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 格式:ppt
- 大小:711.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九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南湾中学梁静荷【知识与能力】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作者的有关作品,查找相关资料,开展展示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教学方法】以提问引导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阅读、多媒体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1919)导入:回顾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
之前我们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我们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发现还是没办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想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来挽救民族危亡。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还一度恢复帝制。
袁世凯死后,国内军阀割据混战,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思想界还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面对这样混乱的国家形势,一些中国人特别是那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的新出路。
2、要让学生了解在这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阵地?旗帜是什么?(由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旗帜: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新文化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
1915 年9 月,他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这是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
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教案设计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教案设计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适于的学段/年级:(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情况,由三个代表人物和三个代表内容组成: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口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推动新文化运动向前发展。
教材内容的安排可以说是提纲挈领,独巨匠心。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解放运动,为中国社会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教材通过选取三个代表人物来实现这一历史事件,既可以让教材内容形象化、富有趣味,又可以让学生掌握通过了解代表人物把握历史事件的方法。
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在教学中让三个小组完成这些内容。
这样,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这些代表人物,更深刻地理解代表作品。
最后通过总结、填知识结构卡片,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全面整体的掌握。
本课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学生已经接受了合作、探究、表现式的学习方式,具备了进行这种学习的一般能力,并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培养的几个历史教学小助手也比较得力,能独立地有创见地组织、协调本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
大多数学生对近现代史的兴趣比较浓厚,找相关的资料也相对容易,所以完全可以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作者的有关作品,查找相关资料,开展展示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式恰当地选择、整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学习他们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献身的精神。
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西安市航天中学的历史教师韩世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四节的内容《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我的说课共分为十个环节,分别为一说课程标准,二说教学理念,三说教材分析,四说学情分析,五说重点难点,六说学习目标,七说教学策略,八说教学准备,九说教学过程,十说课后反思。
下面进入我说课的第一个环节。
一、课程标准列举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理念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统领全课,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努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整合历史资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评价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教材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的背景下开始的,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挽救中国。
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四、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而且思想文化类型的学习又是学生感到枯燥的。
因此,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提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课堂上多采用学生讨论和交流学习感受的形式进行。
第九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教学目标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学习提纲新文化运动:1915年---1920年1、基本情况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上海创办《新青年》阵地:《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口号: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攻击封建礼教,矛头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打倒孔家店”。
影响:激发了广大新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风暴。
2.代表人物陈独秀:1915上海创办《新青年》,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 主张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鲁迅:《狂人日记》1918 第一篇白话小说树立新文学的典范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
”自我测评P46想一想:“孔家店”指的是什么?答:代表封建专制制度和旧礼教、旧道德的孔子学说。
P49材料阅读:想一想,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为什么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答:在新文化运动中,为了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旧礼教、旧道德,解放人们的思想,陈独秀等人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P49自我测评:请简要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答: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八不主义”,倡导白话文。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用犀利的文字猛烈抨击封建礼教。
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北师大版)设计者:容桂中学邓钧成课标要求:1.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思想探索层面的一课,上承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下接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作思想准备。
本课内容是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主要是初二级学生,初二学生心态比较浮躁,对思想文化类内容学习热情不高。
初二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有一定的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
但是对于当中涉及到的有趣的历史材料或者生活事例感兴趣,恰当运用这些历史材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2、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内课外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借助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提问法,比较法,探究法学法:体验性学习,批判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导入:循环播放由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课代表的历史图片组成的条幅老师:同学们,请看这三幅历史图片,从洋务运动开始,到辛亥革命,我们学习了西方的哪些东西?学生:洋务运动学习了西方的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了西方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