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肝海绵状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2
肝脏血管瘤的CT及MRI影像诊断 张涛发布时间:2023-07-05T08:38:08.170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8期 作者: 张涛[导读]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610021
肝脏血管瘤是一种发生于肝脏的常见良性肿瘤,包括毛细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分型,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肝脏血管瘤是一种临床症状并不明显的良性肿瘤疾病,患者患病后大多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腹部不适或者腹部包块,在临床诊断中仅凭借问诊触诊等方式很难精准了解患者肿瘤情况,肝脏血管瘤是一种肝脏内大量动静脉血管畸形构成的团状结构,因此在诊断中应用影像学检查是相对较好的检查方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是影像学检查中比较精准的诊断方式,有助于为肝脏血管瘤的后续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一、什么是肝脏血管瘤?肝脏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病人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常在B超检查或在腹部手术中发现。尚无证据表明其有恶变可能。肝脏血管瘤按病理可分为4型,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肝脏血管瘤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①激素刺激学说: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是血管瘤的一种致病因素。②先天性发育异常:肝脏血管瘤的发生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肝脏血管瘤。③其他学说:有人认为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二、肝脏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肝脏血管瘤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当血管瘤增至5cm以上时,可出现下列症状:①胃肠道症状:右上腹隐痛和/或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等消化不良症状。②腹部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位听诊时,偶可听到传导性血管杂音。③肝脏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多为生长于肋弓以下较大的肝脏血管瘤因外力导致破裂出血。④压迫症状: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⑤Kasabach-Merritt综合征:血小板减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异常。其发病机制为巨大血管瘤内血液滞留,大量消耗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Ⅱ、V、Ⅵ和纤维蛋白原,引起凝血机制异常,可进一步发展成DIC。⑥其他:游离在肝外生长的带蒂血管瘤扭转时,可发生坏死,出现腹部剧痛、发热和虚脱。个别病人因血管瘤巨大伴有动静脉瘘形成,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力衰竭。三、肝脏血管瘤的CT影像诊断(一)CT的介绍CT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其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二)CT诊断在肝脏血管瘤的应用CT诊断以其方便、快捷、检出率高等优点,目前已成为除超声之外最常用于肝脏血管瘤的检查手段。肝脏血管瘤多为肝动脉供血且瘤体富含血管,当CT增强扫描时表现为瘤体内不同程度的增强现象。由于腔壁内一般无肌肉组织,进入腔内造影剂停滞较久且逐渐弥散,故在CT扫描中表现持续延迟强化。典型CT表现:①小血管瘤:病灶直径大多小于2~3 cm,动脉期或(和)门脉期病灶表现为整体一致的明显均匀强化,延迟期病灶持续强化,呈等或稍高密度。②经典型血管瘤:直径多为3~5cm,临床上最常见。CT平扫病灶呈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动脉期或(和)门脉期病灶出现边缘结节状及斑片状强化,随时间进展,强化病灶逐渐融合并向中心扩展,呈“向心性强化”;约5 min后病灶呈等或稍高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表现为“快进慢出”的特点。③巨大血管瘤:病灶直径多大于5.0 cm,动脉期或(和)门脉期病灶周边结节状强化,并随时间逐渐融合,到延迟期病灶大部分呈等密度,但中心始终见低密度不强化区域。这与巨大血管瘤中心常伴纤维化、血栓、钙化形成有关。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表现不典型的血管瘤CT检查常易发生漏诊或者误诊。此外,当微小血管瘤发生在肝左叶时,由于肝左外叶小而薄的特点,且受周围胃、肠等空腔脏器影响,超声及CT检查往往不易发现。
CT及MRI诊断肝细胞肝癌病人的临床价值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CT及MRI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比较优势。
通过对不同阶段肝细胞肝癌的CT及MRI诊断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结合病例分析,揭示了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CT和MRI在肝细胞肝癌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进一步完善CT和MRI技术在肝细胞肝癌中的应用,并探讨更加精准、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CT及MRI在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中具有巨大的临床意义,为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 CT, MRI, 肝细胞肝癌, 临床诊断, 阶段诊断, 病例分析, 研究意义, 临床应用, 诊断方法, 未来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也是全球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数十万HCC病例被确诊,并且患者的生存率极低。
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对于提高HCC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CT和MRI作为常用的成像技术,在HCC的临床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CT通过X射线成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对肝脏结构的观察效果明显。
而MRI则利用磁共振原理,获得更加详细的影像信息,能够准确显示HCC的位置、大小和特征。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CT和MRI在HCC 的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尤其是在肝脏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评估中,CT和MRI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认可。
本研究旨在探讨CT及MRI在HC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并比较二者在诊断HCC方面的优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CT及MRI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特点和优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通过对不同阶段肝细胞肝癌的CT 及MRI诊断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寻找最合适的影像学技术应用于不同阶段肝细胞肝癌的诊断,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月 第3卷第1期CT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肝细胞肝癌的鉴别中的应用价值黄震升(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 重庆 401121)【摘要】目的:分析CT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与肝细胞肝癌(HCC)的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接收的9例HAML患者(HAML组)以及23例HCC患者(HCC组),对其两组患者的CT 诊断状况进行比较。
结果:HAML组病灶直径短于HCC组;HAML组中心血管影发生率高于HCC组;HAML组假包膜发生率低于HCC组;HAML组平扫CT值低于HCC组;HAML组动脉期CT值低于HCC组;HAML组门静脉期差值高于HCC组;HAML 组的门静脉期与动脉期差值高于HCC组,数据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CT检查,能够显示HAML 所具有的脂肪成分,增强扫描逐渐呈现“快进慢出”的强化模式,且内部显示有粗大血管影,没有假包膜,可以与HCC 实施鉴别。
【关键词】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细胞;肝癌;CT;鉴别【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01-0148-02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 A M L),其作为较为罕见的一种肝脏良性肿瘤,通常具有较为复杂的病理组成成分,临床上诊断过程中,通常会误诊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 C C)[1]。
为此,我院选取了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接收的9例H A M L患者以及23例H C C患者,对其实施C T扫描的鉴别价值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接收的9例HAML患者(HAML组)以及23例HCC患者(HCC组),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且通过手术或者穿刺确诊。
其中,9例H A M L患者,男3例,女6例,年龄在36~63岁,平均(49.5±13.5)岁,其中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2例,无7例,具有肝硬化患者2例,无7例;23例HCC患者中,男14例,女9例,年龄在33~70岁,平均(51.5±18.5)岁,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20例,无3例,有肝硬化患者21例,无2例。
MSCT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思路总结发表时间:2019-03-11T15:01:57.25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2期作者:张代贵[导读] 目的:探究在肝脏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应用MSCT灌注成像的价值。
(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荆门 448000)【摘要】目的:探究在肝脏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应用MSCT灌注成像的价值。
方法:将2015年1月到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MSCT灌注成像检查的疑似肝脏肿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肝脏肿瘤类型不同对其进行鉴别和分析,并观察MSCT灌注成像的应用价值。
结果:本组入选的疑似肝脏肿瘤患者,最终均通过手术病理做出证实,而MSCT灌注成像结果则完全符合。
结论:将MSCT灌注成像应用于肝脏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其具有显著的价值,故值得推广。
【关键词】肝脏肿瘤;MSCT灌注成像;鉴别诊断;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2-0112-01肝脏肿瘤类型较多,包括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等,作为肝脏部位的占位性病变,癌变发生后恶性程度极高,容易对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因此临床需要及时对患者开展有效的诊断和鉴别,以期临床按照患者的诊断结果调整对应的治疗方案,进而促进患者得到有效恢复[1]。
本次研究则以笔者工作实际情况为背景,在2015年1月到2018年3月之间,对MSCT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做出分析,现将研究详情做出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5年1月到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MSCT灌注成像检查的120例疑似肝脏肿瘤患者(疑似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3例、疑似肝转移瘤患者40例、47例患者为疑似肝细胞癌)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疑似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32±2.14)岁,其中女性共计14例,其余19例为男性,患者的病灶最大直径为(4.23±0.62)cm;其中疑似肝转移瘤患者40例,其病灶的最大直径为(4.26±0.81)cm,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32±2.14)岁,男女分别有30例和10例;疑似肝细胞癌患者47例,患者的病灶最大直径为(6.56±0.69)cm,其年龄均值为(53.62±2.06)岁,其中女性患者共计9例、其余38例患者均为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