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压的变化教案示例之二

大气压的变化教案示例之二

大气压的变化教案示例之二
大气压的变化教案示例之二

大气压的变化教案示例之二

详细介绍:

大气压的变化教案示例之二

(一)教学目的1.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2.知道测大气压强的仪器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知道什么是标准大气压。3.理解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并能用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二)教具演示用:本后的“小实验”自制的水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挂图和模型、水银气压计挂图、温度计、烧瓶、两用打气筒(或大号注射器)、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备有开水的保温瓶和小黑板。(三)教学过程一、前复习提问:1.大气

压强的值是根据什么实验测出的?所测得的值相当于多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多少帕?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面附近的空气密度跟高空的空气密度有什么不同?3.口答上节布置的思考题。以上问题,学生回答后由教师纠正补充。二、新引入1.讲述:我们上节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告诉大家,在海平面测得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那么我们所在的地区高于海平面,大气压强是否仍然是760毫米水银柱呢?2.讲述:根据同学们刚才回答的问题,大气压强是因为空气受重力作用,又有流动性对浸在大气里的物体有压强。但是,地面附近空气稠密、密度大,越到高空,空气越稀薄,密度减小,那么地面附近和高空的大气压强有什么变化呢?又是怎样变化的呢?本将研究这些问题(教师板书题)。三、进行新1.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本节第一段和图11—9。读后回答:(1)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强的大小有什么变化?(2)发生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演示:(1)介绍自制的水气压计:看后“小实验”和图11—19,看后老师讲解。(2)演示:请各位同学看准水管中水的位置;教师做好标记后,然后请一位同学拿住这个水气压计到楼上(或楼下),并做好玻璃管中水面变化后的位置的标记,回到教室后告诉全班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室内的其余学生可阅读)。(3)小结:根据图11—9和刚才的实验表明: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教师板书这一结论)。讲述:大气压强随高度而变化的原因。3.气压计讲述:测大气压强的仪器叫气压计。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教师板书)(1)结合挂图介绍水银气压计,

这是根据托里拆利实验装置而制成的,由于不方便携带,常竖直挂在实验室内使用。(2)结合挂图和模型介绍金属盒气压计(又叫无液气压计):先讲述它的简单构造,指着挂图、模型让学生看它的部位,接着讲它的工作原理。由于大气压强的变化使盒的厚度变化,随着弹簧片的弯曲程度变化,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指针旋转,指出大气压强的值。如果在刻度盘大气压强的值的对应位置刻上高度,就成了航空、登用的高度计。4.讲述标准大气压:大气压强不但随高度变化,在同一地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把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一般取101×10帕,如果粗略计算可取10帕(或100千帕)。(教师板书).沸点与气压的关系(1)讲述:由于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同一地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对人们的生活,健康有重要影响。请同学们先观察一个实验。(2)演示:演示本图11—11的实验。先介绍实验装置。然后演示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将备用开水倒入烧瓶,加热烧至沸腾,测出此时的温度,即沸点。用两用打气筒向烧瓶内打气(注意:水停止沸腾,就停止打气,避免气压过大烧瓶不能承受而爆破)。讲述,要使水重新沸腾必须再加热,使温度升高。表明,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教师板书)。接着让水的温度降低后,测出水的温度(低于100℃),用两用打气筒对烧瓶内抽气,观察到水又重新沸腾。表明,抽出一部分气体,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教师板书)。(3)讲述:以上实验,用其他液体,可得到同样的结果。表明:一切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随气压减小而降低(教师板书)。四、归纳本内容和巩固练习:

1.归纳本内容(1)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测量大气压强的仪器叫气压计,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1标准气压约为10帕。(2)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2.巩固练习:(1)读节后练习第1题,查一查图11—9,看谁先回答出这个题的结果。(2)堂讨论:讨论节后练习第2题。看谁的办法好?而且理由又恰当(组织学生不离位进行讨论)。讨论后教师评讲。五、布置作业:1.阅读。阅读时,还要注意看图11—9和图11—10。2.阅读以后,把后的习题第4题做在作业本上。(四)说明1.引入新的方法很多。本采用温故知新,复习提问的办法引入我觉得对于本说,这样引入比较自然,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把知识引入一个新的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渴求知识的愿望。2.本图11—11的实验,是一个重要实验,要保证做好。在增大气压,向烧瓶内打气时,酒精灯不要熄灭,而要继续加热,使学生观察到本已沸腾的水,为什么一打气就停止沸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同时,打气不能过量,此时瓶口密闭,又在不断加热,如果气压过大,烧瓶不能承受而爆裂会伤着学生,实验时一定要考虑到这点。在做减小气压沸点降低的实验时,如果让水温降低到低于100℃,所需时间较长,可另外换用备用开水(此时保温瓶内开水已低于100℃)测出温度,立即抽气就能观察到水在低于100℃时沸腾,这一实验本人做过多次,都能成功,效果很好。3.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凡是在内练习或讨论过的题目,一般都没有要求学生再写到作业本上(重要的基础知识、需要理解或掌握的物理概念、规律除外),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阅读,阅读外读物

或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健康都有好处。大气压的变化教案示例之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3大气压强》教案

《9.3 大气压强》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着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着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着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设计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4、课前准备: 学生用具:玻璃杯、硬纸片、水、注射器, 教师教具:塑料饮料瓶、两个半球、粘有酒精的棉球、打火机、长约1米玻璃管、长约1.5米玻璃管、长约2.5米玻璃管、水银、注射器。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值的测量”和“大气压与人类的生活”。大气压强是很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教材通课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及简单实验,认识到大气压的存在。然后通过实验感悟到大气压强的大小,最后,教材分别从人对大气压变化的感觉、日常生活的应用(高压锅、抽水机)和航天事业三个方面加以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确实存在着密切关系。教材的编排很好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内容计划分两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内容包括大气压强的存在及测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压强。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能解释一些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简单现象。知道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托里拆利测定大气压实验感受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1(师生合作):教师将一周围有高低不同的小孔的塑料饮料瓶先装满水,然后让一位同学将饮料瓶盖盖上,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的变化。 师: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回答) 师强调:瓶中的水为什么不再从小孔中喷出来了,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大气压强的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问题――大气压强(教师板书课题) 教学评析:教师创设实验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师提出问题:固体对支持面有压力,即对支持面有压强;液体有重力,且有流动性,对浸在里面的物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那么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是否也有压强呢?(媒体展示提出的问题)学生猜想: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因为空气和液体一样有流动性,也有重力,那么空气对里面的物体有压力,则有压强。(学生用类比联想法进行猜想)

初中物理八年级《大气压强》优秀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强;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4.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事实求是的态度;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用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难点 组织、引导学生做好实验,从而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设施 饮料瓶、热水、熟鸡蛋、玻璃瓶、一包软包装牛奶、吸管、吸盘两个、硬纸片、离心式抽水机模型、活塞式抽水机模型、酒精、棉花、多媒体。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1 a、马德堡半球实验:(16匹马向相反方向拉两个铜质半球,16匹马费很大的力拉开半球并发出像“放炮”一样的响声) b、一空铁皮罐,放少许水,罐口打开,放在火上将水烧开,水烧开后,两种情况:①将未盖盖子的铁皮罐小心放入盆内,然后用冷水浇铁皮罐,铁皮罐保持原状;②将铁皮罐罐口用盖子盖紧,小心放入盆内,然后用冷水浇铁皮罐,铁皮罐被压扁了,变成麻花状。 教师:从片中可看出半球和铁皮罐都受到了很大的力,那这么大的力是这样产生的呢?这些东西都是

和空气接触的,它们受到的力会不会是空气施加的呢?我们已知道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能够流动,空气也具有流动性,那我们周围是否也存在朝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呢?(板书课题:大气压强) 引入2 结合课本中的想想议议和演示实验:将一空的塑料饮料瓶注入一定的热水预热后倒去,再拧紧瓶盖,可看见瓶被压变形并听见变形时发出的声音,把瓶盖拧开,瓶又恢复原状,从而引入课题。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大气压的存在(板书) 展示:地球被大气层包裹 在大气层里,下边的空气被上边的空气所压。空气有质量,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会在所作用的面积上产生压强。这种压强称为大气压强,通常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刚才片中半球的铁皮罐发生的现象就是大气压引起的。 下面通过一些小实验让我们来感受气压的威力。 学生开放实验: a、用两个面积较大的吸盘,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同桌的同学拉开吸盘(注意用力的方向与吸盘圆 面垂直); b、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纸片不掉; c、在瓶中点燃浸过酒精的棉花,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堵在瓶口,鸡蛋会慢慢进入瓶中; d、当你喝完软包装牛奶,吸尽袋内空气,袋子会变扁。 教师: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怎么测量呢? (二)大气压的测量(板书) 我们有一个实验粗略的估测大气压的大小。(教师演示教材第87页的想想做做)。 这种方法不是很精确。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在1643年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精确地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托里拆利实验(87页图14.3-3) 第一步:在玻璃管中装满水银; 第二步:将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中; 第三步:玻璃管中多余水银流回水银槽中,管中水银到水银槽中水银面高度差为760mm; 第四步:将玻璃管倾斜一些,管内水银柱高仍为760mm; 第五步:将一根细玻璃管和一根粗玻璃管按前述方法放入水银槽中,两管中水银柱高度仍为760mm; 第六步:将玻璃管向下压一些和向上提起一些(不脱离水银面),管内水银柱高仍为760mm。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案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有压强;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矿泉水瓶1个,玻璃杯1个,玻璃管1根,烧杯1个,水槽1个,量筒1只,吸盘1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弹簧测力计1只,注射器1只,细尼龙线若干,刻度尺1把;多媒体。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的综合启发式。 【教学流程】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2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1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3)了解液体的沸点跟表面气压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 (1)观察并描述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2)经历估测大气压强的过程,领会估测大气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 难点:(1)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及方向(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3)感知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3)将挂物钩的吸盘压在光滑的墙壁上,再将重物挂在钩上,吸盘仍然不会脱落。 [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和吸盘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 二、进行新课 (一)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阅读课文]:看图8-26、8-27。读后问:是什么力使硬纸片和吸盘不会掉下来? [讲解]: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阅读]:马德堡半球实验 [讲述]: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8-28(b)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 (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总结]: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确实存在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练习题(通用)

10.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1.著名的_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________实验第一次测定了大气压强的数值.一标准大气压相当于____厘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约________帕.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如果把玻璃管倾斜一定角度,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将_______;水银柱的高______. *3.在标准大气压(1.0l×l05Pa)下,面积为20m2的房顶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的大小为________N. 4.在玻璃瓶内装一些水,用一个插有两端开口细管的塞子将瓶口塞紧,如图所示,从细管的上端向瓶内用力吹气,当停止吹气后,你将看到的现象是 ,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5.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水容易沸腾,是因为高原地区气压_______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__________100℃。而人在该地区吸气困难,与在平原相比,吸气时肺的容积要扩张得更 ______些,肺内的气压要变得更 _______ 些。 6.高压锅是人们喜欢的节能、节时的炊具。再使用时,由于锅内气体的压强比外界大气压高,所以水的______提高,食物可以很快煮熟。 7.煮牛奶时,为了保持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能用高温煮沸。为此,人们制造了一种"低压锅"。用这种锅煮牛奶,可以使牛奶里的水不到100℃就沸腾。这种"低压锅"的物理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酒精的沸点是78.5℃,如果测出酒精的沸点是78℃,则当地的大气压________于760mmHg. *9.若高压锅盖的面积约为450cm2,当锅内蒸气的压强达到1.6个标准大气压时,锅盖与锅体间的拉力为________N(已知外界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可近似取105Pa)。 10.下列实验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1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存在大气压的是( ) A.潜水员潜入水下越深,所受水的压强越大 B.盖在杯口的纸片能托住倒过来的一满杯水而不洒出 C.水从高处流下,形成瀑布 D.在三峡大坝旁修建大型船闸 12.下列各现象中,与大气压有关的是() A.用力将钢笔中的墨水甩出 B.宇航员穿特制的太空服 C.三峡大坝旁修建船闸 D.装酒精的瓶子要盖紧 13.下列各实验中,能测出大气压强值的是() 14.)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测得大气压强值比真实 值小,其原因可能是( ) A.玻璃管放得不竖直 B.玻璃管混入少量空气 C.水银槽内的水银太多 D.玻璃管粗细不均匀 15.在冬季,剩有半瓶热水的暖水瓶经过一个夜晚后,第二天拔瓶口的软木塞时觉得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2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2 浙教版

2.4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能说出晴朗的天气气压较高,阴雨的天气气压较低。 2、了解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气压变化过大会使人产生不良的反应。 3、了解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降低。并会用这一结论来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了解大气压在真空保存袋、吸尘器等生活用具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探究吸尘器内部结构的过程,学习黑箱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探究吸尘器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一、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1、大气压的特点: 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2)、同一高度的不同区域,大气压的数值也不一定相同 3)、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大气压也会不同 2、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高气压多晴朗天气,低气压区多阴雨天气。(画图说明) 二、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大气压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1、人的情绪、心情受气压影响较大 2、人对气压的变化有逐步适应的过程(高山病的说明) 3、减压实验说明:人体内也有压强。当体内外压强失去平衡后,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讨论】我们的周围的大气压大约有105帕,这么大的气压作用在我们身上,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 --猜测原因:可能时我们已经适应了,也可能时我们的体内也有压强,它跟体外的大气压相平衡。 【阅读】宇航员为什么要穿上宇航服? 三、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山上用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 【实验】研究液体的沸点和气压的关系 【现象】增大气压时原来沸腾的水不再沸腾

八年级物理下册 9.3 大气压强教案2

9.3 大气压强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8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 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八年级物理韩智玲 一、自主学习 ⑴目标导读 1. 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 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 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左,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帕斯卡,它相当于760亳米水银柱产生的一切强压强。 (2)自主预习:请阅读教材P75-79页,重点预习测定大气压值. (3)预习检测 1. 由于空气也受_____ 力的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 ________ 方向都有压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简称? 3. _____________________ 著攵的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测泄大气压值的著名实验是__________ 实验,大气压值约为__________ 帕。 4. _标准大气压= ____________ mmHg二_________ Pa,可以支持_________ m高的水柱。 二、互动学案 (一)引入新课:人类生存的地球,被厚达80?100km的大气层包用着。大气和其他物质一样具有质也受到地球的引力,并和液体一样也有流动性。大气是否也会产生压强呢? (二)钻研教材,勇于探索 1. 探究1一一举些例子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1)马徳堡半球实验一一思考是什么神奇的力疑使它们紧紧地粘在一起呢? (2)马徳堡半球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2. 探究2——怎样测量大气压值。 按照课本图8-31所示装置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按课本实验装置所示,汞液下降,但当降到管内外汞液面的髙度差约为760mm时,停止下降。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2)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大气,如果管内上方有大气,会出现什么问题? (3)怎样计算测出大气压的数值? (三)思维点拨,突破重难点 1. 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已知大气压值为750 mm水银柱,实验过程中,玻璃管口始终不离开槽内水银而,如果将玻璃管竖直向上提 10 mm,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 一、教材分析: 教材依据: 本节教学设计所依据的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第九章《压强》第三节《大气压强》 教材内容分析: 《压强》这一章讲述了压强和流体力学的内容。它是力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 《大气压强》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量”两部分内容。本节内容在本章的结构中则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不仅从内容上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而且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上也与前几节内容衔接得很好,也为后面学习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气体浮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知识:学生学习过液体压强,具备中立,平衡等知识 能力: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形象思维为主,概念的建立主要依靠生活经验 情感:初中生表现欲望强,好奇心强,容易接受直观明显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有压强 2、知道大气压强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3、了解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大气有关的现象 2、设计实验探究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3、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2、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的测量原理 难点:感受大气压的客观存在;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讲授法 学法:观察讨论;实验探究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物理 相关实验器材:玻璃杯,水槽,蓝墨水,塑料板,矿泉水瓶,针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视频:马德堡半球试验,托里拆利实验

大气压与人类的生活

大气压与人类的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能说出晴朗天气气压较高,阴雨天气气压较低。 2、了解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气压变化过大会使人产生不良的反应。 3、了解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降低。并会用这一结论来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了解大气压在真空保存袋、吸尘器等生活用具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探究吸尘器内部结构的过程,学习黑箱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气压对天气的影响,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吸尘器内部结构 〖教学过程〗 一、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师:气压是天气的一个要素(复习一下天气的五大要素:压、温、湿、风、降水),这些要素的状况可以表现出天气情况或出现一定的天气现象,比如温度高低,有寒冷、炎热温暖等天气,湿度大小,有潮湿、干燥等天气,气压的变化,我们用气压高低来表示,气压的高低会带来怎样的天气变化呢? 总体上:大气压与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规律: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稀薄,气压减小,所以从平原地区一下子到了高原地区如西藏,就会出现高原反应。

同一高度的地方,气压是否就相同?(你们的答案?)不一定。因为大气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大气的运动,造成大气的密度会发生变化,我们选一个最简单的来说,我们地球表面是冷热不均的,热的地方,大气要上升,冷的地方大气要下降,(图示) 热地气压上高,下低,冷地气压上低下高,在同一高度不同的区域,气压高低就不同,气压高的叫高压区,气压低的叫低压区。 同一地点,就一成不变的是高压区或低压区呢?肯定不会,因此同一地点的不同时候,气压也会变化。 再看图示:上空的高压区会向低压区补充空气,地面也是高压区向低压区扩散空气,从图中我们知道空气运动主要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风,(下节课的内容),而空气的上升、下沉就会影响天气状况:如果是低压控制,低压区中心的大气就上升,温度下降,容易成云致雨,所以,低压带来阴雨天气。如果是高压控制,高压区中心的大气下沉,温度上升,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天气晴朗。 二、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气压对人的情绪的影响 高山反应:初次进入高原,空气稀薄,吸进来的空气中含氧量减少,造成缺氧,使人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本来就生活在高原的人为什么不会出现这些症状?(适应性)如果呆上一段时间,这些不适也会消失。我们为什么能承受这么大的大气压? 人体内也有压强,皮肤内外受到的压强是相等的。介绍中医的拔火罐疗法。所以飞机在高空飞行和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加压。 阅读材料:宇航员为什么要穿上宇航服 三、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 在高山上,普通的锅很难将饭烧熟,这是为什么呢? 实验:将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再用注射器缓缓的向内充气,使瓶内的气压增大,

2019-2020年《大气压的变化》教案WORD版

2019-2020年《大气压的变化》教案WORD 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那什么叫大气压强呢? 他的产生原因是什么?什么实验测出大气压强的值?约为多少帕斯卡?怎么算出来的?(p=pgh,大气压约为760毫米高水银柱)二、引入新课 大气压强是由于大气层受重力作用产生的,如果大气变稀薄了,密度变小了,那大气压强还和原来的一样吗?(不一样)这就是说大气压要变化了,那它会怎样变化呢?大气压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大气压的变化》(板书课题) 大气的密度变小了,大气的压强就变化了。那大气的压强和大气的密度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套自制的仪器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以瓶内气体为例。瓶内放一敞口烧瓶,内装水银,倒置一托里拆利管,瓶内气体通过瓶口处的橡皮塞上的通气孔与外界连通,使管内水银柱上升在的高度处。橡皮管上我特设一止气夹,防止有毒的水银蒸汽影响大家健康。下面大家思考一下,怎样使瓶内气体密度变小。(从瓶内向外抽气体)为什么抽气就能使瓶内气体密度变小?(质量变小,体积不变,所以密度变小)此时瓶内气压会怎样变化?请大家猜一猜,瓶内气压

可能变小,如果瓶内气压变小,则管内水银柱会怎样变化?(会下降)(瓶内气压变大→水银柱可能上升。瓶内气压可能不变→水银柱相应不变)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还是请事实来说话吧!下面就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亲自动手抽气,其余同学认真观察管中水银柱的变化情况,并请同学上来用红线表示出水银柱上表面原来的位置。(也请持不同意见的同学上来观察) 师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水银柱下降)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瓶内气压减小)由此你得出大气压强与大气密度的关系怎样?(大气密度变小,大气压强减小) 很好!那我们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不同高处的密度一样吗?(利用课件)(不一样)它是怎样分布的?(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由此你能否推出大气压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利用什么推出的?(生答)它和事实符合吗?其实在拖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值后不久,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就沿着一高山自山脚到山顶设置了许多装有拖里拆利实验装置的观测站,在不同高度处反复测量得到了一系列的实验数据。(利用课件展示并随机提问)我们将这些数据列成表格(一)。观察分析这些数据,你能找到关于大气压强变化的哪些规律?(生答)很好!很善于观察!现有一登山运动员测出他所在的气压值为80千帕,你根据此表,能否知道他所在的高度为多少?过一段时间后,他又测一次气压值,结果只有62千帕,那他现在在多高的地方?由此你能否帮飞行员找到一个方便的确定自己所在高度的方法?生答:能,只须测出气压

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教案 湖北省襄樊市建昌子校张利民 【教材简析】: “大气压强”是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册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它主要讲述有关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既是前一章液体压强知识的延续拓展,又是后一章中学习流体压强和高中学习气体性质的基础,本章的其余三节内容都是以“大气压强”作为中心内容展开深化的。在教材中,这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难点是用水银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值的原因。 大气压强虽然很大,身体却感觉不出来,但是人们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现象又都与大气压强有关。教学中可设法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再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大气压,同时尝试着解释常见的大气压现象。这样能利于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还能深刻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知识有用,学习是快乐的。初三下学期,能保护延续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也是很重要的。 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很难理解,而水银有毒,最好不演示,如果只靠画图讲解,枯燥乏味学生根本听不懂,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能看到实验的全过程,增加了可信度,又直观、形象,易于接受,且能调动学生兴趣,可利用“暂停”键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步骤,同时把难点知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分步提问,层层引导,个个击破,从而突破难点。 本节课可主要采用“导、辅、训”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八年级13讲义 2.4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2.4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能说出晴朗的天气气压较高,阴雨的天气气压较低。 2、了解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气压变化过大会使人产生不良的反应。 3、了解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降低。并会用这一结论来解释有关 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了解大气压在真空保存袋、吸尘器等生活用具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探究吸尘器内部结构的过程,学习黑箱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探究吸尘器内部结构 三、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实物展示 四、教学过程 (一)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1、大气压的特点: 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2)、同一高度的不同区域,大气压的数值也不一定相同 3)、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大气压也会不同 2、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高气压多晴朗天气,低气压区多阴雨天气。(画图说明) (二)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大气压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1、人的情绪、心情受气压影响较大 2、人对气压的变化有逐步适应的过程(高山病的说明) 3、减压实验说明:人体内也有压强。当体内外压强失去平衡后,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讨论]我们的周围的大气压大约有105帕,这么大的气压作用在我们身上,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 猜测原因:可能时我们已经适应了,也可能时我们的体内也有压强,它跟体外的大气压相平衡。 [阅读]宇航员为什么要穿上宇航服? (三)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山上用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

[实验]研究液体的沸点和气压的关系 [现象]增大气压时原来沸腾的水不再沸腾 减小气压时原来不在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 [结论]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会降低。 [练习]用该知识点解释现象: 1、高压锅煮饭的原理 2、低压锅的原理 (四)生活用品与大气压 1、真空压缩保存袋; 2、吸尘器吸尘器是怎样工作的 [为什么做]吸尘器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一种清洁工具。你可能使用过它:当吸尘器接上电源工作时,外面带着尘垢的空气会从地刷的入口进入吸尘器,而净化的空气则从吸尘器的尾部排出。可是你知道吸尘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吗?恐怕很多同学和你一样不了解。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个任务来进行下面的探究活动吧! [怎样做]首先让我们提出问题:吸尘器要达到吸尘的目的,内部应有什么结构?说说各个器件在吸尘器中的作用。(要起尘,应该有地面刷;要吸尘,必须使地面刷前端的空气能进入吸尘器,这就需要有风机使吸尘器中的空气高速排出;滤尘,则需要滤尘器(袋))。那么,在吸尘器的工作过程中,大气压的作用又表现在哪里?(其实吸尘器靠电动机高速驱动风机叶轮旋转,使空气高速排出,而风机前端吸尘部分的空气不断地补充风机中的空气,致使吸尘器内部产生瞬时真空,和外界大气压形成负压差。在此压差的作用下,吸入含灰尘的空气,经滤尘器过滤,排出清净的空气,负压差越大风量越大,则吸尘能力也越大。) 接着根据你和同学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你认为各个器件应该怎样连接呢?如长接管与地面刷、弯管、软管与吸尘器、吸尘器内部器件的连接等。 最后,与其他小组交流,看看谁的描述更合理;并与老师出示的吸尘器内部结构实物或图,看看你的描述与实际情形是否相接近? [学到了什么]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你能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吸尘器就是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 你一定对你在探究中出现的偏差有了更深的认识,体验到了探索科学的道路是不平坦的。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也培养了我们探索科学的精神、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技术素养。我们从问题的提出、证据的收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到解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等都是我们的自主发现。 [进一步的研究]知道了吸尘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你肯定很想知道使用吸尘器应该注意什么。下面就是有关吸尘器的使用及保养的小窍门,供你参考。 1、吸尘器工作时应避免开关频繁启动以免启动电流冲击过大,烧坏电器设备。 2、注意墙壁电源及电源接线板插接牢固,以防止非人为因素电源开关的濒繁启动。 3、桶外软管部分及按口部分,应避免用力拉撞,防止这些部件损坏。 4、因吸尘器的轮子为万向轮,其运动方向有随意性,固在工作中拉动吸尘器时,应防止撞坏其他物品及自身轮子。 5、吸尘器的过滤网罩应及时清洗以防灰尘杂物过多堵死过滤网,增大电机工作负荷。

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教学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前面压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同时也是为后面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做准备的,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了解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的能力,增进发放思维能力和现有知识区向最近发展区迁延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加强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渗透物理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大气压的应用实例 教学难点:有关大气压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值的相关问题。在中小学教程网上找一些相关课件做参考,做成PPT课件给同学们讲解,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的实验方法、类比的分析引导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首先,用类比的方法引入问题,启发学生:液体有压强,同样气体也具有流动性,有重量,气体是不是也应该有压强呢? 1)在矿泉水瓶中装水,然后在瓶子的不同部位用针扎孔,水会流出来。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把瓶子内重新装满水,并快速地拧紧瓶盖,同学们看到水不会像第一次实验那样流出。让同学们对比两次实验,猜想其中原因。最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得出:大气有压强,而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列举生活实例和演示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观察力 1)先向矿泉水瓶中加入热水,晃动几下把热水倒出,马上拧紧瓶盖,把矿泉水瓶浸入冷水中,瓶子拿出后,学生们看到瓶子变扁了。启发学生讨论原因:瓶内气压变低,瓶外大气压不变,瓶外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大气压把瓶子压扁,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在杯子内装满水,然后将硬纸盖在上面。然后小心地将杯子倒过来放手,纸不会下落,而且可以将水托住,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剖析:让同学们猜想纸为什么不会脱落,水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是大气压的作用,大气压支撑着水和纸才没有脱落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人教版初中物理《大气压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 3 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气体压强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和液体压强相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虽然没有复杂的计算,但学生在理解气体的压强知识时仍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以证明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和大气压的应用三个板块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加深对气体压强的理解和掌握。 1 、本节设计的主要思想:重视实验探索,发挥“主体教学”的作用,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过程中,力争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让他们在实际的学习体验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性建构。例如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设计估测大气压的数值等。通过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探究欲望。例如本节课中就利用实验的趣味创设情景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通过游戏迅速制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

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通过演示实验和录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媒体组合辅助教学法,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营造了直观、形象、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对科技的促进和科技进步对社会文明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4、立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生活。课堂开始用实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探究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感受物理就在身边。再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现象,服务于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 (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2)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八年级上册科学大气压强教案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点评:试验时要注意,不要让空气进入杯子中,使用的纸要尽量的硬一些,否则实验可能会失败。 剖析:让同学们猜想纸为什么不会脱落,水为什么不会掉下来?“覆杯实验”的结论:是大气压强的作用,大气压支撑着水和纸才没有脱落的,证明大气压强的确存在,而且各个方向都有。 2.教师:刚才的这个实验能够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那么还有没有其它实验或者生活现象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呢? 学生思考并且举例说明。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给予肯定并补充。(吸盘挂钩、吸管、注射器、抽钢笔水)

3.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 教师:我们同学可以设计好多实验用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而历史上为了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可费了些周折。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马德堡半球的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告诉学生历史上首次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教师和学生一道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三)、大气压强的测定 1.根据P=F/S,将一个吸盘压在玻璃板上,然后有弹簧测力计拉,直到将吸盘拉起,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算出洗盘的面积。即可求出吸盘受到的气压大小。 2.托里拆利实验 ①在一根一米长的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灌满水银,用食指堵住管口

②将玻璃管倒置在水银槽中,在液面下将食指移开 ③管内水银面下降,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位760mm. ④将管慢慢倾斜,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 ⑤将管慢慢提起一点,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 ⑥换更粗的管做实验,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 注意:液面的高度差与管的粗细,管子在水银里的高度,管子是否倾斜无关,它体现的是当地大气压的大小。 思考:①刚开始为什么水银柱下降? 水银柱受重力,大气压支撑不了那么高水银柱 ②水银柱下降后,玻璃管剩余的空间是什么状态? 真空 ③什么力量支撑起水银柱? 大气压强支撑起水银柱 ④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多少? 剖析:大气压的数值等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P=ρgh,用刻度尺测出高度(大气压托起水银柱的高度),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老而现代的力学 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 三、大气压强》教案_11

《大气压强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及重难点分析 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的压强也容易被人们忽视。大气压强更为抽象,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却很难感受大气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很难感受到,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学生的认识。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比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以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但不是重点。教学中,采用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学好本节知识,有利于加深对已学的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基本教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确实存在;知道大气压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其基本教学思路是──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后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及幻灯片的展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只空杯、饮料瓶、水、大小试管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液体压强是怎样产生的?思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大气是否受重力?大气是否具有流动性?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是否也有压强? 指导学生做好以下小实验: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再慢慢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 3.用一个底部有孔的硬塑料杯,重复上述实验,又看到什么现象? 4.大试管装满水后将空的小试管轻轻放入大试管,两手拿住大小试管迅速倒置后立即放掉小试管,可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分析讨论:从这些实验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得出了什么结论?为什么会存在大气压强呢? 小组交流展示:小组交流展示一些能够说明大气压存在的实例,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多 播放视频:瓶吞鸡蛋、金属罐浇冷水、 二、大气压的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