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法国近现代教育
- 格式:ppt
- 大小:520.50 KB
- 文档页数:18
试述法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及主要特点
法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私人幼儿园教育、国家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早期的私人幼儿园教育可追溯到19世纪早期,由于当时的法国法律禁止3岁以下儿童上学,因此许多家庭将孩子送到私人幼儿园教育机构接受教育。
这些机构通常由中产阶级家庭经营,除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教育外,还注重音乐、美术、手工艺等方面的培养。
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发展,法国政府开始注重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1882年,查尔斯·路易斯法案正式将幼儿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规定所有3岁以上儿童必须接受教育。
同时,政府还成立了国家幼儿教育学院,负责培训和选拔幼儿教育工作者。
在这一阶段,国家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注重智力和品德的培养,课程内容涵盖语言、数学、科学等多个领域。
到了20世纪,法国的学前教育开始出现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除了传统的幼儿园教育,还有类似于美国的“托儿所”和“学前班”的教育形式。
这些机构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社交、体育等方面的培养。
同时,政府也逐渐开始鼓励私人机构介入幼儿教育领域,推出了多样化的教育补贴政策,以支持私人机构的发展。
总体而言,法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是由私人机构先行,后由国家正式纳入教育体系,注重智力和品德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孩子全面发展的多元化教育模式。
教育学考研之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法国的近代教育制度(二)法国的近代教育制度1.教育概况:在法国大革命前,法国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由天主教会控制的。
1789年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改变了欧洲和法国的历史,而且也改变了法国的教育。
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先后上台执政的资产阶级各党派都很重视国民教育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教育改革方案。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代表立宪派的塔列兰方案、代表吉伦特派的康多塞方案和代表雅各宾派的雷佩尔提方案。
他们都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实行普及教育、要求教育世俗化和科学化等。
在客观上指出了法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推动了近代法国教育的发展。
1799年,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对教育进行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
在教育改革方面,拿破仑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要求教育为国家服务,为国家提供受过训练的忠诚的行政官员,使教育与帝国的社会秩序和专制性质相一致。
为此,他采取与天主教会“和解”的政策,以利用教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拿破仑建立的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帝国大学的总监是负责全国教育的最高首脑,由皇帝亲自任命;第二,全国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全国教育分为27个大学区,每个学区设总长一人,负责管理大学区的各级学校;第三,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第四,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官吏。
《基佐法案》七月王朝时期,法国的初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832年,基佐担任教育部长,1833年6月通过了《基佐法案》。
法案要求在法国的每一个区都建立一所初级小学,在每个6000人以上的城市设立一所高级小学。
他认为,初级小学的任务是进行基本知识、道德和宗教教育。
高级小学应通过设置职业课程,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知识。
为了发展初等教育,他还提出重视初等师范学校的思想,这一法案公布后,法国的初等学校和师范学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一法案没有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
二、法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1、天主教会的教育1682年成立的“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曾开办免费的初等学校,实行班级教学。
1684年开办了欧洲最早的师范学校——教师讲习所,训练初等学校的教师。
此后,教师讲习所还附设“练习学校”。
兄弟会学校在办学宗旨上虽是为了灌输宗教思想,但它对普及平民初等教育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中等教育方面,天主教会较多地保留了耶稣会的传统,不太注重与新教教派的争夺。
但在高等教育领域,天主教会则态度强硬,1638年大学停止向新教徒颁发学位,后来还禁止学习笛卡儿的著作。
巴黎大学神学院还把卢梭的《爱弥儿》列为禁书。
2、新教教派的教育他们反对天主教耶稣会的学校教育,反对对儿童横加压制和滥用惩罚,要求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
他们还反对单纯地以拉丁语教学,主张学习本民族语言和近代语,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和判断力,反对死记硬背,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等。
1611年成立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就是一个从事教育活动为主的教派团体,该会成员接受了笛卡儿的思想,尊重人的理性,重视自然科学知识,注重本族语和现代语的学习,反对体罚,主张用表扬与威胁的教育方法。
“圣乐会”所办的中学对法国中等教育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变迁对法国的教育有着巨大影响。
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早已公开写进了大革命中各执政党的教育法案中,其中著名的有康多塞和雷佩尔提方案等。
康多塞方案要求国家承担全体男女公民免费的普及教育,设计出一种包括初级小学、高级小学、中等学校和专科学校(大学)在内的统一的相互衔接的学校教育体系,实行统一的学校管理体制等。
针对康多塞方案中没有涉及实际操作问题,雷佩尔提在他的方案中主张建立“国民教育之家”(寄宿学校),通过向富人征税,给儿童免费提供衣食,保障教育的实施。
该方案很重视儿童的体育、德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健壮、爱劳动、守纪律、富有知识的公民,成为真诚的爱国主义者。
专题5 法国近现代教育法案一、启蒙E中的E家(注:没有记在笔记上的都是不重要)(17~18世纪)1、爱尔维修14湖南大学①人的成长取决于E和环境,提出“E万能”的口号,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②人从智力天生平等,主张E民主化2、狄德罗:①否定爱尔维修的E万能论,但认为E作用巨大,E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②主张国家管理E,主张国家推行强迫的义务E。
③主张在初等E,高等E中重视公民道德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E内容世俗化)④主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张观察、思考、实验的教学方法。
3、卢梭:①自然主义E,主张每个儿童都应是自由自在的,大人不要去压迫他们,让他们自由成长4、拉夏洛泰①他从E作用巨大角度说明了国家管理E的必要②主张国民E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公民③要对国民实道德、智力、体育教育(德智体E)④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要求教师严谨、有道德会教书,提倡自然E⑤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启蒙E的共有思想①国家管理E,建立国家E体制②人人都可接受E,男女平等受E,成人也有E权③普及义务E④E内容:世俗化、科学化启蒙E家思想局限:限制了劳动人民子女接受初等以上E的机会微博@木萱学姐碎碎念:假如考了某一启蒙E家,你没背过,直接写E家们的共有思想及其局限。
二、19世纪《费里法案》(名词解释)1、背景1881~1883年,国家需要发展初等E义务化的进程。
法案确立了法国国民E义务、免费、世俗化三大原则,把三大原则贯彻实施如下:2、内容:①义务:对6~13岁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E,对不送孩子入学的家长处以罚款凡接受家庭E者,第三年起每年接受考试。
②免费:免除小学、幼儿园的学杂费,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和膳宿费。
③世俗化:取消宗教课程,取消牧师当老师的权利。
取消教会对学校的监督权,设立公民道德课。
3、评价:为法国义务E的发展确立原则,为法国E指明方向,标志法国国民E制度的确立,法国初等E进入新阶段《费里法案》是法国E的第一次重要改革助记串成一句话法国费里义务免除学费,促进课堂世俗化三、《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名词解释☆☆☆☆☆(拿破仑的E改革) 19世纪《帝国大学令》规定:帝国大学1、性质:国家最高E行政机政,帝国大学总监为最高E管理长官。
法国近代教育1.教育概况(1)17世纪-18世纪在法国大革命前,法国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由天主教会控制的。
其教育阶段的特点如下:①初等教育。
面向中下层子女,用法语讲授,主要学习读、写、算和宗教教育(4R),免收学费。
(基督教兄弟会)②中等教育。
以耶稣会和圣乐会学校为主。
③高等教育。
巴黎大学为代表(保守)④女子教育。
法国女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走在了欧洲各国的前列。
⑤宫廷教育。
面向上层贵族子弟。
(2)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以各种法案的颁布为特点,包括《塔列兰法案》、《孔赛多法案》、《雷佩尔法案》、《康赛多法案》等,这些法案的特点如下:①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提出设立相对完备的学校系统的设想;②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国家应当保护并实行普及教育;③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科学化等;④主张免费的教育。
(3)19世纪法国教育的发展①拿破仑建立的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1808年拿破仑建立帝国大学作为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大学首脑称“大学总监”,拿破仑建立的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帝国大学的总监是负责全面教育的最高首脑,由皇帝亲自任命;第二,全部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全国划分为27个大学区;第三,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第四,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官吏。
②教育阶段特点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基佐法案》和《费里法案》体现出的。
《基佐法案》的内容:第一,规定每一区开设一所初级小学,每一城市开设一所高级小学,每一省开设一所师范学校;(每一)第二,学生的学费由学校、地方税收和国家拨款支持;(钱)第三,提高教师的工资和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人)第四,没有提出普及义务教育。
《费里法案》的内容:第一,义务的。
规定6-13岁的义务教育年龄;第二,免费的。
免除母语学校、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第三,世俗化。
废除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宗教课。
关于近代法国教育的文章2000字法国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国民思想的世俗化,进而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国家掌控教育权。
因此,进入的19世纪,是个政局动荡不安的世纪,法国分别经历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巴黎公社和第三共和国七个历史时期。
单从教育视角来看,法国教育的演进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也有其内在的连续性与规律性。
贯穿七大历史时期的是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这一管理体制开始于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将帝国大学作为管理整个帝国公共教育事业的团体,帝国大学的总监成为最高的教育管理长官,这一体制的确立奠定了法国国民教育体制的框架。
复辟王朝时期,宗教势利有所抬头,冲击了国家对教育的掌控权。
七月王朝时期,《基佐教育法》的颁布加强地方教育的力量,同时巩固国家对教育的掌控权。
第二共和国时期,《法卢法》的颁布将教育权拱手让给教会,认为帝国大学在教育管理上非专业化终止国家对教育的垄断式管理。
第二帝国时期,罗兰德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国家对教育的管理权,逐步削弱教会的权限。
巴黎公社时期,在教育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三共和国时期,《费里法》确定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与世俗化三原则着力提高法国国民整体素质。
纵观这一时期,自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确立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以来,几经波折,但总体发展趋势和规矩是不断巩固这一制度的,任何妄图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矩的政策都将被人民与历史所抛弃。
因此,法国19世纪的教育世俗化,免费义务教育,国家掌管教育的进程加速发展。
一教育概况:法国大革命前,法国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天主教会控制的。
1789年,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上台执政的资产阶级各政党都很重视国民教育问题,提出的各自教育改革方案。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立宪派的塔列兰方案;吉伦特派的康多塞方案;雅阁宾派的雷佩尔提方案。
他们都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实行普及教育,要求教育世俗化和科学化。
近现代法国的教育一、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教育(一)历史背景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法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而且是当时欧洲君主专制国家的典型,王权和神权极度强化,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十分强大。
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资本主义就已萌芽,并在17世纪形成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但是由于政府不直接办学,新教各派力量薄弱,所以天主教会紧紧控制着法国的学校教育。
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压制直到18世纪才有了显著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矛盾伴随着这个过程而不断增长和激化。
法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突出地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学校教育1、初等教育新教:出现一些新教派别,如胡格诺派和詹森派等,也通过开办学校,传播各自的教义。
詹森派学校不同于天主教,尤其是耶稣会的学校。
它们重视数学、地理、历史的教学,强调学习本民族语言并用民族语言教学,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要求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
这在当时的法国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可惜它只存在二十多年,到17世纪60年代就被耶稣会派封闭了。
天主教:天主教神甫拉萨尔(LaSalle)于1684年创立“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后来成了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
学校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用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女免收学费,目的是对抗新教的办学活动,维护天主教的势力。
该会所办的学校在法国当时的初等教育方面占据统治地位。
18世纪法国国王又曾发布命令,指出学校应受天主教僧侣的监督,儿童应当学习识字、教义问答和祈祷。
2、中等学校中等教育学校主要有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它们以拉丁语及“七艺”科目为教学内容,经院主义气息十分浓厚。
成立于1611年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中得力量仅次于耶稣会。
圣乐会中学显然就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