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92.93 KB
- 文档页数:4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前言贵州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于贵州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过去几年里,贵州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从生态建设的背景、政策措施、成果等方面,全面探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背景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
然而,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贵州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的严峻挑战。
出现了一些典型的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贵州开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并以此为基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政策措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贵州省制定并实施了生态保护红线政策。
该政策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了生态保护的边界和范围,严格控制了开发和建设活动。
这有效保护了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环境,减少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可能性。
物种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贵州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了保护物种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贵州省设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
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得以推动,有效保护了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绿色发展政策引导贵州省实施了一系列绿色发展政策,以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例如,贵州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农业,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减少环境污染等。
环境监督和执法力度加强贵州省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监督和执法力度,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置。
这为贵州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也对一些不良的发展行为起到了震慑作用。
成果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过去几年来,贵州省大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和推进生态修复,贵州的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空气质量逐渐改善等。
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突破贵州省众多的自然保护区为物种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和管理体系,保护了大量珍稀濒危物种,提升了生物多样性水平。
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贵州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也是建设美丽贵州的要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贵州建设可持续发展一、文明建设的提出背景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然结果。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永恒地发展下去。
而如今,人类频繁的活动以致大自然受到严重破坏,伴随着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建设生态文明与全球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贵州发展的重要意义贵州省较其他省区其环境资源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贵州省的发展道路必须要考虑贵州自身的特殊性。
首先,贵州具有多山的的地形,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其次,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丰沛的降水条件造就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再次,贵州相对封闭的地理条件和多民族聚居的人口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其复杂的地质条件也使得贵州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所以说,贵州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前提是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地处大西南地区,远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生产活动的不断加强,工业发展进程越来越快,使珠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其不良后果正在显露出来。
针对这些情况,为实现整个珠江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全球有限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贵州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3年,贵州遭遇了严重的特大干旱。
地处贵州西部和南部的黔西南、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几个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区域时此次大旱的重旱区。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贵州省处于中国西南地区,其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都非常丰富,是一个重要的农业、旅游、工业基地。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家园,贵州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保护区贵州省已经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三项重点生态工程,把原来的农田退役作为生态保护区和森林草原。
同时,贵州也大量发展旅游业,建设了许多国家公园,扩大了有保护意义的区域,从而种植更多的植被。
二、发展绿色经济贵州省在紧固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不忘发展经济。
当地政府推出了许多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计划。
比如,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环保建材等领域都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加强环境监管对于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给予严厉的治理和处罚,对图谋在环境上“钻空子”的企业,加大对其的处罚力度,以此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加大公众宣传教育贵州省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众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意识。
同时,也鼓励公众在生活生产中做好垃圾分类、少用一次性用品、随手关灯等简单的生态行为,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联合相关部门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贵州省有关部门全力以赴,与大力发展经济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共同达成,连接本地优质资源并运用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两不误的共荣发展。
此外,联合环保等部门共同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和保护,使生态文明建设更有力度和保障。
总之,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使贵州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绿色、环保、健康,促进了区域绿色发展。
希望今后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
27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10月上旬刊历经二十年的西部大开发,贵州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轮西部大开发,贵州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资源优势转变为了经济优势。
第二轮西部大开发,贵州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对外开放等方面获得多个西部第一、全国第一。
本文通过整理分析贵州在西部大开发二十年的数据资料,归纳总结贵州西部大开发二十年的成就与创举,总结经验、提出问题,为下一轮西部大开发贵州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西部大开发的贵州创举1999年,中共中央明确了西部大开发的方针。
2000年,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
200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做出了部署。
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贵州省出台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初步意见》,提出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六项基本任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贵州省西部大开发在不同阶段取得的成就(一)贵州第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成绩1、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1999年至2009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从937.5亿元增长到3913.27亿元,年均增长15.36%,高于14.45%的全国水平;人均GDP从2545元增长到10971元,年均增长15.73%,高于全国13.75%的水平;工业增加值从294.42亿元增长到1252.67亿元,年均增长15.58%,高于全国14.39%的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96.04亿元增长到1170.29亿元,年均增长19.56%;进出口总额从54763万美元增长到230732万美元,年均增长15.47%。
从1999年到2009年,三次产业比从29∶37∶34转变为14∶38∶4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
贵州生态文明探路调研报告贵州生态文明探路调研报告一、引言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素有“山水林田湖草”丰富资源、壮丽山河和独特民俗风情为世人所称颂。
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贵州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为了探索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经验,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二、生态资源贵州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高山、丛林、溪流和湖泊等,这些资源为贵州打下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基础。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贵州的许多地方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水污染、土壤侵蚀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经验1.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贵州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和政策,例如《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这些文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督促企业和个人严格遵守环保法规。
2.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贵州省政府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鼓励企业转型升级,采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在贵安新区建设了多家清洁能源企业,并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等领域,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找到了良好的平衡点。
3.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贵州省政府加强了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工作,通过组织宣传活动、开展科普教育、设置生态文明课程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通过媒体和网络等渠道,向社会传递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价值观,引导公众理性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
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然不够到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污染和破坏现象。
2.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完善,一些生态保护项目缺乏资金和人力支持。
3.公众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仍然较低,一些人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仍然不够重视。
五、建议1.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治理。
2.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为生态保护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支持。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及启示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山地和丘陵面积占92.5%,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平均降雨量120________毫米左右。
森林覆盖率达48%,生物种类繁多。
生态区位重要,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贵州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就亲自倡导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毕节试验区,对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率先探索,走在西部地区前列。
随后全省各地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区域发展战略来推进,形成了多个试验区同时试验、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日前,贵州省获批建设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这是国家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呈现“高、快、实”的特点,多措并举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探新路、作示范,持续释放“生态红利”,促进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和谐,百姓富和生态美的共生。
一、主要做法、经验(一)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1.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20________年,贵阳市出台了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立法。
近年来,贵州省制订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贵州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贵州省清洁生产推进条例》、《贵州省资综合利用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举措,从法律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依法推进。
2.加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查处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目前,贵州已在省级层面率先成立公、检、法、司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机构,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职能集约、功能完善、衔接紧密、运转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体系。
如:贵阳市开全国先河成立了中级人民法院环境审判庭;贵州省率先在全国建立环保法庭和审判庭;贵州省高院在全省范围内实行生态环保案件集中管理模式,也属全国首创;贵州检察机关从机制上创新,在省市两级设立了生态环境检察机构,率先在全国开辟了生态司法的“绿色通道”。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一、引言贵州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贵州省一直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多成效。
本文将介绍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二、自然环境保护1. 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贵州省位于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处,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在过去几十年里,贵州省一直致力于保护森林资源。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1980年代初期,贵州省的森林覆盖率只有30%左右,但是到了2018年,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到了58.5%。
2. 水资源保护成效显著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是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贵州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水资源。
例如:加强污水处理、加强污染源治理等措施。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8年底,全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到了96.2%,比2015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三、生态保护1. 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显著贵州省是中国的一个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在过去几十年里,贵州省一直致力于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8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1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01个,总面积达到了4.3万平方公里。
2. 生态修复成效显著贵州省是中国的一个山区地区,土地退化问题比较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贵州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进行生态修复。
例如:大规模植树造林、荒山治理等措施。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8年底,全省已经完成荒山治理面积超过200万亩、大规模植树造林面积达到了1.3亿亩。
四、环境污染治理1. 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贵州省是中国的一个工业化地区,大气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贵州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大气污染。
例如:加强工业企业排放标准、加强交通运输尾气治理等措施。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8年底,全省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了25.3%。
试论如何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作者:韩玉梅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05期摘要:随着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全球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人类自身生存受到威胁。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种形势之下,贵州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贵州;经济建设;科学发展继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并列的高度,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到“五位一体”。
贵州省委深入领会十八大精神,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多次提出,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
生态文明建设为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永恒的动力。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崭新形态,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文明形态,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依赖、顺从、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开始产生矛盾,逐渐出现了对立的萌芽。
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崇尚“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与自然极端对立,矛盾激化密集。
依据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社会的发展就需要一种崭新高级的文明形态产生,由此,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生态文明时期,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持续繁荣,这是全人类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正是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所在。
工业文明时期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丰富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加速进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实例
贵州省是典型的山地省份,资源贫乏,气候湿热,物产种类简单,人口聚集于山区,耕地少,农业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
因此,贵州省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起步较晚,落后于全国其他省份,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贵州省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以改善其生态环境。
例如,贵州省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一是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实施“山乡振兴”战略,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控制工业污染;
二是推行有效的森林资源管理,研究和实施生态结构调整,实施森林植被恢复和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实施“节水”和节能工程,改善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是建立水环境保护体系,构建水环境治理和综合保护的完善体系,改善污染治理能力;
五是探索“生态屏障”建设,把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程,提高生态环保水平。
以上是贵州省为构建生态文明所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
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贵州省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贵州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