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常州外国语学校土壤治理
- 格式:ppt
- 大小:5.83 MB
- 文档页数:13
土壤污染防治迫在眉睫
戴丽
【期刊名称】《节能与环保》
【年(卷),期】2016(0)5
【摘要】近日,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土地"事件在社会上可以说是引起轩然大波。
据了解,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搬迁新址后,493名学生先后被检查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情况,个别学生查出患有淋巴癌等。
而学校附近正在开挖的地块上曾是三家化工厂,学生们的身体异常情况疑与化工厂"毒土地"相关。
我国土壤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但直到2013年"镉大米"事件被媒体曝光,
【总页数】10页(P26-35)
【关键词】土壤污染防治;外国语学校;土壤环境污染;土壤环境保护;淋巴癌;江苏常州;污染土壤;土壤修复;场地环境;土壤污染状况
【作者】戴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3
【相关文献】
1.土壤污染防治迫在眉睫专门机构成立任重道远 [J], 李刚
2.土壤污染防治时期背景下的《土壤污染与防治技术》课程改革研究 [J], 孟凡德;黄秋香;肖新;蔡永兵;谢越;裴文霞;马万征
3.省人大常委会召开土壤污染防治法及我省实施办法贯彻实施情况汇报会推动我省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攻坚目标任务 [J], 任桓
4.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背景下农业土壤污染防治调查 [J], 王维东
5.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背景下农业土壤污染防治调查 [J], 王维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州毒地案二审宣判:污染企业需向公众道歉■王羽/文2018年12月27日,备受关注的“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案”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宣判,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隆公司)、常州市常宇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宇公司)、江苏华达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达公司)三家污染企业应当就其生产经营行为对案涉场地造成的环境污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并应在判决生效后15日内,在国家级媒体上就其污染行为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
“常外污染”引关注公益组织提出诉讼此案源于2016年的“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
2015年,常州外国语学校搬迁新校址后,学校的多名学生出现了身体不适症状。
多人出现皮炎、湿疹、血液指标异常等异常症状,个别学生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
家长们怀疑,孩子的病可能和学校对面正在进行土壤修复施工的空地有关。
据《新京报》报道,郭华(化名)曾是常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家长,两年前,他的儿子正在读初中。
2015年9月,常州市新北区的重点学校外国语学校从市中心迁到了郊区的新址,三个月后,部分学生身上出现了红疹、痘痘,家长们组织起来,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据央视报道,学校先后有641名学生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查,其中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和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个别学生还被CASE历史污染如何归责成为关注焦点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86SHANGHAI ENTERPRISEFebruary 2019(华达、常宇)公司原厂址地块场地环境调查技术报告》和《常隆(华达、常宇)公司原厂址地块场地健康风险评估报告》两份报告。
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常州市新北区政府已经组织开展了对“常隆地块”环境污染的损害修复工作,环境污染风险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以“维护社会环境公共利益的诉讼目的已在逐步实现”为由,驳回了自然之友和绿发会的诉讼请求,并判决两家组织共同承担案件受理费189万余元。
从舆情分析土壤污染社会共治的途径导读:有关分析认为,城市工业污染地块的修复资金,未来可能更加依赖房地产开发模式来消化。
而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发生后,愈发引起人们担忧,房地产开发这种“人居埋单”模式,可能会埋下除毒不尽、二次污染的风险 OFweek节能环保网讯有关分析认为,城市工业污染地块的修复资金,未来可能更加依赖房地产开发模式来消化。
而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以下简称常外事件)发生后,愈发引起人们担忧,房地产开发这种“人居埋单”模式,可能会埋下除毒不尽、二次污染的风险。
在土壤修复的重点地区中,雨水充沛、地下水系发达而又人口密集的长三角,工业污染地块修复与人居环境安全的矛盾更为突出。
长三角是我国制造业重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人群大量向城市聚集,房价不断攀升,住房刚需需要有效满足。
长三角也是最早接受海外工业转移的地区,工业化在创造出城市经济的同时,也产生了散落在城市中的大量工业污染地块。
长三角的水土污染交互作用,也在不断聚集污染扩散的风险。
“十三五”长三角城市群建设规划已经启动,城市工业污染地块的修复开发,需求也将更加殷切。
在“土十条”的目标和框架下,城市工业污染地块的治理面临两个压力:一方面要保障城市住宅用地供给;另一方面要控制土壤污染与地下水系的“交叉感染”。
这两种压力都可以转化成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合作开发的动力,因为工业污染地块大多处在市区和老城区黄金地段,是城市中最后一批价值洼地。
问题是,怎样才能实现土壤修复后“安全利用”?有关研究结果认为,2016-2017年,是工业污染地块修复隐患与人居环境安全这对矛盾的爆发期。
妥善处理这对矛盾,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人民网RRM实验室综合舆论建言和舆情风险调研结果,以土壤污染社会共治为目标,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给城市相关部门决策者提出三条建议——一、信息供给:土壤污染社会共治,让公众知情是前提“土十条”要求地方政府公开信息,为社会监督创造条件。
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最新消息曝光后续相关新闻,“地下埋毒”从何而来常州外国语学校地址:常州市辽河路55号常州外国语二中学校学校现有初、高中部58个班级,约2800名师生员工,具备一流的师资队伍。
有市第三级五级阶梯荣誉称号优秀教师52人,学科带头人8人,骨干教师11人,教学能手19人,教坛新秀11人。
自创办以来,常外教师在常州市各级各类评优课和基本功竞赛中有近百人次获奖,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2人次,省级一等奖10人次。
“493名学生被检出身体间歇性”“到现在还有学生家长如今给孩子送午饭、带水喝,不让他们接触学校的水和食物。
”常州外国语学校(下称“常外”)一位七年级学生的家长告诉北青报记者。
常外知名是江苏省当地一所知名夜校,其新北校区从2021年9月才开始即将正式投入使用,然而当年年底,就不断有学员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肚子疼以及红疹等症状,空气中也能闻到刺鼻的水溶性臭味,“我们在校的学生平日都在职不敢开寝室窗户。
”住校的高二学生刘丽敏(化名)告诉北青报记者。
在一位七年级学生学生家长提供贷款的“常外七、八年级学生自发体检并自愿提供体检结果的汇总表”上,北青报记者看到,观摩统计的样本共计641人,体检异常人数为493人,占比76.9%。
而“异常”的项目包括“甲状腺结节”262例、“淋巴肿大或结节”194例、“血液其他指标异常”90例等,其中大多学生学生同时出现多种异常症状。
该学生家长提供支持了自己13岁的孩子今年1月底和3月底两次体检的报告单,上面显示被检查者“甲状腺左侧叶结节,双侧颈部、颌下、腋窝淋巴结肿大”。
“2021年1月中旬左右,学校寒假放假前,我们学生家长们就自发在校门口抗议过,今天希望学校能搬离现在的地址,但到现在学校也没有给我们明确答复。
”此类学生家长补充说。
而据环境影响报告声称,毒地地皮的三厂原址,地下水出现氯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污染物,最严重样本中,氯苯超标逾9.4万倍,土壤氯苯亦超标7.8万倍,汞、铅、镉等重金属亦情况严重超标。
打响土壤污染防治战作者:暂无来源:《经济》 2016年第10期文/本刊记者乔宠如开学一周后,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七年级学生张媛(化名)和该校的数百名学生及学生家长,仍在犹豫是否返校上课。
张媛的母亲告诉《经济》记者,这所让当地家长和学生们“挤破头”的名校,对面竟然是一块“毒土地”。
“毒地”疑云2016年1月初,有常州外国语学校家长反映,孩子在搬入位于新北区龙虎塘街道的新校区后,纷纷出现身体不适的状况。
“有时候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班上好多同学都觉得头晕、想吐、喉咙痛,还有几个同学身上起了红疹。
”张媛说。
据常外家长们不完全统计,七八年级1500名学生中,已知有549名学生进行了体检,其中140名查出了甲状腺结节钙化、白细胞数下降、淋巴结节等问题。
对此,学校请来的医学专家表示,白细胞数和甲状腺的相关症状和学生的饮食、精神压力有关,手机和电脑放射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影响。
家长们则认为,孩子身体出现的问题,更可能与学校对面的“毒地”有关。
“有几次,我去学校接孩子回家,也闻到了明显的刺激性气味,但当时只以为是学校为了搞绿化洒的农药。
”张媛的母亲回忆说。
后来她和其他学生家长交流时才知道,学校对面的常隆地块,竟然是原常州农药厂、常州华达化工厂和常州华宇化工有限公司三家企业的厂址。
据新华社报道,2000年,原国有常州农药厂和常州有机化工厂改制组建形成了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
2010年,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整体拆迁,常隆地块遂被闲置。
2014年,当地政府决定将常隆及周边地块用作商业开发,常州市环境保护局于是启动了常隆及周边地块污染场地的修复工程。
土壤修复一期工程于2014年3月由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集团)总公司正式牵头实施。
当年11月,该地块飘出的刺激性气味就曾引起周边另一所学校常州天合国际学校学生家长的抗议。
2016年1月29日,针对家长和媒体对此事的反映,环保部通报了案件的最新调查情况。
通报称,常州市环保局委托第三方公司对填埋区域进行了钻孔勘察,现场挖掘出含刺激性气味的黑色淤质土壤约1500立方米,含少量黑褐色粘稠物的废铁桶两个共30公斤的除草剂产品,以及砖块、水泥块等建筑垃圾若干。
土壤修复:盲目修复是二次污染作者:暂无来源:《民生周刊》 2016年第8期《民生周刊》记者畅婉洁如果土壤修复标准的制定缺少基础研究,盲目开始修复项目,还将造成二次污染。
4月17日,央视曝光“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近500学生身体异常,有的罹患淋巴癌、白血病”一事引发外界关注。
经检测,该校区地下水、空气均检出污染物。
学校附近正在开挖的地块上曾是3家化工厂,专家称校区受到的污染与化工厂地块上污染物吻合。
此次事件,再次将公众视线转向了污染场地的土壤修复上。
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这样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曾介绍,“土十条”有望在今年出台。
下一步,环保部门将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并建立健全法规标准,重点着力于农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准入的管理。
在此基础上,开展未污染土壤的保护、污染源监管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土壤修复市场潜力大自去年起,政府频频出台土壤防治相关的技术导则、行动计划等,对土壤防治问题日益重视。
2014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环保部审议,计划内容包括开展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建设6个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示范区,预计单个示范区用于土壤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财政投入在10亿至15亿元之间。
2015年,中央下达重金属治理专项资金36亿元,支持30个地方重点区域重金属治理和37个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
9月28日,福建出台《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办法》,填补了地方土壤立法空白。
尽管目前法律法规、治理机制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但立法速度在这两年明显加快,这无疑释放出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上支持土壤修复行业的积极信号。
此次预期出台的“土十条”作为土壤管理和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规划,将会制定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具体“时间表”,总体上将把土壤污染划分为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分类进行监管治理和保护,争取到2020年土壤恶化情况得到遏制。
国内外土壤污染修复典型案例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和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修复技术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国内外土壤污染修复的典型案例。
一、国外案例(一)美国超级基金场地——拉夫运河(Love Canal)拉夫运河位于美国纽约州尼亚加拉瀑布市附近。
20 世纪 40 年代,一家化学公司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填埋在运河中。
20 世纪 70 年代末,当地居民陆续出现健康问题,如癌症、出生缺陷等。
这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促使美国政府采取行动。
美国政府通过“超级基金”法案,对拉夫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
修复工作包括清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建设隔离设施、对污染土壤进行固化和稳定化处理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拉夫运河的土壤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周边环境逐渐改善。
(二)日本神通川流域镉污染修复神通川流域曾是日本著名的“痛痛病”发生地。
由于上游矿山开采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流和土壤,导致当地居民长期摄入镉而患病。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修复,包括禁止在污染区域种植水稻、对受污染的农田进行客土法修复(即覆盖一层未受污染的土壤)、推广低镉积累的农作物品种等。
此外,还加强了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减少镉的排放。
经过长期的努力,神通川流域的土壤镉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二、国内案例(一)湖南株洲清水塘工业区土壤修复株洲清水塘工业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化工基地,长期的工业生产导致该区域土壤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
为了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当地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对污染企业进行关停搬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采用化学淋洗、固化稳定化、植物修复等技术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
同时,加强对修复过程的监管和监测,确保修复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经过多年的努力,清水塘工业区的土壤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上个学都能得病土壤污染竟可怕到这种地步近日,常州外国语污染事件愈演愈烈,并波及两家上市公司诺普信、江山股份。
而常州市政府和这两家上市公司均否认周边土壤和水遭到污染,并否认央视报道的学生查出严重疾病情况,但家长委托机构的检测报告却表明该地块有严重污染。
常外毒地案的起因是,央视报道称常州外国语学校先后出现641名学生被送往医院检查,其中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个别还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
但这一数据与常州市政府的回应有所出入,常州市政府回应共有597人进行了检查,464人检查结果正常,检查指标异常的只有133人,并且无白血病病例,仅有一例淋巴癌患者,也是在搬迁新校区前已经确诊的。
此外,关于常外附近地块是否存在污染的问题,常州市政府和家长各执一词,双方的说法相差较大,引起各界质疑。
目前环保部和江苏省政府组织的调查组已经在进行核查,在常外污染事件爆发后,已经有46人转学。
先不论调查结果如何,国内土壤污染的问题一直极为严重。
但与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相比,土壤污染治理进展缓慢。
主要是因为土壤污染物往往很难监测,具有隐蔽性,同时不会大规模扩散和稀释,相反会在土壤中长期累积,进一步加大了治理的难度。
我国各地普遍有土壤污染问题,尤以率先发展工业实现经济起飞的东部和中部较为发达地区为甚。
城市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固废引起的,工业固体废物的露天堆放和填坦处置,需占用大量土地。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越多,累积的堆积量也越大,则对土壤的污染面积也越大。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土壤修复行业报告数据,2007年以来,我国工业固体废物逐年增加。
2007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为175767万吨,2013年,则增加至327701.9万吨,相比2007年增长1.86倍。
从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来看,虽我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逐年减少,2013年排放量为129.28万吨,但规模仍然较大,且由于前几年的大量排放已对我国土壤造成了污染。
从“常州毒地”事件看我国土地修复法律制度的构建作者:暂无来源:《世界环境》 2016年第3期文/张钰羚北京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2014级法学博士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由于附近地块曾建有三家化工厂,土壤及地下水疑似遭受污染,大批学生出现身体异常的“毒地”事件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
初步调查显示,学校在土壤修复未完工情况下进驻,土壤修复施工单位也没有落实防护措施。
目前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正在稳步进行中,土壤修复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以下对土壤修复及其制度做一简要介绍,然后通过对美国成熟的制度体系进行考察,提出对我国土壤修复法律制度进行完善的建议。
土壤修复及土壤修复制度土壤修复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方法,使受到污染和破坏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
土壤修复制度是法律对土壤修复活动所做的制度安排。
为了消除土地上的污染及其不良影响,保障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并对污染土壤进行再开发利用,有必要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土壤修复成为一项法律要求。
作为一项必须长远、普遍而规范地实施的法律制度,土壤修复既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体必须承担的责任,又是土壤污染的受害者有权请求的法律救济措施之一。
土壤修复制度是诸多土壤环境保护制度中的一种,对其加以设计须考虑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许可证制度、污染治理制度以及其他制度措施的协调。
对美国土壤修复法律制度的考察1935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土壤保护法》,建立了专门的土壤保护机构——土壤环境保护署。
经过几十年的立法和实践,美国现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美国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土壤污染防治进行修复与整治。
美国的土壤修复法律制度以《综合环境污染响应、赔偿和责任认定法案》为核心和基础,其中明确规定由造成污染事故的责任方支付受污染土地的治理费用,而在责任方无法支付费用的情况下,由“超级基金”来承担。
我国土壤修复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应通过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建立完善现有土壤修复法律制度。
学校建在毒地边需要深挖的不只是土壤
常州外国语学校,当地最好的初中之一。
但从去年9月新学期开始起,它就没有停止陷入争议和风波。
在央视的报道中,从2015年搬迁新址以来,先后有641名学生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查;其中,有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个别的还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
而这些结果,在学生家长眼中,被认为都与其毗邻的“毒地”有关。
常州外国语所在的地块,与那块“毒地”仅隔着一条马路。
现在空旷的“毒地”,在数年前曾是三家农药化工厂的所在,而其中的常隆化工,则在这里生产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在央视的报道中,都提及这里的老员工曾经实名举报,在化工厂的搬迁过程中,曾经违规在地下埋藏了大量的固体废物,其中包含许多剧毒物质。
新闻评论:1、但问题在于,这并不构成不作为的理由,尤其不构成乱作为的理由。
正因为别人摔过跟头,自己才要避免摔跟头。
2、多么悲哀的现实,这些在此在读学生,以后人生路还有快乐与安宁的身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