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慢性疲劳综合征流行病学与治疗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37.10 KB
- 文档页数:32
・心理压力与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心理特征、认知特征及研究展望张智君 唐日新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以疲劳、低热(或自觉发热)、疼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综合征[1]。
其主要特征:①诱因复杂,往往由病毒感染、重要生活事件或心理、社会应激等引起;②体格和实验室常规检查一般无显著异常,症状以主诉为主,界定比较困难;③病理机制不明,目前无根本性治疗方法。
CFS发生率较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活动和健康。
更重要的是,在当代工作快节奏、高压力和多变的环境中,临床上以精神紧张、慢性疲劳为主诉的患者日益增多。
例如,经常与电脑打交道的人、中高层管理人员、高考前的中学生以及期末考试期间的大学生患CFS的比率明显上升。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 DC)预测CFS将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一、CFS的病理机制对于CFS的病理机制,不同医学专家提出了“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异常”、“内分泌系统异常”、“代谢异常”和“脑障碍”等学说。
关于“病毒感染”,目前认为至少有9种DNA或RNA病毒与CFS的发生有关,包括E B病毒、肠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B组病毒)或人疱疹病毒6型(HH V26)等。
例如,Ablashi等[2]发现,CFS患者的HH V26抗体和HH V26DNA水平有显著增加。
关于“免疫系统异常”,研究发现,CFS患者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淋巴细胞(如C D3抑制性T 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会出现减少。
例如,Ogawa等[3]发现L2精氨酸能显著增强健康组的NK细胞活性而CFS患者却无此反应,同时发现L2精氨酸对NK细胞的激活受一氧化氮的调制,因此推测CFS患者的这种调制功能可能存在缺陷。
另外,研究还发现, CFS患者人白细胞Ⅱ类抗原(H LA2DR/DQ)作者单位:310028杭州,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学院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基因因素在诱发CFS过程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概况作者:李俊良来源:《中外医疗》2013年第22期[摘要] 该文主要是叙述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概况,该病的诊断标准有3个方面;CFS的流行病学特征是较多的流行病学资料证实CFS在护士中高发;发病的影响因素有营养素失调、社会心理因素2个方面;发病机制有氧化应激、氧化应激、病毒感染、内分泌功能异常、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等4个方面;从营养疗法、对症疗法、祖国医学以及心里治疗几个方面对CFS的治疗方法也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研究;发展[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a)-0197-02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组以长期极度疲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综合征,常伴有头痛、咽喉痛、淋巴结肿大和压痛、肌肉关节疼痛以及多种神经精神症状,其基本特征为新发生的、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虚弱性疲劳,持续时间≥6个月,卧床休息不能缓解,而各项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的异常发现[1]。
“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一术语是由美国CDC于1987年首次提出的[2],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在当代工作节奏快、高压力和多变的环境中,世界各地被报道的患者日益增多,尤其是经常与电脑打交道的人、管理人员、高考前的中学生、期末考试期间的大学生以及长期处于心理压力和身体应激状态之下的人,患CFS的比例明显升高[3]。
目前,CFS的病因及病理过程尚未研究透彻,考虑可能与病毒感染、神经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氧化应激和遗传等因素有关。
该文将对其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CFS的流行病学特征CFS发病率国内外报道不一,美国的两项社区调查显示(依据美国CDC的诊断标准)CFS的患病率为0.23%~0.42%,而英国依据同样标准的调查结果为2.6%。
据Devanur LD报道,全球CFS患病率为0.4%~1.0%,英国患者约24万。
文章编号:1673G2103(2018)05G0060G05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现状∗赵彩霞(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3)摘㊀要: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㊁诊断㊁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其病因病机包括病毒感染㊁精神心理因素㊁免疫系统功能异常㊁遗传易感性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等几个方面;目前,医学界主要采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制定的诊断标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㊁认知行为治疗和运动治疗等方法.最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研究展望.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诊断;干预中图分类号:R 442.8㊀㊀文献标识码:A引言慢性疲劳综合征(C h r o n i cF a t i g u eS yn d r o m e ,缩写C F S )是指人不明原因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严重疲劳,经充分休息后不能缓解,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有的还伴有低热㊁头痛㊁咽喉痛㊁肌肉关节痛㊁精神倦怠㊁抑郁㊁失眠健忘㊁记忆力下降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或伴有颈部㊁腋窝淋巴结轻度肿痛,但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又没有明显异常[1].在西方国家,疲劳是人们前往医院就诊的五大原因之一,美国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人群中有14%的成年男性和20%的妇女表现出明显的疲劳,其中1/8的人发展为C F S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测,C F S 将成为21世纪影响人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至今仍未找出确切的病因病机,在诊断及治疗方面,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方案.本文根据已有文献,对可能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㊁诊断㊁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㊀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人群及职业特点1.1㊀发病人群慢性疲劳综合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㊁种族㊁社会阶层的人.多数研究表明主要集中在30~50岁的人群,女性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1,3],特别是上进心强㊁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女性居多;儿童㊁青少年C F S 发病率较成人低,但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4];5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较低,在受教育水平较低及低收入者中,慢性疲劳综合征也比较少见[5].1.2㊀职业特点慢性疲劳综合征表现出职业发病的特点,如科技人员㊁白领阶层㊁高校教师㊁医务工作者和学生等群体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袁萍[6]调查发现,C F S在科技人员中的发病率较高,为26.3%,其次是大学生和干部,分别为18.31%和17.32%;彭寿君等[7]对医院在职护士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C F S 的患病率是11.63%;吴磊等[8]对南昌市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符合C F S 诊断标准者占13.8%;张蓉[9]对北京市和包头市的人群调查显示,在职业分布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干部㊁科研人员及职员等患病率较高,而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㊁工人患病率较低;另一项对上海市白领阶层有关C F S 的调查亦发现,C F S 多发生于从事金融㊁外贸㊁销售㊁电脑软件开发等竞争激烈㊁压力较大的职业岗位中[10].2㊀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自20世纪80年代C F S 被发现和命名以来,各国对C F S 的研究迅速展开,但到目前为止,其确切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已有的文献报道,06第40卷第5期V o l .40㊀N o .5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菏泽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H e z eU n i v e r s i t 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10月O c t .㊀2018∗收稿日期:2018G06G26作者简介:赵彩霞(1961 ),女,山东汶上县人,高级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保健实验教学与管理.多从病毒感染㊁精神心理因素㊁免疫功能异常㊁遗传易感性和神经内分泌紊乱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2.1㊀病毒感染由于部分C F S患者发病突然,伴有流感样症状如发热㊁咽喉痛㊁肌肉关节痛和淋巴结肿痛等,并有流行趋势.因此,许多研究认为本病与病毒感染有关,常见的病毒有:E B病毒㊁伯尔纳病毒㊁人类疱疹病毒㊁巨细胞病毒㊁肠道病毒㊁流感病毒等[11].病毒感染引起C F 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病毒感染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异常,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㊁活性和细胞因子调节作用发生改变,造成中枢神经和肌肉组织的损伤[12].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C F S的发病与任何一种已知的病毒感染有确切因果关系,有的患者根本没有病毒感染的临床和实验室证据,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也没有效果.2.2㊀精神心理因素精神心理因素是产生和影响C F S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研究发现,C F S患者在发病前多有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如丧偶㊁离异㊁失恋㊁失业㊁意外事故等),或长期处于紧张㊁压抑状态.2004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发现[13],九一一事件之后,C F S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九一一之前(九一一事件前后的发病率分别为0.96%和2.51%),由此得出结论,心理创伤是引起慢性疲劳的主要危险因素.傅京丽[14]调查发现,C F S患者的工作负荷重㊁人际关系紧张和子女教育问题等心理应激因素较高,且以敏感㊁多虑㊁情绪不稳定和内向性格者居多.袁萍[6]对C F S患者调查的结果亦提示压力(职业压力㊁学习压力㊁社会压力)是C F S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学习压力影响最大.另有研究表明,不仅当前的心理应激是导致C F S的主要因素,远期的心理伤害仍然可能是导致C F S的潜在因素.美国一项对照研究显示,在童年时期受到创伤(如性虐待㊁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等)的孩子,成年后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风险比正常人高6倍[15].2.3㊀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有研究者认为,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可能是引发C F S的重要因素.但在不同的研究和不同的个体中,这种异常状况却存在差异,表现具有多样性.综合以往的研究资料来看,常见的免疫系统异常主要包括[16~18]:(1)免疫球蛋白水平普遍降低;(2)血液中免疫复合物增加;(3)N K细胞的数目或活性降低;(4)效应T细胞功能㊁淋巴细胞增殖功能㊁单核细胞吞噬功能下降;(5)T细胞亚群比例改变;(6)细胞因子水平增高或降低等.目前这些变化与C F S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也不能通过免疫检测诊断C F S,且在多数C F S患者体内并没有免疫系统异常的发现.2.4㊀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由于C F S患者出现的疲劳㊁抑郁㊁肌痛等症状与肾上腺皮质机能低下的表现相似,因此有研究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改变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尤其与下丘脑G垂体G肾上腺轴(P H A)功能的减弱密切相关.有文献报道,C F S患者(无应激状态下)血浆㊁唾液㊁尿液中皮质醇含量低于正常水平,如:G a i l 等[19]通过检测C F S患者血浆皮质醇及24h尿游离皮质醇发现,患者一天中某时段血浆皮质醇水平及24h尿皮质醇含量出现下降;诸毅辉等[20]报道,C F S 患者唾液游离皮质醇昼夜节律的中值明显低于非C F S患者,二者均提示C F S患者可能出现H P A轴功能的减退.D iG i o r g i o等[21]研究显示,C F S患者24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 C T H)水平降低,特别是早晨降低更明显,分泌节律异于正常对照组.A C T H 分泌的下降可能与C F S患者体内持续高水平的A C T H抗体有关,后者可导致H P A轴功能的异常,造成肾上腺功能低下.但也有研究显示C F S患者H P A轴功能仍处于正常范围,研究结果不支持H P A轴功能减退的假设[22,23].5G羟色胺(5GH T)系统紊乱与C F S的发病也存在一定的关系.C l e a r等[24]研究发现,C F S患者5GH T1A受体耦合电位数量与正常相比明显的降低,尤其在双侧的海马区域更为显著,降低约为23%,推测C F S的发病可能与5GH T1A受体数量减少或亲和力降低有关.脑内5GH T含量减少可出现抑郁㊁焦虑㊁睡眠障碍等反应.此外,5GH T还具有正性调节P HA轴的功能,5GH T减少会加剧P H A 轴的反馈调节异常,导致免疫抑制㊁认知和情绪异常,继而加重抑郁㊁焦虑等症状[25].但也有少数研究显示[26],C F S患者脑内5GH T的活性增高,其5GH T1A受体敏感性增加.2.5㊀遗传因素有研究显示,C F S的发病与遗传有关,认为可能是基因因素导致了C F S的易感性.S m i t h等报162018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赵彩霞: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现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期道[27],患有C F S母亲的子女患C F S的比率高于未患C F S母亲的子女.K e r r等[28]研究发现,C F S患者有88个基因出现差异表达,其中85个上调,3个下调.美国疾病控制中心[29]对227名C F S患者进行全面的血样化验,包括评估2万种基因的遗传性和活性,结果发现,C F S患者含有的某些基因,与大脑调节压力反应的活动有关,而且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基因活性.特定的基因及基因活性,会使某些人在同样强度的压力面前不能承受而患上C F S.2.6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不规律㊁长期睡眠不足㊁吸烟㊁酗酒㊁饮食结构不合理㊁缺乏运动或体力劳动等,均为诱发C F S的危险因素.3㊀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目前,对C F S的诊断,医学界主要采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4年修订完善的标准[2],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临床上不能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时间至少ȡ6个月;这种疲劳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所引起,且经过休息后不能得到缓解,导致患者的工作能力㊁受教育能力㊁社会活动能力及个人生活能力等方面较患病前有明显的下降.第二,同时具有下列症状中的ȡ4条,且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ȡ6个月,但不应早于疲劳症状的出现.①短期记忆力减退或注意力不能集中;②咽喉疼痛;③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㊁触痛;④肌肉酸痛;⑤关节疼痛;⑥新出现的头痛;⑦睡眠障碍(如失眠多梦㊁早醒㊁瞌睡等);⑧体力或脑力劳动后疲劳持续超过24h.符合第一项标准和第二项标准中的4条,可诊断为C F S;只符合第一项标准,而不满足第二项的,则诊断为特发性慢性疲劳.另外,日本㊁英国㊁澳大利亚等国也分别制订了自己的C F S诊断标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自己的C F S诊断标准.4㊀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干预对策由于C F S病因㊁病机不明,症状表现复杂多样,还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根据文献报道,目前比较认可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㊁认知行为治疗㊁运动治疗等综合性的干预措施,目的是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改善功能状态.4.1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因人而异,主要是对症处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C F S患者通常对药物比较敏感,故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慎用可引起或加重疲劳副作用的药物.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抗抑郁药㊁抗焦虑药㊁催眠药㊁解热镇痛药㊁免疫调节剂等,但所得到的治疗效果报道不一.另外,适当补充维生素(如维生素A㊁E㊁C㊁B族)㊁补充矿物质(如镁㊁锌㊁铁㊁锗等)㊁补充必需脂肪酸等,均有助于缓解疲劳症状,促进机体的康复[30].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立足于祖国传统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采用针灸㊁推拿㊁中药等方法治疗C F S,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例如:吴文忠等[31]采用针刺百会㊁关元㊁气海㊁足三里㊁太冲等穴位治疗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相应的临床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田明萍等[32]选取督脉㊁夹脊㊁膀胱经等穴位进行按摩,并配合中药口服和饮食调理治疗C F S,有效率达到85.6%;李梦婷[33]采用升阳益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C F S患者36例,总有效率为100%.此外,有学者采用补中益气汤㊁小柴胡汤㊁归脾汤等众多经典古方治疗C F S,也获得了满意的疗效[34,35].4.2㊀认知行为治疗由于C F S患者普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认知行为疗法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医生的劝导㊁启发㊁安慰和教育,促使患者的认知㊁情感㊁态度㊁行为等发生良性转化,使其形成一种积极㊁乐观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帮助患者调整对生活的期望,减轻精神压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基本理论是将精神和行为活动用程序模型来解释,认为认知治疗是行为和情感的基础,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C F S患者在认知上的适应不良,会导致其对疾病不利的情绪和行为模式,从而使其固化.因此,需要改变患者关于自身的错误认知㊁思维方式和观念信息,促进患者的认知转变.认知行为治疗须由治疗师或心理医生实施,治疗中要求治疗师和患者均积极主动参与,通过言语交流和行为矫正技术相结合,帮助患者识别㊁检验和改变曲解的观念,使症状和不适应行为得到改善.4.3㊀运动治疗适量运动对改善C F S患者的睡眠㊁减轻疲劳㊁262018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菏㊀泽㊀学㊀院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期缓解疼痛㊁调节情绪㊁提高抗病能力有积极作用.针对患者慢性疲劳的特点,渐进性运动疗法对病人尤为重要,开始运动的时间为5~15m i n,以后逐步增加,每周运动3~5次,运动量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宜.可选择的运动项目有:步行㊁慢跑㊁游泳㊁瑜伽㊁广场舞㊁太极拳等,持之以恒,才会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必要时可在康复医师或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运动.4.4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营养均衡,戒除烟酒,合理安排工作㊁学习和生活时间,减少夜生活,保障充足的睡眠,坚持规律的体育运动,多参加集体和公益活动,保持良好的社会交往等等,这些综合措施均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改善不良情绪,促进C F S患者的康复.5㊀问题与展望自198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命名C F S以来,有关C F S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美国㊁英国㊁日本㊁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制订了自己的诊断标准和研究大纲,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的临床研究.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缺乏大范围针对C F S流行病学㊁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由于不同国家在地域㊁生活习惯㊁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C F S的具体表现也不尽相同,美国等国家制订的诊断标准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因此,要深入C F S的研究,就必须运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调查我国C F S的发病情况及导致C F S 发病的各种因素,从中西医两个角度探讨其病因㊁病机,制订出一个符合我国人群特点的诊断标准,从而为C F S的诊断㊁治疗和预防提供更加有力的科学依据.参考文献:[1]刘继芳.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病机分析[J].中医杂志,2000,41(2):124.[2]F u k u d aK,S t r a u sSE,H i c k i e I,e t a l.T h ec h r o n i c f aGt i g u e s y n d r o m e: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p p r o a c ht oi t sd e f i n iGt i o na n d s t u d y[J].A n n I n t e r n M e d,1994,121:953G959.[3]张曙云.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生杂志,2003,2(3):157.[4]F a r m e rA,F o w l e rT,S c o u r f i e l dJ,e t a l.P r e v a l e n c eo f c h r o n i c d i s a b l i n g f a t i g u e i n c h i l d r e na n da d o l e s c e n t s[J].B r JP s y c h i a t r y,2004,184(6):477G481.[5]刘雨桃,石远凯,孙燕.慢性疲劳综合征[J].癌症进展杂志,2007,5(2):209G215.[6]袁萍.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心理影响因素[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5):375G376.[7]彭寿君,刘梅初,朱石生,等.护士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及有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4):220G222.[8]吴磊,江涵,方福民,等.高校教师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60G661.[9]张蓉.慢性疲劳综合征流行特征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4):296G297.[10]孟瑜,潘敏,李明珠,等.上海市白领慢性疲劳综合症状况调查与分析[E B/O L].w w w.d o c i n.c o m,2012G06G12.[11]张智君,唐日新.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心理特征㊁认知特征及研究展望[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83G785.[12]李永杰.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病毒感染性因素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3,30(6):526G529.[13]H e m C,B i a r l C,N i s e n b a u m R,e t a l.R e g i o n a l p r e v aGl e n c e o f f a t i g u i n g i l l n e s s i n 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t h et e r r o r i s ta t t a c ko f9.11,2001[J].P s y c h o s oGm a t i cM e d i c i n e,2004,66(5):672G678.[14]傅京丽.慢性疲劳综合征与心身疾病[J].辽宁医学杂志,1999,13(2):68G69.[15]美国研究证实慢性疲劳综合征新病因[J].中国保健营养,2009,3(9):14.[16]刘定华,刘占东,李永哲,等.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C 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1,18(2):93G95.[17]侯晓勇,贾广坡,田连营,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相关机制探讨[J].河北医药,2015,16(8):2463G2465.[18]W h i t e s i d eTL,F r i b e r g D.N a t u r a l k i l l e r c e l l s a n d n a t uGr a l k i l l e rc e l la c t i v i t y i n c h r o n i cf a t i g u es y n d r o m e[J].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M e d i c i n e,1998,105:27G34.[19]G a i lK,V a l d i sF,V i c t o rM,e t a l.H y p o t h a l a m i cGp i t u iGt a r yGa d r e n a l a x i s f u n c t i o n i n f i b r o m y a l g i a a n d c h r o n i c f aGt i g u es y n d r o m e[J].E n d o c r i n o l o g i s t,2002,12(6):513G524.[20]诸毅辉,梁繁荣,吴曦,等.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唾液C S㊁M T昼夜节律的调节机制[J].山东医药,2007,47(28):18G20.[21]D iGG i o r g i oA,H u d s o n M,J e r j e s W,e t a l.24Gh o u r p iGt u i t a r y a n da d r e n a lh o r m o n e p r o f i l e s i nc h r o n i cf a t i g u e s y n d r o m e[J].P s y c h o s o m a t i c M e d i c i n e,2005,67(3):433G440.[22]I n d e rW J,P r i c k e t tT C,M u l d e rR T.N o r m a l o p i o i d362018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赵彩霞: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现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期t o n e a n dh y p o t h a l a m i cGp i t u i t a r yGa d r e n a l a x i s f u n c t i o n i n c h r o n i c f a t i g u e s y n d r o m ed e s p i t em a r k e df u n c t i o n a l i mGp a i r m e n t[J].C l i n i c a lE n d o c r i n o l o g y,2005,62(3):343G348.[23]C l e a r eAJ.T h eH P Aa x i s a n d t h e g e n e s i s o f c h r o n i c f aGt i g u e s y n d r o m e[J].T r e n d s i nE n d o c r i n o l o g y&M e t a bGo l i s m,2004,15(2):55G59.[24]C l e a r e A J,M e s s aC,R a b i n e rE A,e ta l.B r a i n5GT H1A r e c e p t o r b i n g i n g i n c h r o n i cf a t i g u e s y n d r o m e m e a s u r e d u s i n g p o s i t i o n e m i s s i o n t o m o g r a p h y a n d [11C]WA YG100635[J].B i o l o g i c a lP s y c h i a t r y,2005,57(3):239G246.[25]张振贤,张烨,王扬,等.理虚解郁方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负性情绪及皮质醇与5G羟色胺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5):38G40.[26]王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H P A轴及5GT H系统神经内分泌机制及中西医药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9):143G146.[27]S m i t h M S,B u c h w a l dD,B o g a r tA,e t a l.A d o l e s c e n t o f f s p r i n g o fm o t h e r sw i t h c h r o n i c f a t i g u e s y n d r o m e[J].A d o l e s c e n tH e a l t h,2010,46(3):84.[28]K e r rJR,P e t t y R,B u r k eB,e ta l.G e n ee x p r e s s i o ns u b t y p e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c h r o n i c f a t i g u e s y n d r o m e/m yGa l g i c e n c e p h a l o m y e l i t i s[J].J I n f e c tD i s,2008,197(8):1171G1184.[29]新华网.美国研究显示:慢性疲劳综合征与基因有关[E B/O L].w w w.39y s t.c o m,2006G04G20.[30]W e r b a c hM R.N u t r i t i o n a l s t r a t e g i e s f o r t r e a t i n g c h r o nGi c f a t i g u e s y n d r o m e[J].A l t e r n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R e v i e w,2001,5(5):93G108.[31]吴文忠,陈益,章亚成,等.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45(10):58G59.[32]田明萍,肖玉香,田泳.按揉夹脊穴为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28例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2(2):30.[33]李梦婷.升阳益胃汤合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6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6(1):38.[34]李月明.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学,2015,11(17):124G125.[35]吴景东,张小卿,张宇,等.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2):305G306.R e s e a r c hS t a t u s o fC h r o n i cF a t i g u e S y n d r o m eZ H A OC a iGx i a(C o l l e g e o f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S c i e n c e,Q u f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Q u f uS h a n d o n g273165,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e t i o l o g y,p a t h o g e n e s i s,d i a g n o s i sa n dt r e a t m e n to fC h r o n i cF a t i g u eS y n d r o m e(C F S) a r e r e v i e w e d.T h e e t i o l o g y a n d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i n c l u d ev i r a l i n f e c t i o n,p s y c h o s o c i a l f a c t o r s,i m m u n e s y s t e m d y s f u n c t i o n,g e n e t i 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a n dn e u r o e n d o c r i n ed i s o r d e r s,e t c.A t p r e s e n t,t h em e d i c a l p r o f e s s i o n m a i n l y a d o p t s t h ed i a g n o s t i cc r i t e r i af o r m u l a t e db y t h e U n i t e dS t a t e sC e n t e r sf o rD i s e a s eC o n t r o l.T h e t r e a t m e n tm a i n l y i n c l u d e s d r u g t r e a t m e n t,c o g n i t i v eGb e h a v i o r a l t h e r a p y a n d e x e r c i s e t h e r a p y a n d s o o n.F iGn a l l y,t h e 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 a r e p o i n t e do u t,a n d t h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s p e c t s a r e a l s od i s c u s s e d.K e y w o r d s:C h r o n i cF a t i g u eS y n d r o m e;c a u s e o f d i s e a s e;d i a g n o s i s;i n t e r v e n t i o n462018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菏㊀泽㊀学㊀院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期。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和《中国推拿百科全书》(骆仲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相关文献研究。
(1)无明显脏器器质性病变,以虚损性疲劳为主;(2)多以懈怠、劳倦、失眠健忘等为主要表现;(3)多伴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相关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4年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
(1)通过临床评定的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这种疲劳是新发的或者有明确的发病时间,非先天性的,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且患者的职业能力、受教育能力、社交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
(2)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4项或4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但不应该早于疲劳:①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明显下降;②咽痛;③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④肌肉疼痛;⑤没有红肿的多关节的疼痛;⑥头痛,但其发作类型、方式及严重程度与以前不同;⑦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⑧运动后的疲劳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二) 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头部及周身窜通不适,抑郁寡欢,悲伤欲哭,或急躁易怒,情绪不宁,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胸胁满闷,喜出长气,头晕,低热,睡眠不实,纳食不香腹部胀满,大便溏软或干稀不调,月经不调。
舌胖苔白,脉弦缓无力等。
2.心脾两虚证:精神疲倦,四肢无力,劳则加重,神情忧郁,不耐思虑,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心悸健忘,胸闷气短,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身痛肢麻,面色不华。
舌质淡,脉细弱等。
3脾肾阳虚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肢软无力,腰膝冷痛,困倦嗜睡,懒言易汗,畏寒肢冷,食少便溏,或遗精阳痿,性欲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