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人物形象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05 KB
- 文档页数:4
《琵琶行》文学短评一、作者及背景1. 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 创作背景二、诗歌内容与结构1. 内容概括- 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开头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写送客时听到琵琶声的经过。
通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描绘出萧瑟的秋夜江边送客的场景,为琵琶女的出场做铺垫。
- 第二部分(“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细致地描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诗人运用大量生动的比喻来描绘琵琶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从视觉和听觉等多方面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 第三部分(“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琵琶女自述身世。
她曾经是京城的名伎,色艺双全,风光无限,但后来年老色衰,嫁给商人,商人重利轻别离,她独守空船,过着寂寞凄凉的生活。
- 第四部分(“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结尾):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慨。
诗人由琵琶女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被贬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最后诗人重闻琵琶声,泪湿青衫。
2. 结构特点- 这首诗采用了双线结构。
一条线是琵琶女的身世经历,从年少时的风光到年长后的凄凉;另一条线是诗人自己的仕途经历,从京城为官到被贬江州。
两条线索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处交汇融合,相互映衬,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三、艺术特色1. 音乐描写- 比喻手法:如前面提到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琵琶声的粗重与轻柔、交错弹奏的美妙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来。
还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句,通过一系列比喻,把琵琶声的变化多端、美妙绝伦表现得淋漓尽致。
琵琶行的中心思想《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的中心思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
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
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
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
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
语言铿锵,设喻形象。
“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
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作者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其优美的音乐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作,被广为传颂。
本文从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艺术效果出发,重点介绍《琵琶行》中对音乐描写的特色及音乐效果描写与人物感情的联系,试着阐述其在音乐描写上的独到之处。
白居易是唐代中期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存世的作品达三千多首,《琵琶行》是白居易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之一,与他的《长恨歌》构成姊妹篇,在中国诗歌长河中熠熠生辉。
《琵琶行》是诗人被贬江州时,在江边偶遇琵琶女,因从琵琶女的身世联想到自己坎坷的政治生涯,因而触景生情所做的长诗。
《琵琶行》是一首感伤诗,整首诗都饱含了诗人的泪水,倾诉着诗人对自己的失意和对琵琶女遭遇的痛苦心境,意境凄婉,令闻者伤神。
这首诗给人这么深的印象,除了诗人的文字描写,还有音乐描写上的特殊手法,本文将通过对《琵琶行》中有关音乐描写的阐述,来感受诗歌整体的艺术价值。
一、文字与音乐的共鸣文学和音乐都是人类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们就像一颗颗明珠在艺术的长河中交相辉映。
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因此,我们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音乐的创作方式大致是以乐从诗,如现在仍在传唱的《水调歌头》《春江花月夜》等,还有就是以诗从乐,再者就是依声填词这三种形式。
因此,我们说音乐和文学具有很深的渊源,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白居易的《琵琶行》将叙事、描写和抒情完美地融为一体,通过对整件事情的叙述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也通过对琵琶演奏的描写渲染了整首诗的悲情基调,同时也用文学的手法将音乐的魅力变得更加具体化,让文学的魅力与音乐的美感产生共鸣,《琵琶行》不仅仅是具有巨大文学价值的作品,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美更多的表达。
《琵琶行》非常符合白居易追求的文学主张,诗歌整体结构规整,层次分明,情节曲折跌宕,让人思绪始终跟着诗歌的叙事走,全诗的脉络非常清楚,在正文前面的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在浔阳江边忽闻琵琶声,坐在江心的小船上听琵琶女的弹奏,让诗人从琵琶声中想认识这个弹奏的人,因此才有了后来琵琶女的悲惨身世。
白居易《琵琶行》全诗原文赏析白居易《琵琶行》全诗原文赏析琵琶行白居易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括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不知数。
钿头云击节碎,血色罗裙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难为听。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琶琵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题解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深秋。
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岁,在江州任司马。
州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掌管军事,但白居易此时是有虚职而无实权。
白居易无辜遭贬江州司马后,开始还恬然自安,与三五知己登山游水。
《琵琶行》赏析解读《琵琶行》赏析解读《琵琶行》是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其音乐描写堪称一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赏析解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琵琶行》原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创新平台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取材广泛,形式多变,语言精炼,深得后人的喜爱。
《琵琶行(并序)》是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诗人以优美动人的语言,塑造了一位貌美才高的琵琶女的形象,对琵琶女精湛的技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表达了对琵琶女生平遭际的同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之情。
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复杂的情感,凸显作品的主题,诗人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反问、对比等,使得整首诗如宝石般熠熠生辉,引人入胜。
接下来,笔者就来赏析一下《琵琶行(并序)》的修辞艺术。
一、贴切的比喻诗作中有大量关于琵琶曲的描写。
曲音无形,难以捉摸,但诗人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常见的事物来形容琵琶女演奏出的美妙乐曲,使抽象的乐声变得直观可感。
在琵琶女尚未露面之前,诗人便以一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进行铺垫,营造氛围,使之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
待酒宴开始之后,诗人再次对琵琶曲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诗人用“急雨”来形容琵琶乐曲的快与急,又以“私语”来形容琵琶曲音的轻柔与舒缓。
诗人以常见之物来形容琵琶乐曲,使其变得直观可感,让读者能深刻地感受到琵琶乐曲的动人之处。
在弹奏琵琶时,琵琶女将自己的情感全部倾注其中,使得那婉转的琵琶曲仿佛拥有了生命力,一声声传入在座客人的心中,令所有宾客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在琵琶曲渐至高潮时,诗人再一次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和描绘琵琶曲,“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种声音具有强烈的“颗粒感”。
诗人抓住这一特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强化自己从听觉上获得的感受:如同一粒粒珍珠落入玉盘之中,相互撞击,声声急切。
在座的宾客已被精妙的乐曲深深吸引。
贴切的比喻使得一曲琵琶响彻千年,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天籁之音。
诗人不仅精通音韵,还听懂了琵琶女曲声中的那一缕幽怨。
他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缥缈的琵琶乐曲变得形象可感,生动贴切地表达出自己听曲时的感受,也将这种听觉上的独特体验成功传达给了每一位读者,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充分感受到了琵琶艺术的独特魅力。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_《琵琶行》的“形象类比”特色黄汝授《琵琶行》运用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是形象类比法,所谓形象类比法,就是通过塑造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个是作者自己的形象,叫本体形象;另一个叫类体形象),并将两个人物形象进行类比来抒情言志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白居易曾有过兼济天下的理想,然而忠而见谤、遭贬。
元和十年,权臣们竟加之以越职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司马。
对这次政治迫害,诗人既愤慨又伤感。
于是他经常通过文艺创作来表现这种情绪,《琵琶行》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
我们不难看出,在《琵琶行》中,作者通过塑造两个在才能、遭遇、感情等方面有相同属性的艺术形象──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自己的形象,并将这两个艺术形象进行类比来抒发自己的悲愤感情。
这首诗运用形象类比法,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1、塑造类体形象琵琶女和本体形象诗人的一些已知的相同属性,使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类比关系。
作者在诗的前前后后,运用多种方式所交代的两个艺术形象之间的已知相同属性有四点:⑴ 原来都身居京都,都有春风得意的往昔:一个是京都的倡女,一个是京官。
⑵都具有超群之才: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具有超群的艺才;一个是名闻天下的大诗人,具有超群的文才。
⑶ 都有沦落天涯的不幸遭遇: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从京都长安沦落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⑷ 都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一个是江口守空船,一个是谪居卧病浔阳城。
使两个形象构成了类比关系。
2、突出描写琵琶女的杰出才能和不幸遭遇,形象地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悲愤感情的结论。
为了突出琵琶女的演奏才能,作者特意为琵琶女安排了两次演奏。
对第一次演奏,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这22句诗从正面描写。
作者通过运用一系列艺术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这次演奏从调弦一直到收束的全过程,形象地表现出了琵琶女那出神入化的高超的演奏技巧。
接着又用一般听众的反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和特殊听众我(诗人)的反应(我闻琵琶叹息、感慨不已),从演奏效果这一角度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才能。
《琵琶行》原文及写作特点赏析《琵琶行》原文及写作特点赏析琵琶行(白居易)原文(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di)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不知数。
钿头银击节碎,血色罗裙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琵琶行》背景及鉴赏导语:《琵琶行》有诗前小序和本诗两大部分。
序文概括叙述了诗人和琵琶女的相遇经过,交待了作诗缘起,具有介绍本诗的主要内容和加强其真实感的作用。
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
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
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鉴赏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 “无管弦” “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 “寻声” “暗问” “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
《琵琶行》的评价与赏析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诗中七言歌行体的扛鼎之作。
诗歌明白晓畅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手法,令人叹为观止。
但让读者为之动容、感慨良深的当是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思想情感内容诗人用挚情把“琵琶声”与“落魄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所叙事件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
1.1白居易悲情诗人白居易仕途坎坷,元和十年因力主捕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受到谗毁,被贬江州司马。
司马本为闲职,因而诗人无公务缠身,又因江州地方偏远,在此空闲度日,心中自是落寞。
无法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仕宦理想,不觉为自己的境况所悲。
在一个“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晚,送别友人归去,“举杯消愁愁更愁”,心中充斥诸多离情别绪。
忽然,听得一支优美的琵琶曲,“如听仙乐耳暂明”,诗人如闻仙乐,情绪为之一振,感情上出现了短暂的欢愉,一扫满腔的愁绪,寻访弹奏琵琶曲者。
恳请琵琶女再行弹奏,琵琶女勉为其难,“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在欣赏完琵琶女弹奏的几支乐曲后,诗人为琵琶女精湛的技艺折服,“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诗人如梦方醒,以为妙绝入神。
诗人不免追根溯源,探询琵琶女的来历,听得琵琶女自述身世后,不禁对琵琶女身世的不幸产生了莫大的同情,同时也勾起诗人痛楚的回忆。
诗人想起自身的坎坷仕途,引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强烈共鸣,抒发了他忠而遭贬、迁谪荒远的苦闷和悲情。
1.2琵琶女伤情诗中琵琶女自述了自己盛衰荣枯的经历,曾经色艺双绝“,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在京城红极一时“, 今年欢笑复明年”,不觉韶华已逝,琵琶女为之黯然神伤。
琵琶女也曾为浓浓亲情团团包围,可惜“弟走从军阿姨死”,落得孑然一身,琵琶女为之落泪。
“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年老色衰的琵琶女挥泪洒别教坊众姐妹,“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是此时凄凉心境的最好诠释。
综上所述,诗人仕途坎坷,内心充满悲愤苦闷。
《琵琶行》音乐画面之美《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琵琶行》音乐画面之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这首诗最令人称道的是诗对琵琶乐声的描写。
由“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几句,将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乐曲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模拟出来,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读过后让人感到余音袅袅,余味无穷。
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成了写乐声的经典诗句。
“急雨”、“私语”、“莺语”、“泉流”、“珠落玉盘”、“瓶破水迸”、“骑出刀呜”、“裂帛”等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匠心独运,无与伦比。
这一段音乐描写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和李欣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寄语房给事》并列为古典音乐的四篇妙文。
但由于它的比喻平实、贴切,语言流畅、情感丰富,因此比其他三篇流传更广,也更为知名。
(1)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
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四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沦落”之情。
(2)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绘出画面,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画面传神地描绘了琵琶女娇羞的神情和犹豫迟疑的复杂心理。
再如“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这里描绘琵琶女曲终时的动作、神态,不仅使人感到她的教养、经历不俗,而且自然地表现她由弹奏到自叙身世的内心活动。
另外“满座重闻皆掩泣”之后的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泪湿青衫”。
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泣”字上。
当然对曲调理解最深的,动情最浓的,以至“泪湿青衫”的,还是诗人自己。
“泣”的内涵显然是丰富的、深沉的。
(3)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开始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诗人用极富想象力的语言再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术,曲调未成情以先出,是对音乐气氛的很好烘托,而弹的过程更是撵词摘句,活用比喻来描写音乐的进程。
《琵琶行》课文分析《琵琶行》有诗前小序和本诗两大部分。
序文概括叙述了诗人和琵琶女的相遇通过,交待了作诗缘起,具有介绍本诗的要紧内容和加强其真实感的作用。
本诗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秋夜江头送客的情形。
诗人从送客落笔,只六句就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浔阳江头船上;时刻──夜;时令──秋天;景色──枫叶、荻花、秋风萧瑟、江水映月;事件──送客;心境──—苦无管弦,离愁别绪,忧闷惨伤。
诗人被谗遭贬,谪居江州,内心抑郁,今又送客远去,离愁萦怀,只想痛饮尽欢而别,却苦无管弦相伴,唯有萧瑟秋风,萧索秋景,凄清秋色。
一对好友,饮着闷酒,“举怀消愁愁更愁”,不觉差不多酒醉,这才惨然辞别。
此情此景,水乳交融,情形相生,读者和诗人的心一起,陷入了无可解脱的苦闷之中,正如那浩淼江水似的深沉苦重,也象那月影映水般的惨淡惨白。
“别时茫茫江浸月”,正是此情此景的精妙烘托,形象概括。
然而,就在一对友人面对茫茫江月惨然分别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
这琵琶声,无异空谷足音,亦无异于苦海孤舟,诗人繁重苦闷的心情一下子得到了解脱,惊喜之情,难以自抑,以致不记得了已是回去的时候,而友人也心动神驰,不记得了开船动身。
诗人承前之“无管弦”、“江浸月”,只用十四个字,通过对主客惊喜忘情神态的描叙,便使诗意骤转,诗情突变,琵琶声的悦耳动听,琵琶女的奇异才力,也由于这一侧面描写,略露端倪,得到了生动表现,整个故事,也由此引出。
这一段,为诗中所要表现的悲剧性人物及其故事,烘托了合适的气氛。
第二段,写会见琵琶女的情形和琵琶音调之美。
作者采纳闲闲起笔,慢慢引入的手法,记琵琶女登场。
由于诗人和他的朋友听到琵琶声后惊喜不置,无限向往,因此乎“寻声”而往;然而乐调优美,不忍打断,因此乎“暗问弹者谁”。
琵琶女停止了弹奏。
她饱经沧桑、满腹委屈,幽愁苦恨,无可告语,今幸有人动问,或可一倾情怀;但她又深知世态炎凉,人情浇薄,只好茹苦含辛,顾影自怜。
她思绪翻腾,想说又不想说。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逐句解析《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白居易《琵琶行》赏析逐句解析,欢迎阅读与借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夜晚在浔阳江头送客人,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传来瑟瑟之声。
开篇首句,只寥寥七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事件(送客)全部概括其中,言简而意明。
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染和渲染,使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
“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在这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从景中委婉传出。
“浔阳江”,是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一段。
“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根茎都有节似竹,叶抱茎生,秋天生紫色或白色、草黄色花穗。
“瑟瑟”,犹言飒飒、索索,草木被秋风吹动发出的声音。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下了马,走进客人的船中;举起酒杯想痛痛快快地饯别,却没有音乐助兴。
枫叶获花,秋风瑟瑟,景是凄凉景;送客至江船,举杯冷落,情是寂寞情。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作铺垫。
“管弦”,指管乐器与弦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要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面上,映着一轮明月。
前句已将黯然低沉的情绪作了铺垫,后句进一步渲染环境,使心情显得更加沉郁感伤。
全诗三次写到江月,各有妙用。
这是第一次。
“江浸月”,是说月影倒映在江中,就好像月亮浸在水中一般。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忽然听到江面上传来琵琶弹奏的声音;听着听着,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开船启程。
“忽闻”,传达诗人正思音乐而音乐即来的惊喜。
送者忘归,行者不发,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
在茫茫江月的背景烘托下,有空谷足音之感。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依循着声音寻找,低声询问,弹奏者是谁?琵琶声停了下来,那人想要回答,却又迟疑不决。
从“忽闻”、“忘归”、“不发”到“暗问”,均着力刻画人物心态,亦为说明音乐的感染力。
《琵琶行》原文赏析《琵琶行》原文赏析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琵琶行》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琵琶行》原文赏析篇1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
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
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
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
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
语言铿锵,设喻形象。
“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人物形象分析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人物形象分析
琵琶女原是一个乐妓,属于歌妓的一种。
古代的歌妓都隶属于“娼籍”,无论是教坊的歌妓,还是民间的歌妓,在本质上都是奴隶,不是自由人。
她们在政治上、社会上受到种种歧视。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中国史上的名篇,这首诗对于音乐的描写是很成功的,这个不用我来讲。
我要讲的一个问题,是琵琶女这个形象的真实性问题。
琵琶女这个形象,是一个不够真实的形象。
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她对自己“老大嫁作商人妇”之后的生活,有着严重的失落感,这一点不够真实。
琵琶女原是一个乐妓,属于歌妓的一种。
古代的歌妓都隶属于“娼籍”,无论是教坊的歌妓,还是民间的歌妓,在本质上都是奴隶,不是自由人。
她们在政治上、社会上受到种种歧视。
如果她们没有“脱籍”,即便结了婚,生了儿子,她们的儿子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做官,只能是世代为奴。
所以她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从良。
例如唐代歌女徐月英就写过这样一首诗:
《叙怀》徐月英
为失三从泣泪频,此身何用处人伦? 虽然日逐笙歌乐,长羡荆钗与布裙。
“三从”就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这是古代妇女的人生归宿。
但是歌女是没有这种归宿的,她们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多数人无夫无子,无依无靠,她们被抛出正常的人伦关系之外,所以“泣泪频”。
虽然她们成天轻歌曼舞,穿金戴银,但是这些都不是她们真正想要的,她们真正想要的,是像普通妇女那样生活,哪怕是“荆钗”、“布裙”,生活苦一点,她们也很羡慕,很向往。
如何才能过上普通妇女那样的生活呢?只有一条路:从良。
所谓从良,并不是说嫁人就行了,而是要“脱籍”,也就是从官府那里注销她们的“娼籍”,还她们以自由身。
但是“脱籍”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有人把她从教坊或者妓院里赎出来,这需要花一笔钱;然后再去官府办手续,又要花一笔钱。
谁愿意为她们花这两笔钱呢?只有那种真正关
心她们、爱她们的男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琵琶女应该是很幸运的了。
她在“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时候,在人老珠黄的时候,居然还能“嫁作商人妇”,居然还有商人愿意把她赎出来,帮她“脱籍”,然后娶她,这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从作品的描写来看,琵琶女所嫁的那个男人,并不是一个很富有的商人。
因为他所经营的茶叶是“浮梁茶”,这种茶并不是什么高档茶,而是一种很普通、很便宜的茶。
而且他需要自己亲自去进货,也许手下连个马仔都没有。
他虽然不富有,但是对琵琶女还是很心疼的。
他亲自去“浮梁”进货,风餐露宿,冒种种风险,却让琵琶女留在繁华的浔阳(今天的九江市),也就是守守船而已,并没有别的什么家务。
琵琶女有个好老公
可是琵琶女并不领情。
她认为自己“老大嫁作商人妇”是一种不幸。
请问,你不嫁作商人妇,还能嫁作什么妇?嫁作官人妇吗?嫁作诗人妇吗?嫁作“五陵年少”妇吗?不错,“五陵年少”当年是很捧你,所谓“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可是他们愿意为你“脱籍”吗?愿意娶你吗?你那么大一把年纪,人老珠黄,除了一个厚道的商人愿意娶你,还有谁?
琵琶女还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请问,商人不重利,不去买茶,你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
总之,琵琶女的那一番言论,无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都是很错误的,很不得体的,很不识好歹的。
琵琶女不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的错误,其实就是白居易的错误。
因为琵琶女只是他笔下的琵琶女,未必就是生活中的真实的琵琶女。
白居易的错误主要有四点:
嫁商人未必不幸
第一,她对歌女的命运缺乏认识。
他认为歌妓在风月场所弹琴卖唱,“五陵年少”争给红包、争给小费,那才叫幸福;和“五陵年少”
喝酒打闹,弄得“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那才叫幸福;每天和“五陵年少”厮混,“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那才叫幸福。
而歌女从良,脱籍,嫁人,过上一种安定的、平静的、有保障的、有人心疼的生活,反倒不幸福了。
也就是说,歌妓做奴隶就幸福,做自由人反倒不幸福了。
第二,他对商人缺乏认识。
他的脑子里有着根深蒂固的轻商观念。
他认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是一种不幸,请问,不嫁作商人妇,难道嫁作诗人妇吗?你白居易愿意娶她吗?你那么同情她的不幸,你把她娶回去呀!他又说“商人重利轻别离”,请问,商人不做生意,不向国家交税,你这个诗人兼国家公务员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玩什么?白居易对商人的认识,不如他的同时代人。
我们只要看看张籍的《估客乐》,就知道当时的诗人对商人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不要用时代的局限性来为他开脱。
第三,他作为一个国家公务员(江州司马,相当于今天九江市政府的一个秘书长),深更半夜,把人家一个有夫之妇叫到自己的船上饮酒弹琴,这还不说;还用很多不恰当的言论,不恰当的同情,不恰当的眼泪,煽动人家对丈夫的不满,对生活的不满。
琵琶女最初并不想上他的船,人家一直很犹豫,因为毕竟深更半夜了。
可是他呢,“千呼万唤”,非要人家出来不可。
这就有点像现在的某些腐朽官员,非得要那些文艺工作者出来陪酒、陪唱不可。
第四,白居易贬低江州文化。
我们知道,唐代的江州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
江州治浔阳(今九江市府所在地)。
江州下面有一个县,叫彭泽,在这里当过县长。
他辞职之后,回到家乡栗里,栗里属于今天的星子县。
无论彭泽县还是星子县,在今天都属于九江市。
也就是说,唐代的江州,就是陶渊明的故乡,是中国第一流大诗人的故乡。
那个地方能出陶渊明,可见那里的文化并不落后。
不仅不落后,甚至还很先进。
白居易在自己的其他作品里,也曾不止一次地表达对陶渊明的仰慕和追寻。
可是在这首《琵琶行》里,他居然把陶渊明故乡的文化贬得一塌糊涂。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什么“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你白居易是郑州人,北方人,你听
不懂南方的江州民歌,就能判断江州民歌不是好民歌吗?
败笔与心情有关
白居易之所以会对琵琶女的婚姻,对商人,对江州民歌,有着这么多的认知错误,除了他的阶级立场、认识水平方面的原因之外,也与他当时的心情有关。
他被贬到江州,心里很委屈。
问题是,他要宣泄他心里的委屈,他就心造一个幻影,塑造一个并不真实的琵琶女的形象,然后对着这个并不真实的形象一吐心中之不快。
白居易还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其实,你才是天涯沦落人呢!人家琵琶女已经找到人生的归宿,嫁给了一个厚道的商人,人家沦落什么?你把你的沦落感强加在一个已经翻身得解放的琵琶女身上,完全不顾历史的真实和现实的真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
更有甚者,为了一吐心中的不快,他连商人、连江州文化也一块贬了。
当然,我指出白居易的这些败笔,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他的这首诗,更不是要否定他这个人。
实事求是地讲,《琵琶行》对琵琶音乐的描写是很成功的,不成功的是对琵琶女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