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7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9—2010 第一学期作业课程:外国教育发展史任课教师:杨光富题目: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院系: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专业:09级教育史姓名:屈博学号:510901020442010年3月1日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摘要:二战期间,法国的高等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全国各地一片衰败的景象。
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和重建成为当务之急。
五六十年代,随着战后经济的全面复苏,法国高等教育也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调整工作。
之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由外到内的变革,从而使法国走上了一条高等教育的强国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复苏,变革,影响法国在二战期间,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方面面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教育也不能幸免。
尤其是高等教育,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不过,法国在戴高乐政府的领导下,不仅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时也为战后法国的复兴铺就了道路。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的复苏,法国高等教育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部分调整工作,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战后高等教育的复苏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增加教育投资提供了可能。
教育经费的提高还基于对教育和科学研究意义的理解。
政府中的决策者逐步认识到“劳动力质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结构只有在提高工业技术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加强”。
[1]然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和工业技术能力的加强,都离不开教育。
1954—1968年,法国脑力劳动者从100万增加到300多万,其中工程师和技术员分别增加40%和55%。
同时,国家提出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
这种思想是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启发。
法国政府于l946年成立了以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莫内(Monnet)为首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在第二个国家计划期间(1954一l957年),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
法国教育的演变与现状法国是欧洲的一个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质的教育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的教育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法国教育的历史和演变、现代法国的教育制度、法国教育的优缺点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法国教育的历史和演变法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只有部分贵族和教士才能接受教育。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开始改善教育状况,并于1792年颁布第一部《教育法案》。
这部法案规定了法国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教育分级和教育机会平等等。
二十世纪初,法国开始实现全面义务教育,但仍有很大的差别,穷人和贫民区学生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1960年代,法国政府进行了重大的教育改革,将农村和城市的教育统一,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平等,而且国家越来越重视培养优秀的人才,法国的大学开始崛起。
二、现代法国的教育制度现代法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
直到十岁之前,所有的学生都接受相同的基础教育,没有分任何科目,只是学习基本的数学和语文等。
之后,学生将进入初中,开始分类学习。
初中的课程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体育和人文社会等方面。
高中则是注重深入学习各自所选择的学科。
法国的教育制度一直以来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纯粹的知识记忆。
法国的大学排名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以其理论研究和教学质量而闻名。
法国的大学还分为公立和私立,在学习上,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
三、法国教育的优缺点法国的教育体系注重知识的深度,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鼓励创新和批判性思考的教育环境。
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法国的教育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学校的课程过于繁忙,大多数学生工作量十分巨大。
同时,法国的教育体系比较保守,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而且法国的教育公平度不够高,许多社会较低的阶层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教育机会。
总的来说,法国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发展中,始终注重教育质量和教育的公正性。
法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成长途径自从1968年《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出台以来,法国对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主体、经济基础、历史任务和奋斗目的的规定,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探索,成为深入完善法国现代大学制度的一项亟迫的任务,1984年《萨瓦里法案》应运而生。
一、《萨瓦里法案》颁布日勺背景大学自治在法国现代大学确实立与发展过程中,是与1968年《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中“参与”和“多学科”并行发展的。
法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目的是培养法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在坚持平等和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下,实行“实用性”高等教育理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984年法国颁布的《萨瓦里法案》是1968年《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日勺继承与发展,该法案以大学自治为关键,试图通过调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增进法国大学现代化、民主化和职业化进程。
该法案对大学协议制、质量评估制度以及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确实立,观照了法国大学的本体性、民族性与现代性,奠定了法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成长途径。
《萨瓦里法案》出台日勺背景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理解。
(-)权力下放与区域整改的政治经济背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重建与经济高速发展后,大多数西欧国家陷入经济滞胀时期,高失业率、通货膨胀与GDP下降状况同步并存。
为增进经济均衡发展,许多西欧国家开始借助高利率和控制公共支出的手段,关注经济增长中的J质量与效益。
从国内形势看,20世纪70年代接连发生的能源危机和通货膨胀给法国政府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再加上高额的社会福利支出,深入加重了政府的经济承担。
1981年5月,左翼政治领袖、法国社会党密特朗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四届总统,大力推行法国式社会主义,推崇个人自由、平等和博爱精神,以“自由”、“民主”和“自治管理”为指导方针,在政治和公共管理领域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权力下放”(decentra1isation),使各个地方政府、个人有权积极、自由参与当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及管理活动,以唤醒广大民众更大的责任感来刺激经济发展。
第二节19世纪法国教育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在法国乃至欧洲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标志着法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开始在法国建立。
大革命时期提出的一些教育改革方案虽然没有完全实现,但它们对19世纪的法国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整个19世纪期间,法国政治斗争非常激烈,政权更迭频繁,先后出现了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巴黎公社、第三共和国。
法国的教育事业也步入了一条坎坷不平的发展道路。
19世纪法国拿破仑时期的教育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的执政府,并任第一执政。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自称皇帝,开始了军事独裁统治。
拿破仑上台后非常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巩固专制统治和服务国家的工具,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推行教育改革。
他在教育领域的最突出的贡献是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
拿破仑的教育改革包括许多方面,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其整个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为此,他先后颁布了《关于公共教育的基本法》(1802年)、《创办帝国大学令》(1806年)和《帝国大学组织条例》(1808年)。
在《关于公共教育的基本法》中,政府重申,教育是免费的、公办的;通过严格审查的公民可以开办学校。
至于帝国大学,它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高等院校,而是负责管理帝国公共教育事务的全国最高教育管理机构。
帝国大学的大校长为全国教育界的最高首脑,由皇帝亲自任命。
帝国大学的办事机构为大学评议会。
另设有若干名总督学,巡视各大学区的工作。
帝国大学负责管理全国所有学校的审批,就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任免等作出统一规定,并监督执行。
根据法令,全国被分为27个大学区。
每区设一个学区长,下设学区评议会,管理各区教育事宜。
帝国的所有教师均为国家公务员,享受政府俸禄。
通过上述改革,拿破仑在法国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二、法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1、天主教会的教育1682年成立的“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曾开办免费的初等学校,实行班级教学。
1684年开办了欧洲最早的师范学校——教师讲习所,训练初等学校的教师。
此后,教师讲习所还附设“练习学校”。
兄弟会学校在办学宗旨上虽是为了灌输宗教思想,但它对普及平民初等教育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中等教育方面,天主教会较多地保留了耶稣会的传统,不太注重与新教教派的争夺。
但在高等教育领域,天主教会则态度强硬,1638年大学停止向新教徒颁发学位,后来还禁止学习笛卡儿的著作。
巴黎大学神学院还把卢梭的《爱弥儿》列为禁书。
2、新教教派的教育他们反对天主教耶稣会的学校教育,反对对儿童横加压制和滥用惩罚,要求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
他们还反对单纯地以拉丁语教学,主张学习本民族语言和近代语,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和判断力,反对死记硬背,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等。
1611年成立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就是一个从事教育活动为主的教派团体,该会成员接受了笛卡儿的思想,尊重人的理性,重视自然科学知识,注重本族语和现代语的学习,反对体罚,主张用表扬与威胁的教育方法。
“圣乐会”所办的中学对法国中等教育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变迁对法国的教育有着巨大影响。
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早已公开写进了大革命中各执政党的教育法案中,其中著名的有康多塞和雷佩尔提方案等。
康多塞方案要求国家承担全体男女公民免费的普及教育,设计出一种包括初级小学、高级小学、中等学校和专科学校(大学)在内的统一的相互衔接的学校教育体系,实行统一的学校管理体制等。
针对康多塞方案中没有涉及实际操作问题,雷佩尔提在他的方案中主张建立“国民教育之家”(寄宿学校),通过向富人征税,给儿童免费提供衣食,保障教育的实施。
该方案很重视儿童的体育、德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健壮、爱劳动、守纪律、富有知识的公民,成为真诚的爱国主义者。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末的大革命时期。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国民公教育被广泛推广,旨在提供普遍教育机会,固定了法国的教育原则,如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了法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础。
他颁布
了儿童教育法,要求城市和农村都建立小学。
这一举措为法国的教育领域带来了重大变革,使得教育成为一项政府责任。
在19世纪中叶,法国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1850年,教育
法创立了公立学校,将教育职责从宗教团体转移到政府手中。
这使得教育成为全民福利的一部分,并推动了法国教育的现代化。
到了20世纪,法国的教育体系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1945年,法国颁布了教育部门法,确立了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地位,并实施了普遍义务教育制度。
此后,法国教育制度逐渐完善,包括提高教育质量、增加教育资源、改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1990年代以来,法国教育制度重点关注提高学生成绩和促进
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适应21
世纪的挑战,法国教育部门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增加教育技术的使用等。
总的来说,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普及到现代化的过程,从国家的教育职责扩展到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
这些改革使法国教育制度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并为法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二节法国近代教育制度一、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法国的教育制度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征服了高卢。
法国作为罗马帝国的高卢行省从那时起,受罗马帝国统治达500年之久。
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最强大的的一支部落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了最强大封建王国--法兰克王国。
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即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
其中,西法兰克王国就是法国的雏形,后来演变为法国(东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后来的德国,中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后来的意大利)。
10世纪后,法国封建社会迅速发展,到15世纪后期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
法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而且是当时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从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对它影响不大,因此,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十分强大。
尽管从16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因素在法国已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的手工业工场,对外贸易也在不断扩大与加强,资产阶级逐渐成长。
但一直到18世纪前期,法国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第三等级(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和农民)在政治上还比较软弱,处于无权的地位,受到封建专制制度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形成封建贵族与第三等级之间日益尖锐的对立。
上述社会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法国教育总体上看还是教会特别是天主教教会一统天下。
(一)初等教育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近30年,法国的初等教育主要掌握在胡格诺派手中。
16世纪中叶以后,加尔文教在法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加尔文新教的信奉者被称为胡格诺派教徒。
胡格诺十分重视教育,在其控制地区,率先进行了实行强迫初等教育、男女可以同校、采用本族语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法国早期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
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尔(La Salle)建立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成为了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这一时期的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用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免收学费。
富人们则聘任家庭教师对其子弟进行初等教育。
"基督教学校兄弟会"还注重师资培养的问题,它于1685年在兰斯(Rheims)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
(二)中等教育17世纪前期,属于新教的冉森派和胡格诺派曾开办过一些中等学校。
冉森派是17-18世纪在欧洲流行的新教,其创始人是荷兰神学家冉森。
冉森派特别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强调本族语的地位,在方法上,反对强记,重视判断力的磨练和读写技能的训练,主张采用实物教学。
17世纪60年代冉森派开办的学校被迫停止教学活动。
胡格诺派开办的中等学校被称之为学院或基础学校,设7个年级,主要教拉丁文、希腊文和法文。
1685年以后,胡格诺派的学院也不复存在了。
1534年,以反对宗教改革、巩固并恢复天主教阵地为宗旨的耶稣会建立,到17世纪,活跃于许多欧洲国家,成为法国教育中的重要力量。
耶稣会特别重视中、高等教育,对初等教育缺乏兴趣。
在1618-1746年近一个半世纪期间,由耶酥会创办的中等学校成为法国中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耶酥会创办的中等学校也称为学院。
除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年的短暂时间外,耶酥会的教育活动是得到法国封建统治者全力支持的,因此,它的中等学校网迅速遍布法国各地。
成立于1611年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中的力量仅次于耶酥会,特别是在18世纪中期耶酥会被驱逐后,更成为法国举办中等教育的主要力量。
圣乐会虽然是一个属于旧教的宗教派别,但它比较接近于资产阶级,圣乐会所办的许多中学显然就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
这种中学在前四年学习法语不学拉丁文,高年级学习拉丁文不学希腊文,注重历史教学,加强数学以训练思维,增加实科方面的内容,使物理、化学在课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圣乐会的教育活动一直继续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对法国的中等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三)高等教育到18世纪为止,法国共有22所大学,超过了欧洲其他各国。
且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也是很高的。
法国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大多产生于中世纪。
在16世纪前后,巴黎大学已拥有许多个学院。
与初等和中等教育一样,这一时期法国的高等教育也处于天主教会的管辖之下。
大学在宗教改革运动之后一直排斥新教徒,从1638年起还停止向新教徒颁发学位,同时极力扼杀进步思想,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儿(1596—1650)和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都被巴黎大学列为禁书。
在当时的大学里,只有新出现的个别讲座,如数学或自然科学讲座,反映了文化科学上的进步。
巴黎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停留在中世纪,守旧闭塞,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法国王朝的重商政策,这一时期,专业技术的实用价值受到关注,加之在这方面教会控制较弱,一些技术专门学校和研究机构得以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馆(1636年)、法兰西科学院(1666年)、路桥学校(1747年)、皇家军事学院(1751年)、矿业学校(1778年)。
二、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法国的教育制度(一)18世纪后期法国的教育制度18世纪末,法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1789年,在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它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第三次大决战。
同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它虽然进行得晚,但比较彻底。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789年发动到1794年结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先后上台的立宪派(代表大资产阶级、自由派贵族,1789.7--1792.9)、吉伦特派(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9--1793.6)和雅各宾派(代表中小资产阶级,1793.6--1794.7.),在反对封建专制方面一个比一个激烈。
他们都提出了自己具有资产阶级特色的教育改革方案。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由君主立宪派提出的“塔列兰法案”(1791)、由吉伦特派提出的“康多塞报告”(1792)、由雅各宾派提出的“雷佩尔提教育法案”(1793)等,其目的都是想改革封建的旧教育,使教育为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服务,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武器。
立宪派的塔列兰代表公共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方案指出,为巩固新的政治制度,必须改造教育;必须教育公民认识与保卫宪法,《人权宣言》应成为"幼年时期的教义问答";他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认为国民教育制度应成为维持"以私有财产为其真正基础"的社会制度的手段,规定了小学、中学、专门学校和大学院四级学制。
在教育内容上,既把公民道德及宪法列为各级学校的主要学科,又使宗教在各级学校的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专门学校中,培养教士的学校也居于重要地位,并且保留了教士在国立中学中担任教师的权利。
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它的明显的折衷性质。
但是由于制宪会议很快让位给立法议会,所以,该方案在法国并未真正实施。
吉伦特党人在议会中取得主导地位以后,该派的领袖之一、哲学家与数学家康多塞代表公共教育委员会向立法议会提出了一个教育改革报告,被称为"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
该报告认为国民教育是国家对其全体公民应尽的职责,故应由国家建立统一的、前后衔接的、普及的、男女平等的和免费的学校系统:4年制小学、3年制高级小学、5年制中学校和专门学校、大学院。
大学院不是一级教育机构,而是教育行政和学术研究中心,领导与监督各级学校。
各级学校均应实施强迫、免费教育,坚决摒弃教会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主张废除传统的宗教科目,增加与农业、手工业和国内生产等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减少古典学科的教学,扩大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的教学;还应增设政治教育课程,讲解宪法和《人权宣言》,以使学生及早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此项教育计划虽在立法议会上未提付表决,但其基本精神对19世纪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雷佩尔拟订的教育计划比康多塞的“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前进的地方是就他企图解决初等教育的普及问题。
他指出让贫苦儿童受教育,首先要给他们面包。
在这一点上,他批评康多塞的方案,建议由国家向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开办寄宿学校“国民教育之家”,为儿童提供免费衣食,从而保证普及初等教育的实施。
雷佩尔教育方案主张应向儿童进行体育、智育和德育,特别提出以德育代替宗教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爱国的公民。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类似的教育改革方案还有20多个,尽管这些方案的内容各异,但都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对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张: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主张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国家应当予以保护,实施普及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和教师问题上,主张实现世俗化和科学化;法案还在男女平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当然,其中的一些规定也限制了劳动者子女获得初等以上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由于各派掌权的时间短暂,任何一个教育方案在教育实践中都较难实施,但这些方案对以后法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确产生了重要影响。
1793年6月至1794年7月法国大革命达到高峰时期,此时是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雅各宾派执政。
大资产阶级不满雅各宾专政激进的革命措施,于是阴谋策划了热月9日(1794年7月27日)的反革命政变。
热月9日的政变和雅各宾专政的崩溃,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此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799)继续存在,但由热月党人执政。
热月党人执政时期法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初等教育远未普及,初等教育的免费制与义务制被取消,但它提出了对教师的考核问题,对教师工作的稳定性和生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关心,这是有利于初等教育发展的。
中等教育方面,政府设立了中央学校(每一省内,有30万居民的地方设1所),培养工业方面的实干人才。
高等教育受到重视,采用开设专门学校的办法培养专门人才,1794年创办的巴黎理工学校,不但在当时为法国培养了军工、交通、采矿、造船和测量等部门急需的技术人才,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做出了贡献,而且在后来逐渐成为法国的一所重要科学教育机构。
雅各宾派筹办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也于1795年成立,这所学校拥有许多著名学者,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但由于它在政治上倾向雅各宾派,不久又被逼被迫停办,直到拿破仑执政后才得以重建。
原有的大学由于长期受天主教会控制,宗教思想影响根深蒂固,因而这时予以停办。
由于热月党人的倒行逆施,大资产阶级政权摇摇欲坠,拿破仑乘机发动了雾月18日(1799年11月9日)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799—1815)。
(二)19世纪法国的教育制度19世纪的法国,政局动荡不安。
先后经历了拿破仑军事独裁统治的法兰西第一帝国(1799—1815)【资产阶级帝制】、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封建统治】、七月王朝(1830--1848)【君主立宪制,大资产阶级政权】、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小资产阶级政权】、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资本主义专制统治】、巴黎公社(1871.3.18---5.28)【无产阶级政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初期(1870—1898)【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资产阶级政权】七个历史时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1-1940)、维希政府(1940-1945)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占领下的法国成立的傀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