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有
以下是几种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1. 蒸发法:将食盐溶解在水中,然后将溶液倒入容器中,通过加热使水蒸发,最终得到食盐。
2. 结晶法:将食盐溶解在水中,然后将溶液慢慢冷却,使得食盐结晶出来,再用过滤或分离漏斗将结晶的食盐与水分离。
3. 蒸馏法:将食盐溶解在水中,然后通过蒸馏的方式,使溶液在加热作用下汽化,然后重新凝结成液体,此时水凝结成液体,而食盐仍残留在容器中。
4. 沉淀法:将食盐溶解在水中,然后加入一种能与食盐产生沉淀的化学物质,如银硝酸铜等,使食盐与这种化学物质发生反应沉淀下来,利用过滤或分离漏斗将沉淀的食盐与水分离。
需要注意的是,食盐与水的分离方法可能因具体实验条件而有所不同,上述方法仅为常见的几种分离方法,实际操作时还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混合与分离》教案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讲解混合与分离的概念和实验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溶解这个概念。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
以食盐溶解于水为例,当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会析出来。
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际观察食盐水的变化,来了解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接下来,我们将聚焦于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的情况。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有很多特点的,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分离混合在一起的固体。
我们将使用过滤装置,分离混合物中的食盐、沙和水。
同时,学生还将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这些实验活动将帮助学生了解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以及利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准备食盐、清洗干净的细沙、食盐与沙混合物、玻璃棒、清水、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放大镜、咖啡过滤袋、漏斗、铁架台和烧杯等材料。
我们将通过过滤、蒸发等实验方法,来分离混合物中的食盐和沙。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学生将会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并且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同时,学生还将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以及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投影图片出示:食盐和沙混合物,如何将其分离?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科学探索:(预设20分钟)1.初步了解食盐和沙子的特点:学生领取食盐和沙,集体交流讨论它们的特点,并完成活动手册。
2.根据食盐和沙的特点设计分离方法,例如将它们放入水中观察不同现象。
3.方案一:教师演示将食盐和沙混合物倒入装有水的烧杯,并搅拌溶解食盐;方案二:学生领取装清水的烧杯,并将食盐和沙倒入搅拌溶解食盐。
4.展示烧杯,食盐消失了,如何分离沙和盐水?方案一:出示过滤装置,并教授过滤操作;学生进行过滤操作分离沙和盐水。
方案二:出示过滤装置,并教授过滤操作,然后提供蒸发装置,学生先进行过滤实验分离沙和盐水,再用过滤装置换取蒸发装置分离食盐和水。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7《混合与分离-分离食盐与水》教案(2)一. 教材分析《混合与分离-分离食盐与水》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特性,以及通过简单的实验方法,将食盐与水进行分离。
这一节内容既体现了科学的实用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以及如何分离食盐与水还不够了解,因此,在这一节内容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食盐与水的混合与分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特性,学会通过蒸发的方法将食盐与水进行分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特性,以及蒸发分离的方法。
2.难点:如何控制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使食盐能够顺利分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水、蒸发皿、火源、玻璃棒等。
2.教学工具:PPT、实验指导书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入:为什么我们在煮饭的时候,有时候饭会变得很咸?有时候又变得很淡?从而引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特性。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和实验指导书,向学生介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特性,以及如何进行食盐与水的分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将食盐加入水中,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然后用蒸发的方法,将食盐与水进行分离。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让学生加深对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特性和分离方法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蒸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将食盐与水进行分离?比如过滤、沉淀等。
《分离食盐与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科学》3年级上册第1单元《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分离食盐与水》是探究溶解问题的又一课。
本课教材编排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增加溶液中的水分。
第二部分:减少溶液中的水分。
第三部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意在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盐的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让他们亲眼目睹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用加热的方法分离食盐与水。
2、掌握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
水、食盐,白纸一张,三角架一只、酒精灯、蒸发皿、烧杯、玻璃棒、石棉网、火柴、放大镜、塑料药匙、调羹一只、观察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分离食盐与水》教学反思《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这一节课为教科版小学科学3年级上册第1单元中的第7课,以下是我对上这课的一些体会和反思。
一、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探究的中心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环节由“导入”、“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组成的,这四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这一中心问题的。
我引导学生把思维指向“想办法把里面的水蒸发掉,那么剩下的就是盐了”。
当学生看到白色颗粒出现,我就提问:“这些白色颗粒就是盐吗?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观察方法,你是怎么知道的?”结果学生很快就提出见解,这个环节顺利过渡了。
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探究的中心,在这基础上才能实施有效教学,反之就谈不上有效教学了。
二、教学要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
教课时,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环节中,我让学生说出能减少盐水中的水分的方法,结果学生兴致很高,列举了很多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效果进行推测,我再让学生比较,然后选择效果最好的方法进行探究,结果学生的探究成功率很高,可是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有很多,而学生也就错把思维定在“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就是加热蒸发水分。
探究式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
三、教学道具的准备要有利于自主探究。
教材上对分离盐与水的实验,要求使用的器材有“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但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实验仪器的认识和使用常识还不够。
教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不锈钢汤勺,结果学生学生更便于操作,也节约了时间,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科学课实验所需的器材很多,没有实验器材固然不能开展实验,但过多的实验器材,或者是不恰当的实验器材,很有可能会扰乱学生的探究活动。
四、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评价,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科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等合作学习。
教课中,我让小组共同合作探讨学习,并充分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设计:分离食盐与水一、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食盐和水会一起蒸发吗?教科书要求给浓盐水的液面做记号,是为了便于观察浓盐水中水分的变化。
然后往杯中一点一点地加清水,并不断搅拌,使原来沉在杯底的食盐溶解。
照这样不断地加入清水的话,就可以不断地溶解更多的食盐。
然后,进行逆向思考:如果把这杯盐水放在窗台上,让水分蒸发而减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呢?再进一步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地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呢?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第二部分:用加热的办法减少浓盐水中的水分教科书介绍了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浓盐水的方法。
因为是学生第一次自己使用酒精灯,教科书对酒精灯的火焰分层、点燃酒精灯的方法、熄灭酒精灯的方法作了详细说明,强调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还提示了酒精在灯外燃烧时的应急处理方法,用湿布扑灭。
要求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是为了防止把蒸发皿中的食盐烧焦,影响后续的观察活动,同时也是为了避免食盐晶体飞溅出来,造成烫伤。
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并与食盐颗粒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发现,白色颗粒的形状与盐近似,且也溶解于水,说明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可能就是食盐,也说明了原来盐的水溶液中的食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
最后,教科书简要介绍了海水晒盐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使学生了解食盐溶解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转的过程。
当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
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能够解决沉在杯底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理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三、学情分析学生年龄小,活动课堂的动手能力要差一些,但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经过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操作过程,会对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协作有一定的帮助,学生学习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会有较好的改变,并有较好的课前预习和搜集资料的习惯。
小学科学《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教案教学对象: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盐与水的物理性质。
2.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盐与水的分离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盐与水的物理性质。
2. 分离盐与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的技巧。
2. 分离过程中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容器等。
2. 实验材料:盐、水、滤纸、棉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分类知识,如纯净物和混合物。
2. 引入本课主题:分离盐与水的方法。
二、探究盐与水的物理性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盐水的颜色、味道等特征。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教师总结盐与水的物理性质。
三、学习分离盐与水的方法(10分钟)1. 教师介绍过滤原理,并演示简单的过滤操作。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尝试用过滤方法分离盐与水。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离出的盐和水,并总结实验结果。
四、实验操作技巧的探讨(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决方法。
3. 教师总结实验操作技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离盐与水的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分离盐与水的方法。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实践活动:制作盐水溶液(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制作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记录制作过程和观察结果。
3. 教师总结实践活动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
七、探索更多的分离方法(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分离盐与水。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设想。
7.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教材简析】本课时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前6课,学生通过以水为溶剂,观察了一些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了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形成了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且通过影响溶解快慢因素和一杯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认识到水分、温度等因素会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在前几节课的研究中,学生一直在收集、保存着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发现,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这些食盐是从水里分离出来的吗?食盐在水中溶解后能重新分离出来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课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观察事实,开始了学生对现象的思考。
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食盐和水会一起蒸发吗的思考,第二部分是用加热的办法减少浓盐水中的水分,即用蒸发的办法分离盐和水,最后,把课内的学习拓展到生活中,介绍海水晒盐的方法。
在教材中,用了比较大的篇幅介绍了蒸发装置和酒精灯的使用,学生第一次自己使用酒精灯,教材对酒精灯的构造、火焰分层、点燃酒精灯的方法、熄灭酒精灯的方法做了详细的图文说明,强调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教师可以采用科学阅读之后再使用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微课向学生进行介绍。
【学情分析】对学生来说,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水分蒸发,食盐析出的理解并不难,在生活中学生亦有所见。
酒精灯的认识和使用、蒸发过程的操作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而且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这也是学生科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形成的基本实验素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溶解在人民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酒精灯的认识和使用。
教学难点: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的浓盐水直至析出食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材料一组、1杯清水、PPT教学课件。
第一单元第七课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如:海水晒盐。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1、食盐1、清水1、蒸发皿1、放大镜1、石棉网1、酒精灯1、三脚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
(学生做解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
(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阅读资料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