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宫调表解
- 格式:pdf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7
优美词牌来源词调的辨别与情感表达诸宫调介绍一、词牌:(词+词调+词谱+词牌)含义阐释词是根据曲子所填的歌词,又称为“曲子词”。
他是用来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曾有过一个乐谱。
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曲)调。
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叫词牌。
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后来主要是依调填词。
最初的曲调一般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后来。
由于种种原因,曲子逐渐失传,曲调名和词的内容也就逐步脱离,而且大多数词都已不再配乐歌唱,只留下了歌词和歌词的格式。
所以各个调名只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定义。
之所以称为“牌”,是由于原先演唱时要挂牌的做法而来。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常用的大约有100多个),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每一个词牌,代表了每一个词调的长短、节奏,反映在词上就是字数、句数、和声韵规则。
词调不同,自然词牌也不一样。
有时候同一词调有不同的名称,也就是说,有时不同名称的词牌,实际上是代表同一词调,或者说,是同一词调的异名,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如《念奴娇》词牌,又称《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大江西上曲》、《壶中天》、《湘月》等。
这些别名,大都来自这一词调的某一名作的语句。
词牌的异名,许多都是因为该词调的某一篇名作的词语而来。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即同一词牌有两种以上的体式,或者是字数、句数有所差异,或者是押韵的平仄有改变,这就有了“正体”(或称“正格”)和“变体”(或称“别体”、“变格”)的名称了。
所谓“正体”,就是这一词牌的标准体式,像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词“明月几时有”,就被视为这一曲调的正体。
那么“正体”以外的其它体式,当然就是“变体”了。
如《满江红》词,押仄韵的就是正体,如改为押平韵,那就是变体或变格了。
作者: 谢桃坊
作者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1
出版物刊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3-11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宋词;词调;音谱;宫调;音乐文学
摘要:词是配合音乐的文学,故称"音乐文学"。
它与此前音乐文学的区别在于以辞从乐。
词人选择某支乐曲之音谱依照其节奏、旋律与声情而配制歌词,此为"倚声制词"。
宋人完整的词谱或歌谱,它们是按照燕乐宫调分类的,每宫调之各词,其词字之右旁标注有燕乐半字谱。
乐工与歌妓依据这种谱便可合乐演唱。
宫调具有确定某乐曲——词调的音高与调式的作用。
同一词调可以存在不同宫调的音谱,而各谱之旋律是稳定的。
由于词乐的散佚,今存宋人词集仅有个别词人将作品按宫调分类,而一般的作品则未标注宫调。
乐工与歌妓对常用词谱是熟悉的,他们见到某词调之词,即可合乐演唱,故多数宋词作品不必标注谱字与宫调。
宋词的发展虽然存在纯文学之作品,就其基本情形而言,它仍是音乐文学,而且有稳定的音谱,因此与宫调存在密切的关系。
古代文学术语解释诸宫调第一篇:古代文学术语解释诸宫调••古代文学术语解释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第二篇:古代文学术语解释志怪小说•古代文学术语解释•志怪小说•志怪小说: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的。
是普通百姓表达理想愿望的需要,他们将自,己的反抗情绪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曲折的表达出来。
志怪小说的内容是宣扬迷信思想,大谈鬼神妖异,神仙道术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比较简略。
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第三篇:术语解释《语言学》术语解释: 1.语系:(1)语系是按照“谱系分类”的方法,根据语言间亲属关系的有无,把世界上的语言所分成的不同的类,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语系,反之则属于不同的语系。
(2)比如汉语、藏语、壮语、傣语、苗语等是亲属语言。
它们都属于汉藏语系。
(3)世界上的诸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大致可以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毘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九大语系。
2.歧义: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
也就是谓语言文字的意义不明确,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
一个句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就会产生歧义,歧义产生的原因:词义不明确、句法不固定、层次不分明、指代不明歧义有主要由口语与书面的差别造成的,有主要由多义词造成的,还有语言组合造成的。
组合的歧义中又有语法组合的歧义和语义组合的歧义。
3符号1.符号就是由一定的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它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指称现实现象。
例如红绿灯就是一种符号,红灯表示“停止“的意义。
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可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
文学常识:宫调十二律黄钟宫调之黄钟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仲吕为清角、蕤宾为变宫、林钟为徵、南吕为羽、无*为清羽、应钟为变宫,故此所论之十二律以宫、大吕、商、夹钟、角、清角、变徵、徵、夷则、羽、清羽、变宫为名。
然实有十二宫系,八十四调,为名杂然,大有不善,我遂改“大吕”为“上宫”,“夹钟”为“下角”,“夷则”为“上徵”,而得“宫调十二律”:宫(c)、上宫(#c)、商(d)、下角(be)、角(e)、清角(f)、变徵(#f)、徵(g)、上徵(#g、ba)、羽(a)、清羽(bb)、变宫(b)。
国内以五声为本,而后之雅乐增变徵、变宫二音,清乐增清角、变宫二音,燕乐增清角、清羽二音。
却终无上宫、下角与上徵三音,以至我以“西方变音”相谓,敢问国乐缺此三音而其故何在?物以事理为通,中西音乐实则同宗。
雅乐之于西方,如g大调与e 小调之阶式;燕乐之于西方,如f大调与d小调之阶式;清乐之于西方,如c大调与a小调之阶式。
于是雅乐与燕乐可视其为清乐之“近关系调统”,真正自然调式偏音实惟清角与变宫耳。
悦人耳者有五声之于清乐也,于是为保其自然调*,欲使上宫,必使变徵;欲使下角,必使清羽;欲使上徵,必使变徵与上宫也。
非此,则非中古调式之曲,若更非和声之于旋律之式,质同转调之频频,自罕与人乐感矣。
前文道要为斯文以见清羽、上宫、下角与上徵之于五声之所用,今者别其类而论之。
其一为加之五声而成中古调式之于大小和声与旋律之阶式,其在本宫七声之内则为“真调式偏音”,想必后人会简谓之“真偏音”。
加之不变本宫各音之质,如变宫、清角、上徵去徵、上行同加变徵与上徵去徵、同加变宫与清角、加变宫或清角之与上徵去羽、下行同加清羽与上徵去羽。
其二为加之使本宫音阶调*转为远近关系调,如变徵、上徵之依五度相生律而加之变音,使本宫各音变质,本质为转调。
其三为加之使音阶不具调*,可视为由本宫调式之离调。
雅乐增上宫,不去宫,其质如由g大调转之为d大调;去宫,变本宫而生新宫,度曲者必依新宫记之于谱,则上宫无矣。
浅论词中宫调和乐律变化前言词学即唐五代而生于乐,复元明又斯绝于乐。
故自两宋后,所谓倚声之学,仅止于吟咏所得或求诸于前人片语,断无可真付之管弦者。
王国维云「今其声虽亡,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两宋之间,一人而已。
」(《清真先生遗事》)后清康熙帝命王奕清、陈廷敬诸公编纂词谱,以集校词牌中平仄音韵、句法异同,成《钦定词谱》一书。
其凡曰「词者,古乐府之遗也。
前人按律以制调,后人按调以填词。
宋元以来,调名日多,旧谱未备。
今广搜博采,次第编辑,俾倚声者知所考焉」,又宋人集中间或有宫调一说,如「《宋史·乐志》入黄钟宫」云云,初学恐不明所以,故约一文略叙宫调之辨。
古乐律浅谈•所谓五音者我国古乐以五音为度,曰「宫商角徵羽」,《周礼·春官》云「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又《孟子·离娄上》云「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以西方乐理论之,即所谓「五声音阶」。
西乐谱则共七音级,数字简谱谓之「1234567」,字母简谱谓之「DO RAI MI FA SO LA XI」,其中五音相合处,即「宫」对「DO」,「商」对「RAI」,「角」对「MI」,「徵」对「 SO」「羽」对「la」。
然古文献中,实无有所谓音阶者,皆是以「五声」、「五音」托出,音阶一说,自现代声乐理论概之,然其中音差者,实又略异,概中国五音出于「三分损益法」,西乐音阶则在于「十二平均律」,中或有交错丛生,略为繁复。
•五音相生古论音律,嫌近玄虚。
说音律不单说音律,又兼以五行,四级,六腑者共论,譬如张炎《词源》中有类总云:「宫属土,君之象,为信,徵所生......商属金,臣之象,为义......角属木,民之象,为仁.......徵属火,事之象,为礼,角所生.......羽属水,物之象,为智,商所生。
其声最清,生数一,成数六」又《乐律》中云:「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
唐宋词格律中调32例词牌符号: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
斜体字:领格字。
『』: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虞美人】又名旧曲三,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格一】例词: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格二】例词:1:顾夐《虞美人(深闺春色劳思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深闺春色劳思想,恨共春芜长。
黄鹂娇啭䛏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锁窗前。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凭栏愁立双蛾细,柳影斜摇砌。
玉郎还是不还家。
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
【喝火令】六十五字,前片三平韵,后片四平韵。
【定格】例词:1:黄庭坚《喝火令(见晚晴如旧)》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
见晚晴如旧,交疏分已深。
舞时歌处动人心。
烟水数年魂梦,何处可追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
昨夜灯前见,重题汉上襟。
便愁云雨又难禁。
晓也星稀,晓也月西沉。
晓也雁行低度,不会寄芳音。
【踏莎行、转调踏莎行】双调小令,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
四言双起,例用对偶。
【格一】例词:1: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
《词格律》·唐宋词格律说明:-表平声,|表仄声,表可平可仄。
摘自《唐宋词格律》。
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
十六字,三平韵。
定格 -(韵) |--||-(韵)--|(句) ||--(韵)渔歌子又名《渔父》,二十七字,四平韵。
中间三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定格|--||-(韵) --||--(韵)-||(句)|--(韵)--|||--(韵)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
二十七字,三平韵。
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宋人多用双调。
定格- |(句) ||--(韵) | --||(句) - ||--(韵) ||--(韵)长相思又名《双红豆》,三十六字,前后片各三平韵,一叠韵。
定格 -(韵) -(叠) |-- |-(韵) - |-(韵)-(韵) -(叠) |-- |-(韵) - |-(韵)浣溪沙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过片二句多用对偶。
格一 | - |-(韵) - ||--(韵) - ||--(韵) | --||(句) - ||--(韵)- ||--(韵)格二(摊破浣溪沙)||--||-(韵)---||--(韵)-|--|-|(句)|--(韵)| --||(句) --||--(韵)-||--||(句)|--(韵)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添字格两平韵,一叠韵。
格一- |--|(句) |--(韵) |--(韵) |-- |-(韵)- |--|(句) |--(韵) |--(韵) |-- |-(韵)格二(添字)- |--|(句) |--(韵) |--(叠) |--(句) ||--(韵)- |--|(句) |--(韵) |--(叠) |--(句) ||--(韵)眼儿媚又名《秋波媚》。
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定格 -|--|--(韵) ||--(韵) - |(句) - |(句) |--(韵)- |--|(句) ||--(韵) - |(句) - |(句) |--(韵)太常引四十九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
[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唐诗宋词元曲知识简单介绍[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唐诗宋词元曲知识简单介绍篇一 : 唐诗宋词元曲知识简单介绍一、唐诗唐诗一般指的是格律诗。
格律诗是成于唐并盛于唐的1种讲究格律的诗体,所以唐人就把它叫做今体诗或近体诗。
它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3类,根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5种。
五言律诗:每句五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一韵到底,讲究平仄,中间两联对仗。
七言律诗:是在五言的每句前面加上平仄相对的两字。
绝句:则是绝取律诗的一半。
有4种绝法:一、二、七、八句,三、四、五、六句,一、二、三、四句,五、六、七、八句。
二、宋词词是成于唐,盛于宋的1种配乐歌唱的诗体。
开始叫曲子,后来也叫乐府。
它的句子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又称长短句。
内容多写诗之外的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又称诗余。
每首词都有1个曲调名称,叫词牌。
词牌规定着该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牌约有八百多种。
分小令、中调、长调3类。
词的分段叫“片”或“阕”,如果是三段以上则叫一叠、二叠、三叠……三、元曲元曲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别。
大概念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包括套数和小令。
散曲相当于元杂剧的一折,但无宾白科介,即一套曲子组成的清唱。
小概念的元曲是小令,小令即单只曲子,我们平常所讲的元曲指的就是小令。
元曲是元代兴起的1种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
元曲4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4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梧桐雨》白朴元曲4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6个方面: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曲的每1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关于古词曲中的宫调
关于宫调
隋唐以来,音乐的调子是用“燕乐二十八调”,在宫、商、角、羽四声上各分配七调而成的。
宫声七调如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等叫“宫”,其余二十一调如越调、双调、般涉调等叫“调”,所以称调子为“宫调”。
“燕乐二十八调”,是宋词、元曲的依据,但实用的调子并不多,元曲中仅用十二调,而传奇中常用的只有九种。
这九种宫调及其表现的情趣如下:
正宫—惆怅
黄钟宫—缠绵
仙吕宫—清新
中吕宫—跌宕
南吕高—感叹
双调—健朗
商调—凄惶
越调—谐趣
大石调—蕴藉
每一宫调各有它所属的曲牌,常用曲牌就有五百只以上。
传奇继承了南北曲的传统,很少有另外创作的曲牌。
【关于古词曲中的宫调】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