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_日本近代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发展理念
- 格式:pdf
- 大小:141.79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摘要: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得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拟。
在运动中,教育制度的改革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自此以后,日本的教育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
本文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进行分析,从而探寻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正文: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改变了日本的命运使其完全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
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很大原因得益于其“文明开化”之实施。
用日本学者的话说:“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日本在明治时代之前,属于江户时代,由德川幕府把持统治权。
为了巩固德川在政治上的领导权,幕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便对对外贸易和同外国交往上进行隔绝。
这一政策使日本完全与外界断绝往来,国家的发展也完全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在此情况下,国内人民在教育上受到儒学和佛学的思想专控,农民的生活困苦,商人的利益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引起人民普遍的不满,社会矛盾尖锐。
国家财政也存在危机,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贫困,幕府又实行高压性措施,整个幕府统治陷入瘫痪之中。
同时,国外环境也并不安宁,1853年美国的坚船利炮撞开了日本的大门,是日本面临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威胁。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推翻了幕府统治。
为了摆脱外来的威胁,以及改变日本国内混乱的局面,明治天皇携政府中的有志之士,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二、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西学东鉴明治天皇重用改革名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教育名家福泽谕吉等,都充分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文明在推动日本发展和变革中的巨大力量。
因而,在他们的大倡导和鼓励下,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启示一、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日本的教育体系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
日本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
这种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实施素质教育理念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之一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理念。
日本的教育体系不仅重视学生的学术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都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日本教育通过综合评价和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在中国,素质教育理念也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题。
借鉴日本素质教育的经验,我们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创新意识等方面,使得学生在学术能力的同时也能具备更广泛的素质和能力。
三、推动教育信息化和科技创新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和科技创新。
日本教育通过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和工具,打造了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和资源。
日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学习和创新实践,推动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中,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日本教育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重视教师的教育培训和教育研究。
通过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日本能够保证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和专业化。
中国也需要更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当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和发展体系,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和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五、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日本近代教育制度(六)日本近代教育制度1.教育概况:1868年,日本建立了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天皇明治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史称“明治维新”,其中包括对教育的改革。
主要内容有:加强国家对教育的管理,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1871年,日本设立了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1872年颁布《学制令》,在确立教育领导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
1885年,日本进行官制改革,成立第一届内阁,森有礼任文部大臣,在他的主持下,1886年日本颁布了各种教育法令,统称《学校令》,包括《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中学校令》、《小学校令》。
这一时期日本学制的改革,为建立近代的学校制度奠定了基础,对推动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职业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教育敕语》1890年,为了加强道德教育,强化中央集权的控制,日本颁布由明治天皇签署的《教育敕语》,成为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纲领。
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日本教育的根基源于传统的“忠君爱国”伦理道德思想;第二部分指出日本伦理道德的具体条目;第三部分指出日本伦理道德条目的普遍意义,要求国民必须遵守。
《教育敕语》颁布后,对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从此,日本近代教育开始纳入天皇制国家主义的政治轨道,加重了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启示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追求现代化发展的国家。
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
日本的教育现代化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等方面对比分析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并探讨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体制的改革日本教育体制的改革是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对其传统的农村教育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建立了以普及义务教育为目标的现代教育制度。
在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政府又对其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现代高等教育制度。
这些改革使得日本教育体系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为其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中国教育也在不断进行体制改革,但是在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中国可以从日本教育体制改革的经验中汲取启示,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加大对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从而推动中国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
二、教育理念的创新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还体现在其教育理念的创新上。
日本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入和实践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不断完善和提升教育质量。
日本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革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理念的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教育技术的应用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还体现在其教育技术的应用上。
日本在教育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和研发,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等技术手段,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了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互动性。
在总体上看,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给中国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可以从日本的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理念创新和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汲取经验,不断完善和提升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促进中国教育向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迈进。
第九章近现代日本的教育第九章近现代日本的教育学习内容与目标:本章依照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时期,实现国家工业化时的教育大发展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军国主义教育泛滥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恢复与发展时期这样的历史阶段,概括介绍了近现代日本的教育管理制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重点述评了日本近现代史上重大的教育改革和被誉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的福泽谕吉的启蒙教育思想。
要求能够从中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教育发展的特点及经验、教训;了解福泽谕吉在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的贡献,着重掌握福译谕吉德智体和谐发展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培养人才的思想。
第一节近现代日本教育发展概述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二战后又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大国。
在这当中,教育起了重大作用。
日本的近现代教育是从明治维新以后开始的。
在这之前,日本的古代、中世纪教育经历了大化革新时期的教育、奈良和平安时期的教育、镰仓至战国时期的教育、江户时期的教育,以儒学和佛教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学校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的学校,主要有武士阶层举办的藩学和为平民开办的寺子屋。
另外,民间举办的私塾和向西方文化学习的“兰学”也得以发展。
至明治维新前,日本国内已有40%的男孩和10%的女孩获得了读写能力。
这就为明治维新以后的教育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日本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时期、实现国家工业化时的教育大发展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军国主义教育泛滥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恢复与发展时期。
一、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时期1868年至1873年,明治政府成立后,开始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
日本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
当时,明治政府提出了三项基本国策:“富国强兵”(即国家独立化)、“殖产兴业”(即经济工业化)和“文明开化”(即文化西方化)。
2021日本的教育理念与表现及经验借鉴范文 及至我国的教育现状,相类似的仅可称为宽泛概念的全民教育,而推行全民教育的理念自建国初的"扫盲教育",经历"为憧憬美好未来"而奋进的"应试教育",至现阶段并不明朗化的"素质教育"三个阶段,均没有实质性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表现有三:一、学生走向工作岗位需要"再学习"以适应其工作;二、普通劳动者从事简单重复劳动,几无技术性可言,创造价值不高;三、职业培训仅限于各企业单独进行,目的在于"最短的时间为本企业创造价值",无前瞻性和开阔性。
对比两国教育理念的不同,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在保留我国教育成功经验的前提下吸纳他国教育成功的精髓,以将教育和经济的发展相契合。
一、日本教育的历史沿革 日本古代史所记载的教育集中在"大化革新"时期,其仿照我国隋唐建立"国学"、"官学"等制度。
该制度是一种贵族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国家治理的人才,以谋求国家的稳定、强大与富庶。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以法令的形式将教育予以确定并形成定制。
至近代明治维新时期,为达到其"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国家政策,日本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行教育改革并普及义务教育,逐步迈进西方国家的行列。
这一时期的日本教育充斥着国家主义的思想,主张以发展经济为纲,一方面对学生和国民进行军事训练,另一方面加紧科学、技术、医学、工艺等领域的学习与培养,为仿造、建造近代工业设施、设备储备人才。
相对我国自二十世纪中叶开始推行全民义务教育的时间点,日本的义务教育推行与普及早了近一百年,而相应造成的国民知识储备、素质养成、创造能力、预期理念等问题,我国均落后于日本较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日本经济的崛起时期,除美国的大力扶持的原因外,教育是使日本迅速崛起的首要因素。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S HANDONG NOR MAL UNIVER SITY (Hu mani t ies and Soci al Sciences)2003年第48卷第4期(总第189期)2003 Vol.48 No.4(General No.189)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日本近代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发展理念于洪波(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摘要: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先后以法国、美国和德国教育为样板,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建立起了近代国家主义教育体制。
这次被誉为/第一次起飞0的教育改革,是在/和魂洋才0的发展理念)))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的平衡为支点实施的。
关键词: 日本;国家主义教育;和魂洋才;本土化;国际化中图分类号: 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3)04-0102-04*收稿日期:2002-11-11作者简介:于洪波(1963) ),男,山东烟台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在经济上赶上了西方列强将近两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
同样,日本通过广泛地研究、试验和借鉴西方列强诸国的教育模式,仅用20余年的时间就确立起了近代的国家主义教育体制。
这次被日本学术界誉为近代以来/第一次起飞0的教育改革,是在/和魂洋才0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的。
可以说,/和魂0与/洋才0,抑或说/本土化0与/国际化0之间的平衡,一直是日本近代国家主义教育体制发展的战略支点。
从史实和学理两个方面对该时期日本教育发展理念的探讨,可为目前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提供诸多的启示。
一、新5学制6与法国教育模式在中央集权制传统由来已久的东亚社会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始终是以/自上而下0的方式实施的。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立即于1871年设立了文部省,掌管全国的学校和教育事业。
文部省成立不久,就组织了由12个人组成的调查委员会,试图在借鉴西方诸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日本近代的教育制度[1](P 55)。
1872年,日本以法国教育为蓝本,参考其他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公布了近代的第一个新5学制6。
众所周知,奠定法国近代教育基础的是1806年拿破仑进行的教育改革。
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教育一直处在教会的统治之下;大革命之后才实现了教会与教育的分离。
拿破仑的教育功绩主要在于建立起了统辖全国教育的组织机构,即/大学校0,并通过它把全国划分为大学区、中学区,从而确立了独立于宗教之外的近代教育制度。
但是拿破仑的改革并没有涉及到小学,法国到1881年才实行小学的免费教育。
从时间上看,比1872年日本的新5学制6晚10年。
尽管拿破仑的教育改革完成了中央集权制的近代学校组织,并且这种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管理体制一直保持到二战结束,但蕴含在法国教育中的启蒙思想对于当时的日本文化而言却是陌生的。
例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爱尔维修和狄德罗等人都曾从法制的角度出发,主张教会与教育的分离;拉#夏洛泰从教育平等的角度,积极倡导教育的民主化和实用化;卢梭从反对封建专制的立场出发,提出并尝试了自然主义教育等等。
可以设想,这些隐藏在法国教育体制背后的启蒙思想是日本学习和移植法国教育的主要障碍。
在这期间,日本的洋学者们对西方的启蒙思想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传播。
在洋学者中,最著名的当数思想家、被誉为/国民教师0的福泽谕吉(1834-1901)。
福泽在其5西洋事情6一书中,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在5劝学篇6一书中,他从卢梭天赋人权的思想出发,指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凡天生的人一律平等,不是生来就有贵贱上下之别的。
0[2](P 1)在5文明论概略6一书中,他认为日本应采用西洋文明,提倡研究/实际学问0,反对儒家/远离实际0的倾向。
他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潜心经营庆应义塾,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建树,为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森有礼(1847-1889)于1868年从美国学成回到日本,与福泽谕吉等人创办了启蒙学术团体/明六社0(因建社的1873年是明治六年而得名)。
/明六社0出版5明六杂志6,提倡民主、自由、民权等102资产阶级思想,要/以卓识高论,唤醒愚氓0。
其社员译著了20余部著作,介绍西方民主科学思想。
日本1872年的5学制6就是在上述政治和文化背景下得以颁布和实施的。
5学制6包括学区、学校、教员、学生和学费等共109章,是一个庞大而全面的近代国民教育计划。
新学制规定,将全国分为8个大学区,每个学区设一所大学;每个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一所中学;每个中学区再划分为210个小学区,每个小学区设一所小学。
小学校分为上等小学和下等小学,学制各4年。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新学制虽然在学区划分和管理上完全移植了法国的做法,但在小学阶段却与法国大相径庭。
当时,法国的教育制度从小学的后期阶段开始,一直保留着在欧洲早就存在的双轨学制。
相比之下,日本的小学却采用了单轨制。
在学制的安排理念上,日本采用了美国式的平等主义。
应该说,教育的平等既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又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
一个国家之所以在某个历史时期实行双轨制,是因为该国的经济实力只允许一部分人较之另一部分人拥有较多的教育机会。
如果一个社会认为教育是一项福利性的事业,那么其价值取向就是教育的平等;反之,如果认为教育是一项生产性的事业,那么追求效率就应该是更重要的目标。
问题在于,教育既是一项人才再生产的手段,又是社会福利再分配的过程。
因此,平等和效率就构成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双重社会价值取向。
当涉及到这两种追求目标时,势必会遇到这样的两难选择:或者以平等优先,或者以效率优先:/或是以效率为代价的稍多一点的平等,或是以平等为代价的稍多一点的效率。
0[3](P1)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平等与效率,只能有所侧重。
日本1872年颁布的5学制6规定,学校的经费有三个来源:/一是学生缴纳的学费;二是民间的赞助;三是国库补给。
以前两者为主要来源。
对于家庭贫困的优等学生,在学费上给以资助,毕业后偿还。
0[4](P394)由此看来,当时明治政府规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取之于民。
从入学率上看,5日本近代教育史事典6统计,1873年的平均就学率为28.13%,女生仅为15.1%;1878年平均就学率为41.26%,女生仅为23.51%,男女差别很大[5](P711)。
从入学率的年级分配上看,就学儿童多集中在低年级。
例如,1877年就学儿童的79.6%集中在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上学期。
1875年一年级上学期为65.2%,到四年级下学期时,仅为0.1%[4](P396)。
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中途辍学。
究其原因,学生和家庭负担过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统计表明,当时文部省拨款最多时也不超过经费总额的12.6%,绝大多数经费由家庭和民间负担,/当时每户每年的收入只不过有30元至40元左右。
而在教育上被征收的费用,就1873年的统计数字看,全国平均每户就需缴纳2元29分,占全年收入的8%弱一点。
对一般农民来说,除缴纳教育费用外,还要缴纳税金及向地方缴纳租金。
因此,农民的生活是十分贫困的。
由此可见,很多农民之所以采取烧毁学校或破坏学校的行动,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0[1](P64)新学制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等都是照搬外国的东西,只顾强行统一,缺乏灵活性。
当时,为了能够秩序井然地进行教学,对各年级的学科和使用的教科书做了详细的规定。
当时,政府计划的教育内容许多都是从西洋直接翻译过来的,这些新课程不但对儿童说来是难于接受的,而且能够讲授这些科目的教师也寥寥无几。
例如,在小学校里,把亚当#斯密的著作译成日文,作为经济学教材使用,结果不但儿童不懂,就是教师也难于理解。
又如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里,竟有/神主宰大地,人是万物之灵0等西方宗教信仰之类的话语。
这对缺乏西方宗教背景知识的儿童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批评说,新制学校在教育功能上不如从前的寺子屋和私塾。
在山口县和秋田县等地方,甚至出现了想要成立私塾,恢复儒学教育的主张。
迫于种种压力, 1872年颁布的新5学制6,终于在1879年被5教育令6所取代。
二、5教育令6与美国教育模式1879年9月,明治政府颁布了具有美国自由主义教育特色的5教育令6,废除以法国强制式教育为主导的5学制6,实行非强制式教育。
据史料记载,从5教育令6的制定到定案,有3个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一位是当时任文部省大辅的田中不二(1845-1909),一位是文部省邀请的学监兼顾问美国人马利(D#Murray,1830-1905),另一位是当时的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
负责方案制定的是田中和马利,最后定案的是伊藤博文。
日本学者土屋忠雄认为[1](P71),马利的方案在3人中是最稳健的。
马利在分析和总结1872年5学制6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渐进的办法来充实教育制度。
马利认为,5学制6将小学的修业年限规定为8年是不切合日本实际的。
他认为,应把下等小学的4年规定为义务教育,把上等小学的4年,分为两个阶段,各为两年,以求逐渐充实教育。
田中制定的5教育令6,比美国专家马利的方案激进,它充分承认地方分权。
田中的方案虽然也规定小学为8年,但是其中4年多的时间可由地方自行安排。
不仅如此,对于虽然没有入学,但却能通过其他途径接受教育的学生,也可以和入学者一样看待。
此外还规定,缺少办学资金的地方,也可以不设置学校,而采用教师巡回教学的方式。
这一点是马利的方案中所完全没有的放任主义的设想[1](P71)。
这样,5教育令6草案转交给伊藤博文之后,经伊藤的仔细研究,又提交到元老院进行审议。
结果是,在审议过程中,草案的内容被进一步减化了,并且加重了放任主义的色彩。
原草案中有关教师和学生道德教育方面的条款不仅被删除,而且还加进了禁止体罚学生等条款。
5教育令6是一个与5学制6完全不同的教育法令。
由于模仿美国教育而制定的5教育令6是在否定法国式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它在学校设置、修业年限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远比5学制6更自由和放任。
因此,一般把5教育令6又称作5自由教育令6。
不言而喻,自由主义是5教育令6的基本宗旨。
可以说,当时之所以由模仿法国改变为模仿美国,并不103是因为日本国民充分理解了美国教育中/自由0、/民主0和/地方分权0等概念的真谛,而主要是考虑到美国的教育比较适合于当时日本的政治形势。
但结果表明,5教育令6实施以后,在自由的名义下,全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较之5学制6实施期间有了明显的下降。
据统计,1879年儿童的入学率为41.26%,1880年为41.16%,1881年为41%[5](P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