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免疫学论文

食品免疫学论文

食品免疫学论文
食品免疫学论文

食品免疫学导论课程论文

题目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姓名杨静

学号 2013152028

甘肃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二〇一六年五月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一、前言:

免疫一词源于医学,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认识和发展起来的防御感染和维护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最早对免疫的认识是免除瘟疫,而现代免疫的概念是识别自身和对非自身抗原异物的清除,以维持集体的稳定。近代免疫的发展诸如单克隆抗体理论的形成、免疫细胞表面的标记、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研究与发展,大大扩充了免疫内容。免疫的理论与技术不仅服务于医学,也在其他生命科学、大农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科学甚至工业、工商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是免疫球蛋白分子上的抗原结合互补位与抗原分子上的抗原决定簇相互吸引以及多种分子间的引力参与下发生的反应。抗原相互间的特异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十分敏感且专一的免疫学分析方法。随着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和单克隆抗体的普及应用以及免疫学技术与其他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现在,若干科学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已经逐渐将这类方法作为一级有价值的分析和研究工具用于各自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免疫学方法起源于医学界,目前仍主要用于医学界,但其使用已渗透到若干其他学科中,其中包括食品科学中的若干领域[2]。

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性结合,这种结合无论是在体内还是体外均可进行,而且具有高度准确度和灵敏性。在体外用已知的抗原就可测定未知抗体,或者用已知抗体可测定未知抗原,快速、便捷。因此,抗原抗体反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抗原抗体在体外结合时,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其反应是可逆的,而且受电解质、PH和反应温度制约。免疫球蛋白制剂在蛋白质与核酸的定性定量检测、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体内细胞活性物质的追踪、发酵工程中活性物质动力学跟踪方面都将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

免疫学在食品中的应用主要有血清学技术、抗原抗体反应与食品检测和免疫与功能食品研发等。血清学技术包括凝聚反应、沉淀反应、标记抗体/抗原技术和其他免疫技术等。凝聚反应包括玻片凝聚反应、试管凝聚反应和间接凝聚反应等。沉淀反应包括试管沉淀反应和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等。标记抗体/抗原技术包括荧光抗体技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酶标记技术和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标记技术、发光免疫技术等。其他免疫技术主要是指免疫电镜技术和免疫印迹技术等。抗原抗体反应与食品检测主要包括抗原抗体反应与食品污染物检测和抗原抗体反应与食品功能因子分析等[3]。抗原-抗体

的这些检测技术在食品科学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对我们提高生活质量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它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几年前的苏丹红事件、啤酒甲醛风波、人造蜂蜜事件、乃至今年的三鹿奶粉事件都给人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如何快速、有效检测食品中的污染物残留,保证食品的安全供应是食品检验中的一个重点。抗原-抗体反应在食品安全和食品科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食品中兽药残留物的免疫检测

2、食品中激素残留的的免疫检测

3、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免疫检测

4、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免疫检测

5、食品中霉菌毒素残留的免疫检测

6、食品中过敏性残留物的免疫检测

7、食品中功能因子的免疫检测

8、肉和肉制品的免疫分析和鉴定

这些技术和方法在现在的食品科学领域中有着极大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对人类的食品安全和自身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机制: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两个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两种特性是由抗原与抗体分子的一级结构决定的。反应可发生于体内,也可发生于体外。在体内抗原抗体结合主要表现在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体现在生理性体液免疫应答和病理损伤两方面。抗体介导调理吞噬细胞吞噬作用、ADCC、促进补体溶菌作用、中和细胞外毒素作用等等。免疫病理损伤作用则表现为超敏反应导致的机体损伤和功能紊乱、以及对自身抗原耐受终止导致的自身免疫病。

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具有特异性的原理,通过抗原抗体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出现凝聚。沉淀等现象来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这既是传统的免疫学检测技术,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抗体,或者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由于体外检测抗原抗体反应中的抗体或抗原多来源于血清,故又称血清检测。它广泛应用于研究机体的免疫应答,抗原与抗体的特性以及疾病的辅助诊断、治疗评估等方面。

抗原抗体的结合是通过氢键的结合力、电荷引力、范德华力、疏水作用力等几种

分子间引力相互作用实现的,这些作用的总和使在空间位置上互补的抗原抗体可以相互结合,在适宜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实验现象。绝大多数抗原都属于蛋白质,具有胶体性质,带有电荷,溶于缓冲液中呈胶体溶液。蛋白质胶体分子带有负电荷,且其亲水集团与水分子结合,在蛋白质分子外周形成一层水化膜,在缓冲溶液中,抗原分子互相排斥均匀分布在溶液中,不会自行聚合而发生沉淀或凝聚的现象。当加入抗体后,抗体与抗原具有对应的极性和抗原相互吸附,特异性结合后所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分子表面的电荷减少或消失,同时水化层也消失,蛋白质胶体分子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在一定条件下,如适量的电解质参与下,则可进一步使各疏水胶体相互靠拢,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或凝聚物。抗原抗体结合力示意图如下:

简单来说抗原抗体的反应机理如下:

?Ag决定簇和Ab分子超变区相互作用(相互吻合,具有互补性)。

?分子表面特异的可逆的弱结合力。

?在极短距离内才能发生。

三、发展与展望:

1、抗原抗体反应与食品污染物检测:

食品污染物的面很广,与抗原抗体反应最为密切的是生物性因素和化学性因素,例

如农药残留、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等这些不安全因素都可作为抗原。如果抗原是蛋白质,则直接(有害物质、不安全因素或再加佐剂)免疫动物得到抗体,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分析和检测食品中的抗原。如果不安全因素是非蛋白质物质,那么先用这种非蛋白质物质(半抗原)与蛋白质(通常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交联,使成为完全抗原,再与免疫动物获得抗体,用已知的抗体就可以测定食品中的待鉴定的不安全因素(抗原)。利用这种血清技术,检测食品中的不安全因子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因为它具有准确、特异、快速和便捷的优点,不需要使用昂贵的设备,易于在基层应用。

由于近几年我国常出现“瘦肉精”事件,因此其检测方法显得非常重要。国家检测标准方法中已将盐酸克伦特罗的ELISA测定方法作为筛选方法(GB/T5009.192-2003),可以用于检测尿、肌肉、肝脏等的盐酸克伦特罗残留。

三聚氰胺[C

3N

3

(NH

2

)

3

],俗称“蛋白精”,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常温下为一种无

毒无味的白色结晶粉末,添加到饲料中可以冒充蛋白质,少量添加即可大大提高凯氏定氮法测定的蛋白含量。在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是属于违规行为。陈锡龙等[4]用市售的美国BeaconAnalyticalSystemsInc.公司开发的三聚氰胺定量检测试剂盒对检测动物饲料样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该试剂盒可以用来进行三聚氰胺检测的筛选,从而节约时间、减少工作量、降低检测成本。

2、抗原抗体反应与食品功能因子分析:

检测原理与上述的食品污染物检测相同,只不过作为抗原的物质不是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而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活性物质,例如银杏中黄酮类物质、内酯,大豆中的异黄酮,蜂王浆中的溶栓酶、激素等。同样,功能因子如果是非蛋白质性半抗原,那么,首先应使半抗原成为完全抗原,再免疫动物获得抗体。有一些虽然是蛋白质性质,但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肽类物质,也应该与蛋白质结合构建成大分子蛋白质,以此为抗原免疫动物获得抗体,用已知抗体就可以鉴定未知抗原。目前有一些半抗原、抗原或抗体已经商品化了,订购规范的样品即可实施检测。

3、酶联免疫吸附法: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是在免疫荧光和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将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的一种免疫分析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有效、特异性强,能广泛用于临床标本、药物残留、转基因食品以及病原微生物检测等多个领域。ELISA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

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体中的其他物质分开。再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也通过反应而结合在固相载体上。此时固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酶联免疫吸附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主要有食品微生物的检测、食品中药物残留的检测、食品中毒素的检测、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和食品中其他成分的检测。

例如姚斐等[5]用间接ELISA可快速有效检测出VBNC大肠杆菌O

157:H

7

,此外,采用

Dot-ELISA检测沙门氏菌,耗时短,比传统方法快。余向阳等[6]以辣根过氧化物酶对兔抗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抗体进行标记,建立了检测蔬菜中多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直接竞争抑制ELISA方法,用该方法对南京市场107个样品检测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气相色谱法。顾炜炜、潘家荣[7]研制了用于检测转基因食品中Btcry2Ab/2Ac杀虫蛋白的直接竞争ELISA试剂盒,可满足实际生产中大批量样品的快速检测。

4、免疫与功能食品研发:

功能食品又称保健食品,目前我国经审批的保健食品有2000多种,分属于调节血脂、调节血压、免疫调节、抗氧化等22项,其中免疫调节的保健食品有400余种,约占整个保健食品的1/4,可见其比例之高。

四、结语: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类身体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政府对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链条中的安全控制予以高度重视,因此,对食品中污染物和危害物的检测和监控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技术。抗原-抗体反应技术是近几年高速发展的新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方便快捷、分析容量大、检测成本低、安全可靠等优点,已成为21世纪最具竞争力和挑战性的检测分析新技术[8]。

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的快速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抗原-抗体反应与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将不断完善和发展,抗原-抗体反应的缺点必将被克服,其优点将更加特出,此外,将抗原-抗体反应同其他检测技术相结合,实现强强联合,增加检测的灵敏度、降低交叉反应,使抗原-抗体反应检测更加准确的定量。在未来的食品安全检测

中,抗原-抗体反应检测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江汉湖,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用),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09(3):270-279.

[2]王正祥,诸葛健单克隆抗体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及其前景[J].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89,8(1):84-85.

[3]江汉湖,食品免疫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08(1):176-203.

[4]陈锡龙,黄瑾,钱莘莘.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饲料中三聚氰胺的研究[J].饲料工业.2008,29(18):53- 55.

[5]姚斐,沙莎.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活的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大肠杆菌O

157:H

7

[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31(2):211- 214.

[6]余向阳,骆爱兰.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残留直接竞争ELISA建立及初步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 2008, 27(3):249- 252.

[7]顾炜炜,潘家荣.转基因食品中Btcry2Ab/2Ac杀虫蛋白直接竞争ELISA试剂盒的研制[J].食品科技,2007,06:203- 206.

[8]何扩,张秀媛等.基因工程抗体在食品检测中应用进展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4,08(8):124-128.

细胞免疫学论文

【摘要】作为一种具有靶向性的生物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始终是人们关注 的热点之一,被广泛用于治疗肿瘤、病毒感染和抗移植排斥等。但鼠源单克隆 抗体的临床应用受限于诱导产生人抗鼠抗体、肿瘤渗入量低、亲和力低和半衰 期短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向各学科的渗透,通过基因操作技术 对抗体进行改造,可使其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抗体人源化已经成为治疗性 抗体的发展趋势,同时各种抗体衍生物也不断涌现,它们从不同角度克服了抗 体本身的应用局限,也为治疗人类疾病提供了利器。本文简要介绍上述技术的 基本原理、特点和治疗性抗体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人--鼠嵌合抗体生物导弹人源化抗体双特异性抗体 【正文】 一、治疗性抗体技术的研究背景 2000年前,人们将自白喉杆菌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到的可溶性毒素注入马体内,发现得到的抗血清可以治疗白喉,这是第一个用抗体治疗疾病的例子。随 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DNA 重组技术 开始被用于抗体的改造,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对以往的鼠抗体进行相应的改造, 以消除抗体应用的不利性状或增加新的生物学功能,还可用新的技术重新制备 各种形式的重组抗体,标志着基因工程抗体时代的来临。自第一个基因工程抗体———人--鼠嵌合抗体于1984 年诞生以来,新型基因工程抗体不断出现,包括人源化抗体、单价小分子抗体(Fab、单链抗体、单域抗体等)、多价小分子 抗体(双链抗体、三链抗体、微型抗体等)、某些特殊类型的抗体(双特异抗体、抗原化抗体、细胞内抗体等)及抗体融合蛋白(免疫毒素、免疫黏连素等)等。用于制备新型抗体的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成为继杂交瘤技术之后生命科学研究中 又一突破性进展。在噬菌体抗体库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发展了核糖体展示抗体 库技术,利用核糖体展示技术筛选抗体的整个过程均在体外进行,不经过大肠 杆菌转化步骤,因此可以构建高容量、高质量的抗体库,更易于筛选高亲和力 抗体和利用体外进行的方法对抗体性状进行改造,核糖体展示抗体库技术代表 了抗体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各种抗体治疗作用的机理与应用 2.1 抗体的基本组成 抗体的基本单位是由4 条肽链组成的对称结构,包括2 条相同的重链和2 条相同的轻链。重链和轻链分别由可变区和恒定区组成。可变区中的互补决定区与抗体和抗原结合的多样性直接有关,而恒定区的结构与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相关。在少数情况下,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以对机体直接起保护作用,如用抗 体中和毒素的毒性,但在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效应功能灭活或清除外来抗原。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本节为浅近简介免疫学的最基本内含,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功能产生过程的特点,这些内容将在以后的各章中会逐步介绍。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机体是多种器官系统组成,各自执行专职功能,如呼吸系统主要执行气体交换,呼出CO2,吸入O2,供新陈代谢需要;免疫系统则执行免疫功能,保卫机体免受生物体的侵害。为使医学生在学习免疫学课程之始,即对免疫学有初步印象,本章将简介免疫学基本概念,并从免疫学发展过程理解这些概念的形成,开拓、发展及取得的成就,从而成为一门生命科学前沿的一门医学免疫学科。 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这种通俗认识在科学上的含意则包括:免疫由机体内的免疫系统执行,免疫系统具有:(1)免疫防御功能: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2)免疫监视功能(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3)免疫耐受: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表达的抗原(解释见后)不产生免疫应答,不导致自身免疫病,反之,对外来病原体及有害生物分子表达的抗原,则产生免疫应答,予以清除,从这层功能上说,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我及非我”功能;(4)调节功能:免疫系统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与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连接,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系统,不仅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亦调节免疫系统本身的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等)、免疫组织(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及B淋巴细胞)及免疫分子(细胞表面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等)组成。体内的免疫细胞通常处于静止状态,细胞必须被活化,经免疫应答过程,产生免疫效应细胞,释放免疫效应分子,才能执行免疫功能。免疫细胞分为两类:(1)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等等,这类细胞经其表面表达的受体,能识别一种分子,这种分子表达于多种病原体表面,如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4, TLR4)能识别脂多糖(LPS),它表达于多种Gram-肠道杆菌表面,经受体-配基作用,固有免疫细胞被活化,迅速执行免疫效应,吞噬杀伤病原体,并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IFN),抑制病毒复制,这类细胞在病原体入侵早期,即发挥免疫防御作用,称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应答不经历克隆扩增,不产生免疫记忆。(2)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即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及B细胞,这类细胞是克隆分布的,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一种识别抗原受体,特异识别天然大分子中的具有特殊结构的小分子(如蛋白中的多肽、糖中的寡糖、类脂中的脂酸、核酸中的核苷酸片段)。这些能被T或B细胞受体特异识别的小分子,我们称之为抗原(antigen, Ag)。T 细胞识别的主要是蛋白中的多肽,但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游离的多肽,它们必须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编码分子组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才能与T细胞受体结合,使相应克隆的T细胞开始活化。但要使T细胞充分活化,尚须抗原提

食品免疫学论文课稿

食品免疫学导论课程论文 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1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 学号:2012112098 姓名:朱丹丹

免疫乳与人体免疫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健康,希望食品能够带给他们健康,甚至防止一些疾病。因此,作为乳制品领域的重要分支,免疫乳也受到了国内人的关注。免疫乳是对动物,例如奶牛、奶羊等进行免疫接种所获得的初乳加工制品。免疫乳除含有基本的营养物质之外,还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多种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它们对人体的保健与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体免疫;免疫乳;抗体IgG;作用机制; 正文: 一、免疫乳现状及其背景 免疫乳发展简史免疫乳的发展可追溯到1892年,德国科学家Paul Ehrlich 最先发现母鼠通过其乳汁的被动免疫可使其幼子获得对疾病的抵抗力,他认为人类婴儿也可通过这一方式获得被动免疫能力,并首先提出“免疫乳”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免疫乳的营养价值及其免疫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做一种重要的功能性食品,免疫乳的开发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免疫系统的理论和机制 (一)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覆盖全身的防卫网络,保护身体的第一道防线为皮肤、细胞膜、呼吸道、胃肠道、尿道及肾脏。不过,单纯的屏障和和过滤机制并不能完全保护我们,身体有赖组成免疫系统的血细胞和蛋白质发挥防御能力。免疫球蛋白,在血液及组织内循环以加强身体的防卫能力,是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也助白血球发挥作用.淋巴细胞是可以记忆如何保护身体的特殊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其中每种淋巴细胞又分为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其中效应B细胞的作用

食品免疫学名词解释

食品免疫学名词解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名词解释 一、绪论 1.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物功能。大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有利,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2.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増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初次应答:指宿主外来抗原后血清中出现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 特点: ①潜伏期比较长,一般为6-10天。 ②初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为低亲和力的,后期为IgG。 ③血清中抗体高峰浓度较低,而且维持时间较短。 再次应答: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称之为再次免疫应答。在一感染性疾病中存活的动物常不再感染此病,这是因为它们的快速再次应答,也就是说它们对此病产生了免疫。 特点: ①潜伏期较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 ②抗体浓度增加快,含量比初次应答高,维持时间长。 ③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再次应答。 ④再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为IgM。 ⑤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⑥IgM产生的数量和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与初次应答时大致相同。 3.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IT):指机体经某种Ag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 4.自身稳定:指免疫具有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组织细胞,维持正常的机体内环境。 5.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体内表达新生抗原的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该功能失调可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侵入时,机体的防御机制,消灭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 6.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又称先天性、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或天然免疫。指生物在种系进化发育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历来的一种没有针对性的抵抗力。 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无针对性;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但同一种族内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无记忆性;能稳定遗传 7.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指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与生物病原体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抵抗力。---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 8.免疫反应(immune reaction):主要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2.免疫器官: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centralimmuneorgan)和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两部分。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

免疫学论文

简述免疫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及其意义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消除有害生物及其成分(体外入侵,体内产生)的应答过程及机制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相应疾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科学。免疫学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中国人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正式记载算起,到其后的Jenner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直至今日,免疫学的发展已有三个半世纪。前后走过经验免疫学时期、免疫学科建立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在后两个时期中,随着科学发展,免疫学经历了四个迅速发展阶段,即:①1876 年后,多种病原菌被发现,用已灭活及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疫苗,预防多种传染病,从而疫苗得以广泛发展和使用;②1900 年前后,抗原(Ag)与抗体(Ab)的发现,揭示出“抗原诱导特异抗体产生”这一免疫学的根本问题,促进了免疫化学的发展及Ab 的临床应用;③1957 年后,细胞免疫学的兴起,人类理解到特异免疫是T 及B 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所进行的主动免疫应答过程的结果,理解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不同效应与协同功能;④1977 年后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得以从基因活化的分子水平,理解抗原刺激与淋巴细胞应答类型的内在联系与机制。当今,免疫学正进入第五个迅速发展阶段,即后基因组时代,从功能基因入手,研究免疫应答与耐受的分子机理,及新型疫苗的设计研制。 现代免疫学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研究生命中的生、老、病、死等基本问题,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 免疫学发展的另一特色,是其理论与应用的紧密联系。免疫学的应用,为治疗和预防人类的疾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Jenner 发明牛痘苗,到1980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被消灭”这一事实,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人类征服疾病的最为辉煌的成绩。 一、经验免疫学的发展 天花曾是人类历史上的烈性传染病,是威胁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在欧洲,十七世纪中叶,患天花死亡者达30%。我国早在宋朝(十一世纪)已有吸入天花痂粉预防天花的传说。到明代,即公元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则有正式记载接种“人痘”,预防天花。从经验观察,将沾有疱浆的患者的衣服给正常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磨碎成细粉,经鼻给正常儿童吸入,可预防天花(图1-2,A)。这些方法在北京地区较为流行,且经陆上丝绸之路西传至欧亚各国,经海上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国家。英国于1721年流行天花期间,曾以少数犯人试种人痘预防天花成功,但因当时英国学者的保守,未予推广。由于种“人痘”预防天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使这一方法未能非常广泛地应用。然而,其传播至世界各国,对人类寻求预防天花的方法有重要的影响。 公元十八世纪后叶,英国乡村医生Jenner 观察到牛患有牛痘,局部痘疹酷似人类天花,挤奶女工为患有牛痘的病牛挤奶,其手臂部亦得“牛痘”,但却不得天花。于是他意识到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为证实这一设想,他将牛痘接种于一8 岁男孩手臂,两个月后,再接种从天花患者来源的痘液,只致局部手臂疱疹,未引起全身天花(图1-2,B)。他于1798年公布了他的论文,把接种牛痘称为“Vaccination”(拉丁语中,牛写为Vacca),即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在

免疫学论文

免疫学论文 抗原及其反应机制 姓名:杨珺雯 学号:20100513754

抗原及其反应机制 摘要: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 关键词:抗原抗原的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原性超级抗原 所谓抗原的反应原性是指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具备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能力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等。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等。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不会引起免疫反应。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半抗原和大分子蛋白质结合以后,就获得了免疫原性而变成完全抗原,也就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在青霉素进入体内后,如果其降解产物和组织蛋白结合,就获得了免疫原性,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青霉素抗体。当青霉素再次注射人体内时,抗青霉素抗体立即与青霉素结合,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出现皮疹或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性质介绍: 抗原的基本性质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异物性是指进入机体组织内的抗原物质,必须与该机体组织细胞的成分不相同。抗原一般是指进入机体内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抗原也可以是不同物种间的物质,如马的血清进入兔子的体内,马血清中的许多蛋白质就成为兔子的抗原物质;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也可以成为抗原,如血型、移植免疫等;自体内的某些隔绝成分也可以成为抗原,如眼睛水晶体蛋白质、精细胞、甲状腺球蛋白等,在正常情况下,是固定在机体的某一部位,与产生抗体的细胞相隔绝,因此不会引起自体产生抗体。但当受到外伤或感染,这些成分进入血液时,就像异物一样也能引起自体产生抗体,这些对自体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称为自身抗原,所产生的抗体称为自身抗体。由于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发生反应,于是就引起自身免疫疾病,如过敏性眼炎、甲状腺炎等。机体其它自身组织的蛋白可因电离辐射、烧伤、某些化学药品和某些微生物等理化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发生变性时,也可成为自身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病、白细胞减少病、慢性肝炎等。大分子性是指构成抗原的物质通过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大分子物质,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绝大多数蛋白质都是很好的抗原。为什么抗原物质都是大分子物质呢?这是因为大分子物质能够较长时间停留在机体内,有足够的时间和免疫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接触,引起免疫细胞作出反应。如果外来物质是小分子物质,将很快被机体排出体外,没有机会与免疫细胞接触,如大分子蛋白质经水解后成为小分子物质,就失了抗原性。特异性是指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抗原的特异性是由分子表面的特定化学基团所决定的,这些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抗原以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结合而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换言之,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通过识别抗原决定簇而区分“自身”与“异己”。抗原也是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免疫理论来阐明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规律;二是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技术来诊断和防治疾病。本章内容主要是后者。此外,免疫学不仅应用于传统的传染病中,而且在肿瘤、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器官移植、生殖免疫等中均广泛应用。 免疫学防治是指应用免疫制剂或免疫调节药物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有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两种。自然免疫主要指机体感染病原体后建立的特异性免疫,也包括胎儿或新生儿经胎盘或乳汁从母体获得抗体而产生的免疫。人工免疫则是人为地使机体获得免疫,是免疫预防的重要手段,包括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和过继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是给机体接种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国内常将用细菌制作的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称为菌苗,而将用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制成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而国际上把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及类毒素统称为疫苗。经人工自动免疫产生的免疫力出现较慢,但免疫力较持久,故临床上多用于预防。人工自动免疫制剂其主要有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以及各种新型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输入抗体等制剂,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输入抗体后立即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约2~3周,临床上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主要有抗毒素、抗菌血清与抗病毒血清、胎盘球蛋白和血浆丙种球蛋白。 过继免疫治疗是指给患者转输具有在体内继续扩增效应细胞的一种疗法。如给免疫缺陷病患者转输骨髓细胞;给肿瘤患者输入体外激活扩增的特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或非特异性的LAK细胞等。应用时应考虑供者与受者之间HLA型别是否相同,否则输注的细胞会被迅速清除,或者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再如造血干细胞移植:取患者自身或异体骨髓或脐血输入患者,移植物中的多能干细胞可在体内定居、增殖、分化、使患者恢复造血功能和形成免疫力。造血干细胞移植可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以及某些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等。 在医学制剂影响免疫功能的制剂主要有两类:免疫增强剂和免疫仰制剂。免疫增强剂是指通过不同方式,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一类免疫治疗药物。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的疾病及免疫缺陷病。免疫增强剂种类很多,按其作用的先决条件可分为三类:一是免疫替代剂,用来代替某些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生物因子的药物。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药物,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提高体液免疫功能的药物等;按其作用性质又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和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按其来源则可分为细菌性免疫增强剂及非细菌性免疫增强剂。二是免疫恢复剂,能增强被抑制的免疫功能,但对正常免疫功能作用不大。常用的免疫增强剂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内毒素、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转移因子、双链聚核苷酸、佐剂等。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体免疫反应的制剂。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有五类:(1)糖皮质激素类,如可的松和强的松、泼尼松龙等;(2)微生物代谢产物,如环孢菌素和藤霉素等;(3)抗代谢物,如硫唑嘌呤和6-巯基嘌呤等;(4)多克隆和单克隆抗淋巴细胞抗体,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OKT3等;(5)烷化剂类,如环磷酰胺等。 免疫学诊断是指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对传染病、免疫性疾病等进行和免疫功能进行测定。由于免疫学检测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此常用临床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免疫诊断方法具有体液免疫试验。细胞免疫试验和皮肤试验三种。 抗原抗体反应在体内表现为溶细胞、杀菌、促进吞噬、中和毒素或引起免疫病理损伤等;在体外可出现凝集、沉淀、细胞溶解和补体结合等可见反应。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临床上多用血清标本进行试验,故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曾被称为血清学反应。但随着免疫学

食品免疫学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 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御功能和有害病理作用及其 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 3.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二复始循环过程。 4.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5.黏膜淋巴系统:是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 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齐冠华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及派氏集合淋巴结等。 6.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 免疫器官的特点区域。 7.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一类小分子 量可溶性糖蛋白。 8. 9. 10. 11. 12.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 的性质。 13.半抗原载体现象:小分子物质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产生免疫应答,但当它们与大 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 14.异种抗原:自另一物种的抗原物质如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异种血清和蛋白等。 15.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的特性。 16.可变区:指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 17.自身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 18.,植物及微生物组织之间的共同 抗原。 19.超抗原:某些物质具有强大的刺激T细胞活化的能力,此物质称为超抗原。 20.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 殊化学基团。 21.抗原结合价: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结合的决定簇总称。 22.半抗原-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不同载体与同样的半抗原连接后具有不同的免疫原性, 只有当初次与再次免疫室,将半抗原结合在相同载体上才能产生抗原抗体的增强效应。 23.共同抗原:带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的抗原。分为类属抗原和异嗜性抗原两类。 24.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决定基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别与两种抗原( 共同抗原) 结合 发生反应,此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25.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细菌、病毒及大多数蛋白质。

免疫学小论文

免疫学技术在食品卫生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Immunological Technique in Food Hygiene 摘要:食品中遇到的一切物质几乎都可直接或间接地作为抗原,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后发生肉眼可见的凝聚或沉淀反应。这一基础使得免疫学技术在食品研究和工业生产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免疫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在霉菌毒素、乳品 掺伪、肉品和其它方面的应用。 Abstact:A1l of the materials in f00d a most are antigen directly or indirectly.As antigen and Antibody conjugate specifically,the coacervation or precipitation can be seen.That makes immunological techniqu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ffects on f00d research and industry.The Principl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ique in fungal toxin dairy fake,meat and other fields are introduce in this paper. 关键词:免疫学技术食品卫生 Key words:immunological technique f00d hygiene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全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分子生物学、基础免疫学及免疫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免疫学技术也在迅速更新和完善,在临床医学、食品安全检测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已经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就各类免疫学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作以简要介绍。(1) 一.免疫学技术的原理 抗原特异性主要表现在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反应上,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高度特异的。即任何一种抗原只与它激发产生的抗体相结合。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发生肉眼可见的凝聚或沉淀反应是免疫学技术的基础。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其比例适当时,会在环境条件(pH、温度、电解质、补体等)影响下缓慢出现肉眼可见的凝聚、沉淀等现象。发生凝聚反应的抗原多为颗粒性抗原(细菌、血球等),而发生沉淀反应的抗原多为可溶性抗原(各种微生物培养液、细胞组织浸出液及血清等)。也可以是食品中所研究的若干大分子(多糖、蛋白质、类脂等)。因此。可以把免疫学技术应用到食品研究和工业生产中。(2) 二.应用在食品卫生领域的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用于食品检测方面主要有以下方法种类:荧光酶标免疫分析,免疫亲和色谱,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免疫PCR检测技术,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和免疫传感器等。还有其他技术方法如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放射免疫技术等。 三.各种技术方法的简介与应用案例 1.免疫亲合色谱(immunoaffinitychromatography,IAC)(3) 1.1 原理 IAc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高亲合力高专一性和可逆 结合的特性机遇色谱的差速迁移理论而建立的一种色谱 方法。将针对被测物的特异性抗体固定到适当的固相 基体上,制备成免疫亲合色谱固定相。利用被测物的 反应原性、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以及抗原抗体复合 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可逆解离的性质进行色谱分离。当

营养与免疫

免疫应激与动物营养 营养与免疫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动物的营养状况是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免疫功能的重要因素。合理的营养管理有利于提高动物对应激和疾病的抵抗力。第二,动物的免疫反应和临床疾病可以改变营养代谢和营养需要模式,必须根据新的营养特点调整营养管理模式才有利于动物健康的恢复。 营养对免疫的影响 蛋白质:蛋白质缺乏时,引起胸腺和脾脏退化,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导致免疫机能下降。蛋白质营养实质上是氨基酸营养,与免疫密切相关的氨基酸主要有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精氨酸以及缬氨酸。 脂肪:脂肪对机体有免疫调节作用,必需脂肪酸缺乏时降低淋巴细胞免疫应答能力,过多时引起广泛的免疫缺陷,造成淋巴组织萎缩,淋巴细胞应答能力下降。 糖:多糖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一些寡糖也可使免疫机能增强。 维生素:V A参与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缺乏会导致免疫器官损害。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抗感染作用。VD具有刺激单核细胞增殖和活化作用,以及干扰T细胞介导的免疫力。VE可促进免疫细胞增殖,本身具有抗氧化作用,保护免疫组织不受损害。VC具有抗应激、抗感染、抗氧化作用,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参与合成干扰素,提供免疫力。叶酸缺乏导致淋巴细胞发育受阻,VB6缺乏引起胸腺发育受阻,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核黄素缺乏,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细胞膜受损,免疫力降低。 矿物质:硒能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和免疫球蛋白及抗体的生成。锌缺乏会导致免疫器官萎缩,免疫细胞减少,抗体水平下降。铜参与铜蓝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组成,增强机体免疫力。铁缺乏会使免疫组织受损,免疫机能下降。铬是葡萄糖耐受因子的成分,抗应激。另外锰、钙、镁均对免疫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1 免疫应激对动物采食量的影响厌食是免疫应激期的典型症状之一。 2 免疫应激对养分代谢的影响 2.1 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免疫急性期中,整个机体的蛋白质周转速度提高,氮排出增加,外周蛋白质的分解加快,骨骼肌蛋白的沉积降低,但肝急性期蛋白(Acute-phase protein,ACP)的合成量增加(Johnson,1997)。Jepson等(1986)研究发现,大鼠接受LPS刺激后,其骨骼肌蛋白的降解率增加60%~1 00%,合成率降低52%,而肝ACP的合成率增加22%~35%。Jahoor等(1999)也报道,仔猪接受松油脂刺激后,其骨骼肌蛋白的合成率降低,纤维蛋白原(一种急性期蛋白)的合成率升高。IL-l、IL-6和TNF-α均能介导骨骼肌蛋白的降解。Tayek(1996)发现单独注射TNF后,骨骼肌中几种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耗竭,血浆氨基酸(苯丙氨酸、丙氨酸和色氨酸除外)浓度降低。ACP的合成,也受IL-l、IL-6和TNF的介导(Richards等,1991),其中IL一6能直接刺激肝细胞氨基酸的吸收,而IL -l和TNF-α则主要是通过促进IL-6的产生,来增加ACP的合成。归结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动物处于免疫应激状态时,其体蛋白质合成率下降,而降解率增加主要受4个因素的共同作用:l)免疫应激造成采食量下降,因而供给蛋白质合成所需的氨基酸受限。 2)免疫急性期中,动物骨骼肌的的氨基酸摄入机制受抑,骨骼肌中核糖核酸(RNA)的合成受抑。3)ACP合成和其他免疫相关过程(如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对氨基酸的需要量增加。在猪体内现已发现的ACP主要包括:C一反应蛋白、α-l一酰基糖蛋白(α-l-ACP)和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等。当猪接受免疫刺激时,血清中结合珠蛋白、C一反应蛋白以及α-1-ACP的浓度均升高。研究表明,供ACP合成的氨基酸至少60%来源于骨骼肌。当动物处于免疫急性期时,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肝的血流量和肝中氨基酸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

知识点整理食品免疫学南农

知识点整理 食品免疫学(南农) 免疫学:研究机体与微生物和外来大分子相遇后发生的广义的“免疫”和细 胞及分子变化的科学. 免疫(immunity )的概念 传统:对自身抗原不产生应答,对于“非己”抗原产生应答,并清除之。 现代: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 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这种生理功能对机 体有益,可产生抗感染、抗肿瘤等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在 一定条件下,当免疫功能失调时,会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和结果,如引发超敏 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免疫功能是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非己”抗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 学作用的总称。主要包括: 1、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 护功能。正常时可产生抗感染免疫的作用,防御功能过强会产生超敏反应,过弱 则产生免疫缺陷(后两种情况均属异常反应)。 2、 免疫自稳(immunehomeostasis ):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血细胞和抗 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份保持免疫耐受;异常时:发生生理功能紊乱、自 身免疫病等 3、 免疫监视(immunesurveillanee ):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 突变、畸变和病毒干扰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丧失:机体突变细胞失控, 有 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出现病毒的持续感染。 免疫性疾病: 1 、免疫防御:生理(有益):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病理: 超敏反应(过度),免疫缺陷病(不足)。 2、 免疫监视: 染。 3、 免疫耐受: 4、 免疫调 节: 常见疾病: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结核病、肿瘤、抗药性。 免疫学发展趋势:应用基础免疫学研究: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疾 病的诊断和防治;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以免疫系统为对象,研究生物系基本问 题,如细胞的发育、分化、活化及其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胞内蛋白质的转运, 膜信号的传递,生长的控制等;免疫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建立实验室研究转向生物 高技术产品,如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将其相应试剂盒,基因工程抗体和疫 苗等。 免疫系统的组成:天然免疫系统(所有动物),获得性免疫系统:鸟类以上 脊椎动物。 天然免疫系统组成:1)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毛发和汗毛,呼吸系统纤毛, 肺内 VCO 3,起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泪液、唾液、胃液、汗液等杀菌; 2)血 脑屏障,血胎屏障;3)淋巴组织的过滤;4)炎症反应的病理防御,参与细胞: 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红血球、补体等。 获得性免疫系统:抗原专一的,基于体液或循环物质(抗体和免疫细胞)。 分类:①主动获得性免疫;②被动获得性免疫。T 、B 细胞识别外来抗原,选择性 扩增,效应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细胞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 生理: 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病理: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 生理: 生理: 对自身物质无应答;病理:自身免疫性疾病。 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

免疫学概论讲课重点内容及思考题

免疫学概论讲课重点内容及思考题 2015.12.1 第一章免疫概论 1. 免疫的概念: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维持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2.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1)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 (2)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 (3)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3. 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的特点: (1)出生时已具备(早) (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 (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 (4)个体差异不大 4.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的特点: (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 (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 (3)一般不能遗传 (4)个体差异大 (5)具有记忆性 5.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功能? 是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组成,前者是由B淋巴细胞,后者是由T淋巴细胞承担。B淋巴细胞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可以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功能。 6. 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及其主要特点。 天然免疫是指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接触外来侵染物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为天然免疫、固有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 特异性的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一种经由与特定病原体接触后,产生能识别并针对特定病原体启动的免疫反应。特点是:(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 7. 免疫细胞有哪些?其主要功能? 8. 免疫学与食品科学的关系? 9.食品免疫学 食品免疫学属免疫学范畴,其侧重点是应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和探索食品营养与免疫、食品中一些特殊营养素—活性物质和功能因子实施免疫调节的机理,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特点实施对各类物质的免疫检测。 第二章免疫系统 1.免疫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和各自有什么功能?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2.免疫器官的组成以及各免疫器官的特点、功能。

营养免疫学 论文1

营养免疫学的重要 电气1021 郭顺智 1014771030 健康的免疫系统是无可取代的,功能正常的人体,具有防御疾病、克服疾病,甚至克服环境污染物及毒素持续侵袭的所有武器。科学的长期进展,已开发出针对各种特定疾病的药物,但部分医学界人士却仍在寻找健康免疫系统的适当取代者,很多人都认为只要没有呈现可见之疾病症候之前,即属于健康,这并不完全正确。 大多数疾病在对外显露症候之前,都已经长期存在体内,逐渐的,我们会注意到自己感到更疲乏,或身体反应不正常。此种一般性的“虚弱”感觉,在更严重的疾病症候显现之前便已出现许久。当我们感到病势沉重之时,通常已来不及预防,因此,为避免与疾病接触的最理想方法,便是注意免疫系统的健康,而在日常中提供免疫系统适当的营养,便是我们应该要认真去做的。 我们所摄取的营养与免疫系统的反应有明确的相关性。而二者之间的影响,就是营养免疫学的基础。免疫学的最基础教育,乃是研究人体的免疫系统,及其用以防御病原和外来物质攻击的方法。自从抗生素发现后,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药物与疾病的

治疗上,反而忽略了人体系统的神奇功能与疾病的预防。 营养与免疫系统的关联,是营养免疫学专门学科的基础。这也是名为营养免疫学的新兴研究领域。而此学科所一再强调的,就是“营养健全的免疫系统具有正面性的影响力”。 营养在抵抗感染上,扮演极重要的角色,缺乏任何一种营养,对免疫系统都有不利的影响。但营养免疫学并不是研究人体需要多少蛋白质、矿物质或维生素的科学,而是着重于研究植物营养素、抗养化剂和多糖体的科学。虽然人体缺乏蛋白质,矿物质或维生素会引起免疫功能失调,但当今社会大部分人并不缺乏这些营养,相反地,却缺乏对免疫系统功能极其有益的植物营养素、抗氧化剂和多糖体等营养。因此,如何使我们获得这些营养,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最佳状态,是我们探讨健康议题的主要关键。1、免疫系统的强度取决于饮食 在人类历史上,人体一直不能免于疾病的困扰,但由于我们免疫系统的衰弱,今天可能是疾病最猖狂的时期之一。免疫相关疾病的增加有很多原因,追根究底则与我们所吃的食物品质有关。今天的食物大多含有防腐剂及农药,高度精制的食物更缺乏消化及吸收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及酵素。而我们体内的防御系统亟需我们为其提供营养,才能发挥有效的功能。 科学家已经发现愈来愈多的食品会影响正常的免疫系统功能,例如营养不良会降低免疫系统功能,污浊空气中的毒性物质容易造成免疫系统失调,导致诸如红斑狼疮,风湿热及血管球性

改变人生的科学---营养免疫学(陈昭妃)

改变人生的科学---营养免疫学(陈昭妃) 大家好,您知道吗?科学家们已经证实了人类的寿命应该最起码拥有150岁,那为什么现代的人,寿命却只有活到60岁、70岁或80岁呢?其实我们生命还可以再延长1倍的,您想活得更长寿吗?仔细想一想,如何能够为自己再增加50岁的生命,不要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营养免疫学这门科学能够让您从不可能变成可能。 一、趋势的警讯 您曾经想过这个问题吗?人们为何会死亡,是因为年纪大了吗?人们死亡时又有那一张死亡证明书上写着长寿呢?相反的,死亡原因一栏总是写着死于癌症、心脏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可见通常人们都是死于疾病。疾病不仅会缩短生命,它还会降低生活的品质,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如今全世界有10亿人体重超重,其中大概有3亿人患有肥胖症。肥胖症就象一块吸引疾病的磁铁,一旦患上肥胖症就会有得其它至少30种疾病的危险,像癌症、糖尿病和中风等。每年有700万人死于癌症,并有1000万癌症新患者,实际上每30秒

就有一人罹患癌症。每55秒就有一人死于癌症,全球有1600万人死于心脏疾病、1亿7700万人患有糖尿病,到2030年全世界患糖尿病的数量将是现在的2倍,更可悲的是许许多多的孩子得到了成年人的疾病,1760万名5岁以下的儿童体重超重,越来越多的孩子罹患糖尿病和高血脂。如果我们还不采取行动的话,每三个孩子就会有一人会成为糖尿病患者。以上的这些数据中会有您的家人吗? 我有个朋友他完全不怕生病,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现在的医生都非常的厉害,药物也非常的先进,今天生病,明天就好了,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如果他说的都是正确的,那我想请问您:为什么会有人死亡呢?为什么不是每一个癌症患者都能够存活下来呢? 药物并不能保证治愈疾病,而且药物还有严重的副作用,有时药物的副作用甚至比疾病更可怕。最近有报道说美国每年有9万8千人死于医疗事故,其中很多的事故都是用药错误。必须注意如今许多的疾病都没有治愈的方法,举例来说:2003年SARS夺去900人的生命,而禽流感的死亡率高达30%。为什么没有方法治疗SARS和禽流感呢?SARS和禽流感病毒都是变

食品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绪论 1.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物功能。大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有利,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2.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増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初次应答:指宿主外来抗原后血清中出现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 特点: ①潜伏期比较长,一般为6-10天。 ②初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为低亲和力的,后期为IgG。 ③血清中抗体高峰浓度较低,而且维持时间较短。 再次应答: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称之为再次免疫应答。在一感染性疾病中存活的动物常不再感染此病,这是因为它们的快速再次应答,也就是说它们对此病产生了免疫。 特点: ①潜伏期较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 ②抗体浓度增加快,含量比初次应答高,维持时间长。 ③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再次应答。 ④再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为IgM。 ⑤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⑥IgM产生的数量和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与初次应答时大致相同。 3.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IT):指机体经某种Ag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 4.自身稳定:指免疫具有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组织细胞,维持正常的机体内环境。 5.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体内表达新生抗原的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该功能失调可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侵入时,机体的防御机制,消灭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 6.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又称先天性、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或天然免疫。指生物在种系进化发育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历来的一种没有针对性的抵抗力。 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无针对性;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但同一种族内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无记忆性;能稳定遗传 7.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指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与生物病原体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抵抗力。---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 8.免疫反应(immune reaction):主要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2.免疫器官: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centralimmuneorgan)和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两部分。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 骨髓:长骨髓源生各种免疫细胞。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直接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大量抗体,约占40%。 胸腺: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T细胞 禽法氏囊: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为B细胞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并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等。 淋巴器官:淋巴细胞在其内发生、分化、发育、定居并对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结构性淋巴组织,包括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