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猪种
- 格式:ppt
- 大小:7.77 MB
- 文档页数:131
2023-11-06•地方猪种质资源概述•中国地方猪种质特性研究•中国地方猪种的优良特性与利用•中国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政策与措施•中国地方猪种质资源研究展望目录01地方猪种质资源概述分布中国的地方猪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丘陵地带和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地理、文化等原因,地方猪品种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
分类根据地理位置、外形特征、遗传特性等,中国的地方猪种质资源可以分为华北、华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等几个大类。
每个大类中又有若干个具体的品种,如华南地区的玉山猪、华中地区的荣昌猪等。
地方猪种质资源的分布与分类保护由于现代化养殖的冲击和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一些地方猪品种面临着灭绝的风险。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资源,政府和民间组织采取了种种措施,如建立保种场、限制过度繁殖、推广生态养殖等。
地方猪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利用在保护的同时,也积极挖掘地方猪种质资源的潜力,开展杂交改良、疫病抗性研究等,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抗病能力,服务于现代养猪业。
地方猪种质资源的研究通过对地方猪种质资源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遗传特性、适应性和抗病性能等,为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地方猪种质资源还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表型变异,为研究生物进化、群体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02中国地方猪种质特性研究中国地方猪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包括体型、毛色、繁殖性能、抗病性能等多个方面。
地方猪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丰富不同地区的地方猪种质资源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驯化历史密切相关。
地理分布广泛地方猪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利用价值,对于培育适应性强、生产性能优良的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与利用价值高抗病性能各异不同地方猪种质资源对抗病性能的遗传基础和表现存在差异,包括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抗病基因的分布等。
抗逆性强中国地方猪种质资源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条件。
简述中国地方猪品种的特质中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要产业之一的农业大国。
其中猪是我国最主要的畜牧业品种之一,因此,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品种的猪。
这些地方猪品种有着各自的特质和特点,本文将简述中国地方猪品种的特质。
一、黑猪黑猪,又称“黑瘦肉猪”,是我国南方一带的特色猪种。
黑猪体型较小,生长速度较慢,但肉质鲜美、肥瘦相宜、皮薄肉厚、口感鲜美、香而不腻,是烤肉、火腿、腊肉、腊肠等猪肉制品的主要原材料。
另外,黑猪还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不易生病,是一种适应性强的猪种。
二、蒙古猪蒙古猪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猪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
蒙古猪体型较大,毛色多为黑色,性格温顺,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能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蒙古猪肉质鲜嫩、纤维细腻、味道鲜美,是烤肉、涮肉等的主要原材料。
三、草原猪草原猪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猪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草原猪体型较大,毛色多为黑色或白色,性格温顺,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能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草原猪肉质鲜嫩、纤维细腻、味道鲜美,是烤肉、涮肉等的主要原材料。
四、三花猪三花猪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猪种,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广东等地。
三花猪体型较大,毛色为黑白相间或黑白花点,性格温顺,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
三花猪肉质鲜嫩、纤维细腻、味道鲜美,是烤肉、涮肉等的主要原材料。
五、长白猪长白猪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猪种,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等地。
长白猪体型较大,毛色为白色,性格温顺,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
长白猪肉质鲜嫩、纤维细腻、味道鲜美,是烤肉、涮肉等的主要原材料。
六、杜洛克猪杜洛克猪是我国引进的一种外来猪种,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
杜洛克猪体型较大,毛色多为红色或棕色,生长速度快,肉质鲜嫩、纤维细腻、味道鲜美,是烤肉、涮肉等的主要原材料。
七、皖猪皖猪是我国安徽地区的一种猪种,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皖猪体型较大,毛色多为黑色或黑白相间,肉质鲜嫩、纤维细腻、味道鲜美,是烤肉、涮肉等的主要原材料。
中国地方猪品种汇总1、民猪(大民猪、二民猪、荷包猪),原称东北民猪产地(或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省。
数量:1982年统计有近2万头。
主要特性(二民猪):头中等大,面直长、耳大下垂,体躯扁平,背腰狭窄,臀部倾斜,四肢粗壮,全身被毛黑色,冬季密生绒毛。
抗寒能力强。
在-28℃仍不发生颤抖,-15℃下正常产仔哺育。
成年公猪平均体重为195千克,母猪为151千克。
胴体各部分的早熟性是按骨骼—肌肉—皮肤—脂肪顺位而先后出现的。
性成熟早,母猪4月龄初情,卵泡直径900~1000微米,9月龄排卵约15枚,护仔性强。
产仔数头胎11头,三胎11.9头,四胎以上13.5头。
肥育期日增重为458克,屠宰率为72.5%,体重达90千克后脂肪增加,瘦肉率下降。
2、八眉猪(又称泾川猪、西猪,包括互助猪)产地(或分布):中心产区主要分布于甘肃、宁夏、陕西、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
数量:1981年统计有7万多头。
主要特性:头狭长,耳大下垂,额有纵行“八”字皱纹,故名“八眉”,分大八眉、二八眉和小伙猪三类型,二八眉介于大八眉与小伙猪之间的中间型。
被毛黑色。
生长发育慢。
大八眉成年公猪平均体重104千克,母猪体重80千克;二八眉公猪体重约89千克,母猪体重约61千克;小伙猪公猪体重81千克,母猪体重56千克。
公猪10月龄体重40千克配种,母猪八月龄体重45千克配种。
产仔数头胎6.4头,三胎以上12头。
肥育期日增重为458克,瘦肉率为43.2%,肌肉呈大理石条纹,肉嫩,味香。
3、黄淮海黑猪(包括淮猪、莱芜猪、深州猪、马身猪、河套大耳猪)产地(或分布):黄河中下游、淮河、海河流域,包括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省区。
数量:1982年统计有40多万头。
主要特性:包括淮河两岸的淮猪(江苏省的淮北猪、山猪、灶猪,安徽的定远猪、皖北猪,河南的淮南猪等)、河北的深州猪、山西的马身猪、山东的莱芜猪和内蒙古的河套大耳猪。
中国地方猪种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地方猪种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遗产和珍贵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需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建立种猪基地。
建立具有较为完整配套设施的繁育基地,保证种养繁殖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加强对种猪的管理,保证其的健康和免疫。
二、制定猪种保护政策。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猪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并加大经费投入,为猪种的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三、加强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应加强猪种的遗传、育种等技术的研究,并开展与生态环境、养殖方式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为猪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推广当地猪种。
在当地推广本地的优质猪种,鼓励养殖户使用本地猪种保持其纯种血统,以避免与外来品种杂交导致地方猪种基因的流失。
综上所述,中国地方猪种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任务,需要多方合作,采取有力措施,共同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