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对经验的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对杜威“经验”概念的理解”[论文关键词]杜威经验过程[论文摘要]杜威使教育领域的“经验”概念得以不断的丰富与深化,使其不停留在静态与结果的属性之上,富有了动态的特征与过程的属性。
具体分析,经验的过程是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是连续互动的过程,是在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
经验在杜威的视野中有着丰富而系统的内涵,他使教育领域的“经验”概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深化。
以往的“经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二是指体验。
并且习惯把经验划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指个人通过亲自活动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知识成果。
从概念和分类可以看出以往更多的是从结果和静态的角度看待“经验”,更多是指从实践或体验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某种成果。
而杜威对“经验”的认识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意义,它既指经验的结果,也指经验的过程;既指经验着的事物,也指经验着的感受;经验既是一种直观体验,也是一种思维和反思。
而且杜威更多从动态与过程的角度来解释经验,使经验具有过程的属性。
在经验过程中,他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尝试”、“承受”等行动与实践。
在此过程中,经验是主体作用于事物、而事物也在作用于主体的互动过程,而且在这个交互过程中,不是主体对于环境的被动“印象”,而是一种主动“契入”事物后的感受性获得。
经验是反思的经验、理性的经验,经验包含着理性,引导主体利用以往的经验去经受新的经验,形成“经验的改组和不断改造”。
概括说,经验是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是连续互动的过程,是在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
一、经验是实践与认识统一的过程1.经验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社会人(主体)有意识地作用于客观世界(客体)的各种形式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实际去“做”,去“行动”。
经验同样意味着“行动”,去经历、去做一定的事情。
杜威强调“经验首先是做的事情”、“从做中学”。
从“做”中学,就是从“行动”中学,从“行动”的经验中学。
经验与课程——读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有感英国13 世纪的实验自然科学家培根第一次提出了“经验”概念。
此后,“经验”概念被西方许多哲学家所广泛使用,特别是17、18 世纪的哲学家,都曾把“经验”概念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重要概念。
在哲学上,经验基本可以分为两种:来源于感官知觉的观念和来源于反思的、由内省而知道的那些观念,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经验往往是指前者。
本文主要聚焦于杜威的哲学思想中对经验的理解。
一、经验的内涵“经验”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
“一盎司经验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
一种经验,一种非常微薄的经验,能够产生和包括任何分量的理论(或理智的内容),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为理论。
”杜威从主观经验论出发,把教学归结为让儿童自己活动来获取经验,认为教育是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促使经验不断积累和增加的连续过程。
杜威所说的“经验”突破了传统理性主义对于“经验”的理解。
传统理性主义认为,经验只是一种感官知觉上的观念,是未知的、易变化的、不可信赖的。
而杜威将经验作为一种过程,是一种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经验”有其自身的原理,且无需外在的所谓标准来规定或提供这种原理。
当然,杜威也并非完全否认理性的作用:理性可以作为一种与“经验”相融的智慧,使机体所获得的“经验”更为完善和丰富,而这时的理性则不再是陈旧的、绝对化的旧时代产物,而可称之为“新理性”。
二、经验的教育价值标准杜威十分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强调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
但是,“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是来自经验的,这并不表明一切经验都具有真正的或同样的教育的性质。
不能把经验和教育直接地彼此等同起来,因为有些经验具有错误的教育作用。
任何对经验的继续生长有阻碍或歪曲作用的经验,都具有错误的教育作用。
”那么,如何鉴别经验的教育价值呢? 在《经验与教育》中,杜威提出了连续性和交互作用这两个原则是衡量经验价值的标准。
浅析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论赫尔巴特与杜威,前者被称为“传统教育学之父”,后者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两人在教育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也不是截然不同的。
读过相关的书籍后,笔者发现他们的教育思想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
杜威在批判地继承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他强调:“作为能动的主体的儿童,同对于儿童的社会要求的外部世界如何结合起来的问题,乃是教育理论与时间的中心课题。
”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
它们平列并重,不能偏废。
一切教育的终极问题,就是将心理因素同社会因素统一起来。
这就是贯穿于杜威教育学说的一根主线。
杜威抨击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和缺少组织,远离儿童的经验。
他所强调的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强调课程的儿童经验化。
一、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1.杜威的经验说。
“经验通常指感觉经验,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杜威将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应用于教育领域,形成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与课程理论,对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连续地改造和建构经验。
教育是通过经验谋求经验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因此,经验是教育的目的,同时是教育的方法。
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笔者认为其主要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验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
教育作为过程就是“不断改组经验,重新组织经验”,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
一方面,经验是主体与客体间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就是经验教育的本质。
(2)经验就是培养思维,锻炼思维的过程。
经验对训练思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验的实验性给思维的训练提供了空间。
(3)知识是在经验的过程中习得的。
杜威认为只有在经验中,理论才充满活力和可证实的意义。
论约翰·杜威的自然主义经验观作者:贾媛媛李士军来源:《求是学刊》2020年第01期摘要:约翰·杜威的经验观不同于近代英国经验论的经验观。
他不是把经验理解为认识论意义上的感觉经验,而是在人类历史、文化、生活的意义上把经验理解为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实践力量。
在他看来,经验的基础在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作用,经验作为自然的转换力量是人类深入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和结果。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经验由于与经验方法的内在统一性使自身获得了增长和丰富。
因而,经验就是人的生活和实践,经验的丰富就是人生活的拓展和深入。
在这种经验自然主义的基础上,杜威批判了传统哲学的二元论和理智主义,认为真正的哲学研究必须回归于生活经验,承担起促进经验生长、丰富人生意义的新的使命。
关键词:约翰·杜威;自然;经验;经验自然主义作者简介:贾媛媛,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150080);李士军,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哈尔滨150080)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马克思与杜威实践哲学比较研究”(15ZXB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感性的历史与当代美学的转向研究”(18BZX141)DOI编码:10.19667/23-1070/c.2020.01.00620世纪上半叶是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哲学进行全面反思的时代,也是全新的哲学理论构建的时代。
哲学家们一方面对传统哲学二元论以及由此带来的理性主义和独断论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试图立足于生活和实践建构一种统一性来超越二元论。
约翰·杜威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思想家之一,他把对传统哲学的改造当作自己的使命。
在杜威看来,要想改变传统哲学探究存在的方式,首先要改变传统哲学将关注点放置于超验领域的一贯信条,使哲学内在于人们的生活经验之中。
但是,近代哲学的经验理论并没有改变传统哲学的探究方式。
总的来说,近代哲学的经验概念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经验被局限于认识论之中,只是主体认知客体的中介和纽带;第二,经验被局限于心理学之中,是通过主体发生的各种心理要素的集合;第三,经验被局限于过去的时间中,是已经发生的事情的记录;第四,经验被局限于偶然性的事件中;第五,经验被局限于知觉之中,它与思想根本不同。
经验杜威的名词解释经验是指个体通过感知和思维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与现实世界互动并从中吸取教训的过程。
在教育学领域中,经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杜威(John Dewey)则是一位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对经验的观点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经验是杜威教育理论的基石之一。
他认为,经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点和过程,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获取知识。
杜威主张通过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真实经验,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建立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
他强调,学生应该体验并参与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而非仅仅接受抽象的知识。
这种基于经验的教育方法被称为“实用主义教育”。
其次,杜威认为,经验应该是基于实践和反思的。
他强调,经验并非仅仅是单纯地感知和行动的过程,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反思来理解和应用所获得的经验。
他认为,学生通过反思来探索并理解问题的背后原理,从而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身和世界。
通过反思,学生能够将经验转化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未来的情境中。
此外,杜威提出的“经验的持续性”概念也对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认为,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经验应该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并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这种持续性的经验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杜威主张学校应该创造出一个与社会环境密切结合的学习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将学校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另外,杜威所倡导的经验教育也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他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扮演积极的角色,而非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
他主张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得他们能够从彼此的经验中学习。
杜威认为,个体的经验是有限的,而通过合作,学生能够获取来自其他人的经验,从而扩展了自己的知识和视野。
总之,经验是杜威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过实践和反思,学生能够建立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将所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杜威教育理论的核心是通过经验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这些都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素养。
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期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经验”概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褚宏启 “经验”一词是杜威教育理论尤其是其课程理论中的关键词。
国内许多课程研究者对杜威经验概念的理解有误,往往将之视为直接经验,视为一种只与人的认识相关的事情,将经验的过程视为一个被动的认识过程。
这种理解并没有将杜威的经验概念与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概念区分开来,没有看到杜威对经验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深刻的改变。
这种理解上的失真现象至今犹存,严重影响着课程理论研究的严肃性和对杜威课程理论评价的客观性。
本文不评述杜威的课程论本身,只想阐明杜威课程理论中经验概念的本意,以助益于课程理论研究。
一、经验的含义杜威的经验既不同于古代的经验,也不同于近代的经验,他对传统的经验概念作了改造,赋予它以新的含义。
杜威对传统经验概念的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经验作为一个与理性、与知识对立的概念而受到轻视,因为“关于经验,有某些在道德上危险的东西,例如,肉欲的、好色的、物质的和世俗的兴趣这类词语所暗示的意义;而纯粹理性和精神则意味着道德上某些值得赞扬的东西。
此外,经验总是和变化中的东西、和无法解释的变幻莫测的东西以及形形色色变化多端的东西有着根深蒂固无法根除的联系。
经验的材料本来就是变化无常和不可信赖的。
经验是混乱的,因为它是不稳定的。
”〔1〕理性主义(不论是旧的还是新的)以此为由认为,若使经验摆脱混乱、孤立及易走向不道德的局面,必须诉诸统一、完整而纯洁的理性。
杜威对传统的理性持否定态度,认为它“过于鲁莽、浮夸、无责任心和呆板”,并“陷于绝对论”。
这种理性给经验加上一个比事实更为好看的外观,以一个单纯、统一和普遍的外表掩饰实际经验的缺陷和弊病,如同给一个丑陋的人套上了一件漂亮的衣服,追求的是虚饰而非实际,结果不仅自欺,而且欺人。
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概念是自足的从而是超乎经验之上的,自然无须确证,也无从得到确证,杜威因此认为这种理性是一种无责任心的理性;理性主义自满于这种假定,于是不积极从事具体的观察和实验,蔑视经验,贬低经验,使自身与实际隔绝,杜威认为这种理性也是一种消极退隐的理性。
杜威经验论教育意义一、杜威“经验”概念的内涵解读何为经验?《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反应了杜威早期对于经验的认识,《经验与思维》一书中则反应了杜威晚年对经验进一步的深化认识。
杜威的经验观,首先是建立在对传统经验观的批判基础之上的。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二十章中,杜威对古希腊的经验观和近代以来形成的感觉主义经验观进行了批判。
杜威认为古希腊的经验观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将经验与理性断然对立起来,经验是只关涉纯粹实际的事情,它只是大量分散尝试的结果,无法获得普遍性的认识。
甚至经验还意味着某些道德上危险的东西,如肉欲的、物质的和世俗的这类词语所暗示出来的意义。
因此,越是重视理性的价值,经验的价值就越是遭到贬低,甚至经验成为了理『生认识的“敌人”。
与之相反的是,近代以来的经验观抨击了古希腊的那种纯粹的理性观念,认识到了经验对于认识的巨大价值。
然而,人们又把经验看作纯粹的认知,忽略了经验所固有的主动和情感的方面,最终把经验狭隘化为被动受纳的孤立的“感觉”。
在对这两种经验观进行批判之后,杜威鲜明地提出了“经验即实验”的观点。
认为经验“首先是实际的,不是认知的――是行动和承受行动的后果。
”同时“认识到行动可以加以指导,吸收思维所提出的一切变为自己的内容,形成牢固的经过检验的知识。
于是‘经验’不再是经验性的,而变成实验性的了。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还提出了经验的性质和两种不同类型的经验。
从性质上讲,杜威认为“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结合着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这个意义,用实验这个术语来表达就清楚了。
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
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然后它回过来对我们有所影响,这就是一种特殊的在对经验的性质分析的基础上,杜威还按照经验所含思维的比例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经验:“试验”性的经验和反省性的经验。
“试验”性的经验是指通过反复的试误直到偶然碰巧成功完成一件事情,虽然“发现某一行动和某一结果彼此关联的事实,但是没有发现他们是怎样联结的。
杜威的经验概念引言经验是我们通过感觉、观察和思考等方式获得的知识和认识。
在写作中,经验概念的运用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阐述观点、表达想法并提升文章的说服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经验概念,强调经验具有连续性和交互性。
本文将探讨杜威的经验概念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杜威的经验概念杜威的经验概念强调经验是一种主动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的结果。
经验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它既包括观察、感受等感官经验,也包括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
在杜威看来,经验具有连续性,一个个经验之间相互、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经验链。
此外,经验还具有交互性,人们在经验中与环境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写作中,杜威的经验概念提醒我们,要注重从自身和他人的经验中汲取素材,并将这些素材有机地融入到文章中。
我们可以描述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或者讲述他人经验对自己的启示。
同时,我们还应该经验的连续性和交互性,合理地安排文章结构,使得经验之间的和影响能够得到有效表达。
关键词的引入在杜威的经验概念中,关键词包括“主动”、“互动”和“连续性”。
这些关键词提醒我们在写作中要注重经验的动态性和关联性。
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这些关键词在写作中的应用。
1、主动:杜威的经验概念强调经验的主动性,这意味着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展现出积极探索和思考的过程。
通过描述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和思考过程,可以使得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2、互动:杜威的经验概念强调经验的互动性,这提醒我们在写作中要注重自己与他人、环境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通过讲述自己与其他人或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可以使得文章更加生动且富有深度。
3、连续性:杜威的经验概念强调经验的连续性,这要求我们在写作中注重描述经验之间的和影响。
通过将一个个经验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经验链,可以使得文章更加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实例分析本部分将通过具体实例分析,阐述如何运用杜威的经验概念在写作中解决问题。
杜威的经验论与学前教育思想杜威的经验论与学前教育思想一、引言杜威(John Dewey,1859年-1952年),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他提出的经验论与学前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杜威的经验论出发,探讨他对于学前教育的思考与建议,进一步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
二、杜威的经验论理念经验论是杜威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鼓励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和实际的经验来获得知识和理解。
他反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认为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去探索、实践和发现,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改进。
三、学前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学前教育是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的早期教育。
杜威的经验论为学前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他认为,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儿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思维力和合作精神。
这对孩子们的整个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多元智能发展。
在杜威的理念中,儿童通过亲身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够感知、认知、理解和运用知识。
学前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儿童创造丰富的经验环境,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其次,学前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
在杜威看来,社会经验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合作和互动,儿童能够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和解决冲突。
学前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交经验和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再次,学前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情感与道德发展。
在杜威的心理学理论中,情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儿童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学前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审美素养。
杜威认为,审美体验对于儿童的发展和成长非常重要。
学前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儿童创造各种艺术形式的体验机会,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杜威“经验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和应用摘要:二十世纪初,杜威的“经验论”带领人们进入一个新的“经验时代”,从此,经验不再是外物在人脑中单向度的反映,而是个体主动的行为及行为结果反馈的整个过程,它更强调行为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反省性,这对我们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有着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特别是经验的连续性和交互作用,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力,使它们通过经验的牵引学透文章。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new Empiricism theory put forward by Dewey led us into a new experiential era. From then on, experience has became an entirety including individual active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he reception of feedback, laying more emphasis on initiative of behaviors and reflection on thought, instead of unidirectional reflects that the external world cast on one’s mind. And this plays a realistic leading role in our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Especially, the continuity and interaction of experience could arouse students’interests, improve their sensation in reading, and penetrate a text with the help of drawing by experience.关键词:杜威、经验论、语文阅读教学提到现代教育,很难撇清与杜威的关系。
浅谈对杜威“经验”概念的理解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1-25 15:34:00 ] 作者:孙苗苗雷双双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杜威经验过程
[论文摘要]杜威使教育领域的“经验”概念得以不断的丰富与深化,使其不停留在静态与结果的属性之上,富有了动态的特征与过程的属性。
具体分析,经验的过程是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是连续互动的过程,是在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
经验在杜威的视野中有着丰富而系统的内涵,他使教育领域的“经验”概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深化。
以往的“经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二是指体验。
并且习惯把经验划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指个人通过亲自活动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知识成果。
从概念和分类可以看出以往更多的是从结果和静态的角度看待“经验”,更多是指从实践或体验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某种成果。
而杜威对“经验”的认识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意义,它既指经验的结果,也指经验的过程;既指经验着的事物,也指经验着的感受;经验既是一种直观体验,也是一种思维和反思。
而且杜威更多从动态与过程的角度来解释经验,使经验具有过程的属性。
在经验过程中,他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尝试”、“承受”等行动与实践。
在此过程中,经验是主体作用于事物、而事物也在作用于主体的互动过程,而且在这个交互过程中,不是主体对于环境的被动“印象”,而是一种主动“契入”事物后的感受性获得。
经验是反思的经验、理性的经验,经验包含着理性,引导主体利用以往的经验去经受新的经验,形成“经验的改组和不断改造”。
概括说,经验是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是连续互动的过程,是在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
一、经验是实践与认识统一的过程
1.经验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社会人(主体)有意识地作用于客观世界(客体)的各种形式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实际去“做”,去“行动”。
经验同样意味着“行动”,去经历、去做一定的事情。
杜威强调“经验首先是做的事情”、“从做中学”。
从“做”中学,就是从“行动”中学,从“行动”的经验中学。
杜威认为“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这里的经验就是指动态的实践、行动、做。
可见,“杜威的经验概念是融合于行动中的,行动是杜威经验概念的生命力所在。
”
2.经验的过程是认识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认识过程是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升华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基础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就难以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
所以,在认识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储备大量的、丰富的感性认识。
局限于书本的认识是理性认识,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强调理性认识,就会抹杀感性认识,从而破坏认识的发展规律。
这样不可能有深刻的理性认识,不可能使自身获得真正的发展。
经验意味着经历,意味着亲身见过、做过、接触过、遭受过等等,经验是主体作用于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又反作用于主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另外,经验还是反思的经验,经验中包含着理性,所以经验还提供一定的理性认识。
可以说,经验过程是一个科学的认识过程。
3.经验的过程是实践与认识统一的过程,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表明:人
类认识的辩证法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知识、理论只有在经验活动中才能获得深刻理解。
杜威说:“一盎司经验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
一种经验,一种非常微薄的经验,能够产生和包含任何分量的理论(或理智的内容),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为理论。
”在经验中学习知识,符合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
二、经验是连续互动的过程
1.经验的过程是互动的过程。
杜威认为:经验实质为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对对方产生影响,主体对环境施以行动,产生影响,同时环境反作用于主体,对主体产生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即经历着行动,又承受行动后果。
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
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
在杜威的经典事例中,小孩将手伸进火焰是尝试,是主动的方面,小孩感到疼痛是承受结果,是被动的方面,小孩获得的经验就是将手伸进火焰会痛,这是主动与被动的联结,行动本身与行动结果之间的联结。
“从经验中学习就是指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和我们所享有的快乐或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前后后的联结。
”行动即意味着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承受的结果就变成教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结。
2.经验的过程是连续的过程。
“有了生长的积累,经验才具有了生命力。
”我们碰到很多使人感到快乐或痛苦的事情,但是因为这些事情并没有和自己过去的或将来的活动联系起来,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这些事情只是偶然的事情。
因为这种所谓的“经验”没有前没有后,既无回顾,又无展望,缺乏连续性,因此它是没有意义的,严格地说,这些经验不能称之为“经验”。
经验要具有连续性,“估量一个经验的价值的标准在于能否认识经验所引起的种种关系或连续性”。
“在某种意义上,每种经验都应该提供某些东西,使人做好准备去获得未来的更深刻更广泛的经验。
”这正是经验的生长、经验的连续性的涵义。
3.经验的过程是连续互动的过程。
经验的连续性还意味着,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
由此,“经验”一词不仅表示一次互动作用后主体所达到的经验水平,更侧重于由一种经验水平经互动作用上升为更高经验水平的互动过程,形成“经验的不断改组与改造”。
三、经验是在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
1.经验的过程是理性思维的过程。
杜威的经验反对理性与经验的对立,他提到的经验并不是毫无理性的经验,而认为经验是思维着的经验,经验中包含着理性,没有无思维的、无理性的经验,“没有某种思维的因素便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所谓思维与反思,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
”经验的形成要求尝试和所经受的结果之间进行“联结”,而这种“联结”正是通过“思维”或者“反思”完成的,通过“思维”找出某一行动和某一结果彼此关联的事实,思考它们是怎样联结的。
而经验的价值高低取决于这种经验是否是“反省的经验”,即是否是“有意识地努力去发现我们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特定的联结,使两者连接起来。
”任何思维过程的出发点都是正在经历中的事情,思维是深化下去的经验,经验的意义便是思维。
2.经验的过程是处于特定情境中的过程。
杜威认为:经验为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这里的“环境”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周围存在的客观条件与事物,而是指特定的“情境”。
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中客观的世界之中,这些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构成了环境,但不
构成情境。
环境与情境是两个不同但有联系的概念。
环境对于个体来说,是纯客观的,不同个体可以处于同样的环境之中,而情境则是主客观之间的统一,每一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只有经过情境才对个体起作用,只有当客观条件从属于具有某种经验的个人内心情境时,这时的环境才称得上情境。
只有情境才能跟人之间形成互动,因而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经验。
所以我们的经验过程处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与发展。
3.经验的过程是在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
杜威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第一,儿童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也就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个促使儿童思考的问题;第三,调动已有的经验,从事必要的观察;第四,儿童产生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第五,儿童把思维的结果运用于实践,检验这种方法的可靠性。
”从中可以看到,反思的经验或思维的经验以情境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观察与试验,最后在相应的情境中对结果与方法进行检验。
终上所述,“经验”的过程是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过程,是连续互动的实现“不断改组与改造”,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在具体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
当然,杜威教育理论中的“经验”概念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经验”在杜威看来指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