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167.50 KB
- 文档页数:23
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有绝招股骨头坏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是股骨头缺血导致的股骨头结构变化、塌陷,30~50岁是高发群体,且以男性为主。
典型症状表现为髋部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呈现出间歇性发作,休息后症状可得到缓解。
股骨头坏死后,机体会进行自我修复,但这种修复能力是有限的,且所需时间长。
临床强调针对股骨头坏死应尽早治疗,以增强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包括外科手术置换、中医保守治疗,但手术治疗费用高、创伤大,预后不佳。
近年来,中医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结合具体情况、病情程度采取适当治疗方案,可取得不错的效果。
·中医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在中医学中,股骨头坏死被称为“骨痹”或“骨萎”,中医认为该疾病的发生是内因、外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其中内因多指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如气血亏虚、肝肾受损;外因则是邪毒入侵、七情所伤。
另外,饮食不节、慢性劳损也会引起骨痹的发生。
中医理论认为,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与肝、肾、脾密切相关。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功能健康则骨髓血运正常,骨质坚硬;肝与肾同源,主筋减血。
当患者肝脏受累后,臧血失司,血量调节功能受到影响。
脾为后天直奔,是万物生化之源,脾胃失健、生化气血无源,会导致筋骨肌肉失养。
肝、肾、脾生理功能减弱或受损后,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瘀阻,影响肢体对营养的吸收,同时使得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下降,引起股骨头坏死。
目前,西医治疗股骨头坏死尚缺乏理想的方案。
中医认为治疗股骨头坏死应辩证分型,以活血祛瘀、疏经通络为主,采用中药内服、外治的方法改善股骨头血供,加快坏死骨的吸收,强筋壮骨,可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绝招·(1)中药汤剂。
①补肾生骨方。
所用药材包括骨碎补(10g)、石菖蒲(15g)、血竭(15g)、鹿角胶(10g),其中主药为骨碎补与鹿角胶,前者主要功效为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可益精髓,缓解疼痛,祛除骨中毒气;鹿角胶可起到补益精血、养肝益肾的作用。
骨蚀中医临床路径一、骨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骨蚀(二)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骨蚀)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医诊疗方案(见附件)。
1、主要标准1.1 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髋关节痛,以腹股沟和臀部、大腿为主,髋关节内旋活动受限且内旋时疼痛加重,有髋部外伤史、应用皮质类固醇史及酗酒史。
1.2 X线改变:(1)股骨头塌陷,不伴关节间隙变窄;(2)股骨头内有分界的硬化带;(3)软骨下骨有透光带(新月征阳性、软骨下骨折)。
X线摄片为双髋后前位(正位)和蛙式位。
1.3 核素骨扫描示股骨头内热区中有冷区。
1.4 股骨头MRI T1加权像显示带状低信号影(带状类型)或T2加权像显示双线征。
建议同时行Tl及T2加权序列,对可疑病灶可另加T2脂肪抑制或STIR序列。
常规应用冠状位与横断位成像,为更精确估计坏死体积及更清晰显示病灶,可另加矢状位成像。
1.5 骨活检显示骨小梁的骨细胞空陷窝多于50%,且累及邻近多根骨小梁,骨髓坏死。
2 次要标准2.1 X线片示股骨头塌陷伴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囊性变或斑点状硬化,股骨头外上部变扁。
2.2 核素骨扫描示股骨头内冷区或热区。
2.3 股骨头MRI示等质或异质低信号强度,伴T1加权像的带状改变。
两个或以上主要标准阳性,即可诊断为0NFH。
一个主要标准阳性或三个次要标准阳性,其中至少包括一个X线片阳性改变,即可诊断为股骨头可能坏死。
2、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对具有类似的X线改变或MRI改变的病变,应注意鉴别。
(1)具有类似X线改变疾病的鉴别诊断①中、晚期骨关节炎;②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③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④类风湿关节炎。
(2)具有类似MRI改变疾病的鉴别诊断①暂时性骨质疏松征(ITOH);②软骨下不全骨折;③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④股骨头挫伤;⑤滑膜疝洼(synovial herniation pit)。
3、临床分期ARCO分期是目前常用的分期方法0期骨活检证实为骨坏死,其余检查正常Ⅰ期ECT或MRI确诊,X线片、CT表现正常。
股骨头坏死中医辩证论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INFH)为世界难治病之一,本病是由于股骨头的血循环因内在或外在的因素而遭受障碍,使骨小梁发生萎缩消失,严重者股骨头塌陷变形。
中医药工作者从祖国医学独特的角度出发,对本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下为目前中医药治疗此病的总结。
股骨头坏死为现代医学之病名,古籍中虽无此病名,但早有对该病的记载。
《素问?痿论》云:“足不任身,腰背不能举,发为骨痿”。
《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抟,久留而内着。
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内伤骨为骨蚀”。
《内经?痿论》谓:“肾气热,则腰脊痛不能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瘦”等。
以上说明在古代各医家即对此病有了初步认识。
【病因病机】《灵枢?五变》云:“人之有常病也,亦固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
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
认为正气虚弱,正不胜邪,易为外邪所侵。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曲身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不能久立,行则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说明筋骨的强弱与肝肾精血的亏虚与否密切相关。
《素问?痹症》曰:“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赤水玄珠》谓:“膏梁之人,久服汤药,醉以入房,损其真气,则肾气热而腰脊痛不能举,久则髓减骨枯,发为骨瘦”。
《难经》云:“足少阴气绝,即为骨枯”。
这些观点都认为肾为本病的重要发病素。
肾气热则水不能胜火,阴不潜阳导致肾阴亏虚以致骨痿,肾中精气不足不能濡养骨髓而致骨痹。
《难经》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足受血而能步”,说明筋骨关节的功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濡养。
后天失养,气血不足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湿者下受之”,说明寒湿之邪阻滞气血运行,不通则痛,发为本病。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强调了长期劳损为该病致病因素之一。
补蚀散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属于中医学“骨蚀”、“瘀血”的范畴。
股骨头之“坏死”是气滞血瘀所致,血液循坏障碍属于“瘀”,局部缺血、郁血、出血、血栓形成都属于“瘀”的范畴。
血瘀气滞,经脉运行不畅而致瘀阻脉络,不通则痛,故髋部疼痛,痛有定处。
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
血虚不能施精于肾,骨失所养,髓枯骨蚀发为本病。
舌脉均为瘀血阻络之候。
因此,只有活血破积、祛瘀行气,才能促进坏死骨的吸收与新骨的形成,活血化瘀法贯穿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医治疗的全过程。
用补蚀散旨在“通其经络,调其气血”,诸药精当配合,具有疏通血脉、祛瘀通滞的功效。
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骨坏死乃由骨内瘀滞或血流阻断所致,而运用活血化瘀之品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研究骨坏死的发病机理,经临床验证,有良好的使血流畅达的作用。
人体内外之通达,气血之运行,阴阳之平衡,无不与经络息息相关。
经络的特殊联系正是外治法所能奏效的途径。
《理瀹骈文》中明确指出:“外治非谓能见脏腑也,然而病之在,各有其位,各有其名,各有其形。
位者阴阳之定也,名者异同之判也,形者凶吉之兆也。
位不能移也,名不能假也,形不能掩也,此即脏腑告我者也,外也皆内也,按其位循其名核其形,就病以治病,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也。
”外治法是中医药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内治法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这一方法因作用直接、疗效迅速、方法简便、毒副作用少而为患者乐于接受,它通过药物施于皮肤、孔窍、腧穴,深入腠理、筋骨,直接吸收,发挥其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治疗上目前尚无理想的方法,但人们已注意到早期诊治的重要性,且许多学者提出分期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基于对其病因上血液运行受阻理论的认识,早期及时有效地应用中医药改善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从而防止早期病变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一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另一侧无明显症状(即Ficat 0期)者,及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治疗后再次髋痛者,应立即行MRI或CT检查,以免坏死加重造成病残。
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血瘀气滞证:髋部疼痛,夜间痛剧,刺痛不移,关节屈伸不利。
舌质暗或有瘀点,苔黄。
(二)肾虚血瘀证:髋痛隐隐,绵绵不休,关节强硬,伴心烦失眠,口渴咽干,面色潮红。
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
(三)痰瘀蕴结证:髋部沉重疼痛,痛处不移,关节漫肿,屈伸不利,肌肤麻木,形体肥胖。
舌质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1.评估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与负重、活动及体位的关系,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卧床休息,下床活动时使用拐杖,避免患肢负重.3.遵医嘱中药熏蒸。
4.遵医嘱中药塌渍。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关节屈伸不利1.评估患者髋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对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协助患者生活所需。
2.遵医嘱蜡疗,协助患者进行髋关节被动锻炼。
3.遵医嘱中药塌渍。
4.遵医嘱中药熏蒸。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
(1)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类药物,饭前温服。
(2)肾虚血瘀证:补益肝肾,行气活血类药物,饭后温服。
(3)痰瘀蕴结证:祛痰化湿,活血化瘀类药物,两餐之间温服。
2.注射给药。
3.外用中药。
(二)特色技术1.中药熏蒸。
2.中药外敷。
3.中药塌渍。
4.中药离子导入。
5.蜡疗。
(三)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1.排尿困难。
(1)遵医嘱艾灸,取中极、关元、气海等穴。
(2)热熨下腹部,配合穴位按摩,取中极、关元、气海等穴。
2.腹胀便秘。
(1)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足三里、大横、天枢等穴。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小肠、脾、胃、交感等穴。
(3)腹部按摩(详见附录2),必要时遵医嘱给予中药贴脐。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疼痛较甚时卧床休息,下床时扶拐或坐轮椅。
2.肾阴虚者室温宜略低,凉爽湿润;肾阳虚者住向阳病室为宜。
3.教会患者正确的睡姿、坐姿,避免下蹲、坐矮凳子、弯腰拾物、前倾系鞋带等动作。
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修订版(2002年版)(1)早期有跛行,髋膝酸痛,僵硬感,活动时痛,休息后好转。
(2)髋部活动受限,最早为旋转受限,以后涉及屈曲、外展和内收,患肢肌肉萎缩。
(3)后期呈屈曲内收畸形。
(4)X线片示骨坏死改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头坏死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建议》)(1)主要标准①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髋关节痛,以腹股沟和臀部、大腿为主,髋关节内旋活动受限且内旋时疼痛加重,有髋部外伤史、应用皮质类固醇史及酗酒史。
②X线改变:a. 股骨头塌陷,不伴关节间隙变窄;b. 股骨头内有分界的硬化带;c. 软骨下骨有透光带(新月征阳性、软骨下骨折)。
X线摄片为双髋后前位(正位)和蛙式位。
③核素骨扫描示股骨头内热区中有冷区。
④股骨头MRI T1加权像显示带状低信号影(带状类型)或T2加权像显示双线征。
建议同时行Tl及T2加权序列,对可疑病灶可另加T2脂肪抑制或STIR序列。
常规应用冠状位与横断位成像,为更精确估计坏死体积及更清晰显示病灶,可另加矢状位成像。
⑤骨活检显示骨小梁的骨细胞空陷窝多于50%,且累及邻近多根骨小梁,骨髓坏死。
(2)次要标准①X线片示股骨头塌陷伴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囊性变或斑点状硬化,股骨头外上部变扁。
②核素骨扫描示股骨头内冷区或热区。
③股骨头MRI示等质或异质低信号强度,伴T1加权像的带状改变。
两个或以上主要标准阳性,即可诊断为0NFH。
一个主要标准阳性或三个次要标准阳性,其中至少包括一个X线片阳性改变,即可诊断为股骨头可能坏死。
(二)疾病分期采用1993年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提出的国际分期标准。
股骨头坏死的ARCO分期0期骨活检证实为骨坏死,其他检查正常。
I期 ECT或MRI确诊,X线片、CT表现正常。
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修订版(2002年版)(1)早期有跛行,髋膝酸痛,僵硬感,活动时痛,休息后好转。
(2)髋部活动受限,最早为旋转受限,以后涉及屈曲、外展和内收,患肢肌肉萎缩。
(3)后期呈屈曲内收畸形。
(4)X线片示骨坏死改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头坏死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建议》)(1)主要标准①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髋关节痛,以腹股沟和臀部、大腿为主,髋关节内旋活动受限且内旋时疼痛加重,有髋部外伤史、应用皮质类固醇史及酗酒史。
②X线改变:a. 股骨头塌陷,不伴关节间隙变窄;b. 股骨头内有分界的硬化带;c. 软骨下骨有透光带(新月征阳性、软骨下骨折)。
X线摄片为双髋后前位(正位)和蛙式位。
③核素骨扫描示股骨头内热区中有冷区。
④股骨头MRI T1加权像显示带状低信号影(带状类型)或T2加权像显示双线征。
建议同时行Tl及T2加权序列,对可疑病灶可另加T2脂肪抑制或STIR序列。
常规应用冠状位与横断位成像,为更精确估计坏死体积及更清晰显示病灶,可另加矢状位成像。
⑤骨活检显示骨小梁的骨细胞空陷窝多于50%,且累及邻近多根骨小梁,骨髓坏死。
(2)次要标准①X线片示股骨头塌陷伴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囊性变或斑点状硬化,股骨头外上部变扁。
②核素骨扫描示股骨头内冷区或热区。
③股骨头MRI示等质或异质低信号强度,伴T1加权像的带状改变。
两个或以上主要标准阳性,即可诊断为0NFH。
一个主要标准阳性或三个次要标准阳性,其中至少包括一个X线片阳性改变,即可诊断为股骨头可能坏死。
(二)疾病分期采用1993年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提出的国际分期标准。
股骨头坏死的ARCO分期0期骨活检证实为骨坏死,其他检查正常。
I期ECT或MRI确诊,X线片、CT表现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