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的中医护理常规
- 格式:pptx
- 大小:652.70 KB
- 文档页数:8
赤壁市人民医院中医护理常规目录中医内科急证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高热……………………………………………………………………中风……………………………………………………………………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风温……………………………………………………………………感冒……………………………………………………………………内伤发热………………………………………………………………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消渴……………………………………………………………………心悸……………………………………………………………………胸痹……………………………………………………………………眩晕……………………………………………………………………痹证……………………………………………………………………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配药、配血、输血的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的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生、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天。
(3)体温37.5℃以上者, 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 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消渴(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一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一、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阴虚燥热患者病室宜凉爽通风。
三、定期检验空腹和饭后2小时的血糖和尿糖变化。
四、认真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定时测体重。
五、观察患者饮水,进食量,尿量及尿的颜色和气味,观察患者的神志、视力、血压、舌象、脉象和皮肤情况,做好记录。
如观察到以下情况,立即报告医师,医护协作处理:1、患者突然心慌、头晕、出虚汗、软弱无力等低血糖现象时。
2、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甚至呼气右烂苹果气味的铜症中毒时。
3、出现神昏,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等症状。
一、对重症患者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严防口腔溃疡和褥疮发生。
二、若有皮肤瘙痒、疖肿和中风等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三、降糖药物的用药类别、时间、途径和药量,必须严格按医嘱执行。
四、做好饮食调护、热者控制主食量。
五、轻者可适当活动,重症患者应卧床休息。
六、加强情致护理。
、七、做好出院指导。
不寐(失眠)不寐又称失眠,是内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而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症。
一、按照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温湿适宜,光线宜暗,避免噪音,清楚异味,床铺舒适、干燥。
三、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就寝前不做激烈的运动,不久看电视、小说,避免过度兴奋。
四、教会患者做“放松功”,以及其他帮助入睡方法,如默念数字等。
五、无脏腑器质性病变患者,应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促进气血阴阳的调和剂脏腑功能的恢复。
六、观察患者睡眠情况并做好记录。
七、中药汤剂服用,实证宜偏冷服,虚症者宜热服,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反应。
八、饮食宜清淡可口,忌辛辣、肥腻等品。
晚餐不宜过饱,临睡前不宜进食,饮浓茶、咖啡等。
有条件时可于睡前饮适量牛奶。
九、做好精神护理:协助解决患者思虑的难题。
十、做好卫生宣教及出院指导。
胃脘痛(胃炎、胃溃疡)胃脘痛是以上腹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高热3 神昏4 中风5 中暑6 急性出血7 痛证8 暴泻9脱证10 中药中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风温3 感冒4 内伤发热5 咳嗽6 哮喘7 悬饮8 肺痈9 肺胀10 胃脘痛11 呕吐12 便秘13 泄泻14 黄疸15 积聚16 水臌17 水肿18 肾衰19 淋证20 癃闭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 疖4 疔5 痈6 发7 丹毒8 疔疮走黄9 流痰10 窦道11 压疮12 脱疽13 乳痈14 乳岩15 石癭16 肠痈17 肠梗阻18 石淋19 噎膈20 烧伤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 月经不调5 痛经6 崩漏7 绝经前后诸证8 带下病9 妊娠恶阻10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 异位妊娠12 子痫13 产后发热14 产后恶露不绝15 产后缺乳16 阴挺17 癥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肺炎喘嗽3 鹅口疮4 泄泻5 疳证6 惊风7 痫证8 水肿9 麻疹10 水痘11 痄腮12 顿咳13 小儿暑温14 疫毒痢15 遗尿16 紫癜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 痔4 肛痈5 肛漏6 肛裂7 脱肛8 直肠息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黄水疮3 蛇串疮4 面游风5 脚湿气6 粉刺7 瘾疹8 湿疮9 药毒10 摄领疮11 白庀12 猫眼疮13 风瘙痒14 皮痹15 天疱疮16 红蝴蝶疮17 淋病18 梅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 牵引术护理常规5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6 骨折7 上肢骨折8 下肢骨折9 脊柱骨折10 骨盆骨折11 脱位12 伤筋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4 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 椒疮4 天行赤眼5 聚星障6 凝脂翳7 瞳神紧小8 绿风内障9 圆翳内障10 云雾移睛11 视瞻昏渺12 高风雀目13 风牵偏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耳疖、耳疮3 耳鸣、耳聋4 耳眩晕5 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 鼻槁7 鼻鼽鼻渊9 鼻衄10 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11 喉痹12 喉关痈13 喉喑14 急喉风 8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口疮3 牙宣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2 放疗护理常规3 化疗护理常规 1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 时行感冒4 肺痨5 痢疾6 湿温7 肝热病8 霍乱 (时1疫)9 艾滋病10 暑湿11 登革热12 炭疽13 狂犬病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1 特级护理2 一级护理3 二级护理4 三级护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针刺法2 灸法3 拔罐法4 穴位按摩法5 刮痧法6 熏洗法7 全身药浴法8 湿敷法9 换药法10 涂药法11 敷药法12 贴药法13 药熨法14 坐药法15 中药煎煮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1 一般要求1.2 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3 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4 长期医嘱执行单1.5 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 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2.1 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2 入院评估表 (附表8)2.3 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附表9)2.4 护理记录单2.5 出院评估表 (附表10)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 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1 热爱护理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1.2 作风上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严肃认真,...1.3 行为上要遵纪守法,公正廉洁,爱护集体,...1.4 仪容上要端庄大方,服装整洁,精神饱满,...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2.1 护理副院长职责2.2 护理部主任 (总护士长) 职责2.3 科护士长职责2.4 护士长职责2.5 主任 (副主任) 护师职责2.6 主管3 护理工作制度3.1 护理部工作制度3.2 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3 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3.4 门诊护理工作制度3.5 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3.6 供应室工作制度3.7 查对工作制度3.8 交接班工作制度3.9 抢救工作制度3.10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3.11 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3.12 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3.13 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制度3.14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 4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1 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4.2 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3 急诊科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4 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5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6 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4.7 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8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1.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中医护理惯例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高热3、神昏4、中风5、中暑6、急性出血7、痛证8、暴泻9、脱证10、中药中毒二、中医内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风温3、感冒4、内伤发热5、咳嗽6、哮喘7、悬饮8、肺痈9、肺胀10、胃脘痛11、呕吐12、便秘13、泄泻14、黄疸15、聚集16、水臌17、水肿18、肾衰19、淋证20、癃闭三、中医外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外科手术护理惯例 3 、疖4、疔5、痈6、发7、丹毒8、疔疮走黄9、流痰10、窦道11、压疮12、脱疽13、乳痈14、乳岩15、石瘿16、肠痈17、肠阻塞18、石淋19、噎膈20、烧伤四、中医妇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产科一般护理惯例3、妇科手术护理惯例4、月经不调5、痛经6、崩漏7、绝经前后诸证8、带下病9、妊娠恶阻10、胎漏、打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异位妊娠12、子痫13、产后发热14、产后恶露不停15、产后缺乳16、阴挺17、症瘕五、中医儿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肺炎喘嗽3、鹅口疮4、泄泻5、疳证6、惊风7、痫证8、水肿9、麻疹10、水痘11、痄腮12、顿咳13、小儿暑温14、疫毒痢15、遗尿16、紫癜六、中医肛肠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肛肠科手术护理惯例 3 、痔4、肛痈5、肛漏6、肛裂7、脱肛8、直肠息肉七、中医皮肤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黄水疮3、蛇串疮4、面游风5、脚湿气6、粉刺7、瘾疹8、湿疮9、药毒10、摄领疮11、白庀12、猫眼疮13、风瘙痒14、皮痹15、天疱疮16、红蝴蝶疮17、淋病18梅毒八、中医骨伤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骨伤科手术护理惯例3、小夹板外固定护理惯例4、牵引术护理惯例5、石膏外固定护理惯例6、骨折7、上肢骨折8、下肢骨折9、脊柱骨折10、骨盆骨折11、脱位12、伤筋13、腰椎间盘突出症 14、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九、中医眼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内眼手术护理惯例3、椒疮4、天行赤眼5、聚星障6、凝脂翳7、瞳神紧小8、绿风内障9、圆翳内障10、云雾移睛11、视瞻昏渺12、高风雀目13、风牵偏视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耳疖、耳疮3、耳鸣、耳聋4、耳眩晕5、中医鼻科一般护理惯例6、鼻槁7、鼻鼽8、鼻渊9、鼻衄10、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惯例11、喉痹12、喉关痈13、喉喑14、急喉风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口疮3、牙宣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十三、中医肿瘤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放疗护理惯例3、化疗护理惯例十四、中医传得病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时行感冒4、肺痨5、痢疾6、湿温7、肝热病8、霍乱(时疫)9、艾滋病10、暑湿11、登革热12、炭疽13、狂犬病十五、中医分级护理1、特级护理2、一级护理 3 、二级护理 4 、三级护理十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针刺法2、灸法3、拔罐法4、穴位按摩法5、刮痧法6、熏洗法7、浑身药浴法8、湿敷法9、换药法10、涂药法11、敷药法12、贴药法13、药熨法14、坐药法15、中药煎煮法十七、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一般要求(2)、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3)、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4)、长久医嘱履行单(5)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1)、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住院评估表 ( 附表 8)(3)、护理诊疗 / 问题项目表 ( 附表 9)(4)、护理记录单(5)、出院评估表 ( 附表 10)十八、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热爱惜理事业,有优秀的职业道德,有激烈 ...(2)、作风上要脚踏实地,谦逊慎重,严肃仔细, ...(3)、行为上要遵纪守纪,公正清廉,爱惜集体, ...(4)、仪容上要庄重大方,服饰整齐,精神饱满, ...2、护理人员岗位职责( 1) 、护理副院长职责(2)、护理部主任 ( 总护士长 ) 职责(3)、科护士长职责(4)、护士长职责主任 ( 副主任 ) 护师职责主管3、护理工作制度(1)、护理部工作制度(2)、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4)、门诊护理工作制度(5)、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6)、供给室工作制度(7)、核对工作制度(8)、交接班工作制度(9)、急救工作制度(10)、消毒隔绝工作制度(11)、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12)、物件、药品、器械管理工作制度(13)、血液净化中心 ( 室 ) 护理工作制度(14)、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4、护理工作质量要求(1)、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2)、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3)、急诊科 (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5)、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6)、供给室工作质量要求(7)、血液净化中心 (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8)、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内科急症护理惯例一般护理惯例1.招待患者,初步分诊。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常规中风病又名卒中,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洁等诱因,以致阴阳失调,气血错乱,临床表现为猝然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亦有未见昏迷,仅见半身不遂者。
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了解患者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情况。
(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风痰瘀阻证。
证候:口眼歪斜,舌强语睿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
舌暗紫,苔滑腻。
②气虚血瘀证。
证候: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
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③肝肾亏虚证。
证候: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
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二、护理要点(1)按针灸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患者肢体正常功能位,防止关节强直,预防垂足、内翻、肩关节半脱位等合并症Q(3)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及四肢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等基础护理。
②患者出现头痛、颈项强直、呕吐时,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③注意患者安全,防呛咳窒息、跌倒坠床、压疮及烫伤、走失等意外。
④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4)给药护理:使用血管扩张剂时,注意血压变化,严格控制滴速;使用抗凝纤溶药物时,注意有无出血倾向,严格掌握剂量。
(5)饮食护理①患者宜进营养均衡软食,以植物蛋白为主,限制动物脂肪摄入,忌肥甘厚味之品。
②患者应多饮水,多食纤维丰富的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③患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有吸入性肺炎风险时,可采用鼻饲饮食。
(6)情志护理:①语言疏导法。
运用语言,鼓励患者间多沟通、多交流。
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家庭温暖是调节患者情志的重要方法Q②移情易志法。
通过娱乐、音乐等手段,或设法培养患者某种兴趣、爱好,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调节其心境情志。
③五行相胜法。
在情志调护中,护士要善于运用《内经》情志治疗中的五行制约法则: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中医科阴挺护理常规阴挺系因气虚下陷,肾虚不固,胞络损伤,提摄无力所致。
以子宫位置下垂,甚那么完全脱出阴户之外,或阴道壁膨出为要紧临床表现。
病位在胞宫。
子宫脱垂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临盆史,产育史,产后情形。
2、腹部、阴部病症。
3、脱垂程度,有无尿失禁及伴随病症。
4、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5、心理社会状况。
6、辨证:脾虚气陷证、肾阴亏虚证、湿热下注证。
二、护理要点1、一样护理(1)按中医妇科一样护理常规进行。
(2)注意休息,幸免过度劳累,严峻者要卧床休息。
(3)幸免可增加腹压的因素,如便秘、咳嗽等。
(4)内裤要柔软、清洁,勤改换。
2、病情观看,做好护理记录(1)观看子宫下垂程度、颜色,表面有无红肿、破损、出血、腐臭,和排尿、排便及伴随病症。
(2)脱出物红肿,疼痛难忍,带下量多,色黄质稠,伴有发烧腹痛、倦怠无力、腰膝酸软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置。
(3)服药医治无效时,应配合医师做好术前预备。
3、临证(症)护理(1)脾虚气陷者,可利用子宫托。
遵医嘱给予捏脊,指导患者膝胸卧位或做提肛练习。
(2)维持大便通畅,如有便秘,可用蜂蜜调服,以润肠通便,幸免大便努责。
4、饮食护理(1)饮食以补养气血,增强营养为宜,如鸡、鱼、瘦肉、蛋类等,最好清蒸或煨汤食用。
(2)气虚者可选益气养血之品,如黄芪煨鸡或桂圆红枣粥。
(3)邪毒未清者,不宜食用。
(4)肾虚者可选补肾壮阳等药膳配合医治。
冬季可食用羊肉、狗肉以温补肾阳。
5、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药后宜卧床休息片刻。
6、情志护理调畅情志,多关切、安慰患者,使其排除顾虑和恐惧。
给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其树立信心,配合医治。
三、健康指导1、踊跃开展打算生育活动,避免生育过量,幸免多产、频产。
2、普及产褥期保健及有关预防子宫下垂的知识,产后2个月需注意休息,不可从事久蹲、久坐、久站等重体力劳动。
哺乳期不该超过1年,以避免子宫及其支持组织萎缩。
3、注意卫生,踊跃防治慢性病,如腹泻、便秘、咳嗽等,养成大便适应,幸免直肠、膀胱常处于充血状态,避免子宫后倾。
眼科中医护理常规第一节一般中医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室内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偏暗,避免强光直射患眼及烟尘的刺激。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1、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和住院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以上,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
C以上,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眼部症状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嘱患者眼睛充分休息,忌看电视,少阅书报,避免在强光或弱光下阅读。
必要时外出佩戴有色眼镜保护。
3.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
4.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遵医嘱正确使用外治或内服给药。
给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一、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二、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情绪,使其配合治疗。
十三、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第二节聚星障(角膜炎)因外感风热,伤及黑睛所致。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症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促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
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
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备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二、分级护理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蓝色)、一级护理(红色)、二级护理(绿色)和三级护理(白色) 。
分别在病房一览表和患者床头牌上显示相应的护理级别。
护士应当遵守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和疾病护理常规,并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和医师制订的诊疗计划,按照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
四、护士实施的护理工作包括:(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2)正确实施治疗、用药和护理措施,并观察、了解患者的反应;(3)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提供照应和匡助;(4)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
(1)病情危重,随时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2)重症监护患者;(3)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4)严重外伤和大面积烧伤的患者;(5)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6)其他有生命危(wei)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3)准确测量24 小时出入量;(4) 正确实施口腔护理、压疮预防和护理、管路护理等护理措施,实施安全措施;(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6)实施床旁交接班。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2)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3)生活彻底不能自理的患者;(4)生活部份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1)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2)根据患者病情,每日测量患者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4)正确实施口腔护理、压疮预防和护理、管路护理等护理措施,实施安全措施;(5)对患者提供适宜的照应和康复、健康指导。
(1)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2)生活部份自理的患者;(3)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
(1)每 2 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患者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4)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5)对患者提供适宜的照应和康复、健康指导。
目录目录 (1)感冒定义、病因感冒是指感受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一种病证,多由于六淫之邪、时行病毒侵袭人体所致;常见辨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1.风寒感冒倦怠乏力、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喷嚏、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白;2.风热感冒恶风发热、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肿、声音嘶哑、咳嗽痰黄;3.暑湿感冒见于夏秋季节,周身酸困乏力、身热、无汗或少汗、头晕胀重、鼻塞流涕、胸闷泛恶; 4.气虚感冒恶寒发热、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倦怠乏力;5.阴虚感冒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头痛咽痛、干咳少痰、手足心热、心烦;病情观察要点1.外感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周身不适等;1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鼻塞流涕黄稠,咽痛或红肿;3咽部肿痛与否常为风寒、风热的鉴别要点;2.汗出l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证;2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证;3.咳嗽、咳痰咳嗽的程度、时间与规律;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是否易咳出;4.胃肠道反应有无纳呆、恶心呕吐、腹泻;5.用药后反应若服药后出现大汗淋漓、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为虚脱,立即通知医生;症状护理要点1.病室环境风寒、气虚者室温可偏高;风热阴虚者室温宜偏凉爽;暑湿感冒者室内避免潮湿;2.咳嗽咽痒应远离厨房、公路、工地等烟尘较多的场所,病室内禁止吸烟;饮食护理要点饮食以清淡稀软易于消化为主,多饮水,少食多餐;忌辛辣、油腻厚味、荤腥食物;1.风寒感冒宜食发汗解表之品,如葱、姜、蒜等调味的食物,或予生姜红糖水热饮;食疗方:姜葱粥、紫苏粥;2.风热感冒宜食清淡凉润助清热之品,如秋梨、枇杷、藕、甘蔗等,可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等;食疗方:黄豆香桑汤、银翘粥金银花、连翘、芦根水煎去渣取汁与粳米同煮等;3.暑温感冒宜食清热解表、祛暑利湿之品,如冬瓜、萝卜、鲜藿香或佩兰代茶饮等;食疗方:荷叶粥、绿豆粥等;4. 气虚感冒宜食红枣、牛奶等温补、易消化之品;食疗方:山药粥、黄芪粥;5.阴虚感冒宜食甲鱼、银耳、海参等滋阴之品;食疗方:百合粥、银耳粥等;中药使用护理要点口服中药口服中药时,应与西药间隔30min左右;1中药汤剂:汤药不宜久煎、风寒感冒宜热服,服药后盖被安卧;风热感冒、暑湿感冒宜凉服;2感冒清热冲剂: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3清热解毒口服液:风寒感冒者不适用;4感冒软胶囊:服药期间如出现胸闷、心悸等严重症状,立停药;5藿香正气水软胶囊:过敏体质者慎用,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食物;健康宣教1.用药服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服用发汗药后,注意观察出汗量,防止大汗虚脱,避免汗出当风;2.饮食多饮温开水,饮食有节,忌烟酒及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3.运动感冒期间宜避免过劳,痊愈后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4.生活起居慎起居,避风寒,天暑地热之时,切忌坐卧湿地;坚持每日凉水洗脸,冷敷鼻部,增强耐寒能力;流行季节-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外出戴好口罩;5.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多与人聊天,选择性听音乐:头痛者可听贝多芬的A大调抒情小乐曲;消除疲劳者可听矫健的步伐水上音乐;增进食欲可听餐桌音乐等;6.定期复诊遵医嘱定时复诊,若出现服解热药后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或服药后无汗、体温继续升高、咳嗽、胸痛、咯血,或热盛动风抽搐时及时就医;咳嗽定义、病因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证;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于肺,而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可参照本病护理;常见辨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痰清稀色白,气急咽痒,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全身酸软;2风热犯肺:咳嗽频剧,咳痰不爽,痰黄黏稠,鼻塞流黄涕,头痛身热,恶风汗出;3风燥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或痰中带有血丝,咳引胸痛,恶风发热,鼻干咽燥;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咳嗽痰多,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白而黏,胸闷气憋,痰出则咳缓、憋闷减轻,纳差、腹胀;2痰热郁肺:咳嗽,痰多质稠色黄,咳吐不爽,甚或痰中带血,胸闽,口干,口苦,咽痛;3肝火犯肺: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赤,咳引胸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量少质黏或如絮条;4肺阴亏耗: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夹血,或午后潮热,盗汗,日渐消瘦,口干咽燥;病情观察要点1.咳嗽的性质1干咳或刺激性咳嗽:急性或慢性咽喉炎、喉癌、急性支气管炎初期、胸膜病变等;2咳嗽伴咳痰: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2.咳嗽的时间与规律1突发性咳嗽:吸人刺激性气体、淋巴结或肿瘤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分叉;2发作性咳嗽:支气管内膜结核;3慢性咳嗽:咳嗽变异型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4夜间咳嗽:左心衰竭和肺结核患者;3.咳嗽的声音1声音嘶哑:声带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2金属音: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或癌肿直接压迫气管所致;3声音低微或无力: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或极度衰弱者;4.痰的颜色、性质、量,是否易咳出1黏液性痰: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2浆液性痰:肺水肿;3脓性痰:化脓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5.伴随症状是否伴有发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6.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晕、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表现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痖状护理要点1.剧烈咳嗽时,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告知患者有效咳嗽及咳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2.频繁咳嗽引起胸痛时,可以手按住胸部痛处,减轻胸廓活动度,减轻胸痛;3.痰液黏稠难咳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雾化吸入,雾化后用空心掌自下向上轻叩患者背部协助排痰; 4.咳痰多、呼吸有浊气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a饮食护理要点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饮水;忌辛辣、油腻厚味、荤腥、刺激性食物;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宜食葱白、生姜、蒜等辛温、清淡、宣肺止咳之品;食疗方:姜汁冲白蜜;2风热犯肺:宜食梨、枇杷、萝卜、海蜇、荸荠等清凉润肺之品,如咳嗽不止,用金银花、枇杷叶泡水代茶饮;食疗方:丝瓜汤、冰糖炖川贝母;3风燥伤肺:宜食梨、荸荠等清凉澜肺之品,也可用川贝母、桑叶、冰糖研末开水冲服;如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可用白蜜炖梨;食疗方:冰糖梨粥、玉竹粥、藕粥;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宜食山药、赤小豆等健脾化痰之品;食疗方:苡米粥、橘红粥;2痰热郁肺:宜食梨、白萝卜、柚子、马蹄、冬瓜、丝瓜、苦瓜、川贝母等清热化痰之品;食疗方:枇杷粥;3肝火犯肺:宜食菊花茶、梨、柑橘、萝卜、海蜇、芹菜等清凉疏利之品;食疗方:麦冬芍药粥;4肺阴亏耗:宜食桑椹、黑芝麻、甲鱼、海蛤、银耳、罗汉果、蜂蜜等滋补肺阴、富有营养之品;如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可用梨炖白蜜;食疗方:沙参山药粥、糯米阿胶粥等;中药使用护理要点口服中药口服中药时,应与西药间隔30min左右;1中药汤剂:风寒袭肺宜热服,服药后加盖衣被;风热犯肺宜轻煎温服;风燥伤肺宜轻煎,少量频服;痰湿蕴肺宜饭后服用;痰热郁肺宜饭后稍凉服用;肺阴亏虚宜饭前稍凉服用;2急支糖浆: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3复方鲜竹沥液:风寒咳嗽者不适用;服药期间,若发热体温超过38.5℃,或出现喘促气急、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及时就医;4复方甘草片:不宜长时间服用,胃炎及胃溃疡患者慎用;健康宣教1.用药祛痰、止咳药饭后服,服药后勿立即进食水;2.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鼓励多饮水,忌辛辣刺激、过成、过甜、油腻食物; 3.运动缓解期鼓励患者坚持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改善卫外功能;4.生活起居保持空气新鲜,戒烟,消除烟尘及有害气体的污染,慎起居、避风寒,防止外感时邪;5.情志指导患者选择聊天、听音乐、散步等方法自我调理;特别是久病体虚的患者要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6.定期复诊遵医嘱复诊,对于持续时间长于2周的咳嗽,干咳无痰、痰中带血的患者,宜尽早就诊,明确诊断;胃痛定义、病因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称之为胃痛,又称胃脘痛;胃痛的发生常由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所致;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常见辨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1.胃气壅滞胃脘胀痛,食后加重,暖气.纳呆,暖腐;2.肝胃气滞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撵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喜太息,不思饮食;3.肝胃郁热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凉饮;4.胃阴不足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不恩饮,咽干唇燥,大便于结;5.脾胃虚寒胃脘隐痛,遇寒或饥时痛剧,得温熨或进食则缓,喜暖喜按;面色不华,神疲肢怠,四末不温,食少便溏;病情观察要点1.疼痛:观察疼痛诱发与缓解因素、疼痛性质、发作时间等;1疼痛诱发与缓解因素:遇寒则痛,饥饿时发作,喜温喜按者多为虚寒,或寒邪客胃;饭后疼痛,遇热加重,恶热拒按者多为实热证;情志不畅,肝火内盛者爹为实证,或本虚标实;2疼痛性质:钝痛主要为感受寒邪,或饮食不节;胀痛多为肝气郁结,肝气犯胃,肝胃不和;灼痛多为湿热中阻,脾郁胃热;剧痛难忍,一般方法难以缓解,应考虑外科急腹症;2.伴随症状1伴随反复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疼痛缓解,多为饮食失调;2伴随大便溏泄,口淡纳呆,多为脾虚;3伴随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多为肝气郁滞,肝胆湿热;4伴随呕吐咖啡样物、解黑便甚至血便者,多为消化道出血,应加强护理;5如疼痛突然加剧,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时出,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要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紧急处理;症状护理要点1. 食滞胃痛可禁食6~12h,缓解后渐给全流食或半流食;必要时用探吐法催吐;2.脾胃虚寒性胃痛可热敷胃脘部.3.气滞胃痛者可用热水袋进行热敷;4.大便溏泄,次数增加,应加强肛周皮肤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5.伴有呕吐者,吐后予淡盐水或黄花漱口液漱口;神志不清伴呕吐时,立即采取抢救措施: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排出物,保持气道通畅;饮食护理要点饮食应遵照“定时、定量、定性”的原则,应清淡易消化,避免暴饮暴食、饥饱失常、寒热不调;忌食烟酒、辛辣油炸甜滑、大甘大酸、霉烂变质、生冷坚硬之品;1.胃气壅滞宜食行气化滞消食之品,如萝卜、山楂、燕麦等,可饮大麦茶,焦三仙煎水代茶饮;食疗方:小米粥、山楂粥等;2.肝胃戈滞宜食行气解郁之品,如萝卜、柑橘等;悲伤郁怒时暂不进食;食疗方:玫瑰薏仁粥;3.肝胃都热宜食清肝泄热之品,如菊花晶、绿豆汤、荷叶粥等;注意食后不可即怒,怒后不可即食;食疗方:包菜汁鲜包心菜、白糖、豆胆粉新鲜猪苦胆、黄豆;4.胃阴亏虚宜食益胃生津之品,如西瓜、梨、甘蔗、莲藕等;多饮水或果汁,可用石斛,麦冬煎汤代茶饮;胃酸缺乏,可饭后吃山楂、话梅、乌梅汤等酸甘助阴;大便干结者,可食蜂蜜、白木耳以养胃润肠通便;食疗方:四汁蜂蜜饮芜青叶、胡萝卜、芹菜、苹果、蜂蜜;5.脾胃虚寒宜食温中健脾之品,如牛奶、鸡蛋、黄鱼、鳗鱼、龙眼、大枣去皮等;食疗方:吴茱萸粥吴茱萸、粳米适量、生姜、葱白少许;中药使用护理要点口服中药口服中药时,应与西药间隔30min左右;1脾胃虚寒者中药宜热服l肝胃郁热者中药宜凉服;开胃健脾和制酸的中药宜饭前服;消食导泻和有刺激的中药宜餐后服用或同时迸食少许;呕吐的患者可少量分次服用,或服用前用生姜涂舌面以减少呕吐;2附子理中丸:药后如有血压增高、头痛、心悸等症状,应立即停药;情志护理要点1.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志是诱发和加重本病的重要原因;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者,容易产生悲观、焦躁的情绪,因此注意观察患者,指导患者避免精神刺激或情绪激动,保持稳定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常用的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方法有以情制情法、移情法、升华超脱法、暗示法、开导法、节制法、疏泄法等;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争取家属亲友的密切配合;3.加强护理宜教、创造优美舒适的休养环境,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健康宣教1.用药严格遵医嘱服药;服药期间,注意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及油腻食物,并保持心情舒畅;慎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红霉素、皮质激素等,以免诱发胃脘痛及出血;2.饮食宜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以软烂为宜,胃酸多者,不宜食酸性食品;切勿饥饱不一,冷热不均,暴饮暴食;忌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3.运动加强锻炼,可参加适量的健身运动;4.生活起居起居有节,保证充足睡眠,根据气候变化,适量增减衣被;注意胃脘部保暖,防止受凉而诱发胃脘痛;可采用指压止痛的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5.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克制情绪波动;6.定期复诊遵医嘱定期复查,如出现疼痛、呕吐、反酸等症状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