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氏新家谱后序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莒州战氏族谱初稿公元二〇一二年岁次壬辰酷夏至初冬莒州战氏十六世孙祥雷敬述谨书第一部分:重修谱牒序言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史所以记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
国无史则一国之治乱兴衰后世难考,家无谱则一家之支派繁众奕世莫明,故修谱与修史并重也!吾祖历尽万苦千辛,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得万人之躯;以一寸之土,遍而广之,成八方之地。
有见面不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
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
大宗小族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
本姓自古,已历数十世,上而溯之,竟非同出一源,此明晰之本义也。
幼时对族谱敬畏有加,但未有机缘参阅,家族来历吾一无所知,壬辰年初秋,吾查遍典籍文档,有关本族姓氏记载几近空白,录得些许,公之于众,怎料得众本家关注密切,由是萌发寻觅姓氏渊源、修订编纂族谱一念。
莱阳老家长辈世典取得联系于我,并与长辈新政不辞辛劳,亲往莒州考证,且敦促本人整理相关资料,早日续得大谱。
怎奈自工作后,颇为忙碌,无暇顾及于此,又因一硕尚幼,更不得空闲,遂硬挤闲暇空隙,方能了却心愿。
有生之年,定当竭尽所能,奔赴各地拜祭本家祖先,搜集相关资料,为此伟业尽绵薄之力。
戊寅仲春,本支修谱,迄今又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
序世次、辨昭穆、分疏远、别尊卑,无不穷其源而溯其本,此势已迫在眉睫。
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
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
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传为家乘。
参阅莱阳老家战氏族谱:始祖讳浩、凯,二世祖讳雄、惠,三世祖讳宗海、升、昱等,四世祖讳文进、文通、文达、文胜、文魁、文宠、文道、温、斌、权、彪、松、钦、豹等。
再考莒州族谱,知文通祖为莱邑西乡马格庄以西之先祖,文胜、文魁祖为莱邑东乡赵疃以东之先祖,文达祖为龙河头诸战氏之先祖,莒州战氏一族,为文魁祖之后裔。
xx家谱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裔,齐太公后裔孙高傒而来,以邑为姓。
据《元和姓纂》所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之孙高傒(人称傒公),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
西周时炎帝后裔姜尚,字子牙,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
春秋时代,齐太公的后裔高傒食采于卢,“因邑为姓”,故其后裔姓卢也。
此居卢姓主要来源之首位。
2、出自复姓改单姓为卢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代,齐桓公之后,有一支取卢蒲氏,后来改成姓卢;又据《魏书〃氏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卢氏为卢姓。
是为河南洛阳卢姓。
还有一支取“葛卢”为姓的,后来也改姓为卢。
3、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芦”的,后来改为姓“芦”,再后来则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
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
4、出自他姓赐卢氏。
据《隋书〃卢太翼传》所载,隋炀帝赐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姓卢,很有才华,备受隋炀帝看重,受赐姓“卢”,子孙也就随之归于卢姓。
此支是为河间郡(治今河北献县东南)卢姓。
5、出自他姓改卢姓。
如祖籍河北省范阳(后望于河南省光山)的雷姓人氏在北周之初改为卢姓;唐代有三原(后望于陕西省三原)的闾姓,经当朝皇帝特批,改姓为卢。
6、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
卢姓迁徙分布:卢姓的发源地在今山东省长清的西南,春秋时在齐国繁衍,自“田氏代齐”后,卢姓便散居燕秦之间。
秦时,有博士卢敖在涿郡定居,世称涿郡卢氏。
秦末,卢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封燕王,封国在涿郡,后涿郡卢姓又称范阳卢姓,为五大望族之一,历汉魏南北朝隋唐千余年而不衰。
与此同时,有卢姓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以东汉王卢芳为始祖。
而传自齐桓公的那支复姓卢蒲,改卢姓后亦在涿郡繁衍。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导致卢姓大举南迁,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于江浙一带;又有一支卢姓北上辽沈,后发展成为辽西卢姓大族,此支卢姓,为后魏太保,录尚书事卢鲁元(昌黎徒河…今辽宁省锦州‟之族所在)。
伯庙》一诗“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湿中堂。
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
”
【事迹】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之子昌,太伯携弟仲雍逃到荆蛮句吴,建立吴国。
【考证】《诗经·皇矣》曰:“帝邦作对,自泰伯、王季”。
孔子:“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下天让,民无得而称焉。
”刘昭云:“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去墓十界上坪有旧宅,其井犹存。
”
中华吴氏新编统一字辈:从泰佰一百零一世起:泰让文传宗,雍敦维景崇,开基百世继,务本千家从。
章嗣国斯永,寿承名始雄,季贤其见博,友善观光中。
至德启公同,海东表大风,高祖树典范,远孙锦程通。
棠棣真毓秀,兰桂胜劲松,俊杰英豪汉,安邦智谋勇。
好学期上进,览月步九
依据家族口传资料考证寿光高氏和李氏亲戚关系:家族自古父老传云,高氏姑舅兄弟关系,源于吴良妻子高氏家族后裔,迁居于徐州沛县。
父老传云和李氏(李家官庄)是亲戚,经过查阅历史档案,朱元璋、吴良是儿女亲家(次女朱元璋七子齐博为妻),朱元璋的二姐夫姓李名贞,儿子李文忠《族谱》、《明太祖实录》亦有记载。
寿光李氏支系家谱记载先祖红巾军出身,始迁居地上口,后人口繁衍散居各地。
后记,高氏已经考证无误,寿光李氏家族是否属于李贞一支有待李氏家族继续考证。
中华鄢氏族谱四川泸县支支谱字辈诗纪登京新世国毓士光昭克绍书香永名崇万善高天才满豪庭仁义映玉堂栋梁泽环宇智慧绣华章前言鄢氏大约公元1680年由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祖屋来四川泸县土主杨湾屋基居住,至今大约330年左右。
现今15世孙大约160余人,分布土主、大磨、仙佛、福集、泸州、成都、北京、沈阳。
鄢氏老族谱没保存完整,无法正确依据与湖北衔接。
具传说,进川来时三兄弟,路途分散,其二人不知详情,一世祖晚年回湖北老家亡故。
鄢氏祠堂,而今的祠堂山,现绍吾(鄢子高)屋基外。
(老祠堂据说是1930年左右拆除)鄢氏祖坟:二世祖共祠堂山,而今现在。
后世共于祠堂山杨弯后、清龙湾、小河沟。
(老族谱可查)鄢氏老族谱记载,从京开始,分三房,一房维新——杨湾,三房民新——奇龙七树湾,幺房——清龙湾。
修谱说明全国各族人民从推翻清朝之后,经理很多厂商,全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抗日战争、1949年解放、土地改革、十年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为纲、破四旧、立四新,宗祠被毁,坟茔遭平毁,族谱以属四旧销毁。
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尊重事实,恢复文化遗产。
家谱属文化遗产,我同绍宣得到共识,重修我支家谱。
重修家谱的目的是:知根源,辨亲疏。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礼仪为先,诗书济世,遵纪守法,忠厚做人,团结互助,争当一个好公民,报效祖先。
2000年开始,绍宣积极行动,生产之余,每户登记。
经绍州家时发现,保存一本老族谱,年代久远,前面部分老化,1920年之后没有记载。
由绍宣登记,我编制,在深深感慨绍州没父母,为我支族保存一本宝贵的编制的资料。
老族谱从京公开始,一世祖、二世祖没有记载,是何年代入川,没有依据,无法考证与湖北衔接。
二世祖“登弟”是绍吾回忆、(清明会他写过袱单)我加上的。
一世祖他也只知一世祖。
一世祖1680年入川的来历,是我从老族谱四世祖民新1723年(雍正癸卯)出生,减去二世祖、三世祖40年,按此推断,一世祖是1680年左右入川的。
三房分布概况京公一房维新:杨湾、团山保、大磨京公三房民新:奇龙七树湾京公幺房不详:清龙湾、中坝、仙佛、沈阳、北京一世祖纪公由湖广填四川从公元1680年由湖北麻城县移居来四川泸县土主杨湾屋基定居。
李氏源流序东京名族杨家美千秋江州义门陈氏流芳百代古来世家必以敬宗状族为重国朝圣主仁皇帝圣谕十六条颁示天下第二条曰笃宗族以昭雍睦夫笃兴昭莫大于修谱修则谱万年之渊源,可溯数百世之支派,有条雍睦之义,可德而讲也。
吾邑李氏,则会此意焉。
壬戌夏李兄宗榜以绩修为任,持卷来馆乞余序,余美其志切。
本源爰考五音集韵,李氏乃唐虞之时,皋陶为大理,因官氏焉至殷,有理征固皋陶之裔也,古理与李通,后因未为刑官,改理为李传十余世至周,有伯阳同为李姓之祖,自汉而唐根深枝茂,锦心织口李白之文章,阵马风樯传李贺之诗,思状元则有李文定、李固,言宰相则有李叔翰,李太初推之李勉,拜岭南节度李纲封太子少保,以及六绝翰林则美李邕八砖学士则,称李呈此皆唐代之杰出者也,传至六朝,李棋乃梁时翰林李崇为淮南都督处及五代李恂为生汉御史,李膺称天下楷模历传至宋,李至至为太宗时翰林,李源拜真宗宰相,甲第、蝉联史鉴炳,如李氏之盛,固昭昭在人耳,目迄于元时李宗五郎居江西吉安府配蒋孺人为贵族之始,祖生子一顺和,于明初迁湖南永川府祈阳县今乾坤坪其故址也,传至七世李敬,号肃雍官人,于正统乙亥年列黉序丙子科宴鹿鸣此,又光远有耀者也,至十七世李呈维配刘氏于清雍正年间,自楚来蜀落叶楼房沟生三子应纲、祯、科,祯出继舅父,刘三代还宗,生子六,昌荣、昌凤、昌龙、昌华、昌富、昌贵派分六大房,传兹二十余世,高曾云初历历可考,生没配葬在在可稽,诗曰:本支百世,又曰:于万新年,可为咏之矣,余为之绘系图齿录后为序其源流则知,李氏之振振绳绳发祥未艾,将来兴杨家名族陈氏义门后先辉映也已。
续修序读山海经而知五岳之脉发自昆仑,四渎之脉源导于黄河,山水有本源,犹人之有祖宗,有人欲知祖宗所由始舍谱必然冈据,则族谱之修宜急矣,余族系出皋陶派衍陇西周秦而下代有伟人,唐宗以来不乏显宦,吾不指而录之者,嫌于无据也。
呈玉祖乾隆四十六年定于邑宗祠摘录支谱考自元时李宗五郎居江西吉安府配蒋氏为始祖,子一和顺,元末明初自吴迁楚永州府祈阳县下祈阳乡乾坤坪卜筑而居焉,七世祖敬,正统丙子科举人,子五:志太、志贤、志芳、志震、志能,余族乃志芳祖之裔传至十七世。
宝庆弘农杨氏(世通公坪上)族谱更正范本(一)坪上杨氏复具谱前言忆昔我族一、二、三修谱,原有氏族源流考,考查虽欠周到,只认世通公是始迁祖,还是正确的。
至1930年四修谱开始篡改老序,毁弃原有考证文献,盲从外房伪编世系,改认宋代因预避金寇,由江西迁居新化之卸职广西签判杨惟圣为始迁祖。
1990年五修谱,又按原伪系补充小注,由是伪迹显然。
(见闢伪)妄攀非祖为己祖,混争人山是祖山,遗念祖传清白,背弃尽矣。
愧余当四修时,因求学外出,五修时,已年逾八旬,耳聋目瞆,未去参加校对,迨事竣观谱,方知已受外房愚弄,徒遗恨耳!因按伪系逐条辩证之,俾合族咸知是伪,并遗言族内,日后我族不修谱则罢,如或有六修时,望继起后贤,即取此更正,按老谱方式修之依然还我清白家风。
余年耄矣,对族内,原尤丝毫贡献,唯有区区一片心,望大家由宗族而想念国族,更由已知始迁祖因值国族沦夷,而受强制迁徙,历经折磨,几经奋斗,方有今日子孙自由幸福。
便当以全身所有智慧和力量,为团结民族,振兴国家事业而努力,是即余之厚望焉。
1991年1月通公裔,诗更,甦,茂修氏遗笔。
(二)闢伪......针对坪上杨氏五修谱引入外房上接世系的考查。
温泉山杨氏因昔年与呙姓互争宝庆东关外灵乌庙后坟山,编造伪证企图达到争山目的也。
后果争得墓地一部分,由是继成者,便将此伪证,向新邵隆回各地杨姓,发动联宗合谱,人咸不察,多被欺骗,只经明眼人一见,便知是伪也。
一、伪系首载杨氏起源于周宣王子尚父受封于杨,后倂于晋,即杨氏祖源,至汉有杨子云等语。
按尚父受封是扬国,汉代子云,即扬雄都是“扌”扬,与我姓木旁杨,音同义不同,形似实不似,各是一姓,各论各祖,乌可鱼目混珠耶?且宣王是成王一系相传,尚父应认成王是嫡系祖,至排世系又列叔虞为始祖,虞乃成王弟,成王又是旁系了,扬氏起源与杨氏世系开始,一兄一弟,各是一人,是非不辩自明矣。
继复自说是“扌”扬,已知非杨姓,还印在杨姓谱首,用意何在呢?二、世系首列叔虞二字,开头便错,按周武王少子生而有纹在手似虞字,故单名虞,后因受封于唐,王室对他称叔,故有唐叔虞之称或简称唐叔,或单称虞亦可也,比如武王弟有管叔鲜,蔡叔度等,亦有简称管叔蔡叔,惟不见有叔鲜、叔度之称,今排世系开头始祖,任意创名叔虞,能不见笑大方乎?(附注)唐至东周方改称晋,国风有唐一之十,而无晋风,唐即晋也。
姜氏新家谱后序
树高千丈必有根,人位一品也有祖。一国不能无史,一
族不能无谱。恰逢国泰盛世,我族人才辈出,俊贤出众。因
年代久远,姜家旧谱简陋残损,内容残缺不全。故有姜长友、
姜长发、姜长康、姜长文等“长”字辈多次倡议,重续我族
家谱,心愿强烈。此心感动后辈,激起重续家谱之热忱。今
有姜家俊杰仁山(耀文)慷慨出资,又有贤俊盛松(志松)
积极主笔,在姜姓贤达长发、长康、盛贵(锡林)、盛泉(志
林)、盛源(禹林)、盛耳(文善)、盛求(胜求)、盛和、仁
发、仁波(明文)及义字辈腾逸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族人
的积极参与下,历经两年的艰苦工作,终于续成了《姜氏家
谱》。
家谱者,即家族之历史。读史能知兴替,阅谱能分荣辱。
有了家谱,方可承先祖尚学崇文之传统、观先祖仁义信孝之
典范,感悟先祖之魂、教化后辈之心。让姜氏后人,为光耀
家族,努力承担各自之责任。
本谱是在收录世维公(光绪十七年)所抄旧谱残本、沅
陵舒溪口二○○八年所编新谱的相关资料和查搜姜氏家谱
网的相关史料,严格遵守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撰辑而成的。
编者秉着“可读性、知识性、教育性、典籍性”的出发点,
力争让我族人阅之有感、阅之有悟,阅之有思。
本谱的续编,还要特别感谢沅陵舒溪口野柘村的姜盛
鸿、姜仁福(时任职于沅陵县城东派出所)父子和舒溪口红
岩排村姜郅新、姜郅文两兄弟。
但因编者学识所限,加之外访调查材料之不足,本谱定
会存在缺漏与偏伪。只求阅者存真去伪,也望本族后来贤者
在下次续谱中斧校。
德厚公三十一世孙、以清公一十八世孙 姜盛松 敬撰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