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5
- 格式:pdf
- 大小:314.16 KB
- 文档页数:5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红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主要表现为“风湿痹痛”,属于“风邪侵袭”、“湿浸筋骨”,“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采用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炎症、改善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具体方法。
一、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手脚发冷等症状,疼痛感较重,多在天冷加重。
舌质胖大,苔白滑。
脉象偏缓、沉紧。
2、风湿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寒湿外侵而引起的风湿湿痹。
病变多累及肢体关节,其特点是疼痛多于肿胀,疼痛酸痛或楚痛较多。
有时疼痛之处可见有红肿,不大,常有厌风怕冷,口舌粘滞,大便不解,小便清长等症状。
舌质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浮缓。
3、湿热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湿热客于经络而致的湿热痹痛。
病变病变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疼痛剧烈,热重,热痛凶猛,红肿明显。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滑数。
4、血瘀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变形、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多在天气湿重时加重。
舌质暗紫或青,苔紫黯或白腻,脉象沉细。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风寒湿痹型治疗重点在于祛风散寒,舒筋活血。
常用穴位有风池、大椎、太冲、阳陵泉等,主要配伍取穴配伍为大椎、风池、太冲、阳陵泉。
(2)风湿湿痹型特点是抑制风湿、舒筋活络。
常用穴位有风池、曲池、阳关、养老等,主要配伍取穴为曲池、风池、阳关、养老。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按摩,调理气血、舒筋活络,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改善关节功能。
适用于风寒湿痹型、风湿湿痹型。
3、草药疗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常用的中药有羌活、细辛、川芎、桂枝、桑枝、乌药、乌梅、当归、川芎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调理身体,促进疾病康复。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疾病,中医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可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缓解炎症,改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肿意膏穴位贴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观察徐敏敏;刘绍凡;王定菊【摘要】目的观察自制肿意膏穴位贴敷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口服依托考昔120 mg,每日1次,治疗组则在口服依托考昔的基础上加用我院自制的肿意膏穴位贴敷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d.结果治疗组总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90.00% (P< 0.05);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意膏穴位贴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有效率高,可快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症状,在降低血尿酸、减轻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8(027)001【总页数】3页(P112-114)【关键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肿意膏;穴位贴敷;湿热痹阻;依托考昔【作者】徐敏敏;刘绍凡;王定菊【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21;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21;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7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多由尿酸钠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引起[1]。
近年来,本病发病持续增高,主要与人们膳食饮食结构的改变、营养物质的过度摄取有关[1-3]。
痛风可使患抑郁症[4]、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5]的风险增高,且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该病起病急剧,疼痛呈撕裂样、刀割及咬噬样,患者强迫体位,辗转难眠甚至痛不欲生。
现代医学目前对该病尚无根治疗法,而中医中药在治疗本病具有显著的优势[6]。
笔者近期在口服依托考昔基础上加用肿意膏穴位贴敷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õ临证心得õ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8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510405) 李思宁广州市中医医院(510130) 魏丹蕾 笔者从1992~1997年采用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风湿痹型18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全组1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例。
年龄43~62岁,病程2d~9a。
全部病例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参考标准”(《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
尿酸(U A)480~930L mol/L,其中单侧跖趾关节受累9例,耳轮、跖趾关节上有痛风结石5例,尿路结石6例,受累关节X线检查见骨质有穿凿样透亮缺损者8例,有明显诱因(受寒、劳累、饮酒、高嘌呤饮食、药物、创伤等)者12例,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者8例。
其中风湿痹证8例,湿从热化8例,湿从寒化2例。
2 治疗方法治疗采用张仲景《金匮要略》治历节病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药用:桂枝12g,芍药9g,甘草6g,麻黄6g,生姜15g,白术15g,知母12g,防风12g,制附子6g。
对于湿浊热化,关节红肿热痛甚者,或伴发热者加水牛角30g,泽泻15g,黄柏12g;对于湿从寒化,关节剧痛,红肿不甚,得热则减者加川乌9g,草乌9g,独活15g。
全方12味,兑水500ml煎至150ml,日2服。
疗程30d。
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休息,多饮水、戒烟酒、低嘌呤饮食。
3 治疗结果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卫生部药政局1987年制定的中药治疗痹证的临床研究原则而制定。
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关节活动正常,U A<416L mol/L, WBC、ESR正常,随访仍正常。
显效:全部症状消除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血尿酸降至正常,但随访有复发。
好转:主要症状基本消除,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进步,生活劳动能力有所恢复,U A较治疗前下降20L m ol/L以上,但未能降至正常。
139CH INA FO REIGN MEDIC AL TRE ATMENT 中外医疗中 医 中 药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致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以及在病程后期出现肾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实质病变。
针对其发病特点,运用四妙散加味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1 临床资料56例病例均符合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2例,女性16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0岁。
病程4d~20年,平均4年。
男性多于女性。
2 治疗方法加味四妙散:苍术10g,黄柏10g,薏米30g,牛膝15g,防风10g,秦艽10g,威灵仙10g,地龙10g。
随症加减,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15g,乳香10g,没药10g;病程较长者加川芎10g,鸡血藤15g,丹参15g;关节屈伸不利者加木瓜12g,伸筋藤15g;以上方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早晚各1次,1周为1个疗程。
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低嘌呤饮食,抬高患肢。
每天记录关节肿痛情况,1周后观察患者血尿酸、血沉、血脂、肝肾功能等情况,与治疗前做对比。
3 治疗结果(1)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血尿酸、血沉正常。
显效:全部症状消除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血尿酸明显降低。
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除,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好转,生活不能自理转为能够自理,血尿酸有一定降低。
无效:和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进展,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2)临床疗效:治疗1~3个疗程后,临床治愈10例,显效25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9%。
起效时间为1~4d,平均3d。
4 病案举例病例1:罗某,男,43岁,2010年9月28日就诊,主诉反复双跖趾关节红肿热痛6年余,复发并加重1周,2010年9月21日下午突发双趾关节剧痛,红肿热痛,行走困难,口渴,烦闷不安,舌质红,小便黄,苔黄腻,脉弦滑。
风湿性关节炎关(痹症)的治疗处方(一)1、物组成:五步蛇20(单位以克计,下同),川,草乌各10,青风藤,络石藤,当归,牛膝,千年健各18,羌活,独活各16,青木香,地风皮,甘草,干姜各12。
药物加减:肩周炎加丹参30,麻黄10,陈皮10;劲椎增生加:根30~40 ;腰椎椎加:香咐子,杜仲,元胡,川断各10;坐骨神经痛加:威灵仙,鸡血各20,海风藤15,红花10,牛膝,独活加至25。
症见麻木不仁者加:木瓜15,苡仁10;湿重于风者加苍术,木通,路路通各15;风重于湿者加:防风,白芷各15,秦艽10;寒冷痛甚者加:咐子,细辛,桂枝,海风藤各10;红肿发热者加:丹皮,丹参,秦艽,银柴胡各15,去五步蛇,川,草乌;关节畸形者加:僵蚕15,蜈蚣15条;类风湿加:乌梢蛇,全蝎,蜈蚣,赤芍,丹参各10。
制用方法:取高粱酒2500ml,侵泡以上药物24小时以上,置陶罐中,以文火煎至药液1000ml 时取出药液,药渣再煎,共煎3次,将3次药液(药渣弃取不要)合并再煎至药液约剩2000ml 时,密封保存。
每日服3次,每次50~75ml,轻者2周,重者1月痊愈。
临床适宜治疗:风湿,类风湿,劲肩腰腿痛等一切由风寒湿诸邪引发的各种痹症。
2.2 迁延不愈,多为正虚 RA迁延不愈,使气血伤耗,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的证候;由于正虚邪去复感者亦不少见。
故此阶段需以扶正固本为主,兼以驱邪。
扶正是为调理阴阳,使气血流通,增强抗病能力。
方药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2.3 知常达变,用药切记灵通对于辨证治疗,也应辨证地予以灵通之法,临床上除对证用药外,可针对性地配以某些专用药物。
(1)功效:①鹿角胶、龟版胶属骨胶类药物,为有情之品,功能温强任督,壮骨充髓,对类风湿关节炎晚期有骨节肿大,骨质疏松,软骨缺损,运用龟鹿二胶起重要作用。
②水蛭属有情之品,祛邪不伤正,多用于寒热交错,虚实相兼之血瘀所致的关节肿痛诸症。
③双花、连翘两者既能清气分之热,又可解血中之毒,对类风湿关节炎,热胜型之顽固疾患,大量服用甚为有益。
朱良春治疗痛风经验应用体会标签:名医经验;朱良春;痛风因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习,笔者有幸跟随首批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学习,侍诊朱老左右1年,耳闻目睹,获益匪浅。
朱老擅治疑难病证,尤以善用虫类药和善治痹证著称,首倡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2011年,蒙朱老之女朱婉华院长相邀,参加南通良春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痛风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师姐更将先生经验悉数相传,精心指导。
2年来,笔者以朱老经验治疗痛风数十人,均获良效。
现举验案三则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案例1:患者,男,36岁,已婚,工人,2011年6月30日初诊。
1周前右膝关节痛,服别嘌醇后膝痛除,近4 d右大趾跖趾关节肿痛,活动受限,艰于行走。
2003年8月患痛风,反复发作,此次为第2次发病,平时服别嘌醇。
每日抽烟1包,饮黄酒1斤,口味喜咸。
查:血压160/13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84次/min、律齐,右足第一趾跖关节红肿压痛明显,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红细胞沉降率(ESR)11 mm/h,C-反应蛋白(CRP)29.7 mg/L,血尿酸(UA)267.8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69.6 U/L,三酰甘油(TG)2.53 mmol/L,心电图ST-T改变。
超声示:脂肪肝、胆囊多发性结石。
辨证:湿热蕴结,浊瘀痹阻。
治宜清热泄浊、化瘀通络。
以朱老经验方出入:土茯苓40 g,萆薢30 g,薏苡仁20,泽兰、泽泻各30 g,当归10 g,桃仁10 g,红花10 g,豨莶草30 g,徐长卿15 g,威灵仙30 g,鸡血藤20 g,乌梢蛇10 g,地龙10 g,秦艽10 g,汉防已10 g,炒延胡索20 g,炙蜈蚣2条,炙全蝎3 g,虎杖20 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苯酯丙脯酸5 mg,每日1次。
戒烟酒,清淡低嘌呤饮食,适当多饮水。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住院患者。
一、浊瘀痹(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浊瘀痹。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编码为:M10.9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浊瘀痹(痛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浊瘀痹(痛风)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蕴结证
寒湿痹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浊瘀痹(痛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浊瘀痹(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浊瘀痹(痛风)的患者。
2.疾病分期为急性发作期的患者。
3.继发性痛风患者,痛风间歇期、慢性期和肾脏病变期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受累关节X线片、关节超声、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全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双能CT、电解质、血粘稠度、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核抗体(ANA)、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环瓜氨酸抗体(CCP)、HLA-B27、24小时尿尿酸、关节液培养等。
(八)治疗方法
1.基础治疗
2.辨证论治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2)寒湿痹阻证: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3.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4.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关节红、肿、热、痛等主要症状改善。
2.血沉、c反应蛋白、血尿酸等相关指标较入院时好转。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时,退出路径。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合并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该路径。
二、浊瘀痹(痛风急性发作期)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浊瘀痹(痛风)(ICD-10编码:M10.99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