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验4则
- 格式:pdf
- 大小:177.10 KB
- 文档页数:2
真武汤治验三则真武汤始见于《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5味药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肾阳虚衰、水湿泛溢之水肿、小便或利或不利、腹痛下利、肢肿、体颤、肉跳及心阳虚衰、水气上凌之心悸等症。
临床中,笔者还用于治疗其他病证,疗效较好,现列儿则验案如下。
自汗案患者,女,37岁,2004年8月就诊。
患者自诉:自汗不止4月余,曾在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西医调节神经的药物不起作用,服其他中药效果也不明显。
3天前患感冒服西药及中成药后,汗出更多,低热(体温37(5弋)。
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不振,头面部汗出如洗,筋脉拘急,身体觸动,舌苔口干,脉沉细,此系阳虚不固。
治以回阳固脱。
药用制附子30呂(先煎),生姜30g,白芍30名,白术20g,茯苓30go 1剂,煮取1000mlo频频饮之,1日饮完后汗出稍止。
改用小剂量。
炮附子、生姜、白芍、茯苓各12g,白术8g。
日1剂。
乂服4剂热退身凉,汗止神复。
半年后随访,自汗未再复发。
按:本病人素体表里阳气俱虚,阳虚不固常自汗出。
本次感冒服西药发汗更伤其阳,因此汗出不止;汗出过多,阴随阳伤,阴阳两虚,筋脉失养,故肢体拘急、身体腦动、精神疲倦。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脾,可回阳气;茯苓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既助附子温阳祛寒,乂伍茯苓温散水气;白术健脾燥湿,可扶脾之运化;白芍既可敛阴和营以解筋脉拘急、身之腦动,乂可制附子刚燥之性引阳药人阴。
诸药相伍,使阳气得回,表气得固,故不汗出。
阴液得复筋脉得养,肢体腦动可解。
阴回阳复,阴阳平衡,病即可愈。
眩晕案患者,女,30岁,2004年11月18日初诊。
主诉:旋转性眩晕3天。
病史:平素自感体倦乏力,稍有不其即伤风感冒,且持续时间较长。
本次病发即感冒10天(基本痊愈)后,早晨起床时突感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伴有恶心呕清水,头昏沉胀疼,心动悸汗出,不欲食,食入即吐,曾服西药及输液,病不见轻,才求服中药。
经方治疗血精刘男,32岁,司机。
患“血精”病,有时兼见尿血。
西医诊断为“精囊炎”,中西药杂进,迁延1年之久。
问其大便溏薄,两手发麻,腰酸腿楚。
服药如滋阴补肾、凉血清心,以暨补中升提之法均无效可言。
余切其脉弛缓无力,犹以两尺为甚;视其舌色淡嫩,而苔薄白。
两目无神。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有两张“经方”,专为虚劳发生心肾不交,阴阳摄持不利而设。
一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为“天雄散”。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功在从中宫交通心肾阴阳而秘下元封藏之本。
天雄散功在补阳摄阴,开源节流,温摄肝肾之精血。
为此,不用“桂加龙牡”,而用“天雄散”法。
因“天雄”药缺,而用附子代替。
疏方:炮附子4g,桂枝6g,白术15g,龙骨30g。
天雄散歌:天雄白术桂枝龙,补阳摄阴妙层层,为散酒服方寸匕,阳痿精滑腰腿疼。
余用“天雄散”灵活机动地新加鹿角胶10g,阿胶10g。
因其精血久虚,所以用鹿角胶以补“督脉”;用阿胶以补“任脉”。
此方连服7剂,血精由多变少,由红色变为褐色。
自觉气力增加,精神振奋。
照方又服7剂,则“血精”病证痊愈。
应用平胃散经验平胃散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以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等证。
方后并注曰:“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可见《局方》创平胃散,不但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证,也作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药。
因此,后世医家对此方推崇倍至,它已经成为治疗脾胃病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来。
刘渡舟教授治疗胃病喜用此方,认为使用本方,当着眼于湿、食二证。
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可见心下痞满、嗳气呃逆、胃脘胀痛、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之证。
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
万晓刚应用经方治验3则
张毅之;黄小丽;王评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0(42)6
【摘要】@@ 万晓刚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20 余载,学术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类疑难杂病.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受益良多.现将其应用经方验案3 则介绍如下,以飨读者.【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张毅之;黄小丽;王评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0;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0;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万晓刚教授经方治验4则
2.彭万年教授从气机升降理论运用经方治验举隅
3.王坤根应用经方治验举隅
4.吕志杰应用经方治验3则
5.彭万年经方治验三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严仲庆运用经方治疗失眠症验案四则沈昱颖;严仲庆【摘要】[目的]探讨严仲庆老师运用经方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经验。
[方法]以4则案例为本,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面论述严仲庆老师运用经方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经验,对其遣方用药特色予以总结。
[结果]严仲庆老师认为,失眠症的主要病机为阳不交阴,与心、肺、肝、肾有着密切的联系,阴血亏虚和肝阳不足均为临床上引起失眠症的常见病因。
其主要证型为心肺阴虚内热、心肾阴虚火旺、心肝阴血亏虚、肝郁肝阳不足等,常用养心润肺、凉血清热,滋阴清火、交通心肾,滋阴养血、宁心安神,疏肝理气、助阳益心之法。
[结论]严仲庆老师临证处方精当,临床运用经方治疗失眠症疗效确切,其经验值得学习。
%Objective] To conclude Yan Zhongqing clinical academic experience. [Methods] Discussed in terms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reatment, therapies of Yan Zhongqing teacher using classical treatment of insomnia clinical experience, herbal prescription summed up its characteristics, citing the case evidence. [Results] Yan Zhongqing teacher believes that 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this disease is not paying for the yin yang, and heart, lung, liver, kidney closely linked to inadequate blood deficiency and liver yang common causes of insomnia are caused clinically. The main syndromes of heart and lung deficiency heat, heart and kidney Huo, heart and liver blood deficiency, lack of liver stagnation of liver-yang, etc., are used to support the heart and lungs, cooling heat; yin and clearing fire, balance between kidney and heart; Yin and Yang blood, Anshen; liver qi, yang Yixin of the law, and achieves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on clinical practice. [Conclusion]With appropriate clinical prescription of Mr. Yan, the treating method has clinical value.【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3页(P190-192)【关键词】严仲庆;失眠症;阴血亏虚;肝阳不足;用药特色;经方;名医经验【作者】沈昱颖;严仲庆【作者单位】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浙江,绍兴 312030;绍兴第二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5严仲庆先生系浙江省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精研四大经典,虽出身绍派伤寒,但不持门户之见,对《伤寒论》颇有研究。
《孙文垣医案》中仲景经方验案4则解析张玲;郭锦晨【摘要】孙一奎为明代著名新安医家,一生潜心医学,医术精湛,著述颇丰,《孙文垣医案》为其代表作之一。
书中记载孙氏活用仲景经方,重视脉诊,擅于临证化裁,运用经方治验颇多,值得后辈探析之。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29)005【总页数】3页(P23-24,100)【关键词】新安医学;孙文垣医案;孙一奎;张仲景;经方【作者】张玲;郭锦晨【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2Abstract:SUN Yi-kui,the famous physician of Ming dynasty devoted to medicine all his life and his medical skills was superb.He wrote lots of medicine books and SUN Wen-yuan Medical Records w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SUN Yi-kui used ZAHNG Zhong-jing’s classical prescription flexibly,paid attention to pluse-taking,was good at clinical practice.and lots of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classical prescriptions.Key words:Xin'an Medicine; SUN Wen-yuan Medical Records; SUN Yi-kui;ZHANG Zhong-jing; Classical Prescriptions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
少年从医,经三十年游学勤访,虚心求教,学验俱丰,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诊视鲜戾,投剂靡乖”。
经方治验四则在中医的文献中,有一套叫“经方治验四则”的计算方法,是一种古老而精确的病理学思想。
古代医学家都以它为框架,用它来指导治疗和诊断疾病。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用更加精确、科学的方法来处理疾病,但是“经方治验四则”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理解中医学的基础。
“经方治验四则”的四个原则是:经脉治病,脉病,方治病,验治病。
如果要给每个原则都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可以这样说:经脉治病,指的是通过经脉及其关系来治病;脉病,指的是以脉象为标准,判断病情;方治病,指的是通过把药物和饮食等结合使用来治病;验治病,指的是通过查验病人,来判断病因和病症,并用药物治疗。
“经方治验四则”通过四个原则的结合,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病目的。
经脉治病,是以人体的经脉状况作为判断病情和决定治疗方法的依据,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基础。
脉病,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指标,依据病人脉象改变的大小,及其不同性状来诊断疾病。
方治病,是指根据病症来用草药、中成药或饮食等多种治疗方法结合治疗病人的。
验治病,指的是通过查验病人,来诊断病因和病症,并根据诊断结果用药物治疗。
虽然现代医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古老的“经方治验四则”依然是理解中医学的基础,是指导中药治疗的核心思想,在日常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使用。
传统的“经方治验四则”对治病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它也有一些缺陷,包括但不限于脉象检查不精确,不能满足临床实践要求等。
因此,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研究试图提高“经方治验四则”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以更好地支持临床实践。
在现代医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经方治验四则”仍然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它指导着中医治疗疾病的思路,同时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一重要的概念,把它作为中医治病的正确思路,以便引领未来的中医临床实践。
头面部1、患者呕吐并伴有剧烈的头痛(出自《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吴茱萸25克人参15克生姜3片大枣12枚2、眼红、鼻、牙龈出血(出自《伤寒杂病论》-三黄泻心汤)(开水泡服)大黄10克黄连5克黄芩5克3.中耳炎、鼻窦炎、脑瘤:麝香矾石散麝香2克矾石98克注:将这两位要研磨成粉喷入耳或鼻中4、治疗眼睛发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栀子柏皮汤)注:9碗水煮成7碗,过滤后,用纱布擦拭眼睛。
5、治疗视网膜色素病变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炙甘草汤各小建中汤)处方一:炙甘草20克生姜2片牡丹皮20克桂枝15克党参10克麦门冬10克麻仁38克黄连10克柴胡15克川芎10克大枣10枚桃仁20克熟地50克枸杞10克山茱萸30克阿胶20克注:待其他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处方二:桂枝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2片大枣10枚杜仲10克巴戟天20克肉苁蓉20克山茱萸15克川芎15克山药30克艾叶10克炮附子20克6、治疗视物模糊和眼球萎缩柴胡25克黄芩15克蕤仁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5克半夏10克生姜2片大枣10克菊花5枚白蒺藜20克决明子10克巴戟天20克枸杞10克川芎20克牡丹皮20克桃仁20克牛膝20克郁金10克山茱萸20克合欢皮15克夜明砂10克草决明15克蛇蜕20克注:将以上药放入黄酒中浸泡2小时以上再熬煮。
7、治疗眼底病变的处方(以下内容仅供学习研究之用)金银花15克菊花15克密蒙花20克龙胆草15克石决明15克草决明15克当归20克黄芪20克黄芩15克赤芍15克木贼15克蝉蜕15克黄连10克8、治疗视网膜病变的中药方之一(以下内容仅供学习研究之用)生附子30克黄芪30克甘草30克当归20克荜拨30克夜明砂20克牡丹皮20克灵芝15克水蛭10克赤芍20克9、面部中风(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葛根汤。
)桂枝葛根汤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2片大枣12枚葛根25克10、面疼(三叉神经疼)(出自《伤寒论》芍药甘草汤)芍药(酒炒)30克甘草(炙)12克11、治疗青春痘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汤加葛根)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2片大枣12枚葛根25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知母15克白术15克12、治疗青春痘的面膜栀子10克木兰皮10克注:将上述药加工成分,做成面膜。
医案医话doi:10.3969/j.issn.l672-397X.2019.11.019于俊生运用经方治疗小便不利验案3则尤石鑫1李建英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00;2.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山东青岛266000)关键词小便不利;五苓散;梧楼瞿麦九;当归贝母苦参丸;验案;于俊生;名医验案中图分类号R256.590.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19)11-0051-03小便不利为病症名.指小便排出不畅或尿少。
临床上凡小便短少、点滴淋沥或小便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者均属于小便不利的范畴叫其病机复杂多样,与肾密切相关。
“肾者水藏,主津液”,尿液的产生依赖肾的气化功能,尿液的排岀通畅与否,与肾气亦密切相关。
临床患者常因阳虚气化不利、湿热阻滞或阴津损伤等导致小便不利,反复迁延不愈可致水肿、瘾闭甚至虚劳、关格等危重证候。
于俊生教授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专家,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为齐鲁伤寒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尽悉经典,擅用经方,治疗小便不利常用五苓散、枯楼瞿麦丸、当归贝母苦参丸,屡屡获效。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择验案3则,介绍如下。
1五苓散方证潘某,女,78岁。
2018年10月11日初诊。
而妄行。
本例患者出现症状正处于经间期,属于冲任损伤,湿热阻滞,致在氤氤之际血带俱出,赤血夹带,应用清带汤调补冲任,止血止带,同时辅以清利湿热解毒药.取得明显效果。
5小结带下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需要详加辨识,关于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认为有脾虚、肾虚、肝郁、湿热等不同,但湿邪是导致本病的关键因素,傅山曰“带下俱是湿证”。
以上4首常用带下方立方用药独具匠心,各有特点。
完带汤、易黄汤二者补清兼有,完带汤偏重于补脾,偏重于调理,为虚中夹实所设,主要针对脾虚肝郁所致湿浊下注的白带症;易黄汤则重在补涩.辅以清利,主要针对冲任虚损、湿热下患者有糖尿病肾病病史4年,初诊时周身重度水肿,尿频急,夜尿6~7次,尿量少,小便不尽感,尿中泡沫,喘憋,腹胀满,畏寒,纳少,大便不畅。
中医常用经方28个中医经方是指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治疗方案,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的使用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可以调理身体,提高健康水平。
下面介绍中医常用经方28个,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经方的应用。
1. 人参养心汤:主治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是一种常用的养心安神方。
2. 小柴胡汤:主治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如郁郁而怒、胸胁胀闷等。
3. 十枣汤:主治饮食积滞所致的胃痛、胀满、反胃、呕吐等症状。
4. 四逆汤:主治寒邪外袭引起的急性发热、寒战、肢冷等病症。
5. 六味地黄丸:主治肾阴不足引起的腰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6. 保和丸: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7. 逍遥散:主治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耳鸣等症状。
8. 十全大补汤:主治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
9. 眠风丸:主治肝风上扰引起的眩晕、头痛、耳鸣等症状。
10. 清心丸:主治心火旺盛引起的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
11. 白虎汤:主治内热外寒引起的发热、口渴、汗出等症状。
12. 玉屏风散:主治肺热咳嗽引起的咳嗽、咯血、胸闷等症状。
13. 小青龙汤:主治暑湿伤寒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等症状。
14. 温胆汤:主治胆囊湿热引起的胁痛、胸闷、苔黄等症状。
15. 通脉四逆散:主治血瘀阻络引起的心绞痛、脉细数等症状。
16. 参附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引起的肢体无力、舌强不曲等症状。
17. 赤小豆汤:主治水肿引起的面部浮肿、尿少、腰痛等症状。
18. 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寒湿阻络引起的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19. 冲剂:主治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20. 通窍活血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引起的肢体麻木、舌强不曲等症状。
21. 烧煎饮:主治湿热壅盛引起的黄疸、舌苔厚腻等症状。
22. 射干饮子:主治心悸不宁、胸闷、咳嗽等症状。
23. 栀子豉汤:主治胸膈疼痛、咳嗽等症状。
24. 桑螵蛸丸:主治大便燥结、膀胱炎等症状。
经方验案(自汗、咳嗽、腹痛、失眠)1.桂枝加附子汤治自汗患者,女, 45 岁, 2002 年 7 月 23 日初诊。
时值酷暑,病人却身着厚毛衣,自诉仍觉周身寒气透骨,恶风,其背部尤甚,面色苍白,手足不温,却又汗出不止,经常感冒,诊见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属表阳不足,卫表不固。
治拟益气温阳固表,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味:炙桂枝 6g,炮附子 6g,炒白芍 12g,炙甘草 8g,红枣 30g,生姜 3 片,炙黄芪 15g,防风10g,炒白术 15g,五味子 10g,煅龙牡各 30g。
进 7 剂后即汗出止,四肢得温,衣减,精神好转,宗原法出入再服 14 剂,诸症皆除,至今未发。
按:本例患者乃素体阳虚,卫表不固,腠理失司而汗出如漏,恶风怕冷,又背为阳中之阳,故背部恶寒更甚。
其证与《伤寒论》第 20 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相符。
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附子助阳固表,庶阳气得复,肌表白固。
合以玉屏风散、煅龙牡、五味子以增益气固表敛汗之功。
2.麻杏石甘汤合麻子仁丸治咳嗽患者,女, 63 岁, 2002 年 8 月 26 日初诊。
自诉外感初愈,咽痒,咳嗽气急,咳吐黄脓痰,口干,便秘, 2 ~ 3 日一行,诊为舌红苔黄,脉浮数。
证属肺热肠燥,热壅迫肺,大肠失润,治拟清肺化痰,佐以润肠通便,方用麻杏石甘汤合麻子仁丸:炙麻黄 5g,杏仁 10g,生石膏 ( 先煎 ) 30g,生甘草 5g,麻仁 8g,厚朴 10g,炒枳实 15g,桑白皮 15g,鱼腥草 30g,炒黄芩 15g。
进7 剂后症状明显好转,大便得下,咳嗽减轻,续进 3 剂而痊愈。
按:肺为娇脏,主清肃不耐邪侵。
本例乃因外感六淫,由寒化热,热壅于肺,肺失清肃,故见咳嗽气急,咳吐脓痰,舌红苔黄。
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但肺之邪热也可以通过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络属关系,从肺下移至大肠,影响大肠传导致腑气不畅,形成大便秘结之症,浊气上逆,反碍肺气肃降,肺中之热无路可出而使咳嗽加剧,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2010年总第42卷第6期万晓刚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20余载,学术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类疑难杂病。
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受益良多。
现将其应用经方验案3则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癫痫罗某,男,33岁。
2007年3月14日初诊。
患者2年前因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脑梗死,住院期间继发癫痫,由渐增剧。
近半年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每月2~3次,多因劳累、生气诱发,发则昏不识人,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双目上视,四肢阵挛、抽搐,每次5~15min方能缓解,局限性阵挛发作,少则数日1次,多则1日数发。
平素精神不振,头脑昏沉,服用抗癫痫及镇静西药未能控制病情。
诊见:神疲乏力,左上肢麻木,头晕,纳少腹胀,健忘,舌淡暗、苔白腻,脉细涩。
脑电图示:广泛轻度异常,各联θ波增多。
中医诊断为癫痫。
辨证属脾肾两虚,气滞血瘀,兼夹痰湿。
处方:党参20g,丹参15g,白术20g,田七片10g(先煎),云苓20g,柴胡6g,枳壳15g,熟附子6g(先煎),赤芍20g,猪苓15g,石菖蒲15g,肉苁蓉15g,鸡血藤30g,炙甘草8g。
7剂。
常法煎服。
复诊:精神好转,头晕乏力减轻,局限性阵挛发作1次,大便烂,舌暗淡、苔白稍腻,脉细涩。
上方去肉苁蓉、鸡血藤,加山萸肉、淮山药、香附继服。
半月后三诊:局限性阵挛发作2次,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次。
患者肢麻消失,纳食增加。
原方加减续服。
服药2月后,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西药减量。
半年后患者癫痫偶作,西药全停。
1年后患者癫痫数月偶有发作。
近半年来未发,复查脑电图正常。
按:患者病发于中风后,肝脾肾功能失调是其发病基础,痰浊是其直接诱因,正如《医学纲目·癫痫》云:“癫痫者,痰邪逆上也”。
久病不愈,终使正气大伤,脏腑受损,痰浊愈结愈深;而痰浊不除,则痫证复发,耗伤正气,如此恶性循环,乃成痼疾。
病性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脏腑虚衰,尤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为气滞痰瘀,尤以内伏之积痰为重,故有“痫由痰致,痰自脾生,脾虚痰伏”之说。
1 、经方之一: 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
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
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
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
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 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
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
彭万年经方治验三则王庆华。
戚沁园,陈春元。
毕小丽.徐小帆(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关键词:经方;疑难杂病;治验;彭万年;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P1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08)04一0606—02彭万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
临证经验丰富,医术精湛,遣方用药匠心独具。
善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疗效显著,海内外求诊者甚众。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良多。
特撷其要,实录临证数案,以飨同道。
1活用四逆散治疗肝邪虫积胁痛梁某,男,38岁。
主诉:发现肝吸虫病半年余,伴胁肋痛。
现症:诉半年前于外院发现肝吸虫病,现口干口苦,腹胀,余无不适,无恶心呕吐,纳可寐可,二便调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滞血瘀,挟痰湿,肝脾失调。
治以调肝健脾,兼以攻补。
疏以四逆散加味:太子参209,白术309,云苓309,柴胡lOg,枳壳159,赤芍209,丹参159,槟榔159,田七片(先煎)lOg,茵陈159,淮山药209,炙甘草89。
每日I剂,水煎服,共7剂。
二诊:前症好转,无肝区不适及腹胀等症,舌淡红偏黯苔白,脉略数。
本虚之象已现,小柴胡汤化裁以和解少阳,加强行气散结之力。
处方:党参209,白术209,茯苓209,柴胡69,黄芩159,枳壳159,槟榔159,薤白159,法半夏129,赤芍159,香附159,淮山药209?炙甘草89。
继服7剂。
1周后,根据患者全身症状及舌脉象,守原方酌加调补脾肾之药物,攻补兼施,除邪祛瘀,补益脏腑。
服药7剂后,患者诸症如失,精神好。
检查肝吸虫项目多次,结果连续呈阴性。
随访数月,未见复发。
按四逆散证仅出现在《伤寒论>少阴证辨证论治篇的第318条里,“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心痛由气滞和血瘀,眩晕由肝阳上亢导致,因此在治疗上应用3个治则共同组方治疗本病,实际本方由清脑汤合宽胸化瘀汤组成,清脑汤是在多年临床防治高血压病中总结的处方。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病名:热淋验方治疗:刑锡波经验方—清热利湿、通淋止血小蓟30克,蚤休24克,桑寄生18克,车前草18克,银花15克,生地榆15克,丹皮15克,黄柏12克,茜草根12克,海螵蛸12克,蒲黄10克,栀子炭10克,海金砂10克,泽泻10克,木通10克,琥珀1.5克,朱砂0.6克(后2 味冲服)病名:劳淋验方治疗:叶任高经验方—清心莲子饮加减党参15克,黄芪20克,麦冬15克,地骨皮12克,黄芩10克,车前子12克,甘草8克,石莲肉12克,茯苓12克病名:石淋验方治疗1:邹云翔经验方—清热利湿、化石活血制苍术9克,生苡米9克,金钱草45克,鱼脑石15克,冬葵子15克,六一散15克(包),杜红花9克,全当归9克,炙鸡内金4.5克,滋肾丸9克(包),红枣5个(切开)。
验方治疗2:邓铁涛经验方—逐石汤金钱草30克,海金砂藤18克,白芍10克,生地12克,鸡内金6克,琥珀末3克(冲服),广木香4.5克(后下),小甘草4.5克病名:痨淋验方治疗:施今墨经验方—滋阴清热、利尿止血鲜茅根12克,鲜生地12克,川续断10克,川杜仲10克,山茱萸15克,仙鹤草25克,川石苇12克,川萆薢10克,白蒺藜10克,沙蒺藜10克,阿胶珠10克,败龟版12克,盐知母6克,盐黄柏6克,车前草10克,旱莲草10克,春砂仁3克,大熟地10克,炙草梢5克病名:膀胱癌验方治疗:洪子云经验方—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干生地15克,鸡血藤15克,大红藤15克,忍冬藤15克,败酱草15克,粉丹皮10克,赤芍10克,甘草10克,怀牛膝10克,生侧柏10克,生地榆10克,桑寄生10克病名:癃闭验方治疗:王足明经验方—温阳化气利水桂枝10克,泽泻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橘核10克,川楝子10克,杏仁10克,前仁10克(包),滑石15克(包),小茴香6克病名:遗尿验方治疗:赵心波经验方—益肾固涩桑螵蛸10克,补骨脂10克,益智仁10克,覆盆子10克,莬丝子10克病名:尿崩验方治疗1:周凤梧经验方—加味三因鹿茸丸熟地15克,黄芪12克,五味子6克,淮山药30克,麦冬18克,山萸肉9克,玄参18克,补骨脂9克,茯苓4.5克,川牛膝4.5克,地骨皮6克,人参4.5克,炒鸡内金粉3克(分冲),鹿茸粉1.8克(分冲)。
瓜蒌薤白半夏汤治验四则
廖声俊;廖长风
【期刊名称】《中医药研究》
【年(卷),期】2001(017)006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笔者近年来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的经验,说明该方并不局限于仲景《金匮要略》治疗胸痹心痛,只要辨证准确,使用恰当,用本方配合其他方药治疗内、外、妇、杂病都可取得满意疗效.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廖声俊;廖长风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西赣州市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3
【相关文献】
1.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临床治验举隅 [J], 徐国胜
2.精神异常类病证经方治验四则 [J], 庄子凡;王向莹;王新;王诗源
3.针刺荥输穴治验四则 [J], 刘莹;欧阳八四
4.活用经方治验四则 [J], 庄子凡;王向莹;仪凡;王诗源
5.现代常见难治病经方治验四则——基于中医经典的临床思维反常态运用 [J], 龚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