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艺思潮06 第六章
- 格式:pptx
- 大小:224.53 KB
- 文档页数:32
第六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复习提要(3)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习题集练习与思考:一、简答题或论述题1、什么叫中国现当代文学?2、中国现代文学是怎样发生的?3、作为学科的中国现代文学起讫时间如何确定呢?二、填空题1、胡适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 )一文,具体地提出了他的文学主张,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也意味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始。
2、朱自清的( )、周作人的( )和周扬的( )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石。
3、1951年和1953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教师、朱自清的学生王瑶的( )上、下册相继出版,这是在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并在大学中文系被规定为基础课的条件下,最早出现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学科教材。
4、1998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的( ) (修订本)出版。
三位作者都是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其著作反映了近30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作者本人的研究心得,是一部在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学术上有着深厚积累、结构上相当稳定的学科教材,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
5、洪子诚教授的( )和陈思和教授的( )相继出版,这两本书以其鲜明的个性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趋向成熟。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 )上、下把中国现当代文学合编,堪称现当代的集大成之作。
(三)选择题1、1988年,上海两位学者陈思和与王晓明在《上海文论》开辟专栏,提出了“重写文学史”的口号,从而开启了新时期文学史写作的新规范。
A陈思和、郜元宝;B王晓明、吴俊;C钱理群、吴福辉;D陈思和、王晓明2、1985年,北京三位学者在《文学评论》发表文章,提出了“二十实际中国文学”的概念,提出要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壁垒,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研究。
这三位学者是:A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B洪子诚、谢冕、张钟;C刘再复、雷达、朱寨;D严家炎、王瑶、唐弢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什么叫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文学思潮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和途径,提出国内的矛盾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在思想文化战线揭开序幕。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表达了毛泽东对历史、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立场:其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其二,文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其三,清除资产阶级残余与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构成文艺界的长期任务。
由此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拉开序幕,这是从一场文艺论争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批判运动。
二、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的“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20年代出版了《红楼梦辨》,对《红楼梦》及其作者、小说的艺术成就做出了独到的研究。
1954年俞平伯又发表《红楼梦简论》。
“新红学派”的研究方法,有繁琐考证的偏颇。
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
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期间引发了接踵而至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运动。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4年7月,胡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送了一份30万字的长篇报告,就文艺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195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中共中央提交《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要求在批判俞平伯和胡适的同时,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公开批判。
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毛泽东写了编者按语,断言胡风等人是“一个暗藏在革命阵营的反革命派别”,“是以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恢复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为任务的”。
1949——1976年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文艺新方向的确定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2、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的文艺方向的总指针二、建国初期的文艺风波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评(俞平伯《红楼梦辨》)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胡风反革命集团)三、在“左”与“右”之间的沉浮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出现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红豆》(宗璞)、《小巷深处》陆文夫、《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秦兆阳、《论人情》巴人、《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电影的锣鼓》钟惦棐2、“反右”斗争扩大化作家、艺术家陷入罗网,被当做“毒草”。
3、文艺政策的调整1958年,文艺界“全名写诗歌运动”(新民歌运动)1960年,纠正左倾错误,文艺界“新侨会议”4、左倾思潮的泛滥1962年冬,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一些作品受到批评第二节文革十年文革十年1966.5——1976.101、1965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评历史剧《海瑞罢官》2、1966年2月,江青、林彪炮制了《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三突出”“三结合”3、八部“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龙江颂》二、两类文学1、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红遍》(黎汝清)、《李自成》(姚雪垠)、《山呼海啸》(曲波)、《闪闪的红星》(李心田)、《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2、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张扬)、诗歌《秋歌》、《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船》《春夜》(舒婷)、“天安门诗歌”第二章1950、60年代的小说第一节概述道路曲折、成绩显著、题材较为广泛、长篇小说大面积丰收。
当代艺术的主题第六章读书笔记当代艺术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各种形式的艺术表现,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表演艺术等等。
作为一个当代艺术的爱好者,我深深地被其中的创新、多元和开放所吸引。
最近在阅读关于当代艺术的书籍时,我特别受益于其中的第六章,它带我深入探讨了当代艺术的主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共享我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并进行回顾性总结,同时我也期待作者的观点能够为我提供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1. 主题的确立在第六章中,作者着重介绍了当代艺术中的主题的确立过程。
他强调了当代艺术在主题选择上的前瞻性和开放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相反,当代艺术更注重表达艺术家对当下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注和思考。
在我看来,艺术家通过对主题的选择和塑造,不仅仅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更是在引领观众对世界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2. 主题的展开除了主题的确立,作者在第六章中还深入探讨了主题的展开方式。
在当代艺术中,主题的展开通常是多元和复杂的,艺术家会通过不同的媒介和形式来呈现和探讨同一个主题。
这种多元化的展开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艺术体验,也让主题本身具有了更高的广度和深度。
3.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当代艺术的主题的确立和展开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
它不仅仅反映了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更提醒了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关注其中所传达的意义和信息。
当代艺术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不仅仅是为了艺术作品本身的表现,更是为了引发观众对社会、文化和人性等方面的思考和探讨。
我认为当代艺术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开放和启发性的,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思维和想象,让我们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
总结回顾通过对第六章的深入阅读,我对当代艺术的主题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其中作者对主题的确立和展开方式进行的详细阐述,让我对当代艺术的多元和复杂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也进一步明白了当代艺术在主题选择上的开放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是为了艺术作品本身的表现,更是为了引发观众对社会、文化和人性等方面的思考和探讨。
□第三編1978年—1989年第十章八十年代文學思潮一理论思潮的阵歇性波动80年代的文学思潮大致以1985年为界,前期以高度政治化的“思想解放”为主,后期逐渐走向反文化性的文化热。
(一)“思想解放”与“拨乱反正”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1980年“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明确提出,对新时期文艺复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实主义的争论:围绕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诸方面问题而展开,并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具体分析而逐步深入。
(二)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特征1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文学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潮。
2文学领域内,从题材、主旨到手法、方法、风格都开始了全方位的向旧有格局的告别。
3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各种现代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参照。
4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此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广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思潮特征:1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
文学要求回到自身的呼声日渐普遍和高涨,文学在表现时代时如何进一步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是作家们普遍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表现在创作与文艺理论观念上。
2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
“表现生活”已完全代替了“反映生活”,艺术观念发生整体位移,文学创作的“现代性”特征愈加鲜明,文学从观念到创作开始了全方位突破。
影响较大的争鸣:1方法年是指1985年和1986年,又被称为“观念年”。
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门话题。
从1984年开始,经过1985年一年的发展,流行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大规模介绍进来,同时被批评家迅速运用到对新时期文学乃至过去文学的研究实践中。
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文化分析等,尤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所谓“三论”的引入和运用最为普遍,代表性论文有林兴宅的《论阿Q的性格系统》、刘再复的《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