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西傩堂戏面具看其宗教文化特色
- 格式:pdf
- 大小:61.9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湘西土家族傩戏的艺术价值及其传承作者:张晓阳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6期【摘要】根据史书记载,傩戏最早起源于远古夏商时代,它被视作中国戏曲的源头、活化石,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傩戏这门古老而传统艺术的发展步伐滞缓,对它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本文针对湘西土家族傩戏进行实地考察以及大量书籍查阅,对其艺术价值简要总结,并对其传承与保护提出建议,希望为家乡的傩戏发展提供微薄之力。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傩戏;艺术价值;传承【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一、傩戏的艺术价值湘西土家族傩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看,它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具有鲜明地域性和民族性的艺术特色,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历史缩影,对我国研究古代少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傩戏从夏商时期发展,融合了歌曲、舞蹈,形成了独特的唱腔,成为历史上戏曲艺术的源头之一,这对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湘西傩戏是由宗教信仰而产生的宗教艺术,人们用傩戏来表达自己的期望与寄托,寄寓人们纳福消灾、招祥驱凶的信念,蕴含着湘西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
傩戏在发展中也在不断进步,傩戏中的祭祀部分取消,创新并发展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傩戏也成为土家人民的一种精神文化,成为土家人民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湘西土家族傩戏的传承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论民歌的创造中曾经提到过“我们可以说,民歌的作者首先是个人,其次是群众;个人草创,群众完成。
”这种民间民族音乐的创造方式和传承方式使得大部分民间民族音乐并不像文人音乐那般有谱子或是文字记载,民歌创造完成后由后人修改再加以创造后才逐渐定型,这种定型并非是固定的,群众可继续创造加以修饰。
正是因为我国民间民族音乐这种独特的创造方式和流传形式,使我国的民间民族音乐变得更加有研究价值,也让我们当代人去进一步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将这种音乐文化继续传承给我们的后人,让这些珍贵的音乐文化继续谱写我们的生活,此文根据傩戏的存活现状及原因作出了概括,并总结出传承与发展的方向及措施。
基于宗教文化影响下的湘西傩面具研究
汤志明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上旬刊)》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湘西傩面具是傩仪、傩舞、傩戏使用的一种道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傩面具造型多样,种类繁多,色彩艳丽.它源自于原始宗教,带有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涉及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体现出地方的文化特色,也与当时的政治活动、祭祀典礼、文化艺术等方面息息相关.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汤志明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湘西傩面具文化创意设计研究 [J], 程明月;张华
2.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湘西傩面具源流考 [J], 罗云;钟璞
3.原始宗教文化影响下的羌族医药研究 [J], 冯正平; 范维强
4.湘西傩面具装饰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J], 郭畅;张继晓;丁凡倬
5.湘西傩面具装饰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J], 郭畅;张继晓;丁凡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湘西傩堂戏的表演特征及传承途径分析摘要:傩堂戏历史悠久,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之称。
其源于中原一带的汉族地区,传入湘西后,逐渐“湘西化”,形成了今天的湘西傩堂戏。
本文从面具的使用、民间器乐伴奏、独特的唱腔等方面,分析了湘西傩堂戏的表演特征,并对傩堂戏的传承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傩堂戏表演特征传承湘西傩堂戏又称傩戏、傩愿戏、傩坛戏等,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出来的戏剧形式,它积淀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傩堂戏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
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速度的加快,这古老的戏剧不可避免的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面临着表演艺人不短流失、后继乏人且从业者年龄偏大等诸多问题。
如何对湘西傩堂戏进行研究整理,寻找应对危机方法,传承傩堂戏文化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于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湘西傩堂戏的表演特征傩堂戏的原始雏形为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并经历了从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的演变过程,其间既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也蕴含了独具魅力的表演特色。
1.面具的使用傩堂戏的面具来源很古老, 它是纹面的再度夸张,既增加了神秘感和威慑力,又给人以审美感受。
在傩堂戏表演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面具逐渐成了傩堂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堂戏最为重要的道具。
从艺术造型上分析,傩堂戏面具主要有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
但同一个人物的面具又有变化,可同时绘成红、黄、蓝、白、黑不同的色彩,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更加鲜明生动。
傩堂戏面具在造型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2.多种民间器乐伴奏傩堂戏中,常用锣、钹、鼓、牛角号、土长号和胡琴进行伴奏,而这些乐器恰恰是湘西地区最常用、也是最为群众喜欢的乐器种类。
乐器的加入不仅使傩戏更具群众性,而且给剧情增加了气氛和色彩,扩大了唱腔音乐的曲式结构,填补了间奏音乐的空白,形成了集歌、舞、乐于一体,特色鲜明的地方戏剧音乐风格。
湖南湘西苗族傩文化研究作者:石力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9期【摘要】傩,滋生于万物有灵观对史前先民精神信仰和生产生活的全面覆盖。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累积形成了囊括傩仪、傩礼、傩俗等元素的庞大文化体系。
傩戏脱胎于傩仪,是傩仪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孕育出的高级艺术形式,是正统仪轨的戏剧化展演。
湖南湘西苗族地区傩戏盛行,是还傩愿仪式的重要内容,也是现存最具生命力的傩文化载体之一,与傩仪神圣严肃的初始本质不同,当今傩戏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娱乐化趋势。
【关键词】湘西苗族;傩戏;世俗娱乐化;求子【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一、湘西苗族傩堂戏傩仪初始形态是先民驱邪逐疫的原始巫术,伴随社会形态改变,由民间行为上升为国家意志,在宗法治国的封建王朝时期,作为“国之祭典”繁荣于汉族地区,《礼记月令》、《周礼夏官》及《后汉书》等古籍中的相关记载均体现仪式的神圣严肃与恢弘威吓。
历史更迭,傩仪从原始驱赶巫术发展为封建皇权之宗法仪礼,再通过屯兵移民传入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为保持生命力,不断与宗教、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相融合,其神圣严肃的仪式原型日渐式微,而蕴含着丰富文化元素的傩戏成为了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仪式形态,走向世俗娱乐化分野。
不同地区和民族有其独特的傩戏种类。
至今尚存的有广西师公戏、江苏南通僮子戏、安徽贵池傩戏、山西曲沃扇鼓傩戏、贵州安顺地戏以及湘黔苗族地区傩堂戏等。
湘西苗族地区傩戏广泛见于还傩愿仪式,该仪式是傩仪与湘西苗区文化传统尤其是南方道教斋醮、巫鬼文化融合后,形成的酬神还愿仪式,傩戏在还傩愿仪式中发挥娱神娱人的重要作用,因其在户主堂屋内外上演,故又称傩堂戏或傩坛戏。
傩堂戏剧情多插科打诨、逗乐搞笑,一方面取悦神灵祈求庇佑,一方面吸引观众,扩大仪式影响力。
笔者根据田野调查素材以及相关文献记载,将湘西苗族傩堂戏叙事链梳理如下:开洞(又称合标)——扮先锋——扮送子——扮开山——扮算匠——扮师娘——扮铁匠——扮和尚——扮八郎——扮土地——扮判官——闭洞(又称进标)。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摘要】湘西傩面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本文通过对湘西傩面具的历史演变、制作工艺、艺术特点以及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揭示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特殊魅力。
湘西傩面具不仅在形式上极具精湛的技艺,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体现了湘西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传统。
在当代社会,湘西傩面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不断创新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湘西傩面具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将继续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湘西傩面具、艺术、探究、历史演变、制作工艺、艺术特点、传承与发展、文化意义、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湘西傩面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湖南省湘西地区的傩文化。
傩文化是湘西地区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傩面具作为傩文化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民俗传统和精湛的艺术技艺。
湘西傩面具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经过代代传承和创新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技术。
制作傩面具需要经过繁琐的工序和精细的手工艺,每一件面具都是匠人们用心血和智慧创作的杰作。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特点在于其神秘、唯美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湘西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在当代社会,湘西傩面具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如何传承和发扬湘西傩面具的传统文化价值,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湘西傩面具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了湘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传统信仰的向往。
通过对湘西傩面具的深入探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湘西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推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湘西傩面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必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2. 正文2.1 湘西傩面具的历史演变湘西傩面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解密湘西神秘的巫傩文化湘西苗族是整体苗族的重要代表之一,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湘西苗族傩戏没有从自己丰厚的民族巫傩文化中脱胎出来,形成一脉相承的纯正的本民族傩戏艺术,而是随着外来文化对湘西苗族地区的侵入,在肥沃的湘西苗族巫傩文化的培育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傩戏“ 是古老傩文化的载体,是由傩祭、舞蹈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它既有驱疫纳吉的祭祀功能,又有歌舞戏曲的娱神娱人功能。
”从傩戏的产生和功能特征上可以判断,它是人类处于原始宗教信仰阶段所推崇的文化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地区的傩戏,就属于典型的以“娱神”而“娱人”的巫术艺术,融戏剧文化和宗教文化于一体,内容幽默诙谐,情节风趣滑稽,具有鲜明的喜剧特色,在“娱神”的过程中充分达到“娱人”的目的。
早在5000年前,当苗族先祖蚩尤与黄帝、炎帝逐鹿中原时,蚩尤为了打败对手,首创巫教,提倡“夫人作享,家为巫史”的宗教观,“不仅以神道设教来约束人心,而且打破君民间的隔膜,追求人间真理。
”启迪人们不信“天命”,反对“天子”。
在意识形态上同样与当时的炎黄部落所推行的“通天绝地”、“天子天命”的君权思想展开了斗争。
并且深得民众拥护,使其部落逐渐强大起来。
涿鹿之战,不仅使九黎部落衰败,而且使蚩尤创立的巫教被皇帝所取缔。
但是到了“三苗”时期,由于部落联盟的不断发展、壮大,经济的振兴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蚩尤的宗教思想得到了重新萌发,巫教进一步发展成为巫文化,并对后来苗族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产生了直接影响。
湘西苗族延续至今的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形式,直接反映了巫教的宗教内涵。
可以想象,从迁徙的历史开始到湘西的所谓定居,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和民族斗争中的苗族先民,民族的生死存亡时刻威胁着他们,人仇鬼恨交织在一起,听不见天神的福音,得不到天子的恩赐,他们除了崇拜祖先、信仰民族鬼魂外,就只有继续信仰万物有灵了,他们把一切的自然物都想象成有感觉、有意志、有思维的生命体,能像人那样进行有意识、有感情的活动,具有人一样的社会关系,使自然人格化,与人平等相处,使人们得到一种精神安慰。
傩戏·傩舞·傩面具傩,是什么?它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中,随时光变迁、地域变换而衍生出不同的内涵和名称。
它是一种巫术,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即作为一种狩猎活动的驱逐术而诞生。
它是一种祭祀,进入夏代之后,有人以此来祭祀各种非正常死亡的“强死鬼”。
它是一种礼仪,至周代,成为“礼”的一部分,并由民间走入宫廷,以至成为国之大礼。
它是一种法事,活动意图十分宽泛,比如求子、还愿、冲寿、过关……它是一种文娱活动,明清以来,以戏剧、舞蹈、杂技等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它曾被认为是迷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反对封建迷信和“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受到压制,在许多地方几近消亡。
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河北武安,安徽贵池,湖南元陵、辰州、湘西,贵州德江、威宁、安顺,广西环江、罗城,江西南丰、婺源、乐昌,青海等地共有20多个与傩有关的戏曲、舞蹈、风俗等项目入选。
承载着如此多的内涵,傩文化神秘而瑰丽。
带着对傩文化的强烈好奇,记者踏访了一个又一个“傩戏之乡”、“傩舞之乡”,观看了一场场傩戏和傩舞表演,拜访了多位傩文化研究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记者犹如穿越时空隧道,步入了色彩斑斓、高深莫测的傩文化艺术殿堂。
“傩戏之乡”看傩戏“号声绕绕叫一声,师郎拜请请何神;拜请上元法祖法朝官,拜请中元法祖法朝官,拜请下元法祖法朝官;上元法祖晏三郎,中元法祖李五郎,下元法祖黄八郎;晏三郎,李五郎,黄八郎,坐在南垭古庙堂;小臣不敢空相请,皇上请到堂……”深秋的一个傍晚,贵州省德江县傩文化陈列馆内的露天舞台上,四位头戴面具、身着红袍、手持牛角法器的演员在灯光下载歌载舞,如痴如醉。
该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乡中、县文化局副局长蒋莉、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张金山陪同记者观看。
“这就是傩戏,现在演出的是第一个节目《三盘角号》,也叫《牛角师刀舞》,”吴乡中告诉记者,“这是傩仪活动中必跳的一个舞,牛角、师刀都是傩仪活动的法器,摇动师刀时发出的沙沙声可以驱逐鬼怪。
傩面具的宗教意识思索本文随着历史的发展,当面具以凝固的面孔进入艺术性的演出后,它以其单一的表情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力,使得无表情中蕴涵着无限的表情。
正如美国著名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在《关于面具备忘录》里所说:“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面具本身就是戏剧性的,它从来就是戏剧性的,并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进攻型武器。
使用得恰到好处,它比任何演员可能做出的面部表情更微妙、更富于想象力、更耐人寻味、更充满戏剧性”。
[1]中国的傩面具作为傩戏艺术的表征,是高层次的民间艺术,它造型百态,内蕴深邃,形象地凝聚着傩文化所体现的宗教意识、民俗意识和审美意识。
它不仅仅是表演道具,也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特殊的传统文化的产物,是神灵、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人与神的交流:傩面具的神性在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面具之所以充满魅力,是因为它们是神灵的栖息之所,象征着各色鬼神,所以才具有了驱除邪魔的效用。
为什么面具会被当作是神灵来看待呢?这要追溯到面具的起源问题上。
事实上,面具作为审美感觉产生之前的原始造型最重要的形式,它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的推动,而是由原始狩猎、部落战争、巫术信仰、头颅崇拜、图腾崇拜及祭祀仪式等多种因素孕育产生的,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对头颅的崇拜。
有位研究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外国学者曾指出:中美洲传统宇宙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相信人类和动物的灵魂,或其本质的生命力,一般居住在骨骼里面,而经常是在头骨里。
他们的生命从其骨骼再生。
[2]头颅崇拜是生命崇拜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观念在世界各地的史籍、文物和民俗中都有大量的根据。
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世界各地的原始部族,普遍存在猎首、食人并以人的头骨作装饰的习俗。
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多处记载了原始部族的猎头习俗,几乎都是把头颅当做神灵来崇拜的。
如,在西非的原始部族中,国王逝世后,他的心要被新国王吃掉,但他的头,则被供起来当做神物。
[3]在猎头部族看来,头是人躯体的灵魂所在,即使离开肉体,也可以产生神奇的力量。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摘要】湘西傩面具是湖南省湘西地区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制作工艺精湛,传承了古代工艺技术,体现了湘西地区的文化传统。
傩面具寓意深远,代表着生活中的善恶、吉凶等。
在当代社会中,湘西傩面具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承与发展,融入现代元素,展现出新的艺术风貌。
其艺术特点独具特色,色彩鲜艳,造型夸张,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湘西傩面具在中华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在当代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
【关键词】湘西傩面具、艺术探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寓意与象征、传承与发展、艺术特点、中华传统艺术、地位1. 引言1.1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概述湘西傩面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傩面具一直扮演着连接人与神灵的桥梁,是沟通人与神的重要媒介。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不仅仅是对其形式和制作工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渊源、寓意与象征的深入挖掘。
通过对湘西傩面具的分析和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还可以深入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在中华传统艺术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湘西傩面具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寓意与象征、传承与发展以及艺术特点的全面剖析,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探讨其在中华传统艺术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愿通过此文,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湘西傩面具这一瑰宝般的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中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2. 正文2.1 湘西傩面具的历史渊源湘西傩面具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巫术和祭祀活动。
据史书记载,傩是古代一种驱邪避凶的仪式,而傩面具则是用来代表神灵或傩舞者化身的工具。
傩面具最早出现在湘西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闭塞和文化传统的积淀,湘西傩面具得以独特的发展。
在古代,傩面具是与祭祀活动和驱邪仪式相结合的重要道具,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湘西傩文化面具进行艺术探究:一是从造型手法方面来分析,傩面具运用夸张、变形、写实三种方式强化形式感;二是从审美内涵和意蕴的来源方面来分析,湘西傩面具有着对自然的崇拜、对文明的追求及对自身的肯定。
标签:巫傩文化;写实;夸张;变形1.造型手法傩面具作为祭祀活动的一种道具,被当地居民认为是沟通人、鬼、神三种不同世界的存在,它在整个傩戏的表演过程中起到穿越的作用,是作为神灵或通灵工具而存在的。
这既是出于对无法掌控的大自然的恐惧心理,又是意图增强人自身能力、勇气的一种体现。
湘西地区的傩面具按其象征意义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正神、凶神和世俗面具三种类型。
正神面具一般形象都和蔼善良,有一种庄严与正气感,是按照人们所希望的福泰安康、驱灾避祸的心愿制作而成。
凶神面具并不是凶恶的象征,虽然大多数时候它们的造型面目狰狞,但只是为了震慑妖魔鬼怪而存在,它们被制作的本意还是驱鬼逐疫、消灾祈福的。
而世俗面具则是当世或传世的一些英雄形象,作为强而有力的人的形象,虽然是一些正面的影响人物,但与神面具夸张、变形的手法有所不同,这类造型更贴近于民间社会生活状态。
湘西地区傩面具在造型形成过程中,从现实生活出发,模仿自然界的生物,观察社会上人们的形态与行为,并在这些基础上加以改造,在创作想法、造型布局和象征意义上都以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人物和神话形象为原型进行创作,其写实与创新的特性并列存在于这些面具之中。
除面具造型带来的特性之外,其本身的蕴含意义也值得人们探究。
在远古时代的居民心中,面具是神灵的象征。
人们无力解决现实生活的难题和困惑时,都期待神灵能帮助自己解决,而在神灵无法寻觅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进行构造,以达到改善自己生活处境的目的。
基于这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傩戏面具的制作之初,创作手法则会稍显夸张,因为神灵具有而人类没有但是又需要无穷的力量,所以需要用夸张手法去展现。
在夸张的基础上有时还会采用变形的方式,这种方式大多数时候采用动物图腾形象,为了展现动物的力量和凶猛的特性,面具会做得面目狰狞,写实方面保留的獠牙和兽角是它造型方面仍基于现实创作的证明。
湘西州博物馆傩神祭祀观后感
去了湘西州博物馆看傩神祭祀相关的展示,那可真是一次超级特别的体验。
一走进那个展厅,就感觉像是被拉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傩神祭祀这东西,以前我只在书上或者一些奇奇怪怪的纪录片里看到过一点,这次亲眼见着那些展品,听着讲解,感觉完全不一样。
先说说那些傩面具吧,哇塞,真的是千奇百怪。
每一个面具都有着独特的表情和风格,有的看起来特别威严,那眼睛瞪得老大,感觉能看穿你的灵魂似的;有的又透着一种神秘的笑容,让人捉摸不透。
我就站在那儿看那些面具,心里想着,以前戴着这些面具的人得有多酷啊,就像超级英雄变身一样,一戴上就进入了一种神秘的角色,开始和神灵沟通了。
还有那些祭祀用的器具,什么铃铛啊、法器之类的。
那些铃铛拿在手里轻轻一晃,发出的声音清脆又有点空灵,我都能想象在祭祀的时候,那铃铛声伴随着各种仪式动作,整个氛围肯定庄重得不得了。
那些法器的造型也是充满了古老的智慧,我都看不太明白到底是怎么用的,但是就觉得它们充满了力量。
再说到这个傩神祭祀的仪式,听讲解员说这可是传承了很久很久的。
我就在想,这么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湘西人坚持着这个传统,一定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或者迷信的东西,更像是一种文化的纽带,把大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那个没有太多现代娱乐的年代,这样的祭祀活动可能就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大家围在一起,祈求神灵保佑,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傩是远古时代祈福避祸、驱鬼逐疫的祭祀活动,是人神沟通的媒介,是中华巫傩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文化核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湘西位于湖南西部边陲,多民族聚居,地理位置偏远,传统民族文化保留较完善。
如今在湘西山区,山民们仍然保持“赶鬼”的风俗,面具种类中也有对应的“山魈”①面具。
湘西傩面具的风格多样、造型粗犷、颜色艳丽,民间艺人通过夸张、变形、象征等手法,结合中国民间色彩,塑造出一种独特而神秘的美。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知识的普及,这种“活态”的原始民间文化现象日渐衰退。
在文化创意时代背景下,结合现代的设计方法和人的精神需求,分析傩面具形式要素和内容要素,探索文创设计方案,进一步通过文化创意理念前沿动态推动湘西傩面具的复兴与发展。
一、湘西傩面具文化内涵(一)民俗信仰与传统美德湘西地处楚南,物资充沛、民风淳朴,民俗丰厚,人们长期处于原始纯朴的生活方式之中,天地自然的精神深入骨髓。
傩面具是在原始巫术“灵”的观念下原始先民坚信和奉行的一种普泛的拜灵主义[1]。
它在原始时期人类的宗教观念和民俗意识下产生,建构于神、人之间,在“自我之灵”与“万物之灵”二者相互交合和控制中,形成一个“天人合一”的结构,是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宗教化的产物。
在湘西人的民俗信仰中,带上面具便可以架构神与人沟通的桥梁,使用者的身份也就发生了改变,成为神的“代言人”或“信使”,拥有了神赐予的神秘力量。
包括扮演者自己也会能动地进入到一种迷狂的状态,此刻他与现实的隔离和与神角色之间的交融而具备了一种物我一体、天人不分的原始宗教哲学色彩。
同时,在湘西面具中承载着原始信仰与儒释道思想相结合的社会道德观念,明确的善恶美丑在面具上得到体现,在傩戏中由故事生动演绎。
傩堂戏正是利用这种直观的视觉形象结合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向人们宣扬朴实本真、勤劳勇敢的品格和惩恶扬善、褒善贬恶、自强不息的思想。
(二)“天人合一”的造物观回归自然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普遍遵循的原生态造物观念,湘西傩面具也是这种纯朴造物观念的产物。
湘西州博物馆傩神祭祀观后感
去了湘西州博物馆看傩神祭祀的展示,那可真是一场超级特别的体验,就像一下子掉进了一个神秘又古老的魔法世界。
刚走进那个展厅,就感觉气氛有点不一样。
那些关于傩神祭祀的展品啊,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使者,默默地给你讲着过去的故事。
我看到那些奇奇怪怪的傩面具,五颜六色的,每个表情都特别夸张。
有的眼睛瞪得像铜铃,感觉能看穿一切邪恶;有的嘴巴咧得老大,像是在发出神秘的咒语。
我就站在那儿想,以前的人咋这么有创意呢,做出这么酷的面具。
再看看那些祭祀用的器具,什么铃铛啊、鼓啊之类的。
我仿佛能看到一群穿着奇特服饰的人,在烟雾缭绕中,一边敲着鼓摇着铃,一边跳着那种很有节奏感的祭祀舞蹈。
那场面肯定特别震撼,估计比现在的摇滚音乐会还热闹呢,只是这摇滚音乐会是跟神灵沟通的那种。
了解了傩神祭祀背后的意义之后,我就更加佩服古人的智慧了。
他们用这种方式来祈求平安、驱邪避灾,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神秘莫测,但在当时肯定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精神寄托。
就像我们现在遇到困难了,会去求个好运签一样,不过他们的傩神祭祀可隆重多了。
而且我发现傩神祭祀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这么多年了,湘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一直保留着对它的记忆,哪怕现在它更多地出现在博物馆里,变成了一种文化展示,但那种对古老传统的尊重和热爱是藏不住的。
总的来说,这次参观就像是一场穿越之旅,让我看到了湘西不一样的一面,一个充满神秘色彩、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湘西。
以后要是有朋友来湘西,我肯定会大力推荐他们来博物馆看看这个傩神祭祀的展示,让他们也感受一下这种独特的魅力。
傩堂戏面具造型艺术德江傩堂戏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称赞德江傩堂戏面具为可贵的艺术珍品,不仅有文物价值,而且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傩面具是德江傩堂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刻画傩戏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态的主要道具。
由于受到地域风情因素的影响,各傩艺班子的人物面具造型各异,具有独特的整体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造型,形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德江傩面具艺术形态。
傩堂戏中所涉及的人物角色达56个之多,呈现出160多种面具艺术造型,傩面具造型依人物性格和司职任务而不尽相同。
按照傩面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可以将傩堂戏面具分为三种类型来探讨。
一、以神话传说为原型以神话传说剧目人物为原型的面具造型形态可以归为两种一种为凶面,面具造型人兽参半,呈现出凶狠、狰狞的艺术特征;另一种为善面,面具造型呈现正直善良、和善可亲的艺术形态。
1凶面造型1开山猛将是傩堂戏中最凶猛的镇妖神祭之一,在傩堂戏的表演中他手执大斧,横扫十方邪恶、五方魔鬼,为各路神祭开辟道路,为人们追魂纳魄。
传说中的开山身高一丈二尺,头长一对红色犄角,力大无穷,神勇善战,是蚩尤手下的一员爱将。
对于这一传说中英勇善战的人物,人们希望借助他的威力来震慑鬼怪。
因此,民间艺人把开山面具塑造成头长犄角、暴眼凸睛、面肌暴绽、獠牙交错的艺术形象。
面具造型粗看上去狰狞凶恶,细看却有一种彪悍凛然的气魄,凶狠中透着正气。
2开路将军和押兵仙师这两个面具在造型上有共同之处。
相同的是他们头上都长有一个犄角、暴眼凸睛、倒立火焰眉、有獠牙。
不同的是,开路将军是豁嘴,只有两颗獠牙;押兵仙师是平嘴,有四颗獠牙,而且押兵仙师的额头上挂着一个圆镜,据说是照妖镜。
开路将军的豁嘴口直通鼻翼,从雕刻的角度来说,这并非民间艺人的雕刻之误,而是民间艺人对他传神之处的刻画,据说开路喜欢啖鬼,极易崩坏牙齿,故而形成豁嘴。
另外,开路将军的两颗獠牙是从下面往上长的,咬住了上嘴唇。
民间称下齿咬上唇的造型含义为地包天,给人一种威严、刚正、憨厚的形象;而上齿咬下唇的造型为天包地,表现彪悍、勇猛、粗野的形象。
Nat ionalit iesForum 湘西自治州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数的74.55%。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湘西自治州各族同胞依照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个性特征,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
傩堂戏(简称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傩戏也称正本戏,最初它只在中原一带的汉族地区盛行,后来,由于战争、民族迁徙、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等原因,逐步向全国各地尤其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扩散。
根据文献记载,傩戏最早于南宋初年传入湘西地区,与湘西独特的民族文化、民间习俗、宗教信仰和民族艺术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戏剧———湘西傩堂戏。
一、湘西傩堂戏面具文化1.面具的起源傩堂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出来的戏剧形式,它积淀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古代,傩祭、傩堂戏的流行面很广,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嫩江流域都有流行。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傩祭、傩堂戏在嫩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日趋衰亡。
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了封闭性社会环境;同时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以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渗透,为傩祭和傩堂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傩堂戏最突出的特征,即在表演上要戴面具,而面具是被作为神灵看待的。
傩堂戏的面具来源很古老,可以追溯至远古先民的纹面,它是纹面的再度夸张,既增加了神秘感和威慑力,又给人以审美感受。
在傩祭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史书记载,商周时期傩祭之风盛行,为了在傩祭中获得强烈的祭祖效果,主持傩祭的方相氏佩戴着“黄金四目”面具。
后来在傩堂戏表演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面具逐渐成了傩堂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堂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
早期的傩堂戏角色,便是靠面具来区分角色行当。
面具又称脸子或脸壳子,多为木质,所绘花纹及色彩各地大同小异。
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不同,较为直观地表现出角色性格。
2.面具的分类傩堂戏面具的刻画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如“男将豹眼圆睁、女将凤眼微闭”,“少将眉一只箭,女将眉一条线,武将眉如烈焰”等等。
但同一个人物的面具又有变化,可同时绘成红、黄、蓝、白、黑不同的色彩,再加上“龙凤”、“星宿”等各种类型的绚丽头饰,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更加鲜明生动。
从艺术造型上看,傩堂戏面具主要有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
(1)正神面具:正神是一些正直、善良、慈祥、温和的神祗。
他们的形象多为慈眉大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仿佛是生活中习见的老翁、老妪和少男少女,而不是高高在上坐享人间香火的神灵。
他们贴近世俗,其中以富有生活阅历的老人形象居多。
他们并非靠武力来征服世界,而是用智慧为人们指点迷津,同时协调宗族和村落的秩序。
他们的地位不如“大力神”,却很有人情味和亲和力。
(2)凶神面具:凶神是一些勇武、凶悍、威猛、狂傲的神祗。
在傩堂戏中,他们担负镇妖逐鬼、驱疫祛邪之职。
他们的整体形象咄咄逼人,线条粗犷、奔放是凶神面具造型的共同特征。
威慑性面具的造型来自于原始神兽,是无情的自然神的象征。
它映照着原始人面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依赖、屈从和无奈的心理,表现出对强权和“力”的崇拜。
对神灵的心理崇拜,在封建文明时代则被转移到英雄神将身上。
(3)世俗人物面具:世俗人物在傩堂戏中有正面人物和丑角两类。
这两类面具在造型艺术上差异较大,正面人物面具造型多为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表现出淳朴、忠厚的个性。
其表现手法为写实,很少夸张和其他方面的装饰。
它们类似正神面具但更加世俗化。
丑角面具多是五官不正,滑稽可笑,表情夸张,或哭或笑,可以称作“娱乐型”的世俗面具。
3.面具的价值傩堂戏面具受宗教和礼仪的制约,在情感表达上被规范化为三种类型:凶面、善面、丑面———凶面、善面主要是神灵造型,用于“祭”;丑面是世俗角色,用于“戏”。
傩堂戏面具在造型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1)神圣与世俗戴上面具是神,取下面具是人。
湘西傩堂戏诸构成因素,“角色”上场须戴面具方最具本质特征,因为它包含了傩堂戏作为“草根文化”的基本功能,即面具包含了湘西傩堂戏的所有“符号”特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湘西傩戏作为文化形态的符号性特质,是通过面具实现的。
长期以来,戴面具演出被看作傩戏典型的艺术特征之一。
傩戏是傩仪的核心部分,面具是傩□谷遇春郑英杰从湘西傩堂戏面具看其宗教文化特色摘要:本文以湘西傩堂戏面具文化特色为切入点,探讨了湘西傩堂戏娱神娱人、神圣与世俗混融的宗教文化特色以及音乐文化特色。
关键词:傩堂戏音乐面具宗教文化【民俗·文化】43NationalitiesForum【民俗·文化】戏的核心。
在湘西傩戏里,一枚面具代表一位或几位神(有时一枚面具会兼具几个角色),面具在从人(演员)转化为神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具没有了,神便不在场,演不了傩戏,也就没有傩仪了。
面具最早见诸文字的,是甲骨文的“其”字。
后世的《上元张灯记》记载:“州民为百姓之舞,击鼓吹笛斑斓而前,或蒙其焉,极其俚野以为乐。
”面具的好坏、多少是十分重要的,因地域与经济文化的差异,每坛(堂)的数目各不相同。
湘西各傩神会面具数目不一,多则48枚,少则13枚。
并且,根据数目的多少,分别被称作十三太保、十八学士、二十四清天、三十六天罡等。
每枚面具都有自己的名称,使用的数量也要视傩事活动的内容而定。
傩堂戏“神谱”的覆盖面不仅具有相当的规模,而且蕴藏了深厚的文化意义,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宽广的功能性,多层面的分类,预示了湘西傩堂戏功能的实用性;二是面具及其符号背后隐喻的揭示,类似语言学中的语义学研究,即符号与其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研究,学术意义非同一般。
(2)逐除疫病、求吉祛灾面具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湘西傩事行为中占有主体地位。
客观地说,傩仪的两个关键支点,在于面具的符号属性和“逐除疫病”的文化含义,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傩文化观念的基石。
这其中,面具的核心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在某种意义上,没有面具出现的傩仪是不完整的,甚至可说是缺失本质内容的。
面具形式意义、存在意义和实用意义三者的整合,真正构成了它的符号意义。
事实上,这种符号意义,本身就是文化的内容。
由此可以推断,文化是一种表达价值观的符号系统,它所承载的意义,包含了人的认识、情感、道德等一般性的思维,而这正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湘西傩堂戏体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文化意味,透过面具展现出来的,也正是神圣符号背后所隐喻的民族精神和世界观。
这是湘西傩面具最根本的文化要义。
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从工艺到规矩、从装束到禁忌、从分类到摆式,与湘西傩面具相关的所有结构性的环节和内容,事实上交代的都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解释:它是一种带有强烈宗教意味的行为;只是这里的宗教气质过于古朴,属于原始宗教的氛围,不像唯一性的主神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那样影响巨大,但它的仪式化程度很高,原始信仰的成分很重;它也是一定“文化圈”内群体生命理想的特殊表现形式,因而符号的象征性里包含了神圣与世俗的双重意义;面具自身的结构,也是一种完整的体系表述,充满观念的神秘性,但却是可以感知、更可以操作的独立系统。
二、湘西傩堂戏宗教文化特色1.多神崇拜:“万物有灵”傩神既有社会性神祗,也有自然性神祗。
自然崇拜,是人类初始阶段一种朴素的宗教形式,即“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它是人们对变幻莫测的自然世界既依赖又惶恐的情感反映。
早期的湘西傩面具凝聚着原始先民的图腾意识和宗教意识,表现的对象只是一些狰狞恐怖、具有震慑气质的人兽结合的神怪形象。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巫、儒、佛、道等各种文化系统的不断融合和相互吸收,傩神谱系的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
从湘西傩面具所反映的两大神系来看,有源于汉文化的道教和巫教鬼神,有源于外来文化的佛教鬼神。
另外,湘西民众的信仰行为有着很浓厚的功利色彩,只要是能给傩坛带来保护作用的都加以供奉,因此傩坛的神系非常繁杂。
属于自然崇拜的神灵主要集中在“傩神”与“阳神”两大领域,并且通过仪式的方式得以体现。
所谓“傩神”系统,即是指“仪式”结构里从“请神”(迎神下架、拜年、社坛启圣、傩堂戏)到遣神(《孟姜女》、《刘文龙》、《舞回子》、煞关)再到送神(送神、送寒衣)、吃邀台的诸环节中与傩相关的主体神灵,其中也包括“打社公”与“舞土地”、“问土地”、“三星拱照”、“关公登殿”等环节中的神祗,选择它们的基本理念在于傩堂戏作为祭祀仪式的本体需求———“逐瘟驱疫”。
而所谓“阳神”系统,则主要指划在“请阳神”和“新年斋”和《孟姜女》“朝庙”之后由年首颂扬出了的神明,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神族系统,地上的城隍、社公、土地、田公地母、二郎神、开花童子、结实郎君、五猖神以及各庙宇神、各桥梁使者、风水之神、灶王爷、东厨司命等,至于天上的如来、观音、太上老君、太白金星、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以及春夏秋冬降福使者等,更反映了原始宗教与宗法性传统宗教、佛教、道教相混融。
属于社会性崇拜的神灵,有人间的关云长、包公、杨四郎、昭明太子、刘文龙、薛仁贵等。
“艺术之神”有傩堂戏中人物和角色行当,如银花小姐、梅花小姐、末、净、生、旦、丑、外、小生、贴旦等。
傩神的出现,目的只有一个:逐除疫病、求吉求福、免灾怯祸。
很显然,这里的空间和时间意识被人文化了,原始自然宇宙观决定了人的最初观念和形象的基本性质,形象体系成了人们理解自然宇宙和自身的一种方式。
一方面,先民对宇宙、自然的终极关怀形成了形象的精神内核,所有的形象都是对终极意义的幻象,是它的实体形式;另一方面,形象和自然万物一样,生生不息、流转万变。
形象类型和形式的多样正是早期人类感知的具体表现。
对自然宇宙的终极关怀意识,事实上就是先民情感和意志对客体世界的一种理解。
对形象来说,从根源上支撑起形象精神内核的是主体的情感和意志。
形式流转万变的根本来源不在客体,而来源于主体心理。
2.宗教意识:“冲傩还愿”傩堂戏的演出,总是与“冲傩还愿”的宗教习俗结合在一起,很少单纯作为一种戏剧艺术进行表演。
冲傩的习俗在湘西各地都较盛行,流传已久。
所谓冲傩就是人们遇到生病、灾难等小吉利的事,或祈求老人高寿、小孩平安时,请来老司公跳神送鬼,举行法事活动,以求平安、消灾、健康和吉祥。
例如,壮年夫妇失子,要请土老司“冲傩”;生了病要请土老司扎“茅人”,“冲灾消难”;家里逢凶事,要请土老司“开红山”;老人过生日,要请土老司“冲寿傩”……冲傩时,主人家往往要许愿杀牲祭神、酬神,请巫师众人唱演傩堂戏娱神等,事后再还愿。
还愿时,主人往往需花费一定的钱物,请来一帮巫师和傩戏艺人唱演傩戏。
此外,演傩堂戏是还傩愿活动的内容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宗教法事和技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