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中国地方猪种
- 格式:ppt
- 大小:7.77 MB
- 文档页数:131
中国地方猪品种介绍-东北民猪(一)产地和特点东北民猪原产于东北和化北部分地区。
现有繁殖母猪近2万头,广泛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河北北部等地区。
民猪分为大、中、小3个类型。
体重150千克以上的大型猪称大民猪;体重95千克左右的中型猪称二民猪;体重65千克左右手小型猪称荷包猪。
(二)体形外貌民猪头中等大,面直长,耳大下垂。
体躯扁平,肋骨弯曲度较小,背腰狭窄,臀部倾斜,四肢粗壮。
全身被毛黑色,毛密而长,猪鬃发达,冬季密生绒毛。
乳头7~8对。
(三)生产性能民猪性成熟早,母猪4月龄左右出现初情,母猪发情表现明显,配种受胎率高。
公猪一般在9月龄、90千克左右开始配种;母猪在8月龄、80千克左右初配。
母猪头胎产仔数11.04头,二胎11.48头,三胎11.93±0.53头,四胎以上13.54头。
据测定,民猪在体重18~92千克阶段日增重458克,每千克增重耗消化能51.34兆焦。
在90千克时屠宰,屠宰率72.5%,胴体瘦肉率46.13%,脂肪率35.88%。
以民猪为母本,分别与大约克夏、长白、苏联大白猪、巴克夏、东北花猪和哈白公猪杂交,所得杂种猪肥育期日增重分别为560克、544克、499克、466克、526克、575克。
每千克增重耗消化能分别为44.77兆焦、47.49兆焦、45.61兆焦、53.89兆焦52.68兆焦、53.89兆焦。
而以民猪为父本,分别与东北花猪、哈白猪和长白猪杂交,所得反交一代杂种肥育期日增重分别为615克、642克、555克,超过相应的正交一代杂种。
以民猪作为母本产生的两品种一代杂种母猪再与第三品种公猪杂交所得三元杂交后代,其日增重和瘦肉率又比二元杂种高。
民猪具有抗寒能力强、体质健壮、产仔较多、脂肪沉积能力强、肉质好以及适于放牧和粗放管理等特点。
简述中国地方猪品种的特质中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要产业之一的农业大国。
其中猪是我国最主要的畜牧业品种之一,因此,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品种的猪。
这些地方猪品种有着各自的特质和特点,本文将简述中国地方猪品种的特质。
一、黑猪黑猪,又称“黑瘦肉猪”,是我国南方一带的特色猪种。
黑猪体型较小,生长速度较慢,但肉质鲜美、肥瘦相宜、皮薄肉厚、口感鲜美、香而不腻,是烤肉、火腿、腊肉、腊肠等猪肉制品的主要原材料。
另外,黑猪还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不易生病,是一种适应性强的猪种。
二、蒙古猪蒙古猪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猪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
蒙古猪体型较大,毛色多为黑色,性格温顺,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能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蒙古猪肉质鲜嫩、纤维细腻、味道鲜美,是烤肉、涮肉等的主要原材料。
三、草原猪草原猪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猪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草原猪体型较大,毛色多为黑色或白色,性格温顺,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能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草原猪肉质鲜嫩、纤维细腻、味道鲜美,是烤肉、涮肉等的主要原材料。
四、三花猪三花猪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猪种,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广东等地。
三花猪体型较大,毛色为黑白相间或黑白花点,性格温顺,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
三花猪肉质鲜嫩、纤维细腻、味道鲜美,是烤肉、涮肉等的主要原材料。
五、长白猪长白猪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猪种,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等地。
长白猪体型较大,毛色为白色,性格温顺,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
长白猪肉质鲜嫩、纤维细腻、味道鲜美,是烤肉、涮肉等的主要原材料。
六、杜洛克猪杜洛克猪是我国引进的一种外来猪种,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
杜洛克猪体型较大,毛色多为红色或棕色,生长速度快,肉质鲜嫩、纤维细腻、味道鲜美,是烤肉、涮肉等的主要原材料。
七、皖猪皖猪是我国安徽地区的一种猪种,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皖猪体型较大,毛色多为黑色或黑白相间,肉质鲜嫩、纤维细腻、味道鲜美,是烤肉、涮肉等的主要原材料。
中国地方猪品种汇总1、民猪(大民猪、二民猪、荷包猪),原称东北民猪产地(或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省。
数量:1982年统计有近2万头。
主要特性(二民猪):头中等大,面直长、耳大下垂,体躯扁平,背腰狭窄,臀部倾斜,四肢粗壮,全身被毛黑色,冬季密生绒毛。
抗寒能力强。
在-28℃仍不发生颤抖,-15℃下正常产仔哺育。
成年公猪平均体重为195千克,母猪为151千克。
胴体各部分的早熟性是按骨骼—肌肉—皮肤—脂肪顺位而先后出现的。
性成熟早,母猪4月龄初情,卵泡直径900~1000微米,9月龄排卵约15枚,护仔性强。
产仔数头胎11头,三胎11.9头,四胎以上13.5头。
肥育期日增重为458克,屠宰率为72.5%,体重达90千克后脂肪增加,瘦肉率下降。
2、八眉猪(又称泾川猪、西猪,包括互助猪)产地(或分布):中心产区主要分布于甘肃、宁夏、陕西、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
数量:1981年统计有7万多头。
主要特性:头狭长,耳大下垂,额有纵行“八”字皱纹,故名“八眉”,分大八眉、二八眉和小伙猪三类型,二八眉介于大八眉与小伙猪之间的中间型。
被毛黑色。
生长发育慢。
大八眉成年公猪平均体重104千克,母猪体重80千克;二八眉公猪体重约89千克,母猪体重约61千克;小伙猪公猪体重81千克,母猪体重56千克。
公猪10月龄体重40千克配种,母猪八月龄体重45千克配种。
产仔数头胎6.4头,三胎以上12头。
肥育期日增重为458克,瘦肉率为43.2%,肌肉呈大理石条纹,肉嫩,味香。
3、黄淮海黑猪(包括淮猪、莱芜猪、深州猪、马身猪、河套大耳猪)产地(或分布):黄河中下游、淮河、海河流域,包括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省区。
数量:1982年统计有40多万头。
主要特性:包括淮河两岸的淮猪(江苏省的淮北猪、山猪、灶猪,安徽的定远猪、皖北猪,河南的淮南猪等)、河北的深州猪、山西的马身猪、山东的莱芜猪和内蒙古的河套大耳猪。
中国地方猪种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地方猪种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遗产和珍贵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需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建立种猪基地。
建立具有较为完整配套设施的繁育基地,保证种养繁殖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加强对种猪的管理,保证其的健康和免疫。
二、制定猪种保护政策。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猪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并加大经费投入,为猪种的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三、加强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应加强猪种的遗传、育种等技术的研究,并开展与生态环境、养殖方式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为猪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推广当地猪种。
在当地推广本地的优质猪种,鼓励养殖户使用本地猪种保持其纯种血统,以避免与外来品种杂交导致地方猪种基因的流失。
综上所述,中国地方猪种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任务,需要多方合作,采取有力措施,共同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
各具特色的地方猪良种1.定远猪。
定远猪是我国江淮流域优良的猪种之一.属于黄淮黑猪的分支.主产于定远县,分布在安徽省滁州全境和宿州东南、巢湖北部及六安东南部地区。
历史上饲养管理较粗放.是在放牧饲养条件下经长期选育形成的具有体质健壮、耐粗饲、抗病力强、屠宰率高、肉质香、花板油多等特色的优良猪种。
但该猪种生长较慢.育肥性能较差。
定远猪体型中等,体质细致,头部较小,额狭.有浅显菱形皱纹,嘴筒长、狭而直,额与头里流线型,耳中等大,耳根软下垂颈细妊,背腰平直.臀部平正较圆.胸腹较深.腹部微有下垂,全身黑毛,毛较稀而硬、定远猪成年公猪高72.5厘米,身长134:3厘米,胸围113.5厘米.体重123.3公斤:成年母猪高64.8厘米.身长123.0厘米.胸围110.9厘米,体重102.0公斤。
母猪有效乳头数平均14.66个.初产母猪平均窝产崽数11.7头,产活崽数11.5头.产后一个月左右发情。
仔猪初生重0.89公斤,断奶重5.38公斤.日增重414.3克,商品猪饲养263天可达85公斤上市体重.育肥猪屠宰率69.7%,瘦肉率44.0%。
前期和后期生长速度慢,中期较快;定远猪属安徽省重点保护的地方猪种资源.建有保种场.一些种猪场利用定远猪与引进的瘦肉型猪种进行二元、三元杂交,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杂种猪具有肉质细嫩、适应性强和繁殖率较高的特点、以定远猪为母本的各种杂交组合.就增重速度和饲料报酬而言.一些研究结论是:二元杂交组合以杜定为好,可保持定远猪的肉质风味特点。
三元杂交组合以杜长定和大长定为好.不但生长速度快,饲养周期短.而且瘦肉率高,且肉质较好。
2.皖北黑猪。
皖北黑猪是安徽省的地方优良品种,属华北型猪种的淮猪的一个支系,分布于安徽省的利辛、涡阳、蒙城、濉溪、风台等县,主产区在阜阳、颖上的淮北平原。
皖北黑猪的主要特征是全身被毛黑色.体型中等,头较平直,嘴筒尖,耳大下垂,额间多纵行皱纹、皮厚,毛粗密。
繁殖性能极强,护仔性好,仔猪育成率高,性成熟早,一般4月龄左右开始发情,随后即可初次配种。
中国地方品种――雅南猪一、产地分布雅南猪主产于洪雅、丹棱、邛崃、犍为和荣县,分布峨眉、乐山、眉山、彭山、蒲江和雅安等11个县。
据1978年统计,约有种猪7万余头。
二、外貌特征雅南猪被毛黑色;体型较大,体躯较长、略窄,嘴较长,额部皱纹浅;背腰平直,后躯稍倾斜,大腿欠丰满;腹大而不下垂;乳头数多,7对以上的母猪占77.7%。
农村成年公猪平均体重95.7公斤,体长124.0厘米、胸围108.3厘米、体高67.5厘米;成年母猪平均体重74.4公斤,体长118.7厘米、胸围97.6厘米、体高62.9厘米。
农业科研、院校猪场的成年公猪平均体重138.3公斤,体长139.0厘米、胸围122.4厘米、体高72.9厘米;成年母猪平均体重139.4公斤,体长141.2厘米、胸围124.2厘米,体高71.2厘米。
三、生产性能(一)产肉性能农村历来采用“吊架子”阶段肥育法饲养肉猪,一般上圈9-14个月,其中催肥期1.5-2个月,体重达80-90公斤出槽,农民有养大肥猪过年的习惯,自食猪的体重多在100公斤以上。
在每公斤混合料含消化能3106-3178千卡、可消化粗蛋白135-161克的条件下不限量饲养育肥猪,从15.6公斤上圈,119天体重即达89.4公斤,日增重620.4克,每增重1公斤耗混合料3.6公斤。
屠宰率73.0%,膘厚4.7厘米,皮厚0.45厘米,眼肌面积17.9平方厘米,大腿占胴体重的26.6%。
肌肉、脂肪分别占胴体重的35.0、44.1%,皮、骨分别占胴体重11.7、7.1%。
(二)繁殖性能 1.生殖生理(1)公猪:小公猪性早熟,2月龄断奶前即有爬跨行为;60日龄附睾中出现精子,77日龄可采得正常精液,3月龄可配种使母猪受孕,6-7月龄为适宜配种期。
农民习惯3-5月龄早期配种,利用年限较短,约为1.5-3岁。
(2)母猪:初次发情多在4月龄左右,发情周期18-23天,发情持续期2-4天,排卵在发情36小时后,高峰期为48-72小时左右,平均排卵和成熟滤泡数为13.3个。
中国的猪种类型
中国是一个猪肉消费大国,也是一个猪种多样的国家。
中国的猪种类型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很多优良的品种。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的猪种类型。
1. 大白猪
大白猪是中国最常见的猪种之一,也是中国最主要的猪种之一。
大白猪的体型较大,肉质鲜美,适合生产猪肉。
大白猪的毛色为白色,头部较大,耳朵垂下,腿部粗壮,性格温顺。
2. 杜洛克猪
杜洛克猪是一种外来猪种,它是由美国的杜洛克猪和英国的白文猪杂交而成的。
杜洛克猪的肉质鲜美,肉质细嫩,适合生产高档猪肉。
杜洛克猪的毛色为红色,头部较小,耳朵向前,腿部细长,性格活泼。
3. 苏鲁猪
苏鲁猪是中国的一种优良猪种,它是由江苏的苏州猪和山东的鲁西猪杂交而成的。
苏鲁猪的肉质鲜美,肉质细嫩,适合生产猪肉。
苏鲁猪的毛色为黑色,头部较大,耳朵垂下,腿部粗壮,性格温顺。
4. 二元猪
二元猪是中国的一种优良猪种,它是由大白猪和长白猪杂交而成的。
二元猪的肉质鲜美,肉质细嫩,适合生产猪肉。
二元猪的毛色为白色,头部较大,耳朵垂下,腿部粗壮,性格温顺。
5. 毛猪
毛猪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猪种,它的毛色为黑色,身上长满了粗糙的毛发。
毛猪的肉质鲜美,肉质细嫩,适合生产猪肉。
毛猪的头部较大,耳朵垂下,腿部粗壮,性格温顺。
中国的猪种类型非常丰富,每一种猪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点。
在生产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猪种,以达到最好的生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