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4诗词五首赤壁渔家傲 大赛获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9.00 KB
- 文档页数:5
《赤壁》《渔家傲》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挥百万大军南下,却在赤壁大战中,被孙、刘联军所败。
当时,年仅34岁的周瑜,堪称这次战役中的风云人物,唐代诗人杜牧经过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了《赤壁》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牧的《赤壁》。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折戟.(jǐ) 铁未销.(xiāo) 殷.勤(yīn)嗟.(jiē) 谩.(màn)3.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销】销蚀。
【将】拿,取。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星河】银河。
【殷勤】情意恳切。
【报】回答。
【嗟】叹息,慨叹。
【谩】同“漫”,空,徒然。
【举】高飞。
4.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读节奏。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二学习《赤壁》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一截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如果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操,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了。
2.名句赏析。
(1)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点拨】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改写。
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反映出诗人抑郁不平的心境,以小见大,警策深刻。
(2)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交流点拨】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为后两句议论感慨作铺垫,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小见大。
《诗词五首.赤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特点。
2.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 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点: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先请你们来猜一场重要的战役。
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场战役改变中国的历史,奠定了三国鼎力的基础。
这是古代的一场什么战役?赤壁之战2、你能说说到底发生一件怎样的事?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这场战役的孙吴统帅是谁?周瑜,周公瑾年仅34岁,因成功指挥这场战役而千古留名,成为后人称颂的对象,也是历代文学家笔下书写的英雄形象。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中就写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字里行间洋溢着苏轼对周瑜在赤壁一战中的从容沉稳、运筹帷幄给予高度的赞许。
可是有一位诗人,他却完全从另一个角度给予评价。
他就是唐代的杜牧,他是怎样评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牧的《赤壁》。
(二)朗读练习1、请打开书翻到137面,我们先来听一下这首诗的录音朗读。
2、喜不喜欢这样的朗读?为什么?(朗读有节奏、有韵律、有感情)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4、学生朗读展示、点评。
5、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歌大意1、学生利用注释读懂诗的内容,小组合作。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几种分析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典故分析法,人物描写分析法。
2、掌握诗歌的主旨3、了解作者和诗歌相关的经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几种分析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典故分析法,人物描写分析法。
教学过程:一、诗词入课1、欣赏一下老师写的一首词:渔家傲陈继军李家仙姝瑶池有,容如花想德才厚,琴瑟合谐花也羞。
何其谬,碑刻诸贤名元祐(yòu)①。
沥血金石②连夜昼,靖康二帝胡人狩③,故土不思歌舞奏。
词温酒,梧桐听雨黄昏后④。
①宋徽宗为帝,蔡京拜相,为打击政敌,将司马光、苏轼以下共309人之所谓罪行刻碑为记,昭示全国。
所涉官员,重者关押,轻者流放,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
②赵明诚夫妇著有《金石录》《金石录后序》并收藏大量文物,为保护这些文物李清照耗尽心血,但最终几乎丧失殆尽。
③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皇族、朝臣等三千余人,北宋灭亡。
④化自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宋)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màn)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天接云涛连晓雾)其实一般用第一句作题目的往往表示这首词是没有题目的。
当然这首词其实是有题目的,不过题目不是现在的题目,是什么呢?注:宋黄昇《花庵词选》中记作《记梦》,对是“记梦”,同学们能够找出词中写梦的内容吗?(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màn)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二、课文分析1.在诗词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运用哪些分析的方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典故分析法,人物描写分析法。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之《赤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大意,掌握“赋” 予” 初”等词的含义,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历史含义和哲理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以小见大的历史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生活的哲理感悟。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分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含义。
2. 体会诗人以小见大的历史观,理解诗歌的哲理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 赤壁之战”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2. 教师补充: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牧的《赤壁》,看看他如何评价这场战役。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示注意读音和节奏。
2. 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明确:主要写了赤壁之战和诗人对历史的感慨。
)三、细读理解1. 分析诗句含义:-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理解“折” 戟” 初”等词的含义,描绘出沉寂的战场画面。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引导学生理解这是对历史的假设,如果东风不助周瑜,可能历史就会改写。
)2. 讨论:你认为杜牧对周瑜和曹操的态度是怎样的?(可能对周瑜有赞赏,对曹操有惋惜,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偶然性的深思。
)四、品读鉴赏1.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借物抒怀、以小见大等。
2. 讨论:你对“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诗有什么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偶然性和英雄的机遇,以及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
)五、拓展延伸1. 比较阅读:与《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描写有何不同?2. 分享:生活中有没有类似 东风”这样的偶然事件影响了你的生活?六、课堂小结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深层含义和诗人情感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赤壁》。
李清照《渔家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本首词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总结体会词中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中寄寓的情感。
教材分析:1.重点:结合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中寄寓的情感。
2.难点:结合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资料助读法、阅读体验法学法指导:朗读法、资料助读法、阅读体验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唐诗与宋词,上节课,我们刚学完唐诗,这节课咱们来学一首宋词,这是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宋词,请简单说说你所了解的有关宋词的内容。
大家请看黑板上这首词,凭初步印象印象判断一下:这首词是豪放还是婉约?豪放词,作者却是婉约之宗李清照,一位婉约派代表人物却写了一首豪放词,为什么?二、朗读(一)初读正音:yīn jiēmàn péng zhuǎn殷.勤嗟.谩.蓬.舟星河欲转.(二)读出节奏、停顿(三)读出重音、语调(四)读出天帝与词人的对话:天帝语调恳切,词人语调低沉。
三、以“梦”析词(一)梦到了什么?(描绘画面)这首词全篇都在写词人的梦境,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词人梦到了什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天上云海茫茫,一团团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
透过云雾,远远望去,天河好像在流转,河上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师描绘词中第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学生任选一句描绘,写完后分享交流。
四、披情解“梦”(二)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梦?梦是现实的投射,弗洛伊德说“梦是现实中愿望的达成”。
结合词人的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背景思考。
1.海上航行的真实经历“玉壶颁金”之诬: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病重时,曾有一学士携一玉壶前来探望,后又携玉壶离开投靠金人。
此事传开,却变成了赵明诚送玉壶给金人,更有人秘密弹劾此事。
为证丈夫清白,李清照尽携家中铜器文物,打算全部捐献给朝廷,一路追随南逃的高宗行踪。
赤壁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同目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这是一首咏史诗,是诗人杜牧在黄州(治所黄冈)任刺史,游览黄冈赤壁后有感而作。
诗人通过一支断戟,写三国时孙刘二家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
并且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可谓别出心裁。
而真正的赤壁古战场是在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
不管战场在什么地方,这首诗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是必然无疑的。
所以它仍然不失为怀古咏史之千古名作。
二、助读资料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此诗只是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发自己的感慨。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
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有《樊川文集》。
三、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对照注解,查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1.词义解释:折戟:指残破的兵器。
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诗意: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赤壁》《渔家傲》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挥百万大军南下,却在赤壁大战中,被孙、刘联军所败。
当时,年仅34岁的周瑜,堪称这次战役中的风云人物,唐代诗人杜牧经过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了《赤壁》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牧的《赤壁》。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折戟.(jǐ) 铁未销.(xiāo) 殷.勤(yīn)嗟.(jiē) 谩.(màn)3.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销】销蚀。
【将】拿,取。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星河】银河。
【殷勤】情意恳切。
【报】回答。
【嗟】叹息,慨叹。
【谩】同“漫”,空,徒然。
【举】高飞。
4.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读节奏。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二学习《赤壁》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一截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如果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操,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了。
2.名句赏析。
(1)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点拨】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改写。
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反映出诗人抑郁不平的心境,以小见大,警策深刻。
(2)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交流点拨】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为后两句议论感慨作铺垫,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小见大。
3.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有何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体裁是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
这首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步骤三学习《渔家傲》1.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交流点拨】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
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方丈、灜洲那三座海上仙山去。
2.名句赏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出一种什么景象?【交流点拨】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丽雄伟的景象。
3.这首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交流点拨】上片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展现出一种瑰丽雄伟的境界;下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赤壁》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题发挥,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本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警策深刻。
《渔家傲》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
2.拓展延伸:课外搜集杜牧、李清照的诗词赏读。
3.布置作业: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诗歌丰富的意境不是靠“教”得,而是靠“悟”得,因为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线,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诵读、默读、吟读……在诵读中感受、体验、领悟、欣赏,从而达到体会语言,感悟意境,把握情感的目的。
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以解决言简的问题。
因为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而要感悟“形象”的内涵以及诗歌的意境,就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可以说联想和想象是通向诗歌神圣殿堂的一把金钥匙。
其次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品读,以解决“意丰”的问题。
课堂上,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改写、鉴赏、评说,以体会诗歌的丰富意韵,达到陶冶性情、激发兴趣的目的。
最后是关注背诵与积累,尽量在课堂上让学生背诵,使诗歌的美永驻心田。
《记承天寺夜游》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分别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著名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宋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黄州。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遂.(suì) 寝.(q ǐn) 相与.(y ǔ) 藻.(z ǎo) 荇.(xìng)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4.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耳朵)用色入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读) 5.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6.朗读指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疏通文意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整体理解(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交流点拨】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交流点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交流点拨】清闲的人。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交流点拨】一个“闲”字饱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心情的寂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文本精读赏析佳句1.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文章最后一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交流点拨】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到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到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到月色之浓。
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
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2.拓展延伸:积累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佳句。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3.布置作业: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句的积累。
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也说得很多。
有点感觉不好的是学生不能像平常一样自如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而我仅让学生说出而已,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浅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