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20世纪80年代诗歌
- 格式:ppt
- 大小:625.50 KB
- 文档页数:26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二、“文革”文学思潮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第九章文学的源流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是()。
A.模仿说B.游戏说C.巫术说D.劳动说【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文艺起源的模仿说。
模仿说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
它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善于模仿,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艺术是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对此都有论述,但较为系统地阐述这一理论的是亚里士多德。
2.模仿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爱德华·泰勒B.亚里士多德C.普列汉诺夫D.斯宾塞【解析】B3.巫术说的提倡者是英国人爱德华·泰勒和()。
A.弗雷泽B.斯宾塞C.罗素D.康德【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巫术说的代表人物。
巫术说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由于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
巫术说是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起源理论。
它建立在对原始习俗和巫术信仰研究的基础上,提倡者有英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秦勒和弗雷译。
4.“艺术起源于劳动”理论的有力提倡者是()。
A.沃拉斯切克B.拜尔顿C.毕歇尔D.普列汉诺夫【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艺术起源于劳动”理论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普列汉诺夫是“艺术起源于劳动”理论的有力提倡者。
5.“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这段话出自()。
A.《论语》B.《老子》C.《庄子》D.《淮南子》【解析】D6.原始艺术产生的关键环节是原始人的()。
A.劳动B.游戏C.巫术D.“自意识”【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原始艺术产生的关键环节。
原始艺术的起源与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发生这一精神活动相联系。
原始人“自意识”的出现和萌芽中的审美意识,是艺术产生的关键环节。
7.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的论断的提出者是()。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主要作品:《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与窗》《问路集》。
[知背景]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杂志寥寥无几。
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知常识]1.赋、比、兴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20年代诗歌第四章20年代新诗(一)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第二节徐志摩闻一多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爆发,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等几个阶段。
】1、【新诗诞生之前已经有“诗界革命”的探索。
】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
(文学殿堂里,诗为崇高地位,被视为文学正宗,甚至被当作“经”。
)从周朝初期开始形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来,曾出现过大批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曾创造出唐诗宋词那样辉煌的诗歌时代,但是,发展到明朝和清朝时期,却出现了不可遏制的衰败趋势,也激发起许多有识之士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
清同治七年(1868年),黄遵宪(1848—1905,南社诗人)率先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口号,并致力于"新派诗"的创立,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诗歌纲领,主张打破一切禁制,但这些理论却没能在实际创作中得以实现。
黄遵宪的新派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旧诗格律写新事物、新思想;一类在保持传统诗歌应有的韵律和节奏的基础上,尝试着打破旧诗格律。
由于他的新派诗主要还是利用旧形式,诗歌语言也主要来自于古籍,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晚清宋诗运动的影响,因而在当时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
【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自序》从诗、人、事的关系方面,主张打破一切禁制,强调“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并且尝试“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是一次古典诗歌体制内自由化、散文化的尝试。
梁启超指出,黄遵宪诗中“欧洲意境语句,多物质上琐碎粗疏者,于精神思想上未之有也”。
】清光绪22年(1896年)至23年(1897年)间,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根据资产阶级改良派融合佛、孔、耶三教创立"维新运动"新学(即西方社会科学)的思想,开始试作"新学之诗"(又称"新诗")。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我的白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我的白鸽》,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
2.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白鸽的形象和生活场景。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陈忠实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鸽吗?你们对白鸽有什么印象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陈忠实的《我的白鸽》,去看看作者眼中的白鸽是怎样的,他又通过白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陈忠实(1942 年 8 月-2016 年 4 月 29 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作品以关注现实生活、展现民族精神为主要特色,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白鹿原》、《康家小院》、《到老白杨树背后去》等。
其中,《白鹿原》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为背景,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展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本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我的白鸽》是陈忠实的一篇散文,写于 20 世纪 80 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
陈忠实通过描写自己与白鸽之间的故事,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读一读生字词。
惬(qiè)意喙(huì)蜕(tuì)变邋遢(lā tā)骊(lì)山惬意:满意,称心排解:宽慰,消解。
2024年10月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部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朝花夕拾》答案:A2. 下列哪位作家是新月派诗人?A. 徐志摩B. 郭沫若C. 胡适D. 闻一多答案:A3. 下列哪部作品是茅盾的长篇小说?A. 《子夜》B. 《家》C. 《骆驼祥子》D. 《边城》答案:A4. 下列哪位作家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A. 郭沫若B. 丁玲C. 巴金D. 老舍答案:C5. 下列哪部作品是曹禺的戏剧作品?A. 《雷雨》B. 《日出》C. 《茶馆》D. 《北京人》答案:A6. 下列哪位作家是现代派诗人?A. 戴望舒B. 胡适C. 林徽因D. 郭沫若答案:A7. 下列哪部作品是张爱玲的小说?A. 《金锁记》B. 《封锁》C. 《红玫瑰与白玫瑰》D. 《色,戒》答案:D8. 下列哪位作家是山药蛋派代表作家?A. 赵树理B. 丁玲C. 茅盾D. 巴金答案:A9. 下列哪部作品是沈从文的小说?A. 《边城》B. 《受戒》C. 《围城》D. 《茶馆》答案:A10. 下列哪位作家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A. 北岛B. 艾青C. 郭沫若D. 戴望舒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12. 《女神》是郭沫若的诗歌作品,它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新时代。
13. 《家》是巴金的长篇小说,它被誉为“现代家庭三部曲”的第一部。
14.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15. 《茶馆》是曹禺的戏剧作品,它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16. 《雷雨》是曹禺的戏剧作品,它讲述了家族纷争的故事。
17. 《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
18. 《封锁》是张爱玲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都市女性的生活困境。
中国当代生态诗歌简论中国当代生态诗歌简论吴景明20世纪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空间和生存境遇,也导致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割裂、疏远和冲突,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和物质困境。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长期以来对环保问题的忽视,我国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却不得不直面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土地沙化、水体污染、河流断流、大气污染、森林资源枯竭、珍稀动植物灭绝,酸雨、酸雾及“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
生态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大自然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在世界生态文学发展的影响下,在中国生态危机的状况中,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生态文学创作逐渐兴盛。
生态报告文学、生态小说、生态散文等创作,对于揭露生态危机,呼吁生态保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尝试对中国当代生态诗歌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力图推动生态诗歌创作及其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一、中国当代生态诗歌的发展阶段及特征中国当代诗坛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一直是“政治抒情诗”一统天下的格局。
自80年代中期起,中国当代诗坛风云变幻,流派更生,“多元共存、兼容自由、关注人性和生态环境,已日渐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1)。
生态诗歌的潜流在“众声喧哗”的诗歌生态背景下暗流涌动,形成发生、发展和探索的态势。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生态诗歌的发生期,也可称为“自发期”。
其主要特征是:西方生态学思潮刚刚输入中国,还没有形成系统和体系,更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诗坛上生态诗的写作完全处于自发状态,还没有人自觉地提出生态诗歌的观念。
少数具有生态意识的诗歌作品,大多也是感觉走到了理性的前面,主体生态意识不强。
海子《梭罗这人有脑子》、苇岸《早晨》、杨亚杰《共鸣》等少数诗人诗作可为代表。
这些诗人是受生态文学思想渊源之一,梭罗的哲理生态散文《瓦尔登湖》的影响,产生生态意识,进而从事诗歌创作的。
诗篇第9章11节到20节背景介绍
摘要:
1.诗篇第9 章11 节到20 节的背景介绍
2.诗篇第9 章11 节到20 节的主题
3.诗篇第9 章11 节到20 节的文学价值
正文:
诗篇第9 章11 节到20 节的背景介绍:
诗篇第9 章11 节到20 节,出自《圣经》旧约的诗篇,是古代希伯来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一部分的诗篇以对神的赞美和对恶人的审判为主题,反映了古代以色列民族的信仰与生活。
根据传统观点,这些诗篇的作者多为大卫王和他的跟随者。
诗篇第9 章11 节到20 节的主题:
诗篇第9 章11 节到20 节的主题是对神的赞美和正义的审判。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通过对神的伟大和公义的描述,表达了对神的崇敬之情。
同时,诗篇也表达了对恶人的审判和惩罚,体现了神的公义。
作者通过这一主题,旨在教导人们敬畏神,行公义,好怜悯,因为神是公义的审判者,祂必按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诗篇第9 章11 节到20 节的文学价值:
诗篇第9 章11 节到20 节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它在形式上采用了希伯来诗歌的独特表现手法,如平行体、押韵等,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诗篇在语言上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作者通过对神的形象和恶人的描绘,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最后,诗篇第9 章11 节到20 节在思想内容上具
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它教导人们信仰神、敬畏神、行公义、好怜悯,对于人们的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诗篇第9 章11 节到20 节是《圣经》诗篇中的经典之作,它以对神的赞美和对恶人的审判为主题,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4.3 高特雪特、温克尔曼书目摘要:1.:鲍桑葵?美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目录:第一章我们的研究方法以及这一方法同美的定义的联系第二章一个富于诗意的世界的创立,以及它和思想界的第一次接触5.“模仿〞一词在古代哲学中的广泛应用6.希腊艺术为什么可以称为“模仿性〞艺术的进一步解释第三章希腊人关于美的理论的根本轮廓第四章希腊人关于美的理论向前进步的迹象第五章从亚历山大里亚和希腊—罗马文化到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代第六章审美意识在中世纪连续的一些痕迹第七章但丁和莎士比亚在某些形式特点方面的异同第八章近代美学哲学的问题3.这个问题的准备:从笛卡儿到鲍姆嘉通第九章近代美学哲学的资料第十章康德——把问题纳入一个焦点第十一章具体综合的头几步——席勒和歌德第十二章客观唯心主义——谢林和黑格尔第十三章德国的“精密〞美学——从叔本华到施图姆普夫第十四章客观唯心主义在方法上的完成第十五章内容和表现在理论上重新结合的开端附录一黑格尔美学体系撮要附录二对于音乐表现的一些分析参考书目译名对照表译后记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比拟详细而完整的西方美学史专著,对上自古希腊罗马,下迄当代的美学开展历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唯心主义美学史观。
重点论述了自然美同艺术美的关系,从论述美学史和美的艺术史、自然美和艺术美、美的定义及其与美学史的关系入手,在对这些关系作了明确阐述的根底上,按美学史开展的线索对各个时代的美学理论予以考察和论证,并表达了各个时期审美意识的特征以及这些审美特征赖以形成的历史根底和现实条件。
2.:斯太尔夫人?德国的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目录:前言第1章古英语时期文学第1节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吟游诗歌第2节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僧侣文学第3节英国散文的起源第2章中西英语时期文学第1节盎格鲁-诺曼文学第2节杰弗里?乔叟第3节乔叟同时代诗人第4节十五世纪散文第5节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民谣第6节艰苦剧的萌芽第3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1节初期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第2节伊丽莎白时代的诗歌第3节多恩与玄学派诗歌第4节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散文第5节莎士比亚以前的戏剧第6节威廉·莎士比亚第7节莎士比亚同期及后期的戏剧第4章十七世纪文学第1节约翰·弥尔顿第2节骑士派诗人及其他抒情诗人第3节革命时期的散文作品第4节王政复辟时期的戏剧第5节王政复壁时期的散文第6节约翰·德莱顿第5章十八世纪文学第6章十九世纪诗歌第7章十九世纪小说第8章二十世纪小说〔上〕第9章二十世纪戏剧第10章二十世纪诗歌第11章二十世纪小说〔下〕第12章后记附录内容提要:这部中等规模的英国文学通史以历史进程为顺序,以文学体裁的演化为框架,以流派运动的转换为线索,是古往今来英国文学重要作家作品研讨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