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履祥教授杂病治验
- 格式:ppt
- 大小:157.00 KB
- 文档页数:20
[15] 岳萍,高亮,陈默,等.温针灸对膝骨性关节炎兔行为学及 关节软骨肿瘤坏死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3含量的影响针刺研究,2016,41(3) ,35-239.[16] 何丰明.麦粒灸对痛风性关节炎小鼠滑膜细胞功能调控 研究[D ].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17] 李彤,谢毅强,黄世佐,等.麦粒灸对A G A 及镇痛的实验 研究中医药学刊,2006,24(3) ,47-549.综8! 国民$%&CHINA'S NATUROPATHY,Feb. 2021, Vo 1.29 No. 4[18] 李艳,徐兰凤,刘兰英,等.赵氏N 火灸治疗痛证疗效评价 及效应机制研究$].吉林中医药,2016,36(6) ,19-622.[19] 邓海平,沈雪勇,丁光宏.艾灸与经络穴位红外辐射特性[J ]. 中国针灸,2004,24(2) 105-107.[20] 陈盼碧,郜君,王士嘉,等.N 火灸对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 ].光明中医,2017,32 647649.(收稿日期:2020-06-10)泽漆汤临床证治研究总结$全力1A ,周红光123(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摘要】该文对泽漆汤的药性、煎服方法、配伍用药进行了相关解读,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总结该 方治疗肺癌咳喘的疗效。
【关键词】泽漆汤;方解;配伍;肺癌;咳喘'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 289文献标识码:ADO # 10. 19621/j . cnki . 11-3555/r . 2021. 0446泽漆汤是临床治疗咳喘症状的经方,见于《金匮要 略》“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原方为:“泽漆三斤 (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升,紫参、生姜、白前各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上九 味,叹咀,纳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臌胀病辨治验案举隅
杨兰香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2(14)4
【摘要】祖国医学的膨胀病,似包括现代医学的肝硬化、腹腔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等形成的腹水。
临床上以肝硬化腹水较为多见,并以腹大胀满,皮急如鼓,脉络显露,皮色苍黄为主要临床特征。
从辨证上看。
【总页数】2页(P31-32)
【关键词】臌胀;辨证论治
【作者】杨兰香
【作者单位】咸丰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20.5
【相关文献】
1.从卫气营血辨治皮肤病验案举隅 [J], 李敏; 昝俊杰; 成肇仁
2.尹常健教授辨治肝胆病验案举隅 [J], 刘亚萍; 张永
3.从风劳病柴胡证辨治血小板减少症验案举隅 [J], 詹杰
4.胡顺金分期辨治糖尿病肾脏疾病验案举隅 [J], 徐莎莎;胡顺金
5.夏永良中医辨治皮肤病验案举隅 [J], 申屠之渊;陈佳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门治验录》之杂病治验:周兰若先生治疗臌胀经验臌胀之病因繁复,治法亦多,先师周兰若,尝按病机立宣肺导水、温中行水、益火消阴、行瘀消臌、理气逐水、磨化癥积诸法,随证施治,每多获效,惜早年治验很多亡轶,笔者仅就所存遣案归纳举例,借以交流,希予指正。
一、宣肺导水法的运用:肺者相傅之官,其合皮毛,而司开阖,主气,化精化水,出治节,通调水道。
夫肺虚而外邪(六淫)乘袭,致使上焦壅塞,表里失和,湿浊不克由大肠或膀胱排泄,水聚而成臌胀,治宜宣肺导水法,选葶苈丸、麻杏苡甘汤等方加减。
例一:章XX,男性,32岁,农民。
寒郁肺卫,开阖不利,形寒咳呛,肢节酸楚,表里不和,水道失调,腹膨面浮,二便不畅,切寸关浮紧,尺脉沉实,舌淡苔白,宜宣开金气,泄利水湿。
处方:浮萍草六钱,瓜蒌皮、象贝、杏仁、苡仁、滑石、虫竹各四钱,桑皮、葶苈各三钱,净麻黄、蝉蜕各八分。
(五剂)复诊:投服前方,腹臌递减,咳减肿退,原方除葶苈继服五剂,诸恙悉痊。
【按】:经云:“三阴结谓之水”(手太阴肺、足太阴脾、足少阴肾),又云:“肺移寒于肾为涌水”,均谓臌胀之形成与肺有密切关系,本案腹膨而兼形塞、咳呛诸症,其病源在上,《金匮》指出:“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故用浮萍草、麻黄宣肺解表,瓜蒌皮、桑皮、杏仁畅膈宽胸,葶苈、象贝、蝉蜕清金肃肺,滑石、虫竹、苡仁渗湿利水,主澄上源,兼畅下流,积水消,则臌胀愈。
二、温中行水法的运用:脾胃位居中央,为血海水液之会,乃后天生化之源,若脾胃受邪,经气被阻,水精失布,土成卑监,亦可形成臌胀,故《内经》有“腹满䐜胀……过在足太阴、阳明”之说。
先师“温中行水法”即基于此,常选胃苓汤、防己黄芪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加减。
例二:苏XX,男性,30岁,农民。
脾运不力,谷化乏权,肢重身困,形羸唇白,腹膨嗳噫,便溏溲短,脉脉细缓,苔薄白,舌胖嫩,宜温中健脾渗湿化浊。
处方:米炒党参、炙芪皮、汉防己、陈蒲壳、带皮苓各四钱,泔茅术、枳壳、陈皮、法半夏各二钱,厚朴、桂枝木各钱半。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04、【甘麦大枣汤】(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方药】甘草---~(9克)小麦一升(30克)大枣十枚(10枚)【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第二十二,六)【解说】本方主治脏躁证。
本证多始于肝,伤及心脾,累及于肾。
以肝气郁结,心脾两虚为基本病机。
临床表现有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欠伸频频,神疲乏力等,可伴有心烦,不得卧,急躁易怒,大便秘结之症。
治以甘麦大枣汤补益心脾,安神宁心,缓肝之急。
此《内经》所谓“心病者宜食麦”、“损其肝者缓其中”之法则也。
本方被广泛用于癔病、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癫痫等病的治疗。
【运用】一、脏躁岳美中医案:1936年于山东荷泽县医院诊一男子,年约30余,中等身材,黄白面色,因患精神病,曾两次去济南精神病院治疗无效而来求诊。
查其具有典型的悲伤欲哭,喜笑无常,不时欠伸,状似“巫婆拟神灵”的脏躁证,遂投以甘麦大枣汤。
甘草9克,淮小麦9克,大枣6枚。
药尽7剂而愈,追踪3年未发。
(《岳美中医案集))1978年版)按语:可见脏躁不唯妇人独有,男子亦间患之,其治相同。
二、癫痫陈汉云医案:患女,12岁。
癫痫大发作六年,用苯妥英纳治疗无效,改用甘麦大枣汤,每日加明矾米粒大1枚冲服,连服半年而愈。
随访6年未发作。
(浙江中医杂志1980;<10>:455)按语:本案标本兼治,值得借鉴。
三、喉喑(癔病性失音)马玉起医案:陈某,女,31岁,1989年3月4日初诊。
患者平时少言寡语,与邻人争吵后突发失音,当地卫生院给服中西药10余天,病情未减。
诊见:表情淡漠,仅发出微弱耳语音,但咳嗽声音正常,舌红苔薄,脉弦细。
间接喉镜检查:声带正常,吸气时外展良好,发“衣”音时不能闭拢,咳嗽时闭合尚可,诊为癔病性失音。
名老主医彭履祥的学习思路【作者简介】彭履祥(1909~),从事中医临床和教育工作五十余年,治学严谨,医理精深,善于治疗疑难杂证,对中医疫痰饮学说和调气开郁理论独有见解。
著有“中医痰饮学说及其临床应用》、《调气法的临床应用》、《从一些疑难杂证的治疗看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彭履祥验亲解惑记要1~7》等。
【正文】回顾此生,涉迹医林虽已五十余年,却无多少成功经验可言。
但在曲径多岐、碰壁受挫之余,也常得到启发,偶尔竞有一鳞半爪的心得体会。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中医家庭,祖父、叔父、舅父、岳父郜是中医。
在族亲的影响下,对济世活人的医学,逐渐产生了爱好。
但在我尚未开始学医时,祖父、叔父相继去世,两年之间,全家七口,相继病死者五人。
在这严酷的现实面前,使我二十岁时毅然放弃私塾教育工作,立志学医。
所幸,舅父徐立三是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名重乡邑的老中医,念我志诚心切,允于从学。
但命我先读医书,而不必急于临证,并开列了一大堆必读经典及应浏览的医籍书目。
从此,我一面奔波于生活,一面拚命读书。
开始一段,越读越糊涂,常被一名词术语难住。
由于当时参考书籍有限,很多内容只能囫囵咽下。
五年过去,熟读了《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经典原著,同时读了一些名家注释,如张志聪《灵素节要》,张世贤《图注难经》,尤怡《伤寒贯珠集》、《金匮心典》,陈修园《伤寒论浅注》、《长沙方论》、《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论》等,其他如《濒湖脉学》、《医门法律》、《医方集解》、《金匮翼》、《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张氏医通》、《医宗金鉴》、《时方妙用》、《时方歌括》等也都涉猎过。
这样,逐渐掌握了较为系统的中医学基础知识,对许多初读未能理解的内容,也逐步加深了理解。
老师提前同意我进入临证学习。
开初接触病人,感到无从入手,实际病汪,与书本难以对号,似是而非,不易抓住纲领,更不会彼此鉴别。
辨证立法,遣方用药,亦无定准,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
老师知道的东西,自己有许多不知道,这就促使我进一步广泛阅读各家论著,涉猎各家医案医话,增加临床知识,提高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水平。
张家礼张家礼,男,1941年生,四川省万州市人。
1965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留校任教。
1976~1977年参加全国中医研究班学习,受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王文鼎、方药中的教诲,继又在全国知名《金匮》学家彭履样、李克光、王廷富的指导下,从事《金匮》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
1991年任《金匮》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3年晋升教授。
曾任《金匮》教研室主任、仲景学说研究室主任。
兼任四川省中医药科技评审委员会委员(1990)、《四川中医》第二届编委(1992)、四川省中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1992)、四川省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3)。
主讲课程为《金匮要略》,开展“金匮要略哲学思想”学术讲座。
1981~1984年任全国金匮师资班(共三期)、助教班班主任及主讲。
先后担任中医专业本科、中医理论提高班、函大班、西学中班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寓哲理于医理之中,主张教学要抓住五个基本环节:1、刻苦钻研,认真备课;2、启发诱导,善于解惑;3、语言准确、简洁精炼;4、继承发扬,古为今用;5、传道授业,相辅相成。
1978年以来,先后参加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金匮要略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的编写及统稿工作;参加拟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本科“金匮要略选读”课程基本要求;主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本科必考课程《金匮要略》大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主编《金匮要略教学图表集》(成都中医学院)、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辅导教材《金匮要略》(成都中医药大学,1995);任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金匮要略》副主编。
对内伤杂病,痰饮咳嗽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擅用仲景学说的辩证思维方法指导临床。
用经方治愈前列腺炎病人,受到患者称赞并赠锦旗,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采集民间验方治疗颈椎骨刺病,取得较好疗效(“治疗颈椎骨刺的有效新方”,《成都医学院学报》,1988)。
梁苹茂教授运用五子衍宗丸治疗杂病验案发表时间:2016-12-23T15:54:38.5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7期作者:张玉琦[导读] 用五子衍宗丸补肾益精,加生黄芪、鸡内金、焦山楂健脾益气,茯苓利湿健脾,土茯苓以清热除湿。
药证合拍,故获良效。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天津 300193)【摘要】五子衍宗丸滥觞于唐代的《悬解录》的五子守仙丸,首载于明?张时彻《摄生众妙方》一书[1],方中菟丝子温肾壮阳力强、枸杞子擅于填精补血,两君药均入肝肾经,可滋肝补肾。
另外五味子及覆盆子系该方臣药,五味子是五味皆备,而酸味最浓,功效为补中寓涩,敛肺补肾; 而覆盆子甘酸微温,可固精益肾; 本方妙在佐以车前一味,泻而通之,泻有形之邪浊,涩中兼通,补而不滞,可起清热渗湿利尿之功。
全方药味温和为单味种子药的最佳组合,亦为补肾固精之要方[2]。
【关键词】五子衍宗丸;辨证论治;验案【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7-0060-01 梁苹茂教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行医近40年,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在辨治内科杂病方面有其独特见地。
梁师用五子衍宗丸加减治疗临床杂症取得良好疗效,现举例如下:例1:司某,女,34岁,2016年2月16日初诊。
患者自诉停经2年,且近2年白发明显增多,平素头晕目眩,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纳呆,大便溏薄,次数增多,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辩证为肾阳不足,予五子衍宗丸加减,药用:熟地10g、阿胶6g、鲜茅根10g、淫羊藿10g、覆盆子10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五味子10g、车前子10g、炙黄芪30g、党参20g、鸡内金10g、焦麦芽10g、焦神曲10g。
7剂,常法煎服。
7d后复诊:患者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呆、便溏症状有改善,原方加减,14剂后诸症明显好转,效不更方,3月后月经复来,嘱其续服以巩固疗效。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好,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上节课我们讲到消食剂,消食剂的消食化滞,后来讨论到消食健脾的概述。
健脾丸下面我们讲消食健脾的一张重点方,健脾丸。
健脾丸是Ⅰ类方,重点方,是临床常用的方。
健脾丸的主治证候病机是脾虚食积证,也就是说,从正气来讲,有脾虚的基础,食积是这种邪实的表现,这两者的一个比例上,是以脾虚为主,食积为次。
这类病人往往是由于长期的、或者慢性病、或者反复饮食积滞,伤损脾胃之气,而造成了脾虚,脾虚以后,运化能力更差了,更容易食积,所以这类病人往往跟正常人比较,他稍微多吃一口,饮食就停滞了,并不见得吃很多。
所以在治疗方面,健脾消食是主要治法,而且是以健脾为主。
脾虚食积证这个证候表现,我们把它分为两个部分。
脾虚实际上就是一组相当于四君子汤证的脾胃气虚证,我们这个表上,有的教材主治里边,用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脉虚弱作为代表。
那平时面色萎白、面色萎黄,发语声低,四肢乏力,这种状况,应该说平素就存在,一旦有饮食不慎,就产生食积的表现。
所以食积表现,食少难消,这类病人本身饮食就吃得较少,食少,稍微多一点就难于消化;那稍微吃多一点,饮食就积滞,积滞造成阻滞气机,脘腹痞闷;饮食积滞之后,就会郁而化热,苔腻是食积的表现,微黄是饮食化热的象征。
所以从主治证候来讲,这两个方面,一个脾虚,一个食积,同时出现。
这个证候脾虚为主,所以我们在治法方面是消补兼施,补重于消,所以健脾是主要的,帮助脾胃运化是主要的,消食是次要的,这两者结合,以健脾为主的。
这个方从方义分析来看,我们这个表上按照教材以君臣佐使这样排列的。
实际上方义分析,可以按照复方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先看看以复方的角度分析。
人参、白术、茯苓和后面的甘草,就是个完整的四君子汤,就是一个健脾益气的基础方,治疗脾虚的基础方,这样来理解,不一定拆开,因为它是个复方了。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上山药,山药也是个补脾的药,上可以润肺,中可以补脾,下可以固肾。
百合地黄汤治新用王小平 翟慕东(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摘 要: 介绍了作者临床应用仲景百合地黄汤的新思路和新经验。
认为:百合地黄汤是仲景治疗“百合病”的主方,此方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之病机而设。
若谨守这一病机,便可将此方用于与“百合病”病机相同,而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同的多种疾病,如此,可以扩大百合地黄汤的应用范围,充分发挥这一古方的作用。
同时还介绍了作者应用此方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多发性节结和干燥综合征等不同疾病的经验。
关 键 词: 百合地黄汤;甲状腺机能亢进;多发性节结;干燥综合征中图分类号: R24;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0668(2003)022******* 百合地黄汤方出张仲景《金匮要略》,原书云:“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
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1]。
观其病机,主要以心肺阴虚内热,热邪散浸于百脉,百脉失和所致。
笔者在临床治疗杂病时,常根据百合地黄汤方证之病机,将此方用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多发性节结和干燥综合征的治疗,均收到较好疗效,兹将笔者临床应用此方的思路与方法介绍如下。
1 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一病,中医多归于瘿病范畴。
其证治则多见于“消中”、“食亦”、”肉瘿”、“气瘿”等病中。
对其病机多为:由七情不遂,气郁不达,郁久化火生风,或肝火亢盛,灼伤胃阴。
明代医家李国木延认为:”瘿之一证,多由肝气郁滞而化火,至心胃阴伤,痰气凝结.”系本病的主要机理[2]。
临床治疗此病多从肝郁痰结,火灼阴伤入手,以舒肝解郁理气,养阴清热为主,辅以软坚散结,消痰化瘀之法。
遣方用药也多从心、肝、脾胃着眼,但此病亦有属心肺阴伤,百脉不和者。
本校已故名老中医彭履祥教授认为,治疗瘿气,可选用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加减。
其立法着眼点有二:其一,从清金制木着眼:肝气郁结,化火上升,燔灼心肝,灼伤肝胃阴津,助长中上二焦阳热,故治疗上既要制抑制肝火,又要滋补被损之阴液。
从脾辨治举隅
冉军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1998(0)1
【摘要】例1:某女,8岁。
1996年1月7日就诊。
患者近日短暂失神,四肢抽搐,目睛凝视。
神疲体倦,懒言少气,纳差,大便时溏时泄,睡时露睛,曾服驱风散寒之剂未验。
查:患者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缓。
此属脾胃虚弱,土虚木亢,治以健脾和胃,扶土抑木,方用异功散加味治疗。
太子参12g,白术8g,陈皮8g,茯苓8g,淮山12g,二芽各
10g,防风8g,牡蛎10g(先熬),甘草3g。
服药两剂后。
诸症大减,停药后偶有发作便
来求治,如法治之,每每获效,后续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调补脾胃,健脾固本而获愈。
【总页数】1页(P46-46)
【作者】冉军
【作者单位】重庆市永荣矿务局总医院!4024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
【相关文献】
1.陈慈煦辨治疾病的经验总结——“上损、下损,治取中”经验举隅 [J], 陈继婷;万盛全;康继红;杨毅;龚小雪
2.朱祝生教授应用"治肺疗皮"之法辨治皮肤病经验举隅 [J], 赵大奎
3.阮国治辨治血淋经验举隅 [J], 方莉
4.《伤寒论》误治后辨治举隅 [J], 和贵章;古洁
5.王松龄教授用中医药辨治痉挛性斜颈治验举隅 [J], 王伟民;刘福贵;王松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运用邵章祥教授“乌梅宁血汤”治疗出血证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及分析“乌梅宁血汤”加减对多种急慢性出血证的影响。
方法将30名不同年龄、不同出血部位的患者以中医辩证论治的方法用“乌梅宁血”进行加减化裁,观察疗效。
结果“乌梅宁血汤”临床运用辩证准确,加减得当,疗效很好。
【关键词】乌梅宁血汤出血证辩证施治【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331-02邵章祥教授师从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彭履祥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尤其对脾胃病、心脑血管病和颈椎病有独到之处。
现为四川省中医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名中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邵老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笔者从2010至2012年师从邵老于临床,获益颇丰,所学之术用之于患者常有浮鼓之效。
现将邵老自创“乌梅宁血汤”一方治疗出血证之经验与同道分享。
“乌梅宁血汤”一方是由清代名医陈修园的“济生乌梅丸”化裁而成,济生乌梅丸出自陈修园所著《时方歌括》一书,为治疗痔疮出血的代表方,其用药简而效神,但治疗效为局限,邵老根据其方义变化而成“乌梅宁血汤”,主要用于衄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等证治疗,现将其临床应用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至2012年我院收治的急、慢性出血患者30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
其中上消化道慢性出血患者5例、咳血患者6例、吐血患者1例、便血患者8例、尿血患者6例、衄血患者4例。
年龄在5岁至87岁之间,其中5至10岁患者3例;11至20岁患者5例;21至30岁患者6例;31至50岁患者9例;51至70岁患者4例;70岁以上患者3例。
病程1日内者3例;3日内者8例;7日内者15例;7日及以上者4例。
1.2 诊断标准所有出血患者均符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第二版)对于血证的相关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乌梅宁血汤”加减化裁,每日一剂,2剂后观察疗效。
彭万年经方治验三则王庆华。
戚沁园,陈春元。
毕小丽.徐小帆(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关键词:经方;疑难杂病;治验;彭万年;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P1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08)04一0606—02彭万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
临证经验丰富,医术精湛,遣方用药匠心独具。
善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疗效显著,海内外求诊者甚众。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良多。
特撷其要,实录临证数案,以飨同道。
1活用四逆散治疗肝邪虫积胁痛梁某,男,38岁。
主诉:发现肝吸虫病半年余,伴胁肋痛。
现症:诉半年前于外院发现肝吸虫病,现口干口苦,腹胀,余无不适,无恶心呕吐,纳可寐可,二便调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滞血瘀,挟痰湿,肝脾失调。
治以调肝健脾,兼以攻补。
疏以四逆散加味:太子参209,白术309,云苓309,柴胡lOg,枳壳159,赤芍209,丹参159,槟榔159,田七片(先煎)lOg,茵陈159,淮山药209,炙甘草89。
每日I剂,水煎服,共7剂。
二诊:前症好转,无肝区不适及腹胀等症,舌淡红偏黯苔白,脉略数。
本虚之象已现,小柴胡汤化裁以和解少阳,加强行气散结之力。
处方:党参209,白术209,茯苓209,柴胡69,黄芩159,枳壳159,槟榔159,薤白159,法半夏129,赤芍159,香附159,淮山药209?炙甘草89。
继服7剂。
1周后,根据患者全身症状及舌脉象,守原方酌加调补脾肾之药物,攻补兼施,除邪祛瘀,补益脏腑。
服药7剂后,患者诸症如失,精神好。
检查肝吸虫项目多次,结果连续呈阴性。
随访数月,未见复发。
按四逆散证仅出现在《伤寒论>少阴证辨证论治篇的第318条里,“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心痛由气滞和血瘀,眩晕由肝阳上亢导致,因此在治疗上应用3个治则共同组方治疗本病,实际本方由清脑汤合宽胸化瘀汤组成,清脑汤是在多年临床防治高血压病中总结的处方。
彭履祥教授杂病治验一、久病入络【病案举例】水肿腰痛案真武汤加桃仁 ? 【病机分析】彭老认为本案的关键在于“久病入络”。
? “经脉大而直,主气主动,络脉小而曲,主血主静”。
“经主气,络主血”,“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叶天士)。
? 久病:①气虚致瘀②阴虚致瘀③气滞致瘀④寒凝致瘀⑤痰湿致瘀? 【症侯特征】久病,反复发作,正气虚损,病势缓慢,一般药物疗效不佳。
或见舌质紫黯,脉涩等症。
或原病原证为主兼有瘀血;或转为瘀血积聚重症。
【用药适宜】1、用药原则:辛为主,润为辅,忌酸苦甘腻之品,正虚需补者,宜用通补之品,攻宜缓攻。
总以“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为原则。
?2、通络三法①辛温通络法:阴寒凝滞归须炮姜肉桂泽兰等②辛柔通补:正虚有寒蒲黄玄胡当归小茴红花桃仁肉苁蓉胡桃仁鹿角霜等③辛泄通郁气滞血瘀:香附乳香没药金铃子散 ?3、慎用虫类①此类药多有毒,要合理掌握用量,不可多用;②药性多走窜峻猛,非积聚等重症不得随意用之 ?4、旋复花善通肝络《本经疏证》:“通血脉” 《金匮悬解》:“行血脉之瘀” 《温病条辨》:“善通肝络”,《本经》:“主结气,肋下满”。
久病——慢性病 ? 凡慢性病患者,在原方基础上适当加入活血化瘀药物,可提高方药的活力,舒通血脉,调达气机。
例如:①慢性肝炎②慢性支气管炎③糖尿病等皆属慢性病范畴【临床运用】 ?二、怪病多痰【病案举例】寒痼恶风案阳和汤 ? 【病机分析】彭老认为本案主要是“寒痰凝滞骨髓”所致。
? 寒痰凝滞骨髓,一方面可致阳气闭阻,卫阳不固,另一方面则寒痰凝聚,遏而化热。
? 阳和汤(用治阴疽)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痰饮学说】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本病的形成,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引起,其中尤以脾为要,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之胜,饮发于中”。
? 人体水液代谢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有关。
1、基本概念:①有形之痰;②无形之痰 ? 2、临床特征:①痰证:如咳嗽、咯痰;②痰核、痰块凝聚于躯体局部,成有形之粒块状物(瘰疬,结核);③指流注于内脏和经络之间,主要症状上表现为痰状,如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精神失常等病症,但总以苔腻、脉多弦滑、口渴不欲饮水等为其基本特征3、历代认识《内经》无痰证但有饮证《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并指出:“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燮理脾胃调治儿科疑难杂证
肖诏玮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2005(23)11
【总页数】2页(P1961-1962)
【关键词】燮理脾胃;儿科;疑难杂证
【作者】肖诏玮
【作者单位】福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
【相关文献】
1.燮理气血之源调治疑难杂症 [J], 卓家和;肖诏玮;郑立升
2.温胆汤治疗儿科疑难杂证的经验 [J], 彭立群
3.汪受传治疗儿科疑难杂证经验举隅 [J], 万力生
4.运用脾胃学说治疗疑难杂证 [J], 邱绮玉;李国或
5.刘弼臣治疗儿科疑难杂证3则 [J], 郝剑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痹证治痰验案举隅
程祥步
【期刊名称】《四川中医》
【年(卷),期】1996(14)12
【摘要】痹证,尤其是顽痹,采用祛痰法治疗,能提高疗效,现举病案如下。
例1:洪某某,女,38岁。
1988年4月22日就诊。
病者平素腰痛,3月前开始全身关节酸痛,近日疼痛加剧,在乡医院治疗20天无效。
刻下: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上肢为甚,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腰脊酸痛,转测艰难,四肢乏力,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尿常规:阴性。
血沉:40mm/h,抗“O”500U。
诊断为行痹。
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以防风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防风、秦艽、桂枝、当归、川芎、杜仲、独活、淫羊藿各10g,麻黄、羌活各6g,细辛4g,桑寄生15g。
5剂,常规水煎服。
【总页数】2页(P29-30)
【关键词】痹症;中医药疗法;祛痰法;虫类药
【作者】程祥步
【作者单位】江西乐平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605;R242
【相关文献】
1.高脂血症治痰六法验案举隅 [J], 谢建华
2.从痰辨治中医脑病验案举隅 [J], 王艳春;郭补林;郭琴;屈晓东
3.沈舒文教授从痰瘀辨治难治病验案举隅 [J], 董盛;王晓梅;沈舒文
4.“冬病夏治”法治疗痹证临床验案举隅 [J], 王丹;黄娟;张青;易玉辉;谭会;吴双;白玉;熊燕;武平
5.从痰瘀互结角度辨治PCI术后心绞痛验案举隅 [J], 宋琪; 毕淑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