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古代中国经济(讲)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21.50 KB
- 文档页数:12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专题内容概述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代表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色。
——政治上:经历了从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
权力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
第1讲: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农业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1.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阶段: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农耕工具:汉代:耦犁。
唐:曲辕犁。
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的特点。
4.古代水利灌溉(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风力水车等。
(2)灌溉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X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三.思维点拨——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四.难点突破——对小农经济特点及影响的理解1.演变: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复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图为出土于陕北地区的汉砖石画《牛耕图》《拾粪图》的拓片。
据此可知,汉代时期的陕北()《牛耕图》《拾粪图》A.田庄经济促进农业进步B.人们比较注重生态环保C.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D.农业和畜牧业较为繁荣2.据《后汉书·安帝本纪》记载,永初元年(107年),朝廷从江南的丹阳、吴郡、豫章调粮赈救江北饥民。
时隔七年后,朝廷又从江南的零陵、桂阳、丹阳、豫章、会稽等郡调粮北运,或赈济饥民。
由此可知,当时()A.南北经济形势出现逆转B.长途粮食贩运贸易活跃C.江南农民赋税负担加重D.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发展3.表2是中外学者对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城市人口的比重统计,据此可以推知,古代中国()时期统计春秋时期齐国的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汉代非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唐代城市人口的比重为10%宋代城市人口至少占总人口的10%以上清代非农业人口约占17%C.生产方式的质变加速人口增长D.经济发展受制于城市化的水平4.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此外,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种上晚稻。
这说明宋朝()A.南方饮食习惯开始改变B.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C.南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D.人地矛盾危机得以解决5.敦煌文书是在敦煌鸣沙山发现的唐代人手书古籍。
在其中大量关于“乡法”(即民间世代承袭的习惯法)的记述中,包含有买地契、卖舍契、便贷契、雇工契、养男(女)契、分书、放妻书、放良书等各种契约文书的书写样本。
这说明当时()A.契约精神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B.乡法取代了国家法的法律地位C.社会法律制度和体系较为完善D.私有财产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6.宋代政府每年预先确定所缴茶税,然后均摊给各地茶叶种植、制作的茶农,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另外,对非专卖商品的价格政府不再进行限价,商人可根据交易行情自由定价。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1.练高考1.(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①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纸币。
【名师点睛】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
本类型的题注意运用排除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题意,先找出错误选项,依次排除错误的题肢,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方法。
运用排除法时,通常要注意选项表述中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片面性、以偏概全、时间空间不符等说法。
如本题题干中“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可以推测该纸币并不在四川流通,与所学知识“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不符,因此仅凭材料信息无从体现一定是纸币“交子”,因此排除③即可。
2. (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4)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指的是政府对正规市场的管理,与商业经济有一定的关联,故A项排除;“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指的是蜀人织锦濯锦江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也就是阐释了织锦的技术,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故B项正确;“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阐释了商人经营范围广,长安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故C项排除;“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指的是明朝时期,广州成为国际大都市,远洋贸易方面,除了传统的南洋和印度洋航线外,还开通了美洲和西欧航线,故D项排除。
第2讲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立德树人/多维思考/导向教学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当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借鉴古代的经济政策,发挥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和商业的产业转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一带一路”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
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以其连接的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光耀人类文明的史册。
如今,中国以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诚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个宏伟的战略构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全新的生命,承载着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也符合全球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
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生存空间逐渐变动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重大转型时期的商业发展是本专题的热考点。
复习备考时,既要对教材主干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又要注重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关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动、制度或社会结构的变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高度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第二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考案】【一、选择题1.《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下面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A D.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商业结构的调整有仲春“后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礼记》有“天下为籍千亩”、“天下亲耕于南郊,3.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A .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C D.统治者“以民为本”.在河南辉县曾出土了一个铁犁,构造比较简单,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做垄,4 此生产工具的出土证明了铁农具最早出现的时期可能是.三国 D B A.春秋.西汉 C.东汉.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5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A .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的产生B.名师精编优秀教案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6.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D.宋代太湖地区.明代苏杭地区 C7.“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中的“商业革命”表现在A.出现了市舶司 B.坊市制度被最终打破C.出现了最早的银行雏形 D.出现了专职管理市场的官员8.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母题来源一】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第24题【母题原题】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A【试题解析】这一区域进行,且争霸战争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经济的破坏,排除B项;这一区域的交通条件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这一区域城市规模如何扩大材料没有反映,难以得出推动商业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的商业发展。
【命题意图】古代商业的发展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以区域位置来考查学生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试题的切入点比较新颖,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考试方向】本题以古代的商业发展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体现了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得分要点】透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尤其是把地图与题干中信息的准确结合,即“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能明确巨富与所在地方的关系,然后准确选取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本题考查影响商业贸易发展的因素,区域位置是重要因素之一。
本题的解答应当根据图示,从图示中陶、曹、鲁的位置关系,来确定推动这一地区商贸发展的原因。
本题最大的干扰项就是B项,因为学生会联系题干中时间“春秋战国”时期背景,从争霸战争的角度思考分析。
该题要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对主要知识点,能从多角度去分析归纳,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母题来源二】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第26题【母题原题】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以上 2 1.4%小计139 100%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1.(2016·课标全国Ⅰ,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2016·课标全国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3.(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4.(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5.(2016·浙江文综,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汉始置州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2016·浙江文综,14)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7.(2016·天津文综,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考向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及其特点1.讲高考(1)考纲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的演进和主要的水利灌溉工程,同时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命题规律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也是必考内容。
考查的内容有: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主要的水利灌溉技术和水利工程等;主要同手工业和商业混合考查,继续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较少出现材料题。
例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例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2.讲基础核心词: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水利工程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3.古代水利灌溉(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4.土地制度(1)史实①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②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③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2)影响①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化了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②以上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3.讲典例【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趁热打铁】【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例2】【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趁热打铁】【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4.讲方法对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生在复习本考向时要注意细化知识点。
特别注意耕作方式的变化,耕作技术的演进,耕作工具的进步;同时注意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的演变,即为先秦时期的井田制,北魏到唐的均田制;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对黄河的治理等。
在细化知识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到宏观上把握知识点,即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注意和今天的三农问题等社会热点相结合;总之考生在复习时要宏观、微观结合,经济和政治、思想文化相结合,整体上来把握本考向。
全国卷对本考点命题切入点多集中于耕作方式演进、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点、形成条件等,其中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近5年没有考题涉及,这就给2017年备考提供了方向。
5.讲易错【题目1】明朝人于慎行在《谷山笔麈》中记载:“华亭相(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徐光启文集》载:“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
……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材料反映当时A.官商勾结现象严重B.田庄手工业比较发达C.大商人买田置地现象普遍D.士大夫经商致富【题目2】(2015年上海卷历史6)“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描述的是()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C、汉武帝时代的情况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考向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经济1.讲高考(1)考纲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2)命题规律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内容比较繁杂,但是是高考的必考和常考内容之一,考生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命题常以混合题的形式出现,题型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考生在复习时注意整体掌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
全国卷在本考点命题几率要低于农业,角度多集中于三大经营类别、生产分工与区域化分布,一般要求记忆高,思维难度不大,背诵、记忆则是备考2017年高考的有效策略。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例2【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秦汉始置州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讲基础关键词:经营形态、手工工场、“市”、“坊”、“交子”、“商帮”、“工商业城镇”1.手工业发展历程2.区域分布变化:受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丝织业分布变化最明显)。
3.3.讲典例【例1】(2015年福建卷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世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A .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 .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 .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 .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趁热打铁】(2015年江苏卷历史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例2】(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 .①② B .②③C .②④D .①④【趁热打铁】(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A.商B.周C.秦D.唐4.讲方法本考向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间以材料题。
考生在复习时注意整体上把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以应对材料题。
对于手工业的成就、商业中的不同时期的“市”的类型以及历代政府对其的管理机构时考生注意选择题。
总之,考生在复习时注意整体把握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同时细化到每个知识点,做到统分结合。
5.讲易错【题目1】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
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B.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C.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D.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题目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
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
……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材料二(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材料三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
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
考向三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1.讲高考(1)考纲要求了解“重农抑商”、“工商管理”和“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命题规律本考向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是历来高考必考内容之一,考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资本主义萌芽,考生要注意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上来把握。
本考向对于材料题和选择题都有涉及,考生在复习时应该注意。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例2(2015年上海卷历史11)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B.朝贡国可来华自由贸易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2.讲基础核心词: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1.经济政策2.资本主义萌芽(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