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doc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21
中医养生话“药酒”中医养生话“药酒”清风客药酒,古称“酒剂”。
是将一些中草药浸泡在酒中,经过5~7天后,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系列药物。
中药泡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内经素问》载有“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醪醴”就是治病的药酒。
最古的药酒方与其他中药方剂一样是没有名称的,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所记载的药酒方,就没有具体的方名。
这种情况在唐代方书中仍保留不少,如《干金要方·脾脏下》“治下痢绞痛肠滑不可差方。
”《外台秘要》卷十五的“疗风痹瘾疹方”等。
时至今日,药酒仍在广泛使用。
酒本身就是一种药物,具有辛香走窜之性,行血活络之功,即易于吸收和发散,又可载药到达全身各处,故有“百药之长”的美誉。
因此药酒通常用于风寒湿痹,具有祛风活血、止痛散淤的功能,多供内服,少数作外用,也有些药酒内服与外用兼有效。
常见的有舒筋活络酒、国公酒、风湿跌打药酒等等。
此类药酒严禁孕妇服用,即便是外用,也严禁涂搽腹部,以免引起流产。
此外,酒精是很好的溶媒,对药材可以提取出较高比例的成分,民间习惯用贵重药材浸泡药酒,用于滋阴补肾、养血固精。
常见的有参茸酒、人参酒等等。
其制作方法有冷浸、热浸、渗漉和回流热浸四种。
民间通常采用冷浸法,即将药材与白酒共置于密闭的容器内,室温下浸泡,定期搅拌,一般浸渍30天以上药酒虽是好药,但并非人人皆宜,多多益善,使用药酒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药酒并非人人皆宜:浸泡药酒所用白酒的酒精含量通常为50—60%。
因为含有高浓度的酒精,会刺激消化道,加快血行速度,增加心脏负担,抑制甲状腺素分泌等,所以药酒不适合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肝、脂肪肝、肾炎、肾衰、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支气管炎、哮喘患者等应慎用或禁用药酒,否则会诱发或加重病情,也不适合儿童、孕妇服用。
另外,服用其他药物的同时,也应该避免饮用药酒。
病除即止不可过服:所谓病除即止,就是疾病根除以后就立即停服,过服唯恐返利为害,损伤机体。
中医讲解药酒的使用方法药酒是中医药物的一种制剂形式,它是将药物与适量的酒类制成的一种药物饮品。
相较于传统的中药剂型,如丸剂、散剂等,药酒具有药性温和、容易吸收、易于保存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下面,我将详细解析药酒的使用方法。
药酒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服用方法和外用方法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药酒的服用方法。
1.冲服型:将一定量的药酒倒入适量的温开水中,搅拌均匀后直接饮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具有一定口感的药酒,如冬虫夏草酒、五灵脂酒等。
通过冲服,药物成分能够迅速被吸收,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静置型:将药酒倒入容器中,静置一段时间后再服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需要药酒与水充分混合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如龟鹿补肾酒、四神丸酒等。
药酒在与水混合后,药物成分会溶解更全面,更容易为人体吸收。
3.小口饮用型:将药酒直接倒入口中,小口慢慢地饮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需要细嚼慢咽的药酒,如止咳化痰酒、清肝明目酒等。
通过细细品味药酒的味道,使药物成分逐渐被吸收。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药酒的外用方法。
1.涂抹法:将适量的药酒用棉签、纱布等工具蘸取,涂抹于患处。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皮肤病、外伤等疾病,如湿疹药酒、清热解毒酒等。
2.捂敷法:将药酒倒入容器中,用纱布、毛巾等材料浸湿后敷在患处,并用保鲜膜或纱布固定。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需要长时间作用于皮肤的疾病,如风湿痹痛酒、温经活血酒等。
3.泡洗浴法:将一定量的药酒倒入浴缸中,加入适量温水,浸泡全身。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需要全身药物作用的疾病,如风湿酒、养生酒等。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药酒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按照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使用,不可自行决定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
2.注意药酒的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3.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酒精过敏者应禁用药酒。
4.在使用药酒期间,要避免饮酒或饮酒过量,以免影响药物疗效。
5.在使用药酒时,如出现不适或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
中医特色技艺材料—传统药酒的制作
通过跟师,曾老师给我们进行了药酒制作的理论讲解,并参观了已制作好的药酒样品展示,我对药酒这一传统的中药剂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具体如下:
药酒定义:药酒,是用白酒(或黄酒)为溶媒,浸出药料中的成分,所得浸出液即为药酒。
药酒制备方法:一般分为冷浸法及热浸法两种。
第一种:冷浸法。
将药材切碎,或轧为粗末,置入适宜的容用器中,加入一定量的酒,密闭浸泡,每日搅拌或振荡1次,浸泡至一定时间,取出上层清液,将残渣压榨,榨出液澄清后与浸液合并,静置,澄清,过滤,即得。
此法适用于小量生产。
第二种:热浸法。
将药物碎块或粗末放入罐中,加入定量酒,隔水或用蒸气加热至沸,立即取下,倾入缸内,密封一定时间,取其上清液,残渣压榨取汁,榨出液澄清后,与浸液合并,静置,澄清,过滤,即得。
药酒制作注意事项:
1、在浸泡过程中,须经常搅拌或震荡。
2、热浸时,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酒易挥发。
另外的个人分析体会:
药酒采用的溶剂为白酒或黄酒,不能用乙醇,若使用乙醇的应为酊剂;
药酒乙醇量约为50%-60%;
为了矫味,可在药酒中添加适量的冰糖或蜂蜜等;
酒本身有行血活络功效,易于吸收和发散,所以药酒通常用于风寒湿痺,具有袪风活血、止痛散瘀功能;
因含酒精,小儿、孕妇、心脏病、高血压病人不宜服用。
熟地100克,枸杞100克,白晒参50克,枣皮50克,菟丝子100克,锁阳100克,淫羊藿50克,杜仲100克,大枣10克,家庭常用药酒有:补气补血酒、壮腰补肾酒、活血化淤酒、法风活络酒、养身酒等。
1·补气补血酒人参20克,黄芪25克,当归身20克,龙眼肉60克,川芎15克,熟地45克。
用50度米酒浸泡一个月。
功能和用法:适用于气血虚弱,面色苍白,乏力,或月经稀少色淡,月经迟来等。
每次服十毫升,不善于饮酒者可将此酒冲人汤水中饮用,或以此酒炖鸡效果亦佳。
禁忌症:感冒发热、溃疡病、呼吸道疾病及肝病患者忌服。
慢性炎症患者慎用。
2·壮腰补肾酒巴戟60克,肉苁蓉45克,川杜仲33克,人参20克,鹿茸片18克,蛤蚧一对,川续断30克,骨碎补15克,冰糖75克,50度米酒一千克,浸泡一个月。
功能和用法:壮阳健腰补肾,适用于男子腰膝酸软乏力,阳痿;亦可用于女子性欲淡漠,血低压,腰酸无力等。
每次服十毫升。
禁忌症:感冒发热、溃疡病、呼吸道疾病及肝病患者忌服。
高血压患者勿饮。
慢性炎症患者慎用。
3·活血化淤酒田七(即三七)85克(打碎或切片),当归25克,川续断33克,苏木28克,川芎30克,红花18克,延胡索35克,香附15克,冰糖70克,50度米酒一干克。
浸泡1个月。
功能和用法:活血化淤止痛,适用于跌打损伤旧患,肌肉筋骨疼痛。
每次服十毫升。
也可外搽患处。
禁忌症:感冒发热、溃疡病、呼吸道疾病及肝病患者忌服。
高血压患者勿饮。
慢性炎症患者慎用。
4·祛风活络酒白花蛇90克,川芎32克,川木瓜20克,羌活、独活各25克,千年健40克,制川乌18克,奏艽28克,川牛膝45克,半枫荷50克,冰糖100克。
50度米酒1.5千克,浸泡一个月。
功能和用法:法风活络,活血止痛,适用于慢性风湿筋骨疼痛,且疼痛多发生于寒冷潮湿天气者。
每日两次,每次十毫升,亦可外搽患处。
禁忌症:感冒发热、溃疡病、呼吸道疾病及肝病患者忌服。
传统养生方法之药酒关于《传统养生方法之药酒》,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式养生秘诀在全新的健康养生风潮中刚开始被慢慢的热捧起來。
在我国传统式健康养生源远流长,有悠久的历史。
可是很多人并不清楚传统式养生秘诀究竟有那些?具体步骤方式是啥?今日我也为大伙儿详细介绍在我国传统式养生秘诀之一——蜂酒的制做和健康保健作用。
蜂酒的做法各种各样,有蒸馏法、热获取法、稀释液法、浸法法等,家里自做蜂酒因受标准限定,合适采用浸法法。
市面上的蜂酒价钱一般都比较价格昂贵。
假如自身在家里泡浸,不但成本费便宜,并且能够依据自身的需要,灵便随机应变秘方,因此更为可用。
浸法法便是立即用纯粮酒预浸中药材。
先取一只可以密闭式、清洁的小口玻璃瓶子或瓷缸、瓷坛,将中药材切成片清洗、控干,或弄成细粉装进器皿中,添加纯粮酒,加流量约为中药材净重的10倍左右。
如果是用食材性中药材泡药酒,加流量只需5倍净重就可以。
纯粮酒添加中药材后摇匀,密封性瓶塞或坛口,储存于荫凉遮光处。
侵泡期内应常常摇晃器皿或搅拌中药材,让纯粮酒充足侵润中药材,侵泡時间至少要14天以上,一些中药材可侵泡几个月或1年。
假如药品味较多,一次浸取不彻底,能够分2次或数次浸取,但每一次加流量应测算好,不可以过多,纯粮酒的总使用量应当不会改变。
假如采用数次侵泡的方法,用酒应少量多餐,直到侵泡后的蜂酒色调越来越较淡,这表明药品成份的提纯较为彻底。
侵泡蜂酒,最好是采用55-60度的浓香白酒,不能用酒精(乙醇)侵泡,禁止使用非药用乙醇,因在其中有对身心健康危害的物质。
伪劣纯粮酒也不能用,乙醇残留量高,酿制原材料成份繁杂,难以保证蜂酒的品质。
家里自主侵泡的蜂酒种类许多,普遍的如人参酒、参茸酒、参芪酒、鹿茸酒、西洋参酒、紅花酒、杜仲酒、枸杞酒、山楂酒、桑椹酒、桔波酒、木瓜酒、乌梢蛇酒等,都能够按一定的占比称重泡浸,服食使用量应遵医嘱规定。
家里自做蜂酒方式简单易行,能够依据需要量配置,但并并不一定的中药材都能泡药酒,比如带有水溶成分的中药材就不适合用酒来浸取。
药酒注意事项及禁忌药酒是中药在酿造过程中与酒类混合制成的一种剂型,具有药物和酒类的双重功效。
药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医“药食同源”的观念,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预防和治疗方面。
然而,药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剂型,使用时还是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及禁忌,保证安全和有效性。
首先,药酒的制备需要严格遵循科学规范。
不同的药材、药物与酒类的组合使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搭配。
在制备过程中,药酒应该遵循配比适度、酒量控制和时间合理等原则。
同时,酿造过程中的卫生和环境,也需要确保无菌、洁净,以防止细菌、霉变等问题。
使用药酒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剂量和用法。
饮用药酒前,应仔细查看说明书,了解每次饮用的剂量和频次。
一般来说,药酒多为外服,可以餐前或餐后饮用,不要与高脂肪食物一起服用,以免影响药效的吸收。
此外,对于一些较为刺激性的药酒,可以适量稀释或加水饮用,避免对胃肠道造成刺激。
在选择和饮用药酒过程中,需要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对药物的耐受性。
对于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溃疡病等重症患者,应该慎重使用药酒,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另外,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一般应该避免饮用药酒,以免对胎儿或幼儿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要注意药酒的保存和使用期限。
一般药酒应储存在阴凉、干燥、避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打开药酒后,应密封保存,并在使用期限内饮用完毕。
如果药酒颜色、气味、口感等发生明显变化,或者超过了使用期限,应该停止使用。
总之,药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剂型,虽然具有一定的保健效果,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仍需要注意事项和禁忌。
在使用前应查看说明书,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药酒,并遵循规范的用法用量。
如有需要,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确保安全和有效。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Medicinal liquor目次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术语和定义. 13 制备和使用的指导原则. 14制备原料及器具. 14.1 中药材. 14.2 基酒. 44.3 添加剂. 54.4 容器. 65 制备方法. 65.1浸泡方法. 65.2 酒精度的调整. 85.3精制. 95.4调味. 96 使用方法. 96.1 口服药酒的使用. 96.2 外用药酒的使用. 107 .存放与保管. 107.1场所要求. 107.2应注意的问题. 108 使用药酒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108.1禁忌症. 108.2 注意事项. 11前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贺新怀,席孝贤、蔡国良。
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药酒制作及使用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药酒制作者和使用者提供技术操作和使用规范,使药酒制作及使用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
家庭自备药酒主要注意方面首先,用来泡药酒的白酒度数不宜过高。
其次,泡药酒时应将动植物药材分别浸泡,服用时再将泡好的药酒混合均匀。
其三,泡药酒不宜用塑料制品,因为塑料制品中的有害物质容易溶解于酒里,对人体造成危害。
最好用陶瓷或玻璃瓶子。
同时,泡药酒还应尽量避免阳光照射或灼热逼烤。
其四,服用药酒时,不宜加糖或冰糖,以免影响药效,最好加一点蜜糖。
一、酒的选择药酒是酒和中药共同加工制成的一种饮品,其中酒主要起溶解、析出、稳定、调和味道等作用。
药酒使用质量优等的酒为佳。
以白酒为例,好的白酒应是无色透明,不混浊,无沉淀物,气味芳香,口味甘醇浓烈。
而黄酒的质量则要求色黄褐而透明,气味浓郁淳厚,口感柔和爽口。
制作药酒时,根据所需药酒的性能和功效,把握好酒的浓度,十分重要。
如果酒的浓度过高,药物中的水分容易被渗出,而药质变硬,有效成分反而难以溶解析出。
如果酒的浓度过低,则药物可能因吸收水分而体积膨胀,同时一些苦味质及杂质等易被溶出,影响药酒的气味。
一般来说,配制滋补类药酒时,应用的原料酒的浓度可以低一些;配制祛风湿,、活气血、疏经络的药酒,则原料酒的浓度可高些。
二、中药材的选用和加工配制药酒时,特别注意同名但不同种药材,或同一药材不同使用部位或不同加工炮制的功能差异。
如牛膝有淮牛膝和川牛膝的不同,淮牛膝产于河南,功能以补肝肾,强筋骨为主;川牛膝则产于四川,临床应用以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为主,两者有较大区别。
另如,地黄有生地、熟地之分,生地擅长清热凉血养阴,而熟地偏于养血滋阴补肾;当归用须活血,用身则补血;小麦分淮小麦和浮小麦,前者安神,后者敛汗;黄芪用于固表、利水、托疮等应生用,用于健脾补中气应炙用。
凡此种种,选用均应加以注意。
选择好药材之后, 在制作药酒之前,还应进行适当加工处理, 如洗净泥沙、拣去杂质、切片轧粉、装袋包扎等。
三、药酒的储藏制酒容器应以陶瓷制品或玻璃制品为宜,而不宜使用铝合金、锡合金或铁器等金属制品。
保健酒养生药酒保健酒养生药酒很多的中医中药也具有补肾壮阳、强身健体的养生功效。
可以拿来泡药酒,做养生保健品,那么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中药保健养生药酒,希望对各位有帮助!中药保健养生药酒一、枸杞人参酒配方:人参100克、枸杞子1700克、冰糖2000克、熟地500克,白酒适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沛,生津固脱,安神益智。
适用于腰膝酸痛、劳伤虚损、少食疲惫、心悸健忘、头痛眩晕等症。
中药保健养生药酒二、中医补肾壮阳药配方:当归15克,枸杞子60克,桂圆肉120克,滴烧酒750克,白酒浆1700克。
制法:将上药盛入绢袋内,悬于坛中,再将酒封固,窖藏1个月以上,即可饮用。
成效:补益强身,养生防病。
适用于血虚精亏,面色不华,经常头晕眼花,睡眠不安,健忘,心悸等症。
常饮能改善老年人免疫功用,加强抗病才能,延缓衰老。
服法:每日1-2次,每次饮服1-2小盅。
中药保健养生药酒三、补肾强腰药酒配方:仙茅20g,仙灵脾20g,阳起石20g,蜂房10g,肉苁蓉30g,杜仲15g,牛膝20g,蜈蚣4条,续断30g,锁阳20g,黄狗肾1具,黄精20g,山萸肉20g,枸杞子15g,白芍30g,甘草20g。
制法:以上药用滚开水浸透,冷却后,置容器中,加白酒4-5斤泡,两周后即可服用,每日总量50mL。
功效:补肾壮阳强身。
中药保健养生药酒四、八珍酒配方:当归(全用,酒洗)150克、南芎50克、白芍(煨)100克、生地黄(酒洗)200克、人参(去芦)50克、白术(去芦,炒)150克、白茯苓(去皮)100克、粉草(炙)75克、五加皮(酒洗、晒干)400克、小肥红枣(去核)200克、核桃肉200克,煮糯米酒适量。
功效:和气血,养脏腑,调脾胃,强精神,悦颜色,助劳倦,补诸虚。
中药保健养生药酒五、阳补肾药酒配方:仙茅20g,仙灵脾20g,蜂房20g,肉苁蓉20g,杜仲30g,牛膝20g,续断30g,锁阳20g,阳起石20g,枸杞子30g,黄狗肾1具,蜈蚣4条,黄精20g,山萸肉20g,白芍60g,甘草20g制法:以上药用滚开水浸透,冷却后,置容器中,加白酒4-5斤泡,两周后即可服用,每日总量50mL。
中药泡酒配方养神酒 (《同寿录》)[ 配方 ] 大熟地45克,甘枸杞、白茯苓、山药、莲子肉、当归身各30克,酸枣仁、续断、薏苡仁、麦冬各15克,丁香3克,大茴香、木香各7.5克,桂圆肉125克,白酒5000克。
[ 制法 ] 将茯苓、山药、苡米、莲肉制为细末,其余各药制饮片,一起装入细绢袋内,放入坛中,倒入白酒浸泡,加盖封固,隔水加热至药材浸透,取出静置数日后即可饮用。
[ 功效 ] 补益心脾。
适用于心脾两虚,精血不足的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等症。
平素气层血弱者,亦可服用。
[ 服法 ] 每日2次,每次饮服15~20毫升。
定志酒 (《普济方》)[ 配方 ] 朱砂10克,人参30克,远志、菖蒲各40克,茯苓、柏子仁各20克,白酒1500克。
[ 制法 ] 将朱砂研末备用,其余各药粗加工使碎,用细纱布袋盛好,扎紧,再将白酒倒入坛内,放入药袋,封严,置阴凉处,每日振摇数次,2周后去掉药袋,用细纱布过滤一遍后,撒入朱砂细粉搅匀即成。
[ 功效 ] 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空腹饮服10~15毫升。
[ 服法 ] 不宜长期或过量饮服,以病愈而止。
茯苓酒 (《本草纲目》)[ 配方 ] 茯苓60克,白酒500克。
[ 制法 ] 将茯苓切成碎块,装入净瓶中,倒入白酒,封固。
浸至7天后即可饮用。
[ 功效 ] 健脾和中,宁心安神,补虚益寿。
适用于脾虚所致的肌肉麻痹,身体瘦弱,惊悸失眠,健忘等症。
[ 服法 ] 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0~15毫升。
[ 注意 ] 服用期间,忌食米醋等酸性食物。
补心酒 (验方)[ 配方 ] 麦冬30克,柏子仁、白茯苓、当归、龙眼肉各15克,生地22克,白酒2500克。
[ 制法 ] 将上药切碎,盛于绢袋中,放入坛里,倒入白酒浸泡,密封。
置于阴凉处,7天后开封,去掉药袋,过滤澄清即成。
[ 功效 ] 滋阴安神。
适用于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的心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疲倦,健忘等症。
[ 服法 ] 每日2次,每次饮服10~15毫升。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Medicinal liquor目次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术语和定义. 13 制备和使用的指导原则. 14制备原料及器具. 14.1 中药材. 14.2 基酒. 44.3 添加剂. 54.4 容器. 65 制备方法. 65.1浸泡方法. 65.2 酒精度的调整. 85.3精制. 95.4调味. 96 使用方法. 96.1 口服药酒的使用. 96.2 外用药酒的使用. 107 .存放与保管. 107.1场所要求. 107.2应注意的问题. 108 使用药酒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108.1禁忌症. 108.2 注意事项. 11前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贺新怀,席孝贤、蔡国良。
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药酒制作及使用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药酒制作者和使用者提供技术操作和使用规范,使药酒制作及使用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
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
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
《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
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
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
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
2010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
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
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
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药酒是把中药和酒按一定比例融合而制成,通过饮服或外涂达到调整亚健康、防病治病、保健延年的一种养生方法。
它是中医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知识,针对健康人群或亚健康状态人群,通过药酒的使用,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药酒具有如下特点:1适用范围较广;2药效发挥便捷;3量小便于服用;4药物有效成分浓度高;5口味较为平和,人们乐于接受;⑥保存时间较长;⑦有些可与膳食共用;⑧有不宜使用的人群。
本《规范》的编写和发布,对于规范药酒的概念及制作和使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适于广大药酒制作者和使用者在制作药酒或饮用、外用药酒时参考。
本《规范》审定组成员:沈同、许志仁、桑滨生、李俊德、王琦、孟庆云、郑守曾、徐荣谦、刘红旭、刘平。
王永炎、邓铁涛、颜德馨、余瀛鳌、张其成等专家对《规范》进行了审订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药酒的术语和定义,制备和使用的指导原则、制备原料及器具、制备方法、使用方法、存放与保管、使用药酒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本《规范》适用于中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药酒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的管理和监督,指导中医师正确开具药酒处方,指导和规范药酒的制备,指导个人正确使用药酒。
药酒制备者也可参照本《规范》。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药酒Medicinal liquor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知识,把中药和酒按一定比例融合而制成,通过饮服或外涂达到调治亚健康、预防疾病、保健延年的一种养生方法。
3 制备和使用的指导原则3.1.遵循中医学理论,结合现代中药药理,选择安全可靠的药酒配方。
3..2如果应用民间流传的一些单方、验方配制药酒,应事前先弄清药材的名称和适用范围,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如果对药性、剂量不清楚,或缺乏药酒制备常识,则需要咨询中医师、中药师等相关人员,切忌盲目制备及使用药酒。
3.3 制备药酒时,应选用优质药材和优质基酒,按要求制备。
3.4 选用药酒时,应根据使用者体质,选择适宜饮用或外用的药酒。
对不宜使用药酒者,可采用其它养生保健方法。
3.5 外用药酒禁止饮服。
3.6 药酒的制备人员,一般应具有中医药类专业中专及其以上学历,或具有一定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
家庭自制药酒,应该请相关专业人员作指导。
3.7 销售药酒的药店或药房,应有中药师指导。
销售人员应该具备本专业的相关知识。
4制备原料及器具4.1中药材4.1.1选用原则4.1.1.1 制备药酒的中药材要选取道地纯品,优质、干净、无霉变。
自行采集的鲜草药、生药,往往也需按要求进行加工炮制。
有毒性的中药必须经过炮制,并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4.1.1.2对于来自民间验方中的中药,首先要弄清其品名、规格等,防止用药失误。
4.1.1.3制备药酒前,应将中药材清洗干净,晾干后切成薄片、碎段或捣碎成粗颗粒状。
种子类药材也应粉碎。
4.1.2粉碎原则4.1.2.1药材在粉碎前应当尽量干燥。
4.1.2.2药材不宜粉碎得太小,以免药酒中的药材不易滤除;花、叶类药材不用粉碎,叶子过大可切成碎片,花类药材可直接使用。
4.1.2.3药用部分应尽量全部粉碎使用。
4.1.3粉碎方法4.1.3.1普通药材用家用粉碎机粉碎即可(家用豆浆机也可代替粉碎机使用)。
4.1.3.2对于含糖量高、黏性大的药材(如地黄、龙眼肉、天冬、麦冬等),可放入冰箱内冷冻后粉碎。
4.1.3.3对易成粉末的药材(如山药、泽泻等),因重砸容易产生粉末而不易被过滤,因此宜轻轻击打。
4.1.3.4含油量大的药材如柏子仁、核桃仁、杏仁、黑芝麻等,碾压或杆碎即可。
4.1.3.5动物性药材如牛鞭、黄狗肾、蛇肉等可用蒸锅蒸软后用刀切碎。
4.1.3.6硬度较大的药材如钟乳石、紫石英、磁石等,粉碎至绿豆大小即可。
4.1.4常用中药材4.1.4.1补气药常用的有人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大枣和甘草等。
这类中药具有补气功能,主要包括补元气、肺气、脾气、心气,滋补和调理因气虚引起的诸证。
4.1.4.2 补肾阳药常用的有鹿茸、鹿角胶、淫羊藿、巴戟天、仙茅、肉苁蓉、杜仲、续断、补骨脂、菟丝子、阳起石、沙苑子、蛤蚧等。
这类中药有补肾壮阳作用,用于滋补和调理各种阳虚证(如肾阳虚、脾肾阳虚等)。
4.1.4.3 补血药常用的有阿胶、当归、熟地黄、龙眼肉、何首乌、楮实子等。
这类中药具有补血填精功效,用于滋补和调理各种血虚证。
4.1.4.4 补阴药常用的有沙参、天冬、麦冬、枸杞子、玉竹、石斛、黄精、女贞子、墨旱莲、桑葚等。
这类中药具有滋阴、润燥、清热等功效,可滋补和调理肝、肾、肺、脾、胃等的阴虚证。
4 1.4.5 收涩药常用的有五味子、肉豆蔻、覆盆子、山茱萸、金樱子、芡实、莲子等。
主要作用是收敛固涩,能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止遗止带等。
4.1.4.6 解表祛风寒药常用的有桂枝、防风、生姜、白芷、细辛、羌活等。
这类中药辛温,能发散肌表风寒,用于风寒证。
4.1.4.7 发散风热药常用的有薄荷、葛根、蒡子、蔓荆子、菊花等。
具有疏散风热作用,用于风热证。
4.1.4.8 清热药这类中药具有泻火、凉血、解毒和清虚热作用。
清热药分为以下五类:4.1.4.8.1清热泻火药常用的有知母、栀子、决明子、竹叶等。
主要用于去实热。
4.1.4.8.2 清热燥湿药常用的有苦参、黄芩、黄柏、白鲜皮等。
主要用于去湿热。
4.1.4.8.3 清热解毒药常用的有板蓝根、金银花、鱼腥草、野菊花、马齿苋、绿豆等。
主要用于去肿毒、丹毒。
4.1.4.8.4 清热凉血药常用的有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紫草等。
主要用于调理营分、血分等实热证。
4 1.4.8.5清虚热药常用的有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连等。
主要用于调理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诸证。
4.1.4.9 祛风湿药是预防和调理风湿痹证的主要药,有以下三类:4.1.4.9.1用于祛风湿寒常用的有威灵仙、川乌、草乌、独活、木瓜、松节、松叶、蕲蛇、金银白花蛇、乌梢蛇等。
4.1.4..9.2用于祛风湿热常用的有防已、秦艽、雷公藤、豨莶草、穿山龙等。
4.1.4..9.3用于祛风湿、强筋骨常用的有狗脊、桑寄生、五加皮等。
4.1.4.10 活血化瘀药常用的有丹参、红花、川芎、桃仁、牛膝、益母草、骨碎补、鸡血藤、月季花等。
主要用于调理血瘀诸证。
4.1.4.11 止血药常用的有地榆、三七、白茅根、白芨、侧柏叶、艾叶、炮姜等。
用于调理多种出血证。
4.1.4.12 温里药常用的有肉桂、制附子、干姜、丁香、吴茱萸、花椒、高良姜等。
此类中药有温里祛寒、温经止痛作用。
4.1.4.13 理气药常用的有陈皮、木香、枳实、沉香、青皮、檀香、玫瑰花、薤白等。
此类中药有行气、降气、解郁、散结作用。
4.1.4..14 利水化湿药4.1.4..14.1化湿药常用的有苍术、砂仁、豆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