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β在两种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模型脑杏仁核分布的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6
aβ作用的分子机制aβ是一种分子,它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aβ分子的作用机制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aβ分子是一种由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主要存在于人类大脑中。
在正常情况下,aβ分子的产生和清除是平衡的,维持着脑组织的正常功能。
然而,当这个平衡被打破时,aβ分子的积累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研究表明,aβ分子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等症状。
研究发现,aβ分子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形成了异常的沉积物,称为aβ斑块。
这些斑块对神经元产生了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
那么,为什么aβ分子会在阿尔茨海默病中起到这样的作用呢?研究人员发现,aβ分子可以干扰神经元之间的正常通信,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接受。
此外,aβ分子还可以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神经元的损伤。
这些机制的累积效应导致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
为了有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科学家们研究了如何干预aβ分子的产生和清除。
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aβ药物,通过抑制aβ分子的合成或促进其清除来减少其在大脑中的积累。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通过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可以降低aβ分子的产生和积累。
虽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科学家们仍在努力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并深入研究aβ分子的作用机制。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揭示更多关于aβ分子的秘密,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案。
aβ分子在阿尔茨海默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积累导致神经元损伤和认知能力下降。
通过干预aβ分子的产生和清除,可以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论文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通常发生在老年人。
AD的主要症状是记忆力丧失和认知功能下降。
本文综述了关于AD的研究进展,包括AD的病因、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方法。
病因AD的病因至今还不完全清楚,但已知的是该疾病与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的积累有关。
β-淀粉样蛋白是一种多肽蛋白,它会在脑内聚集形成斑块,导致神经元死亡和脑萎缩。
此外,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也与AD的发生有关,这会导致tau蛋白脱离微管,并在神经元质膜内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
危险因素AD的危险因素包括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
一些基因突变会增加AD的发生风险,例如APOE基因ε4等。
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重金属、杀虫剂等也与AD的发生有关。
此外,生活方式习惯也会影响AD的发生风险,如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运动、抽烟等均会加速AD的发展。
诊断AD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因为越早诊断越有利于治疗和延缓病情进展。
目前,AD的诊断主要是通过症状和神经心理评估进行的。
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AD的诊断。
治疗目前AD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来缓解病情。
药物治疗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等。
非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训练、心理治疗和艺术疗法等,这些治疗方法能够缓解AD患者的丧失机能和情感紊乱等症状。
结论A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风险因素和治疗方法都需要深入研究。
对于仍处于早期阶段的AD,现有的治疗方法能够缓解症状和延缓病情进展。
未来的治疗方法需要更加精准和个体化,针对患者的病情和基因特征进行个性化治疗。
这将为AD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品质。
Aβ斑块结构是指淀粉样蛋白β(Amyloid-beta,简称Aβ)在大脑中沉积形成的异常结构。
Aβ是一种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简称APP)经过剪切加工产生的蛋白质。
正常情况下,APP会被酶切割成可溶性的代谢产物,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老化、遗传突变等,APP的剪切加工过程出现异常,导致Aβ过量产生并沉积在大脑组织中。
Aβ斑块主要由Aβ40和Aβ42两种亚型组成,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所不同。
Aβ40比Aβ42更容易溶解,但在一些病理条件下,Aβ42的生成增加,导致斑块形成。
Aβ斑块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1-10微米。
它们主要分布在大脑的海马区、颞叶、顶叶等区域,尤其是与学习和记忆相关的脑区。
Aβ斑块的形成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
随着斑块数量的增加和体积的扩大,它们会对周围的神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元损伤和死亡。
此外,Aβ斑块还可能影响神经元之间的通讯,进一步加剧神经功能障碍。
因此,研究Aβ斑块的形成机制和调控因素对于揭示AD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HopeahainolA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背景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且逐渐加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
病发后,患者智力和思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生率不断上升,并成为老年人群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尽管已经有很多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被研发,但是很多药物在人体中的效果有限并存在严重副作用。
因此,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仍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Hopeahainol A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以期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更多的药物选择。
三、研究方法
1. 实验对象:采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APP/ PS1)。
2. 实验药物:Hopeahainol A。
3. 实验步骤:
(1)小鼠行为测试,包括:Morris水迷宫试验和Y字迷宫测试。
(2)采用脑切片染色法,观察神经元和神经元突触的形态。
(3)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的相关蛋白表达。
(4)统计数据: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四、研究意义
通过观察Hopeahainol A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认知功能的影响,可以更全面地了解Hopeahainol A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作用,并为寻找更有效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提供参考。
石杉碱甲对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脑内β-淀粉样蛋白表达的影响
张海波;孙阳 【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17(029)002 【摘 要】本文主要观察石杉碱甲对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脑内β-淀粉样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Aβ在C57BL/6野生型小鼠、APP/PS1转基因小鼠及石杉碱甲治疗组小鼠脑内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Aβ形成所需的β-、γ-分泌酶亚基Bace1及PS1在脑内的表达.结果发现石杉碱甲治疗后的AD模型小鼠脑内Aβ表达及含量与AD组相比明显减少,Bace1及PS1的表达都有明显的减少.以上结果说明石杉碱甲可通过降低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Bace1、PS1的表达进而降低γ-分泌酶的活性,从而使AD小鼠脑内的Aβ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提示石杉碱甲在AD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In this study,the effect of huperzine A on the expression of amyloidβ-protein (Aβ) in the brain of transgenic mice was investigated.The levels of Aβ in wild type,APP/PS1 transgenic mice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mice group were tested immunofluorescence.The expression of Bace1 and PS1 which are essential forβ-/γ-secretase activity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and Real-Time PCR assays.It was found that the activity and content of Aβ in the huperzine A administration mice brain were decreased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AD model mice,and the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of Bace1 and PS1were suppressed in the brain of huperzine A treatment mice group.These results prompted that huperzine A can decrease Aβ in AD mice brain through suppressing the activity of β-/γ-secretase in APP/PS1 transgenic mice brain.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huperzine A had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AD.
— 242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V ol.44 No.3 2021 解剖学杂志 2021年第44卷第3期以β淀粉样蛋白作为阿尔茨海默症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郭一博 石镜明△ 刘 航 李岩松 孙正启(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神经疾病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及藏药干预研究团队,咸阳 712082)摘要 β淀粉样前体蛋白( APP )是一种单次跨膜天冬氨酸蛋白质,其被β和γ分泌酶相继水解后会产生具有毒性作用的β淀粉样蛋白(A β)。
阿尔茨海默症(AD )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A β在神经元胞外大量聚集形成淀粉样斑及tau 蛋白在胞内过度磷酸化形成纤维化缠结。
长期以来,AD 的发病被认为与A β聚集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以A β为靶点的抗体性治疗药物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迄今为止,尽管尚无一种药物通过Ⅲ期临床实验,但仍有一些侯选药物具有较好的临床实验进展。
现总结了APP 结构、A β产生聚集途径以及A β作为靶目标治疗AD 的最新进展。
这将为AD 的抗体性药物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症; 淀粉样前体蛋白; 代谢产物; β淀粉样蛋白; 药物靶点Research progress of amyloid β peptide as a drug target for Alzheimer's disease *Guo Yibo , Shi Jingming △, Liu Hang , Li Yansong , Sun Zhengqi(Research Team on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Tibetan Medicine Intervention ,School of Medicine ,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 Xianyang 712082, China )Abstract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 ) is a single transmembrane aspartic acid protein , which is hydrolyzed successively by β- and γ-secretase to produce amyloid beta peptide (A β). The main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AD ) are amyloid plaques formed by A β accumulation extracellular and tau protein hyperphosphorylation intercellular to form fibrosis tangles. Therefore , for a long time , the pathogenesis of AD has been considered to have a great correlation with A β aggregation , and antibody therapeutic drugs targeting A β have also been widely studied. Although no drug has passed phase Ⅲclinical trials , there are still some candidate drugs with good clinical trial progres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structure of APP , the pathway of A β production and aggregation , and A β as a target in the treatment of AD. This wi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antibody drugs of AD.Key words Alzheimer's disease ;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 metabolite ; β-amyloid protein ; drug target*陕西省教育厅2018年度专项科学研究项目(18JK1180)第1作者E-mail:*******************△通信作者,E-mail:***********************收稿日期:2020-05-22;修回日期:2020-08-14doi : 10.3969/j.issn.1001-1633.2021.03.012·综 述·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 )是一种典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 peptide , A β)在神经元胞外聚集形成淀粉样斑,tau 蛋白在胞内过度磷酸化产生神经纤维化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 )[1]。
不同浓度Aβ25-35蛋白模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学习记忆的差异王凯;李强;孙伟明;徐家淳;郭威;曹杨;周震【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27)3【摘要】目的不同浓度的淀粉样蛋白Aβ25-35侧脑室注射后,观察大鼠Morris水迷宫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探讨制备AD模型大鼠时Aβ25-35注射的最佳浓度.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模型组Aβ25-35注射浓度分别为2、4和8 μg/μL.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选取右侧侧脑室注射聚集态的Aβ25-35,制备A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7 d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结果平均游泳速度比较,各组大鼠间差异无显著性(P > 0.05).逃避潜伏期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 < 0.05);模型组中,与注射2 μg/μL的大鼠比较,注射4 μg/μL与8 μg/μL后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 < 0.05);4 μg/μL与8 μg/μL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目标象限的活动时间与路程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注射不同剂量Aβ25-35的大鼠目标象限活动时间和路程均显著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 < 0.05),但模型组不同浓度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空间探索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注射不同剂量Aβ25-35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均显著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 < 0.05);模型组中,与注射2 μg/μL的大鼠比较,注射4 μg/μL和8μg/μL后大鼠穿台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 < 0.05).4 μg/μL与8 μg/μL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结论单侧侧脑室注射Aβ25-35蛋白制备大鼠AD 模型时,注射Aβ25-35的推荐浓度为4μg/μL.%Objective To observe the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y of rats after injection of Aβ25-35 protein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into the lateral ventricle assessed by Morris water maze test, and to explore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Aβ25-35 in the preparation of AD model rats.Methods 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ham operated group and model group.The rats of model group received Aβ25-35 injection in concentr ations of 2 μg/μL, 4 μg/μL and 8 μg/μL, respectively.According to the Rat Brain Stereotaxic Atlas, 5 μL of aggregation of Aβ25-35 was injected into the right lateral ventricle to establish the AD rat model.7 days after successful modeling, Morris water maze was used to test thechanges of 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y of the rats.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verage swimming spe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The escape latency time of rats in the mode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compared with the sham group (P < 0.05).In the model group, the escape latency time of rats treated with 4 μg/μL and 8 μg/μL Aβ25-35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rats injected with 2 μg/μL (P < 0.05),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 erence between rats treated with 4 μg/μL and 8 μg/μL Aβ25-35 (P > 0.05).The activity time and distance of target quadrant of the rats injec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Aβ25-35in the mode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pared with the sham group (P < 0.05),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the rat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Aβ25-35 concentrations (P > 0.05).Compared with the sham-operated group, the number of platform-crossing of rats injected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Aβ25-35in the mode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P < 0.05).In the modelgroup, the rats treated with 4 μg/μL and 8 μg/μL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pared with the group with 2 μg/μL injection (P < 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ats injected with 4 μg/μL and 8 μg/μL (P > 0.05).Conclusions The recommended dose and concentration ofAβ25-35 to be injected into the unilateral ventricle to establisha rat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is 4 μg/μL in a volume of 5 μL.【总页数】6页(P14-19)【作者】王凯;李强;孙伟明;徐家淳;郭威;曹杨;周震【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相关文献】1.钠氢交换蛋白1在β淀粉样蛋白25-35诱导大鼠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模型中的作用 [J], 李华;方伯言2.丹黄通络胶囊对Aβ25-35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保护作用 [J], 张小毅;李生莹;詹合琴3.黄芪提取物对Aβ25-35所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元Bcl-2和Bcl-xl表达的影响 [J], 张云玲;刘东梅;吴庆四;姚余有;李卫平4.烟碱不同给药途径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改善作用差异的研究 [J],5.下调蛋白激酶PINK1对Aβ25-35所致阿尔茨海默病痴呆模型大鼠病理变化的影响 [J], 王晓娟;李银杰;柳丹阳;纪雪飞;迟天燕;刘鹏;邹莉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果蝇模型β淀粉样蛋白对胆碱能突触的毒性影响方力群;徐金静;傅松滨【期刊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3()4【摘要】目的研究β淀粉样蛋白(Aβ)多肽对阿尔茨海默病(AD)转基因果蝇大脑中胆碱神能经元突触的影响。
方法分别建立转Aβ40,Aβ42基因果蝇AD两个模型组,以野生果蝇(canton-s)作为对照组。
采用生物素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成像记录投射神经元的形态;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各组投射神经元胆碱能的自发突触后电流和微兴奋性突触后电流;检测各组果蝇的嗅觉短期记忆能力。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Aβ42组的自发突触后电流的频率和振幅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β42组微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巴甫洛夫的嗅觉相关的短期学习记忆测试中,与对照组相比较,Aβ40,Aβ42两组果蝇学习记忆指数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Aβ肽对胆碱能突触传递的影响提示,其可能是由Aβ肽引起胆碱能神经元变性和记忆不断下降的可能机制之一。
【总页数】5页(P299-303)【关键词】转基因果蝇;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肽;胆碱能突触【作者】方力群;徐金静;傅松滨【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哈尔滨医科大学遗传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9.146【相关文献】1.电针对β-淀粉样前体蛋白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其淀粉样前体蛋白、β淀粉样蛋白及胆碱乙酰转移酶水平的影响 [J], 薛卫国;张忠;白丽敏;许红;吴海霞2.黄连解毒汤对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脑内β-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表达影响研究 [J], 冯佩3.紫河车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脑组织内β淀粉样蛋白及β淀粉样前体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J], 袁梦石;陈向良;周德生;杨期东4.β淀粉样蛋白对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果蝇认知功能的影响 [J], 徐金静;方力群;赵春慧;唐浩;高鹏;张双彦5.补脑I号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早期淀粉样蛋白和突触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J], 赵芝兰;况时祥;薛红;翁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尔茨海默病与睡眠障碍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廖传志,彭军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60摘要:大约50%以上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伴有明显的睡眠障碍,同时睡眠障碍与认知、学习及记忆功能下降有关,增加AD的发生风险并促进AD进展。
AD与睡眠障碍存在双向调节关系,睡眠障碍可通过促进Aβ沉积、tau 蛋白聚集、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失调、食欲素能系统紊乱、氧化应激、神经炎症、谷氨酸能和γ-氨基丁酸能系统功能失调来增加AD发病风险;同时,AD也可通过损害睡眠调节相关脑区或改变睡眠神经通路导致睡眠障碍;而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失调对AD病理和睡眠障碍同时具有促进作用。
睡眠障碍与AD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深入探讨二者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助于预测AD发病风险、控制疾病进展。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睡眠障碍;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食欲素能系统;氧化应激;神经炎症;谷氨酸能和γ-氨基丁酸能系统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26.025中图分类号:R7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26-0096-05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据报道,大约50%以上的AD患者伴有明显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睡眠时间缩短、睡眠片段化、慢波睡眠(SWS)中断和昼夜节律失调[1]。
与正常人相比,AD患者的总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效率降低,睡眠连续性降低,睡眠开始潜伏期延长,快速眼动睡眠(REM)潜伏期延长,REM期缩短,SWS比例降低,入睡后觉醒增加,δ和θ功率降低,总睡眠时长中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1期比例延长,低氧血症更加严重。
研究发现,AD与失眠和睡眠时长有共同的遗传基础,较高的失眠风险与较高的AD风险存在因果关系[2]。
早期Aβ疫苗主动免疫可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症状来自中国医科大学曹云鹏团队最新研究发现,Aβ3-10-KLH疫苗早期主动免疫可通过抑制tau磷酸化,减轻3xTg-AD小鼠的认知衰退。
免疫疗法是一种可能逆转或减缓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的最有希望方法之一。
其使用合成肽或单克隆抗体来降低脑中的Aβ,从而延缓疾病的进展。
主动免疫疗法可减轻Aβ寡聚体的毒性。
主动和被动抗Aβ免疫疗法已成功用于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中。
然而临床上使用这些免疫疗法效果不佳,这可能是因为疫苗接种开始较晚。
曹云鹏对APP/PS1/tau转基因小鼠模型1,1.5,2.5,3.5,4.5,5.5,6.5月龄时分别颈部皮下注射100 μL Aβ3-10-KLH肽(疫苗)(2μg/μL)。
结果发现,注射疫苗后,小鼠产生高水平的Aβ抗体,认知功能明显改善,总tau和磷酸化tau水平明显降低。
表明Aβ3-10-KLH疫苗早期主动免疫可通过抑制tau磷酸化,减轻3xTg-AD小鼠的认知衰退。
这项成果撰写的文章发表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0年3期。
文章摘要:主动和被动抗Aβ免疫疗法已成功用于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动物模型中,然而临床上使用这些免疫疗法效果不佳,可能是因为疫苗接种开始较晚。
因此,实验设计:(1)于APP/PS1/tau 转基因小鼠模型1月龄起在颈部皮下注射100 μL Aβ3-10-KLH肽(疫苗)(2μg/μL),然后于1.5,2.5,3.5,4.5,5.5,6.5月龄时再次注射Aβ3-10-KLH肽;然后以ELISA检测血清中的Aβ抗体水平,以Morris水迷宫评估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以免疫组化检测海马组织中HT7、磷酸盐磷光体依赖性AT8及AT180免疫阳性反应,以Western blot分析海马组织中AT8和AT180表达水平;(2)测试结果发现,注射疫苗后,小鼠产生高水平的Aβ抗体,认知功能明显改善,总tau和磷酸化tau水平明显降低。
阿尔兹海默病小鼠模型的磁共振影像学分析朱皓;高凯;张连峰【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阿尔兹海默病(AD)转基因模型小鼠(APP/PS1)活体脑部影像学特征.方法本研究利用7.0 T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1、3、5、7、9和11月龄AD转基因小鼠模型及对照组活体脑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定量分析了脑组织顶叶皮层及海马区的横向弛豫时间(T2)、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随AD小鼠年龄变化情况.结果从9月龄开始AD转基因小鼠顶叶皮层及海马区可见散点状低信号区,并且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多;AD转基因小鼠顶叶皮层和海马区的T2磁豫时间在1~9月龄过程中有减小趋势,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顶叶皮层及海马区ADC值的计算结果表明,7~11月龄AD转基因小鼠的ADC值明显下降(P≤0.05);同样APP/PS1小鼠的FA值从5月龄就开始降低(P≤0.05),并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11月龄.结论高场强MRI能够显示AD病变出现早期小鼠顶叶皮层及海马区FA值的明显改变,揭示FA值对早期痴呆症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neuro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ain tissue of Alzheimer's disease (AD) transgenic mice models. Methods The in vivo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in brain tissue of AD transgenic mouse models and wide type mice (1-, 3-, 5-, 7-, 9- and 11-month old) were compared with (7. 0 T) high-field intensit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he changes in the cerebral parietal cortex and hippocampus of AD transgenic mice at different ages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transversal relaxation time ( T2 ) ,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and fractional anisotropy ( FA). Results Scattered low signal zones were observed in the cerebral parietal cortex andhippocampus of AD transgenic mice aged 9 months and above. The T2 relaxation time was decreased in the parietal cortex and hippocampus of AD transgenic mice aged 1 to 9 months , wherea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Drntransgenic mice and wide type mice (P≥0. 05). The ADC value in the parietal cortex and hippocamp us had a decreasing tendency in the AD transgenic mice aged 7 to 11 months. A reduction of FA value was detected in the APP/PS1 mice aged 5 to 11 months, compared with that of wide type mice ( P ≤0. 05 ) . Conclusions High-field intensity MRI can reveal changes in the cerebral parietal cortex and hippocampus of AD transgenic mice by changes of FA values, suggesting that FA value could be a useful reference parameter in early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22)012【总页数】6页(P48-53)【关键词】阿尔兹海默病;小鼠模型;磁共振成像;各向异性分数【作者】朱皓;高凯;张连峰【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卫生部人类疾病比较医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卫生部人类疾病比较医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卫生部人类疾病比较医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三级实验室,北京,10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老年人高发病率的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其基本的病理学改变是脑组织中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的丢失[1]。
AD 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AD(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AD 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深入研究 AD 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某种新型药物对 AD 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为 AD 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选用健康的雄性 C57BL/6 小鼠,8 周龄,体重 20-25g。
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 组)、AD 模型组(Model 组)和药物治疗组(Treatment 组),每组 10 只。
(二)AD 模型的建立采用双侧海马注射Aβ1-42 寡聚体的方法建立 AD 模型。
具体操作如下:小鼠腹腔注射 1%戊巴比妥钠(40mg/kg)进行麻醉,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
参照小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以前囟为零点,在双侧海马(AP:-20mm,ML:±15mm,DV:-20mm)缓慢注射Aβ1-42 寡聚体(5μl/侧,1μg/μl),注射速度为05μl/min,留针 5min 后缓慢拔出针头,缝合头皮。
(三)药物治疗Treatment 组小鼠在模型建立后第7 天开始给予新型药物灌胃治疗,剂量为 10mg/kg,每天 1 次,连续治疗 4 周。
Control 组和 Model 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
(四)行为学检测1、水迷宫实验在药物治疗 4 周后,进行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
实验分为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
定位航行实验:将小鼠从不同的入水点放入水中,记录小鼠找到隐藏平台的时间(逃避潜伏期),每天训练 4 次,连续训练 5 天。
空间探索实验:在第 6 天撤去平台,记录小鼠在目标象限(原平台所在象限)的停留时间和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
2014年10月第37卷第5期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JournalofNaturalScienceofHunanNormalUniversity
Vol.37 No.5
Oct.,2014
Aβ在两种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模型脑杏仁核分布的比较研究
周 奕1,邓志伟1,艾卫敏2,朱耀峰3,张剑峰4,卢 璨4,雷德亮5倡(1.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基础学科部,中国长沙 410100;2.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中国湘潭 411012;3.吉首大学医学院,中国吉首 416000;4.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中国长沙 410013;5.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国长沙 410013)
摘 要 目的:比较研究Aβ在两种AD转基因小鼠模型脑杏仁核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18月龄雄性APP/PSl双转基因(2×Tg-AD)小鼠与同龄同性别APP/PSl/tau三转基因(3×Tg-AD)小鼠,分别进行6E10单克隆抗体
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显示Aβ阳性神经元及斑块,观察其分布与形态等的差异,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比较其量的变化.结果:在杏仁核2×Tg-AD组Aβ阳性产物主要位于细胞外成为细胞外Aβ(eAβ),形成大量的Aβ阳性斑,Aβ阳性神经元少;而3×Tg-AD组Aβ阳性产物主要位于神经元细胞内,成为细胞内Aβ(iAβ),但Aβ阳性斑少见.结论:2×Tg-AD组与3×Tg-AD组Aβ阳性产物在杏仁核分布的差异可能反映了两种AD小鼠模型神经病理等改变的不同.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β淀粉样蛋白;杏仁核中图分类号 R749畅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37(2014)05-0026-05
ComparativeStudyontheDistributionofAβinAmygdaleofTwoTransgenicMiceModelsofAlzheimer摧sDisease
ZHOUYi1,DENGZhi-wei1,AIWei-min2,ZHUYao-feng3,ZHANGJian-feng4,LUCan4,LEIDe-liang5倡
(1.BasicMedicalDepartment,ChangshaHealthVocationalCollege,Changsha410100,China;2.SchoolofNursing,Xiangtan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Xiangtan411012,China;3.MedicineSchoolofJishouUniversity,Jishou416000,China;4.XiangyaSchoolofMedicine,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13,China;5.BasicSchoolofMedicine,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1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comparethedistributionandmorphologicalfeaturesofAβimmunoreactiveproductsintheamygdaleoftwotransgenicmicemodelsofAlzheimer摧sdisease.Methods:18-month-oldAPP/PSl(2×Tg-AD)andtheage-matchedmalemiceofAPP/PSl/tau(3×Tg-AD)wereusedinthisexperiment.6E10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gwasusedtoshowthedistributionandmorphologicalfeaturesofAβimmunoreactiveproducts,andquantitativeanalysisweremadeonthedifferenceoftheproductsbyanimageanalysissystem.Results:ThedepositionofAβintheamygdalaof2×Tg-ADwasmainlyseenasextracellularAβ(eAβ),andformedalotofpositiveplaques;thepositiveproductsweredistributedasintracellularlyAβ(iAβ)forthe3×Tg-AD,buttheAβpositiveplaqueswererarelyseen.Conclusion:ThedifferenceofAβpositiveproductsdistributionbetweenthe2×Tg-ADand3×Tg-ADislikelytoberelatedtothedifferenceofneuropathologicalchangesofthesetwoADmodels.Keywords AD;transgenicmice;Aβ;amygdale
倡 收稿日期:2014-05-08 基金项目: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课题资助项目(B2014-151);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资助项目(14C0091);米塔尔学生创新资助项目(10MX19);长沙市2013年度指导性科技计划资助项目(K13ZD046-33)倡通讯作者,E-mail:delianglei@csu.edu.cn 周 奕等:Aβ在两种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模型脑杏仁核分布的比较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摧sdisease,AD)临床上表现为:起病隐袭、进行性发展的记忆、言语、视空间、认知功能减退及人格的异常等[1-2].其主要病变为:Aβ异常聚集和沉积形成老年斑(senileplaques,SPs);颞叶、
海马、杏仁核等部位神经元及突触丢失;tau异常磷酸化导致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s,NFTs)和颗粒空泡变性(granulovacuolardegeneration,GD)等[3-5].
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有多种学说,至今仍未阐明.Aβ学说是目前普遍认同的AD主要发病机制
之一:Aβ在脑内异常聚集并纤维化形成SPs,其神经毒性作用可破坏钙离子平衡、诱发氧化应激、激活小胶质细胞产生炎症反应、激活凋亡相关蛋白等启动凋亡程序并导致广泛的神经元丢失,进而形成认知功能损害,出现相应的痴呆症状[6-8].用于AD研究的动物模型有很多种,且各具特点.其中过度表达人类家族性突
变的APP基因和PS1基因的2×Tg-AD小鼠,以及过度表达APP、PS1和tau基因的3×Tg-AD小鼠均能模拟出AD的某些神经生物学特征性改变,然而针对这两种动物模型脑内重要区域Aβ分布的比较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Aβ单克隆抗体(6E10)免疫组化染色结合形态学分析等方法,比较18月龄2×Tg-AD与3×Tg-AD小鼠杏仁核中Aβ分布的差异,探讨两种AD小鼠模型病理形态等的不同.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18月龄健康雄性2×Tg-AD小鼠8只,含有突变的APPSwe/PS1△E9,由北京利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
供.同龄雄性3×Tg-AD小鼠8只,含突变的APPSwe/PS1M146V/tauP301L,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Ingram博士资助.实验动物在SPF(SpecificpathogenFree)级环境下饲养,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光照、换气条件等.高压灭菌的普通膳食喂养,定时称体质量,了解小鼠生长发育情况.1.2 实验方法
1.2.1 组织制备 小鼠用质量分数为4%的水合氯醛按10μL/g腹腔注射麻醉,仰卧位固定于实验台上.于上腹部剪开腹壁,向上紧贴剑突左侧剪破胸壁与膈肌,暴露心脏.在心尖剪一小口,迅速将灌注针经心尖送至升主动脉根部,随后剪开右心耳,可见血液快速流出.先用20~30℃0.9%的氯化钠溶液20~30mL快灌,可见肝脏颜色迅速变白,再用4℃的4%多聚甲醛磷酸缓冲液(Paraformaldehyde,PFA)(0.1mol/L,pH=7.4)50~100mL灌注,前1/3快灌,后2/3慢灌,使PFA充分渗透,维持30~40min.灌注过程中可见小鼠尾巴抖动,四肢颤抖,并逐渐变硬.灌注完成后取脑,在4℃的4%PFA中固定12h,然后沉于30%的蔗糖溶液4h.在-20℃条件下作连续冠状切片,片厚30μm,收集杏仁核层面切片,待用.1.2.2 免疫组化 Aβ单克隆抗体(6E10)进行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过程如下:80%的甲酸修复抗原30min;1%H2O215min去除内源性过氧化酶干扰;0.5%TritonX-10015min以增加细胞膜通透性;5%
的正常山羊血清封闭1h;小鼠抗人6E10单克隆抗体(1∶400)置4℃摇床12h;生物素化山羊抗鼠IgG(1∶200),室温摇床2h;亲和素-生物素化酶(ABC)复合物(1∶150),室温摇床上孵育1.5h;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5min,镜下观察并控制染色的强度.以上各步骤之间均用0.01mol/LPBS漂洗3次,每次5min;明胶玻片贴片;自然干燥后,0.1%尼氏染液复染,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脱脂,明胶封片.
阴性对照:用0.01mol/LPBS代替一抗,排除二抗的非特异性染色,结果为阴性.1.3 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处理
Motic-K400L显微镜在高倍视野(×60)下使用IPP软件计数杏仁核的相似视野中能够分清细胞轮廓的
阳性细胞数,并取其均值.染色深度达到足以区分细胞周界的神经元被计数,全部计数均由一人采用盲法操作完成.每只小鼠脑组织检测3张切片,每张切片检测3个视野.HPIAS-1000H高清晰度彩色图像检测系统测定杏仁核区阳性表达产物的平均灰度值,同时测量各切片
背景灰度值.免疫阳性灰度值=背景灰度值-免疫阳性产物平均灰度值.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并用SPSSV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形态学观察2.1.1 Aβ阳性神经元 Aβ阳性神经元轮廓较清晰,细胞胞体较大呈圆形,胞浆中可见灰褐色的免疫阳性
72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