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模块化课程建设深化一体化教学改革

加强模块化课程建设深化一体化教学改革

加强模块化课程建设深化一体化教学改革
加强模块化课程建设深化一体化教学改革

加强模块化课程建设深化一体化教案改革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思考一体化教案的问题,并于1998年率先在计算机专业开展一体化教案改革试点,在总结经验、完善方案的基础上,2002年推广至电类专业,2003年在全校所有专业推行。经过这些年的探索,目前已初步形成较为系统的一体化模块式教案的思路与做法。

一、一体化模块式教案的基本做法

常州技师学院的一体化模块式教案改革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教案内容模块化,二是教案形式一体化,三是教案手段多样化。

<一)教案内容模块化

教案内容模块化,就是根据培养目标,将各专业的教案内容具体划分为三大模块,即文化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其中文化基础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由若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而专业技能模块则依据专业技能特点,由若干子模块构成,每个子模块又由一系列的教案课题组成。这里所说的教案内容模块化,主要指专业技能教案内容的模块化。这样,就形成以专业技能模块为主干,文化基础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为两翼的新的课程体系。

专业技能模块,是将原先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生产实习课按照新的理念和一体化教案要求进行重新整合而形成的教案单元。这种教案单元,我们叫做模块课程。模块课程在我国技工教育界是一种新的课程类型,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多年来,我们不断加强模块课程的研究开发,在探索中不断优化完善模块课程体系,形成了下面三个主要课程特色。

1.以专业职业技能为核心,构建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

这是模块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这个思路打破了原来将生产实习作为一门单独课程的传统,代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核心的结合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

这个体系由横向和纵向两轴构成:横向为一定等级职业资格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表现为技能模块一、技能模块二、技能模块三、技能模块四、技能模块五等,各技能模块之间呈递进

式关系,且每一个技能模块都由若干等值交叉的链状教案课题来支持;纵向为同一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从中级职业资格渐次递进到高级和技师职业资格,表现为中级技能模块、高级技能模块和技师技能模块。

各模块之间、模块内各课题之间,在内容安排上按照专业基础知识,后专业知识,再将工艺知识和技能训练合二而一,把原来自成体系的理论教案内容分解到模块和课题中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形成“专业入门—知识准备—工艺训练—生产操作—技能鉴定”这样一个新的专业课程构建模式。模块之间和模块内部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层层推进,保证了教案过程的有序性和工艺技能形成的渐进性。机械设备维修专业模块课程设置框图,见附1。

2.贯彻“理实一体、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课程原则

“理实一体”原则解决的是专业理论课程和生产技能实习“两张皮”的问题。各个专业技能模块都以训练课题为纽带,联系相关学科知识,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将一定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内容划入课题。学生在一个课题的学习过程中,将做和学有机结合,既注重工艺技能训练,又掌握相关工艺原理。

“工学结合”原则解决的是学校教育和企业脱节的问题。每个模块不论是基础技能训练,还是应用技术学习,其教案课题的设计首先考虑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且许多课题就取自企业生产过程和通用产品工艺,保证技能训练对企业工作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和匹配性。

“任务驱动”原则解决的是理论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一个模块由若干课题组成,而每个课题必须是一个具体的可完成的工作任务。一个模块由若干工作任务来覆盖本专业的基础技能、通用技能和专项技能,包括一定的方法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最后用一个综合任务来整合各项技能,使之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3.优化模块内容、设备和师资

优化模块内容是使各模块内的教案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核心就是明确该模块内的若干核心技能点,其余则根据学生特点、企业需求以及专业工艺、材料、设备等的更新变化进行动态优化,在对模块的不断维护中保持模块内容的动态平衡性和不断与时俱进的科学性。

根据模块配备相应的设备和师资,解决的是设备的充分利用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方向问题。要使传统的一物一用变为一物多用,使学科型师资变成企业中的工人技师兼工艺师、项目师。有了这些,模块教案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并取得预期的教案效果。

以《电机与变压器》模块为例,将原专业基础课《电工基础》中的磁场及电磁感应部分放入该模块作为入门知识,在此基础上介绍电动机与变压器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拆装、绕组绕制、维修为本模块的核心技能点,模块内设电机与变压器两大课题,电动机分设原理与拆装、绕组绕制和常见故障维修三个子课题,变压器课题又分设单相变压器绕制工艺及制作和常用变压器使用、维护若干子课题。该模块学完后,为后续《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模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据此,学校重点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开发模块课程校本教材,研发专用教案设备。

鼓励教师从教案课题开发入手,编写模块课程讲义、校本教材,在使用中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学校通过科研立项、评审、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特别注重开发“四新”含量高、综合技能强、教案效果好的校本讲义、教材。对特别优秀的推荐到部教材办公室作为全国通用教材、规划教材正式出版。

第二,加大模块课程专用设备投入,建立一体化教案实训中心。

与此同时,学校加大了对所需相关设备的投入,特别加大了对基础模块和综合模块所需设备的投入力度,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模块教案所需仿真设备、教案软件等,保证了模块教案对设备的刚性需求,先后组建了数控、模具、汽车、电气、电子、计算机网络、烹饪等专业模块教案实训中心。

<二)教案形式一体化

教案形式一体化,就是在进行专业技能模块的教案时,在教师的组织下,按照目标教案法的要求进行互动式教案。即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需要学生完成的课题任务,并将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由教师组织传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课题为核心,开展学习与训练,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教案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在实施一体化教案时,我们注重把握以下几点:

1.担任一体化教案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过硬的操作技能水平。

2.将现有教师队伍合理组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担任某一子模块或课题的教案。

3.鼓励教师在职进修,特别是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进修,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目标努力。

4.聘请大企业中卓有成就的项目师、工艺师、技师来校担任客座教师,并特邀他们参与课题设计开发和教材的编写。

5.精心选择本地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某些子模块或课题的教案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使教案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也进一步拓宽了视野。

<三)教案手段多样化

在教案手段上,提倡多种教案方法综合运用,如演示、参观、练习、讨论、模拟、实验、实习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案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能根据课题层次,合理引进企业零件进行生产教案,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加工零件,将学校教育彻底与企业岗位工艺进行对接。在这个基础上加大和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对技师层次的课题,有的直接放到企业完成;有的将企业工艺技术难题作为技师课题进行技术攻

关。在产教结合的基础上推进产教研的结合,极大地锻炼了师资队伍,同时又促进了一体化教案改革的深入开展。

<四)基本做法

为了更好地实施一体化教案模块式教案,学校还要求每个专业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每个模块由2名教师组成教案小组完成具体的一体化教案任务。教案小组根据教案标准制订授课计划,拟定实训场地和器材使用计划,按规范备课和实施教案。学校鼓励老师积极探索和尝试教案改革,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式一体化教案模式,大力推进企业进校、专家<行家)进校参与教案的工作,定期安排学生下厂实习拉近校企间的差距。教案部门坚持定期开展教案研究活动和进行日常教案规范的检查与抽查,如教案检查、教案进度检查、作业检查、试卷抽查、随机推门听课、学生信息反馈、教案质量分析等。今年学校开始探索核心模块的教考分离试点,以保证全校一体化教案教案质量稳步提升。

二、实行一体化教案模式的初步成效

我校从正式实行至今,虽然时间并不长,已初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现代工艺技术与工艺技能的结合,并切实突出了学生在教案中的学习主体地位,为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校园内培养高技能人才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我校几年的实践已经表明,以心智技能为主的高技能人才完全可以在校园内被批量培养,而且其质量已经经过各类企业几年的用工检验,证明基本是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这不但大大提高了技工学校的办学效益,更为技工教育向高层次的发展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三、完善一体化教案模式的三点建议

<一)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教案模式的关键。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大多中青年专业教师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更缺乏企业一线生产经验,而原先来自企业的实训

教师大多面临退休,这样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的学科组合越来越难以承担一体化的教案重任。建议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从而保证双师型教师有序培养和健康成长。

<二)必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体化教案所需要的课程已经基本脱离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在合理打破学科体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联系企业实际,如何将企业生产工艺转化为学校课程,目前这在全国范围内还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这里,我们建议部里加大一体化教材的开发力度,同时,各学校也要因地制宜编写适应本校需求的一体化校本教材。

<三)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训平台的建设

一体化教案需要数量足够的设备,与企业生产对接则需要运用现代企业已经在用的先进设备进行教案。无论从哪个层面,设备的配备都是一个先决条件。这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的稳定来源却无法得到保证。眼下能做的只有一条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请求企业将设备以某种形式赠予学校用于教案,至于如何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则是当代技工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另一个重大问题。

附1:机械设备维修<原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模块课程设置框图

附2: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维修电工)一体化课程教案标准

1.专业简况

1.1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

专业代码:0203-4、0203-3。

1.2培养目标和就业领域

培养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编程、调试与维修的高级或中级技能人才。主要从事制造类相关企业的设备安装与调试以及各类工、民用内外线安装与维修等工作。

1.3专业方向及对应职业资格

专业方向:维修电工。

对应职业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维修电工”职业,职业编码为6-07-06-05。

1.4学制年限及职业资格等级

初中生源学制3年,获中级工职业资格。

初中生源学制5年,获高级工职业资格。

2.职业能力

2.1通用职业素质

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有不断学习和了解电气控制领域内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材料并进行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熟悉作业内容及工作流程;工作中善于沟通,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统计和产品描述;工作严谨、细致,严格遵守《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各项工艺规程,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

2.2专业能力

1.能读懂并测绘较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原理图和机电装配零件图;能测绘较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线路图,列出电气元件明细表。

2.能测绘典型电子线路,并绘制原理图。

3.能正确使用工具,安装较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并能调试整台设备。

4.能正确选用示波器、电桥、晶体管特性图示仪、万用表、兆欧表等常用电工仪表。

5.能拆装交流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及各种特种电机。

6.能绕制小型变压器,并检修大容量变压器。

7.能设计和安装典型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并进行调试与维修。

8.能编制一般机械设备的电气修理工艺,分析、检修和排除较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部分常见故障。

9.能进行PLC的选型,构建及调试较复杂的PLC控制设备电气系统,并能独立解决调试中出现的问题。

3.培养方案

3.1课程设置

根据中、高级维修电工培养目标,按照一体化课程教案要求,本专业课程体系及对应职业能力体系,见下表。

德育、语文、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应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教案大纲实施教案。

3.2教案安排

教案计划表<三年制中级)

教案计划表<五年制高级)

注:.PLC编程与操作课程,各学校可根据设备不同选用“三菱系列”“松下系列”或“西门子系列”,也可在中高级开设不同系列。

4.教案内容

4.1公共课程

《德育》

《语文》

……课程n

<上述公共课程按部颁教案大纲组织教案)

4.2专业课程

《电工基础知识与实训》

《机械基础知识与实训》

……模块n

5.教案条件

一体化课程对教案条件要求较高,实训装备、教案场地、教师资质和配套教材等方面必须具备相应条件方能开展正常教案。以下主要装备标准均以一个标准班48人配置。

5.1实训装备<见下表)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实训装备表

5.2教案场地

一体化课程的教案场地要能满足理论教案、模拟实验和动手实操为一体<见下表)。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案场地表

在专业实训室的基础上,要大力开展与企业的共建,建立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实力。

5.3教师资质

5.3.1基本条件

1.专业:工业自动化、电气技术教育、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电气技术项目等相关或相近专业。

2.学历:大学本科。

3.专业技术职称:讲师及以上。

4.职业资格:本专业技师及以上或相近专业高级及以上。

5.3.2任教资格及能力要求

1.专业理论扎实,操作技能精湛,能胜任本专业一体化课程的教案。

2.每两年累计有三个月的企业岗位实践经验。

3.具有实际产品的设计与加工能力。

4.具有本专业课程改革和课题开发能力。

5.具有对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学习能力。

6.督导与评价

6.1督导与评价的方式

1.内部督导与评价。内部督导与评价由学校及其相关部门进行。主要目的是随时获得信息反馈、调整教案资源、完善教案机制、评价教案质量、考核教师绩效。内部督导与评价的程序及方式按学校相关管理文件规定执行。

2.外部督导与评价。外部督导与评价由学校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委员会等进行。主要目的是监控学校运行、督查教案问题、规范教案方向、评估教案质量、指导科学办学。外部督导与评价的程序及方式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6.2督导与评价的对象及标准

包括教案条件、教案文件、教案资料、教案过程、教案效果,见下面评价对象与标准表。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内部督导评价表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范文1 这次历时一周的上海培训转眼间结束了,这次培训内容很丰富,让我们在轻松与欢笑中享受了一场教育变革的盛宴。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接受了一次头脑风暴的洗礼,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升华。 在此次培训中无论是张民生老先生的核心素养教育,还是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无一不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而教师的地位由主角降为配角,通过此次学习使得自己对此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使自己认识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在此次培训过程中的收获简单做以总结。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突出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注重自主发展、创新实践等方面,主要包括三层含义:面向社会,包括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面向个人,包括个人修养、自主发展和创新实践;通过多年学习获得的科学、人文以及审

美。这三层含义就构成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后茶馆式“教学 “后茶馆式教学”就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后茶馆式教学”以效能为主导,通过_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 “后茶馆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能自学的教师坚决不讲,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懂的。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暴露出问题,没有暴露问题的教学就是灌输,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自由、宽松、愉悦、和谐,这是“茶馆式”教学的特色。这与我校近几年来实行的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是一致的思想,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只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辅助角色,起到引导辅助学习的角色。 那么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我们有应该如何体现以上精神呢?生物教学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

谈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

谈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 1.“老”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实验教材在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并按照“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从2002年开始,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02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至15%;2003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至70%左右;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这也就意味着,与原义务教育大纲配套的教材将逐步被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所取代,新旧教材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并存的状况,在这一段时间内,仍旧使用老教材的地方和学校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现行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2.研究性学习是怎么回事?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许多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含义等并无多大的了解,就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中学阶段,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它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中学中哪些内容适合于用这样的方式呢? 3.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一些教师开始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面对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在大班条件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还是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 4.如何看待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对学生来说学习本身是不是一种责任? 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它无疑是现代教育的一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安徽机械工业学校安徽机械技师学院 “一体化”教学评价标准(试行) 为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推动我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社部发〔2014〕96号)》、《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86号)》及《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2013.1版》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标准。 一、“一体化”教学基本原则 1、将理论、技能、工作任务等教学内容设置一体化; 2、将学习、工作、工作过程等教学活动实施一体化; 3、学习区、讨论区与工作区等教学资源配置一体化; 4、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职业能力训练一体化; 5、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错出现,工作与学习知行合一; 6、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养教育为一体。 二、“一体化”教学基本标准 1、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2、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同步发展; 3、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工作过程知识相结合; 4、行动导向教学与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5、工作页、教材、任务书、网络资源、说明书、指导书的综合运用; 6、学生输出的学业成果能展示、有记录、有外显; 7、学习任务完成后,师生对工作过程知识有提炼和提升。 三、“一体化”教学环节与基本规范 1、课题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我要学、我要做”; 2、教师演示:明白行为过程,引发“我知道”; 3、规划任务:熟悉具体内容,引发“我明白”; 4、完成任务:操作练习、动手实践,让学生“做中学”; 5、质量检测:学习效果检测评价,让学生“学中做”、感受职业氛围;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教学改革 理论力学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土木工程这种对力学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它的作用更是突出。下面是搜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理论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门核心技术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多和课时少、教材针对性差等特点,加上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普通反映难学。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其工程实际应用能力,文章在分析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又探讨了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 ___内容。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教学 ___;工程实际 理论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门核心技术基础课程。在整个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理论力学这门课程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不仅是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后继力学课程的基础,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理论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要在确保学生掌握内容和体系的同时,学会应用该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力学是主要以伽利略和牛顿总结的基本定律为基础,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属于古典力学范畴[1]。虽然其体系与内容已经相

当完善,但随着高等教育教学体制的 ___与深化,特别是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存在教学学时偏少、针对性教材缺乏、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 ___不够紧密、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导致课程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压力大,提不起兴趣。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和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探讨了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 ___内容。 (一)教学学时偏少 不同高等院校使用的《理论力学》教材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之间在层次结构和知识点上都存在逻辑关联,构成理论力学这门课程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但在高等教育教学体制的 ___下,随着基础学科加强、特色学科增多,课时不可避免的被压缩。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根据“专结构、懂施工、长材料”人才培养方案特点,加强了与材料方面相关的学科,导致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教学学时被减少到64个学时。课程内容多、知识点存在逻辑关联、体系完整等特点导致很难通过简单的减少课程内容来减少学时减少所带来的问题,这种简化方式只会导致这门课程失去其完整性与严谨性。 (二)缺乏针对性教材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梳理学习内容与流程,温故而知新 本次学习,有专家讲座,有学校的经验介绍,有各学科的具体做法,有学科的面对面交流,有学程的编制,有学科基地建设的介绍。笔者根据主讲专家和教师上课顺序,把时间分为13个时段。 第一时段:由浙江省金华市教研室主任王荣文主讲的《高考改革浙江与上海方案对比解读》。 第二时段:由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兼治研究员周晓燕讲《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的课程理解及学科课程建设。 第三时段:由浙江省义乌四中陈报化校长主讲《义乌四中特色课程建设经验介绍》。 第四时段:由浙江省义乌中学副校长杨胜大主讲《满足选择,全科走班》――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并行走班模式。 第五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年级管理中心主任刘东升老师主讲《顺应新常态的年级管理工作思考》。 第六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地理、英语、化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七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年级管理中心主任陈亚利主讲《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用一份自开学初到第十周的周历事表流水帐的形式向在座学员详细介绍了年级管理日常。 第八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物理、政治、数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九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周建锋主任主讲《选课走班模式下教育新常态》――浙师在附中因应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分别从浙江高考看教育新常态,为适应新高考的选课走班及新教育模式“三园一导”。 第十时段:由浙江师大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朱红彪主讲《适应分层走班的学程建设》;介绍什么叫学程?为什么编制学程?如何编制学程? 第十一时段:由华东师大附中副校长高三教师孟祥萍主讲《新高考背景下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介绍了华东师大附中及该校在新高考背景下为适应新高考的一些做法; 第十二时段:由浙江省嘉兴一中沈微微老师主讲《高中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汇报》,分享了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做法。 第十三时段:由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省政治学科基地潘新华老师主讲《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分享了政治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 二、浙江和上海新高考改革方案 1.浙江新高考改革 (1)考试科目:分必考和选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其中语文和数学只高考一次,外语可考两次,以最高成绩为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科为选考科目。 (2)考试模式:“3+3”模式,必考三科和选考三科,即必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另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门选考科目里任选三科参加高考。 (3)考试时间: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在高三年级的六月份全国统考时间考一次,英语可以在高三上的10月份考一次和高三下的六月份再考一次,以最高成绩计入高考得分;选考科目可以分别选择在高二年级后的十月份和四月份参加考试。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建议书 2017年

附件1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 一、总论 1、项目名称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项目) 2、申报单位概况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下设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教科研实验室。中心现分布于不同的教学楼的3个楼层,实验室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280余万元。中心面向全校各二级学院,承担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实验及业余时间面向全校学生的开放性实验等任务,平均每学年开设实验课程接近100门,实验人数6500人以上,实验人时数25万次以上。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开展与应用都在对机房建设、实验环境、教师教学、实验室管理等都带来模式的革新。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被越来越多的院校采纳,为打造我校数字化虚拟实验教学环境,建构学校实验教学云计算基础平台,加快推进数字化虚拟实验室建设,创新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学校特色实验课程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探索数字化实验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完善工程化实验教学体系等要求,我中心现申请升级改造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设备及环境、建设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与考试平台,创建考试中心,提升学校实验实训教学面貌,加强教师人员培养档次。 3、拟建地点 拟建在综合楼5--6层,规模15间实验室、1个数据服务中心 4、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1)改造和升级原有计算机机房设备。 实验中心现有计算机600余台,实验室布局分散,该方案实施应前先搬迁现在所有实验室进行集中建设(搬迁方案见原提交的搬迁报告:综合楼或重型楼)。目前实验室有335台为2012年以前购置,故障率高,维护成本增加,在两年内需要进行更新换代。因此在此基础上利旧建设350点的智能云桌面平台,实现机房设备升级。建设内容:实验数字服务中心机房1间、数据存储服务器2台、网络管理服务器2台、云平台管理服务器8台、云终端控制器350台、移动管理平台5个、网络布线及实验室装修等。 (2)建设网络无纸化考试平台 目前无纸化考试平台的应用在许多高校中逐渐取代纸质试卷考试模式,今年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开始在部分省市高校试点,而今年计算机工程学院的中职对口高考技能测试的考核中已经开始试

理论力学教学改革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第29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3月 Vol. 29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07 ────────── 收稿日期:2004-04-02 作者简介:王志刚(1956-),男,河北唐山人,副教授。 - 111 - 理论力学教学改革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王志刚,王庆禄 (唐山师范学院 物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从理论力学的自身特点出发,改革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素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2-0111-02 1 理论力学自身的特点 理论力学[1][2]是物理专业为《热力学与统计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等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力学知识和有关的基本概念,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任务。在学习理论力学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普通力学,而理论力学本来就存在和普通力学有一些重复的弊端,因此在学习理论力学时,有些同学不能主动接受和应用理论力学中的新概念和新方法,而继续用普通力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传统的理论力学教材和讲授方法都是从特殊到一般,步步深入,这样也容易给学生造成一个错觉,认为理论力学就是力学的简单补充和继续,因此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有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时出现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这样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理论力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理论力学的理论体系严谨,逻辑性较强,课程的内容既经典又完整,不易全面更新。但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和教学观念的转变,上课学时的不断减少,如果仅采取简单的压缩,只会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鉴于此,只有采取积极的办法,从课程自身的特点出发,挖掘课程本身的潜力,做到基础理论要精练、深化,应用方面要结合专业特点并适当进行拓宽。改变传统的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体系,充分利用数学工具,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讲授方法。如:转动坐标系从最一般的转动系讲起,辅之以学生所学专业相应的例题,不能总停留在重平面转动系、轻空间转动系的水平上。在动力学部分,应加强分析力学的内容,重视两个自由度系统的力学问题分析,重视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以便和后续课程更好接轨。这种体系有两方面优点:一方面,其描述简洁、精练,既缩短了篇幅又加深了内容。这种表述方法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良好训练。另一方面,它可以迫使学生放弃用普通力学的知识,来理解理论力学的内容, 从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学习理论力学的新概念和新知识,努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还可以避免由于盲目利用以前知识来研究新问题而造成的错误,有利于纠正学生以前得到的不准确概念等问题。 3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当改革 3.1 提高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改变过去多而不细的方法,将一些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教给学生,并通过必要的基本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发挥其创造性留足时间和空间。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关键所在,教师讲解的应是各章节的主干内容,而对一般内容或者比较简单的章节则可稍加指点,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并将其联系到主干内容上。当课程讲完每一章时,应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将前面所学的内容用一两条主线串联起来。理论力学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例题和习题的选用上,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保留一些基本题型外,应该不断更新,如加一些天文学方面的例题等内容,以显示经典力学的渗透力。而我国理论力学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几十年来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因此在例题和习题的选择上既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又要体现时代特色,还应注意相关领域的问题。这样就能使学生将理论力学和自己的专业以及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2 开展讨论式教学 讨论法与讲授法、演讲法都不同,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集体的组织形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它由教师一人主讲变为由学生、教师共同讨论,整个讨论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讨论法不仅能使学生看到发现真理的过程,而且能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个过程,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上好讨论课的关键是首先选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贯彻教育方针落实课程标准 努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全县教学质量 垫江县牡丹中学校杨明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中明确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办学的立足之本,发展之基,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是否满意的“晴雨表”。对此,就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而言,在任何时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而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需要我们的学校校长都必须坚定地确立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核心的思想,切实处理好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真正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中去。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把提高质量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抓好教学管理,理直气壮地抓好教学质量。 纵观我县目前的教学质量现状,让我们值得冷静而严肃的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环境条件较差的部分学校能够逆势而上,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什么环境条件较好的学校不思进取,教学质量每况愈下?为什么同处一样的办学环境和条件,其中部分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前茅,经久不衰?而另一部分学校的教学质量停滞不前,甚至不断下降?为什么有的乡镇一直以来,通过扎实的措施管理以及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全镇就读生源稳定,整体教学质量蒸蒸日上?而少数乡镇管理松散,措施不力,导致教学成绩在低效管理和内耗中萎靡不振?。。。

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说:“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什么?那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我认为完整的教育,既要为学生的一生着想,也要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命运(至少在现行社会背景下)的几天(中考或高考)服务,没有前者,是鼠目寸光的教育;缺乏后者恐怕也不能说是对孩子负责的教育。如果学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他以后的生存能力很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此,谈何幸福一生?”。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提高全县的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规范办学狠抓常规建设是提高全县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贯彻教育方针,落实课程标准,规范办学行为,狠抓学校常规建设是提高全县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各校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学科类课程,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要强化课程标准意识,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工作,不得任意增减课时或某些课程形同虚设,不得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不得突击教学、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为此,教委各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各校贯彻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检查、管理力度,对不按教委要求的诸如:乱办班、跨区域乱招生、人为破坏全县教育均衡、统筹发展的行为,坚决进行从重从快的打击。同时,教委及各校要狠抓学校常规建设,想方设法调动全县教职工的积极性,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优良的环境。 其一、教委将切实施行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奖励制度。各校要建立并逐步实施岗位竞聘主要同教学质量挂钩的联动机制。同时,教委要在全县教育资源配置上统筹安排,尤其注重在职称指标的投放上,努力做到各类学校的低、中、高职称的比例相对合理,切实体现教育均衡并形成

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交换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规划)交换是整个通信网络的核心,《现代交换技术》课程主要讨论交换基础知识,电路交换技术、信令系统、分组交换和ATM交换技术、IP交换技术以及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等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交换技术与通信网的概念,理解交换技术的分类,掌握交换网络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系统,了解程控交换机的性能指标;掌握信令的概念和功能、信令方式和NO.7信令系统;了解通信工程设计与综合布线技术;掌握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和帧中继技术;理解ATM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掌握TCP/IP原理和IP交换技术。掌握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和软交换的工作原理及组网技术,熟悉当今电话通信发展的新技术,为今后各种专业课的学习和从事通信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总结多年课程教学的经验,在分析研究交换技术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建立一套既符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又具备可操作性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建设使本课程的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成立体化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在将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使本课程的建设在我院达到先进水平。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 《现代交换技术》作为一门公共专业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现代交换理论已成为我院学生必备的素质要求。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是面向我院所有高职高专学生的公共专业课。课程内容着重讲解交换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新交换技术,并努力增加最新交换技术如IP交换、软交换技术的比重。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能对交换网络进行简单的数据配置;具备一定的设备和网管操作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交换技术》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1. 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利用了吴静老师在2009/2010学年第1学期的教改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分组讨论环节,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程录像等现代教学资源,注意声、文、图、动有机结合,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在课堂教学中充分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新)

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特点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 -----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建设小组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我国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劳动者。学生就业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而学校的发展必须以教学为重点,教学的重点必须以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宗旨,突出技能培养的特色。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教、学、做合一”,即“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又突出以学生“做”为主的项目任务驱动模式,就是要像在企业里一样,只给你作业要求说明或样板,自己就要用所学知识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完成作业任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也以此为主线来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帮助学生学的好,做的更好。 在此需要强调几点: 1、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这里的“更好”包含几层意思:①原来的教学模式也是好的,也有此目的和效果,所以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时不能全盘否定原来的教学模式,原来的教学方法还要继续灵活采用,所谓的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②更好不光是要比原来的教学效果好一些,纵向比较;更好是还要让更多的学生实实在在的有所收获,也包括横向比较。 2、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强调做和学,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培养,既是技能技术的学习训练,更是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单纯的学技能。 3、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没有范本,为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始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实施有效教学,千万不能为实施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而绞尽脑汁的完任务。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 1、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对常设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研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制定适合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标准。 2、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规范:授课计划、教学设计及教案、考核评价模式。 3、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讲义、校本教材。 4、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现代中职教育新教学体系。 三、改革方案实施进程计划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一节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 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和核心任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第二节教学观与学生观 一、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

和执行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3、教学应该注重教学过程,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重视教学结论; 4、教学应该关注人即学生,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关注学科。 二、学生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不依靠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

权主体)。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因此, 1、要树立教育民主的思想; 2、要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要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新课程追求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为此,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涉及到几乎所有的机关、企业、事业、公司单位,任何有关IT行业的单位都需要用到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对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工作就变的十分重要,因此,该专业的适用领域非常广泛。由于计算机应用领域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要求从事该职业的人员要熟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养。为此,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代化建设就成业推动我国各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动力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在全国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来源依赖于课程这个主渠道。而我们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在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专业建设不断完善、成熟,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从市场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我们的计算机教学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因此,课程建设是重点,它的建设要从修订教学计划入手,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改革,构建素质、能力为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是迫切的,必须的,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教育目标受某一社会发展阶段对文化优化、对人才就业的现代化影响,而教育既承担人的培养任务,又有文化发展的前瞩性目标。所以,教育目标既是现代化的课题,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改革。对我国现代化而言,还是一个由中国国情出发,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转换过程。因而,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教育体系里,计算机应用专业对文化整体转换过程。因而,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教育体系里,计算机应用专业对文化整体现代化的需求,对教育内部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对教育外部赶超世界水平,产业发展优势的定位,都有许多亟待研究的现代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培养目标。 针对当前我校学生基础理论相对薄弱,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社会需求较大的特点,对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其主要的培养方向是: (1)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胜任计算机日常维护和保养的电脑操作人员; (2)能进行简单网页制作、网页动画设计、产品演示课件制作的企业Internet维护与应用人员; (3)能熟练使用PhotoShop等图形图片处理软件进行印刷图片、产品广告、网页图片及课件设计与制作的人员。 (4)能熟练运用电路基础及单片机课程的知识。 (5)能进行一定能力的软件设计与开发。

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施水平 胡集镇陈集小学孙秀海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496名学生,25名教职工。 近年来,我校秉承“让孩子的人生更精彩”的办学理念,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坚持“在反思中求改进,在改进中求突破,在突破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特色”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创建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二是搭建网络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是积极探索学科教学新途径,构建高效课堂;四是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内部活力。从而使教育教学取得了较大进展,素质教育实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学校先后获得县“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县“教学示范学校”、县“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优胜单位”、市“普通话示范学校”、市“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管理示范学校”,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并于年前接受了市“教学示范学校”验收。借此机会,现将我校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仁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薄弱学科建设,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我校在开全、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悉心研究,加大工作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薄弱学科的建设。

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我校先后开发了国学经典、艺术素养、民俗传统、阳光体育、德育、身心健康、人文历史、英语等八大类三十五种教材。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了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类。 必修课是学校按照校本课程计划,分年龄段对学生实施系统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和任课教师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在本班上课。 选修课则是本着师生自主的原则,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志愿学科,再由教师根据自己专业特长选择任教学科,然后学校对师生选课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编制课程表,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重新组班上课。 为促进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我校加强了各级课程的融合,力求各类课程相互拓展和补充。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了解各类课程间的联系,既不能相悖,又不能重复,既源于国家课程,又要有别于国家课程,使其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 为提高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的实施水平,我校分别制定了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学生评价方案》以规范课程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我校的课程实施水平,成为实现“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成长节奏,让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学习乐趣和成才之路”办学目标的重要平台。 二、搭建网络教研平台,构建校本研训新模式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 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方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课程教学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从过程来看,精品课程建设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在全区各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也是自治区中职、技工学校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技能鉴定和等级考核大纲对应的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信息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科学素质,并能站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前列,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该课程虽然多年来在多所学校已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但作为一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类公共基础必修课,从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出发,着眼于推动我区信息化建设发展步伐,我们有必要把该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作为一种社会责任秉承“系统工程建设”的理念,不断地去完善它。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课程建设总目标 本课程建设总体目标: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课程标准及课程考核体系、规范教学文件、教学资料和创建适用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得

教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三、课程建设依据 我校承担着我区商贸流通领域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不断重视,近年来学校生源结构变化较大,加上信息化技术更新频繁,信息技术类课程建设任务不断加大,特别是根据自治区教育厅2007年下发的《关于在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技能鉴定和等级考核的通知》(新教职成〔2007〕1号)文件和中职、技工学校在能否很好地推动我区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水平,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等工作的实施环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四、课程建设思路及步骤实施阶段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持续改进,长期积累和沉淀。结合本课程特点,建设思路和步骤分如下阶段实施:分析就业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总 体设计与步骤实施阶段-分析教学任务实施的可行性-明确课程建设 目标-确定课程建设内容-建设保障-实施-总结-持续改进。 (一)分析就业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面向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承载着培养全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潜在行业技能的双重教学任务,为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接轨”的教学目标。通过深入学生实习、就业所在的企业进行调查并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请毕业生返校座谈等与企业沟通方式,了解社会对技工学生的需求,从而使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根据教学目标,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保持与时俱进。同时,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xx工贸高级技工学校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为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86号)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西省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赣人社字〔2010〕161号)文件精神,通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切实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校教学核心竞争力,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按照全面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狠抓落实、注意实效。 二、工作目标 1、确定粮食工程、酒店管理等2个专业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2、在学习借鉴外省技工院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粮食工程、酒店管理2个专业中开发出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并进行教学实验。初步建立具有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既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又符合市场用人单位需求的全新课程教学体系。 三、任务与要求 1、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原则,设计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开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统一规范专业课程名称、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保障条件等。

2、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创新教材编写模式,打破学科体系,编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依据劳动者的职业特征、职业成长规律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材教学单元,力争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3、探索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场地,将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力争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期过程的学习条件。 4、加强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加快培养既能讲授理论知识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一体化课程教师。注重在一体化课程开发试验过程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逐步形成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示范性强的优秀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四、实施步骤 拟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分三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骤: 准备阶段( 2010年8月至 2011年1月) 1、技术培训和观念更新 构建和实施一体化课程,既是学生学习、企业用人的迫切需求,也是提升学校教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这一高度出发,学校在推行教改工作过程中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其中观念更新和组织措施有力是开展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 首先通过各种会议渠道,使所有参与教师明确学校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哪里,使全体参与教师明确教育教学持续改革是促使学校得以长足发展的

理论力学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理论力学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介绍1996年以来清华大学的理论力学课程体系改革情况。通过分析理论力学课程在工科大学生培养中的定位和任务,明确与中学物理、大学普通物理的不同分工,确定理论力学的核心内容。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新的理论力学体系,用64学时完成理论力学的核心内容,并保持了系统性和逻辑性。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理论力学是清华大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目前由航空航天学院的理论力学课程组面向机械学院、土木水利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开设。自1987年以来,理论力学一直是校级一类课程,2002年入选学校首批“百门精品课”建设项目,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 1996年正逢四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我在8月初突然接到任务:9月上旬用16个学时为参加竞赛的学生串讲理论力学。由于没有系统讲授过理论力学课程的经验,这是极大的挑战,也迫使我另辟蹊径,初步形成了现在的课程体系雏形。这次竞赛中,清华大学参赛学生获得了理论力学成绩第2名到第7名。 而后,我们在工程力学系95级、96级、98级连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试点。当时理论力学的课内学时为112,秋季学期48学时,讲静力学和运动学内容,春季学期64学时,讲动力学内容。使用的教材是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罗远祥等编写的《理论力学》。 促成新体系在全校推广的机遇是清华大学的学制由5年改为4年而大幅度压缩学时。用64学时讲完原有的教学内容,采用新体系是惟一出路。2000年,理论力学教学组的4位青年教师编写了讲义,在全校试用。2001年正式出版了新体系教材,并在后续几年内完成了教材的“立体化”。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在大幅度压缩学时之前,清华大学(以土木系为例)理论力学的学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