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短文三章素材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贤士隐居者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贤士隐居者精品素材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
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
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
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
世之所谓知已其是乎?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
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
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
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
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
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
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
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
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
〞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注:①王氏:王安石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率:大概 B.自昼竟夜,殆忘寝食殆:恐怕C.虽细事不苟也苟:马虎 D.辄一扣之扣:求教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不蕲人之知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①不妄与人接②欲呼张良与俱去C.①与所缺而未知者②重为乡党所笑D.①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以下各项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项是〔3分〕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③④⑥4.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忠臣者务崇君之德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忠臣者务崇君之德精品素材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
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
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
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
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
〞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
〞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
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
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
此不知足之祸也。
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
〞此之谓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忠臣者务崇.君之德崇:使……崇高B.牵牛蹊.人之田蹊:践踏C.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罢:罢免D.三国阴谋..同计阴谋:暗中谋划答案 C解析“罢〞应该是“撤掉、撤出〞之意。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申叔时使于.齐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罪则.有之,罚亦重矣入其舍,则.密室垂帘D.此之.谓也夫晋,何厌之有解析两个“之〞字都是助词,起提宾的作用。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吏道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吏道精品素材邓牧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
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
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
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
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选自《伯牙琴》〕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固:固然,虽然B.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才:人才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蕃息:滋生繁衍D.以日夜窃人货殖..货殖:财物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②禁制不得不详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⑤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天下不可一日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天下不可一日精品素材〔1〕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
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
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2〕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
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
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3〕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
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
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
“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4〕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
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
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
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
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
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人有明珠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人有明珠精品素材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固非谬言也。
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
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
如此之流,何可胜记!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
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
〞此言可为深诫。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
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
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乃以博.财物耶博:增加B.禄秩.优厚秩:品级C。
规.小得而大失者也规:谋求D.事觉.自死觉:败露答案 A解析博:换取、接受。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④愚者多财生其过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A.①③④ B。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圬者王承福传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圬者王承福传精品素材韩愈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
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
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
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
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馒②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它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
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
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
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馒以嬉。
夫馒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
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馒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
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
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
'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
’或曰:‘死而归之官也。
'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
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注:①圬:〔wū〕粉刷墙壁。
②馒:通“镘〞〔màn〕,镘子,粉刷墙壁的工具。
8。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宝之乱,发人为兵发:派遣B.而归其屋食之当焉归:返回C.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功:成效D.抑丰悴有时时:时运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B.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莫春者,春服既成C.薄功而厚飨之者邪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D.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期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名为人物传记,实为宣扬与发挥作者本人的思想观点.B.本文继承了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主张,作者借人物之口,肯定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指喻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指喻精品素材方孝孺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
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
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③刺状,肢体心膂④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
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⑤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⑥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
《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
〞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
②渥然:红润的样子。
③剟〔duō〕:砍,割。
④膂:脊梁骨。
⑤痏〔wěi〕:疮,疹.⑥戕摩:伤害,残害.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已非三月不能瘳.瘳:痊愈.B.甚将延.乎肝膈延:发展,蔓延。
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 子贺我何.故 徐公何.能及君也 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公子往而.臣不送 其宫不备其.宗器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叔向贺贫叔向见韩宣子①,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
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②,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
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及桓子③,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
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④桓之罪,以亡于楚。
谷阝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
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⑤。
不然,夫八谷阝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⑥以下,嘉武了之赐。
”病交加【注释】①叔向:晋国大夫。
韩宣子,名起,晋国正卿。
后文提到的谷阝昭子,也做过晋国的正卿。
②栾武子:栾书,晋国上卿。
一卒之田:一百顷土地(古称一百人为一卒),这,只是上大夫的傣禄,上卿的俸禄应为五百倾(一旅之田)。
③桓子:栾武子的儿子栾黡(y ǎn )晋国大夫。
后文提到的“怀子”,即栾盈,是栾黡的儿子。
④离:通“罹”,遭受,这里有受牵连的意思。
⑤绛:晋国故都。
⑥桓叔:韩氏的祖宗。
选自《国语·晋语八》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宣.其德行,顺其宪则 宣:发扬B .诸侯亲之,戎、狄怀.之 怀:怀念C .恃其富宠,以泰.于国 泰:骄恣、奢侈D .夫八谷阝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 宠:荣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 3.对下列短语中画横线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贷居贿 居贿:积蓄财物B .贪欲无艺 无艺:没限度C .而无其实 其实:他的实权D.行刑不疚不疚:无过失4.将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叔向所肯定或提倡的作为”的一组是()①无一卒之田②顺其宪则③行刑不疚④修武之德⑤有栾武子之贫⑥忧德之不建A.①③⑤⑥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②③④⑥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叔向诚心希望韩宣子不嫌贫穷并能施行栾武子那样的德行。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岁己末素材岁己末,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
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
厌禳①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
既久,怪诬之说兴。
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
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
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
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所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
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兴师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请斩郑注。
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
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
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②,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
人情初不怿也。
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
人无复议驴。
(选自《中国古代小品精选》中王若虚的《焚驴志》) 【注释】①厌禳(rǎng)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
②暴巫投魃(bá):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祁雨,驱赶旱鬼。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厌禳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竟:竟然B.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愆:罪过C.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 爱:爱惜D.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弥:更加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
/孰诬我者,而.帅从之!B.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C.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D.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3.下列各句中,与“冤哉焚也”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甚矣,汝之不惠!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木假山记【宋】苏洵木之生,或孽①而殇,或拱②而天;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而荒江之③,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
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且其孽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
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④决无阿附意。
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注:①孽(niè):树木的嫩芽。
②拱(gǒng):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
③(fén):水边。
④岌(ií)然:高耸的样子。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或孽而殇或:有的B.而其激射啮食之余啮:咬C.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数:命运D.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薪:木柴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强之以为山B.以及于斧斤之斧斤以时人山林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然予之爱之D.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不幸而为风之所拔不幸的是因为大风拔起了它B.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远离斧砍刀削C.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我看到中间的峰,魁梧奇伟,傲然蹲坐D.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的两座峰倾服似的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木假山记”为题,借欣赏木假山,抒发感慨,阐述事理。
短文三章
甲
(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所求解。
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
”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
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
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
”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
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
孟尝君得出,即驰去,夜半至函谷关。
秦照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
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难,卒此二人拔之。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
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盖六万余家矣。
”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乙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所以不至也。
丙
君子之差士,以为民也。
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养贤之道也。
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所求解求解:请教解脱的方法
B.以入秦宫臧中臧中:仓库里
C.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暴桀:凶暴
D.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招致:招引
2.比较下列两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幸姬为言秦王②士以故归之
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3.文中下面这句话未加标点,请找出标点正确的一句( )
A.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
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B.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
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C.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D.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4.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
A.孟尝君患之
B.宾客尽羞之
C.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
D.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下列语句在文中(第5.—6.题)的正确意思是
5.擅剂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
A.凭着齐国的强大,只要得到一个士,就应该能称王天下,使秦国臣服
B.独掌强大齐国的政权,在国内得到一个士,就可以向南扩展,制服秦国
C.凭着齐国的强大,只要得到一个谋士,就该可以守住南方,抵御秦国
D.善于发挥齐国的优势,再得到一个谋士,就应该能称王天下,制服秦国
6.不恤智愚,不择臧否( )
A.不体恤聪明人和平庸的人,不挑选是好人还是坏人
B.不管他们是聪明还是愚笨,不选择是好人还是坏人
C.对智者、愚者不知分辩,对正确、错误不置可否
D.不分辨聪明还是愚笨,也不注意奖善惩恶
7.综观上面三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哪几项( )
A.司马迁对孟尝君养士有褒有贬,态度公正;王安石、司马光全面否定,未免偏激
B.三人对孟尝君都持否定态度,但各有侧重。
C.王安石称善鸡鸣、狗盗之宾客为“鸡鸣狗盗之徒”,是因为他作为政治家更重视文韬武略,而忽视一技之长。
D.王安石侧重否定养士的对象,司马光侧重否定养士的目的,而司马迁则侧重否定养士的影响。
E司马迁称赞孟尝君“能得士”为名不虚传,王安石为孟尝君未得贤士而遗憾,司马光却认为孟尝君不过是“奸人之雄”。
8.甲文结尾:“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
与邹、鲁相比,是因为( )
A.邹、鲁为小国,民风却好于齐
B.邹、鲁为齐邻国,民风与齐迥异
C.鲁、邹为孔、孟故乡,可见教化之影响。
D.以邹、鲁泛指邻国,言薛地民风之差
短文三章
【答案】
第1.题A.(求解:请求解免)第2.题D.(本题考查根据语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能力。
第一个“为”,相当于“替”,后边省略了宾语孟尝君;第二个“为”,相当于“为了”,表示目的。
第3.题D.(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对几个实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追:追兵。
后:落后于)第4.题D.(本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例句中“出”为动词的使动用
法,可译为“让……出关”或“释放”。
A.项,患,忧虑。
B.项,羞之,以之为羞,形容词意动用法。
C.项,富之,形容词使用动用法,使他富裕)第5.题A.第6.题B.(要根据文意判断“恤”“臧否”的意思)第7.题B.、D.第8.题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