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35圆柱销失效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9
材料失效分析与预防及案例分析一、失效零件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其尺寸、形状、或材料的组织与性能发生变化而不能完满地完成指定的功能。
二、失效危害性1、失效导致机械不能正常工作,降低生产效率,降低产品质量,误工误事。
2、失效导致机械不能工作,停工停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失效导致机毁人亡三、失效分析失效分析:判断零件失效性质、分析零件失效原因、研究零件失效的预防措施的技术工作。
四、失效分析内容1、判断失效性质:畸变失效、断裂失效、磨损失效、腐蚀失效。
2、分析失效原因:设计、材料、加工、装配、使用、维护。
3、研究失效的预防措施:修改设计、更换材料、改进加工、合理装配、正确使用、及时维护。
五、失效分析技术金相分析技术,断口分析技术,力学性能测试技术,理化分析测试技术,晶体结构分析技术,无损检测技术,应力分析技术。
六、失效案例汽车离合器壳体开裂失效分析1、粗视分析离合器壳体由铝合金铸造而成。
一个壳体破断为两部分,一个壳体一侧的裂纹长220mm, 另一侧有一条15mm长的裂纹。
裂纹的起始位置均在壳体侧面下方的交界处。
壳体侧面的内表面呈135°和90°夹角, 无明显的过渡园角。
裂纹扩展方向与该处所受拉应力的方向垂直。
2、现场调研离合器安装情况:离合器左边与发动机相联, 右边与变速器相联。
离合器壳体受到较大弯矩作用。
发动机工作时, 壳体受到强烈振动。
壳体下部受到瞬时大的拉应力作用, 在应力集中处容易产生裂纹造成开裂或破断。
3、立体显微镜下观察断裂面有放射状撕裂棱。
断面上有许多闪光的小点, 同时发现有园形、椭园形的空洞。
最大的一个椭园形孔洞尺寸为0.6mm×1.2mm。
这些空洞的内表面呈熔融金属凝固态, 为铸造缺陷气孔。
4、显微分析观察裂纹形态及扩展方向。
裂纹端部位于壳体两侧面内表面相交处, 裂纹上及其附近有大大小小的气孔, 裂纹垂直于壳体边缘扩展。
金相显微组织由白色的a固溶体+灰色的条状及小块状的Si晶体+黑色细针状Al-Si-Fe化合物组成。
I断裂脆性断裂是一种构件未经明显的变形而发生的断裂,当零件在外载荷作用下,由于某一危险截面上的应力超过零件的抗拉强度时将会发生脆性断裂,发生脆性断裂时,零件几乎没有发生过塑性变形。
如杆件脆断时没有明显的伸长或弯曲,更无缩颈,容器破裂时没有直径的增大及壁厚的减薄。
图1. 脆性断裂实例分析:传统力学把材料看成是没有缺陷的、没有裂纹的、均匀的和连续的理想固体,但是,实际工程材料在制备、加工(冶炼、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冷加工等)及使用中(疲劳、冲击、环境温度等)都会产生各种缺陷(白点、气孔、渣、未焊透、热裂、冷裂、缺口等)。
如上图所示的齿轮,由于其内部的缺陷和裂纹会在零件使用过程中产生应力集中,该处所受拉应力为平均应力的数倍。
过分集中的拉应力如果超过该齿轮材料的临界拉应力值时,将会产生裂纹或缺陷的扩展,导致脆性断裂。
图2. 韧性断裂实例分析:韧性断裂又称延性断裂。
断裂前发生过明显的塑性变形的断裂,是塑性变形的终结。
消耗较高能量,以金属撕裂为特征的一种断裂,是与脆性断裂相对应的一种断裂模式。
物体受力时其最危险截面或区域,从弹性变形逐渐转入塑性变形状态,这时截面的某一邻域内力学参量的某一组合达到临界点,断裂口附近出现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 微观断口表面呈韧窝状。
图3. 疲劳断裂实例分析:零件在交变载荷下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而发生断裂的现象就叫作疲劳断裂。
一开始,疲劳微裂纹在零件应力最高强度最低的基体上产生,之后裂纹会稳定扩展,但扩展速度较低,最后,当裂纹尺寸足够大结构有效受力截面小到不足以承受所加载荷时,零件即发生断裂,如图所示。
II磨损磨擦副表面的材料微粒,由于机械力与化学腐蚀的作用而脱离母体,使零件尺寸和表面状态改变,最终导致功能丧失,称为磨损失效。
磨损是机械的重要失效形式,它包括复杂的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其主要形式有:粘着磨损(材料从一个磨擦表面移到另一个表面)、磨料磨损(硬磨料在摩擦表面犁出沟槽或道痕,使材料从零件表面脱落)、腐蚀磨损(化学腐蚀参与作用下的磨料磨损)和疲劳磨损(接触应力作用使材料表面疲劳剥落)等。
失效分析简介失效分析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近年开始从军工向普通企业普及,它一般根据失效模式和现象,通过分析和验证,模拟重现失效的现象,找出失效的原因,挖掘出失效的机理的活动。
在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开发、改进,产品修复及仲裁失效事故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失效分析流程图1 失效分析流程各种材料失效分析检测方法1 PCB/PCBA失效分析PCB作为各种元器件的载体与电路信号传输的枢纽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最为重要而关键的部分,其质量的好坏与可靠性水平决定了整机设备的质量与可靠性。
图2 PCB/PCBA失效模式爆板、分层、短路、起泡,焊接不良,腐蚀迁移等。
常用手段无损检测:外观检查,X射线透视检测,三维CT检测,C-SAM检测,红外热成像表面元素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显微红外分析(FTIR)俄歇电子能谱分析(AES)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二次离子质谱分析(TOF-SIMS)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机械分析(TMA)热重分析(TGA)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导热系数(稳态热流法、激光散射法)电性能测试:击穿电压、耐电压、介电常数、电迁移破坏性能测试:染色及渗透检测2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电子元器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可靠性的提高奠定了现代电子装备的基础,元器件可靠性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元器件的可靠性。
图3 电子元器件失效模式开路,短路,漏电,功能失效,电参数漂移,非稳定失效等常用手段电测:连接性测试电参数测试功能测试无损检测:开封技术(机械开封、化学开封、激光开封)去钝化层技术(化学腐蚀去钝化层、等离子腐蚀去钝化层、机械研磨去钝化层)微区分析技术(FIB、CP)制样技术:开封技术(机械开封、化学开封、激光开封)去钝化层技术(化学腐蚀去钝化层、等离子腐蚀去钝化层、机械研磨去钝化层)微区分析技术(FIB、CP)显微形貌分析:光学显微分析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二次电子像技术表面元素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俄歇电子能谱分析(AES)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二次离子质谱分析(SIMS)无损分析技术:X射线透视技术三维透视技术反射式扫描声学显微技术(C-SAM)3 金属材料失效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金属制品在工业、农业、科技以及人们的生活各个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因此金属材料的质量应更加值得关注。
失效模式分析案例失效模式分析(FMEA)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用于识别和评估产品或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失效模式分析的应用。
案例背景:某汽车制造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了一款新车型的发动机故障率较高,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司决定对发动机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失效模式分析步骤:1. 确定失效模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发动机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
这包括发动机无法启动、功率下降、异常噪音等。
通过对历史故障数据和客户投诉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发动机的主要失效模式。
2. 评估失效影响,针对每种失效模式,我们需要评估其对产品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影响程度。
比如,发动机无法启动可能导致车辆无法行驶,功率下降可能影响车辆加速性能等。
3. 确定失效原因,针对每种失效模式,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这可能涉及到设计缺陷、制造工艺问题、零部件质量等方面。
通过对失效原因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制定改进措施,最后,针对每种失效模式和其原因,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比如,针对发动机无法启动的失效模式,我们可以加强电路连接的稳定性;针对功率下降的失效模式,我们可以优化燃烧系统设计等。
案例结论:通过失效模式分析,我们发现发动机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燃油系统设计不当导致的,公司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改进,包括优化燃油喷射系统和提高燃油滤清器的过滤效果等措施。
经过改进后,新车型的发动机故障率明显下降,客户满意度得到了提升。
结语:失效模式分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和解决产品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失效模式分析在汽车制造行业中的应用,为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客户满意度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希望本文的案例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促使更多的企业重视失效模式分析的应用。
机械零部件失效机理与分析引言机械零部件是构成机械设备重要组成部分,其失效可能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给生产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理解机械零部件失效的机理并能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防措施对于保障设备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机械零部件失效的机理和分析方法。
一、机械零部件失效的机理机械零部件失效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疲劳失效在机械装置中,通常会不断受到交变的载荷作用,使得零部件产生应力和应变的变化。
长时间内反复交替的应力作用会导致疲劳失效。
疲劳裂纹的产生和扩展是疲劳失效的重要原因。
2.磨损失效磨损失效是机械零部件常见的一种失效形式,主要包括磨粒磨损、磨磨损和疲劳磨损等。
机械零部件由于长时间的摩擦会出现表面变得粗糙,导致零部件之间的相互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加速磨损过程。
3.材料腐蚀机械零部件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介质的侵蚀,导致材料表面的腐蚀和损害。
腐蚀会使材料表面产生裂纹和孔隙,降低其强度和耐久性,最终导致失效。
4.过载失效过载失效是指机械零部件在超出其正常工作范围的载荷作用下发生力学性能的突然变化,从而导致零部件失常甚至破裂。
过载失效通常发生在突发事件或设计错误等情况下。
二、机械零部件失效的分析为了准确分析机械零部件失效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外观检查首先进行外观检查,检查零部件的外观是否有裂纹、变形或腐蚀等情况。
通过观察表面痕迹和形貌,可以初步判断零部件可能的失效原因。
2.材料分析通过对零部件材料的成分分析和显微组织观察,可以判断材料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明显的缺陷或异物存在。
这对于进一步了解零部件失效的原因非常重要。
3.断裂分析如果零部件发生断裂,可以进行断裂分析,分析其断口的形貌和特征。
通过断口分析,可以了解断裂发生的形式,如韧性断裂、脆性断裂等,从而进一步判断失效原因。
4.力学性能测试针对机械零部件的失效,可以通过力学性能测试来检测零部件的强度、硬度和韧性等参数。
紧固件技木 ■ 堕 壅
M L 3 5圆柱销失效分析 许永春 摘要:运用洛氏硬度、维氏硬度、金相组织和热处理工艺等分析手法,对ML35圆柱销硬度与组 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热处理工艺不当及检测方法的不合理,导致圆柱销硬度差异较大,造成 该批次圆柱销报废。本文为ML35圆柱销的生产和制备提供参考。 关键词:圆柱销硬度显微组织淬火中温回火失效分析
Hardness Invalidation Analysis for ML35 Steel Round Pin Xu yongchun
(Standard Fasteners Research and Test Center of CASIC Xinyang Henan 464000 China) Abstract: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cess of heat treatment and improper test method make the hardness more differences by analytical methods of Rockwell Hardness, Vickers Hardness,microscopic structu re and the process of heat treatment.This article can be offered refe rence for actual manufacturing。 Key words:round pin,Hardness,microscopic structu re,quench,medium temperature tempe ring,invalidation analysis。
20— 一、
前言
圆柱销在机械加工中的作用与用途 为了保证同一批工件在夹具中占据一 个正确的位置,必须选择合理的定位方法 和设计相应的定位装置。在实际应用时, 一般不允许将工件的定位基面直接与夹具 体接触,而是通过定位元件上的工作表面 与工件定位基面的接触来实现定位。定位 基面与定位元件的工作表面合称为定位 副。圆柱销作为一种常用的定位元件应具 有以下特点。 1.足够的精度 由于工件的定位是通过定位副的接触 (或配合)实现的。圆柱销工作表面的精 度直接影响工件的定位精度,因此圆柱销 工作表面应有足够的精度,以保证装配使 用要求。 2.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圆柱销不仅限制工件的自由度,还有 支承工件、承受夹紧力和切削力的作用。 因此还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免使用 中变形和损坏。 3.有较高的耐磨性 工件的装卸会磨损圆柱销工件表面, 导致圆柱销工件表面精度下降,引起定位 精度的下降。当定位精度下降至不能保证 ,试验与研究 Tost and research 加工精度时则应更换圆柱销。为延长圆柱 销更换周期,提高夹具使用寿命,圆柱销 工作表面应有较高的耐磨性。 4.良好的工艺性 圆柱销的结构应力求简单、合理、便 于加工、装配和更换。 由于圆柱销具有以上特点,因此,圆 柱销的制备与检测就显得尤其重要。圆柱 销最为常用的检测方法为硬度检测。 在最近的一次圆柱销仲裁试验中,发 现硬度数据差异较大,数据离散度较高, 超出标准要求范围。 本文以该批次圆柱销为研究对象,对 其进行失效分析,找出了该批次圆柱销硬 度差别大的原因。为生产制备合格的产 品,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所采取的试验方法为: GB/T4340.1—1999《维氏和显微硬度试验 方法》;ASTM El8—08b《洛氏硬度和表 面洛氏硬度试验方法》;采用的换算依据 为ASTM El40—07《布氏硬度、维氏硬 度、洛氏硬度、表面洛氏硬度、努氏硬度 和肖氏硬度之间的金属标准硬度换算 表》。 三、试验设备
一21~ 禁固件技木 本次试验所采用的试验设备为HVS一 5型数显小负荷维氏硬度计;TH300型数 显洛氏硬度计;Imager.Alm卡尔蔡司金 相显微镜;lomet 4000型精密切割机。 四、产品检测 本次所检测产品的材料牌号为 ML35,规格为 3mm的圆柱销,其标准 为GB119—1986《圆柱销》,标准要求硬 度值为28~38HRC,抽样比例为8件。 依据GJB715.2—1989《紧固件试验方 法硬度》:直径1—5mm的圆柱销全部进 行维氏和显微硬度试验。 因此,依据ASTM E140—07,按照布 氏硬度、维氏硬度、洛氏硬度、表面洛氏 硬度、努氏硬度和肖氏硬度之间的金属标 准硬度换算关系标准要求的硬度值 28~38HRC可以换算为286—372HV。 为了验证硬度均匀性,对每一个圆柱 销用lomet 4000型精密切割机从中切断。 分别对其纵向与横向进行了维氏硬度试 验。每一个试样上取四点,其中第一点不 计,取后三个值的平均值。 五、数据整理与分析 4.1数据的整理 根据上述试验方法,分别对该批次圆 柱销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维氏硬度试验,试
表1纵向数据 点数 试样编号 平均值 第一点 第二点 第三点
l样 4l1HV5 409HV5 407HV5 409HV5 2拌 233HV5 238HV5 278HV5 250HV5 3样 258HV5 253HV5 253HV5 255HV5 4样 394HV5 403HV5 405HV5 401 HV5 5样 270HV5 258HV5 244HV5 257HV5 6# 287HV5 280HV5 283HV5 283HV5 7舟 381 HV5 378HV5 383HV5 381 HV5 8# 379HV5 394HV5 404HV5 392HV5
—22— 表2横向数据 ,试验与研究 聂;
点数 试样编号 平均值 第一点 第二点 第三点
1# 274HV5 284HV5 31lHV5 290HV5 2群 294HV5 309HV5 320HV5 308HV5 3拌 346HV5 336HV5 348HV5 343HV5 4群 408HV5 399HV5 4ll HV5 406HV5 5# 235HV5 227HV5 228HV5 230HV5 6# 266HV5 260HV5 262HV5 263HV5 7# 408HV5 4l5HV5 4l5HV5 413HV5 8# 392HV5 402HV5 406HV5 400HV5
验数据为表1纵向和表2横向中所示。 从表l纵向数据中可以看出:l#到 8舟的实测数据均落到286~372HV范围之 外,八件试验均不合格。其中2#,3#, 5#,6粕瓮样实测数据小于标准要求范围; 1群,4#,7样,8#试样实测数据均大于标准 要求范围。 从表2横向数据中可以看出:l垤 8#之间实测数据中,有合格数据。其中 1#、2#、3#为合格数据;5存,6#试样实测 数据小于标准范围;4样,7样,8 样实测 数据大于标准范围。 比较该批次圆柱销纵向与横向维氏硬 度的差异,如图1所示。除l#,2 ,3撼 样有较大的差异外,其余试样纵向和横向 维氏硬度值差距并不大。最大差距试样为 l撑,差距为l19HV5;最小差距试样为 4#,其差距为5HV5。 。 为验证维氏硬度的正确性,又抽取八 个试样件,进行了洛氏HRC硬度试验。由 于其直径较小勉强能进行一次试验。 因此,依据AS1ME18-08b和Gm715.2— 1989,只能提供参考数据。其测结果如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此八个试样中, 只有三个试样为合格数据,其余均不在标 准规定的28~38HRC范围之内。根据某厂
一23— 紧固件技木 间存在着珠光体的组织。这种组织称为魏 氏组织。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魏氏组织大多 是铁素体魏氏组织。魏氏组织常伴随着奥 氏体晶粒粗大而出现,在过热钢中容易出 现魏氏组织。 因此,奥氏体晶粒越粗大,越容易出 现魏氏组织。钢由高温较快地冷却下来往 往容易出现魏氏组织,慢冷则不易出现。 钢件中魏氏组织越多,越粗大,屈强比越 低。使钢的力学性能越差,尤其是塑性和 冲击韧性显著降低,同时使脆性转变温度 升高。 六、结论 1.该批次圆柱销产品标准为GB119— 1986已过期,已被GB/T119.1-2000和 GB/T1 19.2—2000所代替。 新标准比老标准具有更为详细的说 明,对检测方法的规定更为合理,避免了 GBl19—1986中对所有的圆柱销硬度要求 为28~38HRC。 对于规格较小的圆柱销,避免进行洛 氏硬度,所带来的不真实数值。新标准对 圆柱销的硬度做了不同的规定,更能体现 圆柱销作为定位副的作用,建议厂家在订 货时,应使用新标准。 2.该批次圆柱销由于规格小,所采用 一28一 的热处理淬火温度比较高。ML35钢材为 中碳钢,资料证明中碳钢加热到900't2左 右时,冷却后钢中易出现魏氏组织[41。 淬火温度不易过高,对于普通碳钢淬火温 度一般选择在A3线以上30—50℃,保温一 定的时间即可。对于中温回火,回火温度 再提高一点或保温时间再延长一些。 3_圆柱销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批量大 等特点,但是一次入炉量不宜过多,避免 加热不均匀,造成硬度高低不均的现象。 应对其进行合理放置,使其受热均匀,力 学性能稳定。 4.对于过热的亚共析钢常采用正火的 办法来消除组织中出现的魏氏体,从而改 善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参考文献 [1】侯洪生主编.机械工程图学(第二版) 【M] 匕京:科学出版社,2008,198-206 [2】苏德达,李家俊.钢的高温金相学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263-266 [3】廖兴蓉,热处理对ML35钢组织和性能 的影u ̄[J1.四川冶金1996年第一期 [4】冯跃平,张爱梅,孙小桦ML35钢中魏氏 组织的成因及预防【J】.新疆钢铁2006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