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鉴别诊断
- 格式:docx
- 大小:15.95 KB
- 文档页数:2
该病多发生在儿童感冒后,最初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厌食,全身肌肉酸痛,有的孩子还会出现一过性皮疹或胃肠道症状。
大约在1-4天后,前驱症状改善,但出现两侧下肢的肌肉,以小腿肌群为多见,其次为大腿肌发生疼痛,常于睡眠初醒时突然发生,活动时肢体疼痛加剧,即使能走路,也会有步态异常,腱反射正常,无感觉异常。
严重者行走困难。
而且皮肤无感觉异常,无红热,神经反射无异常。
大部分患儿在发病3-6天后两下肢肌肉疼痛及触痛可以消失,1-2周恢复正常,行走自如,只有个别儿童的步态异常可持续数周,而且该病预后良好,所以得了该病不必紧张,只要配合药物治疗以及减少肌肉活动,卧床休息,一般都能很快痊愈,而且没有后遗症。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护理业务学习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病因。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是
一种自限性的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目前尚不清楚其具体病因,但
疑似与病毒感染有关。
在患者感染病毒后,免疫系统会对病毒产生反应,
导致炎症反应和肌肉损伤。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病情发展过程。
一般情况下,患者最初会出现肌肉疼痛、无力、发热等症状。
随着疾病的发展,症状会
逐渐加重,并可能出现肌肉肿胀、关节痛等症状。
然而,儿童急性良性肌
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症状通常会在一周到十天的时间内逐渐消退,并不
会留下后遗症。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首先,对于疼痛的护理,可以使用非处方止痛药。
但需要注意避免使用儿童过敏的药物成分。
其次,对于发热的护理,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法,如冷敷、温水擦浴等,同
时可以根据医嘱给予退烧药物。
在患者无力的情况下,可以提供适量的休
息和睡眠,避免过度活动。
另外,给予充足的液体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患儿康复。
最后,我们还需要加强教育工作,帮助家长正确了解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醒他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习惯,避免交叉感染。
总之,对于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护理,我们需要了解其病因、病情发
展过程和护理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在实践中通过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提
供有效的护理服务,帮助患儿尽快康复。
急性良性肌炎63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诊断、临床热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08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良性肌炎患儿63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实验室资料及诊治情况。
结果本病起病急,冬春季发病高,多发生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男孩多见;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肌肉疼痛和行走困难或拒绝行走,43例有病前感染情况,其中36例有呼吸道感染,7例有消化道感染。
血清肌酸肌酶(cpk)激增高达数十倍以上。
结论急性良性肌炎是儿童期的独特的综合征,儿童晨起突发小腿肌肉疼痛和行走困难或拒绝行走,结合cpk显著增高可基本诊断本病,其预后良好。
【关键词】良性肌炎;急性;儿童【中图分类号】r54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042-02儿童急性良性肌炎(benign acute childhood myositis,bacm)是儿童在流感过程中发生的肌炎,是流感病毒直接侵犯肌肉组织而引起的肌肉炎性改变所致,又称儿童病毒性肌炎、急性短暂肌炎、流行性感冒肌炎等冬春季发病较高[1]。
由于该病发病突然,极易误诊、漏诊,现对2001年11月至2008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良性肌炎患儿6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63例,诊断均符合儿童急性良性肌炎标准[2]。
其中男47例,女16例。
年龄4~11岁,平均8岁。
入院前病程1~3d,住院3~10d,平均住院7d。
一年四季均有发病,春季22例,夏季6例,秋季6例,冬季29例。
可见该病发病以春冬为主。
前驱症状持续2~5d,43例有病前感染情况,上呼吸道感染36例,消化道感染7例,无明显症状6例。
患儿既往体健,无神经系统家族性遗传疾病史。
大多起病前有发热、咳嗽、流涕、咽痛不适或腹泻等症状。
所有患者均有前驱感染史,均于夜间睡醒或晨起时突然出现肌肉酸痛和行走困难或拒绝行走。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检查
*导读:儿童急性良性肌炎好发于儿童,是一种可能与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
……
血CPK是本病实验室检查的唯一阳性特征 ,其值升高可为正常人的数倍~数十倍,CPK与临床表现恢复基本一致,多在两周内恢复正常,个别可持续一段时间。
推测可能为病毒感染后部分患儿肌肉出现高反应性炎症损害有关。
本组除血CPK升高外,血GOT、LDH 也有部分病人升高,故怀疑本病时,除应查血CPK外,应同时测定其他血清酶谱及同工酶,有利于本病的诊断,本病的肌活检和肌电图是非特异性的,并非诊断的必需手段。
第1 页。
儿童良性肌炎诊断标准儿童良性肌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和疲劳感。
在临床上,对儿童良性肌炎的诊断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指南,以确保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本文将介绍儿童良性肌炎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识别这一疾病。
一、临床症状。
儿童良性肌炎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肌肉疼痛、无力和疲劳感。
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儿和家长的症状描述,包括疼痛部位、疼痛程度、活动时是否加重等信息。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诊断儿童良性肌炎的重要步骤。
医生需要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肌肉的萎缩、肌力测试、关节活动度检查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患儿的皮肤、黏膜、淋巴结等情况,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儿童良性肌炎的诊断至关重要。
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肌酶谱、抗核抗体、肌原纤维蛋白等指标。
其中,肌酶谱是诊断儿童良性肌炎的重要依据,包括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指标。
此外,还可以进行肌肉活检、电生理检查等特殊检查,以确定诊断。
四、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评估肌肉和关节的情况非常重要。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超声波、核磁共振(MRI)等。
通过这些检查,可以观察肌肉的形态、大小、密度等情况,排除其他疾病并辅助诊断儿童良性肌炎。
五、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综合判断,最终确定儿童良性肌炎的诊断。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1. 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肌肉疼痛、无力、疲劳感;2. 实验室检查提示肌肉损伤,如CK水平升高;3. 影像学检查显示肌肉炎症或损伤。
符合上述标准的患儿可以被诊断为儿童良性肌炎。
六、诊断注意事项。
在诊断儿童良性肌炎时,还需要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一些其他疾病,如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等,也可能表现为肌肉疼痛和无力,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鉴别诊断。
儿童良性肌炎诊断标准儿童良性肌炎(JDM)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
该疾病通常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的肌肉疼痛、无力和皮肤炎症。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儿的预后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明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早识别和治疗JDM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儿童良性肌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肌肉活检等多种方法。
在临床上,患儿的主要症状包括进行性肌肉无力、皮疹、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会伴随着肌肉酶水平的升高,如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等。
此外,肌肉活检是确诊JDM的关键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肌肉组织的病理改变,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根据儿童良性肌炎的诊断标准,患儿需要符合以下条件才能被诊断为JDM,1. 年龄在18岁以下;2. 存在进行性肌肉无力;3. 伴随着皮疹的出现,包括Gottron征、Gottron斑、V字征等;4. 实验室检查显示肌肉酶水平升高,如CK、LDH等;5. 肌肉活检显示典型的病理改变,如肌肉内的炎症细胞浸润、肌纤维坏死等。
除了以上的诊断标准外,医生在诊断JDM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如肌无力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因此,在进行诊断时,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儿的病史、家族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总的来说,儿童良性肌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肌肉活检等多种方法。
只有在符合一定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后,才能确诊为JDM。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儿的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医生在面对可能患有JDM的患儿时,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症状变化,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诊断,以期早日帮助患儿恢复健康。
急性良性肌炎特点
*导读:急性良性肌炎(acutebenignmyositis)比较多见,首先由Lundberg于1957年报告瑞士学龄儿童在流行性病毒感染过程中发生剧烈肌痛,其后世界各地报道渐多。
……
此病由于流感病毒所致,主要累及两侧下肢的肌肉,以小腿肌群为多见,其次为大腿肌,常于睡眠初醒时突然发生,可致跖屈状态及跛行,腱反射正常,无感觉异常。
症状常在原发病后1~3天发生,伴有发热,另有厌食、头痛、腹痛、皮疹等,多在1~5天内迅速消失,恢复极快,仅个别病
例可延续1周以上。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详见下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章)显著增高,症状消失后酶值亦恢复正常。
血象基本正常。
肌电图及肌活检可显示非特异性病变。
本病与流感过程中所见的肌痛不同,剧烈肌痛局限于双侧小腿部,不象流感初期的广泛性肌痛。
与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也不同,较易区别,因后者进展缓慢,无严重肌痛和触痛,并且主要累及四肢的近端肌群,往往并发皮肤损害。
治疗属于对症疗法。
第1 页。
小儿心肌炎的鉴别诊断*导读:小儿心肌炎其实是一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的小儿心脏疾病。
很多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患有小儿心肌炎疾病而忧心忡忡,专家指出,往往很多时候,一些有相似症状的疾病也容易跟小儿心肌炎混淆,因此小儿心肌炎的鉴别诊断工作就显得很重要了。
……小儿心肌炎其实是一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的小儿心脏疾病。
很多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患有小儿心肌炎疾病而忧心忡忡,专家指出,往往很多时候,一些有相似症状的疾病也容易跟小儿心肌炎混淆,因此小儿心肌炎的鉴别诊断工作就显得很重要了。
根据医学报道显示,目前小儿心肌炎是除了心脏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肺心病等以外的疾病以心肌病变为主的一种疾病,小儿心肌炎也是会导致缓和心脏电或机械功能异常的一钟疾病。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了解心肌炎的症状,丙炔跟其他有相似表现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区分,从而进行正确及时的治疗是很关键的。
*1.小儿心肌炎与风湿性心肌炎的鉴别诊断风湿性心肌炎是一种多见于五岁以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的疾病,有前驱感染史,除心肌损害外,病变常累及心包和心内膜,临床有发热、大关节肿痛、环形红斑和皮下小结,体检心脏增大,窦性心动过速,心前区可听到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偶可听到心包摩擦音。
抗链“O”增高,咽拭子培养A族链球菌生长,血沉增快,心电图可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小儿心肌炎与β受体功能亢进症的鉴别诊断β受体功能亢进症是一种多见于六岁到十四岁学龄儿童特别是女童,这种疾病的发作和加重常与情绪变化和精神紧张有关,症状多样性,但都类似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
患者体检心音增强,心电图有T波低平倒置和S-T改变,普萘洛尔试验阳性,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心脏β受体功能亢进。
*3.小儿心肌炎与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鉴别诊断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是多为三度阻滞,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病史中可有晕厥和Adams-Stokes综合征发作,但多数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耐受性好,一般无胸闷、心悸、面色苍白等。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鉴别诊断
*导读:儿童急性良性肌炎好发于儿童,是一种可能与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
……
根据缺乏任何皮肤感觉异常或关节症状及神经病理征的肌
肉疼痛、触痛及行走困难,其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CPK及其他血清酶谱升高,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短暂病程即可确诊。
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①流感过程中所见的肌痛:流感初期出现,肌痛为酸痛,乏
力且疼痛广泛,部位不固定,CPK无显著升高。
②流行性肌痛:由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引起,特征性表现为在发热头痛前驱期症状后,出现突发的胸部两侧或膈肌附着处剧烈难忍的发作性疼痛,深吸气或体位改变后可使疼痛加剧。
③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进展缓慢,病变主要累及四肢的近
端肌群,往往并发皮肤损害,无严重肌痛和触痛。
④急性肌红蛋白尿症:多急性起病,发生于病毒感染的高热期,表现为严重肌痛和肌肉痉挛,肌肉肿胀,触痛明显,尿呈酱油色,尿潜血试验阳性,尿中有肌红蛋白,重者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肌活检可见肌纤维坏死,有时伴有吞噬现象,一般无明显炎症细
胞浸润,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