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16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特点及药物治疗现状分析摘要:心衰是老龄人群中的常见临床综合征,在大于65岁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长。
故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临床问题和社会问题。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特点;药物治疗;现状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以下简称“心衰”)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一旦形成,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1]。
依据左室射血分数可以分为射血分数降低性心衰(HF-rEF)和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HF-pEF)。
心衰是老龄人群中的常见临床综合征,在大于65 岁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长[2-3]。
统计显示,65~74 岁的男性人群中,每年心力衰竭发病率为9.2‰,女性人群为4.7‰;85 岁以上人群,其分别增加到41.9‰和32.7‰。
AHA 新近发布的数据表明 2030 年心衰的患病率预计将会进一步升高 46% [4]。
目前的研究证实:年龄是预测慢性心衰病人长期和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5-6]。
故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临床问题和社会问题。
一、老年心力衰竭的特点(一)病理生理学特点:慢性心衰会加快多器官功能损害的进程。
本文笔者主要总结老年慢性心衰对肝肾功能以及消化功能的影响,以便分析药物治疗现状。
(1)对肝功能的损害:一方面心衰可以引起肝脏血流灌注不足,另一方面体循环静脉淤血也可以导致肝功能受损。
(2)对肾功能的损害:由于慢性心衰时肾脏血流量灌注不足导致,也与患者肾脏自身疾病以及应用治疗心衰的药物产生的副作用有关。
近期的相关研究表明,心衰病人的肾功能损害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相关[7]。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不典型表现主要有九大类。
(1) 咳嗽、气喘,类似气管炎。
患者以间断性或阵发性咳嗽为主要症状,咳白色泡沬状痰,夜间卧床休息时或清晨起床时比较明显,坐位与站立时有所减轻,心率偏快,容易误诊为气管炎或哮喘,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果。
(2) 全身乏力。
患者不明原因地出现全身乏力、气短、精神不振等症状,稍微活动或劳动后症状更加明显。
(3) 夜间常出现胸闷,尤其是后半夜最容易发生。
患者表现为睡眠中被憋醒,需要垫高枕头或者坐起来才能缓解,胸闷时间比较短,因此容易误诊为心绞痛发作。
(4 ) 食欲不振,腹部胀满,恶心、呕吐。
严重者还会出现腹痛、腹泻,容易误诊为消化道疾患。
(5) 夜尿增多。
患者没有肾功能不全的病史,也没有泌尿系统感染的症状,但出现了夜间排尿次数和尿量较平时增多的现象,白天尿量没有出现异常,但下午偶有踝关节水肿。
(6) 出现精神方面的异常。
比如,不明原因的心情烦躁、焦虑或有恐惧感,失眠,思维较以前迟缓,症状可在短时间内好转或加重交替出现,容易误诊为脑动脉硬化。
(7) 右心力衰竭时,颈部血管明显充盈,下肢或全身浮肿。
(8) 脉搏快或不规则,患者感觉心慌,脉搏每分钟在80次以上,稍微活动就会超过100次,并且有强弱不同的交替脉,或是间歇脉。
(9) 胸透或CT发现有胸腔积液。
当老年心脏病患者出现以上几类症状时,要提高警惕,考虑心力衰竭的发生,及早就诊治疗。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剧,老年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老年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了解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本人都有重要意义。
1. 疾病发病年龄较大: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通常在65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也逐渐上升。
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超过10%患有心力衰竭。
2. 基础疾病较多: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这些疾病的存在会加重心力衰竭的病情,增加预后的不良事件的风险。
3. 症状表现多样:老年心力衰竭的症状表现多样化,既有典型的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也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
有些患者可能还伴有记忆力减退、抑郁等症状。
4. 心功能受限: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通常存在受限,表现为心功能分级较高,如NYHA(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分级Ⅲ-Ⅳ级的患者比例相对较高。
老年患者的心功能恢复能力较差,容易发生急性心力衰竭。
5. 预后不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患者常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肾功能损害、心律失常等,这些并发症会加重病情,导致预后恶化。
二、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1. 随访资料显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较差,总生存率较低,5年生存率不到50%。
2. 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原因复杂,除了直接与心力衰竭相关的心血管事件外,还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如感染、肾功能损害、肺部疾病等。
3. 年龄是影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预后逐渐恶化。
4. 心力衰竭患者的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对于有明显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
需要指出的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虽然整体较差,但通过规范的治疗和管理,预后仍有改善的空间。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
老年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受影响的主要是65岁及以上的人群。
老年人患心
力衰竭的发病率约为2%~6%,而且其预后通常较差。
因此,老年心力衰竭的治疗和预防非常重要。
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发的疾病
老年人患多种疾病的概率更高,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这些疾病对心脏的
损伤会引起心脏收缩力和舒张力的下降,加速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发展。
二、常见的症状
老年人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常常不典型。
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气促、胸闷、乏力、腹胀等。
这些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导致诊断困难。
三、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
老年人的心脏有明显的结构和功能变化。
心脏肌肉变薄、硬化和弹性降低,导致心脏
的舒张能力下降。
同时,心脏的收缩能力也会减弱。
四、心律失常
老年人患心律失常的风险较高。
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导致心功能受损。
老年心力衰竭的预后还与许多因素相关,包括:
一、病因和症状
病因和症状严重程度越高,预后越差。
例如,病因是冠心病或心肌梗塞等的患者,预
后较差。
二、治疗
治疗充分的患者预后较好。
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可以提高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
和生活质量。
三、营养和体力活动
良好的营养和适量的体力活动可以提高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四、合并症
总之,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和预后都与许多因素相关,需要综合考虑。
同时,老年心力衰竭的治疗和预防也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老年心力衰竭是指患者由于慢性心脏疾病引起的心肌功能减退和心脏结构异常而导致的心脏病。
老年心力衰竭具有以下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1. 临床特点(1)心脏结构异常: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心脏会发生一定的结构变化,如左心房和左心室扩大,导致心脏收缩能力下降。
同时,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慢性心脏疾病也会导致心脏结构的异常。
(2)心肌功能减退: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收缩力和松弛力都下降,心肌收缩速度减慢,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3)多系统功能受损:老年人的多个系统功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如肾脏功能下降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心脏负担;肺功能下降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加重心肺负担等。
(4)临床症状: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和疲乏无力。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患者在活动或体力负荷时会感到气促。
同时,由于多系统功能受损,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失眠等不适。
2. 预后老年心力衰竭的预后比年轻患者差。
老年人由于年龄和多系统功能受损,往往合并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肺病等,导致治疗难度增加。
同时,老年患者的组织修复能力下降,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效果差。
老年心力衰竭的预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心功能分级: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评估。
心功能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2)卒中发生率: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卒中的风险较高,预后也较差。
(3)心功能评估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患者指标越低,预后越差。
总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心脏结构异常、心肌功能减退、多系统功能受损等临床特点,其预后较差,需给予及时治疗和综合管理。
临床医学┃Clinicine medicine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与护理杜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妇幼保健院)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该病好发于老年病人,短期内具有很高的复发率,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再住院率及病死率。
一、临床表现1.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不少患者对此已习惯,能耐受短时间的缺氧,所以在轻度发作坐起后呼吸困难渐缓解,就不愿麻烦他人,此时护士应重视预见性护理,要耐心、细心的询问,给予高枕卧位,吸氧或按医嘱给利尿剂、解痉剂或镇静剂。
2.咳嗽多在活动时或夜间平卧时为重,休息或坐起后减轻,可能为肺循环淤血,肺毛细血管血量和压力增高引起。
咳血痰可能为肺动脉高压引起支气管内膜微血管破裂所致。
因此,咳嗽是心力衰竭早期症状之一,常出现于心力衰竭其他征象之前。
3.心率增快可能是心功能不全的先兆,如心率加快超过平时20次/min以上并伴有呼吸困难者,应作早期心力衰竭的处理。
如有房室传导阻滞或用洋地黄制剂的患者不能以以上标准,应作全面观察。
4.头晕、疲乏或无力,常是老年人心力衰竭首发症状,甚至出现神志恍惚,反应迟钝等,应引起重视。
5.上腹胀痛、肝区隐痛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出现时,常是右心衰早期表现。
有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使心血管症状不明显。
6.心脏病患者如有颈静脉搏动增强或下肢轻度浮肿,或夜尿增多及体重增加,常是右心衰的早期表现。
二、用药指导1.洋地黄类药物;洋地黄用量的个体差异大,且治疗量与中毒剂量较接近,故用药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洋地黄的毒性反应。
老年患者用洋地黄制剂时要慎重,剂量要小,如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眩晕、视觉改变等临床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药物剂量。
2.利尿剂;应用利尿剂后要密切观察尿量,每日测体重,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大量利尿者应测血压、脉搏和抽血查电解质,观察有无利尿过度引起的脱水、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尤其是应用排钾利尿剂后有无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等低钾表现。
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特点和处理原则发表时间:2009-07-30T09:11:18.8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丁月波 (黑龙江省甘南县查哈阳农场职工医院黑龙江甘南[导读] 老年人常有多种疾病并存,多病因性为其特点,不少病人可同时并存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瓣膜退行性变等【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047-021 老年心衰特点1.1老年人常有多种疾病并存,多病因性为其特点,不少病人可同时并存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瓣膜退行性变等,其心衰往往是综合因素的结果,使病情复杂化。
在老年人气促、呼吸困难可由于慢性肺部疾病、肥胖或贫血所致;踝部水肿也可能系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或血清白蛋白过低所致,而不一定是心脏病的表现。
相反,老年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时,胸痛往往不明显,无痛性心肌梗死屡见不鲜。
这是因为老年人心脏缺血时其冠脉病变较多见于小分支而非主支,也可能由于心脏传出神经阻断或对痛觉敏感性下降有关。
1.2心功能不全的主要症状一气短,在老年人也多有变化,不少老年人即使有心衰存在,但活动时并不感到明显气短,而是表现为极度疲劳,不愿行走。
1.3老年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年轻人一样往往是左心衰特征性表现之一,但老年人白天发作性阵发性呼吸困难并不少见,且具有同样的意义。
1.4老年人往往已有不同程度脑动脉硬化和脑供血不足现象,当心功能不全、心排血量降低时,更易导致脑供血进一步减少,从而引起意识障碍和失眠比年轻人更为常见,心源性脑卒中亦屡见不鲜。
1.5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导致肝和胃肠道淤血,引起厌食、腹痛、恶心、呕吐等也比一般病人多见。
1.6老年人不寻常的大汗淋漓,特别是在面部和颈部,往往是心功能不全的象征,应予注意。
1.7老年人医源性心衰发生率高,由于心脏储备能力差,输液过多过快,摄取钠盐过多,应用β受体阻滞剂不当等均可诱发心衰。
1.8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急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劳累、饱餐和情绪激动是心衰常见诱因。
老年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赵树梅;沈潞华【摘要】心力衰竭(HF)是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老年人HF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均具有自身特点,在临床诊断和处理过程中需特别注意。
一般来讲,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是老年人HF的主要病因;由于老年HF 患者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疾病,因此HF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易被其他临床情况掩盖;借助于超声心动图和N端B型利钠肽前体的测定可以明确诊断。
老年人HF 的治疗原则依然是控制HF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临床实践中,需根据老年人自身特点调整各种HF治疗药物,必须考虑到老年人HF的病因、是否同时合并的多种疾病以及整体的功能状态。
%Heart failure (HF) is a comm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ith highe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aged population. Since the elderly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herapeutic measures of the disease,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it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Generally speaking, ischemic cardiac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are the major causes of HF in the elderly. Because the HF in the elderly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multi-system, multi-organ diseases, its clinical symptoms are atypical, easily concealed by other clinical situations. With the aid of echocardiography and measurement of NT-proBNP, we can establish a diagnosis. The principles of HF treatment in the elderly are still to control clinical symptom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 In clinical practice, medication should be modulat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conditions for each individual, taking the cause of HF, co-morbidities and overall functional status into consideration.【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4页(P656-659)【关键词】心力衰竭;疾病特征;老年人【作者】赵树梅;沈潞华【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北京 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1;R592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共同结局。