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 格式:ppt
- 大小:386.00 KB
- 文档页数:66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提出的文艺方针,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3. 伤痕文学: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揭露和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
4. 改革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变革。
5. 寻根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根源。
6. 先锋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形式创新和艺术探索,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7. 新写实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强调真实、平实的写作风格。
8.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值得关注和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文学思潮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和途径,提出国内的矛盾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在思想文化战线揭开序幕。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表达了毛泽东对历史、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立场:其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其二,文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其三,清除资产阶级残余与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构成文艺界的长期任务。
由此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拉开序幕,这是从一场文艺论争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批判运动。
二、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的“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20年代出版了《红楼梦辨》,对《红楼梦》及其作者、小说的艺术成就做出了独到的研究。
1954年俞平伯又发表《红楼梦简论》。
“新红学派”的研究方法,有繁琐考证的偏颇。
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
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期间引发了接踵而至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运动。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4年7月,胡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送了一份30万字的长篇报告,就文艺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195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中共中央提交《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要求在批判俞平伯和胡适的同时,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公开批判。
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毛泽东写了编者按语,断言胡风等人是“一个暗藏在革命阵营的反革命派别”,“是以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恢复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为任务的”。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陆贵山读后感这是一本由北京的陆贵山先生主编的著作。
本书为我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专业期刊之一。
陆贵山先生是著名学者和诗人。
在这本书中除了对传统文化和艺术有深入的研究外,还将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本书从我国当代文化的角度,以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主线,研究了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在这些论著中,他将中国当代的文化现状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研究。
特别是陆贵山先生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一是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是由“文革”以来形成的;二是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是由西方文化对其产生了冲击才引起的;三是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不只是对文学艺术有着特殊而深刻的影响,而且还推动着其他学科和文学领域发展;四是许多中国现代文学现象都表现出很强或强烈或尖锐或含蓄的思维倾向,等等。
1、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是由“文革”以来形成的。
这个思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由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标志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已经形成,并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现象之一。
在“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由此带来了一些审美价值观念,文艺作为一种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自然地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的青睐。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却出现了一系列以追求名利、地位、财富等目的的浮夸功利生活现象,尤其是近十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低俗、媚俗、庸俗”等一系列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不良风气都极大地冲击了我国文坛和整个艺术界。
由此也产生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
陆贵山先生在《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一书中提出了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概念:“我认为,如果把文艺活动分为三类:思想潮流类、价值观念类和艺术表现类;按其内涵及外在形式来分的话,可分为:思想潮流类、艺术表现类。
”因此,这本书中有很多重要观点值得研究。
本书可以让我们在读这本书时有所收获。
2、“文革”以来中国当代文艺思潮首先,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论中国当代文艺西化思潮的实质作者:杨柳松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2年第12期中国当代文艺因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出现了种种西化的主张及表现。
究其原因,是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在思想上、理论上缺乏对这一思潮的分析和认识,对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有计划、有预谋的和平演变战略未能及时应对的结果。
究其实质,仍然是一种自由化思潮。
中国当代文艺西化自由化中国当代文艺因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出现一些自称为“现代艺术家”的人主张:“全盘接受现代派艺术”,充分“利用西方现代主义来拯救和重建中国文化”;“美国化就是好,全球美国化好,因为美国的社会制度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等等。
他们对西方现代、后现代文艺的观点、主张不作任何辨别,原盘地照抄照搬,并公开地叫嚣“马克思主义消亡了,没用了,失败了”……那么,中国当代文艺西化思潮产生的原因、实质是什么?一、中国当代文艺种种西化的主张及表现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文艺界有人认为:“在所有发达国家,现代艺术已成为艺术的主流,成为政府资助和个人收藏的主体,成为社会文化的标志,最重要的是已成为每个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现代艺术是“20世纪人类文明的巨大成就”和“人类新精神”“没有现代艺术,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中国”“现代艺术就是中国”“现代艺术就是改革开放”“阻碍现代艺术就会阻碍原创性在中国人中的生长”“贬低现代艺术就会贬低中国文化的伟大传统”“限制现代艺术,就会放任媚俗,限制以真诚与忧患揭露邪恶的呼唤!”“曲解现代艺术,就会变相和曲解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等。
由此可见,持上诉观点的所谓艺术家们,其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资本主义化;其在行为上表现为自由化;在艺术上表现为主张和追求行为艺术。
然而,在他们主张和追求的行为艺术中,这些“艺术家”们,以宣扬色情行为艺术和残暴血腥行为艺术为主。
他们大肆鼓吹西方的所谓“现代派”思潮,公开宣扬文学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表现自我”——这些在西方国家也认为低级庸俗的东西、足以祸国误民的东西。
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当代文学是指与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文学作品。
而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强调对传统的批判和颠覆,追求边界模糊、多样性和异质性。
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备受争议,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兴起,并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倡导试图打破一切传统的框架和规范,对中国当代文学以及文学创作方式产生了激烈的冲击。
它突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采用碎片化、多元化的叙事方式,使得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权威的怀疑和对现实观念的颠覆,促使作家更加关注个人的内心体验和独立的思考,使得文学具有了更多的自由性和表达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与后现代主义的接合点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批判与反传统倾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常常以挑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秩序为主题。
这种文化批判与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的批判和否定紧密相关,两者在对社会现象的解构和批判上存在共同点。
2. 叙事技巧与碎片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突破传统的叙事结构,采用碎片化、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展示出后现代主义对叙事形式的影响。
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呈现出多个视角和多元的观点。
3. 细节描写与现实主义融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注重对现实细节的描写,展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与关注。
这一特点与后现代主义对现实的关注和塑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作品更加真实,更好地表达了当代社会的特点和个体的体验。
4. 大胆创新与反传统美学: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对美学传统进行突破,大胆尝试创新。
后现代主义倡导对传统美学的颠覆与反叛,这与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在创作中对于传统美学的冲击和改变密切相关。
三、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的争议尽管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有着许多交集,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读后感读完关于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的相关内容后,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超级热闹的大集市,每个摊位都有新奇的玩意儿在吸引着你的眼球。
先说说这文艺思潮吧。
感觉就像一阵又一阵的时尚潮流风,吹到文艺这个大花园里,把花花草草都吹得摇曳生姿。
有时候是现实主义的春风,吹得文艺作品都特别接地气,就像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原汁原味地端到了读者或者观众面前。
你看那些反映小人物奋斗历程的电视剧,看得人一会儿揪心,一会儿又充满希望,感觉就像在看邻居家的故事一样真实。
还有现代主义的思潮,那就像是一阵怪风,把文艺作品吹得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又觉得特别神秘、高级。
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或者先锋派的电影,就像是给你出了一道谜题,你得费点心思去琢磨,可一旦琢磨出来,就会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之感,就像找到了隐藏在草丛里的宝藏。
再看看文化热点。
那可真是像火锅里的食材一样丰富多彩,而且还不断地有新食材下锅呢。
比如说现在流行的国风热潮,那简直是火得一塌糊涂。
以前觉得传统文化有点古板,可现在呢,那些穿着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就像是从古代画卷里走出来的一样。
而且国风歌曲也特别带感,歌词里全是古典诗词的韵味,旋律又很现代,这种古今结合就像是给传统文化注入了超级能量,让它在现代社会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不过呢,文化热点也有点像一阵旋风,来得快,去得有时候也快。
今天流行这个,明天可能就被新的热点取代了。
就像那些网络流行语,前一阵还满大街都在说,过了一段时间就没人提了,感觉像是一阵风刮过,只留下一点模糊的记忆。
从这里面也能看出来,当代中国的文艺思潮和文化热点是特别有活力的。
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各种各样的角色都能上来表演一番。
创作者们在这个舞台上不断地尝试新东西,观众们也像一群好奇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期待。
但是有时候也会有点乱哄哄的,就像集市里人太多了,有点嘈杂。
不过这种热闹、多元的景象也正是当代中国文化充满生机的表现,让人觉得特别有趣,也特别期待下一个潮流或者热点会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当代文学史(没弄好,不敢翻书,课件不全)1949—1976年文学思潮1949年 第一届全国文代会 确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大会标志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1951年 电影《武训传》批判 批判唯心主义,改良主义,个人主义,阶级投降,奴才思想。
1953年 第二届文代会 强调创作的重要性。
一元化的理论模式,为以后文艺界的政治性批判理论埋下祸根。
1954年 对俞平伯《红楼梦》的批判 资产阶级主观唯心1955年 胡风反革命集团 认为胡风的文艺思想(自我扩张,自我斗争),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文艺思想。
1955年6月10命集团”革命集团”的斗争高潮。
造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冤假错案。
1980年得到平反。
1956年 双百方针的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6年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以迎接和顺应全国工作的转移。
代表小说:一、干预生活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诗歌: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戏剧:海默《洞箫横吹》二、 人道主义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宗璞《红豆》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1957年 整风反右运动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扩大一次会议,批判丁玲,陈企霞等,揭开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
丁玲,艾青,王蒙等均被打成右派。
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1960年 文艺政策的调整 邵荃麟 “中间人物论”:强调描写人物应该多样化。
认为描写英雄人物是应该的。
但中间状态的人物是大多数,文艺的主要教育对象是中间人物。
后来被说成主张用写中间人物来反对写英雄人物。
最后被迫害致死。
1962年 左倾思潮升级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燃了“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