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论文:中式英语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式英语的原因作文英文回答:Reasons for Chinglish.Chinglish, a term that combines "Chinese" and "English," refers to the unique blend of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s and grammar that has emerged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discourse. It has become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particularly in informal spoken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and has sparked discussions about its causes and implications.One major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rise of Chinglish is the increasing globalization and interconnectedness of the world. With English becoming the lingua franca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hinese speakers have been exposed to an unprecedented amount of English input, both through education and the media. This exposure has led to the borrowing of English words and phrases into Chinese,often without regard for their correct usage or grammar.Another significant reason for Chinglish is the needfor Chinese speakers to express concepts and ideas that do not have direct equivalents in Chinese. The Chinese language has a rich vocabulary and a complex system of grammar, but it lacks certain terms and expressions that are common in English. This has led to the creation of Chinglish neologisms, or new words that combine Chinese and English elements to convey specific meanings.Furthermore, Chinglish has become a reflection of Chinese society's evolving attitudes towards Western culture. As China has opened up to the world,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fascination with all things Western, including language. This has led to the adoption of English words and phrases as symbols of modernity and sophistication, particularly among younger generations.中文回答:中式英语的原因。
中式英语及其成因的考察摘要: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因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生搬硬套汉语的规则和习惯,在英语的交际中使用不合英语规范和文化习惯的畸型英语。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二者在语法、表达方式、文化背景、思维习惯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中式英语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
在学习英语时要注重对中式英语的误用点的理解,从而达到为学习英语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中式英语、特点、成因一、中式英语的涵义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认为“中式英语”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认识就是同化、顺应、不断交替以保持一种平衡的过程。
“中式英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语学术界对此有过激烈的讨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式英语也随之而成为英语语言中一块特殊区域。
(一)中式英语的定义中式英语又称为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语言的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中,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干扰和影响而说出或写出的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即中式英语中规范英语在中国的误用,是中国的英语语言学习者受到汉语语言的影响和干扰所形成的。
在我国,由于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各不相同,而中国人学英语大多是在掌握母语后开始,这时已具备了母语的语法与表达方式,自然在学习英语时有母语语言思考,这样就造成了大量中式英语的出现。
(二)中式英语的特点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英语。
这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是必然的一种语言现象。
1、产生的必然性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人习得英语语言时常以母语来翻译学习。
在一部分中国人的英语表达中,照搬照套直译汉语为英语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就使得中式英语出现。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而方言又是汉语中的一类,多种语言的差异本就影响语言的学习,而汉语思维又随着语文教学不断加深对中国人的影响,这样,汉语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面临的客观因素,干扰是必然的,自然中式英语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引言:英语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英语这一学科在当今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英语中的写作一项直接体现着学生的英语素养和语感,但是由于中国文化与英美等国的文化不同,学生使用语言的思维模式和习惯迥异,从而导致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chinglish现象尤为明显。
一、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现状及原因英语本是英国人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语言,与英国人生产生活的过程和在世界各国交往的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在与他国交流时会借鉴他国的语音和语素,加之英国在光荣革命中确立君主立宪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成为世界霸主,在征服殖民地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同化其他民族,英语变得越来越普遍,以至于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习英语,中国人也不例外,中国人在努力地学习英语,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教育、文化、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一些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有着致命的缺点,以下三点是Chinglish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教育上不得要领中国人积极地学习英语,在中学阶段已经把英语和自己的语言——汉语并列,她的重要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其地位已超过了自己的母语,虽然中国人如此重视学习英语,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中国人的英语水平仍然不高,究其根本原因是教育方法有问题。
首先,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是应试教育。
众所周知,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是应试教育,这直接导致了,英语这一学科在中国的学校中要顺应这一趋势,相应地,英语写作也有了这个特点,这个特点使得学生的英语写作不再是以长期的语感培养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中心,例如,学生可以背诵一些英语句子来写作,而不是通过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来学习的,像love me,love my dog 这样的谚语固然很好,背诵也很好,但这只适用于初期的学习,一旦进入到中期、后期的学习后,便不再适用这一阶段需要了解句子的内部构造以及和汉语的差异,掌握了这一差异,才能避免出现Chinglish这样的现象。
其次,优质教师的分布不均匀。
教育制度是宏观层面的,教师则是微观层面的,教师引导着学生的每一个细节,由于现阶段中国的教育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优质英语教师的分布更是如此,一二线城市的优质教师较多,三四线城市的优质教师较少,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有些偏远地区的英语教师的发音就是错误的,更别说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发音的区别了。
大学生英语写作存在中式英语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中式英语”是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普遍现象,文章分析了其成因,最后给出了应对“中式英语”的对策。
【关键词】中式英语;大学英语写作;原因分析;教学对策一、前言《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到了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具体要求:“能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按规定的题目和提示,在半小时内写出100—120个词的短文(专科三级英语写作为80—100个词),内容连贯,无重大语法错误。
”这个要求对于大学学习英语的同学来说,应该是不难达到的。
然而,从历年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结果看,目前大学生的英语整体写作水平离预期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作文中存在大量“词不达意”、“句子表达不清”、“文章结构混乱”等现象。
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时习惯性喜欢先用汉语构思,然后再把汉语译成英语,无论是在字词句的选择和使用,还是在谋篇布局方面,不符合英语习惯的“中式英语”现象时有发生。
本文将就这种“中式英语”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试探出相应对策,以期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中式英语存在的原因分析中式英语现象是中国学生学英语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受汉语语言模式和思维模式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不地道的英语。
中国学生因为受中英语言差异、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会产生符合自己的思维和语言习惯的不太标准的语言形式,对于这种语言形式,人们把它称为中式英语(Chinglish)。
对于中式英语的成因,庄绎传把“中式英语”的产生归咎为对原文理解不透和对英语的特点不熟,沿用汉语的搭配和结构。
王初明提出的“补缺假说”从语境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式英语形成机制,认为中国式英语是英语形式与汉语语境相结合的产物。
马庆林、季建芬从认知角度分析了中国式英语的成因,提出学习者由于过多同化汉语语言规则而导致中国式英语产生的观点。
尽管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情况千差万别,但是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困惑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层次的共性问题——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英汉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及规避对策分析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跨国贸易更加频繁,同时,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
而翻译工作能够有效地促进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推动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发展和交流。
但是,当前中国绝大多数人所学习以及使用的英语不同程度受到了汉语语言体系的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采用中式英语的思维分析英语文本,翻译的内容常常啼笑皆非,同时,翻译的文本也具有一定的不准确性。
中式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不能够被英语使用国家的读者所理解和接纳,甚至还会是英语国家的读者,对我们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解,严重的阻碍了跨文化的交流水平。
为了切实的提升翻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必须要有效地规避英汉翻译工作中式英语的现象,从而切实的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本文主要是分析了中式英语的概念以及表现形式,并且就英汉翻译中式英语的规避方式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不断提升翻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英汉翻译;中式英文;规避策略英语言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当前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尤其是很多学习者在采用英语语言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汉语语言体系的影响,从而导致在英汉翻译工作中出现了中式英语的语言现象。
中式英语主要是指采用中文语言体系思维去看待英语文本,采用中式英语思维所翻译出的英语文本以及表达的,英文含义往往不被大多数英语使用者所接受和理解,甚至还会使我们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有所误解,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跨文化交流。
因此,中英翻译工作中必须意识到存在的中式英语问题,从而找准规避中式英语问题的切入点,切实提升英汉翻译工作的水平。
一、中式英语在翻译工作中的主要表现(一)词语搭配不当英语和汉语在词语的搭配以及组合形式上有所不同,英语言体系中词语的搭配和组合具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而汉语语言词语的搭配和组合则语音语言体系大不相同。
浅析高中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及解决方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即将中文的思维方式直接翻译成英文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让文章失去了英文的凝练与精确性,还容易使读者产生困惑。
本文将从中式英语的特点、影响以及解决方法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浅析。
首先,中式英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词汇、语法和句式上的不合理。
在词汇方面,学生常常使用中文思维中的习惯用语、谚语及中文俚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些用法在英语中常常不被使用或者不得体,给读者造成困惑。
在语法方面,由于中文与英文的句法结构不同,学生常常使用中文句式来构建英文句子,使得句子结构混乱,语法错误频出。
另外,中式英语还表现在汉字的直译上,导致用词不准确、表达不明确。
这些特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中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提高。
其次,中式英语给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和写作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中式英语产生的文章难以传达准确清晰的信息,给阅卷老师或读者带来理解和阅读上的障碍,影响评分以及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中式英语还表明学生对于英文语法和表达的不熟悉,说明学生对于英语的应用能力还不够娴熟。
最后,长期使用中式英语表达会形成思维定势,导致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难以摆脱中式思维的束缚,无法真正体会和运用英语的表达特点和魅力。
然而,中式英语问题并非不能解决。
以下是几种解决方法供高中生参考。
首先,在词汇使用上,学生应该尽量使用英语习惯的表达方式,避免直译中文习惯用语。
可以通过大量阅读英文原著和英文报刊来拓宽词汇量和提高表达能力。
其次,在语法和句式上,学生应该多注意英文的句法结构,尤其是主谓宾的基本结构。
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进行语法知识的学习,系统地掌握英语语法规则和语法用法。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英语短文写作,模仿优秀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培养自己英文写作的感觉和习惯。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提高英文阅读能力来解决中式英语问题。
通过阅读经典英文文章、英文报刊和网站的英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英语的表达方式和固定搭配,积累掌握更多地英文表达的方式,是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关键。
浅析“中式英语”的应对策略中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常出现的一些语法错误、表达不准确以及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由于中式英语是在母语为中文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结果,所以这种现象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相当普遍。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需要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来纠正或避免中式英语的发生。
首先,英语学习者应该更加注重语法的学习。
中式英语常常由于语法错误导致的,所以有必要系统地学习英语的语法规则,并且理解其中的差异和特点。
可以通过学习语法书籍、在网上参考英语语法课程以及请教有经验的英语老师来提高语法水平。
此外,多加练习、反复操练语法对话和句子结构也是重要的。
其次,加强听力和口语练习也是纠正中式英语的有效方法。
通过大量的听力训练,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的真实用法和表达方式,避免直接翻译中文的思维模式。
口语练习则可以提供实际应用的机会,让学习者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更自然地运用英语。
可以通过与外教进行对话、加入英语口语俱乐部或组织和英语母语者进行交流等方式进行口语练习。
此外,积极培养英文思维模式也是应对中式英语的重要策略之一、由于中文和英语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少差异,学习者需要逐渐培养用英文思考和进行表达的能力。
这可以通过多读、多写英语文章来提高。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英文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从中学习英文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同时,坚持写作练习,可以帮助学习者逐渐适应英文句式和表达风格。
写作可以涵盖从简单的句子到较复杂的段落,逐步提高自己的英文写作水平。
此外,利用互联网资源也是有效应对中式英语的途径之一、在互联网上有许多英语学习网站、语法学习APP、语音纠正软件等资源可供使用。
这些资源可以提供有关英语的学习资料、习题练习、在线听力和口语练习等,帮助学习者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同时,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平台与其他学习者互动,分享经验和学习心得。
最后,英语学习者需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学习外语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决心。
0引言当今世界,社会知识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信息交流日益密切,各国之间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增多。
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交流,基本都要通过英语,英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通用的国际间的交流工具。
但是我国缺乏英语学习的良好环境,所以英语学习很难达到合格的水平。
学习英语,无非是为了交流,但是我国英语学习现状却是,大部分学生考试常常可以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但是在交流过程中却显得异常困难,中式英语的情况太严重,汉英翻译中尝尝保留着汉语的痕迹。
以前网上有一则消息,说一位专业英语的学生,英语都过了六级,但是去一家西餐厅却都不能用英语说出需要餐巾纸这样的请求。
解决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严重的问题,是现在英语学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以及表现中式英语已经是较长一段时间内大家普遍探讨的一个问题。
想要解决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现象严重的问题,首先要探析这类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的提出解决对策。
在跨文化交际中,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提高交际效率。
经过研究探析,总结出中式英语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着人类文明的成果,是本民族文化的结晶。
中国人长期受到本民族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潜意识内已经受到了汉语的熏陶,所以对其他语言有一种排他性。
各国文化有其特殊性,也有其共性。
文化的共性就为我们多种语言互相翻译提供了可能。
英语富有个性,比较灵活,与汉语传统恰恰相反。
所以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本土文化,即汉语的影响,所以才有可能导致中式英语的形成。
汉语的词汇、语法、句子构造等,已经深深嵌入到中国人心中。
在使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尝尝本能的运用汉语的语法和句子结构使用英语,这就是所谓的中式英语。
这样的英语,既不像中文,又不像英文,中国人不理解,外国人听不懂,所以十分尴尬。
1.2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始于1987年多年来,虽在题型和分值等方面屡有变动,但它一直被认为是衡量我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尺,且享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
因此,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分析不仅能了解学生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掌握程度,还能帮助英语教师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阅卷经验的老师,笔者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逐年升高,可学生们作文的平均分数始终处于45分以下。
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中式英语思维和表达毫无疑问成为制约学生们英语写作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邓炎昌(1989)认为,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和干扰而生成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一种符合语法规范的,却不符合标准的或地道的英语的表达方式。
尽管有时能被理解却不能被本族语者接受。
我国学界对中式英语成因的研究时间不是很长,但成果颇丰,视角延升至语言、文化、思维认知等多个维度,其中尤以迁移理论支持者多。
迁移(transfer)最初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
母语迁移(mother tongue transfer)则指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受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母语语用规则的现象。
当母语与目的语形式相同时出现的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迁移称之为正迁移。
例如,当人们用英语做自我介绍时,通常会脱口而出“My name is Li Ming(我的名字叫李明)”,这个句子之所以鲜有错误,不仅在于其简单,更因为它的句序和句义与我们的母语完全一致。
因此,母语的正迁移有助于我们很好地掌握和使用该类表达。
反之,当母语和目的语形式不同时,因套用母语的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不符合目的语形式的迁移则称为负迁移。
中式英语的产生则多是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二、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的英语和汉语,无论在表达方式上还是思维模式上都有较大的区别。
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一、中式英语的定义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英语成为中国越来越流行的英语。
随着英语的推广,中国大陆出现了“中式英语”这一流行词。
上世纪80年代,葛传椝在其《漫谈由汉译英的问题》中首次提出了Chinglish的概念。
而在稍后的1989年邓炎昌认为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和干扰而生成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一种符合语法规范的,却不符合标准和地道英语的英语表达方式的表达方式,尽管有时被理解但却不被本族语者接受。
而后李文忠等几位学者提出了几乎相同的定义。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有接触到“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这两个相似的词语,为了便于理解,在本文中有必要对中式英语做一次明确的定义。
中式英语( Chinese English or Chinglish)的定义,中式英语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与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1]。
简单地说,中式英语就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及其文化和交际习惯的干扰,加之英语水平有限,只好凭自己主观想象组合英语语句,因而出现不符合规范英语表达方式或是交际方式的英语。
其错误程度也因英语学习者的水平和交际内容的难度而定。
它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中介语现象。
中介语又称过渡语,是指由某个正在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按照自己发展起来的规则系统创造出来的既含有母语特征,又有目的语特征的语言系统[2]。
作为中介语的中式英语具有如下特点:一、系统性。
中式英语体现了英语习得者在一定学习阶段所具有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某一阶段,未正确掌握或完全掌握的语言点必然以同一类型的语言错误形式不断重复出现,形成一个暂时稳定的语言系统。
二、过渡性。
英国语言学家Pit Corder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以不断建立“假设”又不断推翻或更正、完善“假设”的过程。
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作者:陆瑜桂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5年第10期广西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530021)陆瑜桂[摘要]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中式英语的现象。
汉英思维方式差异、文化渊源以及文化前景差异是其成因,多方面培养学生语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与历史背景、社会风情,培养学生英语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学会地道纯正的英语。
[关键词]中式英语概念成因教学对策[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00120一、中式英语的概念中式英语(Chinese English or Chinglish)就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汉语、中国的文化渊源和中国传统社会风俗的影响,从小缺乏学习英语的语境,英语知识积累少,只好凭自己主观想当然造英语句子,因而出现的语句,不符合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士的表达。
二、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英语和汉语属于世界上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在思维、文化渊源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以汉语思维来思考,生搬硬套汉语的词、句、语法规则,因而产生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的中式英语。
大体上来讲,中式英语的成因有两个方面。
(一)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我国著名学者、翻译家刘宓庆先生在谈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时说:“语言差异不仅仅是一个表层结构问题,它牵涉到我们文化所衍生的喜闻乐见的表现法,更牵涉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哲学观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
”语言与思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两大重要元素,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语言把人们思维活动的成果记载下来,使思想交流和交际成为可能,同时形成本民族的思维方式。
语言离开思维,就会成为“空洞的声音”,不再是人们交流的工具。
思维方式要通过语言的交际功能表现出来,离开了语言的表现形式,思维活动就会停止。
中国的绝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真实的语境,思维方式汉语化再加上操练较少,虽然应试考试分数高,但实际语言运用技能并不强,并不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侃侃而谈。
中式英语的原因作文**The Reasons Behind Chinglish**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tool for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 in the modern era. However, the unique blend of Chinese and English, often referred to as "Chinglish," has become a common sight in China, especially in areas where English is not the primary language. The emergence of Chinglish can be attributed to several reasons, ranging from linguistic differences to cultural influences.Linguistically, Chinese and English belong to different language families, with distinct grammar rules, vocabulary,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This fundamental difference often leads to literal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words or phrases into English, resulting in awkward or grammatically incorrect sentences. For instance, the direct translation of "long time no see" into English, despite being widely accepted as a colloquial expression, does not conform to standard English grammar.Cultural differences als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glish. Chinese culture emphasizes collectivism and harmony, while Western culture tends to value individualism and competitiveness. These contrasting values often influence how Chinese speakers approach English, leading them to prioritize the retention of original Chinese meanings over the grammatical correctness of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Additionally,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Chinglish. For many years, the focus on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has been primarily on grammar and vocabulary, with less emphasis on practical communication skills. This approach often leads to students being able to score highly on exams but being unable to use English effectively in real-life situations. The result is a generation of English learners who are proficient in grammar but struggle with fluency and pronunciation, often leading to Chinglish expressions.Moreover, the widespread use of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t has further contributed to the proliferation of Chinglish. With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and onlinecommunities, people are now more likely to encounter Chinglish expressions in their daily lives. While this exposure can help them understand and adapt to the language, it can also encourage them to use Chinglish in their own communications, leading to its wider dissemination.In conclusion, Chinglish is a complex phenomenon that arises from a combination of linguistic, cultural, edu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 While it may be amusing or even convenient in some contexts, it can also pose challeng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address this, it is important to promote a more balanced and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emphasizing not only grammar and vocabulary but also practic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cultural awareness. By doing so, we can hope to reduce the prevalence of Chinglish and foster a more effective and inclusive global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中式英语的原因探究**英语作为全球性语言,在现代社会已成为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工具。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英语作文{z}Title: The Reasons behind the Creation of ChinglishChinglish, a term used to describe the unique English used by Chinese speakers, has become a popular topic of discussion.This essay aim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behind the creation of Chinglish.One of the primary reas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Chinglish is the difference in syntax and grammar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Chinese speakers often struggle with the complex syntax and grammar rules of English, leading to incorrect usage of words and phrases.For instance, the word "very" is often overused by Chinese speakers, as it is not necessary in Chinese.Another example is the incorrect use of articles, such as "the" and "a/an," in Chinglish.These grammatical errors are a result of the speakers" native language influence.Cultural differences als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reation of Chinglish.Chinese and English have different expressions, idiom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Chinese speakers may inadvertently use idioms or phrases that have no equivalent in English, leading to confusion or amusement for native English speakers.For example, the Chinese phrase "差一步到罗马" Literally translates to "one step away from Rome," which does not make sense in the context of English.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can cause Chinglish to develop unique phrases and expressions that are not found in standard English.A lack of exposure to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nd incorrect learning methods can also contribute to the creation of Chinglish.Many Chinese speakers learn English from textbooks or online resources, which may not always provide accurate examples of English usage.As a result, they may adopt incorrect forms of expressions or phrases from these resources.Additionally, a lack of practice with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ca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glish.In conclusion, Chinglish has emerged due to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the difference in syntax and grammar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a lack of exposure to native English speakers.While Chinglish can be amusing and revealing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t is essential for Chinese speakers to learn and practice standard English to improve their communication skills.。
中式英语论文:中式英语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因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生搬硬套
汉语的规则和习惯,在英语的交际中使用不合英语规范和文化习惯的
畸型英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二者在语法、表达方
式、文化背景、思维习惯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中式英语对于中
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中式英语也被看作中介语,即指
二语学习者按照自己的规则系统,创造出来的既含有母语特征,又有
目标诏特征的语言系统。
一、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
如前所述,中式英语是不符合英语表达方式的一种中介语,是需
要不断修正和完善的。中国学生的中式英语错误主要归结于他们对英
语词汇、语法以及语篇的误解和误用。
1 词汇层面
词汇层面的中式英语事实上就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词汇的
错误使用,主要有词汇冗余、搭配不当、词性误用、生搬硬套、褒贬
误用,现分别举例如下:
(1)词汇冗余
比如,把书桌说成“writing desk”;书房写成“study room”;把“找
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译成“find asolu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类似
的冗长中式英语非常普遍,而且不易被觉察,甚至屡见于某些官方的
英文报刊杂志上。
(2)搭配不当
词汇搭配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比较难以掌握的地方,受汉语的影
响,中式英语中便出现大量的搭配错误。例如“expensive price(昂贵
的价格)”。另外,有一些完全根据汉语习惯、逐字套用的中式英语,
其结果更为可笑。如把“吃药”说成“eat medicine”等等,这些情况需
要极力避免。
(3)词性误用
英语的抽象思维决定了英语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介词而少用
动词,汉语的具体思维则使其多用动词。比如,要表达“由于他没有
注意安全规章,所以导致了一场机械事故”时,地道的英文是“His
failure to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resulted in an accidentto
the machinery,”,但我们中国学生经常写成“As hedidn’t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he caused anaccident to the machinery,”
(4)褒贬误用
某些词在英语和汉语中所表达的概念和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其内
涵却相去甚远。我们的英语学习者如果没有意识到英语词汇和相应的
汉语词汇的内涵意义的差异,就必然会产生褒贬误用的中式英语。因
此,如果一位中国人要用英语“busybody”去赞扬一位英美人士日理
万机,是个“大忙人”,就会引起别人的不悦,因为该词在英文中指“爱
管闲事的人”,有悖于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的传统,是贬义用法。
2 句法层面
句法层面的错误比较典型地反映出英语和汉语的思维差异,可以
说,中式英语本质上是汉语对英语学习者的负迁徙。在这一层面的中
式英语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英语是分析性的、结构性的语言,句与句之间讲究形合;
而汉语是综合性的感性语言,句与句之间讲究意合。遇到这类句子时,
他们会根据汉语习惯,写出中式的结构疏散的句子“She was
veryweakened,she could hardly stand up.”
其次,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句子的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
汉语却是主题显著的语言,句子的主语往往并非就是句子的主题。“I
know your workis busy,”“Our earth is difficult to support so
largepopulation,”以及“Summer is difficult to preservefood,”等都
是典型的中式英语。
3 语篇层面
由于受“个人主义”思维的影响,英语的语篇一般都开门见山,直
入主题;汉语则喜欢从整体出发,语篇往往从外围切入。因此,英文
的写作往往要求观点鲜明、符合逻辑、前后呼应,三段式的文章盛行,
但是中国学生很不习惯。
同样重要的是,英语文化推崇用作者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不喜
欢陈词滥调。英语的行文强调用事实说话,陈述客观、语气适中,被
动语态、无主语句广泛使用。而汉语则比较注重文章的格调,倾向于
表明立场和态度,行文相对比较主观,语气较为强烈。
二、避免中式英语的对策
1 通过英汉对比分析,培养用英语思维能力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前文中所分析的,中式英语的
产生,主要是受汉语的负迁徙,英汉对比,纷繁复杂,许多学者都有
著作论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突出三个方面的对比。
(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形合”主要依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而“意合”主要凭借句子内
部的逻辑关系,所以,英语句子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有序,汉语句子
则组织疏散,结构简练。把握好这一差异,就能避免出现结构随意组
合的中式英语。
(2)英语线性表达,汉语螺旋式表达
由于英汉两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差异,反应这种差异的英语和
汉语表达方式自然不同。英美人往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一般将主
要内容放在开头或主句中,而我们中国人更习惯对事物进行铺垫、渲
染和解释,一般把主要内容置于句子末尾。假如不能认识到这种差异,
中式英语是不可避免的。
(3)英语重理性分析思维,汉语重感性综合思维
从思维的角度来看,英语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逻辑性,而汉语崇
尚寓理于情、情理合一,其结果是英语规避重复,行文简洁客观,较
少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段,汉语则多平衡、对称结构,多重复,多用拟
人手段。了解并把握好这种差异,就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替换、省略等
连接手段进行恰当的表达,减少中式英语的出现频度。
2 强化错误分析,克服母语负迁徙
中式英语其实就是母语负迁移的结果,错误分析理论的创导者
Corder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建立假设,又不断推翻或更正、
完善假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逐渐接近目标语。
Corder指出错误分析具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对学习者的语言错
误进行系统分析后能帮助其了解距离目标语还有多少差距;第二,错
误分析为研究人员、外语教师提供证据和反馈,说明语言学习应采用
的方式、策略与程序。第三,错误是学习者不可避免的,出错可以看
成是学习的手段,是学生学习语言内化知识的外显反应。
3 加强语言基础知识训练仍然十分必要
中式英语的产生在本质上反应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薄弱,即语
音、词汇和语法的欠缺。没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语
言应用能力,要避免为教而教,要在教学中注重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通过加强语篇分析来强化语法和词汇知识的灵活运用。一
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千差万别,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功能
也是千变万化的。教学中可利用精读课,结合语篇分析词义、句意、
段落意义等。语篇分析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所学的语言知识,重
要的是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如前文所提到的篇章
组织问题,就应该在平时的阅读中逐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