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方法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23.04 KB
- 文档页数:12
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4.文言文翻译-词要落实,句要贯通】教学案文言文翻译的三大赋分点1.落实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翻译的重中之重,实词的翻译强调字字对译,译出意义和用法。
在文言实词的翻译中,常见的问题是不辨通假、不辨古今异义、不辨词类活用,不辨感情色彩,用词不合规范,翻译生硬,不知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2.落实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其结构作用的副词、介词、连词、代词、助词,一是起语气作用的发语词和语气助词。
翻译的重点是要不要翻译,如何翻译。
3.落实文言句式对文言句式和固定结构的翻译。
翻译的重点是如何把古汉语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句式对接起来,避免语序颠倒和漏译成分,确保语意完整,语句通顺。
[核心提示]做好翻译题,一是要熟知翻译的标准和原则,即信、达、雅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是要译准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实词重在意义和用法,虚词重在作用和语气,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式、省略句式、判断句式、固定句式等种类;三是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做到词达句顺,字字落实。
突破点一翻译的四个步骤[典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彦博字大临,通书记,警悟而辩。
开皇末,对策高策,授文林郎,直内史省。
隋乱,幽州总管罗艺引为司马。
艺以州降,彦博与有谋,授总管府长史,封西河郡公。
召入为中书舍人,迁侍郎。
高丽贡方物,高祖欲让而不臣,彦博执不可,曰:“辽东本周箕子国,汉玄菟郡,不使北面,则四夷何所瞻仰?”帝纳而止。
(节选自《新唐书·温彦博传》) [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化句成词。
辽东/本/周/箕子国,汉/玄菟郡,不/使/北面,则/四夷/何所/瞻仰?第2步:定采分点。
①重点实词:“本”:;“周”:;“北面”:;“四夷”:;“瞻仰”:。
②重点虚词:“使”:;“则”:;“何”:。
③特殊句式:“本周箕子国”,“汉玄菟郡”都是,翻译时加判断词“是”;“不/使/北面”是,要补充成分;“四夷何所瞻仰”,,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抢分点三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标题与主题突破点一分析探究标题意蕴[典例] 小说以“黎明前夜”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看故事,把握比喻意义。
小说写了一个临近解放的前夜,小勇家因“土改”分得土地,哥哥先希望小勇回家种地后支持参军的故事。
“黎明前夜”可见有比喻意味,比喻新中国的黎明。
第2步:联主旨,揣摩主旨意义。
小说歌颂了中国农民在解放战争后期的觉悟,故“黎明前夜”的主旨意义是中国农民的思想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小勇牺牲在1950年的海南岛战役中,是新中国的黎明时期,让我们不难想到要铭记为新中国献身的烈士,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黎明”。
第3步:分要点,由表及里回答。
答案:①暗示了人民军队浴血奋战,即将赢得全国大解放的时代背景;②意味着翻身做主拥有土地的农民,思想觉悟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是烈士的牺牲换得的新中国“黎明”。
[评分细则]能从时代背景和人物角度答题,答对一点3分,答对两点6分。
其他角度的分析,言之有据,析之有理,酌情给分。
【类题拓展】阅读小说《黎明前夜》,完成问题。
小说以“黎明前夜”为题,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有关内容,简要探析。
答:答案:①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新中国即将解放的前夜;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新中国的“黎明”是由无数先烈的浴血奋战、忘我牺牲才实现的。
③暗示了英烈牺牲的意义,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突破点二主题的分析探究[典例]这篇小说富有象征意味。
请结合文本,联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6分)[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读文本,知大意。
这是一篇晚清时期的讽刺小说,小说以一条大破船为喻,写晚清王朝的危局。
船上各色人等,象征了清末社会的各阶层,统治者、百姓、改良派、革命派,等等。
混乱的局面、营救船只被打碎,象征了清王朝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
第2步:审题干,明角度。
(1)抓住“小说富有象征意味”,明确考查的是小说的主题内涵。
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抢分点二理解散文词义句意——要做到“三联一依”突破点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读文本,知大意。
这篇以“窗子以外”为题的散文,通过写生活中有形的窗子(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扇子式的、六边形的)和无形的窗子(你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和你的生活习惯)时时处处让你融不到别人的世界和生活中,表现了人与人之间难以消除的距离、隔膜之感。
第2步:审题干,明角度。
(1)“结合上下文”暗示考查的是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而不是词典上的意思。
(2)“窗子”,指明考查的对象。
第3步:列要点,找对应。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评分细则]能从有形和无形两个角度作答,答出1点得3分,答出2点得6分。
【类题拓展】阅读2017·全国卷Ⅱ散文阅读《窗子以外》,结合全文,理解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的神气,架上科学陌生的地方瞭望。
答:①“考察”的含义是:②“科学”的含义是:答案:①“考察”,表面意思是实地的观察,分析;在这里的意思是浮光掠影地看看。
有讽刺意味。
②“科学”表面意思客观、准确;这里是“旁观”“没有温情”的意思。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不要忽视语境一般而言,散文中的重要词语主要包括:表现文章主旨、具有深层含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又具有临时意义的词语。
对这类词语的理解,语境十分重要。
首先看外部环境。
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其次看动态语境。
动态语境是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语的临时义也就不存在了。
临时意义又叫动态词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等修辞手段而产生的新义,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18人物传记教学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实用类文本解题技巧。
2.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1.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传记的阅读质量。
2.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传记理解、筛选、探究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考情探究1.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
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有时代的气息,让读者经历传主的成功、失败、起伏。
2.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
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倾注了作者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此外,还具有概括性和通俗性。
二、考纲要求《考试说明》要求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1.分析综合C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⑴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⑶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考点透视(一)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1.人物(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2.事迹(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备考策略天水市八中张红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要达到预期效果,真正收到实效,必须对路:对高考的路,对学生的路。
要研究高考,吃透《考试说明》,分析考试样题,揣摩考点分布,把握命题规律,定制复习良策,科学、周密、高效复习备考。
一、吃透考纲,把握变化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几点变化1、“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变为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
将“文化素质”具体化,强调了“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是对高考语文试题在命题思想上的规定,决定了命题的方向;此变化充分强调了高考要关注先进文化,关注充满正能量的文化。
2、调换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顺序。
这一变化会让语文试卷的结构布局更加科学,有助于考生在解题时呈现出思维上的连贯性。
3、规范了概念术语,“论述类文本阅读”归为“现代文阅读”。
4、充分明确了考查要求今年新考纲“论述类文本阅读”有变化。
变化之一:原来表述为“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改为“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一般”改为“中外”范围更为明确,因为课标卷一直考“中国”的文章,这种变化也许包含了选材范围的扩大。
变化之二:明确了论述类文本的文体——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也暗含了选材范围的扩大。
因为近几年的全国课标卷是以学术论文为主。
变化之三:新增了一个考点“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意味着命题有可能降低难度,不再搞文字游戏。
这回归了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本质,让考生紧紧抓住文本的文体特征阅读。
纵观近几年的考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分析综合、概括提炼的思维能力,设题定位是以“信息转述”为核心,新增考点,仍会延续以“信息转述”为重点的考查形式。
5、适当增添了考试内容①现代文阅读部分增添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②古诗文阅读部分增添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由以往的“筛选文中信息”变为了“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③“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增添了“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考点;④“实用类文本阅读”增添了“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⑤“文学类文本阅读”增添了“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同时也指出了阅读的基本策略,即“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19-2019高考二轮复习语文写作方法详解针对立意不准确,逻辑感不强和层次感不鲜明的现象,我将从三个角度来指导语文写作方法详解。
(一)正确立意,不偏题应对材料作文最重要的是做到不跑题,正确立意,写作时不可只求立意的新颖,同时也应稳中求胜,切勿边缘立意。
拿到一篇材料作文,如何寻找与社会结合,自身又恰好熟悉的立意。
以下我们总结了四种方法:第一,关键句法。
一则材料会有其中较为关键的句子,即中心句。
寻找最能表现出文章主旨的大意的句子既是我们的目的。
例如13年新课标一卷。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别透、大如蛋黄的钻石。
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
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刻师答应试试。
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
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
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
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
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本材料想要表达的是我们要有勇气干一些事情,不能有过多的顾虑。
老切割师的那句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
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便应证了这个主旨。
于是我们只要围绕勇气抛弃顾虑进行写作,皆为正确。
第二,法。
此种方法可以和第一种方法交叉使用,其实就是在阅读材料时候养成动笔勾画的习惯。
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水门事件材料如下:尼克松竞选总统连任。
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
然而尼克松本人却担心失败,于是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
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
其中担心失败推卸责任是材料主要想突出的点,便是本材料的立意,而这两个词也是材料中的。
第三,抓内在关系法。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对于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词语。
“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即通常所说的“词语”;“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复习预习重要句子含义的类型,有下面几种类型: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三、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
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
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考点/易错点2高考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在其思想性,尤其是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
如何把握这“丰富含意”,从而答准答全答案要点呢?除了要牢牢把握分析句子含意的“六看法”(句内三看,看关键词、结构、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外,更在于掌握从不同角度、侧面看句子的方法技巧,因为每个句子都是立体的。
下面四个角度虽然是分开讲的,但在具体分析时是交错的。
四、例题精析【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
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方法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方法??当下各地高中高三复习即将进入第二轮,那么究竟怎样复习才符合教学规律呢?笔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令大家里手见笑了。
高三复习不论第几轮,都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紧扣考纲、明确复习内容和重点;2、精讲相关知识(或由学生自行归纳),作为学生解题时的上位概念;3、教师作好范例讲解,教给学生具体的复习方法(或解题方法);4、组织学生训练,采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充分互动,使复习获得大面积效率;5、采用学生讲题的表达形式,使知识内化为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尖子生的认知水平。
由于讲座时间短,我依据上述1―3点仅就诗歌鉴赏、文言翻译、现代散文阅读、作文教学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具体意见(这都是我在复习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一、古诗鉴赏的复习1、明确考点:①鉴赏诗歌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②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明确题型:简答题、填空题、客观题3、明确命题点:①就人物的生活细节挖掘内在的情感底蕴,(如2019年全国卷一、材料为唐诗人张藉的一首《秋思》诗,问“此诗中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②分析写景方法(含顺序)(如2019卷2:材料为宋祁词《木兰花》:这首词上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③作为“诗眼”(含“炼字”)的某个字词的含义与用法。
(如宋祁这首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你认为写的好不好,为什么?)又如(2019年全国卷,材料为王维诗《过积香寺》,命题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中的“诗眼”是哪两个字?)④意象的含义。
(如2019卷三中考查晏几道词《鹧鸪天》,命题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又如2019广东卷,材料为杜甫诗《江汉》,命题为: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秋风”几个意象,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⑤分析主旨句蕴含的感情(如上首词中主旨句为“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不可期”,命题为“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⑥写作技巧的作用(如2019天津卷中材料为李白的《听蜀僧弹琴》,命题为:”“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不单考查对此联内容的理解,还考查此联的表达作用――侧面描写)⑦诗歌风格(如2019辽宁卷,材料为苏轼词《蝶恋花》,命题为“有人对此词整体评价为“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为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⑧对诗歌类型的认识(如2019江苏卷,材料为柳中庸诗《征人怨》,命题为“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⑨对意境的理解(如2019年福建卷,材料为朱淑真诗《秋夜》,命题为:“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⑩对用典表达作用的分析(尚没有出现)⑾、抒情方式(如2019年上海卷,材料为蒋捷诗《听雨》,命题为“对悲欢离合总是情”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⑿、诗歌体裁(如2019年全国春季卷,材料为韦应物诗《闻雁》,赵瑕诗《寒塘》,命题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是属于――。
”⒀、修辞,2019年全国卷,材料是李华诗《春行即兴》,命题为“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另外还有一些省的考题考查了对比、拟人、夸张、衬托、比喻、对偶、顶针等修辞格。
⒁、评价。
如2019年重庆卷材料是梅尧臣诗《本溪》命题为:“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怒愤之情,你同意那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4、师生共同整理诗歌鉴赏常用术语,并理解这些术语的意思。
这么做是为了在理论上武装学生头脑,建构他们的认知图式,作为鉴赏活动时的上位概念。
5、教师在范例教学时,教给学生完成不同命题的解题方法与思路。
并且自命模拟试题,以期达到举一反。
二,巩固提高之功效。
第一步、分析高考试题,教师引路。
如2019年全卷三《鹧鸪天》(作者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题)在这首诗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解析:①先明确全诗主旨。
寻找主旨句(“天涯”、“争奈”两句),由分析可知其主题为游子思乡。
②再由“杜鹃”这一意象知识可知。
(也可从诗中“声声只道不如归”,联系“行人”一词可知):它的叫声像“不如归去”,以杜鹃的啼叫引发“行人”的“惊梦觉”,再联系最后两句,可知:“行人”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归纳:解读这类诗时的思路应是:先整体感悟诗的主旨,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再联系的意思,即可写出答案。
第二步:教师拟出模拟试题,让学生运用相同的思路与解法解答此模拟题,目的是巩固这一解题方法。
如:应物诗《闻雁》、赵瑕诗《寒瑭》:①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②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问题)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师生共同解析:①感悟两诗的主题,(借“雁”抒发乡愁),主旨句:“归思方悠哉”,“乡心正无限”。
②明确“雁”这一意象的含义: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南飞,常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以物喻人,寄托思乡之情。
第三步,组织学生作几道意象诗,达到迁移形成能力。
每个命题点都以上述方法训练,效果应是理想的。
三、文言翻译训练的方法。
复习策略:①让学生积累与记忆文言实词与虚词等古汉语知识。
具体方法:在第一轮复习时,教师教给学生归纳实词虚词等知识的方法,尤其应教给他们运用语法结构分析法来判断词类活用、句式的变化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自行归纳。
②让学生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认读实词,利用语法结构法判断虚词的用法与含义。
具体方法:找一些典型文言段落,教师作示范教学。
③教给学生翻译的一般方法:对(译)、增(词)、删(字)、补(成分)、调(语序)。
例举:2019年全国卷A中要求翻译下面这句话: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解析]阅卷时的是“以”、“毁”、“去”。
“以”为虚词,介词,这里表原因,,“毁”根据语境:“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
”季布认为这是有人在诋毁(或毁谤)他,所以,这里就译为“毁谤”。
“去”这里是使动词,是“使(之)去”之意,即是“赶走”的意思。
但学生翻译时难点还有“召臣”、“有识”、“窥陛下也”三处。
“召臣”,很容易译为“召见我”,但从全文看,尤其是此句前有“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句,可见,“召”是“召用”的意思。
“有识”不能译为“有见识”,用语法分析可以确定为“有识之土”;“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这个主谓短语是“恐”的宾语。
其中“有识”应为短语中的主语。
所以“有识”不能译为“有见识”,而应译为“有见识的人”也可译为“有识之士”。
同理,“窥陛下”如译为“窥测皇帝您”时与全文的意思不符合,可见“陛下”不是“窥”的宾语。
只是宾语的定语,宾语应是“深浅”(即“城腑的深浅”)。
由此可见,复习时,应让学生归纳实词义项、虚词的用法、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古汉语知识,使之网络化、秩序化、这样才便于进入学生们的认识结构,以便成为其认知策略的基础。
四、现代文学散文阅读的复习教学法。
1、明确考点:(1)理解(B)A、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B、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C)A、筛选并整合义中的信息;B、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分析概括作者在言语训的观点态度;E、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评价(E)A、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B、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上考点,自科文和新科文阅读检测侧重(1)(2)两点,文学教文阅读检测侧重(2)(3)两点。
2、复习文学散文涉及到的各种知识:①文学散文的特点:文学散文是有别于社科类散文的概念,它包括写景状物抒情的各类散文,也包括记人叙事类散文。
常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但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
与其它散文体一样,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取材自由,表现方式灵活,结构上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②散文的线索及其作用;③散文的思路与结构;④散文的主题(含作者观点与态度)及其表达;⑤散文的各种表达技巧;⑥散文中的意象、意境以及其它形象的作用。
以上内容的掌握为学生答题时奠定了认知基础。
3、明确高考中涉及到的阅读文学散文的各种思维能力(即筛选、整合、分析、概括,评价)。
这是复习训练时的重点。
应先单项训练,再综合训练,既可以选取一些文章的相近文段,作这些能力的训练,也可在综合训练时侧重某一点强化训练。
如2019年全国卷,材料为牛汉文《绵绵土》,其中的14小题(“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重在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当然就可用来训练的例子(即把文中5、6两段视为例文),此考卷的15题(“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所涉及到的2、3、4、5段文字可作为筛选与整合训练的例文。
4、下面具体谈谈训练这些语文阅读能力的一般方法。
①筛选信息。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相关段落,再从相关段落中找到关键句,稍加整合就可以了。
②整合信息。
“整合”就是把筛选出来的各个信息用一句或几句话将其串联起来,或分层次叙述。
所以筛选信息是整合的基础,只有筛选准确,才能整合得准确。
③分析,既有对全文结构和主旨的分析,也有局部问题的分析,分析就是要找出问题的因果、条件关系,或者分析出文章的结构关系。
分析常用来解决回答理由的考题,或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如2019年全国卷第17小题(“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道题就得用分析与概括的方法。
先分析文章两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找出文心所在(即第二部分),找到两部分的关系(即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中心所在,第一部分是因为与后者的关系才有了意义),然后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提练归纳,对其中心意思进行概括。
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从文中找到要点(也可能是关键句),然后把这些要点提炼成一句话,文学散文的概括比议论文、说明文的概括要难,议论文说明文中常有中心句,中心句即可统领一段或全文的观点,而文学散文中常常是具体琐粹的记叙或描写中隐藏着文章的主旨或要点,所以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如解答此卷17题时,就要筛选出那些重要的语句(即暗寓作者态度和感情的语句)。
如“谁也不敢亵读”,“对故乡绵绵土的恋情”、“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
”从中可以概括出“作者写沙漠是表,寄托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才是真正目的。
”⑤鉴赏。
(1)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要从文章出发,将对人物的定性判断和具体分析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