺中提取胰岛素,但是都以失败告终,因为胰岛素会随着胰腺的破坏被消化酶破坏。
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1891-1941)登场:初生牛犊不怕虎故事到这里,主角开始登场。
1917年,弗雷德里克•班廷刚刚从多伦多大学毕业,此时正值一战,班廷应召入伍奔赴法国前线。
战争中班廷英勇负伤,被医生建议截肢,倔强的班廷没有答应,最终反而痊愈。
战争结束后,班廷回国却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只能开了一家小诊所同时在一家医学院兼课勉强度日。
1920年,班廷在备课时看到一份病例报告,发现一个病人因为胰脏导管被结石堵塞,分泌消化酶的消化腺萎缩,但胰岛细胞依然存活良好。
班廷感到大受启发,如果手术结扎动物导管,等到消化腺萎缩岂不是就可以提取具有活性的胰岛素了!班廷踌躇满志,毅然关掉诊所辞掉兼职教师的工作,回到母校多伦多大学寻求糖尿病权威麦克莱德(JohnMcLeod,1876-1935)教授的资源支持。
麦克莱德教授对面前年轻人的想法不以为然,但经不住后者的软磨硬泡,最终同意在自己外出讲学的八周时间里使用自己的实验室,并派给他一个年轻的助手查尔斯•贝斯特,另外还有10条狗作为实验材料(麦克莱德实验室具有建立糖尿病狗模型的技术)班廷立刻按照之前的想法进行实验:首先进行胰脏导管结扎手术,等到消化腺萎缩,摘取胰脏进行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