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17.21 MB
- 文档页数:102
肝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1、胆囊结石1-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胆囊内结石呈强回声,伴有声影,结石大小不一。
腹部CT扫描可见高密度结石影像。
MRI检查可见低信号结石。
1-2 附件:无2、脂肪肝2-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回声增强,肝间隙变宽,肝实质回声减低,肝表面光整。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密度增高。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2-2 附件:无3、肝癌3-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内单个或多个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内部回声不均。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内低密度或高密度肿块,边界不清。
MRI检查可见肝脏内信号异常区域,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3-2 附件:无4、肝囊肿4-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内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光整。
腹部CT扫描可见低密度无增强区域。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4-2 附件:无5、肝硬化5-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弥漫性密度减低,延迟相强化。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5-2 附件:无6、肝血管瘤6-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内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内低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6-2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肝脏:指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和消化器官,负责合成、分泌和代谢多种物质。
2、超声波检查:一种利用超声波的传播和回声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诊断方法。
3、腹部CT扫描: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获取人体腹部内部结构的图像的诊断方法。
4、MRI检查:通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和磁场的作用,来获得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详细图像。
附件:无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肝脏:指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和消化器官,负责合成、分泌和代谢多种物质。
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肝脏的实性病变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根据影像学
的表现特点,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类:
1. 囊肿:肝囊肿是肝脏中最常见的良性实性病变。
在影像
学上通常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
无壁结节或间隔。
囊肿的内部多为液体或稀薄液体。
2. 血管性病变:包括肝脏血管瘤、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等。
肝脏血管瘤常呈多发性结节状病变,具有良好的强化性质,动脉期呈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低密度。
肝脏海绵状血
管瘤则呈点状或条状高密度灶,常伴有钙化。
3. 炎症性病变:包括肝脏脓肿和肝脓肿。
肝脓肿通常呈圆
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周围可伴有水样密度
区域,与肝周的间隙相通。
4. 脂肪肝:肝脏脂肪肝是指肝脏中脂肪含量增多,形成脂
肪团块。
在影像学上,肝脏脂肪肝呈现为肝脏密度的改变,肝脏密度减低,呈现高密度的脂肪沉积。
5. 肝脏肿瘤:包括肝细胞瘤、肝转移瘤和肝内胆管细胞瘤
等恶性实性病变。
肝细胞瘤通常是单发病变,呈均质的低
或等密度,周围可有强化环。
肝转移瘤则是指其他器官恶
性肿瘤转移到肝脏,呈多发性结节状病变,常伴有门脉和
肝动脉的强化。
此外,还有一些罕见的肝脏实性病变,如肝内胆管纤维化症、肝内胆管扩张和孤立性肝输尿管等,它们的影像学表
现也各有特点。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肝脏实性病变分类及
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具体还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
史等进行综合判断。
肝脏脂肪瘤与血管瘤共存1例影像学表现患者,男,70岁。
曾于1989年体检发现肝内多个强回声型血管瘤。
间段随访观察10余年。
于2004年3月行内镜检出胃癌而入院。
彩超检查:肝大小正常,肝实质内散在大小不等强回声结节,弥漫,最大于右后叶膈面,大小为7.5cm×5.9cm×4.6cm,内部以强回声为主且不均匀。
CDFI:于肿物内探及低速动脉性血流及带状频谱。
超声诊断:肝内多发实性肿物,良性可能,血管瘤可能性大。
MR:肝右叶后段、肝左内叶两类圆形短T1长T2信号,大小5.4cm×4.9cm,3.0cm×2.8cm,内部信号不均匀。
脂肪抑制后T1为低信号。
肝内散在圆形大小不一多处长T1长T2信号,直径0.2~3.0cm。
静脉注射Gd-DTPa15ml后扫描,肝右后段类圆形长T1信号,其内信号不欠均,见网格状强化影,周边见受压移位血管影,大小6.0cm×4.1cm。
另见右后叶两处类圆形随时间延迟,由周边渐向中心部强化,边界清,直径1.9cm×3.3cm。
另见肝内多处类圆形长T1信号,无强化,大小不等,直径0.3~2.1cm。
诊断:肝内多发占位病,血管瘤,右后叶占位转移?手术所见:胃窦部黏膜内癌;肝表面较多弥漫的黄色结节,右后叶灰黄色肿物,质软,切除。
术后病理,多发脂肪瘤。
讨论肝脏脂肪瘤为少见的良性间叶性肿瘤[1],术前明确诊断困难。
需与以下鉴别:①肝局灶脂肪肝:呈楔形或不规则形,无占位效应,有正常血管穿行于病灶内,而脂肪瘤呈瘤样,强回声,境界清。
两者鉴别容易。
②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富含脂肪,且成分复杂,分布不规律,强回声型为主或不均匀强回声团块,依照其不同含量脂肪、异常血管、平滑肌成分,影像表現多样化,以脂肪成分为主的与肝脂肪瘤难分辨,多呈强回声,可均匀或不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常可检出较多血流束[1];另有学者[3]提出由于脂肪的声衰低于平均水平,且声波在脂肪中的传播速度低于肝组织的平均速度,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远侧的肝包膜与膈面向外轻度膨隆或中断移位。
肝门部病变影像学表现
肝门部病变影像学表现
⒈概述
在肝门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中,我们主要观察肝门部的结构、
形态和密度等方面的变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常见的肝门部病变并描
述其影像学表现。
⒉肝脓肿
肝脓肿是肝门部病变中常见的一种表现。
其影像学特点包括:
肝内低密度区域,边缘模糊,有时可见脓肿壁。
肝脓肿多为单发,
但也可多发或合并其他病变。
⒊肝血管瘤
肝门部的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
其影像学特点包括:肝门部肿块呈均匀强化,瘤体内可见充盈不良的血管,边缘光滑清晰。
血管瘤一般为多发、较小的病变。
⒋肝囊肿
肝门部的肝囊肿常见且多为良性。
其影像学特点包括:肝门部
囊性病变,低密度,边缘光滑,壁薄且均匀。
肝囊肿一般为单发或
多发,大小不一。
⒌肝内胆管结石
肝门部的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其影像学特点包括:肝内胆管内可见高密度的结石影,胆管扩张,周围肝实质密度升高。
结石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
⒍肝内胆管癌
肝门部的肝内胆管癌是一种恶性肿瘤。
其影像学特点包括:肝
内胆管扩张,可见肿块影,密度不均,边缘不规则。
癌变常伴有肝
门部淋巴结转移。
⒎附件
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肝门部病变的影像学示意图和典型病
例影像。
⒏法律名词及注释
●影像学特点:指特定疾病在影像学上的表现特点。
●肝内胆管:指位于肝脏内部的胆管系统。
●扩张:指血管或管道的径向增大。
●转移:指病变从原发部位扩散到其他部位。
肝脏低回声血管瘤的超声诊断标准
肝脏低回声血管瘤的超声诊断标准如下:
1. 形态特征:低回声血管瘤通常为单个,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直径一般在1-6cm之间。
2. 内部回声:低回声血管瘤内部回声不均匀,呈团块状分布,常见的回声特点为混合回声,其中含有高回声斑点,可伴有点状和暗低回声区。
3. 血流信号:低回声血管瘤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中可见明显的内部血流信号,呈不规则形、分布不均。
4. 壁内纤维间隔:低回声血管瘤壁内可见纤维间隔,呈横行或交错形态,间隔与肿块相连,类似黄褐色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诊断标准仅供参考,诊断应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
对于可疑情况,建议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