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与圆成_杜威审美经验论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153.96 KB
- 文档页数:4
[收稿日期]2008—08—24[作者简介]周红芬(1983-),女,江苏常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
杜威审美经验特征论周红芬,王 磊(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 要] 与传统美学建立在二元论哲学基础上不同,杜威的美学体系则是以经验主义一元论为其哲学基础,这就决定了杜威审美经验与传统的、静态的、自律性审美经验论不同,它具有动态性、他律性和一定的自律性三个特征,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 杜威;审美经验;动态性;自律性;他律性[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35(2008)04-0037-03 一、杜威审美经验的哲学背景与传统美学建立在二元论哲学基础上不同,杜威的美学体系则是建立在他经验主义一元论哲学基础上。
因此,杜威美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具有其独特的一面。
自17世纪的笛卡尔正式确立二元论哲学后,世界被分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两个部分,而主体的人则是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来认识这个世界。
这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麻烦,如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的分立会带来主体是如何认识对象的问题,外在世界如何反应到主体意识中的问题,这又要求人们把这两大对立的世界给统一起来,康德、席勒、黑格尔等许多哲人就是在为统一和协调二者而努力。
直到杜威,他拒绝接受传统哲学的提问,换句话说,他不是要给出对传统哲学问题的不同答案,而是根本拒绝传统哲学问题本身,另谋新路,这就是杜威后来的经验主义一元论哲学。
约翰・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曾被罗蒂列为与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齐名的“本世纪三位最重要的哲学家”。
他早年深受黑格尔影响,研读过黑格尔的大量著作并被深深吸引。
杜威的一元论哲学正是受到黑格尔的启发,黑格尔把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到精神上,从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一元论哲学体系,这种统一的思想对杜威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
虽然他后来吸收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而走出了黑格尔体系,用自然主义代替了唯心主义,然而,黑格尔辩证统一的思想却在他的思想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杜威的哲学和美学著作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黑格尔的影子。
经验论文:杜威“艺术即经验”美学思想研究【中文摘要】《艺术即经验》是杜威美学思想的集中代表,也是实用主义美学的扛鼎之作。
这部成书于杜威晚年、代表了其思想成熟深度的著作,是他一生主张和践行的实用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总结,其覆盖范围之广泛,讨论之详细实属罕见。
杜威以“经验(experience)”作为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并赋予经验以区别于传统经验论的内涵,希望通过将经验送归到其在习语中的种种用法而获得解救。
他认为经验起源于作为“活的生物(living creature)”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经验的自然根基与活力得以恢复,并具有了社会-历史的维度,人与自然、社会构成了一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这样一来,作为经验的艺术不仅恢复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成为了一个囊括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广阔的范畴。
杜威眼中的“经验”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艺术作为人类生活的产物,其实质也不外乎是一种经验——一个手段与、实质与形式、情感与理性、审美性与实用性有机统一的完满的经验。
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即经验。
作为一个完满的经验的艺术,它来源于适当的做与充分的受之间的协作,是一个包含能量与节奏、重新组织材料的动态的连续性过程。
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艺术品,它要求其生产、欣赏、交流活动都必须有经验的参与。
杜威用经验来阐释艺术,在极其宽泛地扩展了艺术的内涵的同时,实际上也从最严苛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一个完满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验才是艺术。
这不同于审美泛化的主张。
【英文摘要】Art as Experience is a masterpiece of pragmatist aesthetics written by Dewey, which expresses all his aesthetic thoughts. The masterpiece was written in Dewey’s latter years, representing his mentally mature. It summarizes Dewey’s pragmatism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that he advocates and practices in all his life. It is a precious piece of works which is both comprehensive and precise.Experience, which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empiricism,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goal of Dewey’s aesthetic ideology. Dewey believes that it can be liberated by the various usages in idioms. He thinks that experience is an outcom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living creature, that is, people and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e interaction, experience restored its natural basis and vigor, and had the dimension of society and history. In the end, people, nature and society become a unity that have strong bonds and can’t be separated. In this way, art as experience restores its connection with our life, and also become an inclusive category containing the beauty of nature, the beauty of society and the beauty of art.The experience in Dewey’s opinion is a conclusive conception, and it permeates our life. As a production by human, art is nothing more than an experience,more exactly, a complete piece of experience that integrates means and end, substance and form, emotion and reaso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esthetics and pragmatics. In this sense, art is experience. As a complete piece of experience, art originates from the cooperation of doing and undergoing, which is a dynamic and continuous process that consists of energy, rhythm and reorganization of materials. The outcome of such process is art product. The whole art activities, that is, artistic production, appreci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ll involve experience. Dewey’s method of explaining art by means of experience widely extends the connotation of art. Meanwhile, it also rigorously defines art strictly:art is a complete, vigorous experienc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aestheticization.【关键词】经验做与受艺术【英文关键词】experience doing and undergoing art【目录】杜威“艺术即经验”美学思想研究中文摘要6-7ABSTRACT7序论8-11第一章杜威美学思想的来源及哲学基础11-18第一节黑格尔辩证统一思想对杜威的影响11-13第二节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对杜威的影响13-15第三节实用主义哲学对杜威的影响15-18第二章杜威美学思想的核心——经验18-32第一节传统的经验论18-20第二节杜威实用主义美学中的经验20-32一、经验——做与受的产物20-22二、经验的自然根基与活力22-24三、经验的社会-历史维度24-27四、经验与美感27-29五、经验与科学29-32第三章艺术即经验32-47第一节艺术——一个完满的经验32-35第二节作为经验的艺术的特征35-41一、手段与目的的统一35-36二、实质与形式的统一36-37三、情感与理性的统一37-39四、认识与实践的统一39五、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39-41第三节艺术的生产、欣赏与交流41-44第四节艺术即经验与审美泛化44-47结语47-50参考文献50-52致谢52-54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4。
浅析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论赫尔巴特与杜威,前者被称为“传统教育学之父”,后者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两人在教育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也不是截然不同的。
读过相关的书籍后,笔者发现他们的教育思想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
杜威在批判地继承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他强调:“作为能动的主体的儿童,同对于儿童的社会要求的外部世界如何结合起来的问题,乃是教育理论与时间的中心课题。
”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
它们平列并重,不能偏废。
一切教育的终极问题,就是将心理因素同社会因素统一起来。
这就是贯穿于杜威教育学说的一根主线。
杜威抨击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和缺少组织,远离儿童的经验。
他所强调的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强调课程的儿童经验化。
一、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1.杜威的经验说。
“经验通常指感觉经验,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杜威将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应用于教育领域,形成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与课程理论,对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连续地改造和建构经验。
教育是通过经验谋求经验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因此,经验是教育的目的,同时是教育的方法。
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笔者认为其主要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验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
教育作为过程就是“不断改组经验,重新组织经验”,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
一方面,经验是主体与客体间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就是经验教育的本质。
(2)经验就是培养思维,锻炼思维的过程。
经验对训练思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验的实验性给思维的训练提供了空间。
(3)知识是在经验的过程中习得的。
杜威认为只有在经验中,理论才充满活力和可证实的意义。
浅论杜威的经验课程论中“经验”内涵杜威的课程论是以其经验论为理论基础,改造了传统的认识论,在批判传统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了他的经验课程体系。
通过对杜威著作中观点的分析,谈了杜威对经验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深刻的改变。
杜威课程论经验内涵外延杜威的教育理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其中他对课程和教材的见解,很久以来,人们总是感到不是很明确。
我们认为,杜威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活动中,他对课程与教材的看法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这个时期是他从事教育工作的早期,他主张在学校里“活动作业”应该占主导地位,这种观点在《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之中体现,《杜威学校》一书中也提到过。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这个时期是他从事教育工作的中期,他对课程与教材的看法从主张以“活动作业”为中心改变为“活动作业”与“分科教学”并举,这种观点体现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之中。
第三个阶段,是从30年代一直到他于1952年去世,这个时期从整体上看,虽然他还坚持原来的主张,但是这时他已比较着重向青年一代传授自然科学的知识了,特别是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他认为通过各门课程来进行分科教学应占个主导地位,这种观点体现在《人的问题》之中。
众所周知,对于课程与教学论而言,两个恒久的基本问题是“教学什么”和“如何教学”,涉及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本问题。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在工业化的背景下主要解决的是“如何教学”的问题,其教学观是包含了“‘课程’的‘大’教学观,他的教学论是包含了课程论的‘大’教学论”。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到了19世纪中期,“教学什么”成了实施教学之前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对这个问题作了有力的回答。
杜威的《儿童与课程》(1902)以及《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考察。
简析杜威“艺术即经验”赵芳⼀、杜威“经验”概念的内涵如果⽤⼀句话来概括杜威的“经验”概念, 那么“经验”即是⼈与环境相互作⽤的⽅式和结果。
杜威的思想与其他学者有着很⼤的不同即是将⾃然的⾏为⽅式作为了其理论的出发点, 这可以说是他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的⼀个有⼒证明, 也是他理论的创新之处。
杜威⾸先从动物的⾓度来分析⼈,将动物与⼈放在了⼀个平等的地位来看, 动物的⾏为⽅式与⼈的⾏为⽅式在根源上是相同的。
看看杜威是怎样将这⼀切进⾏分析的:“为了把握审美经验的源泉, 有必要求助于处于⼈的⽔平之下的动物的⽣活。
当⼯作就是劳动, ⽽思想引领我们从世界退隐时, 狐狸、狗与画眉的活动也许⾄少可以成为被我们这样分为⼏部分的经验整体的提⽰与象征。
活的动物完全是当下性的, 以其全部的⾏动呈现出来:表现为它警惕的⽬光、锐利的嗅觉、突然竖起的⽿朵。
所有的感官都保持着警觉。
你看, ⾏动融⼊感觉, ⽽感觉融⼊⾏动———构成了动物的优雅, 这是⼈很难做到的。
”[1]19杜威看到, 动物与⽣俱来的⽣存本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动物的⼀致性, 就是体现在此。
动物学会把⼀切融⼊实际的⾏为当中, ⼈却总喜欢将⾏为贬低, ⽽去追求所谓更⾼级的事物, 从⽽造成了⾃⾝的分裂。
其实动物⾃然式的优雅在某种程度上⾼于⼈对⾃⾝的定位。
杜威提出这⼀观点的主要⽬的是希望我们在观察、思考和⾏动时应该建⽴⼀个基本的出发点, ⽽不是忽视本质去建构空中楼阁。
杜威是想告诉我们, 应该利⽤环境所赋予的独特才能去与环境作更深刻的交流:“⼀个⽣命体的经历与宿命就注定是要与其周围的环境, 不是以外在的, ⽽是以最为内在的⽅式作交换。
”[1]12杜威的经验内涵不是个⼈的主观主义, ⽽是主客观的统⼀, 是⼈的⾃然、理性⼒量共同作⽤的结果。
⾃然的部分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 被认为是低级的、庸俗的, 但它恰恰是⼀切的基础。
⾃然的⼒量就在于它本⾝是统⼀的, 它所具有的实践性可以发现事物的本质, 并可以寻找到事物发展的⽅向。
论杜威哲学中的审美经验与教化问题张晓剑【摘要】杜威从“一个经验”出发,改写了现代美学对于审美经验的界定,以恢复审美与生活的连续性,进而倡导艺术为保持生命活力、扩展生命领域而具有的工具价值.以“审美自主”的现代性话语为参照,在比较中讨论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和艺术教化思想,可强调其连续性观念里所蕴含的民主理想;只有在这种合理社会、美好生活的愿景下,只有在一种社会批判的视野里,才能更有意义地讨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期刊名称】《美育学刊》【年(卷),期】2013(004)001【总页数】8页(P36-43)【关键词】无利害性;"一个经验";连续性;教化【作者】张晓剑【作者单位】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712.51哲学活动曾在柏拉图的“洞穴隐喻”里得到经典的界定:从事哲学,意味着从眼前的变化世界里“转头”,走出现实的“洞穴”而来到阳光普照的真实世界,直至看清万物的本相。
[1]272-278这一隐喻中所包含的“目光的转向”,塑造了西方哲学家的千古形象。
哲学家的深刻,于是就表现为用一套迥异于日常语言、远离生活经验的理论话语,构建各自的形而上学体系。
近代以来,即使在刚确立的美学——这个似乎应该感性的领域里也充塞着各种令人困惑的抽象理论。
众多关于审美经验的哲学思考,可能具备了理论的“广大”,却难以对接我们实际经验的鲜活和“精微”。
一定意义上正是出于对远离生命的抽象理论体系的不满,20世纪出现了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诸多思潮,而杜威哲学就构成了其中的重要支脉。
杜威宣称自己的哲学是“经验的自然主义”或者“自然主义的经验论”,在他那里,艺术“代表经验的最高峰”[2]5,“从艺术的立场可以最充分地领会经验”[3]217,所以其美学构成了探询经验、从而总结其哲学的重要一步。
他对审美经验的理解,乃是西方美学里一个独特的方案:反对现代美学的二分法和简单的等级制,而“恢复审美经验与生活的正常过程间的连续性”[4]9,并用艺术实现个体生命的完满,促进社群的教化,以通向一个充满活力的理想社会。
经验与实践:兼论杜威美学和美学中的实践观
高建平
【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杜威的美学为理解美学中的"实践观"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野.本文深入剖析了杜威美学的"经验"概念,提出了一种新的"实践"论:在经验与实践的先后问题上,实践在逻辑上先于经验,不能将实践纳入经验.实践活动是经验建构的核心,经验认识有赖于实践活动,因此,孤立的思维不是实践.在这一实践论的基础上,本文对艺术的意识形态说予以反省,指出"艺术"与"实践"并非截然不同的两种活动,进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的未来等美学问题作了新的阐发.
【总页数】9页(P4-11,19)
【作者】高建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06
【相关文献】
1.审美:一次对现实"困境"的超越之旅r——论"审美"的超越性本质兼论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 [J], 周玲玲
2.美学"逻辑起点"刍议——兼论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关于逻辑起点问题之争 [J], 栗永清
3.超越实践美学:当代中国美学建设的首要任务-兼评刘纲纪先生实践美学观的人本
主义哲学基础 [J], 华昉
4.经验的美学与身体的经验--阿诺德·柏林特介入美学①对约翰·杜威经验美学的承续与超越 [J], 张超;崔秀芳
5.多声部的实践美学-李泽厚与刘纲纪实践美学之比较兼谈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 [J], 朱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期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经验”概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褚宏启 “经验”一词是杜威教育理论尤其是其课程理论中的关键词。
国内许多课程研究者对杜威经验概念的理解有误,往往将之视为直接经验,视为一种只与人的认识相关的事情,将经验的过程视为一个被动的认识过程。
这种理解并没有将杜威的经验概念与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概念区分开来,没有看到杜威对经验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深刻的改变。
这种理解上的失真现象至今犹存,严重影响着课程理论研究的严肃性和对杜威课程理论评价的客观性。
本文不评述杜威的课程论本身,只想阐明杜威课程理论中经验概念的本意,以助益于课程理论研究。
一、经验的含义杜威的经验既不同于古代的经验,也不同于近代的经验,他对传统的经验概念作了改造,赋予它以新的含义。
杜威对传统经验概念的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经验作为一个与理性、与知识对立的概念而受到轻视,因为“关于经验,有某些在道德上危险的东西,例如,肉欲的、好色的、物质的和世俗的兴趣这类词语所暗示的意义;而纯粹理性和精神则意味着道德上某些值得赞扬的东西。
此外,经验总是和变化中的东西、和无法解释的变幻莫测的东西以及形形色色变化多端的东西有着根深蒂固无法根除的联系。
经验的材料本来就是变化无常和不可信赖的。
经验是混乱的,因为它是不稳定的。
”〔1〕理性主义(不论是旧的还是新的)以此为由认为,若使经验摆脱混乱、孤立及易走向不道德的局面,必须诉诸统一、完整而纯洁的理性。
杜威对传统的理性持否定态度,认为它“过于鲁莽、浮夸、无责任心和呆板”,并“陷于绝对论”。
这种理性给经验加上一个比事实更为好看的外观,以一个单纯、统一和普遍的外表掩饰实际经验的缺陷和弊病,如同给一个丑陋的人套上了一件漂亮的衣服,追求的是虚饰而非实际,结果不仅自欺,而且欺人。
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概念是自足的从而是超乎经验之上的,自然无须确证,也无从得到确证,杜威因此认为这种理性是一种无责任心的理性;理性主义自满于这种假定,于是不积极从事具体的观察和实验,蔑视经验,贬低经验,使自身与实际隔绝,杜威认为这种理性也是一种消极退隐的理性。
审美经验的两种基本类型及其理论反思摘要:对于审美经验的探讨是现代美学的一大转向。
在美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对审美经验的不同认识。
其最大分歧在于:审美经验究竟是一种主观的经验还是客观的经验。
主观派强调审美经验源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有距离的静观,从而得到一种超越性的审美感受,可以看作是分离式的审美经验。
客观派强调审美经验源于审美主体积极参与到审美对象中所获得的感受,可以看作是介入式的审美经验。
这两种经验理论相互矛盾却又相互补充,为我们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审美经验 分离式 介入式现代美学的一个显著转向是将研究的重点从美的本质转向对审美经验的探讨,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美本质的讨论无法取得最终的共识。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哲学家们对审美经验的探寻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神秘主义阵营,柏拉图认为“美感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美的理念的回忆”①。
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把审美经验界定为必须依靠心灵才能观照的美的理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派主张要感受美必①须得先有美的概念在心中存在。
另一阵营是亚里士多德阵营。
亚里士多德认为审美经验就是一种在观看和倾听中所获得的极其愉快的经验。
中古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在其《神学大全》一书中接受并发挥了亚里士多德的审美经验的理论,他认为审美经验是“从感觉得来的印象借和谐而产生了快感”,并强调这种快感是不涉及人的生存的。
18、19世纪以后,对于审美经验本质的界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但总体看来都是一种主观的解释和阐说。
塔塔科维兹在他的《西方美学概念史》中把19世纪后的审美经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智的经验,一类是纯感性的经验。
纯感性的经验是继实证主义之后出现的,但更多的是因为20世纪艺术的巨大发展而带来审美情感的反思。
这种纯感性的经验突出了审美经验的特征,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客观的审美经验,亦即下文所言的分离式审美经验。
一、 分离式审美经验美学史上关于审美经验的看法纷争不断,其中最大的分歧在于审美经验上的主观论与客观论。
收稿日期:2008-12-02 作者简介:陈雪梅,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世俗与圆成——杜威审美经验论述评陈雪梅(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摘 要:杜威是实用主义美学的核心人物,他认为审美经验根源于日常经验,但是日常经验要转变为真正的审美经验,还需要创造和满足多项条件。
世俗的日常经验向审美经验的圆成,这之间存在一个内在超越的张力场域。
一些美学家拿杜威的审美经验论为大众流行文化作辩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找依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杜威美学思想中的理想性和人文性精神。
关键词:杜威;审美经验;日常经验中图分类号:B71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09)01-0130-04 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实用主义美学的当代阐扬者舒斯特曼认为:“实用主义美学肇始于约翰・杜威——而且差不多也在他那里终结”[1]10。
《艺术即经验》是杜威惟一的美学专著,被舒斯特曼褒扬为具有无可比拟的“范围广泛、讨论详细和激情洋溢”的特点。
提到实用主义,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严谨的实证主义、温和的改良主义、讲究实利注重实效的工具主义。
实用主义哲学在它产生之初就难逃世人的误解,甚至遭遇庸俗化的对待。
实用主义的先驱人物皮尔士预感到了这种倾向,于是提出“实效主义”(pragmaticism)一词,并且希望“它足够丑陋,以至能够免遭绑架。
”[2]对实用主义的一般误解和指责是:它完全断绝了人类精神的形而上的超越维度。
这一诘难同样也落到了杜威的美学思想上。
更有人以杜威的审美经验论来为当前的审美泛化现象做辩护。
那么,杜威的审美经验论是否保持着世俗与超越的张力呢?他的美学思想与当前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否完全契合呢?让我们结合杜威的总体思想背景,到《艺术即经验》一书中去找寻答案。
一实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反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注重经验事实和逻辑求证。
诚如有学者指出,“实用主义的最大特色就是使哲学从玄虚的抽象王国转向人所面对的现实生活世界”[3]。
杜威的美学思想在此哲学基础上诞生,因而世俗性是其审美经验论的起点和基调。
杜威毫不避讳这一点,在《艺术即经验》的第一章开宗明义:艺术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恢复作为艺术品的经验的精致与强烈的形式,与普遍承认的构成经验的日常事件、活动以及苦难之间的连续性。
”[4]1-2因此他认为要把握艺术和审美的本质,不应该从研究公认的艺术作品出发,而应该采取“绕道而行”的策略,去考察日常生活中的人类经验。
“经验”是杜威哲学、美学的核心概念,既是理论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
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的经验主义,把经验理解为人的感官对于客观对象的初级反映,是知识的产生的预备阶段。
而杜威的经验概念则具备更加深厚的哲学内涵,它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自然发生、浑融一体的过程。
他在《经验与自然》中说:“‘经验’是一个詹姆士所谓具有两套意义的字眼。
好像它的同类语生活和历史一样,它不仅包括人们作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什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些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收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操作和遭遇,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简言之,能经验的过程。
”[5]可见杜威的经验概念决不是近代经验主义所认为的仅仅是关于物理事实的认识。
源初的经验既关乎客体同时也涉及了人的行动,它浸透了人的情感,承载了人的意义,这才是经验的真实状态。
杜威美学思想的世俗性正是这样建立在人类源初经验之上的。
“经验是有机体在一个物的世界中斗争与成就的实现,它是艺术的萌芽。
”[4]19再进一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这一幅审美经验的世俗图景。
一、经验的生物自然主义根基。
舒斯特曼把身体自然主义看作是杜威美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的确,将审美这一高级的精神行为深入到生物学的本性当中,这是杜威美学思想的一个特点。
杜威的研究思路不仅要回到人的日常经验,更是要回到“活的生物”的经验当中。
杜威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认为人和动物有着共同的根源。
它们都是处在环境当中的“活的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都需要和环境不停地互动,以维护生存和发展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Journal of China U niversity of M ining &Technology(S ocial S ciences)2009年3月命。
对杜威来说,所有的艺术都是生命有机体和它的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包含了能量的协调,冲突和平衡的运动过程。
而当有机体与环境在经历分裂与冲突之后实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秩序之时,就产生了源初意义上的审美经验。
二、艺术就是人的经验。
对经验的生物学解释初步崭露了艺术和审美的生命根柢。
接着,杜威着眼于人的日常经验,进一步揭示了审美的世俗之源泉。
美的艺术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高高在上,只是观摩景仰的对象。
杜威说,帕台农神庙作为一件伟大的艺术品是人所公认的,但它在当时雅典公民的眼里,却是一座城市纪念物,只是他们的生活经验的表现而已。
所以,如果人们要对神庙进行审美化的认识,必须意识到介入这一建筑物的生活中的人。
(这与海德格尔对希腊神庙的艺术解读有某种贯通之处,实用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契合颇有意味。
这位存在主义大师曾经说过,哲学的未来也许就是某种实用主义。
)任何艺术产品,只有进入一个人的经验,进入艺术品所创造的世俗环境,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
这正是杜威的“艺术即经验”的深意所在。
三、一切经验都具有审美的潜质。
艺术即经验,反过来,经验也即艺术。
“如果一个人看到耍球者紧张而优美的表演是怎样影响观众,看到家庭主妇照看室内植物时的兴奋,以及她的先生照看屋前的绿地的专注,炉边的人看着炉里木柴燃烧和火焰腾起和煤炭坍塌时的情趣,他就会了解到,艺术是怎样以人的经验为源泉的”[4]3,这些普通的日常经验,因为人的情感和想象的参与而带有审美的特征。
在杜威看来,审美也并不与理智活动和实践活动相抵触。
理智活动的发端和过程只有伴随令人满意的情感性质,才会是一个完整的思维事件,才能赢获思维的果实。
实践性的行动,只有伴随着兴趣的激发和意义的积累,才能被感觉为一个过程的完成;而道德行为中的审美特性尤为引人注目,真正的德行不是对责任的勉强应付,而是一种全心全意的行动。
总而言之,一切实际活动,如果是在自身冲动的驱动下完整实现的,那么都将具有审美性质。
杜威称传统的以艺术品为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是“鸽笼式”的理论,这种理论割断了艺术与生活的关联,一方面使得审美经验趋于封闭和僵化,另一方面无助于艺术与审美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真正的功效。
为此,杜威吸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发生论,将审美经验植根于“活的生物”与环境双向交流的源初经验,在此基础上认为,人类的日常经验都蕴含着审美经验的萌芽,都可以转化为精致的高级艺术形态——“审美的敌人既不是实践,也不是理智。
它们是单调;目的不明而导致的懈怠;屈从于实践和理智行为中的惯例。
”[4]43杜威拓展了艺术与审美的领域,将其扩充到现实人生的全部领域。
杜威对审美经验的世俗性论述深入其美学思想的神髓,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审美经验的最终圆成还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和步骤。
二桑塔耶纳是杜威美学思想的先驱,他在自然主义的原则下,承认快感是美感的要素,但二者又有十分明显的区别。
从价值判断上来说,“审美快感的地位较高、范围更大”,而纯粹感官的快感带有一种“粗鄙和自私的色调”[6]。
杜威在阐释世俗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关系的时候,也依据“同源而异”的逻辑。
审美经验植根于“活的生物”的源初经验,萌生于人类的日常普通生活;但世俗经验的生物性、感官性向审美经验的最终圆成,还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和动力。
经验随同生命和环境的互动而生生不息,由于受环境干扰或人的惰性的影响,我们获得的大量经验往往是初步的,琐碎而模糊的,它们大多数不能构成为“一个经验”(an experience)。
所谓的“一个经验”,“其中带着它自身的个性化的性质及自我满足”,“所经验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4]35。
从杜威对一个经验的界定来看,完整性是“一个经验”的首要特征。
西方现代学者指出《艺术即经验》的基调是“一旦整体被纳入经验,审美便存在了。
一个经验必须自然地展开并有一开端、中间以及顶点和终结。
而每当它完成了一个圆满的型态,它就上升到审美层面。
”[7]334“意识流”这个概念反映了日常经验的芜杂琐细对人的心理造成的影响,意识流作家伍尔夫曾经感叹,人的体验何其纷杂,很难做到心无旁骛,因为人的感官是全然开放的,人的心理意识随时反映着环境的纷繁嘈杂。
一旦认清世俗经验的这种特点,就能理解对经验的整体性的要求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一方面需要环境提供某种契机,另一方面需要人在经验的完成中贯注坚持不懈的信念,从而创造富有意味的经验过程。
流畅性是“一个经验”所必需的第二个特征。
大量的日常经验,由于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不能协调展开,而呈现为某种阻滞状态,其间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产生冲突。
而“一个经验”在展开的每个阶段,既自成一体,又前后相续,它保持一种不断推进的运动态势。
即使出现静止和停顿,也只是强调运动的性质,也是运动的内在节奏之组成部分。
“一个经验”的第三个特征是“独特性”。
在一个经验发生之后,我们在头脑中重温它时,发现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特性,我们以之来表示该经验的性质。
而这种性质,同样是在人与环境之间积极互动的产物,它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墨守成规。
它是个体生命的独特意志在经验之流中因势利导的成果。
从日常经验到“一个经验”,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延伸,完整性、流畅性、独特性是三种最基本的特征。
当代美学家门罗・C・比厄斯利更是把杜威的“一个经验”的特征细分为六种:1、完整性。
2、内在的推动力。
3、持续性。
4、清晰性。
5、积累,即强烈性和意义的累加6、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性质[8]。
由此可见,从日常经验提高到“一个经验”,并非偷懒趁便、一蹴而就可以实现的。
“一个经验”是日常经验的圆成,它对经验主体的要求,已然超出生物性自然感官的应用,而要求明确的意志力的强化。
虽然,从根本上来说,杜威无时无刻不在强调世俗日常经验的先在性和优异性,坚持认为艺术和审美的性质潜藏于每一个正常的经验之中。
然而作为身处文明开化1312009年第1期 陈雪梅:世俗与圆成 中的现代人,注定只能以“迂回”的方式——也即通过有意识的调整和追求,重新找回日常经验之圆成。
事实上,“一个经验”还并不等同于审美经验。
任何经验,包括科学家的理智探求,人的实践活动都可以被塑造成“一个经验”。
但审美经验毕竟有它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它对于经验材料和经验过程的非同一般的投入。
审美经验的意义不是为了追求某个结尾和终点,而在于“各部分的结合”,在审美经验中,过程和目的是相涵相摄的,因而具有鲜明的“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