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年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5.03 KB
- 文档页数:5
《诗词五首.赤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特点。
2.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 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点: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先请你们来猜一场重要的战役。
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场战役改变中国的历史,奠定了三国鼎力的基础。
这是古代的一场什么战役?赤壁之战2、你能说说到底发生一件怎样的事?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这场战役的孙吴统帅是谁?周瑜,周公瑾年仅34岁,因成功指挥这场战役而千古留名,成为后人称颂的对象,也是历代文学家笔下书写的英雄形象。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中就写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字里行间洋溢着苏轼对周瑜在赤壁一战中的从容沉稳、运筹帷幄给予高度的赞许。
可是有一位诗人,他却完全从另一个角度给予评价。
他就是唐代的杜牧,他是怎样评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牧的《赤壁》。
(二)朗读练习1、请打开书翻到137面,我们先来听一下这首诗的录音朗读。
2、喜不喜欢这样的朗读?为什么?(朗读有节奏、有韵律、有感情)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4、学生朗读展示、点评。
5、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歌大意1、学生利用注释读懂诗的内容,小组合作。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之《赤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大意,掌握“赋” 予” 初”等词的含义,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历史含义和哲理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以小见大的历史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生活的哲理感悟。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分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含义。
2. 体会诗人以小见大的历史观,理解诗歌的哲理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 赤壁之战”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2. 教师补充: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牧的《赤壁》,看看他如何评价这场战役。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示注意读音和节奏。
2. 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明确:主要写了赤壁之战和诗人对历史的感慨。
)三、细读理解1. 分析诗句含义:-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理解“折” 戟” 初”等词的含义,描绘出沉寂的战场画面。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引导学生理解这是对历史的假设,如果东风不助周瑜,可能历史就会改写。
)2. 讨论:你认为杜牧对周瑜和曹操的态度是怎样的?(可能对周瑜有赞赏,对曹操有惋惜,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偶然性的深思。
)四、品读鉴赏1.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借物抒怀、以小见大等。
2. 讨论:你对“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诗有什么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偶然性和英雄的机遇,以及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
)五、拓展延伸1. 比较阅读:与《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描写有何不同?2. 分享:生活中有没有类似 东风”这样的偶然事件影响了你的生活?六、课堂小结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深层含义和诗人情感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赤壁》。
赤壁教案一、课题:《赤壁》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背景2.重点字词掌握戟销磨洗东风3.能够疏通文意4.句子赏析5.主旨把握三、学习重点赏析诗句,把握主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五、教具教材、课件(PPT)六、教学过程1.导入图片导入: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你能想到哪个历史事件?---赤壁之战找学生简单说明(或者老师简单说明),那么杜牧对赤壁之战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牧的《赤壁》2. 展示本节学习任务①了解作者以及背景②.重点字词掌握:戟销磨洗东风③能够疏通文意④句子赏析⑤主旨把握3.作者简介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世称“杜樊川”。
4检测作者简介【杜牧】字,号,代杰出的。
世称“”。
与并称“”5背景介绍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地,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6重点字词掌握(在书上标好音)zhéjǐ xiāo cháo suǒ折戟销前朝锁7读诗一读:齐读初步感知二读:听录音划分节奏三读:找学生读四读:再次齐读(说明体裁:七绝)8.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
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磨洗:磨光洗净东风:春风。
9.解释检测折戟:销:将:磨洗:东风:10.疏通文意学生根据注释自行疏通文意11.赏析诗文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赏析: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时间的感叹,为下文抒怀做铺垫。
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二乔的命运隐喻东吴的存亡,委婉地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的胸襟。
赤壁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同目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这是一首咏史诗,是诗人杜牧在黄州(治所黄冈)任刺史,游览黄冈赤壁后有感而作。
诗人通过一支断戟,写三国时孙刘二家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
并且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可谓别出心裁。
而真正的赤壁古战场是在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
不管战场在什么地方,这首诗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是必然无疑的。
所以它仍然不失为怀古咏史之千古名作。
二、助读资料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此诗只是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发自己的感慨。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
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有《樊川文集》。
三、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对照注解,查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1.词义解释:折戟:指残破的兵器。
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诗意: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赤壁课文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跨学科教学的工具,能够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前撰写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加专注于课堂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赤壁课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赤壁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重点难点: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
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关于词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1、词的发展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
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
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
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
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
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军人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
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2、词的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
词又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
词的段叫片或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
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
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
《赤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全诗;理解诗的含义;
2.能力目标: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提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全诗;理解诗的含义;
2.教学难点:赏析诗歌反面落笔、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讲授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导入。
询问同学们看到今天的课题后,头脑中最先想到的是什么事情?请同学们来完成自主预习单第一项,简介“赤壁之战”。
教师明确: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在唐朝,有一位人,路过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这个人就是杜牧,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他的《赤壁》。
2.作者及作品简介
请同学们完成自主学习单第二项——作者简介
教师明确: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杜牧其人俊朗飘逸,个性张扬,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但杜牧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政治腐败,杜牧怀才不遇,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写景抒情的七绝。
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
有《樊川文集》
这首诗是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即今湖北黄冈)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3.诵读诗歌
聆听音频,听清字音和朗读节奏;教师范读;同学自由读书;同学个体展示;学生齐读。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含义。
4.解释诗词大意
同学们个体展示预习成果,完成自主学习单第三项。
教师明确;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完全锈蚀,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5.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①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东西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②“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③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哲理思考呢?(历史观)
(学生讨论探究,组内发言,组外评价。
教师明确答案。
)
6.本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那么抒发的作者什么样的”怀
“呢?(教师引导同学们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表现了诗人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7.诗人在《赤壁》一诗中说周瑜的胜利只是因为偶然借助的东风,对此你有何看法?(同学们自主分析,畅谈观点)
8.总结全诗,浅谈启示。
从古到今,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
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
所以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要学会把握机遇,争取成功。
9.背诵诗歌
10.作业:
1.背诵《赤壁》
2.将知识点整理到积累本上。
11.板书设计
赤壁
杜牧兴感之由:折戟赤壁之战(以小见大)议论感慨:东风不与便,铜雀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周瑜:雄姿英发
东风
机遇
客观条件好
赢得了赤壁之战的伟大胜利杜牧:英姿勃发
无东风无机遇
无法赢得像赤壁之战这样的伟大胜利
六、教学反思
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理解得较为透彻,但自主探究时,有少部分同学未参与进来。
同学们对“赤壁之战”的见解颇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有一部分同学忽略了历史史料,在畅谈“对此次战争的结果评析”时分析得不够透彻。
作者留言:
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