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肠内营养名词解释外科护理学肠内营养是指通过胃肠道直接给予营养物质的一种营养方式,即人体在摄取食物后,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经肠道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
肠内营养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达到相同的效果,如注射胰岛素、硫酸可乐定、氯化钠和碳酸氢钠,以及使用肠外营养液,这些液体包含所有必需的营养成分,可以直接给予体内。
肠内营养护理学是指由护士进行的专业护理活动,其目的是通过科学、有效地向病人提供肠内营养,以促进病人康复和重建生理功能。
肠内营养护理学可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改善营养不良情况,减少看病次数,减少病人在医院停留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且还能减少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
肠内营养护理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诊断、计划、执行和评估。
诊断是根据对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检验结果,确定病人是否需要肠内营养护理,以及如何选择肠内营养物质和形态。
计划是制定肠内营养护理方案,明确病人肠内营养物质的种类及剂量,执行肠内营养护理,包括个人卫生保健、注射药物、给药、营养液添加、监测营养状态等;评估是指护士在病人肠内营养护理过程中,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检验结果,不断评估病情,及时调整肠内营养护理方案,以满足病人的营养需求。
肠内营养护理学的主要策略是“全面照料”,其中包括:护士对病人进行全面的个人卫生护理,如清洁皮肤、消毒皮肤等;注意检查肠内营养护理插管的状况,如检查插管是否正确、插管是否正常移动等;针对病人营养状况,定期检查病人的血液指标,监测病人的营养状况;科学使用肠内营养护理药物,确保病人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及时发现病人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及做好护士护理记录,确保肠内营养护理的质量。
肠内营养护理学涉及的科学内容较多,护士必须具备一定的营养学、肠外营养护理学、药物学、肠内营养护理技术等知识,且要掌握一定的肠内营养护理技能,如插管技术、给药技术、营养液添加技术等。
此外,护士还需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传染病学等知识,以及完善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以此来更好地支持病人的肠内营养护理。
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是指经口、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
目前临床上包括口服营养补充(oral nutrition supplement,ONS)、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 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
肠内营养:是指经消化道给予营养素,根据组成不同分为大分子聚合物(整蛋白)型和小分子聚合物(氨基酸、短肽)型。
根据给予途径的不同,分为口服和管饲。
肠外营养: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白的功能。
所有营养素完全经肠外获得的营养支持方式称为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卒中患者入院时约5%患者存在营养不良,14%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风险。
卒中后营养不良的原因有多种,包括高龄,机体高分解状态,脑干、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神经内分泌和胃肠动力学异常等均是卒中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的重要原因。
营养不良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肺炎及肺部感染、褥疮、胃肠道出血、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显著高于营养正常者。
营养状态与卒中患者的长期临床结局相关。
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达37%~78%。
尽管部分患者吞咽困难可在卒中后1个月内恢复,但是卒中早期的吞咽障碍将明显增加患者误吸及肺炎的风险,减少经口进食的量,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增加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不良预后。
卒中后吞咽障碍是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共识1 吞咽困难及营养不良是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1b级证据),显著增加卒中患者不良预后风险(A类推荐,1a级证据)。
床旁评估应该包括:①吞咽困难的相关主诉;②吞咽器官的感觉、运动、反射、结构的体格检查;③试验性吞咽:令患者吞咽不同量及黏度的食物,通常包括水、稠糊状、固体这三种黏度的食物,观察吞咽过程。
肠内营养定义名词解释肠内营养定义名词解释【导读】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是指通过口服或通过管饲的方式,将营养物质直接送入肠道,以满足机体的能量和营养需求。
相比静脉营养,肠内营养不仅具备安全性和持久性的优势,还能维持肠道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深入解释肠内营养的定义和原理,探讨其及时、适量和多元化的应用,帮助您全面了解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目录】一、什么是肠内营养二、肠内营养的原理三、肠内营养的应用与意义四、肠内营养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五、结语【正文】一、什么是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即通过口服或经胃管、肠管进行营养补充的方式,为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素。
它是一种应用广泛、成熟可行的营养支持方式。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肠内营养已经成为疾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手段。
二、肠内营养的原理1. 肠道动力学:肠道是一个高度活跃的器官,它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通过肠内营养,我们能更好地利用这一理念,提高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增加能量和营养的摄入,促进康复和治疗过程。
2. 肠道屏障功能:肠道黏膜具有屏障功能,能阻止有害物质的入侵。
肠内营养通过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免疫功能和菌群平衡,有助于减少感染、促进营养吸收。
3. 肠道激素:肠道产生许多不同的激素,这些激素参与食欲、胃肠蠕动和能量代谢等生理过程。
通过肠内营养,我们可以更好地调节激素分泌,提高食欲、增加肠道蠕动,从而改善病情。
三、肠内营养的应用与意义1. 临床应用广泛:肠内营养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后康复、消化道疾病、肝胆疾病等情况下的营养不足或无法口服进食的患者。
通过将营养物质直接送入肠道,肠内营养可以满足患者的能量和营养需求,加快康复和治疗过程。
2. 减少并发症发生:相比静脉营养,肠内营养可以维持肠道功能,减少肠道萎缩和黏膜损伤,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肠内营养还能减少感染、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3. 多元化的应用:肠内营养不仅仅是提供能量和营养,还可以通过添加特定的调节剂、增加特定营养素的摄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效果。
肠内营养pptPPT课件•肠内营养基本概念与重要性•肠内营养制剂类型及特点•肠内营养实施方法与技巧目录•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策略•总结与展望01肠内营养基本概念与重要性肠内营养定义及分类定义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通过胃肠道途径提供营养物质的一种营养支持方式。
分类根据营养物质的给予途径,肠内营养可分为口服和管饲两大类。
其中,管饲又可分为鼻胃/肠管、胃造瘘和胃空肠造瘘等途径。
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但存在营养不良或不能进食的患者,如手术后、创伤、感染等患者。
禁忌症严重胃肠道功能障碍、严重腹腔内感染、严重应激状态等患者不宜使用肠内营养。
营养支持免疫调节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肠内营养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01020304提供全面的营养物质,满足患者的能量和蛋白质需求,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菌群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降低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02肠内营养制剂类型及特点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无需消化即可直接或接近直接吸收,成分明确,营养全面。
提供必需脂肪酸和能量,维护身体机能。
提供能量,维持血糖水平。
满足身体对微量营养素的需求。
氨基酸或多肽类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整蛋白或蛋白水解物形式提供,适合胃肠功能较好的患者。
蛋白质来源营养均衡口感和耐受性提供全面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较好的口感和胃肠道耐受性,提高患者依从性。
030201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蛋白质组件脂肪组件碳水化合物组件维生素和矿物质组件组件型肠内营养制剂提供高质量的蛋白质,满足特定患者的需求。
提供能量,可根据患者需求调整用量。
提供必需脂肪酸,可用于调节能量密度和口感。
提供全面的微量营养素,可根据患者需求进行个性化配置。
9 肠内营养相关知识
——代迎春凡胃肠道功能正常或存在部分功能者,营养支持时应首选肠内营养(EN)。
肠内营养制剂经肠道吸入肝,在肝内合成机体所需的各种成分,整个过程符合生理。
肝可发挥解毒作用,食物的直接刺激有利于预防肠粘膜萎缩。
保护肠屏障功能。
食物中的某些营养素,可直接被粘膜利用,有利于其代谢及增生。
肠内营养无严重并发症,也是明显的优点。
(一)肠内营养制剂:为适合机体代谢的需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及其分解产物,也含有生理需要量的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EN制剂大致可分成两类。
1.以整蛋白为主的制剂:其蛋白质源为酪蛋白或大豆蛋白,碳水化合物源为麦芽糖,脂肪源为玉米油或大豆油,不含乳糖,使用于胃肠道功能正常者。
2.以蛋白水解产物(或氨基酸)为主的制剂:其蛋白质源为乳清蛋白水解产物,肽类、碳水化合物源为低聚糖,脂肪源为大豆油也不含乳糖。
适用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者。
(二)肠内营养的实施:最常用的是鼻胃管,也有鼻十二直肠管。
营养液可直接进入肠道,空肠造口管也是常用的输入途径。
营养液温度约在38℃。
输入应缓慢、匀速,常需要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
初用时50ml/小时,每8~12小时后逐次增加浓度及加快速度。
约3~4天后达到全胃,即100ml/小时,一天总液量约2000ml。
要避免一次
大量推注营养液,以免发生腹胀、腹泻,室温较低时要将营养液适当加温。
(三)并发症的预防:肠内营养的并发症不多,也不严重,主要有:
1.误吸:预防措施使病人取30°半卧位,输营养液后停输30分钟,若回抽液大于150ml时考虑由胃潴留存在。
应暂停鼻胃管灌入,可改用鼻肠管输入。
2.腹胀、腹泻:发生率3%~5%,与输入速度及溶液浓度有关,与溶液的渗透压也有关。
输注太快是引起症状的主要原因,故应缓慢输入。
因渗透压过高所致的症状,可酌情给予阿片酊等药物以减慢肠蠕动。
肠内营养相关知识考试题
姓名:
1、肠内营养制剂:为适合机体代谢的需要,包括()、
()、()及(),也含有生理需
要量的()、( )和( )。
2、EN制剂大致可分成两类()
()。
3、营养液温度约在()。
输入应()、
(),常需要()控制输液速度。
4、初用营养液时应()ml/小时,每()小时后逐
次增加浓度及加快速度。
约()天后达到全胃,即
()ml/小时,一天总液量约()ml。
5、要避免()推注营养液,以免发生()、(),
室温较低时要将营养液适当加温。
6、输入营养液的并发症()、()。
7、预防输入营养液发生误吸的措施是使病人取(),
输营养液后停输()分钟,若回抽液大于()ml
时考虑由胃潴留存在。
应暂停()灌入,可改用
()输入。
8、腹胀、腹泻:发生率3%~5%,与()及()
有关,与()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