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诗词五首《赤壁》
- 格式:doc
- 大小:386.37 KB
- 文档页数:3
【导语】战争诗是世界各国⽂学的共同现象,很多古代民族都有⾃⼰的战争诗。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战争诗:杜牧《⾚壁》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乔。
译⽂⼀⽀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磨⼜洗发现这是当年⾚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个战役──⽕烧⾚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乎周郎。
后任吴军⼤都督,曾参与⾚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座楼台,楼顶⾥有⼤铜雀,台上住姬妾歌*,是曹操暮年⾏乐处。
⼆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乔,⼀嫁军事统帅周瑜,称⼩乔,合称“⼆乔”。
创作背景 这⾸诗是诗⼈经过⾚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矶⼭)这个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写下的。
诗⼈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作。
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流逝⽽物是⼈⾮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净出来辨认⼀番,发现原来是⾚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进⼀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乔。
”这后两句久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乔了。
这⾥涉及到历的⾚壁之战。
《赤壁》的内容及主题归纳概括一、《赤壁》的内容《赤壁》是一首以赤壁之战为背景的古诗。
诗中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战争遗迹,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深感慨。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同时,诗人借古喻今,以赤壁之战为切入点,抒发对人生、名利、命运的深度思考。
二、主题归纳概括1.对历史事件的深深感慨《赤壁》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深感慨。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战争遗迹,将读者带入到那个历史时期,让人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历史事件中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崇敬。
2.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在《赤壁》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诗人通过对比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现实世界的无奈,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这种对比手法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残酷和现实的无奈。
3.对人生、名利、命运的深度思考在《赤壁》中,诗人借古喻今,以赤壁之战为切入点,抒发对人生、名利、命运的深度思考。
诗人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名利和命运对人生的影响。
这种思考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4.对战争的深深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在《赤壁》中,诗人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了对战争的深深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人认为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而和平生活则是美好的、值得追求的。
这种渴望和平生活的情感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和和平的重要性。
5.对壮志难酬、时光荏苒的感慨在《赤壁》中,诗人以赤壁为象征,表达了对壮志难酬、时光荏苒的感慨。
诗人认为赤壁之战是历史上的一次伟大战役,但自己的壮志却难以实现。
同时,诗人也感叹时光荏苒,人生短暂。
这种感慨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宝贵。
杜牧《赤壁》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赤壁:即今湖北武汉赤矶山。
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名。
销:销蚀。
东风:指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军利用东风,火烧赤壁,击败曹操军队的事。
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
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
铜雀:即铜雀台,为曹操所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古邺城的西北隅,楼顶有大铜雀,故名。
二乔:指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给前国主孙策,称大乔,一嫁给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大意】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埋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被销蚀掉。
我把它磨光洗净,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就要被曹操掳走,关在铜雀高台的深院中了吧。
关于赤壁的古诗
1.唐代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明代杜庠《赤壁》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萧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3、唐代李白《赤壁歌送别》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4、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元好问《赤壁图》
马蹄一蹴荆门空,鼓声怒与江流东。
曹瞒老去不解事,误认孙郎作阿琮。
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盼叱咤生云风。
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帜北卷天为红。
24诗词五首《赤壁》
【导入门】
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这场恶战是--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目标牌】
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背诵默写全诗,理解诗的含义。
(重点)
2.体会诗的意境,赏析诗歌反面落笔的构思和以小见大的写法。
(难点)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的情感。
诗意篇
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
一读:一读:初读诗歌,感知内容(读出“音韵美”: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
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自学径】
一、记文常(知人、论世)
[知诗人]
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人。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查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二、立基础
[译诗意]
1.原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译文:这是一支深埋泥沙的断戟,虽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拿起来把它磨光洗净,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铜雀:台名,曹操所建,上居姬妾歌伎,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指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
译文: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划节奏]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xiāo),自将/磨洗/认/前朝(cháo)。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感知石】
三、划结构
非凡的史识豪爽的气度
第一层: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借一古物引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折戟-磨洗
第二层:后两句发议论感慨,反说其事,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东风-二乔
四、概内容
情意篇
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
二读:品读诗歌,拓展思维,身临其境(读出意蕴)
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
【解读园】
五、析诗句(意象、意境)
人(性格)-事(情节)-物(形象)-景(特点)-境(背景)
[导向厅]
(一)“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人为什么要从不起眼的“折戟”写起?(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何评析这两句议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这首诗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四)《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善思堂]
(一)“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人为什么要从不起眼的“折戟”写起?1.托物起兴。
这支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先写它能很自然地引起后面对历史的咏叹,由此点出此地曾有过的历史风云。
2.为后两句论史抒怀作铺垫。
(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何评析这两句议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没有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政治影响,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以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更形象,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2.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也表明作者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借古喻今,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3.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败的机遇,影射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却不得施展。
它似乎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作为。
(三)这首诗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1.前两句是叙事。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
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由叙事引发议论。
(四)《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
1.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
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2.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六、探主题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并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七、绘板书
【拓展林】
八、拓思维
学完《赤壁》,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
从古到今,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
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
所以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要学会把握机遇,争取成功。
创意篇
赏析特色勤积累(怎么写)(文学性)
三读:诵读诗歌,赏析特色(读出情感)
三写:仿写句段篇章,总写体会反思(深入探究)
【赏文亭】
九、赏写法
借物兴感,以小见大。
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诗人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
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其精妙,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东吴的破灭,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
【积累台】
十、储积累
(一)借古讽今的诗
金陵五题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陵五题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二)杜牧其它诗
七绝·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绝·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七绝·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七绝·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训练池】
理解默写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看似平淡的叙事,却透着诗人内心感怀)的句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诗人借古喻今,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诗句是(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