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经济学院学者赴日参加第三届亚洲政策论坛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三届人大世界经济论坛在人大经济学院成功举行6月5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第三届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报告厅举行。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动荡中的世界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
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萧教授、南开大学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院长戴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副院长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范副教授分别发表了演讲。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关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新的交流、研究平台。
随着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构建不仅要立足于我国经济新常态,还要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有完备的学科体系和雄厚的科研力量,在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领域有深厚的科研积淀,为世界经济论坛针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关教授代表论坛主办方、协办方对学校的大力支持、演讲嘉宾的杰出智力贡献以及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表示了衷心感谢。
关雪凌教授指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态势缓慢且脆弱。
IMF于今年4月发布的《世界金融稳定报告》警示了全球再次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OECD6月初的《经济展望》报告也指出全球经济正滑入低增长陷阱。
论坛的第二单元由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教授主持,他谈到,金融市场动荡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剧烈影响,本届论坛邀请嘉宾将就此发表精彩主旨演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研究员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下所处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的开放战略已经不再适用,必须与时俱进进行调整。
人大经济学院与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部共同举办学生学术论坛9月中下旬,踏着夏季的尾巴,在飒爽的秋风中,经济学院与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部先后两次就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举行了学生学术研讨会。
近年来,在经济学院陈教授与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部教授的共同努力及积极协调下,每逢秋季学期伊始,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都会与来自一桥大学经济学部的青年学生完全使用英语进行学术研讨,这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传统。
在这两次交流中,两校的青年学子就中日经济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学术氛围热烈,令人获益匪浅。
在9月中旬的研讨会上,同学们首先就中国扩大内需问题进行了交流。
中方学生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历来主要靠投资拉动需求,但近年来投注了更多的注意力在消费,特别是国内消费上。
而国内需求又大致可以分成政府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
居民消费需求是重中之重,发展潜力巨大,因此是探讨交流的重点。
然而,居民收入水平的低下和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不公平导致居民无力消费、不敢消费。
中方学生针对居民较低收入水平的状况,提出通过政府实行倾斜性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为民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并相应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的政策建议,而对于高收入群体,提出了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降低商品税的政策建议。
针对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他们提出了降低高利润行业的收入水平和制定不同地区区别性收入政策的建议。
在居民消费中,又可以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城镇居民消费的增长潜力远远没有农村居民消费大,因此,中方学生又着重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涉及到了城镇化、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日方同学也对扩大中国内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农村地区的汽车市场。
从他们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非常大,但同时,生产力不断提高,更多的工厂进入农村,为农民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零售商也将市场更多地扩展到农村,因此,可以说中国农村地区的汽车市场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与发展机会的。
人大经济学院•CCTV2《央视财经评论》经济学术沙龙成功举行6月1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CCTV2《央视财经评论》经济学术沙龙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729会议室成功举行。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多名教授、评论员、编辑、记者、博士生齐聚一堂,围绕“国际国内经济”展开研讨。
本次沙龙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陈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教授代表学院致开幕词,在致辞中他首先对本次沙龙活动的举办致以祝贺,向出席沙龙活动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园满成功。
本次沙龙以“国内国际经济”为主题,主要探讨中国经济、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陈教授、邱教授、王教授及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刘评论员分别从不同角度做了主题演讲。
陈教授演讲主题内容:《中国企业“闯荡世界”路在何方》。
陈教授介绍说,21世纪开始,我国的对外投资开始不断增长,据统计,我国已经连续13年对外投资的增长均速在33.6%,现在中国已经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上第二大对外投资国。
而且大概从两三年前起,中国已经成为净资本输出国家,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也是个重要的拐点。
有对外投资必然就有企业要走出国门,对外进行并购或者是合资等等。
从现在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事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要预防哪几类风险呢?第一类也是最大的风险就是政治风险。
我们对外投资的产业主要是能源、交通、资源领域,这些领域每一个国家都是作为一个重点保护的领域,因为涉及到国计民生,涉及到国家安全。
所以,我们遇到很多的限制是这方面的。
第二类是法律风险。
我们对外投资,对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并不了解,所以收购或兼并企业时很痛快,但是买下来之后就麻烦了,它的原有债务你要解决,它的劳资纠纷你要解决,它的工人工资得补发,这些搅不完的事情。
第三点要注意的就是国有化风险。
国有化在西方来讲,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非洲这样的国家,就意味着强行剥夺你的企业。
刘元春简历刘元春,1972年8月21日出生于四川省,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新世纪人才,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常规性出席国家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家货币政策委员会聘请专家,先后被多家国家机构评为咨询专家;担任CCTV和凤凰卫视等多家电视台和媒体的财经特约专家;担任《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杂志匿名审稿人;一、获奖状况1、博士论文“动态宏观视野下的交易费用分析框架”于2001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博士论文“动态宏观视野下的交易费用分析框架”于200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3、专著《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获得“2002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4、《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及其深层次的解释》获“第十届(2002年度)孙冶方经济学优秀论文奖”;5、参与杨瑞龙主编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获得“2004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6、参与纪宝成主编《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孙冶方经济学优秀著作奖”7、《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8、《国有企业宏观效率论——理论及其验证》获“第8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优秀奖”;9、指导本科生论文“盗版治理的阶段性选择”获“第8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0、2001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所指导的班级获得“北京市优秀班级体”称号;11、2004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12、2006年获得“霍英东优秀青年基金奖”。
13、《开放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与中国案例研究》,2007年获得“吴玉章社会科学优秀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宋利芳教授基本情况宋利芳,男,1964年生,浙江余姚人,经济学博士。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摩擦、国际反倾销政策与实践、WTO、发展经济学教育背景1999年9月—2005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1986年9月—1989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硕士1982年9月—1986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学士工作经历1989年7月—现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任教2008年8月—2009年7月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富布赖特研究学者2005年9月—2006年1月日本早稻田大学合作研究2001年3月—8月荷兰蒂尔堡大学访问学者1995年9月—1996年10月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访问学者奖励和荣誉《WTO框架下的国际反倾销政策与实践》(专著),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2年《新时期中国发展观——兼与当代国外发展观的比较研究》(合著),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2002年;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2010年讲授课程本科生:《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两岸经济比较研究》硕士生:《国际商务中的环境与发展》博士生(合开):《世界贸易体系与格局》、《国际贸易学主文献研读课》科研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印度反倾销政策及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实践研究》,2010年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和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韩国反倾销政策研究》,2008年中美富布赖特项目:《美国反倾销政策研究》,2008年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欧盟反倾销政策研究》,2001年论文"A Study of China's Transition of Middle-Income Trap under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9th NJU-Kyudai-RUC Joint Conference on the Impact of Global Economy on Chinese and Japa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 Faculty of Economics, Kyushu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June 13, 2014."Transition of Middle-Income Trap in the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Experiences, Les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he Sixth RUC-HYU Joint Symposium on Policy Issues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Hanyang University, May 10, 2013“中国的反倾销摩擦及其对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2期"China-Japan-Korea FTA: Process, Problem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Korea-China-Japan Global Seminar for Northeast Asia Community 2011, Asia Exchange Association, Northeast Asian History Foundation, and Hankuk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Seoul, Korea, August 12, 2011 “WTO成立以来阿根廷的反倾销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国际商务研究》,2010年第6期“韩国反倾销政策法规及其实践”,《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5期“美国反倾销政策法规及其实践”,《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1期“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南非的反倾销摩擦及其特点”,《西亚非洲》,2008年第6期“美国反倾销摩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5期“WTO成立以来欧盟的对外反倾销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WTO成立以来俄罗斯的反倾销摩擦及对中国的启示”,《东北亚论坛》,2008年第3期“WTO成立以来的全球反倾销摩擦及其特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墨西哥反倾销政策及其特点探析”,《亚太经济》,2007年第4期“澳大利亚反倾销政策及其特点探析”,《亚太经济》,2007年第2期“WTO成立以来台湾反倾销摩擦的实证分析及其启示”,《台湾研究》,2007年第2期“WTO成立以来韩国的反倾销摩擦及其特点分析”,《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2期“印度反倾销政策及其特点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1期“WTO成立以来日本的反倾销摩擦及其特点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第1期“印度的反倾销摩擦及其启示”,《当代亚太》,2007年第1期“南非反倾销政策及其特点”,《西亚非洲》,2007年第1期"China's Antidumping Conflicts under WTO: Characteristics, Reasons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Governance Problems o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pers, The 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The School of Economics, Kyoto University, March 11-12, 2007“国际反倾销政策:局限与改革”(日文),载[日本]薮下史郎、清水和已主编:《地域统合的政治经济学》,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7年3月“国际反倾销政策的局限性及其改革思路”(第一作者),《国际贸易》,2006年第7期“日本反倾销政策及其特点探析”,《亚太经济》,2006年第6期"International Antidumping Policy: Limitations and Reforms", Open Political-Economic Systems:Glob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Papers, Waseda Universit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December 21-22, 2005“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第一作者),《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措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1年第8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问题及其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著作《WTO框架下的国际反倾销政策与实践》(专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环境发展与国际商务》(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他们改变了管理》(译著),中信出版社,2005年《经济学专业英语教程》(精编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经济学专业英语教程》(第三版,上)(第一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经济学专业英语教程》(第三版,下)(第一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西方经济学经典名著选读》(第三版)(第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优秀师资介绍杨瑞龙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国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客座教授、全国高等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
赵国俊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档案学会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持和组织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多项。
近几年共独立编著专著1部,参编专著3部,主编教材5部,参编教材7部,撰写代表性论文30余篇。
卢小宾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情报研究与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杨小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经济信息管理系主任、信息技术综合实验室主任。
左美云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主任。
马中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专业领域: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评价;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宋国君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政策与管理硕士点责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
严金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兼任国际测量师协会FIG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叶裕民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系主任,兼任全国城乡规划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开发银行专家,江苏省城乡统筹规划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
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和平与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上海未来亚洲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员。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人大法学院杜副教授赴东京参加东亚国
际私法专家会议
12月3-4日,东亚(中日韩)国际私法专家会议(EXPERTS ’ MEETING O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IN EAST ASIA (CHINA, JAPAN AND KOREA))在东京举行,此次会议作为东亚法律一体化研讨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日本一桥大学和韩国釜山大学共同举办,一桥大学具体执行,受到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 )的支持。
我院杜副教授代表我校,并邀请兄弟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刘仁山教授、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党总支书记许教授、南京大学焦副教授、湘潭大学朱副教授参加了会议。
在两天的会议中,与会的中日韩三国国际私法专家分别报告了各自国家国际私法立法的现状,分析了各自国家国际私法立法存在的问题。
中方5位专家共同承担英文报告中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杜焕芳副教授承担的报告部分为《法律行为、代理、物权和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会后的英文国别报告成果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前,中日韩三国都制定或修订了各自的国际私法。
中国2010年通过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日本2007年修订《法例》为《关于国际私法的通则法》,韩国2001年颁布了新的《关于国际私法的法令》。
通过对中日韩三国国际私法的共同研讨,促进中日韩三国国际私法学者最为准确分享三国有关国际私法规则方面的信息;促进中日韩三国国际私法学者理解三国有关国际私法规则的异同之处;增进中日韩三国国际私法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东亚国际私法的一体化。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人大经济学院刘教授出席中央统战部日
本震灾影响研讨会
3月19日,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教授应邀出席中共中央统战部举办的“日本地震灾害后续影响与我们的应对策略”研讨会。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新华通讯社、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中国华侨联合会等科研院校及相关机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中央统战部有关领导认真听取了专家学者对目前日本地震灾害在国内外各个领域的广泛影响所做的分析和判断。
刘教授就日本经济受到地震、海啸、核泄漏三重打击之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分别从8个重创产业和6个波及产业做了简略估计,对从四个渠道影响中国经济导致的可能后果做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应对建议。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日本大学李教授访问人大经济学院 3月13日下午,日本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教授李教授访问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院长杨教授会见了李教授。
杨院长代表学院对李教授的来访表示欢迎,双方就中国当前的经济转型、宏观经济形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随后,李教授在明德商学楼0102室为经济学院师生做了题为“转型升级——中国企业怎么办?”的学术演讲。
经济学院院长杨教授主持了讲座。
李教授在讲座中讨论了“世界工厂”模式的末路——为什么我们国富民穷?”,“中等收入陷阱”和“实体经济为什么没有吸引力?”等当今中国经济的现实热点问题。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人大经济学院吴教授赴日本参加国际会
议
2月22日,应日本竞争政策执行机构,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JFTC )所属竞争政策研究中心(CPRC )的邀请,经济学院吴教授出席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主题为“竞争政策在新兴经济体中的作用”的国际会议。
隶属于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的竞争政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该研究中心致力于加强日本学界与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之间的合作以及经济学和法学研究的合作。
该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每年在日本举办一次国际会议,就竞争政策领域的某一专题进行研讨,此前该研究中心已经举办了九次国际会议。
本次会议是该中心举办的第十次竞争政策方面的国际会议,根据本次会议的主题,会议主办方专门邀请了来自印度、中国和巴西的三位竞争政策领域的专家学者做主题发言,并围绕四个专题进行研讨。
吴教授在会上做了关于中国反垄断政策的主题发言,并全程参加了随后进行的专题研讨。
会议结束后,吴教授还与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的委员、日本竞争政策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以及日本一桥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的学者进行了交流。
人大法学院与日本一桥大学联合举办第三届亚洲政策论坛8月31日,我校原常务副校长袁教授率领中国人民大学专家团一行访问日本一桥大学,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和日本一桥大学联合主办的主题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自由和规制”的第三届亚洲政策论坛。
论坛开始前,日本一桥大学校长山内进教授会见了访问团一行,山内进校长首先对人民大学访问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希望两校加强合作与交流。
袁卫教授对一桥大学以及山内进校长的亲切邀请以及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他说,人民大学与一桥大学在办学理念,办学风格上具有很多的共同之处,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在近几年的交往中,两校的关系不断加深,一桥大学已经成为了人民大学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希望在未来几年的交往中,两院能够在学生培养、学术交流以及知识共享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
山内进校长也表达了同样的期待,就相关内容提出了一些列建设性意见。
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以及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教授也分别发言。
论坛开幕式由日本一桥大学知名民法学者松本正雄教授主持,一桥大学校长山内进教授,一桥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长山部俊文教授,以及我校袁卫教授、法学院韩大元院长、经济学院王晋斌副院长分别致辞。
袁教授首先对一桥大学的精心组织和热情招待表示感谢,他指出,本届论坛已经是第三届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这个数字有它独特的地位。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不仅是对阴阳之道的继承,更是由抽象之道转向具象万物的一种聚合与发展。
他指出本届论坛关注的视角由纯粹的经济视角,投向了市场经济中的自由与规制。
这样一个辐射法学、经济学、乃至行政学的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综合性主题,既体现了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中核心要素的良性互动,也呼应了各国市场进一步发展中所必需直面的博弈难题。
袁卫教授表示,论坛主题的深化与拓展,彰显了亚洲政策论坛从扬帆起航时的热闹与精彩,正逐渐走向深入发展所必需的融合与深刻。
随着亚洲政策论坛共同成长的,不仅仅是不断深入的论坛主题与不断深化的学术交流,近年来,作为中日两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领军高校,中国人民大学与日本一桥大学无论是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还是学生之间的交换培养,都呈现更加频繁、全面、深入的良好局面,这个月初,一个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代表团才刚刚在这里与一桥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们共同举办了国际学生学术研讨会。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人大经济学院陶教授赴日参加国际会议 2012年12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陶教授应邀赴日本京都大学经济学部做了题为“中国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模式:可持续性与挑战”的主题报告.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与日本京都大学经济学部年度学术交流的一个主要内容,陶教授讲解了中国当前经济增长模式与城镇化推进的体制背景,在分析既有模式带来高速经济增长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既有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尤其是2009年以来政府大规模财政与信贷刺激政策带来的扭曲和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模式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土地制度改革是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动新型城镇化模式建立。
报告后陶教授还回答了京都大学学者和学生提出的问题。
2018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导师瞿强详细情况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瞿强教授教育背景:1988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获学士学位;1991年7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经济理论部获硕士学位;1998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获博士学位(期间,1994年在东北师范大学集训日语一年;1995-1997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博士,在日本国立一桥大学研究两年);工作经历:1991.7-1993.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系(讲师)1998.9-目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2.5-2002.7 台湾中山大学客座教授)(2000.10-2001.1 德国汉堡大学高级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体系稳定性研究学术和社会兼职:中国金融学会理事华闻传媒股份公司独立董事代表性学术成果:专著与译著:2005,《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专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经济发展中的政策金融-若干案例研究》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中国通货紧缩研究》,参著(第一、第二章),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货币数量论研究》(M.Friedman 1956年主编),英文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通过例题学习计量经济学》,日文译著,人民大学出版社8月;2003,《金融市场与机构:全球视角》,英文主译校,人民大学出版社5月;近期论文:2001,《国债市场流动性分析――一个比较分析框架》,《金融研究》6月;2001,《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经济研究》7月;2002,《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财贸经济》4月;与S.Prigge合作月;2002,《比较金融体系综述》,《经济学动态》11月;2003,《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挑战》,《中国金融》10月;2003,《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State-owned shares In China Public Listed Companies 》,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Otc.2003; (2007年被收录于《Economic Dynamism of Asia in theNew Millenium 》,World Scientific )2005,《资产价格泡沫与信用扩张》,《金融研究》3月;2005,《货币理论的困境与展望》,《经济学动态》4月;2007《China Development Finance,the case of CBD》,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Vol2(1)近期研究课题:1.《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人民大学211工程项目《金融理论与金融管理》的子课题。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人大经济学院学者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
论坛
9月11日至13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在中国大连召开。
本次达沃斯论坛汇集了九十多个国家的代表,经济学院黄教授、关教授和程副教授应邀参加了论坛,并应大连电视台的邀请承担了论坛新闻评论员的工作。
论坛媒体中心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扩大中国影响力的重要阵地,以往论坛以发送世界经济论坛的出版物为主,今年论坛媒体中心向全世界代表发送了经济学院黄教授、丁教授等主编的英文著作《双赢的未来》,该书也是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外宣出版项目重点推介的图书之一。
经济学院学者的全面参与,扩大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影响力。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夏季在中国召开。
该论坛集国家领导人、商界领秀、业界学者和各类媒体一起,讨论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协调行动计划,已经发展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全球性论坛。
自变量x和因变量y影响关系的解释人大经济论坛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的关系是指x的变化如何影响y的变化。
在经济领域中,这种关系通常被用于分析和预测经济现象和行为。
这篇文章将讨论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的关系,并在人大经济论坛的背景下进行探讨。
首先,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
线性关系意味着x和y之间存在一个恒定的比例关系,即y = ax + b,其中a和b是常数。
这种关系通常用于描述一些简单和直观的现象,例如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非线性关系意味着x和y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而是存在着曲线或其他复杂的关系形式。
例如,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可能是非线性的。
其次,自变量x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变量,这取决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
例如,在研究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时,自变量x可能包括多个变量,如投资、劳动力、技术进步等。
此外,自变量x也可以是离散的或连续的。
离散变量是有限且可数的,例如性别和教育程度;而连续变量则是无限且不可数的,例如年龄和收入。
然后,因变量y是由自变量x决定的变量。
它是我们研究的问题的关注点和目标。
在经济学中,因变量y可以是一系列变量,如价格、产量、效率、收益等。
我们关注的是x的变化如何影响这些因变量的变化。
例如,我们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率感兴趣,那么就业率就是因变量y,而自变量x可能包括经济增长、技术改进、教育水平等。
最后,解释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原因。
通过研究x和y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找出影响y 的主要因素,从而提供决策者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的依据。
例如,如果研究发现教育程度对收入有重要影响,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改善教育质量来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在人大经济论坛的背景下,解释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消费模式、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研究可以指导中国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人大经济学院学者赴日参加第三届亚洲
政策论坛
8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袁教授率领中国人民大学学术代表团访问日本一桥大学,参加两校联合主办的主题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自由和规制”的第三届亚洲政策论坛。
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教授和杨教授随团参会。
王副院长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他表示,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与一桥大学经济学部在学术交流、学生交换等方面有着深入的合作。
此次论坛探究亚洲反危机的经济政策,对于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的经济政策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他还对一桥大学的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表示感谢。
杨其静教授在论坛第三单元围绕“规制的经济学方面的诸问题”作了主题演讲。
2010年4月,两校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亚洲政策论坛:世界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与区域整合”在日本东京成功举行,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11年,“第二届亚洲政策论坛:东亚货币政策”在人民大学举行,两次会议均由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要参与。
本次举办的第三届亚洲政策论坛,汇集了相关经济学与法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共同研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自由和规制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学术影响,进一步推进了两校的学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