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猪种的肉质特性
- 格式:pdf
- 大小:258.95 KB
- 文档页数:3
2023-11-06•地方猪种质资源概述•中国地方猪种质特性研究•中国地方猪种的优良特性与利用•中国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政策与措施•中国地方猪种质资源研究展望目录01地方猪种质资源概述分布中国的地方猪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丘陵地带和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地理、文化等原因,地方猪品种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
分类根据地理位置、外形特征、遗传特性等,中国的地方猪种质资源可以分为华北、华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等几个大类。
每个大类中又有若干个具体的品种,如华南地区的玉山猪、华中地区的荣昌猪等。
地方猪种质资源的分布与分类保护由于现代化养殖的冲击和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一些地方猪品种面临着灭绝的风险。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资源,政府和民间组织采取了种种措施,如建立保种场、限制过度繁殖、推广生态养殖等。
地方猪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利用在保护的同时,也积极挖掘地方猪种质资源的潜力,开展杂交改良、疫病抗性研究等,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抗病能力,服务于现代养猪业。
地方猪种质资源的研究通过对地方猪种质资源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遗传特性、适应性和抗病性能等,为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地方猪种质资源还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表型变异,为研究生物进化、群体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02中国地方猪种质特性研究中国地方猪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包括体型、毛色、繁殖性能、抗病性能等多个方面。
地方猪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丰富不同地区的地方猪种质资源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驯化历史密切相关。
地理分布广泛地方猪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利用价值,对于培育适应性强、生产性能优良的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与利用价值高抗病性能各异不同地方猪种质资源对抗病性能的遗传基础和表现存在差异,包括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抗病基因的分布等。
抗逆性强中国地方猪种质资源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条件。
中国地方猪品种介绍-东北民猪(一)产地和特点东北民猪原产于东北和化北部分地区。
现有繁殖母猪近2万头,广泛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河北北部等地区。
民猪分为大、中、小3个类型。
体重150千克以上的大型猪称大民猪;体重95千克左右的中型猪称二民猪;体重65千克左右手小型猪称荷包猪。
(二)体形外貌民猪头中等大,面直长,耳大下垂。
体躯扁平,肋骨弯曲度较小,背腰狭窄,臀部倾斜,四肢粗壮。
全身被毛黑色,毛密而长,猪鬃发达,冬季密生绒毛。
乳头7~8对。
(三)生产性能民猪性成熟早,母猪4月龄左右出现初情,母猪发情表现明显,配种受胎率高。
公猪一般在9月龄、90千克左右开始配种;母猪在8月龄、80千克左右初配。
母猪头胎产仔数11.04头,二胎11.48头,三胎11.93±0.53头,四胎以上13.54头。
据测定,民猪在体重18~92千克阶段日增重458克,每千克增重耗消化能51.34兆焦。
在90千克时屠宰,屠宰率72.5%,胴体瘦肉率46.13%,脂肪率35.88%。
以民猪为母本,分别与大约克夏、长白、苏联大白猪、巴克夏、东北花猪和哈白公猪杂交,所得杂种猪肥育期日增重分别为560克、544克、499克、466克、526克、575克。
每千克增重耗消化能分别为44.77兆焦、47.49兆焦、45.61兆焦、53.89兆焦52.68兆焦、53.89兆焦。
而以民猪为父本,分别与东北花猪、哈白猪和长白猪杂交,所得反交一代杂种肥育期日增重分别为615克、642克、555克,超过相应的正交一代杂种。
以民猪作为母本产生的两品种一代杂种母猪再与第三品种公猪杂交所得三元杂交后代,其日增重和瘦肉率又比二元杂种高。
民猪具有抗寒能力强、体质健壮、产仔较多、脂肪沉积能力强、肉质好以及适于放牧和粗放管理等特点。
•陆川猪的产地1.1 产地地理分布•陆川猪肉质•陆川猪的繁殖与育种•陆川猪在农业上的意义与贡献•陆川猪的保护与发展目录产地地理分布产地品种特性产地饲养管理饲养过程中注重防疫和卫生管理,以保证猪群的健康和陆川猪的饲养管理注重粗饲与精饲的结合,以充分利用肉质特点030201烹饪应用营养价值脂肪酸均衡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高蛋白质丰富繁殖特点繁殖性能高陆川猪的繁殖周期相对较短,可以加快繁殖速度。
繁殖周期短遗传稳定性好杂交育种采用不同品种的陆川猪进行杂交,以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选种选育通过选择优良的陆川猪个体进行繁殖,以获得更好的后代。
继代选育在每一代中选择优秀的个体进行繁殖,以逐渐提高整体的品质。
育种方法增加瘦肉率提高生长速度提高耐病性改善肉质口感遗传改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03物流与运输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01饲料加工产业02屠宰与肉制品加工产业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护措施种质资源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政策支持疫病防治加强疫病防治,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疫程序,减少疾病对陆川猪种群的影响。
建立合作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多方参与的陆川猪保护与发展合作机制,共同推动陆川猪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策略与建议合理开发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陆川猪资源,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
科研合作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陆川猪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工作,提高生产性能与经济效益。
推广与宣传通过各种渠道推广陆川猪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与影响力。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陆川猪保护与发展的认识与重视程度。
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综合措施,实现陆川猪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多重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提升产业水平通过科研创新与推广应用,提高陆川猪的产业水平,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养殖与管理。
未来展望。
中国十大品种黑猪,肉质口感绝佳,美国人吃了都赞不绝口莱芜黑猪: 山东省地方猪种之首,具有繁殖力高、哺育力强、肉味浓郁香鲜、抗逆性强、杂交优势明显等特点,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重点保护畜品种资源,农业部列为国家级畜品遗传资源保护品种,是目前猪肉市场的特色品种。
皖北黑猪:皖北黑猪主要分布在阜阳、亳州、淮北等地,抗病カ强、产仔率高、肉质鲜美,已有2000多年历史。
皖北猪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抗逆性和抗病性强、繁殖カ高、母性好、胴体及肉品质好、耐高温、高湿和高寒天气等优点,但具有生长速度慢、皮厚、骨粗的缺点。
雅南黑猪:是我国48个优良地方猪种之一,曾是四川西部地区主要养殖猪种,唯有山地型的雅南黑猪兼具体型大、早熟、高产、耐粗、血缘古老、无杂交、抗病力强、肉质优良等特点。
在1980年以前达到养殖的高峰期,有2000多头公猪和70000多头母猪存栏。
赣东黑猪:俗名南城黑猪,又称闽北黑猪或建昌黑猪,繁育历史悠久,是江西省七大优良品种之一。
具有耐粗饲、产仔率高、哺乳力强、瘦肉比例高等优点,是进行二元、三元杂交生产商品猪的优良母本。
八眉猪:八眉猪的中心产区为陕西泾河流域、甘肃陇东和宁夏的固原地区。
八眉猪头较狭长,耳大下垂,额有纵行“八”字皱纹,故名八眉。
八眉猪属肉脂型品种,具有耐粗、耐苦,抗逆性强,产仔多,肉质鲜红,味香,板油多,鬃毛好,遗传性稳定等特藏猪: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原型猪种,也是我国宝贵的地方品种资源,也是我国国家级重点保护品种中唯一的高原性猪种。
藏猪长期生活于无污染、纯天然的高寒山区,具有适应高海拔恶劣气候环境、抗病、耐粗等特点,但繁殖力低。
藏猪全身都是“宝”,具有肉质鲜嫩、高钙低脂、营养丰富等特征。
里岔黑猪:是山东省优良地方猪种,以其产地和毛色而得名,是我国优良地方猪种之一。
里岔黑猪基本保留了华北型猪适应性强、繁殖力高、耐粗饲、抗逆性强、不易感染传染病、肉质好的特点,适合全国各地饲养,推广利用效果显著。
简述中国地方猪品种的特质中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要产业之一的农业大国。
其中猪是我国最主要的畜牧业品种之一,因此,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品种的猪。
这些地方猪品种有着各自的特质和特点,本文将简述中国地方猪品种的特质。
一、黑猪黑猪,又称“黑瘦肉猪”,是我国南方一带的特色猪种。
黑猪体型较小,生长速度较慢,但肉质鲜美、肥瘦相宜、皮薄肉厚、口感鲜美、香而不腻,是烤肉、火腿、腊肉、腊肠等猪肉制品的主要原材料。
另外,黑猪还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不易生病,是一种适应性强的猪种。
二、蒙古猪蒙古猪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猪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
蒙古猪体型较大,毛色多为黑色,性格温顺,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能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蒙古猪肉质鲜嫩、纤维细腻、味道鲜美,是烤肉、涮肉等的主要原材料。
三、草原猪草原猪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猪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草原猪体型较大,毛色多为黑色或白色,性格温顺,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能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草原猪肉质鲜嫩、纤维细腻、味道鲜美,是烤肉、涮肉等的主要原材料。
四、三花猪三花猪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猪种,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广东等地。
三花猪体型较大,毛色为黑白相间或黑白花点,性格温顺,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
三花猪肉质鲜嫩、纤维细腻、味道鲜美,是烤肉、涮肉等的主要原材料。
五、长白猪长白猪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猪种,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等地。
长白猪体型较大,毛色为白色,性格温顺,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
长白猪肉质鲜嫩、纤维细腻、味道鲜美,是烤肉、涮肉等的主要原材料。
六、杜洛克猪杜洛克猪是我国引进的一种外来猪种,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
杜洛克猪体型较大,毛色多为红色或棕色,生长速度快,肉质鲜嫩、纤维细腻、味道鲜美,是烤肉、涮肉等的主要原材料。
七、皖猪皖猪是我国安徽地区的一种猪种,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皖猪体型较大,毛色多为黑色或黑白相间,肉质鲜嫩、纤维细腻、味道鲜美,是烤肉、涮肉等的主要原材料。
土猪是什么意思,土猪和普通猪有什么区别土猪又被称为本地猪,泛指出生在我国农村的猪种,而常见的猪种主要有民猪、关岭猪、汉江黑猪、内江猪、姜曲海猪等种类,其中民猪是我国的地方品种猪,具有黑色的被毛以及粗壮的四肢,因为它的鬃毛又长又密,所以它们能够在温度为-20°C的室外正常活动,而关岭猪则产于贵州省关岭县,它的主要特征为全身被毛以黑色为主,但是额心、腹部、四肢下端以及尾尖的颜色则为白色。
一、土猪是什么意思1、含义土猪即本地猪,是对于出生在我国农村猪种的一种泛称,也是区别于长白猪、杜洛克猪等外国进口猪的一种称呼。
2、有哪些品种(1)民猪:是我国的地方品种猪,具有粗壮的四肢且后腿微弯,被毛的颜色为黑色,因为在冬季密生着棕色的绒毛且鬃毛又长又密,因此当室外的温度在-20°C的时候,它们仍能正常的活动。
(2)关岭猪:产于贵州省关岭县,四肢直立,蹄质坚实,在皮肤上多有皱褶,而且还拥有浓密的鬃毛,全身被毛一般以黑色为主,但额心、腹部、四肢下端以及尾尖的颜色为白色。
(3)汉江黑猪:产于陕西省南部的汉江流域,通常可以将它分为大耳黑猪和小耳黑猪两大类型,其中大耳黑猪又包括了狮子头与马脸两种类型,不过目前马脸型猪的数量非常少,现在存在的主要是狮子头型猪。
(4)内江猪:它是四川省内江市的特产,体型通常比较大,但是头却比较短,在额头上有比较深的横行皱纹,具有适应性强、性情温驯、耐粗饲、配合力好等特点,即使是在以青粗饲料为主的饲养环境中,仍能以比较快的速度进行生长发育。
(5)姜曲海猪:主产区位于江苏省海安、泰州市姜堰区一带,身体通常比较短,而且腿也矮,全身被毛的颜色为黑色,因为在部分猪的鼻吻处会有白斑,所以也将它们称为花鼻子。
二、土猪和普通猪有什么区别1、猪皮的厚度不同(1)土猪:猪皮比较厚实,一般在0.5-0.7cm。
(2)普通猪:猪皮一般比较薄,通常不超过0.2cm。
2、肉的质地不同(1)土猪:肉质一般比较细腻。
太湖猪的品种特性
太湖猪的品种特性
太湖猪是世界上产仔数最多的猪种,享有“国宝”之誉,无锡地区是太湖猪的重点产区。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太湖猪的'品种特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肉质鲜美独特
特性之三是肉质鲜美独特。
太湖猪早熟易肥,胴体瘦肉率38.8%~45%,肌肉pH值为6.55,肉色评分接近3分。
肌蛋白含量23%左右,氨基酸含量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蛋氨酸及苏氨酸比其它品种高,肌间脂肪含量为1.37%左右,肌肉大理石纹评分3分。
繁殖性能高
太湖猪特性之一是繁殖性能高。
太湖猪高产性能蜚声世界,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猪种中繁殖力最强,产仔数量最多的优良品种之一,尤以二花脸、梅山猪最高。
初产平均12头,经产母猪平均16头以上,三胎以上,每胎可产20头,优秀母猪窝产仔数达26头,最高纪录产过42头。
太湖猪性成熟早,公猪4~5月龄精子的品质即达成年猪水平。
母猪两月龄即出现发情。
据报道75日龄母猪即可受胎产下正常仔猪。
太湖猪护仔性强,泌乳力高,起卧谨慎,能减少仔猪被压。
仔猪哺育率及育成率较高。
杂交优势强
特性之二是杂交优势强。
太湖猪遗传性能较稳定,与瘦肉型猪种结合杂交优势强。
最宜作杂交母体。
目前太湖猪常用作长太母本(长白公猪与太湖母猪杂交的第一代母猪)开展三元杂交。
实践证明,在杂交过程中,杜长太或约长太等三元杂交组合类型保持了亲本产仔数多、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
由于太湖猪具有高繁殖力,世界许多国家都引入太湖猪与其本国猪种进行杂交,以提高其本国猪种的繁殖力。
【太湖猪的品种特性】。
34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6年33卷第11期我国地方猪种肉质特性及其遗传改良姜延志1,陈燕1,朱 砺2,李学伟2*(1.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2.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我国是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品消费市场对猪肉也由以前单纯对量的追求转变为对优质猪肉的追求,猪肉品质的下降已经严重影响了产肉量提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如何在提高产肉性能的同时确保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是当今全世界猪遗传育种学科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
肉质指标主要包括肉色、pH、系水力、大理石花纹、嫩度、风味等,遗传因素(品种和基因)是影响猪肉品质的重要因素。
我国地方猪种遗传资源丰富,具有优良的肉质特性,在生猪养殖中利用我国地方猪种开展杂交生产或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实现猪肉品质遗传改良,是提高猪肉品质的重要途径。
猪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基于肉质性状主效基因标记辅助选择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选择成为提高猪肉品质新的遗传改良途径。
本文总结了我国代表性地方猪种的肉质特性,并对其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途径进行了探讨。
1 我国地方猪种肉质特性我国地方猪种素有肉质优良的盛名。
我们收集分析了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猪种(包括华北型民猪、华中型金华猪、华南型陆川猪、高原型藏猪、西南型雅南猪、大河猪和荣昌猪)的肉质性状,发现我国地方猪种的肌肉品质具有肉色鲜红、保水力强和肌内脂肪含量高等优点(表摘 要:猪肉品质是影响养猪产业效益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提高产肉性能的同时,确保肉质性状遗传改良是当今全世界猪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我国地方猪种遗传资源丰富,具有优良的肉质特性,在生猪养殖中利用我国地方猪种开展杂交生产或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实现猪肉品质遗传改良,是提高猪肉品质的重要途径。
该文总结了我国代表性地方猪种的肉质特性,并对其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途径进行了探讨。
列举五种常见地方猪种列举五种常见地方猪种当提到猪,很多人常常想到的是肥胖、懒散的形象。
然而,你是否知道,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猪种,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适应环境?下面,我将列举五种常见的地方猪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种,榛子猪。
榛子猪是一种生长在山区的中小型猪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榛子猪皮毛浓密,常常呈黑褐色,有着较强的抵抗力。
它们好动、灵活,适应性强,可以在复杂多变的山区环境中生存。
榛子猪的肉质鲜美,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第二种,峨眉猪。
峨眉猪是我国四川省峨眉山地区独有的一种猪种。
它们生活在峨眉山的茂密森林中,以山上的野果为食。
峨眉猪体型中等,毛色多样,有的呈黑白相间,有的则呈红棕色。
峨眉猪肌肉发达,结实紧实,肉质鲜嫩,具有浓郁的山地气息,备受人们喜爱。
第三种,松花猪。
松花猪是湖南、湖北地区常见的猪种之一。
它们的毛皮上有着特殊的花纹,如同松树的花纹,因此得名。
松花猪性情温顺,适应能力强,对环境的要求较低。
它们的肉质鲜美,肥瘦相间,口感独特,常用来制作各种美食,备受人们喜爱。
第四种,台湾黑猪。
台湾黑猪,是台湾地区的一种优质猪种。
它们生长在台湾的热带气候下,以及具有多样的草药、野菜为食,营养丰富。
台湾黑猪体型矮小,肌肉发达,肉质细腻多汁,口感鲜美,是一种备受人们追捧的烹饪原料。
第五种,广东乳猪。
广东乳猪是广东地区常见的猪种,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乳源、化州、新兴等地。
它们的体型较小,嘴短而圆,漆黑的皮肤上布满粉红色的斑点。
广东乳猪的肉质瘦而鲜嫩,口感极佳,它们常被用来制作广东地区的著名佳肴:“乳猪全烧”。
这只是五种常见地方猪种中的一小部分,地域广阔的中国拥有更多种类多样的猪种。
这些猪种不仅展现了独特的外貌和性格,更是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并成为地方特色美食的重要来源。
让我们在享用美味的同时,对这些地方猪种怀有敬意,理解它们背后的辛勤和努力。
国内猪种与外国猪种的区别鉴于进口猪种愈加多,在此,我就为大家科普呵呵,国内猪种与外国猪种的差异性:我国地方大白菜性成熟早,排卵数多。
据对东北民猪、金华猪、嘉兴黑猪、内江猪等9个品种的统计,性成熟时间平均130日龄,受精数初产猪平均17.21个,经产猪21.58个。
外国猪种幼蛇一般在180日龄以上,排卵数也较少。
地方猪种产仔数多,上述几个投资品种初产平均10.54头,经产平均13.64头。
国外繁殖力高的品种长白猪、大白猪初产平均9.25头,经产平均11头。
相比较而言,地方猪种还具有乳头数多、发情明显、受胎率高、护仔能力强、仔猪育成率高等优良繁殖特性。
1.肉质:地方猪种虽然碳水化合物多、瘦肉少,但肉质明显优于国内猪种。
国外花生一些小型化选育的瘦肉型品种,PSE肉(即肉色苍白、质地松软、切面渗出物的劣质肉)发生率高,中国荫湿猪种肉质优良,肌肉嫩而多汁,肌纤维较细,密度较大,肌肉石材纹分布适中,肌纤维间充满胆固醇颗粒,烹调时能产生特殊的香味。
2.适应性:在长期的演化过程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地方猪种具有良好的抗寒、耐热、抗病、耐低营养和战斗能力适应粗纤维饲料的能力。
3.生长速度:在生长速度上,外国猪种明显高于中国本地猪种。
在生长肥育期内,中国荫湿猪种如民猪、金华猪、太湖猪平均日增重453克,外国猪种长白猪、杜洛克猪、大约克夏猪左右日增重667克。
外国猪种180日龄可达90公斤以上,而中国地方猪种逾90公斤则远远超过180日龄。
4.饲料利用率:中国地方猪种民猪、金华猪、太湖猪平均料肉比为3.5:1,外国猪种长白猪、杜洛克猪、青蛙多约克夏猪的平均料肉比为3:1。
外国猪种的饲料利用率非常高,可节省饲料,降低饲养成本。
5.瘦肉率:外国猪种的胴体瘦肉率高于中国地方猪种,外国猪种体重90公斤时胴体瘦肉率达55%以上,我国荫湿脂肪型猪90公斤之时胴体瘦肉率在45%以下。
我国地方种猪的优良特性摘要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猪种资源丰富多彩,在世界养猪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国地方品种具有产仔数多、肉质好、适应性强等特性,但还存在着生长缓慢、耗料多、瘦肉率低等缺陷,难以满足现代养猪生产和猪肉市场的需求。
本文重点分析了地方种猪的一些优良特性。
关键词地方种猪;分类;优良特性我国养猪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距今约9 000~6 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即已驯养了当地的野猪。
我国猪种资源也极为丰富,包括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
据2004年1月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介绍,我国已认定的猪种99个,其中地方猪种有72个,培养品种19个,从国外引进经过我国长期风土驯化的猪种8个,加上2004年以来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与配套系8个,共计l07个,可谓世界之冠,是世界猪种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猪种资源日感贫乏的今天,如何合理地保存和利用这些资源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我国地方种猪的分类我国地方猪种按其外貌体型、生产性能、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自然条件和移民等社会因素,大致可以划分为6个类型,现分述如下。
1.1 华北型华北型猪种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北。
包括东北、华北、内蒙古、新疆、宁夏,以及陕西、湖北、安徽、江苏四省的北部地区和青海的西宁市、四川省广元市附近的小部分地区。
华北型猪毛色多为黑色,个别在末端出现白斑。
体躯较大,四肢粗社;头较干直,嘴筒较长;耳大下垂,额间多纵行皱纹;皮厚多皱褶、毛粗密,鬃毛发达,可长达l0cm;冬季密生绒毛,抗寒力强。
乳头8对左右,产仔数一般在12头以上,母性强,泌乳性能好,仔猪育成率较高。
耐粗饲和消化力强。
如民猪、八眉猪、黄淮海黑猪等。
1.2 华南型华南型猪种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和南部边缘,广西和广东偏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福建的东南角和台湾各地。
华南型猪毛多为黑白花,在头、臀部多为黑色,腹部多为白色,体躯偏小,体型丰满,背腰宽阔下陷,腹大下垂,皮薄毛稀,耳小直立或向两侧平伸;性成熟早,乳头多为5~7对,产仔数较少,每胎6~10头;脂肪偏多。
中国地方猪品种中国拥有地方猪品种64个,为世界之首。
包括东北民猪、西北八眉猪、两广小花猪、海南猪、滇南小耳猪、香猪、浙江金华猪、太湖猪、姜曲海猪、乌金猪、荣昌猪、藏猪等。
培育品种有20多个,包括北京黑猪、上海白猪、伊犁白猪、赣州白猪、汉中白猪、三江白猪、新金猪、北京花猪等。
以下择要介绍:⑴藏猪1、产地藏猪,是藏区古老的原始品种,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3500米的半山地带,系高原放牧猪种,终年随牛、羊混群或单群放牧,长期生活在交通闭塞、气候严寒、四季不分的高寒山区。
以野果(青杠籽等)和植物根茎等为食。
2、特点体小,嘴筒长、直呈锥形,额面窄,额部皱纹少,耳小直立、或向前平伸,体躯较短,胸较狭,背腰平直或微弯,腹线较平,后躯较前驱高,臀部倾斜,四肢紧凑结实,蹄质坚实直立,鬃毛长而密,每头可产鬃93〜250克,被毛黑色居多,部分初生仔猪有棕黄色纵行条纹。
终年放牧生长缓慢,成年母猪体重41千克,公猪体重36千克,头胎产仔4〜5头,三胎以上6〜7头。
肥育期日增重为173克,48千克左右屠宰率为66.6%,膘厚3厘米,眼肌面积16.8平方厘米,瘦肉率为52.5%。
3、食用性藏猪生活于高寒山区中,以无污染、自然生长的食物为食,基本上属野生生活。
具有皮薄、胴体瘦肉率高、肌肉纤维特细、肉质细嫩、野味较浓、适口性极好等特点。
4、图片(2)东北民猪1、产地与特点东北民猪是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地方猪种,有大(大民猪)、中(二民猪)、小(荷包猪)种类型。
目前除少数边远地区农村养有少量大型和小型民猪外,群众主要饲养中型民猪、东北民猪具有产仔多、肉质好、抗寒、耐粗饲的突出优点。
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2、品种特征全身被毛为黑色。
体质强健,头中等大。
面直长,耳大下垂。
背腰较平、单脊,乳头7对以上。
四肢粗壮,后躯斜窄,猪鬃良好,冬季密生棕红色绒毛。
8月龄,公猪体重79.5公斤,体长105厘米,母猪体重90.3公斤,体长112厘米。
3、育肥性能240日龄体重为98〜101.2公斤,日增重495克,每增重1公斤消耗混合精料4.23公斤。
我国的主要地方猪种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
因此,劳动人民选育出了许多优良的、各具特点的猪种和类型。
根据猪种的起源、生产性能、外貌特点以及培育、饲养的环境条件,我国猪种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型。
1.华南型主要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如云、粤、桂、闽及台湾等地,猪体躯短、矮、宽、圆、肥,皮薄毛稀,被毛多为黑白花或黑色,头短小,面微凹,额部有横行皱纹,耳小、直立或向两侧平伸,背腰宽,腹多下垂甚至拖地,臀部丰圆,四肢开阔、短粗,生长迅速,繁殖力低,性成熟早,耐粗饲料能力较华北型稍差,屠宰率70-78%,皮薄,肉嫩。
典型品种有广西梅花猪、陆川猪,云南德宏猪,福建槐猪,台湾桃园猪。
2.华北型以淮河、秦岭为界,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东部、甘肃、东北、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猪的体躯狭长呈扁平形,体躯高大,骨骼发达。
嘴长而直,耳大下垂,额部有纵行皱纹。
背腰狭窄,平直或微凹,大腿欠丰满。
被毛多黑色,毛粗密,鬃毛发达,冬季密生绒毛,皮厚,多皱褶。
繁殖性能强,产仔数多在12头以上,母性好,仔猪育成率高。
性成熟较晚,生长较慢,耐粗饲,抗严寒。
屠宰率65-70%,肉质坚实。
典型品种有东北民猪、河北深县猪等。
3.华中型分布于长江和珠江之间的广大地区。
猪的体型基本与华南型相似,但较华南型大,背腰较宽,多下凹,腹大下垂,额部多有横行皱纹,耳中等大、下垂,被毛稀疏,毛色多为黑白花。
经济特性介于华北、华南型之间。
产仔数10-12头,乳头6-7对。
生长较快,成熟较早,肉质细嫩。
典型品种有浙江金华猪、湖南宁乡猪、贵州关岭猪等。
4.江海型主要分布于汉水、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平原,以及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
头中等大,额较宽,皱纹深且多呈菱形,耳长、大、下垂。
背腰较宽,平直或微凹,腹部较大。
皮肤多皱褶。
繁殖力强,每窝产仔12头以上。
性成熟早,经济成熟快,小型种6月龄体重达60公斤即可屠宰,屠宰率70%左右。
典型品种有太湖流域的太湖猪、浙江的虹桥猪、陕西的安康猪、台湾的桃园猪等。
介绍五个各具特色的地方猪良种良种黑猪1.定远猪。
定远猪是我国江淮流域优良的猪种之一,属于黄淮黑猪的分支,主产于定远县,分布在安徽省滁州全境和宿州东南、巢湖北部及六安东南部地区。
历史上饲养管理较粗放,是在放牧饲养条件下经长期选育形成的具有体质健壮、耐粗饲、抗病力强、屠宰率高、肉质香、花板油多等特色的优良猪种。
但该猪种生k较慢,育肥性能较差。
定远猪体型中等,体质细致,头部较小,额狭,有浅显菱形皱纹。
嘴筒长、狭而直,额与头呈流线型,耳中等大,耳根软下垂。
颈细长,背腰平直,臀部平正较圆,胸腹较深,腹部微有下垂,全身黑毛,毛较稀而硬。
定远猪成年公猪高72.5厘米,身长134.3厘米。
胸围113.5厘米。
体重123.3公斤:成年母猪高64.8厘米,身长123.0厘米,胸围110.9厘米,体重102.0公斤。
母猪有效乳头数平均14.66个,初产母猪平均窝产崽数11.7头,产活崽数11.5头,产后一个月左右发情。
仔猪初生重0.89公斤,断奶重5.38公斤,日增重414.3克,商品猪饲养263天可达85公斤上市体重,育肥猪屠宰率69.7%,瘦肉率44.0%。
前期和后期生长速度慢,中期较快。
定远猪属安徽省重点保护的地方猪种资源,建有保种场。
一些种猪场利用定远猪与引进的瘦肉型猪种进行二元、三元杂交,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杂种猪具有肉质细嫩、适应性强和繁殖率较高的特点。
以定远猪为母本的各种杂交组合,就增重速度和饲料报酬而言,一些研究结论是:二元杂交组合以杜定为好,可保持定远猪的肉质风味特点。
三元杂交组合以杜长定和大长定为好,不但生长速度快。
饲养周期短,而且瘦肉率高,且肉质较好,2.皖北黑猪。
皖北黑猪是安徽省的地方优良品种,属华北型猪种的淮猪的一个支系,分布于安徽省的利辛、涡阳、蒙城、濉溪、风台等县,主产区在阜阳、颖上的淮北平原。
皖北黑猪的主要特征是全身被毛黑色,体型中等,头较平直,嘴筒尖,耳大下垂。
额间多纵行皱纹、皮厚。
猪品种知识-猪的主要种类
1.我国的地方猪种
我国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地方猪种具有繁殖力高,抗逆性强,肉质好,对周围环境高度适应等特点。
因此,必须保护地方良种。
2.我国引进的猪种
我国引进了国外猪种有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皮特兰、斯格猪等。
这些猪种都属于瘦肉型猪种,其共同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屠宰率和胴体瘦肉率高,不足的是繁殖性能较差,与中国猪种比肉质欠佳,且抗逆性也较差。
(1)长白猪:原产丹麦,因体躯特长,纯白毛故称为长白猪。
长白猪是优秀的瘦肉型猪种。
长白猪外貌清秀,呈流线形,耳大朝前伸,嘴筒长直,背腰特长,后躯发达,肌肉丰满。
长白猪生长快,饲料报酬高,膘薄;缺点是适应性差,对饲料条件要求高。
(2)大白猪:也称大约克,原产英国,因其体形大,毛色全白,故称大白猪,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瘦肉型品种之一。
它可作父本,也可作母本,被誉为全能品种。
大白猪除了体大毛白外,颜面微凹,耳大直立,背腰多微弓,腹实而紧,四肢较高。
大白猪增重快,饲料转化率高,胴体瘦肉率高,产仔数相对较多,母猪泌乳性良好。
大白猪在我国分布较广,有较好的适应性。
(3)杜洛克:即我们所称的红毛猪。
原产美国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瘦
1。
优质瘦肉型猪种――三江白猪
1、产地和特点:三江白猪产于东北三江平原,是由长白猪和东北民猪杂交培育而成的我国第一个瘦肉型猪种。
具有生长快、省料、抗寒、胴体瘦肉多、肉质良好等特点。
该品种猪头轻,嘴直,耳下垂。
背腰宽平,腿臀丰满,四肢粗壮,蹄质坚实。
被毛全白,毛丛稍密。
具有肉用型猪的体躯结构。
成年公猪体重250-300公斤,母猪体重200-250公斤。
2、生长肥育性能:按三江白猪饲养标准饲养,6月龄肥育猪体重可达90公斤,每公斤增重消耗配合饲料3.5公斤。
在农场条件下饲养,190日龄体重可达85公斤。
体重90公斤屠宰,胴体瘦肉率58%,眼肌面积为28-30平方厘米,腿臀比例29-30%。
3、繁殖性能:三江白猪继承了东北民猪繁殖性能高的优点。
性成熟较早,初情期约在4月龄,发情征候明显,配种受胎率高,极少发生繁殖疾患。
初产母猪产崽数9-10头,经产母猪产崽数11-13头。
仔猪60日龄断奶窝重为160公斤。
4、杂交利用:三江白猪与哈白、苏白和大约克夏等猪的正、反杂交,在日增重方面均呈现杂种优势。
用杜洛克猪作父本与三江白猪杂交,其一代杂种猪日增重为650克,每公斤增重消耗配合饲料3.28公斤。
体重90公斤屠宰,胴体瘦肉率62%左右。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