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气密性和风噪的关系及车身设计的密封改进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X8整车气密性的整改【摘要】本文较详细的介绍了X8在新品开发过程中,整车气密性的检查、分析及改进过程。
【关键词】整车气密性;整改0.引言随着汽车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整车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乘客免受车外噪音及飞尘的影响,提高车内空调的制冷及制热效果。
因此,整车厂对整车的气密性提出了要求。
车辆除了正常泄压孔泄压外(整车一般在整车尾部有两个泄压孔),整车泄露面积越小越好。
1.整车气密性的测量介绍在开始气密性测试之前,汽车空调(抽风机)必须关闭,通常抽风机在汽车后减震器位置。
车内通风口也必须闭合。
在侧边车窗,需要有一个和气密性设备连接的适配联接盘。
适配联接盘需要按照侧边车窗的形状制造,建议使用厚度为2.5mm到3mm的铝制盘。
盘中心有一个直径为189mm的圆孔,测流孔就安装在这里。
旁边通过4个M6的螺孔连接固定,其基准圆直径为256mm,建议使用铆螺母固定螺孔。
使用适配联接盘来替换车窗。
联接盘四周需要严格密封,密封可以使用胶带。
此时,测流孔可以安装到适配盘上。
按以上措施将整车密封,通过一个调速风扇产生压力,并且将压力由侧面车窗注入车体。
产生相应压力的流量大小可以测量或者计算得出。
当调整车内压力为所需压力值时,可以直接从面板读取等效泄露面积。
当流量系数设置为1时,节流方程中的面积参数称为等效车体泄露面积。
公式中pi-pu为测流孔差压值。
标准状态下,T0=273K(0℃),P0=101.3kPa时,组成成分正常的干空气的密度β=1.293kg/m3。
通风机的正常状态,通常是指在温度20℃,大气压强0.101MPa时,输送相对湿度50%,密度1.2kg/m3的干净空气。
2.X8整车气密性改进2.1目标在X8投产前整改阶段,由于整车的车内噪音较大,质量部提出对X8的整车气密性进行整改,目标:达到国内XX车(国内自主品牌销量第一)的气密性水平,≤116.4m2(在后出风口封闭状态)。
2.2查找漏风点对X8整车进行气密性检测,检测到的X8的整车泄漏面积为130.7m2,高于目标值,于是在测气密性的同时在X8整车上查找漏风点,通过专用的测风速装置来判断风量的泄漏量。
汽车密封性能改进及设计优化研究作者:韦玉明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年第09期【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客户要求的提高,部分省市提出关于电动汽车地方性涉水高标准要求,文章通过对某电动汽车的测试、整改、验证及最终措施的实施,满足了该地方性涉水标准要求,总结了问题整改经验,提出了密封开发设计规范及流程建议。
【关键词】气密性;水密性;防尘性;涉水水池;优化;策划【中图分类号】U46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9-0032-050 引言众所周知,整车密封性能是衡量汽车质量、感知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整车的NVH性能(如乘坐舒适性)、防腐性能、防尘性能。
整车密封性能主要分为气密性、水密性和防尘性,良好的整车密封性,不仅能有效降低车外噪声、减少车外不良空气的进入,而且能确保较好的空调效果、提高乘坐舒适性和改善燃油经济性等。
整车气密性,指整车在门窗关闭、空调关闭并设定为内循环、封堵泄压阀的情况下,通过测量车内外压差在一定值时的气体泄漏量进行衡量,单位为SCFM(标准立方英尺每分钟)。
气体泄漏量值越小,说明气密性越好。
目前,普遍使用的测试方法为空气压缩测试,具体如图1所示。
为能直观地看到泄漏点,通常会增加一些辅助设备,如发烟器等,缺点就是受环境温度和气体特性的影响,读取数据偏差较大。
其他测试方法有手感测试、气泡浸泡测试、喷肥皂水试验、超声波检测、听诊器方法、空气流量检测、热成像摄影机测试等。
整车水密性,即车辆防水的能力,通常分为淋雨防水能力和涉水防水能力,一般以干区是否进水作为判断标准。
整车以在潮湿环境中(如淋雨、涉水、洗车等)是否允许有雨水侵入设定整车的干湿分区,应该保持干燥的为干区,允许水流经的部位为湿区。
粗的划分:乘员舱为干区,乘员舱以外的为湿区。
水密性测试主要是查找干湿分界面是否存在进水点,通用测试方法有淋雨测试、涉水测试、高压洗车测试等(如图2所示)。
车身密封性对风噪声声品质影响试验分析
张辉;刘浩;周鋐
【期刊名称】《汽车工程师》
【年(卷),期】2015(000)008
【摘要】针对某国产轿车高速时风噪声较大的问题,提出在试验场道路上高速空挡滑行进行风噪声测试和评价的方法。
采用"开窗法",通过声压级、语言清晰度及尖锐度等声品质指标对车身不同位置密封对风噪声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对语言清晰度影响较大的前风挡玻璃密封、后裙板密封、全车四门与门把手密封及底盘工艺孔密封对尖锐度影响同样很大,与主观评价吻合,风噪声评价应采取声品质参量进行评价。
最后提出改善安装及涂胶密封工艺以降低风噪声的建议。
【总页数】5页(P51-54,56)
【作者】张辉;刘浩;周鋐
【作者单位】[1]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2]同济大学汽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7.493
【相关文献】
1.车身密封性对车内噪声的影响
2.车身密封性对风噪声声品质影响试验分析
3.车身密封性对车内噪声的影响
4.车辆超声波密封性对声品质影响的研究
5.汽车车门密封性能控制与风噪声改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车辆解决风噪方案设计案例车辆的舒适性是购车者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而风噪是影响车辆舒适性的一个主要因素。
因此,设计师需要在车辆解决风噪方案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风噪的产生和传导。
以下是一个车辆解决风噪方案的设计案例,详细描述了各项措施。
1.提高车辆外壳和车窗的密封性能。
首先,设计师可以采用优质的密封材料,如橡胶密封条,来提高车门、车窗等部位的密封性能,阻隔外部风噪的传导。
其次,要确保车辆外壳的接缝处紧密结合,减少风噪的泄漏。
2.优化车辆的气流设计。
车辆的设计应考虑气流在行驶过程中的流动情况,以减少风噪的产生。
设计师可以通过采用空气动力学原理进行流线型外观设计,减小车辆与空气的阻力,降低风噪的产生。
此外,车辆的车身底部也可以设置护板,减少风噪的产生和传导。
3.音频隔离和吸音设计。
设计师可以采用隔音材料覆盖车辆内部的关键区域,如底板、车门等,减少风噪的传导。
同时,车辆内部的隔音材料也可以起到吸音的作用,减少风噪的反射和共振。
4.轮胎和悬挂系统的优化。
车辆行驶过程中,轮胎与路面的摩擦也会产生一定的风噪。
因此,设计师可以选择低噪音的轮胎,并优化悬挂系统,减少车辆与路面的震动,降低风噪的产生。
5.驾驶舱内部的降噪设计。
驾驶舱是车辆内部与外界风噪交互最为密切的区域。
设计师可以采用降噪玻璃和隔音材料来减少外界风噪的传入。
此外,还可以在车辆内部设置原车系统等音响设备来提供正常声音,使驾驶者更加舒适。
总体来说,车辆解决风噪的方案设计需要从车辆外壳和车窗的密封性能、气流设计、音频隔离和吸音、轮胎和悬挂系统的优化以及驾驶舱内部的降噪设计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车辆风噪,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为用户提供更加愉悦的驾驶体验。
某轿车白车身密封性能分析与改善TANG Ling【摘要】白车身气密性是整车密封性的基础,通过静态气密性测试检测某轿车白车身泄漏源并进行整改,气流泄露速率下降约51SCFM,整车密封性能得到同步改善.本文提出的白车身密封改善措施对后续新车型车身结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装备制造技术》【年(卷),期】2018(000)011【总页数】4页(P183-185,192)【关键词】白车身;气密性;气流泄露速率【作者】TANG Li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7.30 引言汽车密封性对汽车的整体性能产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外部灰尘和湿气的渗入量;隔音降噪效果,影响乘坐舒适性;空调效果,密封性能差将导致空调系统负荷加重,燃油经济性能变差。
因此,提高整车密封性能既可以为顾客提供一个静谧、舒适的驾驶环境,又可以改善空调灵敏度。
而白车身气密性是整车气密性的基础,如何提高白车身气密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某款轿车白车身气密性试验,对白车身密封性能进行分析与改善。
1 试验方法汽车气密性试验也称为静态气密性实验,一般分为正压法试验和负压法试验[1]。
本文采用正压法,即通过鼓风机向车内输送空气,让车内的气压高于车外的大气压,通过分析当时输送的气体量(或进气速率)和车内气压情况,来衡量整车的气密性。
车身泄露测试仪是测试汽车车身气体泄漏量的仪器,监测气体进入或者逸出车舱的量。
泄露测试仪系统配置包含机械组件(鼓风机、压差表、空滤、压力平衡棒、标定校验环等)和电子组件(气流量传感器、气流量数显仪、流量电脑、变速马达等),原理是使用一个装在鼓风机上的变速马达来产生气流,气流速率通过气流量传感器测量,以SCFM(standard cubic foot per minute,标准立方英尺每分钟)为单位。
气流速率由数字显示器显示读取,该数值即表示车内气流泄漏量大小。
2 白车身气密性试验方案白车身气密性试验在不可控状态下进行,即封堵四门两盖、前后风挡、泄压阀、空调进气以及所有与大气相通的孔洞等孔洞,检测车身钣金焊缝和孔隙的泄漏量。
客车车身的降噪结构设计引言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出行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客车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承载着大量的乘客,但随之而来的也是噪音污染的问题。
客车车身的降噪结构设计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噪音污染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长时间在车上乘坐的乘客,噪音的干扰更加明显。
因此,降低客车车身噪音是保障乘客出行舒适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客车车身的结构设计角度出发,介绍一些常见的降噪措施,并探讨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希望能够为客车车身的降噪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
1. 类型一:隔音隔热材料的应用为了降低客车车身的噪音,在车身结构的各个部位应用隔音隔热材料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1.1 隔音隔热材料的种类常见的隔音隔热材料包括泡沫塑料隔音材料、矿棉隔音材料、玻璃纤维隔音材料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隔音、隔热性能,能够有效地减少外界噪音的传入。
1.2 隔音隔热材料的应用位置隔音隔热材料的应用位置一般包括车身内饰、发动机舱、底盘等。
通过在这些位置使用隔音隔热材料,可以有效降低噪声传入车厢的程度。
1.3 隔音隔热材料的优缺点隔音隔热材料的优点是安装简单、成本较低,同时能够较好地隔绝噪音和热量。
然而,隔音隔热材料的使用对车辆的重量和空间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一些材料可能存在耐久性差和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2. 类型二:结构设计优化除了隔音隔热材料的应用,客车车身的结构设计也是降低噪音的重要手段之一。
2.1 结构刚度的提高提高客车车身的结构刚度可以有效减少车身共振产生的噪音。
通过优化车身的设计、加强连接处的结构,可以使车身在行驶时更加稳定,减少噪音的产生。
2.2 减小空气动力学噪音客车车身的空气动力学噪音是由车辆行驶时与空气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通过优化车身的外形设计、减小空气阻力,可以有效减少空气动力学噪音的产生。
2.3 减振器的使用减振器是通过消除车身振动以减少噪音的装置。
10.16638/ki.1671-7988.2020.19.034关于整车气密问题的分析与改进孙珂1,曹乃轩2,张蕾3(1.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200;2.陕西重型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200;3.陕西华臻车辆部件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200)摘要:汽车气密是影响车辆性能及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
整车车辆气密不合格是汽车最常见的故障之一,整车气管路比较复杂,造成车辆气密不合格原因较多。
文章针对整车管路插接不合格问题,分析了造成整车管路插接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并针对主要原因提出解决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整车气密性问题,提升装配过程效率,提升产品车入库节拍。
关键词:整车;气密;气管路;效率中图分类号:U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20)19-106-04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on the air tightness of the whole vehicleSun Ke1, Cao Naixuan2, Zhang Lei3(1.Shaanxi heavy duty automobile Co., Ltd., Shaanxi Xi'an 710200;2.Shaanxi heavy duty automobile import & export Co., Ltd., Shaanxi Xi'an 710200;3.Shaanxi hua zhen vehicle parts Co., Ltd., Shaanxi Xi'an 710200)Abstract:Car air tightnes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vehicle performance and driving safety. Unqualified vehicle airtightnes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ailures of automobiles. The air pipe of the entire vehicle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e road, which causes many reasons for unqualified vehicle airtightness.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unqualified vehicle pipeline plugg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ain reasons for unqualified vehicle pipeline plugging, and proposes solutions for the main reasons, effectively solving the problem of vehicle air tightness and improving the assembly process Efficiency, improve the product vehicle storage rhythm.Keywords: Power system; Airtight; Gas pipeline; EffectivenessCLC NO.: U466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20)19-106-04引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汽车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密封性如何降低噪音和振动的传播?一、密封性的重要性密封性是指材料或结构的封闭程度,它对于降低噪音和振动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密封性可以有效地阻隔噪音和振动的传播,从而提供更加安静和舒适的环境。
以下是密封性如何降低噪音和振动的传播的一些关键点。
二、增加隔音效果1. 材料选择:选择密封性良好的材料非常重要。
常见的密封材料包括弹性材料、橡胶、聚氨酯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阻尼性能,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减少噪音和振动的传播。
2. 嵌缝设计:合理的嵌缝设计也是提高密封性的关键。
嵌缝的宽度和深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确保密封效果最佳。
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密封材料填充嵌缝,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三、优化结构设计1. 结构刚度:良好的结构刚度可以减少振动的传播。
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使用合适的结构材料和加强件,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抗振能力。
2. 阻尼材料:在结构中使用阻尼材料可以有效地减少振动的传播。
阻尼材料可以吸收振动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能,从而减少噪音和振动的发生。
四、加强安装和维护措施1. 安装过程:合理的安装过程对于保证密封性至关重要。
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并确保密封材料的质量和适配性。
2. 维护保养:定期检查和维护密封材料和结构,保持其良好的密封性。
一旦发现损坏或老化现象,及时更换和修复,以保证其正常的功能和效果。
总结:密封性是降低噪音和振动传播的重要因素,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优化结构设计,以及加强安装和维护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密封性,达到降噪和减振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根据具体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合理的设计和选择,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只有在密封性得到充分考虑和保证的情况下,我们才能享受到更加安静和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乘用车气密性和风噪的关系及车身设计的密封改进
作者:程志伟,叶志刚
来源:《汽车科技》2011年第02期
摘要:通过四款目标车的整车气密性试验,得到这四款车型的当量孔面积,从而设定了车身的气密性目标,再改进车身各部位的密封设计,提高焊装、涂装和总装过程的工艺精度,最终降低了车内高速风噪声。
关键词:气密性试验;当量孔面积;风噪;乘用车
中图分类号:U46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550(2011)02-0052-03
Relation between Air-tightness and Wind Noise of Passenger
Car and Improvement of Vehicle Body Sealing Design
CHENG Zhi-wei, YE Zhi-gang
(Guangzhou Automotive Engineering Institute, 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ir-tightness test results of four target vehicles about area of equivalent aperture,thereby if improve the sealing design about every parts of vehicle body and control precision of stamping, painting and assembly processing, finally reducing interior wind noise at high speed.
Key words: air-tightness test;area of equivalent aperture;wind noise;passenger car
现代乘用车密封技术开发中熟知的车身密封性能试验手段有防尘试验和淋雨试验。
但这两种测试方式分别是评价车身对固体和液体的密封性能的,而要解决好乘用车的气体密封性能则要借助于空气流量—车身内外压力差测量系统。
改善车身气密性是降低高速风噪比较有效的办法之一:如果整车的当量孔面积太大,将会使空气声直接透过未经密封处理的孔洞或间隙进入车内,影响汽车的驾驶乘坐舒适性。
在加速或高速行驶工况下,动态气密性不良还会使车内噪声大幅增加和降低语音清晰度。
1 车内高速风噪试验
根据对试验样车进行车内高速风噪试验的主观评价和客观数据分析发现其跟选定的国内几家公司的对标车型相比有近2~3 dB(A)的差距。
表1 几款车型100 km/h匀速行驶噪声dB(A)
从表1中四款车型的高速风噪试验数据及样车试制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设定该样车100 km/h匀速行驶车内噪声目标值为67~68 dB(A)。
2 气密性试验
2.1 主观评价试验
通过烟雾试验可以很直观地发现整车泄露状况。
先密封已知的出气口:如行李箱出气口、天窗出水口等。
发动机点火后,调节空调为外循环模式,开启空调到最大风量。
把烟雾发生器放在后排座椅中间位置后,关闭四个车门和行李箱盖,最后打开发动机盖。
在车外观察该样车漏烟的部位主要分布在车门总成的水切、导水槽密封件及门把手、门铰链、锁扣、限位器、发动机舱纵梁和A柱结合部位及车身地板的缝隙还有前围板一些管路的过孔等处。
此外,还可以借助于超声波泄露检测仪探测车门、防火墙、地板、顶棚和后尾灯安装钣金等处的泄露情况。
应该指出,烟雾试验和超声波检测两种手段能够快捷地找出大致的泄露位置,可是难以准确地指定真正的微小局部泄露点,当然也无法定量给出整车上所有未知洞孔和缝隙的等效面积值。
2.2 整车当量孔面积测量试验
降下一个车窗玻璃(见图1),用带空气连接管的木板固定在车窗玻璃位置,并对木板四周做密封处理。
空气连接管另一头连接车内漏气量测量装置。
再用一根测压软管经木板预留的小孔(小孔四周边缘须涂上密封胶)接入车内,测压软管外接数字压差计。
同烟雾试验一样先密封好行李箱出气口,但须切换空调为内循环模式。
关闭四个车门和行李箱盖、发动机舱盖,升上其余三个车窗玻璃,开始测量。
如果测得在进气流量Q=500 m3/h条件下的车内外气压差为P,那么当量孔面积Ae=。
此处空气密度D=,其中Ps,Ts,Ds分别为标准状况下的大气压力、温度和空气密度值;而P,T为试验当前状态下的大气压力和温度。
通过测试五台试制阶段的样车气密性,得出其当量孔面积平均值约为110 cm2,这表明只有设定样车的目标值为75 cm2才能比较接近表2中前三款车的气密性水平。
表2 几款车型整车气密性试验数据cm2
3 车身密封设计的完善和安装工艺控制
在烟雾试验、超声波泄露检测试验和当量孔面积测试等一系列试验之后,联系车身设计和焊装、涂装及总装工艺工程师一起对气密性存在的问题点进行详细排查确认后,提出量产上易于操作、成本不高且能够快速简便推广应用的密封方案。
表3 气密性改善方案
4 气密性措施在工程上的实现
4.1 整车当量孔面积改进
根据表3中四个部分的内容对样车进行多项密封改进后,再抽样进行气密性测试,测得样车的当量孔面积从115 cm2降低到了75 cm2左右。
图2是气密性试验过程中压力—流量关系曲线。
图2 样车气密性改进前后压力—流量试验值
4.2 车内高速风噪改善
对该样车的车门总成和前壁板进行密封改进后,当量孔面积减小到80 cm2左右之后测得高速风噪也降低到了68 dB(A)以下。
5 结论
本文首先根据样车的高速车内风噪试验值与目标车有一定差距判断样车的气密性可能不如目标车,然后利用多种测试方法反复进行气密性试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密封改进方案,再重新测量密封措施完善后样车的车内高速风噪声。
气密性和风噪试验应当在早期的试制车装配阶段同步展开,并持续追踪、协同车身钣金和密封件设计及焊装、涂装、总装精度控制工艺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综上所述,车身密封改进后的当量孔面积和高速车内风噪的试验结果从根本上证明了我们的密封改进方案是必要的、可行的、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梅朝君.气密性在陆风SUV汽车上探究与应用[J].科技资讯,2009,(30).
[2]项阳,徐兆坤.客车车室气密性和空调风量综合试验装置设计[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4).
[3]周晓琴,叶志刚,胡佩之.混响室—消声室法隔声测量方法研究及在汽车内饰材料上的应用[A]. 全国环境声学电磁辐射环境学术会议.2003.
[4]叶志刚,王军民.乘用车车内结构噪声测量分析[J].汽车科技,2000,(5).
[5] M R Jones,W R Stapleford and D W Fletcher.A study of Passenger Car Body sealing and interior airflow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J]. SAE/IMechE VTMS 3 Conference,Indianapolis,May 1997.
[6] Stapleford W R,Grant M R,Fletcher D W. Benchmarking the Performance of Vehicle ThermofluidsSystems. IMechE/SAE Conference: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 2
[J].Paper C496-041,London,9-12 May 1995.
[7] Norin F and Wyon, D P. Driver Vigilance-The Effects of Compartment Temperature [J]. SAE SP-916-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Climate Control Systems,1993, SAE Paper 9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